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余刚 姜卫剑 +2 位作者 杜彬 王莉 秦新月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81-384,共4页
目的通过3例典型患者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 目的通过3例典型患者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有肢体抖动的临床表现,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继发性癫痫,给予抗癫痫治疗无效,行全脑血管造影、脑电图等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提示3例颈内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闭塞或狭窄性病变,而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但仍偶有发作。2例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发作完全停止,1例由于血管迂曲明显,手术未获成功,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临床少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发作形式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一侧肢体无力及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痫。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暂时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效果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陈晓辉 钟孟飞 +5 位作者 杨志杰 吕在刚 刘梦蕙 李海停 陈秀菊 高宗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793-799,共7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共2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采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记录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共2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采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记录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取栓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取栓后是否动脉溶栓、术后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术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 25例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中位时间5.00(4.00,6.30)h,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中位时间2.00(2.00,2.50)h,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2(2,2)次,7例(28%)先行静脉溶栓再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6例(24%)行单纯球囊扩张术,3例(12%)行单纯支架植入术,4例(16%)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4例(16%)取栓后行动脉溶栓,11例(44%)术后应用替罗非班;20例(80%)血管再通(TICI分级2b^3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8(4,12)分对14(11,17)分;Z=-3.532,P=0.000],3例(12%)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 15例(6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8%)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CI分级2b^3级是血管内机械取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OR=0.316,95%CI:0.102~0.982;P=0.046)。结论 Solitair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且大脑中动脉再通级别越高、预后越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大脑中动脉 血栓切除术 支架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304例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军 黄清海 +3 位作者 刘建民 洪波 许奕 赵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4例ICVD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TIA)188例,脑梗死116例,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狭窄的位置,判断责任血管,测量责任血管狭窄段长度及程...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4例ICVD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TIA)188例,脑梗死116例,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狭窄的位置,判断责任血管,测量责任血管狭窄段长度及程度。结果304例ICVD患者中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227例(74.7%),可判断责任血管193例(85.0%),其中单纯颅外血管病变104例(53.9%),单纯颅内血管病变70例(36.3%),颅内外串联病变19例(9.8%),TIA组的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的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TIA组。两组责任血管狭窄的长度及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更多见,但责任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和长度与症状严重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狭窄 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0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叶强 黄海波 +3 位作者 范良好 章云军 伍晓扬 王金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37-840,共4页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颅内外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8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结果408例患者中,247例(60.5%)存在脑供...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颅内外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8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结果408例患者中,247例(60.5%)存在脑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共存在398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主要累及颈内动脉起始段(23.4%)、大脑中动脉M1段(17.8%)、椎动脉V1段(16.8%);青年组和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累及分别为5例(71.4%)和40例(54.8%),均显著高于老年组(49例,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颅内动脉累及组的平均年龄〔[(60.2±10.1)岁〕显著低于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66.9±8.9)岁〕和颅内外动脉均累及组〔(64.3±9.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均累及组的胆固醇水平〔(5.0±1.2)mmol/L〕显著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4.4±1.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合并嗜烟史者65例(59.1%),显著高于单纯颅内动脉累及组(37例,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V1段为脑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受累所占比例明显增多;嗜烟史对颅外动脉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雷静 高培毅 林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等检查。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造影剂达峰时间(TTP)定量数据,并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分期。结果入选者DSA显示椎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60%~100%,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而CT脑灌注成像有13例患者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低灌注区。共检出16个低灌注区,其中2例患者整个后循环供血区较同层面前循环供血区TTP明显延迟,1例双侧小脑半球可见2个局部低灌注区。16个低灌注区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Ⅰ2期:15个,Ⅱ1期:1个。结论后循环脑组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定性及定量评估椎基底动脉TIA患者是否处于脑梗死前期,并根据定量分析了解后循环供血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基底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灌注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4例脑缺血性事件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雪梅 谈晓牧 +1 位作者 杜会山 耿晓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01-603,共3页
