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8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溶体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活性和反应机理
1
作者 陈志远 王宇宁 +5 位作者 周嘉斌 龚杰松 黄振辉 艾兆 李东方 高文桂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02-3616,共15页
固溶体催化剂应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研究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得益于其固溶强化、晶格畸变和固溶体结构等性能的变化。固溶强化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催化性能。晶格畸变可以调整催化剂的电... 固溶体催化剂应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研究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得益于其固溶强化、晶格畸变和固溶体结构等性能的变化。固溶强化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催化性能。晶格畸变可以调整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表面活性位点,增强界面结构间相互作用促进反应物分子的吸附和活化。固溶体结构可形成较多的氧空位和双金属位点协同效应,在高温活化CO_(2)的过程中,使反应的关键中间体更加稳定,从而有效抑制CO的生成。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机理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甲酸盐物种(HCOO*)和羧基物种(COOH*)2种中间体上。其中,固溶体催化剂更倾向于甲酸盐机理,认为甲酸盐(HCOO*)和甲氧基(CH_(3)O*)是反应的关键中间体。镓锆、铟锆和锌锆是最为常见的3种固溶体催化剂,针对这3种催化剂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活性和反应机理进行总结。最后对固溶体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领域存在的问题的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溶体催化剂 CO_(2)加氢制甲醇 反应机理 催化活性 改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Cr_(2)O_(3)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优化和杨氏模量的高通量智能计算
2
作者 李传浩 曹喜营 +1 位作者 杨小渝 冯海霞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7-310,共4页
为探索高通量智能计算在耐火材料领域中的应用,针对铬刚玉耐火原料,选取Al_(2)O_(3)-Cr_(2)O_(3)固溶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智能计算和机器学习方法,探讨了Cr_(2)O_(3)取代浓度对固溶体晶格常数和杨氏模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 为探索高通量智能计算在耐火材料领域中的应用,针对铬刚玉耐火原料,选取Al_(2)O_(3)-Cr_(2)O_(3)固溶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智能计算和机器学习方法,探讨了Cr_(2)O_(3)取代浓度对固溶体晶格常数和杨氏模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Cr_(2)O_(3)取代浓度的增加,Al_(2)O_(3)-Cr_(2)O_(3)固溶体杨氏模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70%~90%(x)的高Cr_(2)O_(3)取代浓度下,固溶体的杨氏模量略低于纯Cr_(2)O_(3)的。此外,还直接计算了Al_(2)O_(3)-5%(x)Cr_(2)O_(3)固溶体的杨氏模量,并将其与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值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相差不大,说明了通过高通量智能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结合来得到材料性能和组分的映射关系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r_(2)O_(3)固溶体 高通量智能计算 耐火原料 杨氏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r,V,Nb,Mo)(C,N)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的制备工艺研究
3
作者 唐鑫 金永中 +4 位作者 吴翔 苏伟 蒋武 汪俊豪 谢瑞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TiO_(2)、Cr_(2)O_(3)、V_(2)O_(5)、Nb_(2)O_(5)、MoO_(3)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Ti,Cr,V,Nb,Mo)(C,N),并借助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以TiO_(2)、Cr_(2)O_(3)、V_(2)O_(5)、Nb_(2)O_(5)、MoO_(3)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Ti,Cr,V,Nb,Mo)(C,N),并借助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碳热还原氮化温度1600℃、球磨转速600 r/min和球磨时间120 min下,产物为平均粒径约3μm、元素分布均匀且具有单一相成分的高品质(Ti,Cr,V,Nb,Mo)(C,N)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碳热还原氮化温度是影响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合成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球磨转速,而球磨时间影响最小。增加碳热还原氮化温度、球磨转速和球磨时间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利于元素固溶,但对抑制晶粒长大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 Cr V Nb Mo)(C N) 高熵陶瓷固溶体 机械合金化 球磨 碳热还原氮化 物相组成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固溶体粉末研究现状与进展
