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亚甲基蓝降解效能的研究与优化
1
作者 孟庆男 梁香灵 +2 位作者 田娜 汤玉斐 赵康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7,共8页
围绕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设计了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优化综合实验。实验融合了溶剂热反应、溶胶凝胶反应和模板法,制备出具有“核壳”及“摇铃”结构的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FTIR、N_(2)吸附... 围绕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设计了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优化综合实验。实验融合了溶剂热反应、溶胶凝胶反应和模板法,制备出具有“核壳”及“摇铃”结构的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FTIR、N_(2)吸附-解吸附测试等表征手段剖析了材料的结构特性。研究了材料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亚甲基蓝(MB)的性能;建立了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联系,并基于最优材料,提出了其催化机制。该实验训练了学生对化学及材料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co_(3)o_(4) 核壳及摇铃结构 亚甲基蓝 PMS活化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处理制备高性能Co_(3)O_(4)催化剂及其催化分解N_(2)O污染研究
2
作者 万思彤 张琬悦 +2 位作者 杜媛婷 熊英 于海彪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0,共6页
Co_(3)O_(4)作为氧化亚氮(N_(2)O)催化分解反应中最有潜力的催化剂,面临着反应温度过高、抗杂质气体性能差等问题。在微观结构上对Co_(3)O_(4)催化剂进行设计,采用酸性环境对Co_(3)O_(4)表面进行适当刻蚀,制备富有缺陷的Co_(3)O_(4)催... Co_(3)O_(4)作为氧化亚氮(N_(2)O)催化分解反应中最有潜力的催化剂,面临着反应温度过高、抗杂质气体性能差等问题。在微观结构上对Co_(3)O_(4)催化剂进行设计,采用酸性环境对Co_(3)O_(4)表面进行适当刻蚀,制备富有缺陷的Co_(3)O_(4)催化剂以提高其催化分解N_(2)O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0.2 mol/L硝酸,在室温下对Co_(3)O_(4)处理1 h后所得到的0.2MCo_(3)O_(4)-N催化剂活性最佳。N_(2)O的完全催化分解温度由单纯Co_(3)O_(4)的475℃降低至0.2MCo_(3)O_(4)-N的400℃。经硝酸处理后,0.2MCo_(3)O_(4)-N表面产生大量缺陷位点,且比表面积也比未处理前增加1倍,具有一定的介孔结构,孔径约为5.6 nm。由于缺陷位的产生,催化剂表面的Co—O键被弱化。此外,所得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催化稳定性,在5%O_(2)和100μL/L NO杂质气体共存于反应气的条件下,该催化剂在400℃持续反应10 h后,催化性能几乎没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分解N_(2)o 酸刻蚀 co_(3)o_(4) 缺陷位点 杂质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Co_(2)O_(4)/g-C_(3)N_(4)/CA的光电协同去除小球藻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张甲 王晓波 +4 位作者 赵文静 陈田田 田立平 李晓晨 姜瑞雪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8,共9页
有害藻华的频繁爆发会对水生态、水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除藻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光电协同催化是一种光催化和电氧化高效结合的新型技术,可弥补传统除藻技术的不足。本文以小球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光电协同催化技术进行... 有害藻华的频繁爆发会对水生态、水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除藻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光电协同催化是一种光催化和电氧化高效结合的新型技术,可弥补传统除藻技术的不足。本文以小球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光电协同催化技术进行藻类去除试验。考察了FeCo_(2)O_(4)不同掺杂比、电流密度、电解质浓度、催化剂投加量和藻生物量对叶绿素a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越高、电解质浓度越大、催化剂投加量越多和藻生物量越低时除藻效果最好。当电流密度为2.0 mA/cm^(2)、电解质浓度为0.10 M和催化剂投加量为0.30 g时,对藻生物量(6.0×10^(6)cells/mL)的去除率达到93.71%。因此,本研究可以为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协同 小球藻 叶绿素A 钴酸铁/石墨相氮化碳/醋酸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Fe_(2)O_(3)催化剂的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性能:Ce/Fe物质的量比的影响
