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6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yp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Yunlong He~1,Xinong Xie~1,Ming Su~1,Tao Jiang~1,Chen Zhang~1,Shanshan Tian~1,Junliang Li~2 1.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Department of Technology,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Zhanjiang 52405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6-226,共1页
Very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recor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QDNB),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 Very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recor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QDNB),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logy:wide and gentle slope,sigmoid-progradational slope,slumping slope and channeled slope.Different features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MIOCENE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Gravity Flow on a Shelf-Edge-Slope-Basin-Floor Complex in Qiongdongnan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2
作者 Ming Su~1,Xinong Xie~1,Yunlong He~1,Tao Jiang~1,Chen Zhang~1,Shanshan Tian~1,Junliang Li~2 1.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Department of Technology,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Zhanjiang 52405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5-225,共1页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o the west the basin is bound by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the Yinggehai Basin,to the east by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to the south by...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o the west the basin is bound by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the Yinggehai Basin,to the east by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to the south by the Xisha Rise.In this study,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as set up and 11 third-order sequences were distinguished.B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Shelf-Edge-Slope-basin-Floor Complex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结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子英 姚永坚 +4 位作者 汪俊 唐江浪 高红方 李学杰 曾程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形,初步探讨了其发育成因。研究表明,东部次海盆南、北部都发育强振幅的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反射体大部分终止于Moho反射界面,但南北部倾斜反射体的分布范围、结构特征及成因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长度北长南短,北长约15~22 km,南长约5~8 km;分布范围北大南小,北部南北向长约150 km,南部南北向长约70 km。下地壳倾斜反射区的Moho面埋深起伏差异明显北小南大,北为0.5 s,南有1.2 s。基底北部平坦南部起伏大,洋壳厚度北部厚南部薄,推测东部次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是非对称性和非均一的。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成因可能与同岩浆断裂、水热循环、壳幔过渡区岩浆间隙侵入和基底深大断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部次海盆 下地壳倾斜反射体 结构特征 发育成因 洋壳增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特征研究
4
作者 于杰 唐振朝 +1 位作者 陈作志 陈国宝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8,共12页
