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刍考
1
作者 陶雅 柳茜 +3 位作者 李峰 张晨 孙启忠 李文龙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143,共14页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认识存在差异。总体上有六种说法:一是来自西域;二是来自大宛;三是来自罽宾;四是来自乌孙;五是来自安息;六是来自外国。东汉王逸是首个把苜蓿和西域关联起来的学者,但他与张骞、司马迁以及班固并不处于同一时代,且稍晚于班固,故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地的范围扩大到西域缺乏史料支持。苜蓿最早载于《史记·大宛列传》,在其后的史籍中多有类似记载,即我国汉代苜蓿来自大宛是确定的,是由出使西域的汉使由大宛国带入。虽然文献没有明确指出有人将罽宾苜蓿带入中原,但《汉书·西域传》有记载,不排除大宛苜蓿进入中原后,罽宾苜蓿在其后也进入中原的可能性。其余四种苜蓿来源地的说法均缺乏充分的史料支持,有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原产地 大宛 西域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经敦煌郡与西域诸国交往交流中的物品研究——以敦煌悬泉汉简为中心
2
作者 郑炳林 司豪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200,共9页
悬泉汉简中的“柱”存在驮运物品之义,故进行物品运输的载体称为“柱马”“柱车”。西汉敦煌郡会对载物的柱马登记造册,且柱马、传马、骑马等马匹的类型和用途有时会出现交叉,有时会发生转化。“柱车”不是一种专有车型,而是基于其用途... 悬泉汉简中的“柱”存在驮运物品之义,故进行物品运输的载体称为“柱马”“柱车”。西汉敦煌郡会对载物的柱马登记造册,且柱马、传马、骑马等马匹的类型和用途有时会出现交叉,有时会发生转化。“柱车”不是一种专有车型,而是基于其用途而产生的称谓,重车、牛车、传车等各类车型参与载物运输任务时也可算作“柱车”。西汉敦煌郡在迎送接待过往公务人员时频繁使用柱马,并为这些柱马提供茭、粟等食物。为满足运输需求,有时会将“传车马”转为“柱车马”使用。而柱马、柱车运输的物品包括钱币、丝织品、器具、食物、印绶等各种类型。总之,西汉敦煌郡所提供的物品运输、护送服务,促进了丝绸之路上的物品流通,也持续推动着西汉中原与西域间交往交流朝着更加广泛、深入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敦煌郡 物品运输 悬泉汉简 柱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洪武年间河洮岷诸役考述——兼论“西番诸卫”均质化格局的形成
3
作者 胡小鹏 高旗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30,共14页
明初平定河州之役及后续的几次西征,推动了河洮岷地区军政建置的演变及边地秩序的塑造,从以河州官军卫所为中心、周边招抚土官卫所为籓篱的汉番分治结构,转型为“开卫戍守”、均质化的、汉番卫所混编的“西番诸卫”格局,并向河州山外开... 明初平定河州之役及后续的几次西征,推动了河洮岷地区军政建置的演变及边地秩序的塑造,从以河州官军卫所为中心、周边招抚土官卫所为籓篱的汉番分治结构,转型为“开卫戍守”、均质化的、汉番卫所混编的“西番诸卫”格局,并向河州山外开拓,扩大战略纵深,落实“马赋差发”,再现了前朝“全民当差”“属番无异编户”的边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河州 西征 汉番混编 西番诸卫 差发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西域屯戍空间构建与民族融合
4
作者 党琳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149,共9页
自汉代经营西域以来,屯垦戍边作为“千古之策”,不断推动着中原王朝西域治理措施的完善和民族融合的进程。两汉时期,中原政权在天山南麓的渠犁、轮台等地屯戍,逐渐形成了西抵龟兹、疏勒,东至伊吾,南括楼兰、于阗、莎车,北至乌孙的屯戍格... 自汉代经营西域以来,屯垦戍边作为“千古之策”,不断推动着中原王朝西域治理措施的完善和民族融合的进程。两汉时期,中原政权在天山南麓的渠犁、轮台等地屯戍,逐渐形成了西抵龟兹、疏勒,东至伊吾,南括楼兰、于阗、莎车,北至乌孙的屯戍格局,奠定了中原治理西域的空间基础。同时,汉代设西域都护府为西域军政中心管理屯戍,进一步完善了屯戍治理制度,并通过修筑驿道、构建烽燧体系等措施,为西域屯戍空间管理提供了关键的军防保障。此外,汉代屯垦戍边推动大量中原民众移居西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治理为中心的生产生活区域,引领西域多民族对中原王朝形成空间认同、文化认同,加快民族融合进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注入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西域 屯戍空间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神木店塔村汉代积炭墓发掘简报
5
作者 胡春勃 程威嘉(执笔/摄影) +4 位作者 梁璟怡 崔启龙 王倩(摄影) 李中敏(绘图) 陈春娟(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F0002,共15页