目的分析脑缺血性事件患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74例脑缺血性事件患者,根据病因分为脑梗死组5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2例,行高选择性颈部及颅内DSA,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 目的分析脑缺血性事件患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74例脑缺血性事件患者,根据病因分为脑梗死组5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2例,行高选择性颈部及颅内DSA,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DSA显示,脑梗死组患者有血管病变的47例(90.38%),前循环血管受累15例(31.91%),后循环血管受累8例(17.02%),前后循环同时受累24例(51.06%);单支血管受累11例(23.40%),多支血管受累36例(76.60%);TIA组患者有血管病变的18例(81.82%),前循环血管受累9例(50.00%),后循环血管受累3例(16.67%),前后循环同时受累6例(33.33%);单支血管受累8例(44.44%),多支血管受累10例(55.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病变血管以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为主,后循环以椎动脉为主,多部位多支血管受累常见。结论DSA对脑缺血性事件患者临床治疗的指导、选定防治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梗塞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DSA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新满 张志勇 李慎茂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7期314-318,共5页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DSA的特征。方法对36例经DSA确诊的烟雾病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同时分析其造影资料。结果①临床特点:烟雾病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5~10岁和30~35岁左右。脑缺血表现27例(75%)、脑出血表现7例(19%)、症状性...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DSA的特征。方法对36例经DSA确诊的烟雾病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同时分析其造影资料。结果①临床特点:烟雾病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5~10岁和30~35岁左右。脑缺血表现27例(75%)、脑出血表现7例(19%)、症状性癫痫2例(6%)。儿童患者(≤15岁)15例(42%),成人患者(>15)21例(58%)。其发病类型均以脑缺血为主,而在临床表现上尤以单侧肢体无力或偏瘫最为常见。②DSA特征: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或闭塞者22例(61%)、单侧受累者14例(39%);单/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分别占18例(50%)、20例(56%)及6例(17%);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本组病例侧支循环丰富,颅底烟雾血管代偿36例(100%)、皮质侧支开放26例(72%)、眼动脉分支代偿3例(8%)、颈外动脉系统代偿19例(53%)。结论烟雾病发病高峰年龄为5~10岁和30~35岁;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但以脑缺血最为常见;DSA能对烟雾病作出明确诊断,对临床疑似病例应及早行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脑缺血 脑出血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与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卓凯 许乙凯 +7 位作者 邱维加 邓燕贤 周志鹏 黄志宏 冯飞铃 韦瑛 甘瑞静 庾俊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0-724,共5页
目的利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采恒河猴静脉血制作自体白色血栓,经DSA手术导入至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支,分别于栓塞前后不同时间段行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并结合其DSA栓塞结果、临床... 目的利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采恒河猴静脉血制作自体白色血栓,经DSA手术导入至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支,分别于栓塞前后不同时间段行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并结合其DSA栓塞结果、临床表现及大脑病理标本综合分析。结果经DSA栓塞并造影证实猴脑一侧大脑中动脉M1分支栓塞成功;于不同时间段行CT灌注扫描,可见相应区域灌注异常,表现为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延长;24h后CT平扫亦可见局部低密度梗死灶。结合尸检病理标本,3种检查结果具一致性。结论CT灌注成像能准确判断猴局部脑缺血模型超急性期脑缺血病灶的形成,对临床超急性期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准确、经济及简便的检查方法,特别对指导临床溶栓治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脑缺血 疾病模型 动物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注磁共振结合脑血管造影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悦 张茁 毕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07-609,共3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经灌注磁共振(PWI)后的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49例颈内动脉系统TIA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PWI检查,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8例)... 目的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经灌注磁共振(PWI)后的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49例颈内动脉系统TIA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PWI检查,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8例)、中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组(21例)、极重度狭窄组(9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达峰时间(TTP)。结果4组患者间rCBF和同组患侧rCBF与对侧rCB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极重度狭窄组患侧TTP与对侧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狭窄组和极重度狭窄组的TTP分别较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明显延迟(P<0.05)。随着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侧TTP呈线性增加趋势(P<0.05)。结论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其中TTP较rCBF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改变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责任血管狭窄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红华 文佳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43-846,共4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责任血管狭窄的相关性,以及侧支循环对TIA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入院时的ABCD2评分及脑血管DSA影像学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4分组和<4分组;根据DSA影像学结果,分...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责任血管狭窄的相关性,以及侧支循环对TIA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入院时的ABCD2评分及脑血管DSA影像学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4分组和<4分组;根据DSA影像学结果,分为责任血管狭窄≥50%组和<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责任血管狭窄的相关性,以及侧支循环对TIA后2d内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结果①责任血管狭窄率≥50%组与<50%组比较,年龄≥60岁者所占比率高[分别为52.7%和27.6%,χ2=4.87,OR值=2.928,95%CI(1.109,7.733),P=0.027],既往有缺血性卒中史者所占比率高[分别为29.1%和6.9%,χ2=5.555,OR值5.538,95%CI(1.176,26.087),P=0.018]。②责任血管狭窄率≥50%组与<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者所占比例高[分别为45.5%和20.7%,χ2=5.001,OR值=3.194,95%CI(1.125,9.070),P=0.025]。