4
作者 李树娜 宁威臣 +3 位作者 李小军 杨毅 郑含 张亚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51,共7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Ce/Fe物质的量比制备了一系列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用于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利用N_(2)吸脱附、XRD、SEM、H_(2)-TPR、O_(2)-TPD及XP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Ce/Fe物质的量比对Ce...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Ce/Fe物质的量比制备了一系列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用于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利用N_(2)吸脱附、XRD、SEM、H_(2)-TPR、O_(2)-TPD及XP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Ce/Fe物质的量比对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结构、性能及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反应性能的影响。O_(2)-TPD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铁摩尔分数的增加,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体相晶格氧的流动性变好;XPS分析结果表明,少量Fe^(3+)的掺入有利于氧空位的形成,而大量Fe^(3+)的引入则会导致氧空位湮灭。氧空位浓度最高的Ce3Fe1复合氧化物不具有最高的CH_(4)转化率。因此,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活性除与氧空位的含量有关外,还与催化剂的晶格氧流动性及Fe_(2)O_(3)的含量等因素有关;晶格氧流动性更好、铁含量更高的Ce1Fe1复合氧化物呈现出最高的CH_(4)转化率,500℃时可将CH_(4)完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Fe_(2)o_(3) 低浓度甲烷 催化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基异质结光还原CO_(2)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任富彦 孙振 +3 位作者 马涛 张浩 卫萌 陈帅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2,共13页
光催化技术能够将CO_(2)转化为有价值的烃类化合物,为解决化石燃料短缺和全球变暖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传统半导体光催化剂由于比表面积小和吸附CO_(2)能力不足,效果有限。g-C_(3)N_(4)凭借其无毒、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特性,在光催化... 光催化技术能够将CO_(2)转化为有价值的烃类化合物,为解决化石燃料短缺和全球变暖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传统半导体光催化剂由于比表面积小和吸附CO_(2)能力不足,效果有限。g-C_(3)N_(4)凭借其无毒、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特性,在光催化领域备受关注。尽管纯g-C_(3)N_(4)的光催化效率受到光生电子/空穴对快速复合、比表面积小和光吸收不足的制约,但通过与大带隙半导体形成异质结构,g-C_(3)N_(4)的电荷分离、比表面积和光吸收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这种基于g-C_(3)N_(4)的异质结构包括半导体支持型、炭材料支持型、非金属支持型以及金属有机骨架支持型,它们在CO_(2)光转换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改性g-C_(3)N_(4)基异质结构在CO_(2)光转换中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设计创新。