2024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发现于陕西省神木市店塔镇店塔村的一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为M1。该墓为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圹木椁积炭墓,出土了一批陶、铜、铅、玉、骨及漆木器,级别较高。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该墓... 2024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发现于陕西省神木市店塔镇店塔村的一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为M1。该墓为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圹木椁积炭墓,出土了一批陶、铜、铅、玉、骨及漆木器,级别较高。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该墓年代应在西汉昭帝至宣帝时期。该墓的发掘为河套地区西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埋葬习俗、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神木市 西汉 木椁积炭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魏西晋时期的“寒门”“寒素”“寒士”考辨
6
作者 杨恩玉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4,共10页
“寒门”“寒素”“寒士”三个词汇在曹魏西晋与南朝时期的含义有所不同,不能相提并论。魏晋时期的“寒门”,是相对于权势较高的势族、人多势众的豪族、大族而言的,简言之,为无权无势或权势弱小或人少势弱的家族,具体包括父祖没有官爵... “寒门”“寒素”“寒士”三个词汇在曹魏西晋与南朝时期的含义有所不同,不能相提并论。魏晋时期的“寒门”,是相对于权势较高的势族、人多势众的豪族、大族而言的,简言之,为无权无势或权势弱小或人少势弱的家族,具体包括父祖没有官爵、官职低微、孙吴官员的子孙、父亲有官位但去世早、家族势力弱小的家族,虽然包括少部分士族,但其主体是庶民百姓。魏晋时期的“寒素”,是指出身寒门但具有良好文化修养者,既包括士族也包括庶民。西晋时“寒士”的含义大致与寒素相同。三国西晋时期这三个词汇还不能与士族的概念相对应,因为当时门阀制度尚未定型,士族阶层还在孕育形成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还不稳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门 寒素 寒士 曹魏西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门控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西汉漆箱纹饰图案数字化修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强 王露 +3 位作者 冯金牛 王莹 朱建锋 罗宏杰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0,共8页
中国历史上漆器以其精美的纹饰技法闻名于世,针对古代漆器表面破损严重、纹饰信息大面积缺失的彩绘漆箱修复难题,提出了一种门控卷积生成对抗网络(GC-GAN)的古代漆箱表面图案修复方法.该方法采用门控卷积结构改进生成对抗网络模型,以提... 中国历史上漆器以其精美的纹饰技法闻名于世,针对古代漆器表面破损严重、纹饰信息大面积缺失的彩绘漆箱修复难题,提出了一种门控卷积生成对抗网络(GC-GAN)的古代漆箱表面图案修复方法.该方法采用门控卷积结构改进生成对抗网络模型,以提升模型对于图像中有效像素的学习能力并解决不规则大面积图像区域的高分辨率修复问题.在此基础上,首先对漆箱图案中的畸变、破损和缺失部分进行掩膜处理,然后使用GC-GAN生成掩膜区域的图案.针对漆箱纹饰图案样本数量少的问题,借助迁移学习思想,将模型在CelebA、SVHN等多种公共数据集上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漆箱纹饰上.最终实现了“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墓室中出土的大型木胎彩绘漆箱表面纹饰的数字化虚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器 西汉漆箱纹饰图案 数字化修复 门控卷积 生成对抗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关:西汉经敦煌郡与西域间交流交往的关隘——基于史籍与出土文献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魏迎春 郑炳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2,共7页
