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急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CT和DSA对比检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漆剑频 陈再中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 2001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了解CT和DSA各自对超急性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及相互之间在影像学方面的关联。方法 :10例患者 ,临床上均因突发性失语、一侧肢体偏瘫、无明显神志障碍、且在发病 6h内就诊。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内科医生检查 ,疑诊为脑梗塞... 目的 :了解CT和DSA各自对超急性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及相互之间在影像学方面的关联。方法 :10例患者 ,临床上均因突发性失语、一侧肢体偏瘫、无明显神志障碍、且在发病 6h内就诊。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内科医生检查 ,疑诊为脑梗塞后先行头部CT扫描 ,再行DSA检查 ,并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进行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结果 :2例 4级脑动脉分支闭塞患者的CT和DSA检查结果基本相符 ;5例脑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尽管CT发现脑梗塞灶 ,但其范围明显小于动脉的供血范围 ;1例DSA见动脉闭塞 ,但CT未见低密度改变 ;1例DSA见动脉闭塞 ,CT仅见局部脑肿胀改变 ;1例患者CT和DSA发病 6h内检查均为阴性 ,2 4h后CT复查见脑梗塞灶。结论 :DSA在显示脑动脉闭塞或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CT只是在缺血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检测出来。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认为CT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只是在进行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时予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急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CT dsa 数字减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卵圆孔未闭相关脑梗死特征分析及梗死灶大小与心脏CT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张双 郑冲 +4 位作者 秦锐 耿文磊 孙丽杰 李静 卢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65-473,共9页
目的基于MR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卵圆孔未闭(PFO)相关脑梗死的特征,并探讨梗死灶大小与PFO的心脏CT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9月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病因学诊断分为... 目的基于MR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卵圆孔未闭(PFO)相关脑梗死的特征,并探讨梗死灶大小与PFO的心脏CT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9月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病因学诊断分为PFO组、动脉-动脉栓塞组和心房颤动组。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陈旧性脑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史。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 h内完成头部MR,基于DWI图像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梗死灶的数量(单发、多发)、梗死部位(皮质+皮质下、深部、皮质+皮质下+深部、小脑+丘脑+脑干)、梗死灶大小(以横轴为最大径线分为≥15 mm和<15 mm;对于存在多个病灶的患者,若任一病灶最大径≥15 mm,则定义为≥15 mm)、梗死血管分布(前循环、后循环、前循环+后循环)以及供血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及多支供血)。PFO组患者入院后完成心脏CT检查并测量PFO相关参数,包括PFO通道长度、PFO宽度、PFO高度、房间隔继发隔厚度及卵圆窝长度。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PFO相关参数与脑梗死灶大小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19~86岁,平均(57±17)岁,其中男141例,女91例,PFO组116例,动脉-动脉栓塞组36例,心房颤动组80例。(1)PFO组男性比例高于心房颤动组,低于动脉-动脉栓塞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及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比例均低于其他两组(均P<0.0167)。余一般资料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PFO组多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动脉-动脉栓塞组[83.62%(97/116)比61.11%(22/36),P<0.0167],但低于心房颤动组[83.62%(97/116)比98.75%(79/80),P<0.0167],皮质+皮质下梗死[47.41%(55/116)比11.11%(4/36)、6.25%(5/80),均P<0.0167]、梗死灶最大径<15 mm的患者比例[66.38%(77/116)比36.11%(13/36)、11.25%(9/80),均P<0.0167]均高于动脉-动脉栓塞组和心房颤动组,前循环梗死患者比例低于动脉-动脉栓塞组和心房颤动组[27.59%(32/116)比69.44%(25/36)、67.50%(54/80),均P<0.0167],后循环梗死患者比例高于动脉-动脉栓塞组和心房颤动组[62.07%(72/116)比16.67%(6/36)、8.75%(7/80),均P<0.0167];PFO组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比例低于动脉-动脉栓塞组和心房颤动组[18.97%(22/116)比66.67%(24/36)、52.50%(42/80),均P<0.0167],大脑后动脉梗死患者比例高于动脉-动脉栓塞组和心房颤动组[48.28%(56/116)比8.33%(3/36)、8.75%(7/80),均P<0.0167]。