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and identification of clay-sized tuffaceous rocks in Chang 7 Member of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ZHENG Qing-hua LIU Xing-jun +3 位作者 LIU Yi-qun ZHOU Ding-wu YOU Ji-yuan YANG Kai-y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814-1827,共14页
This study for the first time demonstrates that some of the so-called clay-sized mudstones observed by the naked eye,such as clay-sized black mudstones and clay-sized oil shales,which are rich in black organic matter(... This study for the first time demonstrates that some of the so-called clay-sized mudstones observed by the naked eye,such as clay-sized black mudstones and clay-sized oil shales,which are rich in black organic matter(including oil and asphaltene),in the Chang 73 Submember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of China are actually clay-sized tuffaceous rocks(including tuff,sedimentary tuff and tuffaceous sedimentary rock)with high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pacities.Thus,these rocks can be defined as clay-sized tuffaceous source rocks.Identification of this litholog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in the Chang 7 Member.Through the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drill cores and outcrop profiles,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electron probe thin sections and whole-rock inorganic geochemical analysis(including major,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s),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the organic matter-rich clay-sized tuffaceous rocks,especially clay-sized tuffs,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First,the clay-sized tuffaceous rocks with little black organic matter are mainly greyish white,yellowish brown and purplish grey,and mixed colors occur in areas with strong bentonite lithification.Second,the clay-sized tuffaceous rocks have experienced strong devitrific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forming abundant flaky aluminosilicate minerals with directional arrangement.In thin sections under a polarizing microscope,the interference colors generally show regular alternation between the lowest interference color of first-order yellow and the highest interference color of second-order blue-green.Third,the rock samples plot in the igneous rock field in the TiO2-SiO2 cross-plot and exhibit similar trace element and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on spider diagrams,indicating that the samples are derived from the same source.The results prove that clay-sized tuffaceous rocks may be widespread in the Chang 73 Submember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chang 7 member clay-sized mudstone clay-sized tuffaceous rock lithologic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modeling of Triassic Oil shale in southern Ordos Basin using geochemical records 被引量:7
2
作者 LI De-lu LI Rong-xi +3 位作者 TAN Cheng-qian ZHAO Di) LIU Fu-tian ZHAO Bang-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436-3456,共21页