4
作者 任少杰 董定乾 +3 位作者 陈力发 颜招强 陈鑫辉 丁浩然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99,108,共7页
Ti(C,N)基金属陶瓷因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及物理化学性能优异,成为替代传统WC基金属陶瓷的理想材料,但其断裂强度和韧性不足,限制了高速切削应用。本文综述了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固溶体粉末的反应机理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影响,分析... Ti(C,N)基金属陶瓷因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及物理化学性能优异,成为替代传统WC基金属陶瓷的理想材料,但其断裂强度和韧性不足,限制了高速切削应用。本文综述了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固溶体粉末的反应机理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当前Ti(C,N)粉末制备方法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粉末的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TiO_(2)与C发生固-固反应生成Ti_(3)O_(5)中间相;Ti_(3)O_(5)中间相与N_(2)和CO发生气-固反应生成Ti(C_(x),N_(y),O_(z));Ti(C_(x),N_(y),O_(z))中的C、N、O原子发生置换反应获得Ti(C,N)粉末。提高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提高Ti(C,N)粉末的C含量但会增大其晶粒,而小粒径碳源和优化的氮气流速可提升Ti(C,N)粉末纯度与性能。尽管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因成本低、易工业化被视为主流技术,但仍面临产品纯度不高、晶粒粗大等挑战。未来研究需聚焦于开发高效经济的制备工艺、精确调控Ti(C,N)固溶体粉末粒度及减少团聚,以便推动Ti(C,N)基金属陶瓷的工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 金属陶瓷 碳热还原氮化法 固溶体 粒度 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醇热法制备纳米CeO_(2)-ZrO_(2)固溶体及其除砷性能
5
作者 李荣辉 钱骏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89-996,共8页
CeO_(2)-ZrO_(2)固溶体的制备一般通过化学沉淀和高温焙烧两步完成,但是在高温条件下,纳米晶粒容易聚集长大,导致其比表面积降低,进而削弱了其吸附和催化性能。本研究通过简单的一步醇热法制备出高比表面积的纳米CeO_(2)-ZrO_(2)固溶体... CeO_(2)-ZrO_(2)固溶体的制备一般通过化学沉淀和高温焙烧两步完成,但是在高温条件下,纳米晶粒容易聚集长大,导致其比表面积降低,进而削弱了其吸附和催化性能。本研究通过简单的一步醇热法制备出高比表面积的纳米CeO_(2)-ZrO_(2)固溶体,避免了高温焙烧对晶粒长大和比表面积降低的影响。采用不同手段对制备的CeO_(2)-ZrO_(2)固溶体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以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并测试其除砷(As)性能。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纳米CeO_(2)-ZrO_(2)固溶体晶粒发育完整,粒子纯度高、分散性好,对水中As(Ⅲ)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其中,Ce_(0.8)Zr0.2O_(2)样品在As(Ⅲ)平衡溶度为95 mg/L时的饱和吸附量可达163 mg/g,高于纯CeO_(2)和ZrO_(2)样品,也远高于采用传统焙烧法制备的CeO_(2)-ZrO_(2)固溶体,并且该吸附材料在pH 3~9范围内一直保持较高的As(Ⅲ)去除率以及良好的耐酸碱性能。吸附机理研究表明,溶液中As(Ⅲ)离子与Ce_(0.8)Zr0.2O_(2)固溶体表面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该过程属于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热法 CeO_(2)-ZrO_(2)固溶体 除砷性能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氧空位的超薄Co_(3-x)Mn_(x)O_(4)固溶体纳米花氧化降解甲醛气体
6
作者 杨宝林 韩苗苗 +5 位作者 赵振洵 高嘉琦 李帆 郑昕怡 曹容 闫刚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32,I0002,I0003,共10页
