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in Karst Area with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A Case Study of Shuifang Spring,Jinfo Mt.,Chongqing
1
作者 Yingqin Wang,Linli Li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87-87,共1页
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ze the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samples in Shuifang Spring catchment area,Jinfo Mt.,Chongqing with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that are horse race grassland, rhododendron bush... 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ze the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samples in Shuifang Spring catchment area,Jinfo Mt.,Chongqing with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that are horse race grassland, rhododendron bush,bamboos,and the grassland near the Shuifang spring.The different land usepattern in karst area is of great affection to the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The median diameter of the karst surface layer soil becomes gradually smaller and smaller in following sequence:horse race grassland,grassland near the Shuifang Sp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land use pattern KARST Shuifang SPRING CATCHMENT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识别-筛选-置换逻辑的赣东南耕园错配区布局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东汕 罗松开 +1 位作者 罗志军 童锦文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3-293,共11页
因地制宜地解决农业生产空间错配问题,合理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对于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赣东南耕园错配区为例,针对存在的耕园错位问题,将可恢复园地纳入布局优化置换对象,构建基于识别... 因地制宜地解决农业生产空间错配问题,合理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对于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赣东南耕园错配区为例,针对存在的耕园错位问题,将可恢复园地纳入布局优化置换对象,构建基于识别-筛选-置换逻辑的耕园布局优化框架,并综合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实现耕园错配区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特征劣势地块总面积3332.33 hm^(2),Ⅰ等地较少,耕地中Ⅲ等地占比最高,占33.99%,可恢复园地中Ⅳ等地占比最高,为25.89%;布局优化后研究区耕地Ⅰ、Ⅱ、Ⅲ等地面积均增加,Ⅳ、Ⅴ、Ⅵ等地面积均减少,耕地平均等别提升了0.63,耕地整体质量水平提高;2)研究划定耕地初步调出区6253.04 hm^(2)、整治区2914.30 hm^(2),最终调出区3338.74hm^(2)。根据面积平衡原则,从3511.37 hm^(2)宜耕区中划定置换区3341.38 hm^(2);3)布局优化后研究区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得到改善,同时,6°以上坡耕地数量减少,6°以上园地面积增加;4)建议具体的耕园地布局优化工作应结合现实,依据各研究分区的特点及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不同的工作规划。研究结果可为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布局优化 可恢复地类 耕园错配区 景观格局特征 赣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县域尺度的耕地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区:以来安县为例
3
作者 杨欣悦 张晓瑞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15-123,共9页
【目的】探明安徽省来安县耕地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区域耕地保护、提高耕地景观利用效率及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来安县12个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选取9个景观格局指数(最大斑块指数、平... 【目的】探明安徽省来安县耕地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区域耕地保护、提高耕地景观利用效率及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来安县12个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选取9个景观格局指数(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等)构建耕地景观破碎化评价体系,结合熵权法计算综合破碎度指数,并通过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结果】各乡镇耕地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为0.2455~0.6361,其中,施官镇、独山镇、水口镇、三城镇为重度破碎区,半塔镇、雷官镇、大英镇为中度破碎区,汊河镇、杨郢乡、张山镇、舜山镇、新安镇为轻度破碎区;Moran’sI为0.499(P<0.01),耕地破碎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集聚;县域内集聚类型以低-低聚类和高-高聚类为主,未出现高-低型和低-高型的集聚特征,其中,杨郢乡、半塔镇、张山镇、舜山镇属低-低型,水口镇、独山镇属高-高型,其余6个乡镇的集聚水平均未达显著水平。【结论】来安县耕地景观破碎化呈显著的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其中,施官镇、独山镇、水口镇、三城镇为重度破碎区,半塔镇、雷官镇、大英镇为中度破碎区,汊河镇、杨郢乡、张山镇、舜山镇、新安镇为轻度破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景观破碎化 景观格局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分异特征 来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2023年苏州高新区景观格局演变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曦 钱静 印玉琴 《园林》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以苏州高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译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分析1984–2023年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并构建50 m×50 m的风险小区,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其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40年间苏州高新区景... 以苏州高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译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分析1984–2023年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并构建50 m×50 m的风险小区,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其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40年间苏州高新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和建设用地自东南向西北、从伴山到临湖的阶梯扩张,而水网格局和水域面积保持稳定,禁开禁采之后城市山林面积也在稳定恢复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区平均景观生态风险值呈现出“提升—下降—回升”的趋势,不同时期景观格局的异质性使得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差异明显,较大影响区域高值区景观生态风险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生转变,自发城镇化发展阶段高值区主导因素为景观脆弱度,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主导因素为景观破碎化,区域优化及高质量发展阶段主导因素为景观优势度。了解苏州高新区生态变化过程,识别提取长期处于高值风险的生态薄弱区,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区域发展建议,以期推动苏州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并为理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变化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高新区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演变 生态风险评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
