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and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s of Yuanba gas field i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GUO Xusheng HU Dongfeng +3 位作者 LI Yuping DUAN Jinbao JI Chunhui DUAN Hu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1期15-28,共14页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Yuanba ultra-deep gas field in Sichuan Basin,SW China,the article studies the mechanism of quality reef reservoirs development and gas accumulation and innov...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Yuanba ultra-deep gas field in Sichuan Basin,SW China,the article studies the mechanism of quality reef reservoirs development and gas accumulation and innovates techniques in ultra-deep seismic exploration,drilling,completion and testing.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dynamic depositional evolution process and regional depositional framework of homoclinal ramp-rimmed platform in Upper Permian,three theories are put forward:first,"early beach-late reef,multiple stacking,arrangement in rows and belts"is the sedimentary mode for the reservoirs in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of Yuanba area;second,"dissolution in early exposure stage and dolomitization during shallow burial giving rise to the pores in matrix,overpressure caused by cracking of liquid hydrocarbon during deep burial inducing fractures"is the reservoirs development mechanisms;third,"coupling of pores and fractures"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reservoirs in deep formations.From correlation of oil and source rock,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ujiaping Formation and Dalong Formation of deep-water continental shelf are the major source rocks in the Permian of northern Sichuan Basin.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 in ultra-deep formations of low-deformation zones is characterized by"three-micro(micro-fault,micro-fracture interbed crack)migration,near-source enrichment,and persistent preservation".Through seismic inversion using the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pore-fracture diadactic structure model,the high production gas enrichment area in Yuanba gas field is 98.5 km^2.Moreover,special well structure and unconventional well structure were used to deal with multiple pressure systems and sealing of complex formations.A kind of integral,high pressure resistant FF-level gas wellhead and ground safety linkage device was developed to accomplish saf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as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yuanba gas field ultra-deep formation changxing formation REEF seismic exploration testing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高含硫底水气藏稳产中后期精准挖潜关键技术
2
作者 郭彤楼 祝浪涛 刘殷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2-81,共10页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高含硫底水气藏埋深近7000 m,剩余天然气潜力区普遍具有礁体小、储层薄、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直井产量低等特点,气藏稳产中后期天然气挖潜面临剩余潜力精准预测难度大,超深水平井安全钻井与气井达...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高含硫底水气藏埋深近7000 m,剩余天然气潜力区普遍具有礁体小、储层薄、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直井产量低等特点,气藏稳产中后期天然气挖潜面临剩余潜力精准预测难度大,超深水平井安全钻井与气井达产风险高等难题。为此,梳理了元坝气田开展挖潜调整以来在高产富集主控因素分析、礁体与储层连通性评价、隔层与渗流通道精细表征、挖潜对策与配套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形成了适用于气田稳产中后期精准挖潜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高产井大多位于构造高部位、生物礁礁顶储层内,礁体与储层发育状况、隔层与渗流通道发育状况、礁体间储层连通性对未动用储量与剩余气分布及开发潜力评价影响较大;②将储层与隔层渗透率比值K_(r)/K_(l)=60和K_(r)/K_(l)=150作为隔夹层类型划分的阈值,可将该区隔夹层划分为致密型、弱渗透型及高渗透型3种类型,高渗透型隔夹层K_(r)/K_(l)<60,对地层水封隔能力弱;③采用流动单元指数(Ifz)可将储层大致分为4个类型,当渗流通道Ifz<2.47时,渗透能力小,可以视为隔夹层;④评价礁体间的连通性关键取决于礁间是否有储层及礁间储层的渗透率级差,当礁间不发育储层,则连通性取决于礁间储层的启动压力梯度与气井生产压差。结论认为:①以礁体发育规模、隔层与渗流通道发育情况、储层连通性及气水分布作为剩余气潜力评价标准对所有潜力区进行分级,优选部署新井、原井眼侧钻、老井挖潜等动用对策及相应的工艺技术,可实现潜力区储量的效益动用;②精准挖潜关键技术已应用于元坝气田天然气挖潜,已实施的8口调整及挖潜井效果显著,配产超过260×10^(4)m^(3)/d,累计产气量超过30×10^(8)m^(3)。该技术对于同类气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坝气田 长兴组 生物礁底水气藏 高产稳产 隔夹层 渗流通道 连通性 挖潜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碳酸盐岩沉积微相决策树测井识别方法