为了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利用2014年夏季灯光罩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上升流核心区有鱼类13种,隶属于3目8科11属,优势种为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 为了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利用2014年夏季灯光罩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上升流核心区有鱼类13种,隶属于3目8科11属,优势种为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ps;周边海域采集鱼类11种,隶属于2目8科10属,优势种为扁舵鲣Auxis thazard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鱼类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上升流核心区低于周边海域。上升流核心区平均渔获率为45.9 kg/h,是周边海域的1.63倍。鱼类种类数最大值出现在上升流核心区的FT1断面,与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大值所处断面一致,但渔获率最大值出现在叶绿素a质量浓度次高的FT2断面。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上升流核心区和周边海域鱼类群落具有边缘显著差异,主要分歧种为鳞首方头鲳、扁舵鲣、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大眼金枪鱼和圆舵鲣Auxis rochei。相关性分析显示,海表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研究海域鱼类丰度空间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鱼类 群落结构 南海中西部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轴向与横向深水扇交互机制及油气勘探意义
5
作者 侯明才 杨金海 +6 位作者 陈安清 庞谦 李苏晓 张西睿 高航 韩建辉 曹海洋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9,共11页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如何交互沉积缺乏系统认识。为此,基于琼东南盆地梅山组的岩心/壁心、薄片、测井和地震数据,开展了测井相和地震相解析,重点分析了轴向与横向深水扇的交互作用和发育模式,明确了2类扇体中有利储集体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西部梅山组发育大型条带状富砂下切水道扇体(轴向扇)和富泥朵状扇体(横向扇)2类重力流沉积,水道化重力流体系主要发育在峡谷底部,朵状扇体系主要发育在斜坡区并常被等深流改造。②轴向扇沿盆地长轴方向发育,物源为西北的大型造山带水系,呈下切“U/V”字形貌特征,以碎屑流成因为主;横向扇沿横轴方向发育,物源为北部的小型岛屿水系,呈薄席状形貌特征,以浊流成因为主。③轴向和横向深水重力流交汇作用下发育汇流型、堰塞型和交切型3种模式,类似陆表流域系统的主干河流和支流,但它们是事件性的,而非同时交汇沉积。结论认为:①轴向扇砂体厚度较大,粒度较粗,粒间孔和溶蚀孔发育,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勘探目标;横向扇砂体较薄,粒度较细,杂基含量高,储层发育需底流改造。②建立的3种横向扇和轴向扇交互模式为砂体成因判识和发育分布规律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峡谷盆地 重力流沉积 深水轴向水道扇 横向斜坡扇 交互机制 发育模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流体运移系统与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藏
6
作者 王修平 杨鹏程 刘方圆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6,共10页
位于南海南部的曾母-北康盆地,形成于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发育了大量的油气藏和多类型的流体运移构造。地震资料表明南海南部由气烟囱、断层、管状通道、泥火山和泥底辟构成的流体运移系统,可能与水合物成藏相关,海底渗漏与似海底反射... 位于南海南部的曾母-北康盆地,形成于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发育了大量的油气藏和多类型的流体运移构造。地震资料表明南海南部由气烟囱、断层、管状通道、泥火山和泥底辟构成的流体运移系统,可能与水合物成藏相关,海底渗漏与似海底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称BSR)指示了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气烟囱形成自深部流体积聚导致的水力压裂,该水力压裂将流体运移至浅部,并且气烟囱与BSR相关,指示了水合物的富集。断层发育于深部,因与潜在烃源岩或储层相连,周围积聚了大量浅层气和水合物。麻坑是海底渗漏的指示性构造,也是冷泉水合物通常富集的区域。泥火山以及泥底辟的形成既导致了流体垂向运移,也引发了浅部地层变形和断层发育,因此其也是水合物的潜在富集区。另外,本文利用体积法对曾母-北康盆地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资源量约为1.62×10^(13)m^(3)。曾母-北康盆地具有很大的水合物资源潜力,是未来水合物勘探活动值得关注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曾母-北康盆地 流体运移 天然气水合物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陆缘盆地成盆机制及其控藏作用——以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7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7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李洪博 邱欣卫 丁琳 龙祖烈 郑金云 姜大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39,共21页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为中生代弧-盆体系与新生代洋-陆体系在动力上转换、空间上叠合、时间上接续的复合陆缘盆地,并根据中生代基底岩浆弧的岩性差异,及其内部先存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新生代盆地影响程度,将中生代岩浆弧划分为后弧-内弧-前弧“三元”结构。复合陆缘盆地属性及其基底弧结构特征对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中生代岩浆弧的内弧带先存逆断层的发育密度和倾角更大,利于新生代盆地“反转深断”形成大型宽且深的断陷湖盆,其最大湖盆面积可达3 590 km^(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2)复合陆缘盆地基底岩性的东西差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成岩环境的东西差异特征——“东部贫钾、西部富钾”,同时发现富钾流体抑制高岭石沉淀和贫钾流体抑制伊利石转化的协同保渗机制,有效指导了深部储层预测;(3)复合陆缘盆地深部复杂流体背景下表现为“超临界CO_(2)促运、钙砂薄泥交互联封”的油气高效保存富集机制。