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AEOMAGNETIC AND STRUCTURAL INVESTIGATIONS ON BLOCK ROTATIONS AND CRUSTAL SHORTENING IN CENTRAL TIBET
1
作者 M. Staiger 1,2 , E. Appel 1, L. Ratschbacher 2, M. Edwards 2 , Bi Siwen 3 2 Tec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68-169,共2页
As a part of INDEPTH 3/GEODEPTH geological surface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wo field campaigns in 1998 and 1999. The working area covers a roughly N\|S (30~36°N) tren ding, 200km wide belt through... As a part of INDEPTH 3/GEODEPTH geological surface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wo field campaigns in 1998 and 1999. The working area covers a roughly N\|S (30~36°N) tren ding, 200km wide belt through the Lhasa Terrane and Qiangtang Terrane at a longitude of 88~90°E. Field geology was focused on geological mapping, structural measurements, and extensive sampling for the purpose of fission track geochronology. Additionally a total number of 742 orientated palaeomagnetic samples were drilled at 73 sites. Most of the samples were taken in fine\|grained sediments of Cretaceous, Eocene, and Neogene age. Five sites were drilled in acid to intermediate volcanics.A first sequence of measurements has been applied on a set of specimen. Most of the chosen formations (>80%) have acquired stable remanences which are carried by hematite and magnetite. As an examp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 demagnetising behaviour of fine\|grained probable Cretaceous sandstones see Fig.1a. The unblocking temperature of 650℃ allows to identify hematite as remanence carrier.. Although single sites show well\|defined mean directions (e.g. site 76B: α 95 =3 8; k =185 8) the distribution among several site means of one formation could scatter (Fig.1b). It has to be checked carefully if rotations of single crustal elem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is effect. There is evidence to assume the detected characteristic remanences to be primary—further analysis including fold tests will be performed after the data set has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MAGNETISM TECTONICS CRUSTAL SHORTENING block rota tions central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地体的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年龄记录 被引量:142
2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8 位作者 梁凤华 戚学祥 刘福来 曾令森 刘敦一 李海兵 吴才来 史仁灯 陈松永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2,共12页
喜马拉雅地体是55±10Ma以来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而形成的增生地体,位于其中的高喜马拉雅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单元的变质基底主要由角闪岩相的富铝变质沉积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对两类岩石中锆石的SHRIMPU-Pb测年结果表明,... 喜马拉雅地体是55±10Ma以来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而形成的增生地体,位于其中的高喜马拉雅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单元的变质基底主要由角闪岩相的富铝变质沉积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对两类岩石中锆石的SHRIMPU-Pb测年结果表明,除了记录了20Ma以来的构造事件年龄外,主要保存了529-457Ma的变形和变质事件记录,另外还保存了更早期(>835Ma)的年龄信息。根据20Ma以来崛起的喜马拉雅挤出岩片中包含早期强烈褶皱和向南的斜向逆冲构造以及伴随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记录,结合岩石测年所获得的大量泛非-早古生代年龄和奥陶纪底砾岩的发现,说明曾位于南半球印度陆块北部的变质基底岩石经历过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1)原始喜马拉雅山是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产物;(2)印度陆块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的再活化在原始喜马拉雅山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3)现在的喜马拉雅山是在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基础上再造山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 SHRIMP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地块中部蓝片岩中捕获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意义 被引量:31
3
作者 邓希光 张进江 +1 位作者 张玉泉 刘敦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8-702,共5页
