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塞油田延长组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雨航 强微 +4 位作者 党鑫 刘波 文志刚 田伟超 樊云鹏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521,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面临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匮乏、储量接替难度大的难题,目前增储的主要目标为页岩油储层。延长组7段(长7段)作为安塞油田的关键开发层系,其孔隙结构直接控制着储层质量,进而对页岩油开发产生显著影响。以安塞油田长7段...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面临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匮乏、储量接替难度大的难题,目前增储的主要目标为页岩油储层。延长组7段(长7段)作为安塞油田的关键开发层系,其孔隙结构直接控制着储层质量,进而对页岩油开发产生显著影响。以安塞油田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扫描电镜、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明确不同尺寸孔隙对于储层品质的影响,并从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的角度揭示储层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长石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黏土晶间孔以及少量的微裂缝;其中长石溶孔主要发育微米级孔隙,而黏土晶间孔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储层整体排驱压力较高,进汞饱和度较低,孔喉半径以纳米级为主,孔径在500μm以下的孔隙多呈开放型的平行板状和狭缝形,同时发育少量的墨水瓶型孔隙。储层孔径主要小于300μm,且随着物性变好,储层内较大尺寸的孔隙占比也在逐渐增大。优质储层的成因主要划分为2类:东北方向靠近物源,水动力强,岩石颗粒分选性好,储层内容易发育绿泥石膜,而绿泥石膜可以保护颗粒间的原生粒间孔,压实作用后可保留较多的残余粒间孔而形成优质储层;西南方向远离物源方向,水体深度增加,水动力变弱,因靠近烃源岩发育区,储层容易被烃源岩产生的有机酸溶蚀改造,发育较多溶蚀孔隙,从而形成优质储层。研究成果可为安塞油田页岩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延长组7段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夹层型页岩油 储层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演化特征及其生烃潜力评价——以化子坪地区延长组长6段为例
2
作者 向佳 郭峰 +6 位作者 马江波 吴向阳 张寰萌 武芳芳 方泽鑫 潘琦 郭岭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5-1231,共17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储层的储集物性差,各类成岩作用在优质储层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晰,限制了研究区优质储层的精准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研究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综合应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储层的储集物性差,各类成岩作用在优质储层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晰,限制了研究区优质储层的精准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研究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综合应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及高压压汞资料,对研究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的微观孔隙发育类型、孔喉结构特征和成岩作用类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长6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含有少量极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类型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孔隙结构主要为中孔—细孔、微细喉道类型,总体上属于低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结论】成岩演化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压实作用和硅质胶结、碳酸盐岩胶结作用较强烈,这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和绿泥石胶结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长6段原油与区域长7段暗色泥岩、泥页岩存在显著的地质关联,但生烃潜力有限,主要依赖于长7段烃源岩供烃,开发潜力受储层条件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长6段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楠 洪海涛 +6 位作者 赵正望 张少敏 张芮 康家豪 王兴志 曾德铭 陈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为探究陆相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的控制因素,文中以四川盆地东部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页岩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对页岩储层孔隙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优势岩相及甜点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大安寨段页岩... 为探究陆相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的控制因素,文中以四川盆地东部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页岩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对页岩储层孔隙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优势岩相及甜点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包括硅质页岩、混合质页岩以及黏土质页岩,其中黏土质页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混合质页岩。2)页岩孔隙类型以片状黏土矿物晶间孔与有机质孔为主,裂缝以页理缝为主。3)页岩储集空间的发育主要受矿物组分、成岩作用以及构造因素的共同控制。4)基于页岩生烃潜力与储集能力,认为混合质页岩为大安寨段的优势页岩岩相。大安寨段页岩甜点储层段主要分布于大二亚段a小层,主要为混合质页岩与介壳灰岩的薄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储层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大安寨段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武地区延8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4
