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ctive jet density distribution effect on its penetration behavior 被引量:2
1
作者 Huan-guo Guo Cheng-hai Su +3 位作者 Yi-qiang Cai Suo He Qing-bo Yu Haifu W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90-202,共13页
In this paper,the penetration mechanism of reactive jet with non-uniform density distribution is studied.The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density deficit occurs in the whole reactive jet,and the density increases from th... In this paper,the penetration mechanism of reactive jet with non-uniform density distribution is studied.The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density deficit occurs in the whole reactive jet,and the density increases from the jet tip to tail.The density of jet tip is approximately 1.5 g/cm3,which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eactive liner materials.The X-ray experiments show similar results with the simulations.The density decreasing effect of jet tip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enetration behavior when the reactive jet impacts steel plate.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this paper assumes that the density gradient in the jet section has linear distribution.Then,the deflagration pressure generated by each jet element at the bottom of crater is introduced into the Bernoulli equation.Based on the virtual origin model and Szendrei-Held equation,the analytical models for penetration depth and radial cratering of reactive jet with the density reduction are obtained.Moreover,to further prove the validity of analytical models,the penetration experiments of the reactive liner shaped charge against steel plate under different standoffs are carried out.There is a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analytical crater profile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when reactive jets penetrate steel plates under different standoffs,especially at standoff of 1.5 and 2.0charge di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ped charge Reactive jet density distribution Jet penetration Virtual orig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缘材料对气固界面电荷积聚诱导沿面放电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李奕萱 张博雅 +3 位作者 陶海斐 李杰 袁宵 李兴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6968-6978,I0030,共12页
直流电压下气固界面绝缘的电荷积聚及其引发的沿面闪络电压下降问题是制约高电压等级直流气体绝缘设备发展的关键。研究绝缘材料对电荷诱导沿面放电的影响对高性能绝缘材料的研发,提高直流气体绝缘设备运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搭... 直流电压下气固界面绝缘的电荷积聚及其引发的沿面闪络电压下降问题是制约高电压等级直流气体绝缘设备发展的关键。研究绝缘材料对电荷诱导沿面放电的影响对高性能绝缘材料的研发,提高直流气体绝缘设备运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搭建了气固界面电荷预置与沿面闪络实验平台,针对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和Al2O3掺杂的环氧树脂(epoxy resin,EP)这3种绝缘材料分别开展了电荷积聚诱导沿面放电实验,测量了绝缘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及陷阱分布特性,分析了绝缘材料微观参数对沿面放电的影响机理以及绝缘材料对电荷积聚诱导沿面放电的影响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正电荷的积聚抑制了正流注的发展,负电荷的积聚促进正流注的发展。