5
作者 罗赵慧 王一超 +8 位作者 朱璐平 张晓君 裴金铃 杨晓 王欣 房巧丽 周丽旋 梁明易 于锡军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0,共11页
快速城市化是导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极,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演变对优化区域土地利用、防控城市化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05、2010、201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 快速城市化是导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极,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演变对优化区域土地利用、防控城市化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05、2010、201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2000—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及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森林、农田和城镇是大湾区主要生态系统,草地、灌木和未利用地面积占比相对较小。(2)2000—2020年城镇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类型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城镇扩张主要途径是对周边农田和森林的侵占。(3)2000—2015年大湾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连通度呈波动变化,但2015年后,在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破碎化程度均有所下降,连通性增强。(4)斑块密度、香浓多样性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关系,蔓延度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增强景观空间的完整性、连通性与团聚性,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城市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6
作者 李海洋 蒋剑 +1 位作者 李巍 石泽振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64-70,共7页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松原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要优势景观,面积变化明显的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1年来耕地总面积始终占全域75%以上,建设用地...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松原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要优势景观,面积变化明显的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1年来耕地总面积始终占全域75%以上,建设用地的面积总体上增加,未利用地的面积骤减,林地、草地的面积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耕地、水域的面积整体呈现减少趋势。2000—2010年,松原市景观的破碎度呈现递增趋势,多发生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形状复杂度持续增加,景观连通性较弱,在松原市南部较为剧烈;2010—2020年,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现象较少,城市景观依旧朝着破碎化、不规则化的趋势发展,但变化程度远小于2000—20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松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北部毗邻区阿拉善盟近4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7
作者 柴长春 王玮 +2 位作者 张金龙 刘海涛 李艳龙 《甘肃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本文基于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五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内蒙古阿拉善盟近4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1985年至2020年间,研究区水... 本文基于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五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内蒙古阿拉善盟近4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1985年至2020年间,研究区水域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林地与草地在整个研究区所占比例有所增加;2)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看,景观类型优势度不断减少,斑块个数逐年增加,总体斑块聚集度逐年下降,研究区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大,最明显的是,耕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不断下降,而建设用地的优势度则不断上升。综上所述,研究区景观动态格局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驱动,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为河西走廊地区相关部门评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以及制定沙漠化综合防治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盟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遥感与GIS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湖滨湿地修复驱动的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8
作者 黄文 董蓉梅 +1 位作者 高超平 王荣兴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滇池是云贵高原湖区最大的湖泊,明晰其湖滨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据此提供生态修复措施使生态系统更具完整性对其他湿地具有示范作用。借助Google Earth Pro软件,基于目视解译分别勾绘出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滇池... 滇池是云贵高原湖区最大的湖泊,明晰其湖滨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据此提供生态修复措施使生态系统更具完整性对其他湿地具有示范作用。借助Google Earth Pro软件,基于目视解译分别勾绘出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滇池环湖路与滇池湖岸线之间的湖滨带不同地表覆盖物的斑块,统计了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变化和转移情况;同时,使用Fragstats软件对湿地斑块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湿地、草地和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移趋势为耕地向园地、林地、草地、湿地、住宅用地及交通用地转移;草地面积明显向林地面积转移;湿地面积减少主要是转变成交通运输用地和林地。另外,湿地景观格局也呈现出破碎化程度增加、连通性下降的趋势。