作者 肖胜东 王震亮 +3 位作者 潘星 王联国 朱立文 刘一婷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105,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是主要的含油气层,为明确该区储层复杂多样的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运用精细岩心描述、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分析等技术,对侏罗系延8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详细表征,并综合...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是主要的含油气层,为明确该区储层复杂多样的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运用精细岩心描述、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分析等技术,对侏罗系延8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详细表征,并综合分析了宏观沉积作用、微观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双重控制。结果表明:延8段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孔隙度平均为13.99%,渗透率平均为177.33×10^(-3)μm^(2),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孔隙结构以中孔中细喉道为主,属于低孔中渗透储层。储层物性平面上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垂向上明显受成岩作用的影响。不同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明显:压实胶结相和含铁碳酸盐胶结相绝大多数孔隙和喉道被假杂基化的塑性颗粒或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孔隙结构类型以小孔细喉道为主,物性较差;强溶蚀相和自生石英-长石弱溶解相次生溶孔发育,储层物性得到改善,孔隙连通性好,孔隙结构类型以中孔粗喉道为主,是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 延安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与储层参数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34
5
作者 秦瑞宝 李雄炎 +1 位作者 刘春成 毛志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1-259,共9页
近几年,在海外区块遇到了大量的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岩性复杂,孔隙类型多样,致使其孔隙结构十分复杂,储层参数难以准确计算,油气储量难以客观评价。文中针对研究靶区这一类型的碳酸盐岩储层,首先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两个方面分析... 近几年,在海外区块遇到了大量的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岩性复杂,孔隙类型多样,致使其孔隙结构十分复杂,储层参数难以准确计算,油气储量难以客观评价。文中针对研究靶区这一类型的碳酸盐岩储层,首先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得出在不同岩性之间,孔隙类型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孔隙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在同种岩性之间,泥质含量的增加会降低孔隙结构的品质。另外,成岩作用对颗粒粒径较大的岩石的影响更大一些。其次,讨论了储层参数的定量评价,由于不同类型孔隙的共存,导致孔隙度相似,而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却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指出了可以采用核磁和成像等特殊测井资料来表征不同类型孔隙的数值分布,利用三维数字化成像技术来展示不同类型孔隙的空间分布,为储层参数的准确计算和油气储量的客观评价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孔隙结构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储层参数 油气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孙雨 马世忠 +2 位作者 李晓松 文慧俭 刘宗堡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4-33,共10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红岗北...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主要是顺源带状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口坝微相砂体,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为主,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A2段。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和沉积微相,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大量丧失、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或席状砂主体)微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沉积微相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高淑梅 陈娟 +2 位作者 胡剑 范绍雷 范希良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37,152,共4页
通过岩心、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相关资料,对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岭油田长8储集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储层孔隙类型多样,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 通过岩心、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相关资料,对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岭油田长8储集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储层孔隙类型多样,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物性特征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性质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沉积厚度大、粒度较粗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集物性最优,其次为河口坝,三角洲内前缘席状砂最差;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较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延长组 马岭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凹油田安棚区深层系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振奇 侯国伟 +6 位作者 张昌民 张尚锋 樊中海 孙尚如 赵庆 王国鹏 付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2-377,共6页
