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编《全唐诗》如何重新整理?——论《唐五代诗全编》的纂修理念与策略
1
作者 罗时进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6,共8页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方能表现出当代学术立场和学术风范,建立一种新的文献学研究、古籍整理范式。陈尚君编纂的《唐五代诗全编》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回应了学界的期待,在辑佚求全、尊宋求真、统序求法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其纂修策略、理念方法对于当前如何重新整理和研究诗歌总集类文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唐诗》 《唐五代诗全编》 辑佚 尊宋 统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文献与图像中孔子的衣冠形制及圣像建构
2
作者 王玲 王芙蓉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0-327,共8页
在“君道-师道”易位背景下,孔子身份的认知与画像中的衣冠特征均发生了变化。以文献与图像中记录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设计学等学科视角与方法,通过梳理衮冕与朝服服制的传承与演变,分析唐宋两代《衣服令》及相关历史文... 在“君道-师道”易位背景下,孔子身份的认知与画像中的衣冠特征均发生了变化。以文献与图像中记录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设计学等学科视角与方法,通过梳理衮冕与朝服服制的传承与演变,分析唐宋两代《衣服令》及相关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探讨其中衣冠形制与孔子所着衣冠表征的身份之间的联系。与汉代孔子像着儒服章甫为主的士儒身份不同,唐代孔子像的衣冠一改前制,主要为身着朝服或衮冕的“大司寇”“上公”“王”的形象。孔子圣像的建构过程,反映了唐宋两代在礼服制度上的承袭与演变。唐宋图像中孔子的衣冠形制,呈现出表达寓教为主和政治功能的图像学特征。这些特征对孔子“儒者”与“官吏”形象的符号化重构及多重身份传播,起到了关键的形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孔子像 衮冕 衣冠形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设计及文化研究
3
作者 邓莉丽 罗馨茹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118,共6页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椅凳类坐具织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图像分析与比较法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即运用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分析此时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的形制、纹饰及材质工艺特点,并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研究...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椅凳类坐具织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图像分析与比较法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即运用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分析此时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的形制、纹饰及材质工艺特点,并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研究表明,此时这类织物按照其坐具结合的方式可分为系结、披挂、罩合以及简易式四类,材质除纺织品以外,亦有竹藤和毛皮,装饰纹样有动物纹、植物纹及几何纹等,纹样多由织锦所形成,亦有刺绣、染缬等工艺表现。此时坐具织物的发展与佛教的传入有着密切关联,不同阶层的人所使用的坐具织物在材质、工艺及装饰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一时期坐具织物的审美除与时代审美风格相一致之外,又因男女审美倾向的不同有所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椅凳类坐具织物 形制 纹饰 工艺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之际的思想变革与园林审美转向
4
作者 汤凌云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61,共12页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自得其乐,追求心性的和谐,重视赏园观景对于颐养性情、调理身心、培育人格的重要作用。与唐人的感伤惆怅不同,宋人赏园观景时把物之兴废视为天地常理,超然物外,坦然面对,表现出通透的存在智慧。在唐宋思想变革作用下,宋代园林美感出现了先忧后乐、林泉之乐、孔颜之乐等美感新形态,呈现出世俗化、哲理化、综合化等新特征,从而使园林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态,丰富了中国园林美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园林审美 转向 中国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耀州窑遗址出土茶具看唐宋饮茶之风的发展变化
5
作者 权敏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耀州窑作为唐宋时期北方著名窑场,其出土茶具种类丰富,反映了当时饮茶风俗的演变。唐代耀州窑茶具以黑釉、茶叶末釉为主,种类繁多,涵盖茶碾、擂钵、茶铫、执壶等器具,体现了煎茶法和点茶法的并存。宋代茶具则以青釉为主,注重实用性和装... 耀州窑作为唐宋时期北方著名窑场,其出土茶具种类丰富,反映了当时饮茶风俗的演变。唐代耀州窑茶具以黑釉、茶叶末釉为主,种类繁多,涵盖茶碾、擂钵、茶铫、执壶等器具,体现了煎茶法和点茶法的并存。宋代茶具则以青釉为主,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点茶法成为主流,茶具设计更加精细,黑釉盏等深色茶具因斗茶之风而盛行。耀州窑茶具的演变体现了唐宋茶文化的深刻变化,反映了社会风俗、审美观念及制作工艺的发展,展现了茶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耀州窑 唐宋时期 饮茶风气 茶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唐的社会变迁与文学中的情感呈现
