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全性脊髓损伤早期患者脑皮层结构变化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焦佼 孙天胜 +5 位作者 侯景明 相子民 张越 包先国 钟剑峰 郭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观察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在损伤早期大脑皮层结构是否存在改变及其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住院的13例完全性SCI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6.3... 目的:观察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在损伤早期大脑皮层结构是否存在改变及其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住院的13例完全性SCI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6.3±7.9岁(21~40岁).同时招募健康对照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25.7±5.8岁(20~38岁).SCI患者损伤时间为64.4±20.3d(28~84d).13例患者脊髓功能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定均为A级,其中ASIA运动评分为36.5±25.9(18~55)分,针刺觉评分为43.3±27.3(27~88)分,轻触觉评分为42.5±30.3(25~80)分.所有SCI患者在入院当天接受结构MRI检查.MRI扫描后的结构数据用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的方法(VBM)来分析,对比分析13例完全性SCI患者和1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大脑灰质体积改变的区域.运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脑皮层结构改变与患者运动感觉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完全性SCI患者初级运动中枢、初级躯体感觉中枢和辅助运动区存在明显的灰质萎缩(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完全性SCI患者上述区域萎缩程度与患者的ASIA运动评分以及ASIA感觉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损伤早期,完全性SCI患者初级运动中枢、初级躯体感觉中枢和辅助运动区存在明显的灰质萎缩,上述区域萎缩程度与患者的ASI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磁共振 感觉运动中枢 结构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泾惠渠灌区净灌溉需水的响应 被引量:6
2
作者 宋悦 粟晓玲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0-94,共5页
灌溉需水是科学制定灌溉计划和水资源规划的依据,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等变化环境是灌区灌溉需水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泾惠渠灌区4个气象站近30年逐日气象资料和作物种植面积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和作物系数法,计算灌区... 灌溉需水是科学制定灌溉计划和水资源规划的依据,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等变化环境是灌区灌溉需水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泾惠渠灌区4个气象站近30年逐日气象资料和作物种植面积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和作物系数法,计算灌区主要作物需水量、净灌溉定额及灌区净灌溉需水量,分析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对灌区净灌溉需水量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灌溉需水量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灌区降雨呈减少趋势,ET0呈增加趋势,导致主要作物净灌溉定额呈增加趋势;种植结构的调整,减少了粮食作物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增加了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使灌区净灌溉需水量呈减少趋势;在总种植面积下降、种植结构调整和气候变化的综合作用下,灌区净灌溉需水量呈小幅度的增加趋势;影响净灌溉需水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ET0和种植面积;除1996和2003年湿润年份外,各年净灌溉需水量比实际灌溉水量大,灌区存在缺水。未来应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以适应气候变化,缓解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灌溉需水量 气候变化 种植结构 泾惠渠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伴腰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症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郭超 牛东阳 +2 位作者 刘佳 鲍小刚 许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19-625,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e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伴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术后中期复发与椎管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e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伴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术后中期复发与椎管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通过PELD治疗的伴腰椎管狭窄的LDH患者155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62例,年龄41~63岁,平均51.9±9.3岁。于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2年的跟踪随访,根据随访期间LDH有无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病程、性别构成、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基础疾病、腰椎管狭窄分级、病变位置及分类、腰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下肢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通过术前5~7d及术后7d腰椎MRI测量:手术前后椎管横截面积(intervertebral canal cross-sectional area,ICCA)、硬膜囊横截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DSCA)、椎间孔矢状径及侧隐窝宽度并计算手术前后的差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而后以椎管狭窄类型为选择变量分析各不同种类的椎管狭窄复发的相关因素(P<0.1)。结果:共计155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期间19例患者疾病复发。未复发组腰椎管狭窄分级:1级75例,2级47例,3级14例;复发组:1级5例,2级6例,3级8例,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构成、BMI、吸烟史、基础疾病、病变位置、术前VAS、下肢JOA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复发组患者ICCA(差值)(0.36±0.18cm^(2) vs 0.19±0.13cm^(2))、DSCA(差值)(0.23±0.09cm^(2) vs 0.09±0.04cm^(2))、椎间孔矢状径(差值)(1.22±0.48mm vs 0.93±0.53mm)及侧隐窝宽度(差值)(1.37±0.44mm vs 1.14±0.67mm)均高于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管狭窄分级、ICCA(差值)、DSCA(差值)及侧隐窝宽度(差值)与术后复发呈负相关(P<0.05)。DSCA(差值)与中央椎间管狭窄术后复发呈负相关(OR<0.001,P=0.001),ICCA(差值)(OR=0.001,P=0.006),椎间孔矢状径(差值)(OR=0.001,P=0.038)与椎间孔狭窄术后复发呈负相关,侧隐窝宽度(差值)(OR=0.004,P=0.009)与侧隐窝狭窄术后复发呈负相关。结论:LDH伴腰椎管狭窄行PELD术后复发与患者手术前后ICCA、DSCA、椎间孔矢状径及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情况相关,这对于指导术中减压范围及临床手术效果判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 椎管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