Based on the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biomarkers of the oil shale from the Chang 7 sub-unit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th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organic source of the oil shale are discussed.Biomarkers analyses... Based on the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biomarkers of the oil shale from the Chang 7 sub-unit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th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organic source of the oil shale are discussed.Biomarkers analyses show that the oil shale has a homologous organic matter source,with a mix of plankton and advanced plants.U/Th and V/Ni ratios suggest that the redox condition is dominated by a reducing condition,and the degree of anoxia in the Tongchuan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Xunyi area.Sr/Ba ratios illustrate that the oil shale is deposited in fresh water and the paleosalinity in the Tongchuan area is slightly higher.Fe/Ti ratios imply that the Tongchuan area underwent obvious hydrothermal fluid activities.Sr/Cu ratios show warm and humid paleoclimate in both areas.As assessed by(La/Yb)NASC,the deposition rate in the Tongchuan area is relatively lower.Fe/Co and Th/U ratios suggest that the paleo-water-depth in the Tongchuan area is deeper.The source rock could have the advance plants source,which must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Qinling orogeny.Comparing the paleoenvironment,the Tongchuan area has better depositional conditions,and is the key oil shale exploration area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shale geochemistry depositional model chang 7 ordos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_(3)亚段页岩有机质含量非均质性分布及成因
3
作者 刘伟 刘江艳 +5 位作者 李继宏 董劲 高阳 张岩 刘婷婷 柴世龙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4-496,共13页
延长组长7_(3)亚段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和页岩油勘探领域,研究其形成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盆地演化,对页岩油精细勘探也有借鉴意义。前期重点关注了长7_(3)在延长组内的特殊性,但忽略了其自身的非均质性。本次研究选取深湖相区... 延长组长7_(3)亚段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和页岩油勘探领域,研究其形成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盆地演化,对页岩油精细勘探也有借鉴意义。前期重点关注了长7_(3)在延长组内的特殊性,但忽略了其自身的非均质性。本次研究选取深湖相区G135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探讨了目的层段有机质含量非均质性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长7_(3)亚段可以分为3部分,中段有机质含量最高,下段次之,上段最低,古湖泊演化是导致有机质非均质分布的主要原因。长7_(3)亚段经历了早期快速湖侵、中期最大湖泛和晚期缓慢湖退的演化过程。在总体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早-中期火山活动带来的营养物质导致生物勃发,同时硫酸根离子进入水体,加强了淡水湖盆的BSR反应,增强水体的还原性,引起有机质超量富集。(Fe+Mn)/Ti和碳酸盐矿物含量表明,中期发生的强烈热液活动加剧了这一过程,湖盆底部水体表现为强还原环境,更加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晚期随着火山和热液活动减弱,水体环境逐渐恢复正常,湖退背景下,泥岩比例增加,因此有机质含量总体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7_(3)亚段 页岩 非均质性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长7页岩有机质的供源特征
4
作者 范柏江 陈磊 +2 位作者 师良 戴欣洋 王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3,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有机质特征的研究相对薄弱,有机质的来源特征及供源贡献尚不明确。以盆地中部的长7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岩心观察、场发射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等手段,开展系统性的有机质供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有机质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有机质特征的研究相对薄弱,有机质的来源特征及供源贡献尚不明确。以盆地中部的长7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岩心观察、场发射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等手段,开展系统性的有机质供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有机质类型涵盖Ⅰ型、Ⅱ1型和Ⅱ2型有机质,以Ⅱ1型和Ⅰ型为主。有机质的总有机碳含量为1.20%~6.66%,平均数值为3.21%。有机质显微组成主要为沥青组分和无定形组分。沥青组分的有机碳含量高,无定形有机质的有机碳含量低。页岩有机物的供给来源包括湖泊水体供给来源和陆地输入供给来源。湖泊水体供给来源的有机质,较为常见的来源包括似球粒组分、藻类孢子、鱼及鱼鳞等;陆地输入供给来源有机质,最常见的来源是植物碎屑。研究区湖泊水体供给来源有机质多于陆地输入来源有机质。尽管陆地输入带来的稀释作用可能降低有机质丰度,但陆地输入可以增强部分有机质的富集程度。然而,输入有机质由于富含贫氢的腐殖组分导致氢指数整体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来源特征 7 湖相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富有机质页岩纹层组合特征与页岩油差异富集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为例
5