6
作者 刘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102,共16页
中晚唐是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度、观念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期,感知古今之别、重视历史流变中的制度变迁与历史体验,为中晚唐文学的情感呈现奠定了基调。身处财经、地方行政及举选制度叠加更变中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漂泊、孤独、困窘乃至怨恨等情... 中晚唐是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度、观念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期,感知古今之别、重视历史流变中的制度变迁与历史体验,为中晚唐文学的情感呈现奠定了基调。身处财经、地方行政及举选制度叠加更变中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漂泊、孤独、困窘乃至怨恨等情感,同时也因其职任而有不能当其职的愧悔与自省。在频繁的迁移与激烈的资源竞争中,重视两性之情与亲子之爱,以及借途私人空间的营造安顿身心的疲惫,成为士人应对生存压力的重要路径,并由之产生了新型家庭关系与男女关系模式。但缘于生存与身份认同的压力,中晚唐士人在对弱者有着深切同情的同时,对处于同一圈层的士人却有着人心不古、人面兽心的感慨与指责。人之为人的问题也由之在人兽之间的框架下,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并构成了中晚唐文学拼图中一个崭新的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社会变迁 制度更变 情感基调 愧悔与自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讳改现象发覆
7
作者 安天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09,共9页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与曹勋文集所录文字面貌不同。参合传世集本与公私藏卷本临本,可见其题序已经剜补,赞文亦遭讳改,影响关于此画作意与画意的讨论。寻迹其讳改逻辑与策略,可复原序赞南宋旧貌,并揭示清人改宋画,讳...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与曹勋文集所录文字面貌不同。参合传世集本与公私藏卷本临本,可见其题序已经剜补,赞文亦遭讳改,影响关于此画作意与画意的讨论。寻迹其讳改逻辑与策略,可复原序赞南宋旧貌,并揭示清人改宋画,讳“胡”“虏”“夷”“夏”之现象。借此个案反思宋画流传中的文化政治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兴瑞应图 清改宋画 宋画流传 夷夏话语 讳改剜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唐气象、文化自信与时代表达: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钟晟 危彦霖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1,共7页
大唐气象是根植于盛唐时期精神风貌的文化自信表达与美学意象。《长安三万里》是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的优秀代表,它通过对大唐气象的浪漫主义表现,以李白、高适两位诗人的人生历程为双线条的叙事结构,再造了“长安”... 大唐气象是根植于盛唐时期精神风貌的文化自信表达与美学意象。《长安三万里》是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的优秀代表,它通过对大唐气象的浪漫主义表现,以李白、高适两位诗人的人生历程为双线条的叙事结构,再造了“长安”作为盛世理想的空间符号和“三万里”的宏阔历史时空,“以诗为史”重现气象恢宏的大唐史诗画卷,映射出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气象。《长安三万里》将大唐气象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叙事,对于新时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有诸多启示:一是找准历史与当代的精神契合,二是实现技术与美学的融合创新,三是引发价值与情感的深层共鸣,通过中华文明历史叙事塑造新时代大国气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气象 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 《长安三万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入分配视角下唐宋之际两税法的制度变迁及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童光辉 王武林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4,共11页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有趋于集中,富民阶层崛起;另一方面,租佃关系愈加发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获得更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商经济的繁荣。当然,富民阶层存在着逃避赋税的强烈动机,而获得更多自由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上也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国家需要采取土地清丈和建立以贫民下户为重点的因灾减免救济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赋税不均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与税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是可以相兼容的,关键在于保护民众发展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和落实税收公平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唐宋之际 两税法 均平原则 资产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庭坚对陶渊明的阐释与接受——从唐宋陶诗接受的整体出发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志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8,共17页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来论陶,突破了仅以平淡论陶的传统阐释方式,黄庭坚也从自然与法度的辩证结合来认识陶诗的高度。