(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梗死灶大小与PFO通道长度(r_(s)=-0.429,P=0.029)、卵圆窝长度(r_(s)=-0.408,P=0.038)及房间隔继发隔厚度(r_(s)=-0.525,P=0.006)均成负相关,与PFO宽度、PFO高度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PFO相关隐源性脑梗死以皮质+皮质下及后循环的多发小梗死为主,梗死灶大小与PFO通道长度、卵圆窝长度及房间隔继发隔厚度存在相关性,综合评估脑梗死患者DWI与心脏CT特征可能有助于识别PFO相关脑梗死。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心脏CT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全脑灌注血容量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苗 卢洁 +2 位作者 李坤成 隋昕 曹燕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9-53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全脑灌注血容量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发病6h以内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常规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CT平扫表现,并使用Siemens三维NeuroPBV软件对CTA源图像和CT平扫图像进行减影处理... 目的探讨三维CT全脑灌注血容量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发病6h以内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常规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CT平扫表现,并使用Siemens三维NeuroPBV软件对CTA源图像和CT平扫图像进行减影处理,获得三维彩色PBV图像。比较CT平扫与PBV图像对急性脑缺血灶的检出率。全部病例于发病后2~7d复查CT平扫。对PBV图像显示的脑灌注异常区体积与复查CT平扫显示的梗死灶体积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25例患者首次头颅CT平扫12例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3例未发现异常,重建三维PBV图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复查CT平扫图像上25例患者最终梗死灶体积与PBV图像上灌注异常区体积存在显著正相关(rs=0.837,P<0.001)。结论PBV图像能够三维显示急性脑缺血全脑灌注信息,对早期发现脑缺血、全面评价缺血范围、避免病灶漏诊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急性期 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界定的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与发病时间窗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陆练军 白青科 +7 位作者 赵振国 陈娟 隋海晶 谢秀海 赵晓晖 沈健 周媛 杨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MRI快速评价界定的超急性脑梗死与发病时间窗的关系。方法:分析发病12h内526例缺血性脑卒中,197例(37.5%)因cT平扫显示明显低密度改变而除外超急性期脑梗死。初筛后的32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筛选... 目的:探讨MRI快速评价界定的超急性脑梗死与发病时间窗的关系。方法:分析发病12h内526例缺血性脑卒中,197例(37.5%)因cT平扫显示明显低密度改变而除外超急性期脑梗死。初筛后的32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筛选符合超急性期脑梗死者,即DWI呈高信号,而T2WI、FLAIR无高信号改变及T1WI无低信号改变者186例(186/329,56.53%)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结果:MRI界定的发病12h内的超急性期脑梗死占35.4%(186/526),其中≤4.5h组为66.7%,4.5~12h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MRI界定的超急性脑梗死逐渐减少,但4.5~12h时间窗仍可筛选出适合溶栓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TOAST分型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樊新颖 贾伟 +3 位作者 李敏 马敏敏 刘德志 朱武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后循环梗死的TOAST分型特征,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的病因及机制。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次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共435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分为近段梗死、中段梗死...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后循环梗死的TOAST分型特征,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的病因及机制。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次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共435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分为近段梗死、中段梗死和远段梗死。各项检查完善后参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1例)、小动脉闭塞型(83例)、心源性栓塞型(88例)、其他明确病因型(10例)及不明原因型(33例)。结果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常见(50.8%),其次为心源性栓塞(20.2%)、小动脉闭塞型(1 9.1%)。与年龄<45岁患者比较,中老年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后循环梗死最常见(P<0.05)。在所有患者中,远段梗死最常见(53.7%),其次为中段梗死(30.3%)及近段梗死(23.2%)。近段梗死患者的小动脉闭塞型较少见,与远段梗死、中段梗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后循环梗死病因存在年龄、性别、部位差异。明确后循环梗死的病因,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血管造影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脑梗塞的CT诊断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振燕 吴元佐 +1 位作者 恽虹 唐俊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z2期14-15,共2页