提出的复合陆缘盆地概念丰富了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对在全球类似盆地内开展成盆机制及其深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机制 成储机制 油气富集机制 成盆机制 复合陆缘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秦兰芝 李宁 +2 位作者 徐东浩 孙中恒 王维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区花港组自北向南主要发育三大沉积体系:河流-泛滥平原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可识别出河流相、浅水三角洲相与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②黄岩地区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体系可划分为河控主体区、河湖交互区与湖控主体区3个沉积单元,河控主体区发育厚层含砾砂岩,地震相表现为低频弱振幅特征;河湖交互区发育厚层砂岩,泥质夹层增多,地震相表现为中低频、中弱振幅,以隐性前积、叠瓦状前积为主;湖控主体区泥岩较发育,地震相表现为中高频、中强振幅。③研究区花港组沉积期受微地貌与水位幕式升降控制,三级层序等时格架内有3种浅水湖盆控砂模式:洪水期湖泊主体区范围最大,三角洲主体没入水下,孤立砂坝发育;平水期湖平面下降,河湖交互区扩张,砂体在横向上呈席状连片发育,在垂向上砂体被分隔;枯水期主要发育河控主体区,河道萎缩形成网状,河道细砂岩较为发育。④黄岩地区发育多个反转背斜,其翼部具有发育大规模构造—岩性圈闭的潜力,洪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朵叶侧向叠置部位,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废弃河道处,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河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盆 河湖交互沉积 浅水三角洲 古地貌 水位幕式升降 河道 花港组 渐新统 黄岩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以琼东南盆地陵水36-1气田为例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长贵 吴克强 +1 位作者 裴健翔 胡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6,共13页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包括热成因气和生物气,以热成因气为主;②储层主要为第四系深水海底扇砂岩;③盖层类型有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及含水合物地层;④圈闭类型以岩性圈闭为主,也发育构造-岩性圈闭;⑤运移通道包括断层、气烟囱、裂隙带等垂向输导通道及大型砂体、不整合面等侧向输导层,构成单一或者复合输导格架。提出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深浅双源供烃、气烟囱-海底扇复合输导、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含水合物地层三元封盖、晚期动态成藏、脊线规模富集”的天然气成藏新模式。研究取得的新认识对下步深水超浅层及相关领域或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琼东南盆地 超深水 超浅层 天然气 水合物 第四系 重力流海底扇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周缘凸起成因差异及意义
10
作者 官伟 刘池洋 +8 位作者 彭光荣 黄雷 宋立军 梁超 李鑫 张丽丽 李洪博 吴哲 马云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8-1553,共16页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中部珠二坳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中生代主动陆缘到新生代被动陆缘的复杂演化过程。近期,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潜山领域拓展,凹陷周缘的凸起结构及成因作为潜山勘探评价的基础需要开展研究。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中部珠二坳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中生代主动陆缘到新生代被动陆缘的复杂演化过程。近期,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潜山领域拓展,凹陷周缘的凸起结构及成因作为潜山勘探评价的基础需要开展研究。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本文解析白云凹陷周缘凸起结构并分析其形成过程,发现凸起成因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并总结为三类:中生代断层主控的番禺低隆起;中新生代断层共同控制的云开低凸起;新生代伸展断层主控的云东低凸起。研究认为凸起结构的多样性与中新生代断层相互作用程度及类型有关,中生代先存断层决定了基底结构的复杂性,而新生代差异伸展作用下,对先存断层的继承和改造作用决定了凸起结构的多样性,晚期的岩浆和断层改造进一步丰富凸起类型。基于此,探讨了各区潜山储层的发育条件,认为风化作用、断层作用和岩浆作用相关的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且平面分布具有规律性。将凸起成因差异作为研究目标,不仅可以探讨白云凹陷先存断层与晚期断层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为潜山成山-成储及有利区评价提供构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 凸起成因 先存断层 潜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古地理位置变化与迁移——古地磁学约束
11