苏黄的观点为南宋以后诸家广泛接受,开启了陶诗接受新的历史。黄庭坚对陶渊明独立的个性、忠义的行为有较强的呼应,其对陶渊明的阐释,往往与庄、禅结合。黄庭坚突破模拟式的学陶法,以一种学而不为、自成一家的再创造的学古方法来学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苏轼 陶诗接受史 陶诗评论史 唐宋学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灯笼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 被引量:3
11
作者 盛传新 陆广谱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60-473,共14页
目的通过对唐宋灯笼的构成形式、造物逻辑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挖掘其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方法,探索融合传统灯笼文化符号因子的现代灯具设计新思路,解决传统灯笼很难融入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方法从历史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中梳... 目的通过对唐宋灯笼的构成形式、造物逻辑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挖掘其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方法,探索融合传统灯笼文化符号因子的现代灯具设计新思路,解决传统灯笼很难融入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方法从历史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中梳理唐宋灯笼形态结构,归纳出外形上的简约与仿生、结构中的技术与巧思、光影里的教化与愿景等特征,并分析目前传统灯笼传承、现代灯具设计实践应用现状的研究局限,探索唐宋灯笼在现代灯具设计中的设计转译思维方式与可行设计路径。结果得出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三个设计转译通道及模型构建,并设计完成蕴含传统灯笼文化的三款现代灯具设计,用实践证明通过设计转译可以助力设计师研发出功能实用、形制独特且文化内涵丰富的灯具作品,并创造吉祥、美好、幸福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愿景。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设计转译在现代灯具设计领域创新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挖掘传统灯笼的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为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融合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具设计 唐宋灯笼 设计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法藏唐宋敦煌遗画地藏菩萨袈裟纹样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蓝津津 刘元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以穿着绘有袈裟纹样的地藏菩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层袈裟、外层袈裟所绘袈裟纹样进行梳理,分为两类:袈裟沿用的常见纹样,如贴金菱形纹、同心圆联珠纹、团花纹;袈裟专属纹样,如云水纹与线迹纹。同时,对比同时期敦煌石窟中佛陀、弟子及地藏像所穿着袈裟的纹样,结合传世袈裟实物与出土的唐宋时期纺织品,从纹样内容、布局、工艺、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纹样分布及变化规律,可以一窥唐宋时期地藏信仰流变对其袈裟纹样的影响,并形成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佛教美术 敦煌遗画 地藏菩萨 袈裟纹样 云水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乐都北山石窟调查简报
13
作者 施兰英 汤隆皓 +2 位作者 李曼 孙凤 汤惠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61,共8页
2019年夏,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对青海省乐都市北山石窟进行了全面考察,共发现洞窟70多个。通过对石窟形制、年代及功能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作者认为这些石窟开凿于唐代晚期至宋代,是青海海东地区带有禅宗特征的修禅窟。
关键词 乐都 北山石窟 唐宋时期 禅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14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的散茶法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水红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中国6000多年的茶叶利用史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历史阶段。“以茶为饮”的饮茶法主要是末茶法和散茶法。其中,末茶法盛行于唐宋时期,散茶法盛行于明清至今。其实,唐宋时期的散茶法也有较大发展,并于南宋末至元代逐步取代末茶法,... 中国6000多年的茶叶利用史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历史阶段。“以茶为饮”的饮茶法主要是末茶法和散茶法。其中,末茶法盛行于唐宋时期,散茶法盛行于明清至今。其实,唐宋时期的散茶法也有较大发展,并于南宋末至元代逐步取代末茶法,将中国的茶饮文化引向散泡茶发展阶段。以往学界多聚焦明清时期成熟的散茶法,较少关注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唐宋时期的散茶法。文章通过对唐宋时期散茶产地与名品、制作与沏茶法、贮藏方式等的梳理,以期探讨唐宋时期散茶法的文化面貌和发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散茶法 文化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审美转型中佛禅“空”境的文学书写新变——以王维和苏轼为中心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吉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1,共9页
