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邦铺钼(铜)矿床二长花岗斑岩、黑云二长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和Ce^(4+)/Ce^(3+)比值 被引量:25
1
作者 罗茂澄 王立强 +1 位作者 冷秋锋 陈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6-278,共13页
文章对邦铺钼(铜)矿区产出的中新世二长花岗斑岩〔(16.23±0.19)Ma〕及古新世黑云二长花岗岩〔(62.1±1.9)Ma〕的锆石进行了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锆石Hf原位分析表明,邦铺钼(铜)矿区含矿二长花岗斑岩、成矿前黑云二... 文章对邦铺钼(铜)矿区产出的中新世二长花岗斑岩〔(16.23±0.19)Ma〕及古新世黑云二长花岗岩〔(62.1±1.9)Ma〕的锆石进行了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锆石Hf原位分析表明,邦铺钼(铜)矿区含矿二长花岗斑岩、成矿前黑云二长花岗岩的176Hf/177Hf比值分别为0.282818~0.282904和0.282748~0.282969,εHf(t)平均值分别为+3.0和+3.1,地壳Hf模式年龄平均值分别为878Ma和816Ma。表明岩浆源区主要来源于年轻地幔的组分,但在岩浆演化中遭受了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二长花岗斑岩、黑云二长花岗岩锆石Ce4+/Ce3+比值分别为557.53和239.5,说明含矿岩体的氧逸度大于不含矿岩体的氧逸度。通过区域对比研究,从拉萨到工布江达,从雅鲁藏布江至念青唐古拉,冈底斯成矿带岩浆源区可能混染了越来越多的古老地壳物质,岩浆氧逸度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ce4+/ce3+比值 二长花岗斑岩 黑云二长花岗岩 邦铺钼(铜)矿 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高通岭钼矿床赋矿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Ce^(4+)/Ce^(3+)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昱桦 于亮亮 +2 位作者 于得水 许德如 付王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5-199,共15页
高通岭钼矿床位于海南岛中部的早白垩世—晚白垩世高通岭岩体中,是一个小型热液脉型钼矿床。作者对赋矿围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观察、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赋矿围岩矿物... 高通岭钼矿床位于海南岛中部的早白垩世—晚白垩世高通岭岩体中,是一个小型热液脉型钼矿床。作者对赋矿围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观察、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赋矿围岩矿物组合为钾长石(45%~60%)、石英(20%~30%)、斜长石(10%~20%)及黑云母(10%~15%);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次为蚀变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型和碎裂岩型;高通岭岩体中的锆石,具有清晰的振荡环带,显示其岩浆成因;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206U/238Pb加权平均年龄为(102.5±1.8)Ma,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为0.282 349~0.282 663,εHf(t)为-12.8^-1.7,二阶段地壳模式年龄(TCDM)为1976~1271 Ma,峰值为1450~1400 Ma,锆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高通岭岩体的陆壳源区属性。地表取样的黑云母钾长花岗岩(GTL-03和GTL-04)具有较低Ce^(4+)/Ce^(3+)比值(160左右),反映了较低氧逸度,钻孔取样的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具有较高Ce^(4+)/Ce^(3+)比值(平均值377)。高通岭岩体总体上氧逸度较低,暗示其大规模成矿潜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ce4+/ce3+比值 高通岭钼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溶液中Ce^(3+)离子在PbO_2电极上阳极氧化过程动力学 被引量:7
3
作者 金世雄 温青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1109-1113,共5页
用“分解极化曲线”法研究PbO_2电极上Ce^(4+)阳极形成的动力学。测得电位在1.7~1.9V(vs.SCE)区域和高于1.9V区域的O_2和Ce^(4+)的极化曲线的Tafel斜率和两者的动力学方程。推测了PbO_2电极上Ce^(4+)形成和O_2析出的机理及两区域内反... 用“分解极化曲线”法研究PbO_2电极上Ce^(4+)阳极形成的动力学。测得电位在1.7~1.9V(vs.SCE)区域和高于1.9V区域的O_2和Ce^(4+)的极化曲线的Tafel斜率和两者的动力学方程。推测了PbO_2电极上Ce^(4+)形成和O_2析出的机理及两区域内反应机理的差别。所推得的动力学方程均与实验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氧化 氧化动力学 铈离子 二氧化铅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因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14
4
作者 雷玮琰 施光海 刘迎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284,共12页