西汉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的命名与设置布局应是仿照中原关隘布局而来的,即复制或者移植了中原地区的关隘名称与布局。而悬泉汉简所载“敦煌塞”很可能就是指阳关一带的边塞,也即阳关都尉所辖边塞。阳关是西汉中原前往西域地区使用最多的... 西汉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的命名与设置布局应是仿照中原关隘布局而来的,即复制或者移植了中原地区的关隘名称与布局。而悬泉汉简所载“敦煌塞”很可能就是指阳关一带的边塞,也即阳关都尉所辖边塞。阳关是西汉中原前往西域地区使用最多的关隘。西汉敦煌郡九置组成的邮驿系统向东可通达长安,向西从最西端的龙勒置就近经由阳关出塞,又经文候鄣可抵达鄯善国伊循城,至此连接西域南道。这条阳关通道相对玉门关通道更便于通行,因而,阳关通道是文书传送之路,也是戍卒、施刑士来往之路,还是西汉与西域间通使、通商之路。因此,阳关应当是为了与西域诸国通使通商需要而设置的关隘,此后成为西汉中原与西域交流交往交融的一扇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阳关 敦煌郡 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亮 秦雪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釜 中原地区 战国 西汉 类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敦煌郡聚落与移民、水渠关系研究——以敦煌出土文献记载大穰里为中心
10
作者 郑炳林 魏迎春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1,共7页
西汉敦煌郡聚落的形成与移民到来、水渠修筑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大穰里相关文献的综合考察得知,西汉敦煌郡效谷县设置大穰里,该里与悬泉置长期密切合作,大穰里从民房、牲畜、车辆乃至人力等层面对悬泉置工作形成支持,并得以增加收入。... 西汉敦煌郡聚落的形成与移民到来、水渠修筑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大穰里相关文献的综合考察得知,西汉敦煌郡效谷县设置大穰里,该里与悬泉置长期密切合作,大穰里从民房、牲畜、车辆乃至人力等层面对悬泉置工作形成支持,并得以增加收入。大穰里的得名有祈求丰收之意,另外还有可能该里是由南阳郡穰县移民建立,因而得名。此外,敦煌文献记载敦煌东部有大壤渠、大让渠、大让庄,其名称来源可能都是源自西汉大穰里,并且唐宋时期的大壤渠、大让渠可能也是继承自西汉时期。足见西汉敦煌郡所建立的聚落与水渠在唐宋敦煌地区还仍旧发挥着作用,大穰里等村落的得名是西汉移民文化的标志,而这些地名或渠名能够延续至唐宋时期继续使用,亦可彰显出西汉移民实边政策及由此形成的移民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穰里 西汉 敦煌郡 悬泉汉简 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学视野下的西汉敦煌西域史探索与重构
11
作者 郑炳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古典学在历史学领域中,与历史文献学趋同。从这个视角而言,敦煌汉简也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汉简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推动西汉敦煌西域史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敦煌汉简进行研究利用,西汉敦煌西域历史中的诸多... 古典学在历史学领域中,与历史文献学趋同。从这个视角而言,敦煌汉简也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汉简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推动西汉敦煌西域史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敦煌汉简进行研究利用,西汉敦煌西域历史中的诸多细节都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敦煌 西域史 古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应人居发展的西汉长安地区水系营建及其理景
12
作者 李奕成 郑璐 +2 位作者 郑珏 耿华峥 周建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经过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酝酿积淀与武帝时期“崇尚有为”的人居大发展,西汉长安地区形成以都城为核心,苑囿、郊邑、农田相嵌套的圈层结构,而“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的水网系统是贯穿其中的人居发展支撑基础。在分析其依托自然水系... 经过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酝酿积淀与武帝时期“崇尚有为”的人居大发展,西汉长安地区形成以都城为核心,苑囿、郊邑、农田相嵌套的圈层结构,而“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的水网系统是贯穿其中的人居发展支撑基础。在分析其依托自然水系立基的优劣基础上,结合二重证据与图示分析,以武帝前后为观察界点,探讨因应地区人居发展的长安地区水系营建。研究表明,在都市水利、漕运水利与农田水利功能目标指引下,以渭南地区凿陂丰水、沿渭地区赖渭穿渠与渭北地区泾洛引灌为重点进行水系建设,展现出在地化营建智慧。各区域因水系而成独特地景格局,结合案例分析,总结因凭水系而成的池苑绮错、邑景依傍、园野辉映的分区理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西汉长安 水系营建 理景 人居发展 风景园林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薄太后南陵调查勘探简报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永嬴 张婉婉(绘图/照相) +5 位作者 张翔宇 曹龙 朱晨露 朱连华 焦南峰 丁浩宇(绘图/照相)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49,共11页