3
作者 路菁 刘秘 王晓畅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79-189,共11页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沉积微相识别与划分是开展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与关键。为建立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的复杂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微相自动识别方法,以元坝长兴组礁滩相储层为例,结合常规测井、电成像测井及...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沉积微相识别与划分是开展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与关键。为建立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的复杂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微相自动识别方法,以元坝长兴组礁滩相储层为例,结合常规测井、电成像测井及地质资料,明确不同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涵盖不同沉积微相岩石物理与测井曲线形态差异的智能识别样本集。针对现有C4.5决策树算法在缺失属性样本分类问题中表现出的建树结构复杂、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原理的适用于缺失值问题的决策树新方法,降低了建树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运算效率。经7口井检验,沉积微相识别符合率达到90%以上,新方法丰富并完善了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勘探开发技术体系,为利用测井资料开展复杂礁滩相碳酸盐岩沉积微相划分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坝气田长兴组 沉积微相测井识别 决策树法 碳酸盐岩 改进的决策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发现与理论技术 被引量:35
4
作者 郭旭升 胡东风 +3 位作者 李宇平 段金宝 季春辉 段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6,共13页
针对四川盆地元坝超深层大气田勘探开发难点,研究超深层生物礁优质储集层发育与成藏富集机理,创立超深层地震勘探、钻完井及测试等技术。通过对晚二叠世等斜缓坡—镶边台地动态沉积演化过程及区域沉积格架的恢复,建立四川盆地元坝地区... 针对四川盆地元坝超深层大气田勘探开发难点,研究超深层生物礁优质储集层发育与成藏富集机理,创立超深层地震勘探、钻完井及测试等技术。通过对晚二叠世等斜缓坡—镶边台地动态沉积演化过程及区域沉积格架的恢复,建立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长兴组"早滩晚礁、多期叠置、成排成带"的沉积模式,揭示"早期暴露溶蚀、浅埋白云石化形成基质孔隙、液态烃深埋裂解超压造缝"的储集层发育机理,提出"孔缝耦合"控制超深层优质储集层发育的认识。通过油源对比,提出深水陆棚相吴家坪组—大隆组是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二叠系主力烃源岩,建立超深层弱变形区"三微输导、近源富集、持续保存"的成藏模式。运用"孔缝双元结构模型"的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地震反演,落实元坝气田高产富集带面积98.5 km^2。创建特种井身结构、发展非常规井身结构,解决多压力系统复杂地层封隔难题,研发出整体式耐高压FF级采气井口及地面安全联动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气田 超深层 长兴组 生物礁 地震勘探 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元春 邹华耀 +2 位作者 李平平 匡大庆 谷晓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0-251,共2页
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滩)相天然气藏是川东北地区近期勘探的热点。采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技术和测温技术,结合IES(Integrated Exploration Systems)软件模拟的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对该区油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元... 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滩)相天然气藏是川东北地区近期勘探的热点。采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技术和测温技术,结合IES(Integrated Exploration Systems)软件模拟的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对该区油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集层大致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白垩世2期原油充注。烃源岩生烃高峰与原油充注时间的高度匹配是元坝气田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气田 长兴组 流体包裹体 充注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坝气田长兴组超深层缓坡型礁滩相储层精细刻画 被引量:21
6
作者 龙胜祥 游瑜春 +1 位作者 刘国萍 冯琼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4-1000,共7页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埋深达7 000 m左右,生物礁滩规模小、分布分散,储层薄、物性和连通性差,加之气藏具有复杂的气-水关系和高含硫化氢、二氧化碳,其开发属世界级难题。为实现该气藏规模、有效开发,作者创新和集成一系列技术,对...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埋深达7 000 m左右,生物礁滩规模小、分布分散,储层薄、物性和连通性差,加之气藏具有复杂的气-水关系和高含硫化氢、二氧化碳,其开发属世界级难题。为实现该气藏规模、有效开发,作者创新和集成一系列技术,对生物礁滩储层及其内部结构进行了精细刻画。首先,在该区层序划分、沉积微相研究和现代礁滩相研究、成岩作用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了有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了礁滩储层发育模式。第二,以此发育模型为指导,开展测井储层识别与物性评价,进而井-震结合建立正演地质模型,利用地震敏感属性提取及反演方法,预测了储层平面展布。第三,采用地质约束、地震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剖面识别、平面约束、三维边界雕刻、礁滩体连通性检测和三维精细雕刻,精细刻画了生物礁滩储层空间展布。最后,分析了生物礁体之间的连通性以及优势储层空间分布情况,总结建立了该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3种主要结构模型,为元坝长兴组气藏开方案编制与开发井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刻画 礁滩储层 长兴组 元坝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标准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冯明刚 严丽 +3 位作者 王雪玲 田雨 王昆 程斯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5-538,共4页