目的 提高对出血性脑梗塞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出血性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  2 1例出血性脑梗塞CT表现呈扇形或三角形 16例 ,不规则形 5例。病灶为大片低密度影内可见散在、分布不均匀的斑点或斑片状高密度... 目的 提高对出血性脑梗塞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出血性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  2 1例出血性脑梗塞CT表现呈扇形或三角形 16例 ,不规则形 5例。病灶为大片低密度影内可见散在、分布不均匀的斑点或斑片状高密度影 ,有程度不一的占位效应。结论 CT对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 被引量:7
7
作者 赵静霞 刘青蕊 +2 位作者 李来有 李如迅 贺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2期1839-1841,共3页
目的 观测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MSCTPI)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方法  3 1例发病 6~ 2 2h的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 ,分别于发病第 1天 ,第 7~ 2 1天行常规CT平扫及MSCTPI检查。结果 治疗后病变区血流量、... 目的 观测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MSCTPI)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方法  3 1例发病 6~ 2 2h的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 ,分别于发病第 1天 ,第 7~ 2 1天行常规CT平扫及MSCTPI检查。结果 治疗后病变区血流量、血容量较治疗前均增加 (t =4.5 7,P <0 .0 1;t=3 .81,P <0 .0 1) ;达峰时间较治疗前缩短 (t =3 .62 ,P<0 .0 1)。结论 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CT灌注成像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明显 ,提示早期干预具有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脑梗死 血流动力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 被引量:9
8
作者 张闽光 黄学菁 +1 位作者 耿坚 朱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探索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平扫CT表现规律 ,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了发病 6h之内脑梗死 12 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分析了平扫CT表现 ,将其分为灰质组 (69例 )和白质组 (18例 )和基底节组 (3 6例 )。结果 平扫CT阴性表现... 目的 探索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平扫CT表现规律 ,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了发病 6h之内脑梗死 12 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分析了平扫CT表现 ,将其分为灰质组 (69例 )和白质组 (18例 )和基底节组 (3 6例 )。结果 平扫CT阴性表现 5 1例 ,占 41.5 % ,其中灰质组的阴性率显著低于另两组 (P <0 .0 0 1)。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动脉高密度征 (2 5例 )、局部脑肿胀征 (5 8例 )和脑实质低密度征 (2 2例 )。其中灰质组的局部脑肿胀征出现率显著高于白质组和基底节组 (P<0 .0 0 1)。其他表现有陈旧性脑梗死 2 0例、老年脑改变 3 5例。结论 仔细分析平扫CT影像 ,对半数以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可作出诊断或提示性诊断。对病变主要发生在脑表面灰质区的病例 ,CT平扫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急性期脑梗死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Tc^m-HL91 SPECT脑显像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活脑组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艺东 刘生 +8 位作者 黎祥喷 沈庆煜 卢献平 蒋宁一 刘军 刘幸光 陈少雄 邢诒刚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5-437,共3页
目的 观察99Tcm-HL91 SPECT脑显像能否显示急性脑梗死的乏氧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但尚存活的脑组织)。方法 起病96小时内的大脑半球梗死患者行99Tcm-HL91 SPECT脑显像和同机CT扫描,并进行图像融合。在连续2个以上层面和两个以上不同轴... 目的 观察99Tcm-HL91 SPECT脑显像能否显示急性脑梗死的乏氧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但尚存活的脑组织)。方法 起病96小时内的大脑半球梗死患者行99Tcm-HL91 SPECT脑显像和同机CT扫描,并进行图像融合。在连续2个以上层面和两个以上不同轴向断层上,在梗死侧大脑半球出现放射性浓集区,为乏氧显像阳性。结果43例患者中,乏氧显像阳性者24例,均属完全或部分前循环梗塞。乏氧显像区位于梗死灶周围。9例住起病后7~17天复查SPECT,仍呈阳性,但乏氧组织已减少。腔隙性梗死者,乏氧显像均阴性。结论99Tcm-HL91 SPECT显像能清晰地显示完全及部分前循环梗塞患者的脑乏氧组织,能提示急性脑梗死后脑组织的存活,有助于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M-HL91 SPECT脑显像 急性脑梗死 存活脑组织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认知功能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慧英 郑晓风 +4 位作者 杨淑贞 甄伟兰 杨明宇 梅飞来 陈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68-473,共6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内认知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将性别、年龄匹配同期住院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患者或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经颅...