建议相关部门在后续的湿地修复与建设工作中充分考虑湿地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土地利用变化 滇池 湖滨带湿地 景观格局 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指数的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时空变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奥勇 张亦恒 +1 位作者 王晓峰 吴京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1-411,共11页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构建耕地细碎化评价模型以探索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简称CLF)的时空变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区内CLF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1)关中地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耕地专业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2)关中地区的CLF程度变化时空差异显著,CLF程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部分地区CLF程度呈增减并存趋势,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态势。(3)关中地区CLF时空分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明显强于自然因素,其中海拔高度、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和地区总产值GDP为主要影响因素;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强于单因子,以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为主。[结论]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问题在20年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应进一步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对耕地细碎化现象加强综合治理,以推动关中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耕地细碎化时空变迁 地理探测器 景观指数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进程下西安市水网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10
作者 谢跃 姜仁贵 +3 位作者 解建仓 赵勇 李发文 朱记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8,共8页
为揭示城市化对水网的影响,科学规划水网布局,以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和水网数据,从水网数量和结构特征两个方面剖析2000—2020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城市水网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城市化水平... 为揭示城市化对水网的影响,科学规划水网布局,以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和水网数据,从水网数量和结构特征两个方面剖析2000—2020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城市水网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城市化水平与水网特征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2020年占到西安市总面积的比重达13.25%,城市化进程由加速发展阶段转变为成熟阶段;西安市水网数量特征呈现持续降低趋势,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分别衰减了26.47%和20.69%,河流发育系数、河网复杂度等水网结构特征呈现“先增后减,总体衰减”的趋势,衰减率分别为19.87%和17.01%。水网格局根据城市化率不同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西安市整体河网结构稳定度趋于1,水网发育较为稳定;水网格局变化受城市化影响较大,其中,河网复杂度与水面率受城市化的影响大于其对河网密度和河流发育系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结构 时空演变 水网特征参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忻州市生态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孟涤 覃鑫浩 +5 位作者 王砚峰 李青 朱自娟 陈清霖 张可教 赵聪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51,共11页
为了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使用忻州全市1980、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LULC)二级分类数据,经过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探讨分析了忻州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LULC及格局的长时... 为了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使用忻州全市1980、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LULC)二级分类数据,经过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探讨分析了忻州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LULC及格局的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忻州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态势。研究区近40年来以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加为主,其他各类减少,城镇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和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草地、耕地以及湿地上;其中2000—2018年的变化更剧烈,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加剧,但同时在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了森林、湿地的保护,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和覆盖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万州区1992-2022年土地利用和生态风险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金炎 王子懿 +2 位作者 杨洁 李方超 李登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1-251,262,共12页
为研究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风险变化,对比了30 a间4期Landsat影像数据研究土地类型变化,使用了Fragstats软件和GeoDa空间分析软件计算并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生态风险指数并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 为研究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风险变化,对比了30 a间4期Landsat影像数据研究土地类型变化,使用了Fragstats软件和GeoDa空间分析软件计算并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生态风险指数并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由1992-2012年快速变化到2012-2022年缓慢变化的过程;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10.82 km^(2),林地面积减小了680.21 km^(2);林地类型的损失度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总体增加46.57%,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破碎度指数总体上分别增加279.81%、17.68%、7.94%;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低生态风险区广泛分布;全局景观生态风险莫兰指数由0.477降至0.467后增加至0.562又逐渐增加至0.573;景观生态风险的集群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受景观生态风险影响的区域面积有所增加。人为活动干扰和城市化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林地面积减小,林地损失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上呈正相关,空间集聚效应突出;整体受威胁程度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指数 时空变化 生态风险 莫兰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厦门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翔 陈鹏 +2 位作者 傅世锋 吴剑 陈庆辉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1-780,共10页