作者 牛小兵 吕成福 +5 位作者 冯胜斌 周钱山 辛红刚 肖月也 李成 淡卫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91,共13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3亚段(简称长7_(3)亚段)富有机质页岩的纹层(组合)类型、储集特征和页岩油赋存状态等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不同纹层组合约束下页岩油赋存的主控因素;并结合页岩油微运移表征及评价方法,从接力式供烃、阶...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3亚段(简称长7_(3)亚段)富有机质页岩的纹层(组合)类型、储集特征和页岩油赋存状态等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不同纹层组合约束下页岩油赋存的主控因素;并结合页岩油微运移表征及评价方法,从接力式供烃、阶梯式运移、多级分异的角度深入探讨页岩油差异富集机理和富集模式。研究表明:①长7_(3)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无纹层型(泥岩)、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混合纹层和富有机质纹层等5类主要纹层组合。②不同纹层组合页岩储集空间存在明显差异,砂质纹层和凝灰质纹层页岩中大量发育的粒间孔、溶蚀孔及生烃增压缝等多尺度孔缝系统构成液态烃赋存的主要场所。③各类纹层组合页岩中页岩油的赋存和分布受有机质丰度、储集性、热演化程度、矿物组成及纹层规模共同控制,砂质、凝灰质纹层等刚性纹层组合页岩的微纳米孔缝中以游离态的轻质组分为主,而有机质、黏土矿物及骨架矿物颗粒表面则以吸附态的重质组分为主。④长7_(3)亚段不同纹层组合页岩间发生了明显的页岩油微运移,整体呈现出富有机质纹层页岩→凝灰质纹层页岩→混合纹层页岩→砂质纹层页岩→泥岩的阶梯式运移特点。⑤多种类型纹层页岩空间叠置关系控制下有机质的“接力式”供烃、多尺度孔缝网络的“阶梯式运移”及不同纹层组合页岩中“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控制下的“多级分异”是导致页岩油在不同纹层组合页岩间油组分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纹层组合特征 差异富集机理 页岩油 73亚段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淡水湖盆细粒沉积成因机制及页岩油储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为例
6
作者 刘显阳 刘江艳 +6 位作者 王秀娟 郭芪恒 吕奇奇 杨智 张岩 张忠义 张文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8,共15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水槽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古环境、岩相组合和分布、沉积成因及页岩油储集特征的系统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水槽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古环境、岩相组合和分布、沉积成因及页岩油储集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长73亚段沉积期研究区古环境整体表现为温暖湿润、梅雨事件频发、水体深度较大的淡水湖盆特征,古地貌呈现西南陡、东北缓的不对称型,可进一步细分为湖底深洼、古沟道、湖底古脊等微古地貌单元。②长73亚段发育一套极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凝灰岩等细粒沉积,垂向多呈薄互层—纹层组合分布,砂岩粒径大多小于62.5μm,单层厚度为0.05~0.64 m,含完整植物碎片,发育波状层理、逆粒序-正粒序组合、爬升沙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揭示异重流沉积成因。③环形水槽模拟实验再现了异重流搬运过程及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初期的密度流速差造成头部较厚且粒径较大,上部较薄且粒径偏小的特征;中期滑水作用促使流体头部抬升并向前快速搬运,由此产生的多个“新前端”促使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细粒砂岩向湖盆中部长距离搬运。④明确了盆地西南部细粒砂质岩以异重流成因为主,指出频繁发育的洪水事件、西南部陡坡地形是异重流发育的主控因素。⑤长73亚段砂岩、泥页岩发育微纳米孔喉系统,不同岩性均含油,但可动油含量差异大,砂岩中可动油含量最大。⑥明确了长73亚段多期异重流砂岩与泥页岩形成的细粒沉积复合体具有“整体含油、差异储集”特征,低TOC泥岩与粉砂岩组合为目前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异重流 水槽模拟实验 储集特征 7_(3)亚段 三叠系延长组 页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7油层组深水重力流沉积岩相特征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林 吕奇奇 +4 位作者 张严 周浩 张蕾 罗奥 陈乐康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8,共15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广泛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然而其岩相分布规律、沉积演化过程及沉积模式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该区深水油气勘探部署。【方法】以盆地西南部长7油层组为研究对象,依据大量岩心、测录井、薄片鉴...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广泛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然而其岩相分布规律、沉积演化过程及沉积模式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该区深水油气勘探部署。【方法】以盆地西南部长7油层组为研究对象,依据大量岩心、测录井、薄片鉴定、电镜扫描、粒度数据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以及矿物鉴定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岩石类型、岩相特征、岩相组合、岩相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相划分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重力流沉积模式。【结果】(1)研究区岩性以灰色、褐灰色细粒级砂岩,灰色、深灰色极细—粉级砂岩,暗色、黑色泥页岩为主,夹少量凝灰岩;矿物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及黏土矿物组成;(2)主要岩相类型包括块状层理细砂岩相(Sm)、正粒序粉砂—细砂岩相(Sa)、条带状(粉砂质)泥岩相(Mh)、似块状泥岩相(Mm)、水平纹层页岩相(Sh)、凝灰岩相(T)等6种岩相类型,并根据不同沉积环境的发育情况总结出四种岩相组合类型:Sm-Mh(Sh)、Sm-Sa-Mh(Sh)、Sa-Mh(Sh)、T-Sh(Mm),反映湖泊相环境中砂质碎屑流—深水原地沉积、砂质碎屑流—浊流—深水原地沉积、浊流—深水原地沉积、火山碎屑沉积—深水原地沉积作用;(3)依据不同类型重力流发育的岩相组合及平面分布特征,认为从坡折带以下至湖盆中心,重力流呈现砂质碎屑流、砂质碎屑流—浊流、浊流的演化特征;(4)依据砂质碎屑流砂体所占重力流砂体比例、岩相类型、岩相组合、自然伽马(GR)曲线形态和水道规模等因素,将重力流沉积划分为限制性水道、非限制性水道、前端朵体三个亚相。【结论】该研究有助于明确长7油层组优质砂体发育规律并预测其分布,为研究区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特征 沉积相划分 深水重力流 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层序格架下湖底扇沉积特征及演化: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北长7段为例