羌塘中部2个蓝片岩样品中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锆石属于残留锆石,不是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生锆石,这些年龄代表源区原岩的年龄或原岩捕获锆石的年龄,是不同构造-热事件的响应。首次在藏北羌塘地区获得了锆石SHRIMP U-Pb... 羌塘中部2个蓝片岩样品中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锆石属于残留锆石,不是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生锆石,这些年龄代表源区原岩的年龄或原岩捕获锆石的年龄,是不同构造-热事件的响应。首次在藏北羌塘地区获得了锆石SHRIMP U-Pb年龄2533Ma,说明这颗锆石来自新太古代,虽然不一定源自本地,但至少暗示羌塘地区新太古代曾经可能发生过构造-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石 SHRIMP U—Pb年龄 蓝片岩 羌塘地块中部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榴辉岩Ar-Ar定年 被引量:77
4
作者 李才 翟庆国 +3 位作者 陈文 于介江 黄小鹏 张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843-2849,共7页
羌塘榴辉岩产于红脊山-双湖高压变质带中段的片石山地区,是目前青藏高原内部唯一的榴辉岩产地。榴辉岩多硅白云母^(40)Ar-^(39)Ar年龄 t_p=219.3±1.5Ma;榴辉岩围岩的多硅白云母^(40)Ar-^(39)Ar 年龄 t_p=217.2±1.8Ma,定年结... 羌塘榴辉岩产于红脊山-双湖高压变质带中段的片石山地区,是目前青藏高原内部唯一的榴辉岩产地。榴辉岩多硅白云母^(40)Ar-^(39)Ar年龄 t_p=219.3±1.5Ma;榴辉岩围岩的多硅白云母^(40)Ar-^(39)Ar 年龄 t_p=217.2±1.8Ma,定年结果表明,榴辉岩与围岩经历了相同的高压变质作用,与红脊山-双湖地区蓝闪片岩的高压变质时间是一致的。根据已有高压变质年代学资料,从羌塘的红脊山到双湖、那曲地区的巴青以北、昌都的酉西,直到滇西地区,断续分布长达2000余公里的高压变质带为同一期构造事件的产物,是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向南延伸到滇西的重要依据。榴辉岩的定年数据进一步揭示,冈瓦纳板块与欧亚(扬子)板块的主体碰撞时间在220Ma 左右,同时也是古特提斯洋消亡的时间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中部 榴辉岩 高压变质作用 Ar—Ar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那曲县觉翁地区发现完整的蛇绿岩剖面 被引量:33
5
作者 陈玉禄 张宽忠 +1 位作者 杨志民 罗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4-699,共6页
在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那曲县觉翁地区首次发现较完整的蛇绿岩剖面,由下到上见有变质橄榄岩、辉橄岩、堆晶岩、块状辉长岩、岩墙群、碳酸盐岩、枕状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被晚白垩世竟柱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堆晶岩中获同位素... 在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那曲县觉翁地区首次发现较完整的蛇绿岩剖面,由下到上见有变质橄榄岩、辉橄岩、堆晶岩、块状辉长岩、岩墙群、碳酸盐岩、枕状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被晚白垩世竟柱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堆晶岩中获同位素年龄值128Ma,从而证实蛇绿岩的时代为早白垩世。这一发现填补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无完整蛇绿岩剖面的空白,并证实除侏罗纪蛇绿岩外还存在白垩纪蛇绿岩,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最终闭合时间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 蛇绿岩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封闭的构造-沉积-岩浆活动和古气候响应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江羽 王江海 +2 位作者 B. K. HORTON An YIN M. S. SPURLIN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178,共7页
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盆地,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和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和岩浆岩的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内充填了紫红色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盆... 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盆地,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和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和岩浆岩的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内充填了紫红色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盆缘地层发生大规模掀斜而形成高陡地层和挤压向斜,盆内地层发生褶皱变形。地层内部细碎屑岩孢粉和古植物、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岩的40Ar/39Ar年代学揭示盆地充填沉积物形成于38~28Ma(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近纪紫红色沉积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的出现代表干旱-炎热的古气候环境。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早期构造隆升产生的走滑拉分和逆冲挤压是导致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裂解和封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岩浆活动响应 古近纪盆地 40Ar/39Ar年代学 青藏高原中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兼论原-古特提斯洋的演化 被引量:92
7
作者 王立全 潘桂棠 +4 位作者 李才 董永胜 朱弟成 袁四化 朱同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45-2056,共12页