这篇综述强调了基于g-C_(3)N_(4)的异质结构在环保且可持续的CO_(2)还原方法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光还原co_(2) 异质结 半导体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Fe_(3)O_(4)类Fenton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的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昊 石楠 +2 位作者 武道吉 傅凯放 罗从伟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IPM)的效能和作用机理。结果显示,Fe_(3)O_(4)成功负载在MoS_(2)表面,且MoS_(2)@Fe_(3)O_(4)呈均匀分散的花球状结构,提供了更多催化活性位点。在溶液初始pH为4,MoS_(2)@Fe_(3)O_(4)投加量为0.15 g/L,H_(2)O_(2)浓度为0.5 mmol/L,IPM浓度为5μmol/L条件下,反应30 min后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达到89.85%,与Fe_(3)O_(4)/H_(2)O_(2)体系相比,对IPM的降解率提高约12%。MoS_(2)@Fe_(3)O_(4)/H_(2)O_(2)体系降解IPM的主要活性物种为·OH和^(1)O_(2)。利用外加磁场能够实现MoS_(2)@Fe_(3)O_(4)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6次循环使用后,反应30 min时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仍在80%以上,表明MoS_(2)@Fe_(3)O_(4)在反应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FENToN 二硫化钼 四氧化三铁 碘帕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Cl/Bi_(2)O_(2)CO_(3)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7
作者 王艳 王换换 +2 位作者 刘慧 马文萱 王国永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0,共6页
以BiCl_(3)为原料,通过调控Na_(2)CO_(3)用量制备不同的光催化剂,并利用XRD、FT-IR、UV-DRS、XPS、PL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水解法成功合成了BiOCl、Bi_(2)O_(2)CO_(3)和BiOCl/Bi_(2)O_(2)CO_(3)光催化剂,三者均为宽带... 以BiCl_(3)为原料,通过调控Na_(2)CO_(3)用量制备不同的光催化剂,并利用XRD、FT-IR、UV-DRS、XPS、PL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水解法成功合成了BiOCl、Bi_(2)O_(2)CO_(3)和BiOCl/Bi_(2)O_(2)CO_(3)光催化剂,三者均为宽带隙半导体,在可见光下对有色染料有去除效果,主要归功于敏化作用。得益于催化和敏化的联合作用,这些催化剂在全光作用下呈现出较高的去除率,其中BiOCl/Bi_(2)O_(2)CO_(3)催化剂性能最佳。同时,还对其光敏化和光催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BioCl BioCl/Bi_(2)o_(2)co_(3) Bi_(2)o_(2)co_(3) 异质结 水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包覆nZVI@Fe_(3)O_(4)类Fenton体系对偶氮染料的降解
8
作者 钟金魁 何嘉文 +5 位作者 王新昊 张尹 高原虎 朱彩亚 周鑫悦 王思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41-4353,共13页
通过液相还原法和stober水解法合成了SiO_(2)@nZVI@Fe_(3)O_(4)复合材料,并采用SEM-EDS、TEM、XRD、FTIR、VSM和XPS对其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SiO_(2)@nZVI@Fe_(3)O_(4)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_(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 通过液相还原法和stober水解法合成了SiO_(2)@nZVI@Fe_(3)O_(4)复合材料,并采用SEM-EDS、TEM、XRD、FTIR、VSM和XPS对其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SiO_(2)@nZVI@Fe_(3)O_(4)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_(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考察该体系对偶氮类染料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SiO_(2)包覆后nZVI@Fe_(3)O_(4)复合材料的分散性和抗氧化性得到提高,由其构建的类Fenton反应体系能促进Fe^(2+)和HO·的生成.在25℃,pH3,H_(2)O_(2)浓度为15mmol/L,材料投加量为0.6g/L的条件下,刚果红、橙黄Ⅱ和酸性黑210的去除率分别为99.68%、98.14%和99.35%.