对近年来不同成因锆石(岩浆锆石、变质锆石和热液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方面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能够反映主岩的成分演化,共生分离结晶相,混合以及熔融源区性质等诸多信息。对于岩浆锆石,其微量元素... 对近年来不同成因锆石(岩浆锆石、变质锆石和热液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方面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能够反映主岩的成分演化,共生分离结晶相,混合以及熔融源区性质等诸多信息。对于岩浆锆石,其微量元素组成随岩浆分异演化系统地变化,从超镁铁质岩到花岗质岩,锆石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上增长。幔源岩浆锆石微量元素含量低,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弱的Eu负异常或没有异常,重稀土部分相对平缓,而壳源岩浆锆石微量元素含量较幔源锆石高,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强烈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岩体中单一颗粒岩浆锆石和颗粒之间微量元素组成的变化也可以反映结晶出锆石的岩浆组成的演化。对于变质锆石,在进变质、退变质以及热峰条件等宽泛的温压条件下,通过原岩锆石的固态重结晶、溶解再结晶、含Zr矿物变质反应释放Zr进而成核结晶等机制形成,其内部生长结构复杂,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反映生长机制、共生矿物和形成环境等信息。热液锆石形成有类似岩浆锆石的生长环带,流体包裹体、热液矿物包裹体的存在可以指示锆石确切的热液成因。热液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能够反映不同的热液矿物组合以及流体组成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 ce4+ ce3+ TH U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晚中生代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制约 被引量:18
5
作者 谢建成 夏冬梅 +4 位作者 方德 闫峻 杨晓勇 孙卫东 李全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9-455,共17页
皖南地区是铜、钼、金多金属成矿区,成矿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岩类关系密切。近十年来,皖南花岗闪长岩的成因仍然存在分歧。本次报道了皖南花岗闪长岩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原位元素数据。皖南花岗闪长岩(Si O2=64.3%~70.8%)为高钾钙碱... 皖南地区是铜、钼、金多金属成矿区,成矿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岩类关系密切。近十年来,皖南花岗闪长岩的成因仍然存在分歧。本次报道了皖南花岗闪长岩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原位元素数据。皖南花岗闪长岩(Si O2=64.3%~70.8%)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具有相似的埃达克岩特征:高Si O2、Sr/Y(>17.1)和(La/Yb)N(>14.9)比值,低Yb(<1.72×10-6)和Y(<18.4×10-6)含量。它们也具有较低Al2O3和Cr(3.40×10-6~10.0×10-6)含量、低Mg#(0.34~0.42)和Nb/Ta(9.6~13.3)值,高K2O和Ba(>404×10-6)含量,高K2O/Na2O(0.89~1.55)、Th/La(0.27~0.51)和Th/U(2.79~7.49)比值。锆石原位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岩浆源区为低温(锆石Ti-in-zircon温度均值674℃)和高氧逸度(lgfO2集中在-21.4^-9.18,均值-16.4;锆石Ce4+/Ce3+平均值276)的陆壳。这些特征说明皖南花岗闪长岩可能起源于较年轻的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斜长石、钾长石和铁镁矿物等结晶分异作用。它们可能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活动边缘弧至弧后拉张构造转换背景。本区大规模Cu、Mo、Au成矿作用与岩浆的高氧逸度密切相关,而锆石Ce4+/Ce3+可作为矿床勘探一个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埃达克质岩 地壳部分熔融 ce4+/ce3+ 皖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矿床含矿斑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指示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阁 申萍 +3 位作者 潘鸿迪 曹冲 冯浩轩 周满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144-3165,共22页
白乃庙矿床是中亚造山带东南缘的一个大型铜金矿床,由南、北两个矿带组成,矿体主要赋存在花岗闪长斑岩和白乃庙组绿片岩中。本文分析了南、北矿带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组成、锆石U-Pb年龄及其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南、北矿... 白乃庙矿床是中亚造山带东南缘的一个大型铜金矿床,由南、北两个矿带组成,矿体主要赋存在花岗闪长斑岩和白乃庙组绿片岩中。本文分析了南、北矿带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组成、锆石U-Pb年龄及其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南、北矿带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U,K,L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Ti等),稀土配分模式均呈现明显的右倾型特点;此外,北矿带斑岩较南矿带斑岩更亏损Ba,Sr,P等元素,显示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更高的分离结晶作用。这些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上出露有前寒武纪基底,表明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陆缘弧环境。白乃庙含矿斑岩具有较低的Mg#(0.37~0.49),较高的Th/Ta值(15.4~58.7)和较低的Nb/U(1.2~4.63),指示了原始岩浆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南、北矿带含矿斑岩锆石微量元素均表现出明显富集重稀土的特征,LREE/HREE平均值分别为0.068和0.064,同时具有中度的负铕异常(δEu平均值分别为0.81和0.64)和强烈的正铈异常(Ce4+/Ce3+平均值分别为31和181),锆石结晶温度平均值分别为807℃和729℃。由于北矿带花岗闪长斑岩具有更高的氧逸度条件,并且更接近斑岩矿化中心,指示其为白乃庙矿床的成矿岩体,而南矿带花岗闪长斑岩是含矿岩体。南、北矿带含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437.3±2.9 Ma和444.8±3.4 Ma,且与前人获得的辉钼矿Re-Os年龄437Ma和445Ma较为一致,指示白乃庙矿床斑岩矿化的时间约为445~438Ma。矿床的叠加矿化发生在区域变质作用之后,以发育大量未变形的石英-硫化物脉型矿石为特征。白乃庙铜金矿床属斑岩-叠加改造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乃庙铜金矿 锆石 U-PB年龄 微量元素 ce4+/c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宝山-大坊矿区成矿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组成对区域成矿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8