位于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的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岩,主要由辉石橄榄岩、堆晶辉石岩、堆晶辉长岩、斜长岩等岩石类型组成。对堆晶辉长岩中锆石的矿物学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堆晶辉长岩中发育3种内部结构特征的锆石晶体,锆石Th、U... 位于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的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岩,主要由辉石橄榄岩、堆晶辉石岩、堆晶辉长岩、斜长岩等岩石类型组成。对堆晶辉长岩中锆石的矿物学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堆晶辉长岩中发育3种内部结构特征的锆石晶体,锆石Th、U含量和Th/U值揭示了同一岩浆系统中结晶形成的岩浆锆石。获得堆晶辉长岩SHRIMP锆石U-Pb谐和年龄461Ma±7Ma(MSWD=1.3)、431.7Ma±6.9Ma(MSWD=0.54),分别代表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原-古特提斯洋扩张过程中早期(中奥陶世Darriwilian阶晚期)、晚期(早志留世Telychian阶中期)的岩浆作用事件。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岩具有MORB的特征,代表了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残存的早古生代蛇绿岩,也是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目前为止认知时代最早的原-古特提斯洋壳的残迹。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岩的确定及其年代学的约束,使得龙木错-双湖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时代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奥陶世—早志留世,并推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南羌塘古生代增生楔及其中生代盆地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共同构成了青藏高原特提斯大洋最终消亡的巨型缝合带,晚古生代原-古特提斯洋向南的俯冲消减导致了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岛弧型火山岩、二叠纪花岗闪长岩和大洋俯冲型榴辉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羌塘中部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 -古特提斯洋 堆晶辉长岩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部河湖岸带湿地植物优势种碳氮化学计量特征
8
作者 柴思帆 宋献方 卜红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58-2570,共13页
湿地植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能够更好的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通过调查西藏中部河湖岸带湿地植物优势种,分析了其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探讨了植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与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明确了... 湿地植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能够更好的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通过调查西藏中部河湖岸带湿地植物优势种,分析了其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探讨了植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与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湿地植物的生长策略和营养分配模式,揭示了地理因子对湿地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湿地植物优势种的C、N含量均值分别为325.01和20.76 mg/g,δ^(13)C和δ^(15)N值的范围分别为-29.15‰—-12.49‰和-0.61‰—24.22‰。C含量大小受到当地非生物环境因素的影响;N含量偏高,主要与草本型植物的生活型有关,且受高海拔、低温度和干旱的环境影响。(2)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种类、不同生活型、不同采样点湿地植物的CN变量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不同生活型的湿地植物之间存在显著的资源利用差异;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受到植物种类和生活型的影响,但大尺度上环境条件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植物功能群中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性。湿地植物C、N变量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湿地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与其特殊的生境条件以及植物的生活型密切相关。(3)湿地植物C、N变量及含水率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经纬度、海拔的变化引起了水热条件的改变,进而影响湿地植物的含水率和化学计量特征;湿地植物δ^(15)N值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化可能受降水的影响,但不同海拔阶段限制作用的因子不同,其值对地理梯度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中部 湿地植物 碳氮 同位素 化学计量 地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驱龙斑岩铜-钼矿区外围矽卡岩型铜矿的分布、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 被引量:26
9
作者 肖波 秦克章 +4 位作者 李光明 李金祥 陈雷 赵俊兴 范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53,共11页