泌阳凹陷赵凹油田安棚区深层系主要指埋深大于 30 0 0m的核三下段 ,属扇三角洲沉积。岩芯描述和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及压汞资料研究表明 ,安棚深层系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快速堆... 泌阳凹陷赵凹油田安棚区深层系主要指埋深大于 30 0 0m的核三下段 ,属扇三角洲沉积。岩芯描述和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及压汞资料研究表明 ,安棚深层系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快速堆积 ,颗粒大小混杂 ,分选差 ,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 ,是导致深层系砂岩低渗的基础条件 ;砂岩储层以扇三角洲前缘的水道砂和河口坝砂物性最好 ,席状砂次之 ;储层孔隙类型以次生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 ,孔隙小 ,具两种孔隙介质 ,喉道细小且不均匀 ,孔喉分布状况差 ,结构复杂 ,为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成岩作用 ,特别是压实作用和晚期碳酸盐胶结充填作用是影响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和导致储层致密低渗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凹油田 砂岩储层 特征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深层系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下白垩统泉头组4段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媛 朱筱敏 +1 位作者 张思梦 赵东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0-488,共9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下白垩统泉4段)储集层的渗透率平均值为1.53×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渗透储集层。文中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等技术,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集层的岩石组分、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识别...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下白垩统泉4段)储集层的渗透率平均值为1.53×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渗透储集层。文中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等技术,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集层的岩石组分、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识别鉴定。分析认为: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细砂岩和岩屑细砂岩,成熟度较低;次生溶蚀孔隙提供了大量有效储集空间,所占比例甚至可达25%;储集层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解、破裂等成岩作用,主要处于晚成岩阶段A1期和A2期。压实、胶结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原生孔隙遭到破坏,形成致密储集层;交代作用对储集层物性影响不大;溶解、破裂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使储集层物性得到改善,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随深度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与由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使储集层中不稳定矿物发生溶蚀密切相关。这一研究对三肇凹陷低渗透储集层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余油层 低渗透储集层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与储渗结构特征 被引量:21
10
作者 田成 李艳军 +2 位作者 曾卫东 李春柏 张海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3-87,共5页
在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储层物性与粘土矿物演化、有机质成熟过程、油气生成、新生矿物形成、次生孔隙发育程度等沉积成岩演化的关系;分析了储层孔隙的成因与分布;根据储层岩性、成岩结构与储层物性特征... 在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储层物性与粘土矿物演化、有机质成熟过程、油气生成、新生矿物形成、次生孔隙发育程度等沉积成岩演化的关系;分析了储层孔隙的成因与分布;根据储层岩性、成岩结构与储层物性特征建立了贝尔凹陷5种储层的储渗结构类型,对研究区的油气运移与富集区带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成因 成岩作用 储渗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路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1
作者 韩会平 武春英 +3 位作者 蒋继辉 李勇 王宝清 季海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49-155,共7页
通过露头、岩心、测井分析测试资料,对大路沟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和储集物性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高的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为原生... 通过露头、岩心、测井分析测试资料,对大路沟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和储集物性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高的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或残余铸模孔;孔隙结构具有小孔隙、微细喉道的特点;储层性质明显受原始陆源组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相互影响;原始陆源组分的结构和含量对储层物性有直接影响;沉积相是基础,砂体厚度大、粒度较粗的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物性明显优于其他微相砂体;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优劣起主导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使储层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储层 岩石学特征 孔隙结构 储层物性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黑色页岩纳米孔隙形态的影响因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焦堃 谢国梁 +7 位作者 裴文明 刘树根 刘向君 康毅力 邓宾 庞谦 刘文平 罗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7-859,共13页
以场发射扫描电镜与Pores and Cracks Analysis System(PCAS)图像处理软件为主要研究手段,以形状系数为孔隙形态表征参数,并选取低压N2吸附等为辅助研究手段,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的典型钻井A-D井龙马溪组及筇竹寺组黑色页岩中纳米孔隙... 以场发射扫描电镜与Pores and Cracks Analysis System(PCAS)图像处理软件为主要研究手段,以形状系数为孔隙形态表征参数,并选取低压N2吸附等为辅助研究手段,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的典型钻井A-D井龙马溪组及筇竹寺组黑色页岩中纳米孔隙的形态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黑色页岩纳米孔隙形态受孔隙类型(赋存位置)、有机质显微组分、地层埋藏深度、热成熟度及孔隙尺寸等因素综合控制。具体体现在:(1)有机质孔、粒间孔和粒内孔所占比例、孔径分布与孔隙形态具有明显差异,反映这三类孔隙的演化受成岩作用的影响不同。(2)固体沥青纳米孔隙比其他显微组分中的纳米孔隙更加规则。(3)与埋藏深度密切相关的压实作用很可能会在垂向上压缩孔隙,一方面令孔径缩小,另一方面让孔隙形态往狭长–裂缝形发展。(4)有机质孔形态随热成熟度升高总体上会变得更加规则,但这种趋势可能会被孔隙间的合并及压实作用等破坏。(5)面积更小的孔隙形态往往比面积更大的孔隙更规则。初步研究显示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代表着高过成熟页岩气储层中主体储集空间所处压力环境,但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随孔隙压力的演化模式及利用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表征其所在层系异常高压维持状况及页岩气保存状况的可能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孔隙结构 形状系数 孔隙演化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储层成岩作用评价 被引量:37