厦门市已成海岸带城市中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政策,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有必要基于景观格局开展生态风险评价。本研究利用1990、2000、2010、2020年厦门市土地利用数据,基于ArcGIS 10.8和Fragstats 4.2平台揭示景观格... 厦门市已成海岸带城市中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政策,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有必要基于景观格局开展生态风险评价。本研究利用1990、2000、2010、2020年厦门市土地利用数据,基于ArcGIS 10.8和Fragstats 4.2平台揭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厦门市耕地、林地、水域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保持稳定。(2)耕地是厦门市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出类型,共转出了238.63 km^(2),在2000-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为活跃。(3)除建设用地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干扰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4)厦门市景观生态风险以中风险、较高风险为主,高生态风险区域面积呈下降趋势,平均生态风险指数由0.0351降低至0.0298。本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城市生态风险控制提供有用信息,为优化沿海地区景观格局、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景观格局 生态 风险评估 土地利用变化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明伟 王小霞 王发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67-70,75,共5页
为探究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都匀市2010年和2020年2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经目视解译和精度验证形成2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类型以林地为... 为探究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都匀市2010年和2020年2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经目视解译和精度验证形成2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类型以林地为主,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次之;研究期间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绝对值园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草地>水域>耕地>林地。其中园地、建设用地增长幅度较大;由于受基数面积较大影响,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度变化不明显。在景观格局上,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呈现小幅度下降,表明不同景观类型多样性程度有所下降。2010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受高程因子影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20年夜间灯光和人口等社会经济因子占主导地位,人类活动影响度增强,自然因素影响度相对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都匀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典型入海河流水沙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响应
15
作者 许珊珊 杨夏玲 +2 位作者 黎树式 王梦竹 覃新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8-308,共11页
[目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小河流水沙变化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航道水沙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南流江、钦江流域1965—2021年近60 a的水沙数据和相关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指数、水沙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景观格局对流域水沙... [目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小河流水沙变化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航道水沙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南流江、钦江流域1965—2021年近60 a的水沙数据和相关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指数、水沙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景观格局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结果](1)南流江和钦江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输沙量下降趋势比径流量的明显,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都发生在21世纪00年代。(2)钦江流域的林地比例由1990年的38%增加至2020年的41.6%,南流江的耕地向林地转移面积逐渐增大。退耕还林政策取得成效,水沙变化也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3)两个流域的水沙变化与景观破碎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斑块聚集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总体上南流江和钦江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保持较稳定,水沙变化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明显,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继续加强对生态用地的保护和管理。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应该避免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过度干扰,合理规划景观空间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水沙变化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已改造棕地时空特征及用地模式转换研究——基于荟萃分析方法
16
作者 张新佳 宋飏 王士君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100,共10页
棕地已成为城市更新和土地再利用的重要承载和热点研究领域,但我国目前对于棕地数量、位置信息和改造模式等基本情况尚不十分明确,这对掌握全国棕地信息、指导城市空间规划和棕地再利用造成了诸多障碍。本文基于荟萃分析,通过提取CNKI、... 棕地已成为城市更新和土地再利用的重要承载和热点研究领域,但我国目前对于棕地数量、位置信息和改造模式等基本情况尚不十分明确,这对掌握全国棕地信息、指导城市空间规划和棕地再利用造成了诸多障碍。本文基于荟萃分析,通过提取CNKI、WOS、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等已发表文献中的已改造棕地信息,作为中国棕地的典型代表和数据来源,分析中国已改造棕地在总体表现、阶段性、地块因素等方面的时空特征,归纳其再利用模式类型及转换特征。本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深化中国数据缺失背景下的棕地空间研究,可以为中国棕地再开发、土地整治和增强城市活力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地 时空特征 用地模式转换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区典型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25
17