作者 徐铭辰 杨风丽 +4 位作者 张更 唐贤君 户盼盼 董若雯 庄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东海盆地作为西太平洋汇聚大陆边缘盆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运动过程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就存在着是“华南地块的一部分”还是“外来微陆块”两种不同认识。为明确东海盆地早白垩世以来的古位置变化,本文首次对东海盆地内9口钻井... 东海盆地作为西太平洋汇聚大陆边缘盆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运动过程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就存在着是“华南地块的一部分”还是“外来微陆块”两种不同认识。为明确东海盆地早白垩世以来的古位置变化,本文首次对东海盆地内9口钻井的白垩系—始新统岩芯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古地磁实验测试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东海盆地在早白垩世—中始新世时期一直处于15°N至30°N之间的低纬度位置,且其方位与现代方位基本一致,与华南地块之间表现出密切的古地理位置关系和构造亲缘性。对东海与华南的古位置对比分析表明,自早白垩世早期(约134 Ma)至中始新世(约40 Ma)期间,东海始终位于华南的东南位置,二者经历了纬度差持续缩小、位置逐渐靠近的三阶段过程:①从早白垩世早期至早古新世早期(约134~65 Ma),东海与华南之间的纬度差从9.0°缓慢降至6.2°;②从早古新世早期到中古新世末(约65~60 Ma),二者之间的纬度差从6.2°快速降至1.2°;③从中古新世末到中始新世(约60~40 Ma),二者之间的纬度差为1.2°~2.0°,东海与华南之间基本形成了现今空间格局,开始一体化同步运动。本研究确认了东海与华南地块之间早白垩世以来的构造亲缘性,对于东海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学 古地理位置 早白垩世—中始新世 华南地块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盆中央地震活动性观测试验
12
作者 宫文斐 阮爱国 +2 位作者 牛雄伟 卫小冬 唐勇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74-3188,共15页
2019年9月5日在南海海盆残留扩张脊的珍贝海山南端突发一次M_(W)5.4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为东经116.16°,北纬14.77°,震源深度为20 km).该地震的发生打破了南海海盆地震静默的传统认知,且其发震位置(残留扩张脊与“中南断裂带”... 2019年9月5日在南海海盆残留扩张脊的珍贝海山南端突发一次M_(W)5.4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为东经116.16°,北纬14.77°,震源深度为20 km).该地震的发生打破了南海海盆地震静默的传统认知,且其发震位置(残留扩张脊与“中南断裂带”交汇处)和震源深度(地幔深度)都极具争议和科研价值.地震活动性及后续发展具有怎样的活动序列?震源区具有怎样的结构特征和物理场特征?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以此为契机,我们于2019—2023年间在震源区开展了四个阶段的宽频带海底地震仪(OBS)地震活动性监测试验,陆续布设了15套OBS,成功回收10套,获取了宝贵的试验数据和经验.此次观测试验的数据成果包括:(1)从前两年成功回收的5套OBS数据记录中拾取到296个微震,其P波和S波主频分别为12~15 Hz和6~9 Hz,由此表明所记录到的微震由岩石脆性破裂造成;(2)微震活动性随时间的延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主震震后一个月的高频(41次/月)逐渐下降至震后两年的低频(1次/月),两年后仍有极少量微震发生;(3)成功回收中的7套OBS记录到138个震中距介于20~90°且信噪比大于2.5的远震事件,其中M_(W)≥8.0有2个,7.0≤M_(W)<8.0有12个,6.0≤M_(W)<7.0有66个,5.5≤M_(W)<6.0有58个.基于上述远震观测数据,本文进一步开展了地壳结构研究,首先采用Rayleigh面波极化分析的方法确定了7套OBS水平方位角,然后利用信噪比大于2.5的214个远震记录波形,提取了60条有效接收函数,并采用H-κ叠加方法反演了7个OBS台站下方的最佳莫霍面深度和洋壳平均纵横波速比.主要结论是(1)海盆区残留扩张脊周边莫霍面深度变化剧烈,范围为5.3~11.7 km,莫霍面可能是具有0.5~4 km厚度的转换带;(2)试验区洋壳平均纵横波速比变化范围为1.75~2.03,主震区两侧岩石圈性质可能有差异,可能是残留扩张脊在此转向的原因;(3)泊松比变化范围为0.26~0.34,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大于0.3,表明震源区深部可能存在热物质的供给.本研究后续将把微震空间分布、震源区S波速度结构、应力场特征及地幔流等成果结合起来,开展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南海海盆残留扩张脊与中南断裂交汇处(主震源区)的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地震活动性 南海海盆 残留扩张脊 中南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发育演化定量表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汤智逸 解习农 +2 位作者 徐俊杰 吴佳男 陈北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62,共16页
为了明确南海南部陆缘大型三角洲复合体及陆坡体系的发育演化过程,基于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选择进积楔状体迁移角α、楔状体加积厚度与进积距离比σ、楔状体前缘长度l及楔状体前缘坡角β等参数,定量描述了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演化过... 为了明确南海南部陆缘大型三角洲复合体及陆坡体系的发育演化过程,基于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选择进积楔状体迁移角α、楔状体加积厚度与进积距离比σ、楔状体前缘长度l及楔状体前缘坡角β等参数,定量描述了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演化过程,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该三角洲主体经历了5个演化阶段:1)早期陆架三角洲发育阶段,形成斜交型进积楔状体;2)快速推进阶段,三角洲演变成陆架边缘三角洲,进积楔状体拐点轨迹呈中高角度迁移,l小但β大;3)稳定加积阶段,沉积中心迁移至陆坡处,进积楔状体拐点呈中角度上升,l与β基本不变。4)缓慢进积阶段,进积楔状体拐点呈低角度进积,l与β逐渐减小;5)晚期陆架三角洲进积阶段。