201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西汉薄太后南陵进行了大范围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考古工作表明,薄太后南陵地面有“覆斗形”封土,墓葬形制为“亚”字形,以平砌的河卵石形成陵园。陵区探明了20座... 201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西汉薄太后南陵进行了大范围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考古工作表明,薄太后南陵地面有“覆斗形”封土,墓葬形制为“亚”字形,以平砌的河卵石形成陵园。陵区探明了20座外藏坑、4处建筑遗址、362座动物殉葬坑等。南陵是西汉第一座单独埋葬的太后陵墓,其形制布局对研究西汉陵墓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南陵 薄太后 考古调查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
14
作者 李艳玲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5,共9页
汉唐时期西域的交通,除了陆路外,还有水上交通,且其历史源远流长。当地生活在河湖水资源丰富区域的居民利用舟船类浮运工具出行,或捕捞鱼类以获取生活资料,或赖之展开对外交往。汉唐时期在水量较大而无法直接涉过的河流设有渡口,以舟船... 汉唐时期西域的交通,除了陆路外,还有水上交通,且其历史源远流长。当地生活在河湖水资源丰富区域的居民利用舟船类浮运工具出行,或捕捞鱼类以获取生活资料,或赖之展开对外交往。汉唐时期在水量较大而无法直接涉过的河流设有渡口,以舟船摆渡两岸往来,进而连接陆路交通,这种交通方式在丰水季节尤为重要。此外,汉唐中原政权曾在西域人工凿渠,或利用自然河道,积极发展漕运,以运输粮食和其他物品,为其经略西域及畅通丝绸之路提供物资保障。西域水上交通是汉唐古代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域多荒漠且地势相对平缓,河流渠道容易淤塞。地表径流季节性明显,河道多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当地的水上交通具有季节性且规模小、行程相对较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西域 水上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列侯墓葬封土及有关设施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尊志 柴怡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4,101,共9页
西汉时期,具有相对较高等级的列侯墓葬获得较多地发展,封土的普遍使用即是内容之一。封土的形状与尺寸、筑建与配套设施、功能与作用及和封土有关的陪葬墓与陪葬坑等,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西汉列侯墓葬的内容内涵及发展演进,较好反映出与墓... 西汉时期,具有相对较高等级的列侯墓葬获得较多地发展,封土的普遍使用即是内容之一。封土的形状与尺寸、筑建与配套设施、功能与作用及和封土有关的陪葬墓与陪葬坑等,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西汉列侯墓葬的内容内涵及发展演进,较好反映出与墓葬及墓主等级相对应的墓葬封护与措施、制度和要求、设施修建与功用等有关的内容,对认识汉代列侯墓葬的发展可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列侯墓葬 封土 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咸阳茂苑小区一期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高文 刘卫鹏(摄影/执笔) +4 位作者 王长虹(摄影/绘图/执笔) 武杰(摄影/绘图/执笔) 魏嘉黎(摄影/执笔) 邱雅暄(绘图) 谢雪菲(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6,共6页
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咸阳茂苑小区一期范围内发掘汉代墓葬百余座。其中M1、M9和M49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年代从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随葬有陶器、漆器、铜牌饰、石祖及幼布三百、差布五百等... 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咸阳茂苑小区一期范围内发掘汉代墓葬百余座。其中M1、M9和M49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年代从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随葬有陶器、漆器、铜牌饰、石祖及幼布三百、差布五百等王莽货币,推测墓主为居住于茂陵邑南部郊区的普通民众。这为探索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关中地区墓葬形制、丧葬习俗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咸阳市 汉代墓葬 石祖 王莽钱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彩绘陶器中“汉紫”应用及对西域的影响