本文采用共沉淀以及煅烧法制备了Co_(3-x)Mn_(x)O_(4)固溶体纳米花催化剂,Mn元素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催化剂的表面氧空位浓度,提高了其甲醛催化氧化性能.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元素价态和氧空位等进行了表征和研究.与Co_(3)O_(4)相比,Co_(... 本文采用共沉淀以及煅烧法制备了Co_(3-x)Mn_(x)O_(4)固溶体纳米花催化剂,Mn元素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催化剂的表面氧空位浓度,提高了其甲醛催化氧化性能.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元素价态和氧空位等进行了表征和研究.与Co_(3)O_(4)相比,Co_(2)MnO_(4)表现出明显增强的甲醛催化氧化性能,在60 min内甲醛的氧化分解率达到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氧化 Co_(3-x)Mn_(x)O_(4)固溶体 甲醛降解 氧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诱导Mn-Ce固溶体增强酸性和活性氧协同促进NH_(3)-SCR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曦 王小燕 +2 位作者 李巧艳 王梦雪 梁美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036-6046,共11页
本文采用水热驱动将K离子引入制备的Mn-Ce固溶体晶格中(MnCeOx),优化其结构特征并用于NH_(3)-SCR反应.H_(2)-TPR和O_(2)-TPD结果表明,K的加入极大的弱化了Mn-O键,进而导致催化剂的还原性和氧脱附能力的提升;XPS,NH_(3)-TPD和原位红外(in... 本文采用水热驱动将K离子引入制备的Mn-Ce固溶体晶格中(MnCeOx),优化其结构特征并用于NH_(3)-SCR反应.H_(2)-TPR和O_(2)-TPD结果表明,K的加入极大的弱化了Mn-O键,进而导致催化剂的还原性和氧脱附能力的提升;XPS,NH_(3)-TPD和原位红外(insitu DRIFTs)结果表明,K的引入可以增强Mn/Ce元素间的电子转移,同时提高催化剂中氧缺陷的数量以及BrФnsted酸性位对NH_(3)的吸附能力.因此,在增强的酸性位点与缺陷吸附活性氧的协同作用下,促进了催化剂MnCeK_(y)O_(x)在NH_(3)-SCR反应中的活性和反应速率.当K、Ce、Mn元素的比例为1:5:5时,在较低温度(120℃)下,MnCeK_(1)O_(x)催化剂的NO转化率为94.6%,在40~260℃的较宽温度范围内可以实现NO的高效转化.采用in situ FTIR对NH_(3)和NO原位吸附和反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H_(3)的吸附比NO更敏感.对于MnCeO_(x),NH_(3)首先吸附在Lewis酸位点上,然后结合在BrФnsted酸位点上,导致单配位基和双配位基硝酸盐同时聚集;对于Mn CeK_(1O)_(x),NH_(3)同时吸附在Lewis和BrФnsted酸性位上,其中间产物仅为单配位基硝酸盐.结果表明K离子的添加可以有效的提升Mn-Ce固溶体在NH_(3)-SCR反应中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SCR 钾离子 Mn-Ce固溶体 酸性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微观光谱特征及氧化还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孙世龙 张国芳 +5 位作者 束俊 郭瑞华 李一鸣 刘卓承 许剑轶 葛启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83-1888,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Fe^(3+)、Al^(3+)、Co^(2+)及La^(3+)共掺杂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x=0.00~0.05)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PL)、拉曼光谱(Raman... 采用水热法合成Fe^(3+)、Al^(3+)、Co^(2+)及La^(3+)共掺杂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x=0.00~0.05)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PL)、拉曼光谱(Raman)以及与H2的程序升温还原反应(TPR)等方法对固溶体的微观结构、形貌、光谱特征和氧化还原活性进行系统表征及分析。XRD结果表明,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均呈CeO_(2)立方萤石结构,当掺杂量增加到x=0.04时,在36.6°处出现了微弱的Co_(3)O_(4)杂相,可以确定掺杂离子在CeO_(2)晶格中的固溶度x<0.04。样品的(111)衍射峰位向高角度偏移,表明掺杂离子引起晶格发生畸变。TEM及SEM结果显示样品为球形纳米颗粒,掺杂离子引起晶面间距变小。紫外吸收光谱表明,与纯CeO_(2)相比,掺杂样品的吸收边逐渐红移,在560~780 nm范围观察到掺杂离子的紫外吸收峰。掺杂引起样品能隙降低,从2.84 eV(纯CeO_(2))逐渐降低至2.10 eV(x=0.05)。其原因可归结为掺杂离子在CeO_(2)的价带和导带之间形成新的杂质能级,允许电子从价带跃迁到较低的杂质能级上,继而降低了跃迁能隙。由于掺杂离子引起晶格内部发生畸变以及氧空位比例增大,阻碍了电子的高能跃迁,也可引起能隙减小。荧光光谱证明,掺杂样品的发射峰强度明显降低。Raman光谱表明,掺杂引起F_(2g)峰位发生偏移,峰强减小,峰宽变大。同时,对应于氧空位峰的相对强度逐渐提高。荧光光谱及Raman光谱均证明掺杂离子引起固溶体晶格畸变程度增加,氧空位浓度提高。H_(2)-TPR测试表明,掺杂可以有效降低CeO_(2)的氧化还原反应温度,提高氧化还原活性,当x=0.03的样品表面还原温度最低,还原峰的面积最大,即氧化还原反应活性最佳,表明样品的氧化还原性能与晶粒尺寸、晶格缺陷及氧空位浓度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研究证明,四种离子共掺杂CeO_(2)能够有效修饰微观晶体结构,在较低掺杂浓度下即可显著改善样品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 共掺杂 氧空位 氧化还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体旋甩工艺对Mg_(2)(Si_(0.4)Sn_(0.6))Sb_(0.015)固溶体微结构和热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刘洪亮 郭志迎 +3 位作者 袁晓峰 朱尊伟 高倩倩 张忻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31,共5页
