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亮 秦雪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釜 中原地区 战国 西汉 类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西石羊空心砖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艳朋(领队) 曾宇 +3 位作者 韩冬 张振宇(摄) 张鹏轩(绘图) 赵通(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7,共9页
2019年至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西石羊村清理了一批汉代墓葬。其中发现有6座空心砖墓,时代集中于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圹、竖穴墓道洞室和斜坡墓道洞室等多... 2019年至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西石羊村清理了一批汉代墓葬。其中发现有6座空心砖墓,时代集中于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圹、竖穴墓道洞室和斜坡墓道洞室等多种结构,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形制特征,对探索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新城 西石羊墓群 西汉时期 空心砖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景帝阳陵陪葬墓97GYM130发掘简报 被引量:4
3
作者 焦南峰 王保平(摄影) +4 位作者 张麦平(绘图) 刘君幸(绘图) 王保平 李库 马永嬴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6,F0003,共10页
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陵县(现高陵区)汉阳陵陪葬墓区发掘了一座有独立墓园、规模较大的墓葬(97GYM130),出土印文为“周应”的铜质印章一枚。经考证,周应在西汉景帝时期官至列侯,墓葬的形制结构、出土的“半... 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陵县(现高陵区)汉阳陵陪葬墓区发掘了一座有独立墓园、规模较大的墓葬(97GYM130),出土印文为“周应”的铜质印章一枚。经考证,周应在西汉景帝时期官至列侯,墓葬的形制结构、出土的“半两”铜钱等随葬品也证实了该墓时代为西汉早期,此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帝陵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阳陵 陪葬墓 墓园 周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浐灞生态区广大门汉墓M14发掘简报 被引量:1
4
作者 田亚岐 王曾 +4 位作者 李鑫 赵巧 陈爱东 贾蓉(绘图) 王洋(摄影)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6,F0002,共16页
2020年5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广大门村DK6宗地勘探发掘古代墓葬17座,围沟1组。其中M14为带有墓园的“甲”字形长斜坡墓道土圹墓,出土了铜、陶、铁、铅、金、玉、石、骨、角、蚌器等各类遗物117件(组),推测墓主级别可至列侯。这... 2020年5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广大门村DK6宗地勘探发掘古代墓葬17座,围沟1组。其中M14为带有墓园的“甲”字形长斜坡墓道土圹墓,出土了铜、陶、铁、铅、金、玉、石、骨、角、蚌器等各类遗物117件(组),推测墓主级别可至列侯。这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汉代列侯墓葬及葬制的变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浐灞生态区 广大门汉墓 西汉中晚期 列侯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咸阳茂苑小区一期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5
作者 谢高文 刘卫鹏(摄影/执笔) +4 位作者 王长虹(摄影/绘图/执笔) 武杰(摄影/绘图/执笔) 魏嘉黎(摄影/执笔) 邱雅暄(绘图) 谢雪菲(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6,共6页
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咸阳茂苑小区一期范围内发掘汉代墓葬百余座。其中M1、M9和M49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年代从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随葬有陶器、漆器、铜牌饰、石祖及幼布三百、差布五百等... 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咸阳茂苑小区一期范围内发掘汉代墓葬百余座。其中M1、M9和M49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年代从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随葬有陶器、漆器、铜牌饰、石祖及幼布三百、差布五百等王莽货币,推测墓主为居住于茂陵邑南部郊区的普通民众。这为探索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关中地区墓葬形制、丧葬习俗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咸阳市 汉代墓葬 石祖 王莽钱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汉代洪涝灾害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冲 赵景波 张淑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51-1156,共6页