绝缘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yield,SEEY)主要贡献于流注通道的电荷密度,而随着陷阱能级的下降,绝缘材料更容易发生沿面放电。绝缘材料的沿面流注放电通道对电场的敏感程度是决定界面电荷对沿面放电影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冲击电压 气固界面电荷 沿面放电 绝缘材料 电荷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L三支柱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特性
3
作者 黎卫国 张长虹 +3 位作者 杨旭 李明洋 齐波 高春嘉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6,共8页
表面电荷积聚特性主要集中在平板试样、盆式绝缘子,对GIL设备用三支柱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特性鲜有报道。文中以实际550 kV GIL三支柱绝缘子为试品,建立三支柱绝缘子三维测量试验平台,采用电容探头法,改变电压幅值、加压时间、粗糙度,试... 表面电荷积聚特性主要集中在平板试样、盆式绝缘子,对GIL设备用三支柱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特性鲜有报道。文中以实际550 kV GIL三支柱绝缘子为试品,建立三支柱绝缘子三维测量试验平台,采用电容探头法,改变电压幅值、加压时间、粗糙度,试验获取三支柱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规律。结果表明:交流电压作用下GIL三支柱绝缘子支柱区域积聚的电荷密度较小,而腹部区域积聚的电荷密度较大;提高试验电压幅值、延长试验电压作用时间、增大支柱绝缘子表面粗糙度,均可增加GIL三支柱绝缘子表面电荷密度;一定条件下,交流电压下随着表面电荷的积聚,500 kV三支柱绝缘子沿面闪络电压减小约9.6%。文中研究可为GIL设备三支柱绝缘子设计优化及设备运维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 交流电压 三支柱绝缘子 表面电荷 积聚特性 分布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直流预闪络时刻的表面电荷分布特性及其对闪络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占小猛 贺永明 +4 位作者 魏建巍 李丽娜 王刚 何春天 金保生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5,共10页
掌握直流预闪络时刻表面电荷分布规律对理清电荷诱发闪络的内在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平板绝缘结构研究了环氧树脂直流预闪络时刻的表面电荷分布特性及其对闪络电压幅值的影响。分别在试样表面有无预置电荷两种测试条件下获取了外施电... 掌握直流预闪络时刻表面电荷分布规律对理清电荷诱发闪络的内在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平板绝缘结构研究了环氧树脂直流预闪络时刻的表面电荷分布特性及其对闪络电压幅值的影响。分别在试样表面有无预置电荷两种测试条件下获取了外施电压升高至闪络发生过程中的表面电荷动态分布,并通过引入SiC环氧复合涂层来改变试样表面状态以对比分析闪络触发过程中的电荷主导积聚方式和临近闪络发生时的电荷积聚模式。结果表明:外施电压升高至闪络发生过程中试样表面以同极性电荷积聚为主,且电荷积聚模式在闪络触发过程中呈现从微电荷区向电荷激增区的过渡现象,临近闪络发生时同极性电荷几乎占据整个试样表面,而预置电荷则主要通过改变预闪络时刻的同极性电荷积聚量来影响闪络电压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GIS 沿面闪络 表面电荷动态分布 预闪络时刻 环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4,N2和CO_(2)在煤表面的竞争吸附机理
5
作者 姜海洋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3-953,共11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M062X方法分析惰性气体CH_(4),N_(2)和CO_(2)在煤表面的吸附机理,以煤分子中各原子的Millikan电荷分布为依据判定煤分子表面的吸附空位,在各吸附空位上建立煤表面对CH_(4),N_(2)和CO_(2)3种单组分气体的吸附模型....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M062X方法分析惰性气体CH_(4),N_(2)和CO_(2)在煤表面的吸附机理,以煤分子中各原子的Millikan电荷分布为依据判定煤分子表面的吸附空位,在各吸附空位上建立煤表面对CH_(4),N_(2)和CO_(2)3种单组分气体的吸附模型.通过分析对比各吸附模型的键长、键角、吸附距离和吸附能等微观参数,得到3种气体的单分子在煤表面吸附时的亲和顺序为CO_(2)>CH4>N_(2),并揭示CH_(4),N_(2)和CO_(2)在煤表面吸附的微观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空位 Millikan电荷分布 微观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碳化硅涂覆环氧树脂直流沿面闪络特性
6
作者 张健 刘贺千 +5 位作者 高禾 李中原 杨洪达 张朋 王磊 李枕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3,共9页