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内认知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将性别、年龄匹配同期住院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患者或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屏气试验”及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SPECT)“静息显像+腺苷负荷试验”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特征;同时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包括执行能力、结构能力、记忆力(包括听觉记忆力、视觉记忆力和逻辑记忆力)、信息处理速度及视空间能力检查。结果(1)两组在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及吸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MoCA评分、视觉记忆、执行功能、结构能力及信息处理速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SPECT静息显像+腺苷负荷试验共完成19例(对照组12例,病例组7例),病例组与对照组右侧基底节区放射性摄取比值(UR)[分别为8.91(-2.48~15.87)与-6.21(-10.39~5.42)]及左侧额叶UR[分别为11.62(2.93~16.87)与1.04(-10.17~3.8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TCD屏气试验完成26例(对照组与病例组各13例),病例组的血管运动反应性[左侧(13±5);右侧(21±7)]和呼吸抑制指数[左侧(0.66±0.26);右侧(1.0±0.4)]与对照组的血管运动反应性[左侧(24±11);右侧(30±9)]和呼吸抑制指数[左侧(1.21±0.57);右侧(1.5±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认知障碍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腔隙性脑梗死 血管运动反应性 脑血流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急性脑梗死CT灌注成像对血管表面通透性与继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全冠民 袁涛 +4 位作者 雷建明 李顺姬 杨洁 曹志勇 刘怀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55-55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CT灌注成像中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参数变化与继发出血(HT)的相关性。方法:75只兔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制作急性脑梗死模型,证实脑梗死的动物3~72h依次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并获得PS图。采用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方...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CT灌注成像中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参数变化与继发出血(HT)的相关性。方法:75只兔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制作急性脑梗死模型,证实脑梗死的动物3~72h依次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并获得PS图。采用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方法对病理证实的HT进行分型。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比较无HT与不同程度HT组之间PS差异及PS值增加幅度与H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59只(78.67%)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其中无HT组21只(35.59%,21/59)、HI组31只(52.54%,31/59)、PH组7只(11.87%,7/59)。各组脑梗死区PS值升高均以3h最明显,此后逐渐下降。非HT组与HT组3h、6h、12h及48h、72h病变区PS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0~0.010),24hHT组PS值与非HT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93)。PH组3~12h病变区PS值明显高于HI组(P=0.019~0.030),24~72h两组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h、12h、48h及72hPS与HT的有无及程度明显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718~0.805(P=0.004~0.000);3h及24h时间点二者仅为中度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564及0.553(P=0.000及0.014)。结论:脑梗死急性期PS与HT的发生存在着较明显的正相关,原因可能是HT组微血管结构破坏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12
作者 向永华 王波 +3 位作者 金科 裴贻刚 杨伟 汪春红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死患者行CT全脑灌注成像,一次对比剂注射得到平扫容积图像、CT血管成像图像及全脑灌注图像,综合运用这三种检查方法全面评估脑梗死。结果...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死患者行CT全脑灌注成像,一次对比剂注射得到平扫容积图像、CT血管成像图像及全脑灌注图像,综合运用这三种检查方法全面评估脑梗死。结果:42例脑梗死患者共发现18例存在缺血半暗带(IP),其中8例超急性期6例存在IP,19例急性期8例存在IP,15例亚急性期4例存在IP。42例梗死核心区与健侧对应区比较,脑血容量(CBV)、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18例IP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V、CBF、MTT及TTP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仍可能存在IP。应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可明确其责任血管的狭窄部位及程度,了解病变范围及有无IP存在,实现对脑梗死的全面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梗塞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急性期脑梗死CT灌注图中缺血半暗带的定位及病理基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范义 胡卫东 +1 位作者 娄明武 杨广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9期1331-1335,共5页