通过对渭河流域汉代(202 a B.P.~220 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该区域该时期洪涝灾害等级、洪涝灾害的时间变化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汉代的423 a中,渭河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09次,平均每3.9 a发生1次。轻度涝灾,中等涝灾,大... 通过对渭河流域汉代(202 a B.P.~220 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该区域该时期洪涝灾害等级、洪涝灾害的时间变化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汉代的423 a中,渭河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09次,平均每3.9 a发生1次。轻度涝灾,中等涝灾,大涝灾和特大涝灾分别占到洪涝灾害总数的44.0%,24.8%,22.9%和8.3%。渭河流域汉代存在两个洪涝灾害多发期,分别出现在49~10 a B.P.和91~130 A.D.。渭河流域汉代轻度和中度涝灾存在3~4 a的周期,大涝灾存在20 a左右的周期,特大涝灾存在着60~70 a左右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汉代 洪涝灾害 涝灾等级 涝灾成因 变化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两汉时期中国北方小麦种植的发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成 朱歌敏 凌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0,共7页
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两汉小麦遗存按种类可分为炭化籽粒和文字类遗物,这些发现印证了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的相关记载。从空间上看,该时期小麦种植集中分布于黄河中游、黄河下游及河西走廊地区;从时间上看,其发展历程以汉武帝时期为界可分... 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两汉小麦遗存按种类可分为炭化籽粒和文字类遗物,这些发现印证了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的相关记载。从空间上看,该时期小麦种植集中分布于黄河中游、黄河下游及河西走廊地区;从时间上看,其发展历程以汉武帝时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自西汉晚期始,小麦在农业种植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与统治者的重视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但从总体上讲,两汉时期的小麦种植在农业中仍处于从属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中国北方 小麦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两汉商人分层之变迁及其政策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严清华 方小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6-352,共7页
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商人分层呈多样化,素商、政商、儒商、黑商均占有一定比例,且素商居多。西汉后期至东汉,政商比例逐渐增大,且分层趋向单一化。这个趋势说明在封建社会,商业的发展不能完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前行,统治阶层在政策... 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商人分层呈多样化,素商、政商、儒商、黑商均占有一定比例,且素商居多。西汉后期至东汉,政商比例逐渐增大,且分层趋向单一化。这个趋势说明在封建社会,商业的发展不能完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前行,统治阶层在政策上的抑制或放任会随时影响到商业发展,继而影响商人的构成类型。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会对统治阶层的决策产生影响,在这内外两种力量的交错影响下,商人分层也会随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商人分层 变迁 政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宗教性质转移 被引量:7
9
作者 汪小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6-91,共6页
汉代是我国宗教发展的转型时期,其中西王母信仰是重要内容,学术界已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在已有的学术关注中,侧重于传播的描述多而宗教品质上的认识少。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在汉代经历了两个转移:通过从自然宗教的信仰向人为宗... 汉代是我国宗教发展的转型时期,其中西王母信仰是重要内容,学术界已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在已有的学术关注中,侧重于传播的描述多而宗教品质上的认识少。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在汉代经历了两个转移:通过从自然宗教的信仰向人为宗教的信仰转移和上流社会宗教信仰向民间宗教信仰的转移,西王母信仰完成了在汉代的宗教品质升华,提升了汉代宗教发展的宗教品质,并以此直接促进了道教的产生。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提高,呈现出汉代宗教发展的轨迹,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发展提供了意义重大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西王母信仰 宗教性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秦汉相权之变迁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新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43,共7页