8
作者 叶定蓬 何云龙 +8 位作者 侯秀林 周波 王磊飞 张先平 李国顺 刘佳钰 向常龙 张涵 吕德洁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1-624,共14页
湖底扇是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热点目标之一,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湖底扇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质背景下的湖底扇沉积演化特征差异性明显。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湖底扇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 湖底扇是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热点目标之一,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湖底扇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质背景下的湖底扇沉积演化特征差异性明显。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湖底扇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在高精度层序格架内对庆北地区长7_(1)层序单元的湖底扇展开沉积演化分析。研究表明,依据四级层序长7_(1)内部岩性突变面,长7_(1)层序单元可划分出5个五级层序单元,重点五级层序单元7_(1)-5及7_(1)-4可进一步划分出10个六级层序单元。本次研究识别出重力流水道、水道天然堤复合体、天然堤、朵体和朵体边缘等不同的湖底扇沉积单元。研究表明,研究区湖底扇主要由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供源,在湖平面持续下降及温暖潮湿的气候背景下,陆源碎屑输入量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物源供给增强,湖盆可容纳空间下降,湖底扇向东北方向进积,朵体范围变大,具有横向连片、纵向叠置的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 重力流 湖底扇 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付林圃 王喜鑫 +5 位作者 麻书玮 李少华 薛婷 李强强 严睿 杨秦川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90,I0006,I0007,共16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RD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析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沉积、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合... 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RD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析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沉积、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合水南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度平均为8.47%,渗透率平均为0.74×10^(-3)μm^(2),属于典型的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喉半径集中分布在0.02~200.00μm之间,孔隙形态主要为板状平行狭缝孔和半封闭楔形孔;孔隙结构受沉积、成岩作用演化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奠定页岩油储层的物质基础,沉积物粒度细,杂基体积分数高,原始孔渗低;储层在强压实阶段损失大量的粒间孔隙,胶结作用进一步降低储层物性;后期溶蚀作用的改造促使优势储层形成。砂质碎屑流砂体受胶结作用减孔大,浊流砂体受压实作用减孔大。砂质碎屑流砂体经历中等压实、强胶结及中等溶蚀,是研究区优势储层的主要成因。该结果对夹层型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湖盆 夹层型页岩油 孔隙结构 砂质碎屑流 优势储层 7 合水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三叠系长7页岩源储配置及油气富集规律
10
作者 吴佳 赵卫卫 +4 位作者 刘钰晨 李慧 肖颖 杨迪 王嘉楠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81,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陆相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较大。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录井资料分析,综合地球化学数据、X射线衍射分析及现场解析气体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三叠系长7段3个亚段页岩的源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陆相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较大。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录井资料分析,综合地球化学数据、X射线衍射分析及现场解析气体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三叠系长7段3个亚段页岩的源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源储组合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相关性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_(2)型为主,Ⅰ型次之,自上而下3个亚段的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3.39%,4.35%,5.57%,镜质体反射率(Ro)分别为0.69%,0.97%,1.31%,分别处于低成熟、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分别为差烃源岩、中等烃源岩、优质烃源岩。