复合材料在循环利用3次后对3种污染物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9%以上,表明SiO_(2)@nZVI@Fe_(3)O_(4)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催化性能.活性氧物种淬灭实验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SiO_(2)@nZVI@Fe_(3)O_(4)类Fenton体系对偶氮染料的去除机理主要是通过nZVI的还原作用和HO·的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ZVI@Fe_(3)o_(4) Sio_(2)包覆 类FENToN 偶氮染料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3)O_(4)/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9
作者 汤春妮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0-205,共6页
采用原位煅烧法制备了四氧化三钴/石墨相氮化碳(Co_(3)O_(4)/g-C_(3)N_(4))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SEM、TEM、UV-Vis、XPS和PL等进行表征。在模拟太阳光下,Co_(3)O_(4)/g-C_(3)N_(4)复合材料光催化清除罗丹明B(RhB)的性能显著优于g-C... 采用原位煅烧法制备了四氧化三钴/石墨相氮化碳(Co_(3)O_(4)/g-C_(3)N_(4))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SEM、TEM、UV-Vis、XPS和PL等进行表征。在模拟太阳光下,Co_(3)O_(4)/g-C_(3)N_(4)复合材料光催化清除罗丹明B(RhB)的性能显著优于g-C_(3)N_(4)和Co_(3)O_(4),最优的1%Co_(3)O_(4)/g-C_(3)N_(4)在60min内RhB清除率达93%。原位生成的Co_(3)O_(4)纳米粒子在g-C_(3)N_(4)表面形成异质结构,有助于光生载流子的转移和迁移、降低光生e^(-)-h^(+)对复合率、提升光吸收,是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增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四氧化三钴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和温度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热分解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凡超 湛奡 +3 位作者 田双双 李祎 肖淞 张晓星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通过构建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反应体系模型,开展了不同O_(2)含量和温度下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的热分解过程模拟,分析了其主要反应路径、产物组成及生成速率等。结果表明: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热分解主要生成CF_(3)、CF_(2)、CF、F、CN和C_(2)F_(5)等粒子,其中CF_(2)和CN的生成量最高,其次是CF_(3)和F。尽管C_(4)F_(7)N/CO_(2)混合气体中加入O_(2)会使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缩短,但是可以有效减少C_(4)F_(7)N的分解量和大部分粒子的生成量,尤其在O_(2)体积分数为6%时C_(4)F_(7)N分解量最少。当O_(2)体积分数为0%~4%时,反应体系中主要分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而当O_(2)体积分数大于8%时,反应速率增大。当模拟温度高于2600 K时,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显著缩短,分解粒子的生成速率加快。研究结论为C_(4)F_(7)N/CO_(2)/O_(2)的应用配比优化及其设备运维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 反应分子动力学 热分解机理 混合气体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层间阴离子对衍生的Ni-Al_(2)O_(3)催化剂光热催化CO_(2)甲烷化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李娜 李睿哲 +5 位作者 孙闯 罗小利 石义秋 原弘 欧阳述昕 张铁锐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太阳能驱动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化反应不仅有助于减少多余的碳排放,而且是生产燃料的重要途径。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可以在高温还原气(H_(2)/Ar)氛围中还原,转化为金属负载于氧化物(MO)的催化剂。这... 太阳能驱动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化反应不仅有助于减少多余的碳排放,而且是生产燃料的重要途径。