针对元坝气田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通过测试法、实验分析法、经验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长兴组储层的有效孔隙度下限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有效孔隙度下限为2.0%,完成了元坝气田长兴组气... 针对元坝气田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通过测试法、实验分析法、经验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长兴组储层的有效孔隙度下限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有效孔隙度下限为2.0%,完成了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第一期探明储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法 实验分析法 经验统计法 有效孔隙度下限 长兴组 元坝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生物礁相储集层发育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彭光明 刘言 +1 位作者 李国蓉 何祖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1-516,共6页
针对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相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分布复杂的特点,应用岩心分析、测录井等相关资料,对储集层特征、优质储集层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白云岩是气藏的主要优质储集岩,长兴组生物礁相储集层属于中低孔、中... 针对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相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分布复杂的特点,应用岩心分析、测录井等相关资料,对储集层特征、优质储集层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白云岩是气藏的主要优质储集岩,长兴组生物礁相储集层属于中低孔、中低渗储集层,储集空间以溶孔和白云石晶间孔或晶间溶孔为主。Ⅰ类和Ⅱ类优质储集层大多为滩相溶蚀孔洞型和潮坪相溶蚀孔洞型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礁盖、礁顶和礁后。有利沉积微相(滩相和潮坪相等)是形成优质储集层的基础,白云石化作用和多期溶蚀作用是形成其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气田 长兴组 生物礁相 储集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长兴组礁滩相气藏概率体约束地质建模 被引量:15
9
作者 胡向阳 郑文波 +1 位作者 游瑜春 刘国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7-163,共7页
四川盆地元坝长兴组气藏礁滩相储层岩相类型多样,生物礁和生屑呈离散分布,储层及物性参数非均质性强,储层构型特殊,气水关系复杂,现有建模方法难以精细表征礁滩相内部储层非均质性,不能满足气藏开发生产需求。通过对礁滩相气藏地质、物... 四川盆地元坝长兴组气藏礁滩相储层岩相类型多样,生物礁和生屑呈离散分布,储层及物性参数非均质性强,储层构型特殊,气水关系复杂,现有建模方法难以精细表征礁滩相内部储层非均质性,不能满足气藏开发生产需求。通过对礁滩相气藏地质、物探、测井及生产动态等多学科资料研究,提出以地质模式为指导,采用礁滩相储层构型、地质及地震概率体等多信息协同约束的建模思路,分级相控-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建立生物礁、生屑滩储层相模型;采用相控-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属性参数模型。该方法建立的模型,精细表征了礁滩相储层内部结构及属性参数非均质性特征,刻画了生物礁、生屑滩储层及属性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为气藏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坚实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概率体约束 地质建模 礁滩相 长兴组 元坝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坝超深水平井纤维暂堵酸化技术 被引量:23
10
作者 钟森 任山 +1 位作者 黄禹忠 丁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8-140,158,共3页
元坝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埋藏超深,温度极高,衬管完井的水平井多段改造难度大。针对该气藏储层特点,研制新型有机可降解纤维暂堵剂;采用多级纤维暂堵酸化工艺,优化暂堵级数和各阶段排量,通过高黏压裂液携带纤维暂堵剂暂堵已改造的储层,实... 元坝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埋藏超深,温度极高,衬管完井的水平井多段改造难度大。针对该气藏储层特点,研制新型有机可降解纤维暂堵剂;采用多级纤维暂堵酸化工艺,优化暂堵级数和各阶段排量,通过高黏压裂液携带纤维暂堵剂暂堵已改造的储层,实现水平井的多段分流酸化。该工艺对地层伤害小,施工风险小,现场实施8口井,暂堵有效率为75%,增产有效率达到100%。该技术对于海相水平井改造有较好的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超深水平井 纤维暂堵 交替注入 酸化 元坝气田长兴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含水饱和度计算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红贤 冯明刚 +2 位作者 王建波 田雨 刘帅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3期348-351,共4页
元坝地区含水饱和度的计算一直是困扰储层评价的技术难题。孔隙度、孔隙结构、围压、地层水矿化度、温度是影响含水饱和度准确计算的主要因素。根据储层特点选取合适的饱和度计算参数,提高含水饱和度解释精度是十分必要的。文中以Archi... 元坝地区含水饱和度的计算一直是困扰储层评价的技术难题。孔隙度、孔隙结构、围压、地层水矿化度、温度是影响含水饱和度准确计算的主要因素。根据储层特点选取合适的饱和度计算参数,提高含水饱和度解释精度是十分必要的。文中以Archie公式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点和川东北地区礁滩储层岩电分析资料,求取接近储层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的胶结指数m及饱和度指数n,并对影响因素分析和优化,得到适合该区实际情况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对比密闭取心含水饱和度分析,误差较小,说明该模型精度较好,适用于计算该区的含水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指数 饱和度指数 含水饱和度 长兴组 元坝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发育模式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34