秦汉相权之变迁,从形式上看,是一个由丞相独相制到内朝尚书和外朝三公分权再到丞相独相制的循环,但实质上,却有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由外朝到内朝,向皇权靠拢的过程。这种变化,除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专制制度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皇... 秦汉相权之变迁,从形式上看,是一个由丞相独相制到内朝尚书和外朝三公分权再到丞相独相制的循环,但实质上,却有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由外朝到内朝,向皇权靠拢的过程。这种变化,除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专制制度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皇权和相权冲突的原因以外,还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统治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权 秦朝 汉朝 丞相 丞相独相制 三公分权 中央集权制 皇权专制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北方龙山时代至两汉的小麦栽培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本文梳理了中国北方发现的龙山时代至两汉小麦及其相关遗存,并结合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将小麦的栽培历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而各阶段时空特点的形成,应是人们在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技术革新的基础上,由自然环境、种植技术、加工技术等多种... 本文梳理了中国北方发现的龙山时代至两汉小麦及其相关遗存,并结合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将小麦的栽培历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而各阶段时空特点的形成,应是人们在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技术革新的基础上,由自然环境、种植技术、加工技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龙山时代至两汉 小麦 技术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关雎》的阐释史看先秦两汉诗学 被引量:8
12
作者 尚学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3,共6页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预时政 ,释《关雎》为刺诗 ,他们对《关雎》的阐释是对《诗论》的不断引申发挥 ,逐渐将其意义确定在帝王后妃上 ,同时还显露出历史化的阐释倾向。毛诗学派不采用刺诗说而用历史化的方式解诗。《毛诗序》理论和资料来源广泛 ,但其阐释观点与学术精神却与先秦儒家越来越远。《毛诗序》应是东汉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阐释史 先秦 两汉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社会转型与元平时期乐府演进 被引量:3
13
作者 龙文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8-87,共10页
元平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由霸王道杂用、高尚君权向纯任德教、不知所守转变;由杂霸王道术、维护皇权独尊,向任用俗儒、崇尚复古转化。受此影响,乐府采诗活动延续,对保存民间歌谣有重要作用;而郊庙表演受郊议庙议影响,郊庙歌诗创作亦显消沉... 元平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由霸王道杂用、高尚君权向纯任德教、不知所守转变;由杂霸王道术、维护皇权独尊,向任用俗儒、崇尚复古转化。受此影响,乐府采诗活动延续,对保存民间歌谣有重要作用;而郊庙表演受郊议庙议影响,郊庙歌诗创作亦显消沉;乐府活动由宣帝时期偏向维护皇权独尊和政治稳定,向偏重服务统治者的娱乐享受转化,推助了整个社会的乐舞享乐风气。此期民歌民谣多批判社会政治问题,反映了汉帝国大厦将倾之际国民痛苦无依的心理状态;此期的杂言与五言歌谣在句式运用、意象使用和抒情表达模式上为后世诗歌积累了经验,在中国诗史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社会转型 元平时期 乐府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志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536-7538,共3页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上,自然演变的过程漫长且复杂,是灾害多发的地带,是极易土地沙化的区域,对各种自然和人为扰动极为敏感。在阐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气候形成概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回顾...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上,自然演变的过程漫长且复杂,是灾害多发的地带,是极易土地沙化的区域,对各种自然和人为扰动极为敏感。在阐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气候形成概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回顾了人类古代历史文化期的气候的变化与沙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上冷暖干湿气候差异性的交替运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波动变化和易灾、易沙化的趋势;气候的变化还通过早期人类活动的集聚格局,间接地影响了历史时期土地沙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历史文化期 气候变迁 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公天下到“王命论”——论两汉之际儒生政治理念的变迁 被引量:4
15
作者 曲利丽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117,共7页
儒生阶层在西汉元成以后登上政治舞台,发起了复古改制运动,但空有理想主义的激情,不能解决历史症结。复古改制失败后,儒生们依据公天下政治理念,捧出王莽来改造现实,却又造成了更大的历史劫难。面对惨败,儒生们不能够反思自身的理想主义... 儒生阶层在西汉元成以后登上政治舞台,发起了复古改制运动,但空有理想主义的激情,不能解决历史症结。复古改制失败后,儒生们依据公天下政治理念,捧出王莽来改造现实,却又造成了更大的历史劫难。面对惨败,儒生们不能够反思自身的理想主义,反而走向了"王命论",认为天下应为刘氏一家所有。儒生再没有勇气讨论"禅让"等公天下的理念了,此为中国思想史上一大变局。"王命论"在后汉变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导致后汉学术走向平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之际 儒生 政治理念 道德理想主义 王命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汉三大外戚豪门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5-158,共4页