②研究区长7_(3)亚段泥页岩矿物组分具有富黏土矿物特征,长7_(2)亚段黏土矿物含量高于长7_(1)亚段,3个亚段的孔隙类型分别以溶蚀孔、粒间孔—溶孔、粒间孔为主,储层可划分为Ⅰ类(优)、Ⅱ类(中)和Ⅲ类(差)。③研究区主要发育优质烃源岩-差储层、中等烃源岩-优质储层、差烃源岩-中等储层、中等烃源岩-中等储层、优质烃源岩-中等储层、差烃源岩-优质储层6种源储配置特征,长7_(3)亚段油气富集程度最高,长7_(2)亚段次之,长7_(1)亚段不利于页岩油气的富集成藏。④高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成熟度的泥页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高黏土矿物含量、较好的孔隙连通性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源储配置特征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源储配置特征 富集规律 7 延长组 三叠系 延安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长7段有机质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开发潜力分析
11
作者 李慧 赵卫卫 +3 位作者 王凤琴 孙建博 刘钰晨 王嘉楠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2-1415,共14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热点和重点接替区,本文分析页岩油气有机质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矿物组分、含气量、孔隙结构的影响,为页岩油气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数据。【研究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热点和重点接替区,本文分析页岩油气有机质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矿物组分、含气量、孔隙结构的影响,为页岩油气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数据。【研究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延长组长7段为例,综合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有机地球化学等实测数据,通过镜下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荧光衍射等实验手段,分析研究区泥页岩储层有机质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利用数学方法探明其与储层矿物组分、含气量和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研究表明,该地区长7段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且有机质与矿物组分、含气量、孔隙结构等有密切的关系。【结论】有机质在微观及宏观分布上具有强非均质性,其中长73亚段非均质性最强;总有机碳(TOC)含量与矿物组分、含气量、孔隙结构等参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矿物组分的含量会影响有机质分布的非均质性,而有机质的非均质性也会对泥页岩储层的含气量、孔隙结构等产生一定影响;长73亚段烃源岩厚度较大,TOC含量较高,生烃潜力大,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安地区 7 泥页岩 TOC 非均质性 油气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岩相划分及沉积环境--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3亚段为例
12
作者 徐明慧 王峰 +6 位作者 田景春 任肇才 孟浩 余威 王集 吴静仪 肖云宵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9-1506,共18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发育了大套厚层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明确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成因机理、沉积过程及建立沉积模式对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典型露头观测、岩心描述、薄片观察、...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发育了大套厚层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明确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成因机理、沉积过程及建立沉积模式对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典型露头观测、岩心描述、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总有机碳(TOC)分析探讨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及分布特征。【结果】长73亚段主要发育6种富有机质泥页岩岩相类型:中有机质断续纹层泥岩相(Mdm)、中有机质粒序层理粉砂质泥岩相(Mgm)、富有机质模糊纹层含粉砂页岩相(Rfs)、富有机质变形—微波页岩相(Rds)、富有机质清晰纹层页岩相(Rcs)和富有机质含凝灰质似块状页岩相(Rts),有机质含量依次增加。长73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沉积于缺氧还原的淡水环境,局部发育于微咸水环境,气候温暖湿润,整体沉积速率较低。【结论】大规模、有机质丰度高、连续性好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主要发育于湖盆中心和东南部,与盐度变化和碎屑输入量呈现较为明显的相关性,较多的碎屑输入会导致有机质被氧化降解和稀释,火山热液活动引起的局部微咸水化和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73亚段 富有机质泥页岩 岩相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页岩油储层特征、形成环境及富集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锋 曹哲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0,共1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钻井岩心进行岩石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采用V/(V+Ni),Ni/Co,U/Th,Sr/Cu,CaO/(MgO*Al_(2)O_(3)),Sr/Ba,Fe/Mn,Mn/Ti,Ba_(bio)值和P/Al值等多种判别标准,并结合总有机碳的含量,进行古环...