7
作者 弥佳茹 袁顺达 +1 位作者 轩一撒 张东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548-2564,共17页
钦-杭成矿带是华南地区新近识别出的一条重要的中生代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带。宝山矿床处于铜山岭-宝山-水口山矿区的中部,是湘南地区最大的铜多金属矿床,而大坊金矿床与宝山Cu-Mo-Pb-Zn矿相邻,在空间上亦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 钦-杭成矿带是华南地区新近识别出的一条重要的中生代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带。宝山矿床处于铜山岭-宝山-水口山矿区的中部,是湘南地区最大的铜多金属矿床,而大坊金矿床与宝山Cu-Mo-Pb-Zn矿相邻,在空间上亦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矿区内岩浆活动复杂,矿化类型齐全,成矿元素多样。我们对宝山成矿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长质隐爆角砾岩和大坊成矿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宝山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长质隐爆角砾岩和大坊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56. 3±0. 9Ma、157. 1±1. 8Ma和154. 5±1. 0Ma,三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均为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宝山和大坊矿床的成矿岩体均主要为古元古代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并有幔源组分的加入;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三类岩石的锆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它们可能是同一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宝山矿区花岗闪长斑岩中锆石的Ce^(4+)/Ce^(3+)比值平均为355,与全球典型的含铜斑岩的Ce^(4+)/Ce^(3+)比值(> 300)相似。而大坊矿区花岗闪长斑岩中锆石的δEu平均为0. 48,与宝山岩体δEu平均值(0. 42)相近,指示二者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均为与铜金多金属矿化有关的斑岩体。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大坊金矿和宝山铜多金属矿床均与矿区花岗闪长斑岩具有时空及成因联系,共同构成钦杭成矿带中段一套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Cu(Mo)-Pb-Zn-Au-Ag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微量元素 ce4+/ce3+比值 花岗闪长斑岩 钦杭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黑东部两类侏罗纪长英质岩体的成因及成矿潜力分析:以东宁和福洞岩体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乔石磊 马星华 陈忠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9-816,共18页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结合部位,地质演化历史复杂,岩浆构造活动发育。本文选取吉黑东部延边地区的东宁、福洞两个侏罗纪岩体,对其成因及成矿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东宁花岗岩(198.6±2.6 Ma)具有...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结合部位,地质演化历史复杂,岩浆构造活动发育。本文选取吉黑东部延边地区的东宁、福洞两个侏罗纪岩体,对其成因及成矿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东宁花岗岩(198.6±2.6 Ma)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较低的MgO含量,富集LILEs和LREEs,亏损HFSEs和HREEs,此外显示亏损的Hf同位素组成(εHf(198.6 Ma)=+1.0^+6.0),具有较高的锆石饱和温度(796~902℃),推测其为玄武质岩浆底侵新生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成。福洞黑云母石英闪长岩(173.6±2.8 Ma)和其内部的暗色包体(173.8±7.4 Ma)形成年龄一致,但具有不同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福洞岩体为壳幔两端元岩浆混合成因。东宁和福洞岩体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在侏罗纪时期向东亚大陆边缘俯冲有关,分别代表了地壳重熔和地壳增生的两种过程。与中亚造山带内大型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岩浆相比,延边地区的岩体普遍具有较低的锆石Ce4+/Ce3+比值,指示岩浆偏低的氧逸度可能是导致区内不发育大规模斑岩成矿的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活化 岩浆混合 地壳演化 ce4+/ce3+ 延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