作者 冯异星 罗格平 +7 位作者 周德成 韩其飞 鲁蕾 许文强 朱磊 尹昌应 戴丽 李艳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295-4305,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焦点。大规模土地开发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影响的定量评估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评价长时间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区典型流域景观格局的影... 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焦点。大规模土地开发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影响的定量评估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评价长时间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区典型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期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信息。选择的研究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干旱区水土开发的典型代表区域。以1962年地形图,1976、1989、1999和2008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利用数学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重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0a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耕地和建设用地"涨势"显著,未利用地和林地"落势"较明显,草地和水域先"涨"后"落",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态,单向转换频繁。(2)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和多样性增加,优势度减小,各景观类型间差异缩小,异质性程度和景观结构复杂性加大。(3)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流域景观格局,导致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均匀化和破碎化。最后,提出通过发展大规模集约化农业降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景观格局负面生态效应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玛纳斯河流域 50a变化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采对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9
18
作者 徐嘉兴 李钢 +3 位作者 余嘉琦 赵华 尹鹏程 胡文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52-258,共7页
为揭示煤炭资源开采对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徐州沛北矿区为例,应用GIS、景观生态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并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了煤炭开采对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994—201... 为揭示煤炭资源开采对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徐州沛北矿区为例,应用GIS、景观生态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并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了煤炭开采对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994—2014年间沛北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显著,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工矿建设用地和塌陷水体持续增加;景观呈破碎化和均匀化趋势,景观分形特征趋于简单化和规则化。进一步对景观指数突变检验分析可知,耕地最大斑块指数和集聚度指数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出现突变点;塌陷水体的最大斑块指数自1995年起持续上升,而集聚度指数呈显著上升—变化不显著—显著上升的趋势。煤炭持续大规模开采导致地面塌陷、积水,耕地损毁以及快速城镇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矿区土地复垦,耕地、水体面积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小,对塌陷地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结果对矿区土地复垦和受损生态景观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复垦 煤矿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生命周期 突变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10年五指山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36
19
作者 张利利 佘济云 +1 位作者 李锐 程玉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1-225,249,共6页
以五指山市为研究区域,利用五指山市五指山1998、2003、2007、2010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得到4期五指山市土地利用数据,借助RS和GIS技术,利用转移矩阵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五指山市1998-2010年间的土地利... 以五指山市为研究区域,利用五指山市五指山1998、2003、2007、2010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得到4期五指山市土地利用数据,借助RS和GIS技术,利用转移矩阵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五指山市1998-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林地景观斑块类型在整个五指山市的景观中占主导地位,是五指山市的优势景观;1998-2010年期间五指山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农地、林地、未利用地均呈增加趋势,草地、建设用地减少,水域变化不大;各土地类型间转化突出表现为牧草地、建设用地的转出,林地和农地的转入,1998-2003年期间牧草地急剧减少,93.90%的牧草地转化为林地;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度增加,多样性减弱,优势度上升,景观中各斑块类型面积比重趋向不均衡。研究五指山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可为五指山市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五指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13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19891999) 被引量:47
20
作者 李月臣 宫鹏 +2 位作者 陈晋 刘春霞 何春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3-146,共4页
以北方13省为研究区,对该区1989~1999年的宏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决定该区景观格局的主体要素类型为草地、难利用地和林地,其次为耕地.1989~1999年期间,区内景观异质性程度在逐渐提高, 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 以北方13省为研究区,对该区1989~1999年的宏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决定该区景观格局的主体要素类型为草地、难利用地和林地,其次为耕地.1989~1999年期间,区内景观异质性程度在逐渐提高, 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是:耕地、林地和城镇用地破碎度最大;林地、草地和水域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斑块空间分布不断分散和破碎化,分离度和破碎度指标增加.草地的破碎度增加最为显著,严重影响该区农牧业的正常生产.景观要素之间的转化关系主要表现为林、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草地退化为难利用地.表征了该区生态建设实践和生态破坏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草地的严重退化趋势,说明北方13省存在较为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急需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变化 土地利用 北方13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