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钻井岩心进行岩石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采用V/(V+Ni),Ni/Co,U/Th,Sr/Cu,CaO/(MgO*Al_(2)O_(3)),Sr/Ba,Fe/Mn,Mn/Ti,Ba_(bio)值和P/Al值等多种判别标准,并结合总有机碳的含量,进行古环境分析,恢复了沉积期的古气候、古盐度和古氧化还原条件等。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岩石主要为深灰色泥岩、深灰色灰质泥岩及含炭屑的粉砂质泥岩、富含有机质的粉砂质泥岩,黏土矿物晶间孔与粒间孔是主要的孔隙类型,可见少量溶蚀孔和微裂缝。②研究区延长组长7沉积时期,有机质生产力强,环境以淡水为主且处于贫氧到缺氧状态,其中长7_(2)—长7_(3)亚段沉积时期,部分水体较深的区域出现极强的还原条件,主要为温湿气候。整体上为深水环境,长7_(2)亚段沉积时位于深水区的边界地带,其水深明显较长71与长7_(3)亚段更深,P/Al值以及Ba_(bio)值总体上变化趋势一致,自下而上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③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古沉积环境具备适宜的温度和盐度条件,与深水和强还原性特征共同促进了有机质的广泛发育、富集和保存,源岩与储层之间通过裂缝连通,离源岩较近的储层,其捕获原油的数量和效率更高,这种源储配置为页岩油的大规模富集成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元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古生产力 有机质富集 源储配置 7 三叠系 华池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长7_(1)—长7_(2)亚段生烃潜力评价
14
作者 周文江 李超 +9 位作者 苟永俊 周创飞 汪洋 南佳琛 冀宏贵 方泽鑫 魏森 武芳芳 张寰萌 郭岭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5-837,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夹层型页岩油资源丰富,传统上认为研究区南部靠近湖盆中心的长7_(3)亚段黑色页岩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的主要烃源岩。然而,对研究区长7_(1)—长7_(2)砂岩夹层中暗色页岩的生烃潜力,以及其能否为研究区长7_(1...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夹层型页岩油资源丰富,传统上认为研究区南部靠近湖盆中心的长7_(3)亚段黑色页岩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的主要烃源岩。然而,对研究区长7_(1)—长7_(2)砂岩夹层中暗色页岩的生烃潜力,以及其能否为研究区长7_(1)—长7_(2)夹层砂岩提供油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长7_(1)—长7_(2)亚段为研究对象,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为基础,利用粒子群—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建立测井数据与总有机碳含量(TOC)之间的数学解释模型,定量评价研究区长7_(1)—长7_(2)亚段烃源岩生烃潜力。首先分析各测井曲线与TOC的相关性,确定使用声波时差、电阻率及自然伽马曲线作为TOC计算模型的输入数据,建立支持向量回归计算模型,并通过粒子群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用于研究区烃源岩评价。A83区长7_(1)与长7_(2)亚段均属于好—优质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以生油为主。长71亚段生烃强度主要介于35×10^(4)t/km^(2)~110×10^(4)t/km^(2)之间,长72亚段生烃强度主要在50×10^(4)t/km^(2)~200×10^(4)t/km^(2)之间,显示了研究区长7_(1)—长7_(2)亚段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可提供充足的油气来源。研究成果对A83区页岩油新区扩边勘探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生烃潜力 支持向量回归 鄂尔多斯盆地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油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5
15
作者 姜龙燕 钱门辉 +4 位作者 何发岐 齐荣 尹超 张毅 占小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953,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段具有埋深浅、油质轻、油井产能变化大、资源潜力大的特点,明确油藏的富集主控因素是进行高效勘探的关键。根据富县地区长7页岩段铸体薄片、物性、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结果,结合岩心、测井、地...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段具有埋深浅、油质轻、油井产能变化大、资源潜力大的特点,明确油藏的富集主控因素是进行高效勘探的关键。根据富县地区长7页岩段铸体薄片、物性、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结果,结合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该区长7段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主控因素展开讨论。研究区长7段广泛发育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烃源岩,其岩性为泥岩和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_(2)型,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R_(o))值为0.81%~1.1%,生烃能力强。砂岩储层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粒内孔、残余粒间孔、溶蚀孔隙和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致密,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0%~16.0%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1~1.20)×10^(-3)μm^(2)之间。砂岩夹层的物性以及距离断裂的远近影响储层的含油性:储层粒度越粗、物性越好,含油气性也越好。