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可以在高温还原气(H_(2)/Ar)氛围中还原,转化为金属负载于氧化物(MO)的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在CO_(2)加氢反应中作为优秀的光热催化剂被广泛应用。然而,有关LDH的层间阴离子类型如何影响CO_(2)甲烷化活性的研究还相对有限。本文研究了包含不同层间阴离子的镍(Ni)铝(Al)LDH前驱体,通过在H_(2)/Ar气氛中还原处理,制备了一系列Ni负载在氧化铝(Al_(2)O_(3))上的MO催化剂,这些催化剂被命名为NiAl-x-MO(其中x代表CO_(3)、NO_(3)、Cl和SO_(4),分别代表碳酸根、硝酸根、氯离子和硫酸根等阴离子)。其中,NiAl-CO_(3)-MO催化剂表现出50.1%的CO_(2)转化率,99.9%的甲烷(CH_(4))选择性以及94.4 mmol∙g^(−1)∙h^(−1)的CH_(4)产出速率。与之相比,NiAl-Cl-MO和NiAl-SO_(4)-MO催化剂的CO_(2)甲烷化活性极低。H_(2)程序升温脱附(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with H_(2),H_(2)-TPD)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结果表明,低CO_(2)转化率是由于残留的氯(Cl)或硫(S)与金属Ni形成的强配位键阻碍了H_(2)的吸附和活化。因此,在设计LDH衍生的催化剂,特别是用于氢化反应的Ni基催化剂时,应优先考虑层间阴离子在LDH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催化 co_(2)甲烷化 Ni-Al_(2)o_(3)催化剂 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 层间阴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模板法诱导Cu/Al_(2)O_(3)深孔道结构促进等离子催化CO_(2)加氢制二甲醚
12
作者 陈柳云 王文举 +7 位作者 陆泰榕 罗轩 谢新玲 黄科林 覃善丽 苏通明 秦祖赠 纪红兵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77,共14页
等离子体活化非均相催化反应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CO_(2)加氢反应的前沿策略。在本研究中,采用软模板法在Al_(2)O_(3-x)上构建了深孔通道结构。以Al_(2)O_(3-x)作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Cu/Al_(2)O_(3-x)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等离子体催化... 等离子体活化非均相催化反应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CO_(2)加氢反应的前沿策略。在本研究中,采用软模板法在Al_(2)O_(3-x)上构建了深孔通道结构。以Al_(2)O_(3-x)作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Cu/Al_(2)O_(3-x)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等离子体催化CO_(2)加氢制二甲醚(DME)反应。在等离子体催化CO_(2)加氢反应中,Cu/Al_(2)O_(3)-0.75/HZSM-5展现出高性能和高放电效率。其等离子体催化CO_(2)加氢的CO_(2)转化率和DME产率分别达21.98%和9.83%,其中CO、CH_(3)OH和DME的选择性分别为25.39%、29.89%和44.72%。Al_(2)O_(3-x)上的深孔道结构能够作为Cu的负载位点,同时介孔结构的限域效应增强了金属-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Cu的金属分散度。更丰富且更强的Brønsted碱性和Lewis酸性位点促进了CO_(2)的吸附、活化及加氢。值得注意地,锚定在深孔道结构中的Cu位点能够形成电场,从而引导等离子体活化CO_(2)中间体进入难以接近的孔隙中进行加氢反应。深孔通道中等离子体活化CO_(2)中间体的加氢对于提升等离子体催化CO_(2)加氢制DME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催化 co_(2)加氢 二甲醚 Al_(2)o_(3) 孔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石墨烯气凝胶/Co_(3)O_(4)纳米线酶抑制比色传感器的构建
13
作者 王奇瑞 刘洋 +2 位作者 韩绿化 严玉婷 毛罕平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74-281,共8页