世界范围内,巨型斑岩型矿床外围通常发育有同时代且具有成因联系的矽卡岩-脉状金属矿床;二者往往互为找矿标志,共同组成斑岩成矿系统。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背景,与中新世adakitic质侵入岩有关的冈底斯斑岩Cu-Mo矿床成矿带已成我... 世界范围内,巨型斑岩型矿床外围通常发育有同时代且具有成因联系的矽卡岩-脉状金属矿床;二者往往互为找矿标志,共同组成斑岩成矿系统。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背景,与中新世adakitic质侵入岩有关的冈底斯斑岩Cu-Mo矿床成矿带已成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位于冈底斯中段的驱龙巨型斑岩Cu-Mo矿床(>1000MtCu)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铜矿床,在其外围南部及东南部,分布着知不拉、朗姆家果两个矽卡岩型Cu矿;矽卡岩及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北陡倾,矿体深部向驱龙斑岩矿床延伸。成矿时代上,知不拉与驱龙完全一致;同时知不拉与朗姆家果具有极其相似的矿床地质特征、矽卡岩矿物组成和矿化类型,硫化物组合均为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和辉铜矿;矽卡岩中的石榴石主要是具有韵律生长环带的钙铁榴石(Ca3Fe2Si3O12)为主,少量的钙铝榴石(Ca3Al2Si3O12);从矽卡岩的产状推断二者可能相连成一体。最新的钻探揭示在朗姆家果矽卡岩矿床的深部出现驱龙斑岩矿床中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表明它们是同一期岩浆-成矿作用的产物。在冈底斯带上斑岩型矿床外围有利区域寻找矽卡岩型矿床将极大的拓展找矿思路和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成矿系统 驱龙斑岩Cu-Mo矿 知不拉-朗姆家果矽卡岩Cu矿床 冈底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来自斜长石和黑云母化学成分的约束 被引量:5
10
作者 雷传扬 宋元宝 +5 位作者 唐菊兴 王波 吴建亮 刘文 范敏 张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3-213,共21页
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从地质学、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等方面对花岗闪长岩开展了详细研究。包体形态多样,与寄主岩呈渐变或截然型接触关系,包... 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从地质学、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等方面对花岗闪长岩开展了详细研究。包体形态多样,与寄主岩呈渐变或截然型接触关系,包体与寄主岩之间相互穿插,接触带发育冷凝边,包体从寄主岩中捕获了大量捕虏晶矿物,包体和寄主岩中均见针状磷灰石。电子探针结果显示:具正环带特征的寄主岩斜长石An值变化范围不大,在48.16~59.05之间,具致密韵律环带特征,可能代表镁铁质岩浆注入长英质岩浆房前结晶的斜长石;具反环带特征斜长石的An值变化范围较大,核部An值为29.86,往外An值陡增至51.09,整体呈逐渐增大趋势,暗示存在富钙基性岩浆的加入;具正-反环带特征的寄主岩斜长石核部至中间区域An值变化相对复杂,具稀疏韵律环带结构特征,反映斜长石结晶过程中因岩浆混合作用岩浆房环境发生突变,随着混合作用持续进行,岩浆逐渐冷却,斜长石在静态环境下继续结晶形成干净的正环带边部;包体斜长石虽然存在正环带,但其An值变化范围较大,在28.63~62.40之间,核部An值高,边部An值骤然降低,可能是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混合的结果;具反环带和正-反环带特征的包体斜长石核部遭受了弱的熔融作用,但An值变化范围相对较小,具致密韵律环带特征,核部熔蚀作用可能是镁铁质岩浆上升过程中压力快速降低引起的,形成于静态岩浆房环境。寄主岩黑云母和包体黑云母为原生岩浆黑云母,二者的Al^(Ⅵ)值分别为0~0.16 apfu和0~0.04 apfu,氧化系数分别为0.11~0.63和0.16~1.66,镁质率分别为0.40~0.47和0.42~0.46,表明寄主岩和包体均为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具壳幔混源成因,其形成与岛弧的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本文认为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北向俯冲向碰撞过渡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学 矿物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阿翁错花岗闪长岩 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 青藏高原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北部热-应力演化及隆升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岳军 林舸 范蔚茗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11,共8页
本文以青藏简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模拟了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至昆中断裂间高原自60Ma以来热异常形成、演化及珠动应力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北部(安多以北)在中新世以前以浅部地壳逆冲、叠覆、隆升为特... 本文以青藏简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模拟了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至昆中断裂间高原自60Ma以来热异常形成、演化及珠动应力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北部(安多以北)在中新世以前以浅部地壳逆冲、叠覆、隆升为特征;而在中新世以后,中下地壳及岩石田底部高热异常的形成与演化及差异应力场格局的调整与变异导致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并相应控制浅部构造样式、Moho面的错断、叠覆及岩浆岩时空分布;目前该地区基本维持20Ma时的应力场和热异常格局,但非稳态岩石田上的地壳正潜伏着发生后造山伸展作用的动力学机因,而安多以南现阶段的高热流特征则可能主要受制于断裂摩擦生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异常 蠕动应力场 隆升动力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C方法的地震断层面快速识别方法研究——以2021-05-22青海玛多MS7.4地震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彦明 刘兴盛 +3 位作者 任静 戴勇 张云 赵文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1-558,共8页
基于震后各机构给出的玛多M_(S)7.4地震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矩心(H-C)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进行快速判断,在不需要参考余震情况下,快速识别地震破裂方向。18组测定结果均显示,NWW走向的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综合利用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 基于震后各机构给出的玛多M_(S)7.4地震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矩心(H-C)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进行快速判断,在不需要参考余震情况下,快速识别地震破裂方向。18组测定结果均显示,NWW走向的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综合利用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震后余震序列分布、区域构造应力场、烈度等震线以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验证断层测算结果的准确性,最终推断玛多M_(S)7.4地震断层面为NWW走向的节面Ⅰ、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为发震断层,震源机制解显示是一次以左旋走滑为主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震源-矩心(H-C)方法 震源机制中心解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中矿区F and H-G-C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拉屋矿区为例