③责任血管狭窄率≥50%组TIA患者2日内卒中发生率高于狭窄率<50%组(分别为36.4%和2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8,OR值=1.500,95%CI(0.562,4.006),P=0.417]。④责任血管狭窄率≥50%组TIA患者2d内卒中风险与持续吸烟、ABCD2评分≥4分相关,侧支循环开放使2d内脑卒中风险降低,[OR值=0.179,95%CI(0.051,0.624),P=0.005]。结论①年龄及既往缺血性卒中史与血管狭窄程度相关。②ABCD2评分≥4分与责任血管狭窄≥50%相关。③责任血管狭窄率≥50%组中,持续吸烟、ABCD2评分≥4分使TIA患者2d内脑卒中风险增加;侧支循环开放使TIA患者2d内脑卒中风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卒中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像血管造影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天理 钱怡宁 张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84-386,共3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10 2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DS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4 0例 (...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10 2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DS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4 0例 (39.2 %)TIA患者显示脑梗死或小血管腔隙性梗死 ,其中 12例 (11.8%)患者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可显示T2 加权像不能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 ,有 30例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 ,管腔中、重度狭窄的 10例 (33.3%)。 2 3例 (76 .7%)TIA患者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和 (或 )相应脑动脉的狭窄及闭塞。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及DSA是诊断TIA患者中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 ,颈动脉超声对管腔正常或轻度狭窄诊断的吻合率较高 ,对中、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不如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像血管造影 颈动脉超声 短暂脑缺血发作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局灶性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顶高 吴宣富 余力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24-326,共3页
目的 建立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并探讨溶栓药物对溶栓动物模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兔自体动脉血栓,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下栓塞兔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梗死。经氯化-2,3,5,-三苯基四氯唑染色,作光镜病理形态学观... 目的 建立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并探讨溶栓药物对溶栓动物模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兔自体动脉血栓,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下栓塞兔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梗死。经氯化-2,3,5,-三苯基四氯唑染色,作光镜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给予尿激酶后在DSA血管造影下观察到血管再通,证实该梗死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脑缺血的病理发展过程。结论 提示该梗死模型可作为溶栓动物模型。此模型的建立为临床筛选各种溶栓药物奠定了动物实验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 动物模型 局灶性脑梗死 溶栓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血管造影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经屏 张临洪 徐武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01例,1周内行主动脉弓上造影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01例,1周内行主动脉弓上造影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01例患者中有82例137支血管狭窄。其中血管狭窄程度≥70%为70支,占51.1%,血管狭窄程度50%~69%为40支,占29.2%,血管狭窄程度<50%为27支,占19.7%;颅外段狭窄占46.7%,颅内段占53.3%,颅内、外病变血管比例为1.14:1;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5.5%,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29.2%;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占40.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常见,占28.0%。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颈动脉狭窄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登宇 王君 +1 位作者 张荣举 刘金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评估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老年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2月~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介入中心住院治疗的伴有临床症状的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52例,男性3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63.00... 目的评估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老年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2月~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介入中心住院治疗的伴有临床症状的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52例,男性3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63.00±1.25)岁,全部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存在MCA重度狭窄(70%~99%),并择期造影全麻下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术后21个月内不同时间段通过CT血管成像,DSA检查,以及电话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回顾性分析患者相关资料。结果5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共置入支架53枚,手术成功率100%。术后临床症状好转29例,占55.8%。术后出现病情恶化或新添临床表现等并发症患者3例,占5.8%,其中术后第3天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造成支架内闭塞1例;术后48h出现高灌注出血1例;术后出现患侧再发小穿支脑梗死事件1例。完成随访43例,随访率82.7%。结论用Neuroform EZ支架介入治疗老年MCA重度狭窄患者的疗效满意及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大脑中动脉 颅内动脉疾病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性癫痫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电图表现 被引量:8
15
作者 夏建华 朱认真 +6 位作者 焦慧娟 吴学志 宋红杰 周莎莎 李晗 杨阳 张小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628-629,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部分性癫痫发作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76例年龄≥65岁初诊为TIA患者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24h动态脑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患者中,20例脑电图异常,占2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部分性癫痫发作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76例年龄≥65岁初诊为TIA患者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24h动态脑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患者中,20例脑电图异常,占26.32%。20例脑电图患者中,11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8例有癫痫波发放,另9例无临床发作。脑电图正常56例(73.68%)。最终确诊部分性癫痫发作8例,占10.53%。头颅MRA或DSA显示颅内外大血管异常67例(88.16%)。结论老年人部分性癫痫发作与TIA有时在临床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误诊、漏诊,对不能排除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应进行视频脑电图及MRA或DSA等检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电描记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