针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在电力系统中抑制电网电压波形畸变和表面电荷积聚引发的沿面闪络对材料绝缘特性破坏的关键问题,表面涂覆被广泛应用于改善材料的绝缘性能。本文研究了不同含量的环氧/碳化硅(EP/SiC)涂料对EP表面电荷积聚特性及沿面... 针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在电力系统中抑制电网电压波形畸变和表面电荷积聚引发的沿面闪络对材料绝缘特性破坏的关键问题,表面涂覆被广泛应用于改善材料的绝缘性能。本文研究了不同含量的环氧/碳化硅(EP/SiC)涂料对EP表面电荷积聚特性及沿面闪络特性的影响。通过表面电位衰减测试(SPD),表面电导及沿面闪络电压等实验测试,探究了其电学特性变化。研究表明,SiC粒子主要控制EP中的浅陷阱,SiC含量越多,浅陷阱密度越高、能级越低,表面电荷越容易消散。添加SiC粒子后,浅陷阱能级和密度均发生改变,在二者的作用下,电荷在试样表面沉积量明显减少,随着表面电荷积聚量减少,电场畸变程度下降,沿面闪络电压最高可提升19.37%。EP的绝缘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空心电抗器 EP/SiC 浅陷阱能级 浅陷阱密度 表面电荷 沿面闪络 绝缘性能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压下GIS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及电场分布特性仿真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罗传仙 邱虎 +5 位作者 孙亚辉 文豪 程立丰 罗子秋 张晓星 郭世瑞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GIS中盆式绝缘子表面在外施直流电压时会积聚大量电荷使得沿面闪络电压大幅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电气设备故障。基于上述问题,文中分析了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的来源与传导途径,采用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构建了二维轴对称仿真模型以及设定相... GIS中盆式绝缘子表面在外施直流电压时会积聚大量电荷使得沿面闪络电压大幅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电气设备故障。基于上述问题,文中分析了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的来源与传导途径,采用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构建了二维轴对称仿真模型以及设定相关参数,研究了电压极性、不同电压幅值以及电压极性反转对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直流电压下,凹面主要积聚与外施直流电压极性相反的电荷,凸面主要积聚与直流电压极性相同的电荷,且凹面积聚的电荷密度更大;在极性反转后-100 kV直流电压下,盆式绝缘子表面原先积聚的电荷密度呈现先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随后转换极性并达到饱和,电场在靠近高压端以及盆式绝缘子沿面0~20 mm处的畸变程度较为明显。电场在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极性发生变化前出现峰值,相比较电荷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盆式绝缘子凹面最大场强增加46%,凸面最大场强增加5.4%。该研究可为直流电压下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分布特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分布 盆式绝缘子 直流GIS 电荷积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屏破损缺陷局部放电过程规律特征及仿真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帆 张玉琛 +2 位作者 王鹏博 吴兴旺 吴杰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60-2872,共13页
油纸电容式变压器套管因性能好、成本低而被广泛采用。当电容屏存在边缘破损工艺缺陷时易发生局部放电,进而会改变油纸绝缘性能,缩短套管使用寿命,严重时危及电网设备安全运行。为研究电容屏破损局部放电过程变化规律,明确放电发展阶段... 油纸电容式变压器套管因性能好、成本低而被广泛采用。当电容屏存在边缘破损工艺缺陷时易发生局部放电,进而会改变油纸绝缘性能,缩短套管使用寿命,严重时危及电网设备安全运行。为研究电容屏破损局部放电过程变化规律,明确放电发展阶段,该文搭建了缺陷套管放电实验模型分析局放过程中相位谱图、放电量等参数发展规律,并基于实验规律及流体漂移扩散理论、固体双极电荷传输理论,建立了末屏缺陷针板沿面放电过程仿真模型,结合仿真中电荷形态变化、放电时间及油纸界面电荷密度分布对电容屏破损放电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放电初始阶段,铝箔尖端电荷聚集发生电晕放电;放电发展阶段,尖端处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油纸发展,小部分达到油纸界面产生沿面放电;放电破坏阶段,经过长时间沿面放电进入油纸发生预击穿,电场强度更大使带电粒子能量更高,冲击油纸表面造成油纸表面纤维素断裂炭化形成通道。仿真结果与实验结论相对应,证明了仿真的有效性。该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阐明了油纸套管电容屏工艺缺陷局部放电的过程及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纸套管 电容屏工艺缺陷 针-板沿面放电 电荷分布仿真 放电过程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中下游泥沙微表面电荷特性与磷吸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宜迪 傅开道 +1 位作者 朱玘 张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7-826,共10页