12
作者 武恒志 吴亚军 柯光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5-657,共13页
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主体为埋藏超深的缓坡型台缘生物礁气藏,为解决气藏开发评价面临的生物礁发育模式复杂多样、储层分布规律不清、超深薄储层精确预测难度大等问题,本文探讨了海平面升降变化与生物礁发育模式的关系,分析了礁相白云岩... 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主体为埋藏超深的缓坡型台缘生物礁气藏,为解决气藏开发评价面临的生物礁发育模式复杂多样、储层分布规律不清、超深薄储层精确预测难度大等问题,本文探讨了海平面升降变化与生物礁发育模式的关系,分析了礁相白云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提出了生物礁储层预测的思路与方法,明确了生物礁储层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元坝地区长兴组地层中共发育4期生物礁,受古地貌和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单礁体可分为单期礁和双期(多期)礁两种模式。礁群可分为纵向进积式、纵向退积式、横向迁移式、横向并列式、复合叠加式5种模式;元坝地区生物礁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背景、海平面升降变化、建设性成岩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控制,垂向上储层主要发育于礁盖,横向上主要发育于礁顶,礁后次之,礁前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礁体刻画 储层预测 长兴组 元坝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坝气田油气输导体系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良军 邹华耀 段金宝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44,113,共5页
元坝气田位于超深层负向构造弱变形区,断层不发育。在分析研究区输导要素和输导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输导体系模型,分析油气输导过程,并研究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元坝气田输导体系主要为长兴组白云岩孔隙型储集体与裂缝(层间缝... 元坝气田位于超深层负向构造弱变形区,断层不发育。在分析研究区输导要素和输导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输导体系模型,分析油气输导过程,并研究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元坝气田输导体系主要为长兴组白云岩孔隙型储集体与裂缝(层间缝、节理缝等)构成的网状复合输导体系,具有立体输导、近源聚集的优势,从而使由下伏吴家坪组烃源岩和侧向的大隆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有效实现上、下供烃和侧向供烃。长兴组礁滩相白云岩优质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决定了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和油气藏的分布及规模;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油气富集的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岩性气藏 礁滩相 长兴组 元坝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坝气田长兴组未开发气藏采收率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钱勤 严伟 王雪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3-655,共3页
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属于高含硫、超深层、低孔渗碳酸盐岩气藏,目前处于未开发阶段,技术可采储量计算中采用经验公式法、类比法、物质平衡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各个储量计算单元的采收率,完成了技术可采储量的计算,为科学、... 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属于高含硫、超深层、低孔渗碳酸盐岩气藏,目前处于未开发阶段,技术可采储量计算中采用经验公式法、类比法、物质平衡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各个储量计算单元的采收率,完成了技术可采储量的计算,为科学、合理地编制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开发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开发气藏 采收率 长兴组 元坝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坝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安全有效开发技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新江 《中外能源》 CAS 2015年第11期41-52,共12页
元坝气田是目前世界上气藏埋藏最深、开发风险最大、建设难度最高的酸性大气田,国内外没有成功先例,缺乏相应理论、技术、方法。针对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超深、高温、高压、高含硫、礁体储层复杂、气水关系复杂、天然气组分复杂、压力系... 元坝气田是目前世界上气藏埋藏最深、开发风险最大、建设难度最高的酸性大气田,国内外没有成功先例,缺乏相应理论、技术、方法。针对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超深、高温、高压、高含硫、礁体储层复杂、气水关系复杂、天然气组分复杂、压力系统复杂、地形地貌复杂等"一超、三高、五复杂"的特点,以及面临的地质规律不清、气藏描述太难、有效开发不易、钻完井瓶颈多、安全环保压力大等五大开发难题,创新了生物礁发育与储层分布开发地质理论,提出了超深条带状小礁体气藏有效开发模式,形成了超深层小礁体气藏精细描述技术、超深高含硫水平井钻完井技术、高含硫天然气深度净化技术、复杂山区高含硫气田安全集输技术等开发关键技术体系,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7000m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突破了7000m超深高含硫生物礁气藏开发禁区,突破了7000m超深高含硫水平井钻完井技术瓶颈,实现了高含硫天然气深度净化技术国产化,实现了复杂山区高含硫气田安全集输技术智能化,确保了大型超深高含硫生物礁气田安全环保有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坝气田 长兴组 超深高含硫生物礁气藏 地质理论 开发模式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