储层物性受控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物性最好,河口坝微相次之;二是成岩作用,早成岩期绿泥石强胶结及方解石弱胶结有助于物性甜点的形成。断层的发育和断层性质对富县地区长7页岩油的富集至关重要。统计发现,当断层断距超过10 m且井筒距断裂在1 km以内时,难以获得工业油流;当断距小于7 m且井筒距离大断裂超过1 km以上时,容易获得工业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成岩作用 断层 延长组7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勘探开发前景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凯 高娟琴 +3 位作者 解古巍 杨伟伟 罗丽荣 李善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8-1311,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盆地内三叠系延长组7段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广泛,分布范围达(4~5)×10^(4) km^(2)。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R_(o)主要分布在0.9%~1.2%之间,处于...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盆地内三叠系延长组7段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广泛,分布范围达(4~5)×10^(4) km^(2)。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R_(o)主要分布在0.9%~1.2%之间,处于热演化成熟阶段,滞留烃含量大,为大规模页岩油气藏的发育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长7_(3)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虽具备良好的含气性,但却缺乏深入的含气特征系统分析。以盆地西缘南段地区为例,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查明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储层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长7段页岩含气性特征、页岩气赋存状态,初步计算了长7段页岩气资源量。研究区内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黑色页岩含气性良好,其组成以页岩油溶解气为主,含少量干酪根黏土矿物吸附气及游离气,计算平均解吸气量为1.91 m^(3)/t。长7_(3)亚段赋存页岩油、气资源,二者资源量相当,在后期勘探开发研究中建议考虑油气并举的可能性。湖盆中部厚层长7段黑色页岩发育区含气量达2 m^(3)/t,储层刚性矿物及微孔裂隙发育,含气丰度高,资源量大,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域。初步计算长7页岩气总资源量约为4.25×10^(12) m^(3),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勘探有利地区为姬塬—固城—正宁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 地球化学特征 7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陆相页岩层系致密储层充注物性下限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辉 张涛 +4 位作者 侯雨庭 喻健 何鑫 陈世加 李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8-1510,共13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层系致密储层油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其储层充注物性下限的大小是评价该地区致密油勘探开发潜力的关键。本次研究通过孔隙度、渗透率(简称为孔渗)含油饱和度分析以及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采用物性试油法、经...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层系致密储层油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其储层充注物性下限的大小是评价该地区致密油勘探开发潜力的关键。本次研究通过孔隙度、渗透率(简称为孔渗)含油饱和度分析以及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采用物性试油法、经验统计法和孔喉半径法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层位致密储层充注物性下限,并探讨其控制因素和对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东—姬塬地区致密砂岩以石英为主,储层孔渗平均为8.17%和0.15×10^(-3)μm^(2);陕北地区致密砂岩以长石为主,储层孔渗平均为8.20%和0.21×10^(-3)μm^(2)。陇东—姬塬地区的长71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4.93%和0.034×10^(-3)μm^(2),长72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4.36%和0.027×10^(-3)μm^(2);陕北地区长71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5.90%和0.048×10^(-3)μm^(2),长72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5.60%和0.043×10^(-3)μm^(2)。储层充注物性下限受储层物性、源岩生烃能力和源储间距三个因素影响。储层物性好、烃源岩生烃能力强、源储间距小的地区储层充注下限低,如烃源岩厚度更大的陇东—姬塬地区储层充注下限低于陕北地区,源储间距小的长72段储层充注下限低于长71段。储层充注物性下限越低,储层含油饱和度越高。储层充注下限低的陇东地区,平均含油饱和度为31.28%,陕北地区平均含油饱和度则为28.40%,明显低于陇东地区。同理,长72段储层含油饱和度高于长71段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7 页岩层系 致密储层 充注物性下限 控制因素 原油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重力流砂岩长石溶蚀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18