河流泥沙是水生态系统生源要素的重要附着载体,其微形貌及电荷特性直接关系着泥沙对溶解态营养盐或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本研究选取澜沧江中下游干流及主要支流为考察对象,采集28个河流水库断面的悬移质泥沙,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定泥沙微... 河流泥沙是水生态系统生源要素的重要附着载体,其微形貌及电荷特性直接关系着泥沙对溶解态营养盐或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本研究选取澜沧江中下游干流及主要支流为考察对象,采集28个河流水库断面的悬移质泥沙,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定泥沙微表面电荷量,探究澜沧江泥沙的微表面电荷性质,研究纳米尺度下泥沙的微表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微观界面,形貌对表面电荷分布影响明显,在纳米尺度下电势图与相位差图均展现出明显非均匀分布特征;(2)在流域分布上,不同区域表面电荷存在较大差异,流域沿程变化对泥沙表面电荷产生重要影响,总体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表面电势值变化范围为-201.47~35.34 mV,表面电荷密度范围为0.07~3.65 mC/m^(2),不同区域电荷特性差别明显;(3)在梯级水电筑坝影响下,坝上坝下泥沙颗粒电势差与水库库容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14,且坝下电势普遍高于坝上区域;(4)泥沙表面电势与磷吸附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6657,同时表现出较好的线性拟合关系。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水电大坝建设对流域内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解释泥沙的表面电性特征与污染物的吸附解吸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也可为流域水沙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河流泥沙 表面电势 表面电荷密度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Fe(111)/Al_(2)O_(3)(0001)界面稳定性研究
10
作者 王浦璠 邓道繁 +2 位作者 陈果 张慧宁 廖春发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6,共9页
稀贵金属催化剂催化甲烷分解效果显著但成本较高,为此,探寻低成本催化剂是实现其工业化推广的重要课题。铁基催化剂具有耐高温、价格低、性能好等优点,目前针对铁基催化剂的表面机理研究较少,催化剂界面组成及结构稳定性仍没有统一的观... 稀贵金属催化剂催化甲烷分解效果显著但成本较高,为此,探寻低成本催化剂是实现其工业化推广的重要课题。铁基催化剂具有耐高温、价格低、性能好等优点,目前针对铁基催化剂的表面机理研究较少,催化剂界面组成及结构稳定性仍没有统一的观点。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表面能、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研究Fe(111)/Al_(2)O_(3)(0001)界面稳定性,并探讨不同端面的催化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O端界面的吸附能和电荷浓度大于Al1和Al2端界面,O原子周围电荷聚集明显;Al_(1)和Al_(2)端界面的Fe和Al之间形成微弱金属键,而O端界面的Fe和Al之间形成共价键、金属键和离子键,O端共价键强度高于Al_(1)和Al_(2)端界面。因此,O端Fe/Al_(2)O_(3)催化剂相比于其他端面结合更加紧密,同时表现出更理想的催化效果,上述研究结果为制备Fe/Al_(2)O_(3)催化剂及研究其界面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表面能 金属催化剂 态密度 差分电荷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交流电压下低密度聚乙烯的空间电荷特性
11
作者 魏鼎欣 刘鹏 +3 位作者 谢宗良 庞曦 许天蕾 彭宗仁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7-2008,I0013,共13页