目的 研究缺血半暗带CT灌注图表现、病理基础及判定依据。方法 选新西兰白兔 42只 ,随机分组并制作脑缺血模型 ,分别于术后 0 .5、1、2、3、4、6h进行CT灌注扫描 ,测量并计算缺血区rCBF、相对面积。取兔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缺... 目的 研究缺血半暗带CT灌注图表现、病理基础及判定依据。方法 选新西兰白兔 42只 ,随机分组并制作脑缺血模型 ,分别于术后 0 .5、1、2、3、4、6h进行CT灌注扫描 ,测量并计算缺血区rCBF、相对面积。取兔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缺血区rCBF随缺血时间延长不断下降。缺血中心区在缺血 4h前出现细胞水肿表现 ,4h后出现细胞核固缩等不可逆转变表现 ;边缘区为细胞水肿表现。结论 在CTPI图上缺血边缘区和缺血 4h内的中心区是可以恢复的缺血半暗带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 缺血半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的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血管造影诊断:125例脑梗死患者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涌 陈莉 王怡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通过与cT血管成像(CTA)的对比研究,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在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明确诊断的脑梗死患者125例纳入研究,男98例,女27例,平均年龄59.6岁,应用TC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 目的:通过与cT血管成像(CTA)的对比研究,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在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明确诊断的脑梗死患者125例纳入研究,男98例,女27例,平均年龄59.6岁,应用TC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后交通动脉(PcomA)、大脑后动脉(PCA)和基底动脉(BA);依据CDFI、频谱多普勒表现结合颅外颈动脉、椎动脉的超声检查结果对患者脑梗死病因进行初步判断,并与CTA比较。结果:男性颞窗透声良好率为90.8%(89/98),明显高于女性的63.0%(17/27)(x2=12.74,P〈0.001)。排除颞窗透声差的19例患者后,颞窗透声良好的106例脑梗死患者TCCD诊断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6%(96/106)、81.3%(39/48)和98.3%(57/5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5%(39/40)和86.4(57/66)。CTA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3%(101/106)、91.7%(44/48)和98.3%(57/5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8%(44/45)和93.4(57/61),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TCCD作为一种无创的、可重复性高的检查方法,在颞窗透声良好的条件下,其在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的诊断上具有媲美CTA的准确性和等同CTA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CT血管成像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105例CT表现及其病理的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德海 夏蔚宗 +3 位作者 张仲伟 瞿宇 陆隽 罗济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  10 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 ,在其接受治疗过程中即发病后第 3、11、2 1天和在出院后随访各做头颅CT平扫一次。分别计算病灶的面积和密度的改变程度。结果 ①发病后72h内 ,病灶CT值的改变程度...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  10 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 ,在其接受治疗过程中即发病后第 3、11、2 1天和在出院后随访各做头颅CT平扫一次。分别计算病灶的面积和密度的改变程度。结果 ①发病后72h内 ,病灶CT值的改变程度平均下降 2 3 .8% ,病灶的面积平均为 11.2cm2 。②经治疗后在发病后的第 11天 ,第 2 1天病灶面积分别平均缩小了 37.5 %和 39.8% ,病灶CT值分别恢复了 18.2 %和 17.1%。③出院后随访 :病灶基本消失者占 30 % ,面积明显缩小 (缩小 6 0 %以上 )者为 2 2 % ,余 48%的病灶呈小斑片状。结论 普通CT机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CT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判定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辉 尹峰 +1 位作者 朱静 綦书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参数阈值的判定。方法取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缺血组于梗死后相应的时间点(3h、4h、6h、8h),再灌注组于各个时间点灌注前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的检查,确定半暗带。取大鼠的脑组织进行病理...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参数阈值的判定。方法取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缺血组于梗死后相应的时间点(3h、4h、6h、8h),再灌注组于各个时间点灌注前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的检查,确定半暗带。取大鼠的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范围逐渐扩大。在缺血4h之前,即使该区域的rCBF低至0.146,仍可逆;6h之后,只有rCBF>0.212时,该区域才有挽救的意义。病理结果显示在缺血6h后,光镜和电镜发现有坏死神经细胞。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判断半暗带的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灌注 半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9例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T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京 李家邦 +3 位作者 易正佳 梁清华 王小宜 唐北沙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11-213,共3页