13
作者 罗月明 刘伟新 +1 位作者 谭学群 杨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4-390,共7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地层的成岩作用阶段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太原组-山一段地层煤镜质体反射率在1.4%~1.5%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0 ℃,伊/蒙混层矿物中蒙脱石层含量一般小于30%,属晚成岩作用阶段B期;下石盒子... 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地层的成岩作用阶段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太原组-山一段地层煤镜质体反射率在1.4%~1.5%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0 ℃,伊/蒙混层矿物中蒙脱石层含量一般小于30%,属晚成岩作用阶段B期;下石盒子组(包括盒一、二、三段)-山二段地层中煤镜质体反射率在1.3%~1.4%之间,盒一、二、三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6 ℃,伊/蒙混层矿物中蒙脱石层含量主要在32%~36%之间,属晚成岩作用阶段A期;山二段包裹体均一温度比较复杂,认为也为晚成岩作用阶段A期.大牛地上古生界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包括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粘土胶结)、溶解溶蚀作用以及微裂隙作用,储集岩石的孔隙类型主要有(剩余的)原生粒间孔隙、粒间(晶间)微孔隙、粒间(粒内)溶蚀孔隙(包括铸模孔隙),微裂隙包括切穿颗粒的和粒缘微裂隙.储层物性主要属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参数显示盒三、盒二、太一和太二平均喉道半径和中值压力评价好于盒一、山一、山二段,排驱压力和最大连通半径也具有相似的特征;盒三、盒二段产能高、压降慢,与微裂隙作用造成渗透率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储层物性 储层评价 大牛地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砂岩储层微观结构及孔隙演化定量分析 被引量:79
14
作者 吴小斌 侯加根 孙卫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38-3446,共9页
为了表征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油层组低孔特低渗长石砂岩的孔隙结构,进一步探讨孔隙演化及其控制因素,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X线衍射、粒度分析及物性等资料,分析总结出5种孔隙类型和4种喉道类型;结合成岩作用研究,... 为了表征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油层组低孔特低渗长石砂岩的孔隙结构,进一步探讨孔隙演化及其控制因素,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X线衍射、粒度分析及物性等资料,分析总结出5种孔隙类型和4种喉道类型;结合成岩作用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方法分析孔隙演化过程。研究区储层孔隙以粒间孔、长石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发育点状、缩颈状和片状喉道,喉道具有细喉和微细喉的特点。成岩缝的发育改善储层的渗透性,相互连通的微裂缝网络是流体运移的最佳通道。运用未固结砂岩原始孔隙度与砂岩的分选系数的统计关系,恢复计算出研究区砂岩原始孔隙度平均为34.60%。在成岩过程中,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具有中等程度破坏作用,受二者影响,未固结砂岩49.4%的原生粒间孔被压实损失,28.7%的孔隙被胶结破坏。区内溶蚀作用较发育,溶蚀强度中等,并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使得孔隙度增加到11.33%,溶蚀作用的孔隙增加率为11.0%,极大地改善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定量计算结果与定性认识的一致性以及与室内物性测试结果的吻合性表明:研究方法与结论可靠,这对于同类储层孔隙演化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安油田延长组长6段低孔低渗透储层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25
15
作者 文玲 胡书毅 田海芹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3-60,共8页
靖安油田延长组长 6段储层为湖相三角洲前缘砂体。长 6期是三角洲建设的高峰期 ,发育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砂体及远砂坝微相。孔隙空间主要是原生孔隙及由次生原因形成的孔隙和裂缝。研究表明 :孔隙的形成和演化受成岩作用的控... 靖安油田延长组长 6段储层为湖相三角洲前缘砂体。长 6期是三角洲建设的高峰期 ,发育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砂体及远砂坝微相。孔隙空间主要是原生孔隙及由次生原因形成的孔隙和裂缝。研究表明 :孔隙的形成和演化受成岩作用的控制。主要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不利于孔隙的演化 ,而溶蚀作用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从而使某些砂岩段在低孔低渗储层中形成较发育的次生溶蚀孔隙和成岩微裂缝 ,并成为有效孔隙。通过综合评价认为 ,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微相为本区最好的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储层评价 胶结作用 成岩作用 溶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石硅质页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红宇 卢龙飞 +3 位作者 刘伟新 申宝剑 俞凌杰 仰云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1-347,共7页
为研究硅质页岩成岩演化过程中的孔隙结构变化,选取松辽盆地嫩江组低演化蛋白石硅质页岩和渝东南高演化五峰—龙马溪组样品,在X射线衍射分析基础上,采用氮气等温吸附技术,开展了成岩作用过程中蛋白石硅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为研究硅质页岩成岩演化过程中的孔隙结构变化,选取松辽盆地嫩江组低演化蛋白石硅质页岩和渝东南高演化五峰—龙马溪组样品,在X射线衍射分析基础上,采用氮气等温吸附技术,开展了成岩作用过程中蛋白石硅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较低演化的蛋白石硅质页岩比表面积和孔容均远高于较高演化的蛋白石硅质页岩,低演化页岩2 nm以上孔隙主要集中在2~3 nm区间,其次分布在20~30 nm区间,2 nm以下孔隙主要集中在0.6~0.8 nm区间,总孔容主要由10~30 nm区间孔隙贡献;高演化页岩2 nm以上孔隙主要集中在2~3 nm区间,2 nm以下孔隙主要集中在0.6~1 nm区间,总孔容主要由2~30 nm区间孔隙贡献。将五峰—龙马溪组硅质页岩与其相比,发现纳米孔隙在成岩过程中大幅丧失,孔容缩小至原始的1/3~1/10。五峰—龙马溪组硅质页岩中2~30 nm区间的孔隙对孔容的贡献最大,30~200 nm范围内孔隙有微小贡献,2 nm以下的孔隙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几乎消失殆尽,显示出成岩作用对不同孔径孔隙的改造程度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蛋白石 硅质页岩 储集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气水分布及成因 被引量:20