分频输电技术已逐步成为实现碳中和及海上风电远距离传输的主流方案之一。然而,对高压分频输电背景下的电气设备研究较为欠缺,在频率改变对电缆绝缘材料特性影响方面尚需深入研究。为此,采用具备快速检测能力的脉冲电声测试系统,研究了... 分频输电技术已逐步成为实现碳中和及海上风电远距离传输的主流方案之一。然而,对高压分频输电背景下的电气设备研究较为欠缺,在频率改变对电缆绝缘材料特性影响方面尚需深入研究。为此,采用具备快速检测能力的脉冲电声测试系统,研究了低密度聚乙烯材料在分频电压下不同电场强度、温度时的空间电荷特性以及频率改变对电荷积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场强及温度条件较为苛刻时,电荷积聚明显;而随着频率的降低电荷积聚量增加,频率下降至20 Hz后,电荷增长速度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应用于交变电场下的双极型载流子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对实验观察进行了合理化解释,揭示了电场、温度及频率对空间电荷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海上风电分频输电系统中的频率选择及线缆绝缘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海上风电 分频输电 低密度聚乙烯 空间电荷 电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环境温度与内部气压对HVDC GIL表面电荷积聚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雨啸 张磊 唐忠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87,共8页
盆式绝缘子的表面电荷积聚是制约高压直流GIL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GIL内部热传递过程会加剧表面电荷的积聚进程。本文建立了电荷积聚的电-热场耦合数学模型,模拟了不同外部环境温度和内部气体压力下高压直流GIL内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 盆式绝缘子的表面电荷积聚是制约高压直流GIL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GIL内部热传递过程会加剧表面电荷的积聚进程。本文建立了电荷积聚的电-热场耦合数学模型,模拟了不同外部环境温度和内部气体压力下高压直流GIL内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研究了外部环境温度恒定及时变情况下的表面电荷积聚特征,并分析了其对表面电荷积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部环境温度为恒定值的情况下,外部温度每升高10℃,绝缘子表面的稳态温度会升高9.2%以上,绝缘子的稳态表面电荷密度也会因此增加17.3%以上。当考虑到外部环境温度随时间变化时,绝缘子表面的温度在持续上升一段时间后,最终会在特定温度范围内波动,此时绝缘子表面电荷密度与外部环境平均温度下的表面电荷密度值近似相等。此外,绝缘子的表面温度和电荷密度会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减小。研究结果有望为直流GIL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从而提高直流GIL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式绝缘子 高压直流GIL 表面电荷积聚 温度分布 电-热耦合 有限元仿真 多物理场 SF_(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电声谱法测定锂电池浆料的粒度、流变和微观电学参数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正红 王莘泉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采用DT-1202超声/电声谱分析仪分别测定了NMP体系磷酸铁锂(LFP)的正极浆料和水系石墨负极浆料的原浓体系粒度分布、流变学性质以及Zeta电位和双电层厚度、表面电荷密度等微观电学参数。超声衰减法可以不用稀释直接测量浆料的粒度分布,... 采用DT-1202超声/电声谱分析仪分别测定了NMP体系磷酸铁锂(LFP)的正极浆料和水系石墨负极浆料的原浓体系粒度分布、流变学性质以及Zeta电位和双电层厚度、表面电荷密度等微观电学参数。超声衰减法可以不用稀释直接测量浆料的粒度分布,并且得到分散体和团聚体从5 nm到1mm的粒度分布信息。发现锂电池正负极浆料的稳定性存在着不同的机制,它们的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表征出来,即宏观电动学参数——Zeta电位和微观电学参数——表面电荷密度。在锂电池浆料的稳定效应中,后者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锂电池浆料的研究或质量监控中,不仅需要关注Zeta电位值,更需要关注表面电荷密度值的变化,二者不可偏废。这些微观电学参数也影响着浆料的宏观流变性能。超声衰减谱还可同时测量浆料体系的高频剪切黏度(动力黏度)和体积黏度(纵向黏度),反映了浆料在微观尺度上的流变学性质,并且是一种非侵入式和非破环性的方法,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更深入的信息,有助于判断锂电池浆料工艺不稳定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法 锂电池浆料 粒度分布 动力黏度 纵向流变学 体积黏度 表面电荷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超声/电声谱监测锂电池正极浆料的合浆及包覆质量
14