作者 祝海华 张秋霞 +4 位作者 董国栋 商斐 张釜源 赵晓明 张喜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及溶蚀实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重力流砂岩中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明确长石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为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研究区...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及溶蚀实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重力流砂岩中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明确长石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为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研究区长7段砂岩中的长石经历3类成岩作用:长石次生加大、黏土以及方解石的交代、长石碎屑的溶蚀作用。(2)长7段致密砂岩中的长石溶蚀主要源于有机酸溶蚀,此外还受长石类型、长石早期蚀变程度以及砂岩中云母碎屑对有机酸的缓冲作用影响。(3)不同长石的溶蚀程度不同,表现为钾长石较斜长石易溶蚀,钾长石中正长石较微斜长石易溶,未蚀变的长石较早期高岭土或绢云母化的长石易溶蚀。(4)溶蚀实验显示云母的存在会抑制长石溶蚀,相同质量的云母对有机酸的消耗能力明显强于长石。(5)在云母含量低的情况下,长7段砂岩长石溶孔较为发育,储集层物性得以改善,而云母含量较高的地区长石溶孔则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砂岩 长石差异溶蚀 云母-长石溶蚀实验 三叠系延长组长7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罗庞塬地区长7储层控油性及有利区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闫新智 吴伟涛 +1 位作者 赵靖舟 周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9,共10页
致密油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与有利区评价影响着非常规油气的勘探部署。以鄂尔多斯盆地罗庞塬地区长7油层组致密油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压汞、试油成果等资料,研究储层砂体厚度、岩性、储集空间和物性等特征,明确油藏类型,... 致密油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与有利区评价影响着非常规油气的勘探部署。以鄂尔多斯盆地罗庞塬地区长7油层组致密油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压汞、试油成果等资料,研究储层砂体厚度、岩性、储集空间和物性等特征,明确油藏类型,探讨储层条件对致密油的控制作用并评价了有利区。研究表明:罗庞塬地区长7砂体厚度平均为22.6 m,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度的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蚀孔和粒间孔为主,其孔隙度平均为8.04%,渗透率平均为0.36×10^(-3)μm^(2),发育小孔-细喉型、细孔-细喉型和微孔-微喉型储层,油藏类型为透镜状致密油藏,呈现出成群、成带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其分布主要受砂体厚度、砂地比、孔隙度、渗透率和砂岩泥质含量的控制,砂体厚度大、泥质含量低、物性好的细砂岩有利于致密油的富集。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出长7油层有4个Ⅰ类区和5个Ⅱ类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致密油 石油控制因素 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HQ地区长7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长8段原油来源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孝锐 路俊刚 +5 位作者 谭开俊 廖建波 龙礼文 陈世加 李勇 肖正录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6-1324,共1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HQ地区是玉门油田的流转区块,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新区,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油气来源备受争议。本文选取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不同亚段泥页岩和长8段原油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显微组分、饱和烃气相色谱-...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HQ地区是玉门油田的流转区块,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新区,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油气来源备受争议。本文选取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不同亚段泥页岩和长8段原油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显微组分、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方法,对选取的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合谱系聚类、多维标度、主成分分析进行油源对比,并从烃源岩有效性和油气成藏条件对油源对比结果进行合理性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区东部长7段烃源岩总体为好-优质烃源岩级别,西部长7段烃源岩为中等-好烃源岩级别;东部长7段烃源岩以Ⅰ-Ⅱ_(1)型干酪根为主,西部长7段烃源岩以Ⅱ_(1)-Ⅱ_(2)型干酪根为主;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总体上处于成熟阶段;(2)HQ东部地区长8段原油由本地长7_(3)亚段黑色页岩供烃,西部长8段原油由本地长7_(3)亚段深灰色泥岩与东部长7_(3)亚段黑色页岩混合供烃;(3)长7_(3)亚段黑色页岩有机碳含量高,为优质排烃源岩;长7_(3)亚段深灰色泥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可作为有效排烃源岩。晚侏罗世为长8段油藏第I期油气成藏期,此时东部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主要向着研究区西部的构造高部位运移;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西部烃源岩达到成熟,西部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对本地长8油藏供烃。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长8段原油 7段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