气候条件、物源供给和海平面变迁影响可容纳空间A和沉积物供给速率S变化,最终共同控制古拉让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及其陆坡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曾母盆地 古拉让三角洲 三角洲复合体 沉积特征 发育模式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邝美娴 郝祚千 江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5,共15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SPM浓度对这些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SPM浓度季节尺度与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SPM浓度呈现显著的梯度分布规律,近岸区域浓度较高,向远岸逐渐降低;在季节尺度上,SPM浓度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规律,主要受到有效波高的驱动。在年际尺度上,SPM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2012年SPM浓度显著下降主要受河流输沙量和叶绿素a浓度减少的影响;而2013—2023年SPM浓度的显著上升主要归因于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和有效波高的持续上升。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环境的变化,为该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区 悬浮物浓度 输沙量 叶绿素A浓度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水超浅层开路电缆测井方案研究及应用
15
作者 郑体文 郭书生 +2 位作者 王世越 卢志崇 赵中会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35,共7页
南海超深水超浅层井钻探作业周期短,起下隔水管时间在钻探作业中占比大,施工成本高,采用无隔水管的开路钻探作业方式能有效缩短作业周期、降低作业成本。但是,深水浅层开路钻探给测井作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开阔海域表层涌浪对电缆及... 南海超深水超浅层井钻探作业周期短,起下隔水管时间在钻探作业中占比大,施工成本高,采用无隔水管的开路钻探作业方式能有效缩短作业周期、降低作业成本。但是,深水浅层开路钻探给测井作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开阔海域表层涌浪对电缆及测井仪器产生冲击,仪器进入水下井口难度大,平台升沉和浅层环境影响仪器稳定坐封并带来作业风险等。为此,对现有3种测井工艺进行对比与论证,创新提出了开路电缆测井作业技术方案:井口悬挂套管隔绝浅层涌浪,通过水下机器人(ROV)实时定位与引导,实现测井仪器精准入井;改进仪器坐封机构,并设置张力预警,确保仪器稳定坐封,从而保证作业安全。南海琼东南盆地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方案应用效果良好,可实现从常规测井到定点测井作业项目全覆盖。开路电缆测井作业技术能够降低钻探成本和保障地质资料的获取,为超深水超浅层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水 超浅层 开路钻探 电缆测井 琼东南盆地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晚更新世以来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物源分析
16
作者 李学杰 田成静 +2 位作者 钟和贤 张江勇 廖志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南海东缘吕宋岛弧和南缘巽他—爪哇岛弧是重要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其大量火山玻璃成为南海主要沉积物来源之一。本文利用南海大量的柱状样,鉴定并统计火山玻璃体积分数,结合^(14)C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柱... 南海东缘吕宋岛弧和南缘巽他—爪哇岛弧是重要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其大量火山玻璃成为南海主要沉积物来源之一。本文利用南海大量的柱状样,鉴定并统计火山玻璃体积分数,结合^(14)C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柱状样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表层沉积物样品类似,最高体积分数出现南海东部,并呈现往外扩散的特征;南海柱状样火山玻璃来源以菲律宾群岛为主,但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南缘的苏门答腊—爪哇岛弧火山地震带的影响比表层沉积大;南海东北部MIS1期火山玻璃体积分数比MIS2期高,可能表明吕宋岛弧北部MIS1期火山活动有所增强;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区基本不含火山玻璃,表明北部的华南大陆近期缺乏强烈的火山活动,对南海近表层沉积基本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火山玻璃 沉积作用 物源 火山地震带 ^(14)C测年 氧碳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陆缘地壳细颈化带构造变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7
作者 彭光荣 蔡国富 +4 位作者 李洪博 张丽丽 向绪洪 郑金云 柳保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0-841,共12页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壳细颈化带岩石圈结构特征、减薄机制和裂陷期构造变形响应过程,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1)盆地深水区细颈化带典型发育区位于白云凹陷和开平凹陷,地壳减薄剧...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壳细颈化带岩石圈结构特征、减薄机制和裂陷期构造变形响应过程,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1)盆地深水区细颈化带典型发育区位于白云凹陷和开平凹陷,地壳减薄剧烈,具中间薄、两翼厚的分布特征,发育多层次、多倾向的拆离断层体系;(2)细颈化带结构横向分异显著,发育4类薄化地壳结构,即白云主洼楔形强减薄结构、白云西洼哑铃式中等减薄结构、白云东箱形弱减薄结构、开平凹陷变质核杂岩式弱减薄结构,在地壳薄化程度与样式、拆离断层类型、同裂陷沉积地层分布、和岩浆作用强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3)细颈化带减薄受陆缘岩石圈非均一流变学分层结构、幔源岩浆作用强度及拆离断层变形样式控制,在裂陷期经历文昌组沉积早期的均一伸展、文昌组沉积晚期的细颈化和恩平组沉积期的超伸展共3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先存逆冲断层纯剪切变形活化、壳幔与壳间拆离断层简单剪切变形、下地壳流及韧性穹隆与主拆离断层差异耦合,分别在这3个阶段控制地壳减薄程度和结构的分异;(4)细颈化带油气成藏和富集横纵向差异性显著,发育4种薄化地壳结构-油气成藏模式,浅部油气成藏与深部地壳薄化结构具有关联性;其独特的岩石圈结构和变形过程,控制形成源-断-脊-砂配置良好的有利油气汇聚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其中在中下地壳穹状隆起区及其向海倾侧翼油气勘探最为有利。新认识对深入理解海域沉积盆地中间型陆缘岩石圈减薄-破裂过程及指导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盆地 珠江口盆地 被动陆缘 中间型陆缘 细颈化带 拆离断层 油气成藏 深水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周邻新生代沉积盆地构造与差异性演化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时国 鲁向阳 +1 位作者 李刚 龙根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0,共15页