作者 杨正红 李萍 +1 位作者 王莘泉 刘春燕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88,共5页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超声/电声学方法对锂电池浆料合浆工艺的质量控制参数进行了探索,对不同来源和不同批次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体系磷酸铁锂电池(LFP)浆料进行了粒度、zeta电位及其微观电学参数的测定。结果显示,对于分散较好的...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超声/电声学方法对锂电池浆料合浆工艺的质量控制参数进行了探索,对不同来源和不同批次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体系磷酸铁锂电池(LFP)浆料进行了粒度、zeta电位及其微观电学参数的测定。结果显示,对于分散较好的合格样品,浆料的粒度、zeta电位、表面电荷密度可基本重现;而对于原料粒度检测不合格的样品,不仅浆料粒度分布呈现双峰,zeta电位有较大的波动,且表面电荷密度降低,批次间不稳定。研究表明,超声法直接测定锂电池合浆过程中的原浓浆料粒度直观有效,对于工艺质控非常重要;在合浆过程中,因导电添加剂团聚的存在,很难均匀包覆在LFP颗粒上。因此,zeta电位和双电层厚度可以成为导电剂是否分散和包覆均匀的关键质量控制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法 锂电池 合浆 粒度分布 ZETA电位 表面电荷 双电层厚度 颗粒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下SF_6中绝缘子的闪络特性 被引量:22
15
作者 贾志杰 张乔根 +3 位作者 张斌 范建斌 李金忠 李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03-1907,共5页
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在特殊环境下可替代部分架空输电线路或电缆,提高输电走廊选择的灵活性。严重影响GIL绝缘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直流下沿支撑绝缘子表面的电荷积聚。为了研究该问题,建立了一个锥板电极系统来模拟GIL... 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在特殊环境下可替代部分架空输电线路或电缆,提高输电走廊选择的灵活性。严重影响GIL绝缘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直流下沿支撑绝缘子表面的电荷积聚。为了研究该问题,建立了一个锥板电极系统来模拟GIL中同轴圆柱结构的电场分布,通过试验研究了直流下SF6中绝缘子的材料和形状对其闪络特性的影响,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形状的绝缘子进行了电场计算。结果表明,直流GIL中绝缘子的表面电导率和充电时间常数均对其表面电荷积聚和沿面闪络有重要影响。同时还提出了基于锥板电极的直流GIL的绝缘子表面电导率选取原则和外形结构优化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积聚 表面电导率 闪络电压 表面粗糙度 电场分布 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_6/N_2混合气体中沿面放电实验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5
16
作者 邓军波 薛建议 +3 位作者 张冠军 韩彦华 蒲路 熊田亚纪子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90-1198,共9页
由于SF6的强温室效应,其在GIS中的使用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为了减少SF6气体用量,采用SF6/N2混合气体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沿面绝缘是GIS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对SF6/N2混合气体中沿面放电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电荷在绝缘表面的... 由于SF6的强温室效应,其在GIS中的使用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为了减少SF6气体用量,采用SF6/N2混合气体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沿面绝缘是GIS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对SF6/N2混合气体中沿面放电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电荷在绝缘表面的积聚会很大程度畸变电场,从而造成沿面闪络电压下降,SF6/N2混合气体中存在着流注与先导放电,基于数值仿真的流注放电发展过程并不能完全反映SF6/N2混合气体中放电发展的全过程,流注到先导放电的转化机理的得出需要在仿真与实测结果的相互验证后得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气体 流注放电 沿面闪络 电荷积聚 表面电荷分布 电位分布 静电探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陶瓷绝缘子真空沿面闪络过程中的陷阱机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成榕 丁立健 +1 位作者 吕金壮 梁英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共5页