为了提高过氧化物酶模拟物的催化活性以及设计新颖的检测策略,从而实现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高性能、低成本的可视化检测。该文利用三维石墨烯气凝胶/Co_(3)O_(4)纳米线作为人工纳米酶,设计了一种可视化传感器用于甲基对硫磷的检测。1)通... 为了提高过氧化物酶模拟物的催化活性以及设计新颖的检测策略,从而实现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高性能、低成本的可视化检测。该文利用三维石墨烯气凝胶/Co_(3)O_(4)纳米线作为人工纳米酶,设计了一种可视化传感器用于甲基对硫磷的检测。1)通过一锅水热法合成了3D GA/Co_(3)O_(4) NWs敏化结构。2)基于3D GA/Co_(3)O_(4) NWs优异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有机磷农药对AChE的抑制作用,构建一种比色传感器。3)将比色传感器用于甲基对硫磷的可视化检测。结果表明在30~1 000 nmol/L浓度范围内,3D GA/Co_(3)O_(4)纳米线比色体系的吸光度和毒死蜱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 nmol/L。该比色传感不仅为利用三维结构的石墨烯气凝胶(GA)作为新型敏化剂,提升过氧化物酶模拟物的催化活性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为农药残留可视化检测开辟了有前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石墨烯气凝胶 co_(3)o_(4)纳米线 过氧化物酶样活性 比色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掺杂对Bi_(2)O_(3)-B_(2)O_(3)-ZnO系玻璃涂层结构及光学、力学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邵铭渌 施王明 +2 位作者 张亮 罗理达 汪庆卫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38-2646,共9页
为了提升Bi2O_(3)-B_(2)O_(3)-ZnO系玻璃涂层在长波紫外的屏蔽范围,同时增加其表面硬度与模量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制备了CeO_(2)掺杂的Bi2O_(3)-B_(2)O_(3)-ZnO系玻璃涂层。通过DSC、SEM、Raman、FTIR、XPS等测试方法,评估了涂层的表... 为了提升Bi2O_(3)-B_(2)O_(3)-ZnO系玻璃涂层在长波紫外的屏蔽范围,同时增加其表面硬度与模量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制备了CeO_(2)掺杂的Bi2O_(3)-B_(2)O_(3)-ZnO系玻璃涂层。通过DSC、SEM、Raman、FTIR、XPS等测试方法,评估了涂层的表面形貌,研究了不同CeO_(2)掺杂浓度对Bi2O_(3)-B_(2)O_(3)-ZnO系玻璃涂层结构及光学、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O_(2)掺杂浓度在0%~1.0%(摩尔分数)时,涂层显微硬度最大达到6.9 GPa,模量达到84.0 GPa;当CeO_(2)掺杂浓度在1.0%~2.5%时,CeO_(2)中含有的Ce^(4+)、Ce^(3+)的极化作用使涂层显微硬度和模量降低。由于玻璃结构变化促进了Ce^(4+)与Ce^(3+)相互转换,不同CeO_(2)掺杂浓度下涂层的紫外屏蔽波段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Bi_(2)o_(3)-B_(2)o_(3)-Zno 玻璃涂层 紫外防护 硬度 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O_(3)/Ni_(2)O_(3)密着剂对搪瓷涂层界面行为及密着机制的影响
15
作者 洪昊 李文生 +2 位作者 李翠霞 俞雷 张婷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92-99,191,共9页
目的以镍、钴氧化物密着剂为基础,探索其协同作用及氧化态对碳钢搪瓷涂层密着界面反应过程的影响机制,以期进一步提升搪瓷涂层的密着性能。方法采用磨加法在Q235钢基体上制备了分别含有质量分数为1%Ni_(2)O_(3)、1%Co_(2)O_(3)、0.5%Ni_... 目的以镍、钴氧化物密着剂为基础,探索其协同作用及氧化态对碳钢搪瓷涂层密着界面反应过程的影响机制,以期进一步提升搪瓷涂层的密着性能。方法采用磨加法在Q235钢基体上制备了分别含有质量分数为1%Ni_(2)O_(3)、1%Co_(2)O_(3)、0.5%Ni_(2)O_(3)+0.5%Co_(2)O_(3)和0.5%NiO+0.5%CoO密着剂(组合)的4种搪瓷涂层,通过落重冲击和拉脱附实验评价了涂层的结合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电子探针对涂层界面反应和元素扩散机制进行分析。结果Co_(2)O_(3)比Ni_(2)O_(3)密着剂更易在界面处形成沉积层,Ni_(2)O_(3)在烧结过程中释放的氧气会促进钴的密着反应,Co^(2+)/Co^(3+)向界面处扩散促进了Ni^(2+)的扩散并在界面处形成沉积层,可见同时磨加镍、钴氧化物密着剂具有一定的协同促进作用。Co^(3+)高的标准电极电位促进了釉层与基体的电偶腐蚀反应,使界面处的枝晶数量增加。结论钴密着剂具有比镍密着剂更优的密着性能,高价态氧化物有利于促进界面密着反应,因此Ni_(2)O_(3)+Co_(2)O_(3)密着剂组合比NiO+CoO具有更优的密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搪瓷涂层 coo/co_(2)o_(3) Nio/Ni_(2)o_(3) 密着 界面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2)O_(3)对MgO-Mg_(2)SiO_(4)质耐火材料力学性能及抗渣侵蚀性的影响
16
作者 韦锦涛 罗益欣 +6 位作者 杨博林 刘正龙 邓骆鹏 余超 邓承继 王周福 丁军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7,共7页