17
作者 常艳 丛欢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4,共7页
“汉紫”是中国战汉时代特有的人造硅酸铜钡材料。它在彩绘陶中的使用既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又具有统一的哲学思想。基于“汉紫”在秦汉墓葬中彩绘陶的相关考古资料,梳理了它在陕西、河南、山东、江苏不同地域的应用情况和表现出的... “汉紫”是中国战汉时代特有的人造硅酸铜钡材料。它在彩绘陶中的使用既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又具有统一的哲学思想。基于“汉紫”在秦汉墓葬中彩绘陶的相关考古资料,梳理了它在陕西、河南、山东、江苏不同地域的应用情况和表现出的共性与个性,蠡测它集中发生于北方的多种原因及用色观念,分析它与“埃及蓝”的关系及对西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彩绘陶 汉紫 汉蓝 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现“三代”——试论清宫旧藏仿古铜器“乘舆缶”的年代与装饰
18
作者 郝丽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0,共6页
本文通过同铭器的通览比较,对原清宫旧藏汉代仿古青铜器——“乘舆缶”的年代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其属于西汉中期、尤以武帝初的可能性最大。在此基础上,对其纹饰风格与细节进行仔细观察,从其表现出的对三代纹饰极力模仿的特征,并结合... 本文通过同铭器的通览比较,对原清宫旧藏汉代仿古青铜器——“乘舆缶”的年代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其属于西汉中期、尤以武帝初的可能性最大。在此基础上,对其纹饰风格与细节进行仔细观察,从其表现出的对三代纹饰极力模仿的特征,并结合社会背景,综合判断其仿古内涵和性质并不具有政治意涵,而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舆缶” 西汉 复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时期罗马和贵霜对西域归属汉朝的认知
19
作者 张子青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有汉一代,西域被正式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之中,与此同时“西域与中原地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也开始形成。这一观念不仅体现在中央政权对西域管辖权的宣示和西域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也体现在域外国家对西域归属中国的认知... 有汉一代,西域被正式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之中,与此同时“西域与中原地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也开始形成。这一观念不仅体现在中央政权对西域管辖权的宣示和西域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也体现在域外国家对西域归属中国的认知。东汉时期,不论是罗马帝国的马其顿商团,还是迫使部分西域地方政权纳质的贵霜统治者,均将西域视作汉朝的一部分。这不仅与汉朝中央、西域地方政权对西域属于汉朝的认知形成呼应和对证,而且开辟了日后亚欧大陆诸多民族对西域与中原地区一体性认知的先例,进而从思想史的层面和世界史的视野佐证这一事实,即汉代以后历代中央政权经略西域的实质,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在汉代已属一体的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不断整合,而非西方帝国历史经验中的“征服”。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近代以来部分国外学者在新疆历史认知上的局限,以及长期流行的“中原地区—内亚”二元对立视角,重新看待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的特殊性和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西域 罗马 贵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上郡白土、平都二县地望新考
20
作者 雷庆庆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1,共7页
西汉上郡下辖白土、平都二县之地望大致在今陕西榆林境内,历来有考证,结论不一。本文在梳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对此二县的地望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白土县故城为今榆阳区古城界城址,平都县故城为今子洲县校场坪遗址。
关键词 西汉 白土 平都 地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