在唐宋审美转型背景下,王维与苏轼诗词中对于佛禅“空”境书写的新变,从写作手法、审美意蕴和内在精神追求三个层面,折射出佛禅“空”境文化气质的唐宋变化。王维通过以画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自我与宇宙万象浑然天成,圆融无碍,蕴含... 在唐宋审美转型背景下,王维与苏轼诗词中对于佛禅“空”境书写的新变,从写作手法、审美意蕴和内在精神追求三个层面,折射出佛禅“空”境文化气质的唐宋变化。王维通过以画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自我与宇宙万象浑然天成,圆融无碍,蕴含着一种空灵蕴藉的灵动之美,充满对宇宙自然世界美的发现的一往情深,是王维诗歌禅意盎然的重要体现。苏轼采用以禅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则大多于世事沧桑的自我人生经历中,伴随着对宇宙人生空幻寂灭的持久体验,始终关注对自我个体生命的内在超越,从而使其诗词中的“空”境,在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空幻寂灭之悲剧色彩的同时,也蕴含着性命自得的内在精神追求,具有较强的禅理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境 佛禅文化 唐宋审美转型 王维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散茶研究
17
作者 关剑平 冯雪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8,共9页
散茶是作为末茶原料的蒸青绿茶,对应于唐团宋饼的固形茶而得名。通过梳理唐宋文献发现,散茶在唐代开始受到关注,五代已经出现散茶的名茶,到宋代成为独立的茶叶种类且迅速发展,与蜡茶分庭抗礼。散茶产地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各地散茶的品... 散茶是作为末茶原料的蒸青绿茶,对应于唐团宋饼的固形茶而得名。通过梳理唐宋文献发现,散茶在唐代开始受到关注,五代已经出现散茶的名茶,到宋代成为独立的茶叶种类且迅速发展,与蜡茶分庭抗礼。散茶产地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各地散茶的品第不统一,市场上的散茶多达109个等级,每两个等级之间的平均差价最低不到1钱。通过对散茶的名茶个案研究发现其生产规模都很小。从日本碾茶的生产工艺可以了解宋代散茶的基本加工方法,由此正本清源,梳理从唐宋散茶到日本碾茶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散茶 唐宋时期 碾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羊种资源看唐宋社会的羊肉消费
18
作者 杨小敏 揭昌亮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134,共11页
我国古代羊种资源从西部游牧地区向东扩散,逐渐走进了农耕社会生活。汉唐间,羊畜品种称谓繁杂多变,反映了人们早期对野生羊和驯化羊的初步划分及认识变化。在中唐,社会上出现不分羊种但标明产地的“河西羊”“河东羊”等名称。羊畜产品... 我国古代羊种资源从西部游牧地区向东扩散,逐渐走进了农耕社会生活。汉唐间,羊畜品种称谓繁杂多变,反映了人们早期对野生羊和驯化羊的初步划分及认识变化。在中唐,社会上出现不分羊种但标明产地的“河西羊”“河东羊”等名称。羊畜产品在农耕社会的肉食消费特征日益凸显。进入北宋,兼具羊畜产地和中原消费视角的“胡羊”“契丹羊”等用法更加常见。特别是仁宗以后,契丹羊畜大量南下,京畿一带至京东西路沿黄河流域附近的羊畜交易活动愈发兴盛。到神宗时,“胡羊”因产地特殊而受人追捧,“契丹羊”因供应及需求量大增而深入中原。于是尚食羊肉之风不仅流行于北宋上层人士生活,还极大影响了普通民众对羊畜产品的认识及利用。“契丹羊”(“白羊”)的药食用法开始得到显著认可及推广。到南宋,虽然羊种资源受地理环境制约,但北人南下所保留的尚食羊肉观念依然随着南方羊畜产品本地化、精细化消费得以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种资源 唐宋 羊肉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川渝地区研磨器的用途初论
19
作者 吴功翔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171,共7页
川渝地区唐宋遗址中出土的一类常见器物(少数也见于墓葬),极相似于共出的碗、盏,但其内壁均密布戳刺锯齿状研磨面或刻划有细且密的浅刻线或篦划纹,可称之为研磨器。研磨器的用途至今仍没有定论,本文通过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针对研磨器... 川渝地区唐宋遗址中出土的一类常见器物(少数也见于墓葬),极相似于共出的碗、盏,但其内壁均密布戳刺锯齿状研磨面或刻划有细且密的浅刻线或篦划纹,可称之为研磨器。研磨器的用途至今仍没有定论,本文通过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针对研磨器的用途进行研究,认为研磨器的功能主要有研磨茶饼和研磨姜蒜类调味品两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磨器 用途 茶具 唐宋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末茶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新思考
20
作者 徐晶 朱世桂 刘馨秋 《古今农业》 2024年第2期58-66,共9页
近年随着“抹茶”制品的热度攀升以及影视剧中对宋代点茶文化的宣传,中国传统末茶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着眼于唐宋时期,以唐宋茶学经典著作《茶经》和《大观茶论》为史料依据,分析唐宋茶饼加工技艺和饮茶方法的演变,挖掘唐宋末... 近年随着“抹茶”制品的热度攀升以及影视剧中对宋代点茶文化的宣传,中国传统末茶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着眼于唐宋时期,以唐宋茶学经典著作《茶经》和《大观茶论》为史料依据,分析唐宋茶饼加工技艺和饮茶方法的演变,挖掘唐宋末茶的技术、工艺和文化源流,从而进一步思考唐宋末茶技术生产革新与文化发展的内涵与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末茶 技艺 茶文化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