为解决天然Mg_(2)SiO_(4)中杂质生成的低熔点相导致MgO-Mg_(2)SiO_(4)质材料抗渣性下降的问题,以La_(2)O_(3)为添加剂,Mg_(2)SiO_(4)与电熔镁砂为主要原料制备MgO-Mg_(2)SiO_(4)质耐火材料,研究了La_(2)O_(3)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1%... 为解决天然Mg_(2)SiO_(4)中杂质生成的低熔点相导致MgO-Mg_(2)SiO_(4)质材料抗渣性下降的问题,以La_(2)O_(3)为添加剂,Mg_(2)SiO_(4)与电熔镁砂为主要原料制备MgO-Mg_(2)SiO_(4)质耐火材料,研究了La_(2)O_(3)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1%、2%、3%)对MgO-Mg_(2)SiO_(4)质耐火材料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力学性能以及抗渣(NaF与Na_(2)SO_(4))侵蚀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热力学计算揭示了侵蚀过程中材料物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MgO-Mg_(2)SiO_(4)质耐火材料中添加适量La_(2)O_(3)可以促进材料烧结,提升材料的致密度。当La_(2)O_(3)的添加量达到2%(w)时,试样的显气孔率最低,耐压强度最高,材料的抗NaF与Na_(2)SO_(4)侵蚀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_(2)Sio_(4) La_(2)o_(3) 抗侵蚀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形貌纳米Co_(3)O_(4)的表征及其对喹啉的吸附性能
17
作者 王涵 唐克 +4 位作者 洪新 房欣 秦悦 沈硕 李东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6-476,共11页
Co_(3)O_(4)具有吸附位点丰富、稳定性强、易回收等特点,可用于吸附脱除柴油中的碱性含氮化合物。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原料配比制备了2种Co_(3)O_(4)样品(样品1和样品2);采用XRD、FT-IR、SEM、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2种样品进行表... Co_(3)O_(4)具有吸附位点丰富、稳定性强、易回收等特点,可用于吸附脱除柴油中的碱性含氮化合物。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原料配比制备了2种Co_(3)O_(4)样品(样品1和样品2);采用XRD、FT-IR、SEM、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2种样品进行表征;同时考察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对Co_(3)O_(4)吸附脱除模拟柴油中喹啉的影响;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建立Co_(3)O_(4)团簇吸附喹啉分子的模型,模拟计算吸附距离、吸附能及喹啉分子尺寸。结果表明:2种Co_(3)O_(4)样品均为立方尖晶石结构,样品1为纳米颗粒堆积且无规则堆放形成的球状团簇,样品2为纳米颗粒无规则堆积形成的纳米线形,样品1和样品2的平均孔径分别为21.34和16.13 nm,比表面积分别为30.08和14.42 m^(2)/g,孔体积分别为0.19和0.07 cm^(3)/g;当模拟燃料用量15 mL时,不同吸附温度下样品1的吸附脱氮效果明显优于样品2,且样品1的最佳吸附脱氮条件为: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40 min,吸附剂用量0.6 g。Co_(3)O_(4)中Co^(2+)吸附效果优于Co 3+,2种价态Co对于喹啉配位吸附结构的稳定性与吸附能力均优于π络合吸附,这是由于喹啉分子尺寸为0.7160 nm×0.4998 nm,可以进入到Co_(3)O_(4)孔结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3)o_(4) 模拟柴油 喹啉 吸附 脱除率 Material Studio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3)O_(4)/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18
作者 刘雪梅 孙丽霞 +3 位作者 刘锦梅 陈建瑶 廖丹葵 孙建华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82,共7页