海南岛周邻发育有4个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即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珠三凹陷。根据最新的地球物理数据,重新厘定这些盆地的构造与沉积演化及其与海南岛陆上构造的关联。这些盆地发育NE和NW向断裂构造,但存在... 海南岛周邻发育有4个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即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珠三凹陷。根据最新的地球物理数据,重新厘定这些盆地的构造与沉积演化及其与海南岛陆上构造的关联。这些盆地发育NE和NW向断裂构造,但存在极大差异性。前者受红河哀牢山断裂构造影响,表现为张扭性的拉分盆地。而后三个盆地则总体表现为裂陷盆地,夹于江绍-博白断裂与丽水-南澳断裂南段之间。伸展始于古新世,具有四次裂陷作用,并发育NW向走滑伸展断层。晚期岩浆对沉积盆地具有一定改造作用,表现岩浆喷发、热流值高。我们厘定了这些NE向断裂在海南岛延伸,滨海断裂可能延至海南岛东南缘,并表现出明显的地震活动性,推断海南岛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南海北部陆缘演化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拉分盆地 裂陷盆地 地层层序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活动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凌 单玄龙 +4 位作者 向绪洪 郝国丽 张朋霖 闫博 衣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8-1985,共18页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构造特征复杂,勘探程度低,对凹陷内部断裂构造特征仍需深入研究,其裂陷期断层活动性及区域应力场动态演化亟需厘清。为揭示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本文以珠二坳陷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构造特征复杂,勘探程度低,对凹陷内部断裂构造特征仍需深入研究,其裂陷期断层活动性及区域应力场动态演化亟需厘清。为揭示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本文以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为例,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和地层解释方案,应用相干属性、古落差法等方法对白云凹陷的构造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白云凹陷主要活动断裂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裂;依据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研究区识别出铲状断裂、阶梯状断裂、Y字形断裂、嵌套V字形断裂、似花状断裂5种断裂类型;平行式断裂、雁列式断裂、斜交式断裂、帚状断裂4种断裂组合样式。结合各时期断裂产状特征,定量统计507条断裂,进而分析区域应力场的动态演化并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在早始新世—晚始新世期间,断裂走向呈现NE—NEE—EW向顺时针旋转;结合断裂古落差分析,一级断裂的活动强度在逐渐减弱,同一时期不同断裂活动性及同一断裂在不同位置差异显著;研究区共发育早文昌、晚文昌和恩平组3期断裂活动。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白云凹陷裂陷期动力学成因机制,同前人认为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和古南海持续南移的耦合作用相互印证,形成了研究区典型的伸展拉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区域应力 断层活动性 断裂类型 组合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机械能效地层压力监测新方法在南海莺琼盆地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现军 郭书生 +4 位作者 王世越 毛敏 刘为 郭冲 赵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8-197,共10页
南海莺琼盆地超压成因复杂,传统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现场应用局限性较大。基于此采用基于钻井机械能效的地层压力监测新方法通过破岩效率分析实时反演地层压力。结果表明:MSE数据对加载和卸载型超压均有较好的响应特征,且随钻定量监测结... 南海莺琼盆地超压成因复杂,传统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现场应用局限性较大。基于此采用基于钻井机械能效的地层压力监测新方法通过破岩效率分析实时反演地层压力。结果表明:MSE数据对加载和卸载型超压均有较好的响应特征,且随钻定量监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度较高;该区域超压起于莺歌海组二段,黄流组超压显著,存在地层压力“台阶”现象。新方法的经验参数选取方便,可直接通过随钻参数对地层压力进行实时监测,相对于传统的Dc指数等方法,定量计入了扭矩的影响,并联合测井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监测结果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莺琼盆地 地层压力 监测 机械能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