13
作者 孙自保 张涪平 宋连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35,44,共5页
随着藏中丰富的矿产资源逐步进入深度开发阶段,农牧民和政府对矿企的发展制约越来越强,F and H-G-C系统协调矛盾凸显。文章通过建立藏中矿区F and H-G-C系统协调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并结合实证数据,分析研究藏中矿区F and H-G-C系统存... 随着藏中丰富的矿产资源逐步进入深度开发阶段,农牧民和政府对矿企的发展制约越来越强,F and H-G-C系统协调矛盾凸显。文章通过建立藏中矿区F and H-G-C系统协调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并结合实证数据,分析研究藏中矿区F and H-G-C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藏中矿区F and H-G-C系统协调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中矿区 F and H-G-C系统(农牧民-政府-矿企) 协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Quasi-Love波的识别及其转换点揭示的东西向方位各向异性变化
14
作者 张素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55-2263,共9页
目前人们利用4种基本的地震波现象研究地震各向异性,如横波双折射、面波散射、与传播方向有关的走时异常和PS转换波震相.本文利用面波散射产生的Quasi-Love(QL)波研究青藏高原上地幔顶部的各向异性结构特征.首先利用中国地震台网昌都(C... 目前人们利用4种基本的地震波现象研究地震各向异性,如横波双折射、面波散射、与传播方向有关的走时异常和PS转换波震相.本文利用面波散射产生的Quasi-Love(QL)波研究青藏高原上地幔顶部的各向异性结构特征.首先利用中国地震台网昌都(CAD)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识别出产生QL波的路径,并利用合成地震记录和垂直偏振极性分析证实所观测到的为QL波,而不是高阶振型的Rayleigh波或其他体波震相;然后由Rayleigh波、Love波和QL波的群速度估算了各向异性结构横向变化的转换点;不同周期时,转换点的位置不同.这种频率依赖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模拟研究.Love波向Rayleigh波耦合(产生QL波)的转换点位置揭示了青藏高原面波方位各向异性变化特征,并以南北向构造带的东西分段性、上地幔流引起的地球内力诱导岩石形变解释了青藏高原各向异性的东西向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si—Love波 青藏高原中部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部中仓地区玄武岩锆石U-Pb年龄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狮泉河-纳木错弧后洋盆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浩 林兆旭 +3 位作者 姜子崎 王崇浩 郑鑫 仰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28-1739,共12页
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带的构造属性和演化时限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其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西藏中仓蛇绿混杂岩中发育的玄武岩端元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其形成时代、岩石成... 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带的构造属性和演化时限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其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西藏中仓蛇绿混杂岩中发育的玄武岩端元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中仓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15.7±2.0 Ma,与区域上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一致。玄武岩整体具有相对平坦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洋中脊玄武岩相似,且显示Th的富集和Nb、Ta的亏损。研究认为,中仓玄武岩起源于受俯冲沉积物改造的尖晶石橄榄岩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于弧后扩张脊环境。结合区域上同时期辉长岩的研究结果,认为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带是中生代弧后洋盆消亡的残迹,是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引发弧后拉张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中部 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带 玄武岩 早白垩世 弧后扩张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纳如松多矿区晚白垩世石英闪长岩锆石原位Hf-O同位素特征与岩石成因
16
作者 龚雪婧 杨竹森 +1 位作者 庄亮亮 马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15-1926,共12页