对259例中风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 CT 对比分析,发现中经络组的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生率相近,出血量偏小,腔隙性梗塞多,预后较好,中脏腑组以脑出血为主,出血量大,预后差;气虚血瘀证组的脑梗塞较重,预后欠佳;痰热内闭心窍证组的脑出血量偏小... 对259例中风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 CT 对比分析,发现中经络组的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生率相近,出血量偏小,腔隙性梗塞多,预后较好,中脏腑组以脑出血为主,出血量大,预后差;气虚血瘀证组的脑梗塞较重,预后欠佳;痰热内闭心窍证组的脑出血量偏小,伴有感染,预后差;脱证多为严重脑出血,预后极差。提示中风病的 CT 表现与中医辨证有一定关系,CT 可作为中风病辨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CT 辨证分型 中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早期诊断临床价值的预探索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远洪 牛智领 +4 位作者 梁金花 马娜 张盼盼 刘乐喜 聂志余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5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技术在早期诊断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中的价值。方法纳入39例经磁共振确诊的大面积脑梗死...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技术在早期诊断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中的价值。方法纳入39例经磁共振确诊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72 h内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SW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脑梗死后HT的检出率及敏感性。参考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分型标准对脑梗死后HT患者的HT进行分级,比较HT分级在两种检查方法中的差异,分析脑梗死后HT分级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SWI、CT两种方法诊断脑梗死HT的阳性率分别为61.54%和12.82%(P<0.001);SWI检出发生脑梗死后HT者24例,其中1级占12.82%;2级占25.64%;3级占15.48%;4级占7.69%;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SWI序列的HT分级与临床NIHSS评分的增长呈正相关(R=0.94,P<0.01)。结论 SWI技术可以早期、敏感评价大面积脑梗死后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 大面积脑梗死 出血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大鼠脑梗死半暗带的时间依赖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尹峰 朱静 +2 位作者 綦书抑 张洪伟 韩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01-704,共4页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阈值进行判定,并着重探讨其时间依赖性。方法:取11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缺血组(50只,分为5个亚组)、缺血再灌注组(50只,分为5个亚组)。用栓线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阈值进行判定,并着重探讨其时间依赖性。方法:取11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缺血组(50只,分为5个亚组)、缺血再灌注组(50只,分为5个亚组)。用栓线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后2组于手术后5个时间点(2、4、6、8和10 h)分别行CT灌注成像检查,再灌注组经再灌注24 h后还需再次行CT灌注成像检查。检查结束后对图像进行判定,确定半暗带和最终梗死区的rCBF值,并取大鼠的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缺血2 h和4 h的中心区及边缘区,缺血6、8和10 h的边缘区为半暗带,在缺血4 h之前,即使此区域的rCBF低至0.143,仍可逆;缺血6 h之后rCBF>0.223以及10 h之后rCBF>0.271的区域才有挽救的意义。病理检查显示在缺血6 h后,光镜和电镜发现有坏死神经细胞。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判断半暗带及其阈值,预测其转归。在判断阈值应考虑到阈值与缺血时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 半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扩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0
作者 章跃武 朱希松 +1 位作者 吴渭贤 张露刚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0期706-708,共3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MRDWI)及ADC图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疑有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DWI检查并分析其ADC图 ,并与CT及常规MRI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MRI、DWI及ADC图显示所有 18例脑梗死患者的 42个急性梗死病灶 ...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MRDWI)及ADC图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疑有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DWI检查并分析其ADC图 ,并与CT及常规MRI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MRI、DWI及ADC图显示所有 18例脑梗死患者的 42个急性梗死病灶 ,而常规MRI只显示了其中 19个病灶。 18例患者中有 3例于MRI检查前行CT扫描 ,仅1例提示急性脑梗死 ,且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结论 :MRDW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明显优于CT及常规MRI,并且能够鉴别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扩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