17
作者 于红岩 魏丽 +7 位作者 秦晓艳 王震亮 程昊 王爱国 王东旭 冯强汉 兰义飞 王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6-402,共7页
基于地质背景和储集层特征分析,利用构造、沉积、成岩、古地貌及物性测试、压汞实验、测井、岩心观察等资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古生界马家沟组五段碳酸盐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区马五段气、... 基于地质背景和储集层特征分析,利用构造、沉积、成岩、古地貌及物性测试、压汞实验、测井、岩心观察等资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古生界马家沟组五段碳酸盐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区马五段气、水分布规律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平面上气层全区均匀分布,水层则零散且小面积集中,呈现出不连续的分布特征;纵向上不存在气、水互层的现象,成为气藏高效合理开发的难点。气水分布宏观上主要受古地貌与成岩作用控制,微观上主要受储集层的孔喉结构、连通性及源储间输导关系控制,天然气多聚集在岩溶斜坡上的古沟槽周边和缓丘部位,这些地区储集层物性较好,孔喉连通性好,源储之间没有铝土岩隔挡,利于天然气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气水分布 古地貌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输导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马家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的埋藏-烃类充注-成岩时空演化过程 被引量:28
18
作者 罗静兰 邵红梅 +2 位作者 杨艳芳 李杪 罗春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5-187,共13页
目前国内对火山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静态研究阶段。与盆地埋藏热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相应的火山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依然缺乏。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火山岩中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孔隙类型等的... 目前国内对火山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静态研究阶段。与盆地埋藏热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相应的火山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依然缺乏。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火山岩中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孔隙类型等的精细研究与定量统计,利用图像孔喉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包裹体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松辽盆地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火山岩的成岩-油气充注序列,划分了成岩作用阶段;结合松辽盆地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建立了与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地质时代相应的火山岩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与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对火山岩储集性能影响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序列 埋藏热演化-构造演化-烃类充注-成岩孔隙时空演化过程 孔隙演化机理 火山岩储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南八仙油田储层特征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姜福杰 武丽 +1 位作者 李霞 马中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5,共5页
柴北缘南八仙油田有近50年的开发历史,储层的综合评价对于剩余油的挖潜具有重要的意义。南八仙油田第三系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碎屑成分中杂基、胶结物含量较高;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分选较好;储层... 柴北缘南八仙油田有近50年的开发历史,储层的综合评价对于剩余油的挖潜具有重要的意义。南八仙油田第三系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碎屑成分中杂基、胶结物含量较高;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分选较好;储层成岩作用相对较弱,碳酸盐析出是减少原生孔隙的重要因素;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喉道以弯片状—片状组合类型为主。储层物性为中孔—中渗类型,连通性较好;成岩相主要为早成岩B期,有利于次生溶孔的发育。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储层综合评价表明,南八仙油田内Ⅲ类储层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Ⅱ类储层,Ⅰ类储层比例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 南八仙油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垣南地区扶余致密油层物性下限确定及分类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晓莲 郑建东 +1 位作者 章华兵 闫伟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8-153,共6页
松辽盆地长垣南地区扶余致密油层紧邻上部青山口组优质烃源岩,为典型的近源致密油藏。随着近年水平井和大型体积压裂的推广,致密油层已成为较现实的勘探突破目标,其物性下限与油层分类标准也需要重新界定。考虑致密油层受源岩影响特点,... 松辽盆地长垣南地区扶余致密油层紧邻上部青山口组优质烃源岩,为典型的近源致密油藏。随着近年水平井和大型体积压裂的推广,致密油层已成为较现实的勘探突破目标,其物性下限与油层分类标准也需要重新界定。考虑致密油层受源岩影响特点,采用可动孔喉半径法、含油产状法、核磁法和试油法等分别确定了高成熟源岩区和低成熟源岩区扶余致密油层物性下限。在油层分类时考虑了致密油层孔隙结构的差异性和可压性参数,优选平均孔隙半径、排驱压力和脆性指数等参数建立了扶余致密油层分类评价标准。以此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常规压裂和体积压裂直井产能预测模型。研究成果对致密油储量动用、"甜点"区段优选及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致密油层 源岩成熟度 物性下限 孔隙结构 油层分类 可压性 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