聚苯胺(PANI)是一种具有独特电化学特性的π键共轭导电高分子,将其与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s)复合可以降低MOSs基气体传感器的工作温度,实现传感器件的低能耗。采用水热-原位聚合两步法制备Co_(3)O_(4)/PANI复合材料,通过促进复合物... 聚苯胺(PANI)是一种具有独特电化学特性的π键共轭导电高分子,将其与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s)复合可以降低MOSs基气体传感器的工作温度,实现传感器件的低能耗。采用水热-原位聚合两步法制备Co_(3)O_(4)/PANI复合材料,通过促进复合物耦合界面电荷转移及增加活性位点的策略,实现了室温下对低浓度三乙胺(TEA)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室温(25℃)下Co_(3)O_(4)与苯胺单体摩尔比为5∶6的Co_(3)O_(4)/PANI复合材料对质量浓度100mg/L TEA的灵敏度为9.36,与Co_(3)O_(4)(室温下无响应,最佳工作温度173℃)相比,工作温度降低了148℃。Co_(3)O_(4)/PANI气体传感性能的提高源于两相耦合界面电荷转移特性的有效提升和氮的引入增加了氧空位浓度,为室温型气体传感器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3)o_(4) 聚苯胺 三乙胺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u)/n(Zn)对Cu/ZnO/Al_(2)O_(3)催化剂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刘大李 王聪 +2 位作者 刘新伟 杨磊 于一夫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141,共10页
CO_(2)加氢制甲醇(CH_(3)OH)不仅减少了CO_(2)排放,而且缓解了能源短缺,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之一。Cu/ZnO/Al_(2)O_(3)(CZA)催化剂因其成本低、催化活性高而广泛应用于CH_(3)OH合成,其组分结构和表面特性对催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CO_(2)加氢制甲醇(CH_(3)OH)不仅减少了CO_(2)排放,而且缓解了能源短缺,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之一。Cu/ZnO/Al_(2)O_(3)(CZA)催化剂因其成本低、催化活性高而广泛应用于CH_(3)OH合成,其组分结构和表面特性对催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n(Cu)/n(Zn)对CZA催化剂物化特性和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共沉淀-焙烧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n(Cu)/n(Zn)的CZA催化剂,采用XRD、SEM、HRTEM、XPS、ICP-MS、H_(2)-TPR和CO_(2)-TPD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催化CO_(2)加氢制CH_(3)OH反应。结果表明,n(Cu)/n(Zn)会影响催化剂的Cu颗粒粒径、比表面积、表面Cu^(+)与Cu^(0)数量之比(N(Cu^(+))/N(Cu^(0)))、还原性能和表面碱度等理化性质。CZA-R-2(n(Cu)/n(Zn)为2)的Cu颗粒粒径为5.32 nm,比表面积达到53.5 m^(2)/g,表面N(Cu^(+))/N(Cu^(0))为0.900。在220℃、2 MPa和气体空速为7500 mL/(h·g)条件下,CZA-R-2具有最佳的CO_(2)转化率(15.5%)和CH_(3)OH选择性(67.0%),且此时CH_(3)OH产率达到10.4%。此外,CZA-R-2在此条件下平稳运行超200 h,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no/Al_(2)o_(3)催化剂 co_(2)加氢 甲醇 n(Cu)/n(Z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ZnFe_(2)O_(4)/WO_(3)的构筑及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平 朱成才 +1 位作者 李艳阳 要红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8,共12页
通过在WO_(3)纳米片表面负载ZnFe_(2)O_(4)纳米颗粒,构建了一系列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ZnFe_(2)O_(4)/WO_(3),并研究了其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在没有助催化剂和牺牲剂的条件下,所制备的ZnFe_(2)O_(4)/WO_(3)复合材料可对CO_(2)与水蒸汽... 通过在WO_(3)纳米片表面负载ZnFe_(2)O_(4)纳米颗粒,构建了一系列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ZnFe_(2)O_(4)/WO_(3),并研究了其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在没有助催化剂和牺牲剂的条件下,所制备的ZnFe_(2)O_(4)/WO_(3)复合材料可对CO_(2)与水蒸汽进行光催化反应。优化后的材料光照5 h后CO_(2)还原产物CO和CH_(4)的产量分别为7.87和4.88μmol·g^(-1)。相对于单相组分,CO和CH_(4)的产量明显提高。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归因于ZnFe_(2)O_(4)和WO_(3)异质结的形成以及光生载流子的S型电荷传输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还原 光催化活性 ZnFe_(2)o_(4)/Wo_(3) 异质结 S型电荷传输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