拉萨地体的增生演化受到新特提斯洋俯冲的制约,新特提斯洋于中生代启动北向俯冲,在拉萨地体南部形成晚白垩世“岩浆大爆发”。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位于中拉萨地体南缘,矿区内晚白垩世石英闪长岩的岩浆源区特征及成因机制目前尚未得到很好... 拉萨地体的增生演化受到新特提斯洋俯冲的制约,新特提斯洋于中生代启动北向俯冲,在拉萨地体南部形成晚白垩世“岩浆大爆发”。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位于中拉萨地体南缘,矿区内晚白垩世石英闪长岩的岩浆源区特征及成因机制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通过矿区内该石英闪长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与Hf-O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纳如松多石英闪长岩结晶年龄为83.0±1.0 Ma,锆石εHf(t)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2.6~1.0(平均值为-0.8)和1139~1363 Ma(平均值为1253 Ma);δ^(18)O值介于6.5‰~7.9‰之间(平均值为7.2‰)。锆石原位Hf-O同位素组成指示,石英闪长岩源区具有壳幔二端元混合的特征,二端元混合模式计算显示幔源岩浆贡献较大,且存在成熟地壳物质加入。纳如松多石英闪长岩与南拉萨地体晚白垩世岩浆的活动时间和动力学背景一致,是拉萨地体南部晚白垩世岩浆大爆发事件的一部分,指示由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引起的晚白垩世强烈岩浆活动的范围不局限于南拉萨地体,还延伸到中拉萨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闪长岩 U-PB年龄 HF-O同位素 中拉萨地体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负载均衡的CPU-GPU异构计算平台任务调度策略 被引量:5
17
作者 方娟 章佳兴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2-787,共6页
针对中央处理单元-图形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graphics processing unit,CPU-GPU)异构计算系统中,CPU和GPU负载不均导致系统性能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队列的混合调度策略.该策略通过探测获得CPU和GPU处理指定任务的计... 针对中央处理单元-图形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graphics processing unit,CPU-GPU)异构计算系统中,CPU和GPU负载不均导致系统性能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队列的混合调度策略.该策略通过探测获得CPU和GPU处理指定任务的计算能力,将计算任务按照探测比例分配给CPU和GPU;将并行任务存入双向队列,以降低调度带来的额外开销.结果表明,使用该策略的基准测试程序系统性能平均提升了28.07%.总体而言,该调度策略能够缩短CPU与GPU完成各自计算任务后的等待时间,有效平衡系统CPU与GPU之间的负载,提升系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处理单元-图形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CPU-GPU) 异构计算 高性能计算 任务调度 负载均衡 负载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绪朝西藏地方与布鲁克巴的宗藩关系--以《西藏奏议》为中心
18
作者 孙琦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7-75,共9页
迫于英国在南亚地区疯狂扩张的压力,光绪朝清廷开始有意识地强化西藏地方与布鲁克巴的宗藩关系。尽管清廷采取诸多措施去增强这一关系,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宗藩体制观念,其失败之结果在所难免。最终,英国通过《普纳卡条约》彻底控制了布... 迫于英国在南亚地区疯狂扩张的压力,光绪朝清廷开始有意识地强化西藏地方与布鲁克巴的宗藩关系。尽管清廷采取诸多措施去增强这一关系,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宗藩体制观念,其失败之结果在所难免。最终,英国通过《普纳卡条约》彻底控制了布鲁克巴,从而昭示了西藏地方与布鲁克巴传统宗藩关系的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朝 清廷 英国 宗藩关系 《西藏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川藏道的兴起及在中央和西藏地方中的连接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石硕 刘锡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9,共10页
明清之际,川藏道逐渐兴起,并成为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除了中央政府的主动开拓,西藏地方也参与到了整个进程之中。自明中后期开始,大量藏族僧俗人员自川藏道前往内地朝贡,并将巨额茶叶、布匹、金银等物资带回西藏,这是“... 明清之际,川藏道逐渐兴起,并成为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除了中央政府的主动开拓,西藏地方也参与到了整个进程之中。自明中后期开始,大量藏族僧俗人员自川藏道前往内地朝贡,并将巨额茶叶、布匹、金银等物资带回西藏,这是“汉藏金桥”兴起的重要背景。当康区的白利土司阻断了川藏道时,以五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支持蒙古首领固始汗,攻灭了白利。清初,西藏地方与内地在川藏道东端打箭炉广泛开展贸易活动。康熙三十九年(1700)“西炉之役”与五十九年(1720)清军进藏驱逐准噶尔后,川藏道沿线多数地区逐渐纳入四川省管辖,清朝为保障道路畅通,以巨额茶叶与白银对西藏地方进行经济补贴。由川藏道的兴起及中央与西藏地方的互动,可以深刻理解该道成为双方连接纽带的原因,以及西藏地方牢固纳入中原政治体系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道 中央 西藏地方 打箭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张涪平 曹凑贵 +3 位作者 李苹 次仁央金 通乐嘎 李成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8-704,共7页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反应敏感,是探讨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的有效指标之一。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C(MBC)、N(MBN)和P(MBP)、...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反应敏感,是探讨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的有效指标之一。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C(MBC)、N(MBN)和P(MBP)、土壤基础呼吸、代谢商(qCO2)及可矿化N的影响。研究表明,矿区土壤重金属Cu、Zn、Pb、Cd全量和有效含量均高于对照土壤;随着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C、N和P、可矿化N均逐渐降低,土壤基础呼吸和qCO2则逐渐升高;土壤重金属与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MBC、MBN、土壤基础呼吸、qCO2及可矿化N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脱氢酶活性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为敏感,表明脱氢酶活性可作为藏中矿区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活性 藏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