外戚豪门一般指封建社会中以高级别宫廷女性为内援和基础的家族。西汉一朝最能体现外戚豪门内涵的是早期的吕氏、中期的霍氏、晚期的王氏三大家族。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兴起原因、发展过程、时代特点,并对西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社... 外戚豪门一般指封建社会中以高级别宫廷女性为内援和基础的家族。西汉一朝最能体现外戚豪门内涵的是早期的吕氏、中期的霍氏、晚期的王氏三大家族。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兴起原因、发展过程、时代特点,并对西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外戚 豪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华宫”铜炉年代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小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69,共6页
"奇华宫"铜炉因铭刻"天汉二年"往往被认定为西汉武帝时期遗物,但是其器形与与唐宋时期的香炉十分接近,与汉六朝时期的炉相差甚远;铜炉腹部和足面装饰狮子图案也流行于唐宋时期;铭文所记二级工官制度目前发现仅出现... "奇华宫"铜炉因铭刻"天汉二年"往往被认定为西汉武帝时期遗物,但是其器形与与唐宋时期的香炉十分接近,与汉六朝时期的炉相差甚远;铜炉腹部和足面装饰狮子图案也流行于唐宋时期;铭文所记二级工官制度目前发现仅出现于汉元帝及以后时期,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出现。据此判断"奇华宫"铜炉所刻铭文乃后期伪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华宫”铜炉 西汉 唐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之际游艺与文学关系的新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振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13,共10页
从东汉中期到三国魏明帝时期的汉魏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也是游艺和文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这种变革促使文人的游艺与文学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文人的游艺活动与文学创作活动走向了统一;二是出... 从东汉中期到三国魏明帝时期的汉魏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也是游艺和文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这种变革促使文人的游艺与文学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文人的游艺活动与文学创作活动走向了统一;二是出现了大量的真正意义上的游艺文学作品;三是在思想上达到了文人的游艺观念与文人的文学观念的融合。这三个方面的充分展开和相互渗透,最终实现了文人游艺的文学化和文学的游艺化,标志着我国古代文人游艺和文学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之际 文人 游艺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枢·九宫八风》考释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基然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601-606,共6页
通过考古学和文献学互参的研究方法,提出《灵枢.九宫八风》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理解释,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迄今为止的研究没有能够揭示出"太一下中宫"真相。其二,将本由"小周期"累积而成的"大周期",误释... 通过考古学和文献学互参的研究方法,提出《灵枢.九宫八风》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理解释,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迄今为止的研究没有能够揭示出"太一下中宫"真相。其二,将本由"小周期"累积而成的"大周期",误释为两者有本质区别。根据经文追溯出弥足珍贵的早期占风的一些具体情况,又通过内证的手段,厘定了颇为棘手的"三虚"之一的"失时之和"的意义,从而对研究早期中医发病机序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至今仍有实际意义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宫八风篇 大、小周期 西汉汝阴侯墓 太一九宫式盘 太一下中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变迁与“鸱鸮”意象的生成及演化——以《鸱鸮》《瞻卬》《墓门》《旄丘》《泮水》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邵炳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西周春秋时期“鸱鸮”意象群生成过程中,创作运思由“内化”向“意化”浅层结构模式的转变,文本叙述由“言”向“意”表层结构模式的转化,实际上就是这一特定物象及其相关事象不断功能抽象化与象征符号化的演进历程。就创作客体而言,主... 西周春秋时期“鸱鸮”意象群生成过程中,创作运思由“内化”向“意化”浅层结构模式的转变,文本叙述由“言”向“意”表层结构模式的转化,实际上就是这一特定物象及其相关事象不断功能抽象化与象征符号化的演进历程。就创作客体而言,主要是社会政治制度演进与政治生态演化,促使深层结构模式中的文化特质、文化模式、文化风格发生变迁。就创作主体而论,生发于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对客观物象或事象的反思性判断,进而寻找物象或事象与心象之间的共通性,通过移情与涵养的审美心理机制将物象情感化,致使物象或事象超越了具体时空、暂时经验、个体体验,获得了类属化、本质化、哲理化的新能指,从而具有了公共性和普遍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春秋 文化变迁 “鸱鸮”意象 演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