采用热刺激电流法(TSC)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和掺有不同添加剂的氧化铝陶瓷的陷阱能级密度分布特性以及在负脉冲电压作用下的真空中表面带电和沿面闪络特性。研究发现,氧化铝陶瓷的陷阱分布与其真空中的表面带电和沿面闪络特性之间存在一... 采用热刺激电流法(TSC)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和掺有不同添加剂的氧化铝陶瓷的陷阱能级密度分布特性以及在负脉冲电压作用下的真空中表面带电和沿面闪络特性。研究发现,氧化铝陶瓷的陷阱分布与其真空中的表面带电和沿面闪络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即材料中的陷阱密度越大,其表面电荷密度越高,且沿面闪络电压越低。上述结果表明,氧化铝陶瓷在真空沿面闪络过程中,除了电介质的二次电子发射作用外,载流子的入陷、脱陷机制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刺激电流 沿面闪络 真空 陷阱分布 表面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极性载流子输运模型的高压直流电缆附件绝缘EPDM/LDPE界面电荷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进 梁虎成 +3 位作者 杜伯学 宋鹏先 孔晓晓 李忠磊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43-1449,共7页
高压直流塑料电缆是直流输电系统的关键装备,作为其重要连接环节的直流电缆附件由于介质的不连续性,容易产生界面电荷积聚,威胁电缆输电系统安全。为此,通过设置界面特性相关的表面态、界面势垒和载流子迁移率等参数,利用双极性载流子... 高压直流塑料电缆是直流输电系统的关键装备,作为其重要连接环节的直流电缆附件由于介质的不连续性,容易产生界面电荷积聚,威胁电缆输电系统安全。为此,通过设置界面特性相关的表面态、界面势垒和载流子迁移率等参数,利用双极性载流子输运模型仿真研究了不同界面条件下空间电荷在乙丙橡胶(EPDM)/低密度聚乙烯(LDPE)双层介质中的注入和输运特性,并分析了界面电荷累积对复合绝缘系统电场分布的影响。仿真与实验结果证明材料表层的深陷阱能级、较高的界面势垒以及两种介质间较大的载流子迁移率差异均能造成界面电荷密度的增大,同时界面电荷积累也使电场分布畸变更加严重。因此可以从改善材料表面态分布,降低界面势垒和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匹配程度等方法出发,以解决高压直流电缆附件绝缘界面电荷积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电缆附件 界面电荷 双极性载流子输运模型 表面态 界面势垒 载流子迁移率 电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金属聚乙烯与低密度聚乙烯共混的结晶形态和空间电荷效应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霞 何华琴 +2 位作者 屠德民 雷超 杜强国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40,共6页
将少量茂金属聚乙烯(MPE)作为成核剂与普通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用电声脉冲法(PEA)测量了其空间电荷分布;以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通过小角激光散射(SALS)和广角X衍射(WAXD)实验研究了共混物的球晶尺寸... 将少量茂金属聚乙烯(MPE)作为成核剂与普通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用电声脉冲法(PEA)测量了其空间电荷分布;以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通过小角激光散射(SALS)和广角X衍射(WAXD)实验研究了共混物的球晶尺寸和结晶形态的变化。测试结果表明,1%wt的MPE与LDPE共混,能有效减小球晶尺寸,提高结晶速率和晶体成核能力,有利于电荷的输运,从而降低了空间电荷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聚乙烯 茂金属聚乙烯 空间电荷分布 结晶 成核 电荷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缘纸热老化对油浸绝缘纸空间电荷生成及迁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廖瑞金 柳海滨 +3 位作者 周年荣 夏桓桓 林元棣 郭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06-214,共9页
油纸绝缘介质在高压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容易在其内部积聚空间电荷,造成电场畸变进而引发材料绝缘性能的下降,为了深入探索油纸绝缘系统空间电荷的生成机理,研究区分绝缘纸老化和绝缘油老化对油纸绝缘介质空间电荷生成及迁移的影响具有重... 油纸绝缘介质在高压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容易在其内部积聚空间电荷,造成电场畸变进而引发材料绝缘性能的下降,为了深入探索油纸绝缘系统空间电荷的生成机理,研究区分绝缘纸老化和绝缘油老化对油纸绝缘介质空间电荷生成及迁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纤维素绝缘纸在130℃下进行加速热老化,然后将不同老化状态绝缘纸浸渍新绝缘油,得到不同老化状态的油纸试品,最后运用电声脉冲(PEA)法研究油纸试品的空间电荷注入、迁移和消散特性,并分析单纯绝缘纸老化对油纸绝缘试品在加压和去压过程中的空间电荷总量变化规律的影响,以及对油纸试品表面陷阱能级密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绝缘纸老化程度的加深,加压过程中阳极处的正电荷密度峰值以及试品内部负电荷密度峰值逐渐增大,去压后空间电荷衰减速率减小;绝缘纸老化越严重,试品内部积聚的空间电荷总量、试品的表面陷阱能级密度也越大。与绝缘油老化对油浸绝缘纸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相比发现,绝缘油与绝缘纸的老化均会改变油纸绝缘介质空间电荷分布,增大空间电荷注入总量,从而对材料绝缘性能造成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纸 油纸绝缘 热老化 空间电荷 电荷总量 电声脉冲法 表面陷阱能级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