Mg_(2)(Si,Sn)基材料是环境友好的热电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工作采用熔体旋甩(MS)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MS+SPS)制备了单相的Mg_(2)(Si_(0.4)Sn_(0.6))Sb0.015固溶体,通过将机械合金化(MA)与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MA+S... Mg_(2)(Si,Sn)基材料是环境友好的热电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工作采用熔体旋甩(MS)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MS+SPS)制备了单相的Mg_(2)(Si_(0.4)Sn_(0.6))Sb0.015固溶体,通过将机械合金化(MA)与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MA+SPS)结合制备的相同样品进行对比,研究MS工艺对样品微结构以及热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S得到的固溶体薄带主要由200~500 nm的小颗粒组成,将薄带研磨制粉经SPS烧结后得到的致密块体具有明显细化的晶粒和分布均匀的共格纳米析出相。与MA+SPS工艺制备的样品相比,MS+SPS制备的固溶体的迁移率明显降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电阻率略有升高,Seebeck系数显著增加,热导率和晶格热导率显著降低。MS+SPS制备的Mg_(2)(Si_(0.4)Sn_(0.6))Sb0.015固溶体热电性能明显提高,在643 K时其最大ZT值达到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_(2)Si_(0.4)Sn_(0.6)固溶体 熔体旋甩(MS) 纳米析出相 热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CaZr固溶体催化异丁烷-CO_(2)氧化脱氢制异丁烯的研究
10
作者 刘玉鹏 刘玲技 +4 位作者 蔚晓盛 王永钊 李国强 李磊 王长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3-1114,共12页
本研究采用一锅式共沉淀法制备了xZn-CaZr固溶体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CO_(2)-BDH反应,通过多种手段探明该系列催化剂的理化性质并结合催化性能阐述其构效关系及表面氧化还原机制。研究表明,xZn-CaZr催化剂在Zn含量为6%−12%的情况下形成了Z... 本研究采用一锅式共沉淀法制备了xZn-CaZr固溶体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CO_(2)-BDH反应,通过多种手段探明该系列催化剂的理化性质并结合催化性能阐述其构效关系及表面氧化还原机制。研究表明,xZn-CaZr催化剂在Zn含量为6%−12%的情况下形成了Zn物种高度分散的固溶体结构,且氧缺陷的数量与Zn的含量成正比。在xZn-CaZr催化剂上,晶格氧的数量和氧迁移率是决定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其中,0.4Zn-CaZr催化剂展示出最佳的催化活性,而0.2Zn-CaZr催化剂展示出最佳的反应稳定性。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绿色高性能的CO_(2)-BDH催化剂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丁烷氧化脱氢 CO_(2) ZnCaZr固溶体 氧化还原循环 活性与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铝铁比铁相固溶体对硅酸三钙水化的影响
11
作者 李全亮 吴佳明 +2 位作者 杨庆春 蒋军 叶正茂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71-878,共8页
主要研究了不同铝铁比的铁相固溶体对硅酸三钙(C3S)水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相固溶体对C3S的水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其铝铁比越低,该抑制作用越明显.借助等温量热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等测试手段发现,铁相固溶体... 主要研究了不同铝铁比的铁相固溶体对硅酸三钙(C3S)水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相固溶体对C3S的水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其铝铁比越低,该抑制作用越明显.借助等温量热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等测试手段发现,铁相固溶体水化后产生偏铁酸根离子和偏铝酸根离子,其中偏铁酸根离子会阻碍氢氧化钙的沉淀,从而抑制C3S的水化,而偏铝酸根离子可以减轻偏铁酸根离子对C3S水化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相固溶体 铝铁比 硅酸三钙 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Ba)_(2)LaAlO_(5)∶Bi^(3+)固溶体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栋凯 向燕 戴鹏鹏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153,共11页
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Sr_(2)LaAlO_(5)∶xBi^(3+)蓝色荧光粉,并通过等价阳离子取代,合成了一系列发光颜色可调的Sr_(2-y)Ba_(y)LaAlO_(5)∶0.02Bi^(3+)固溶体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荧光显微和量子产率... 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Sr_(2)LaAlO_(5)∶xBi^(3+)蓝色荧光粉,并通过等价阳离子取代,合成了一系列发光颜色可调的Sr_(2-y)Ba_(y)LaAlO_(5)∶0.02Bi^(3+)固溶体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荧光显微和量子产率测试对荧光粉的物相结构及发光特性进行表征,并分析了阳离子取代对发光特性的影响。在322 nm激发下,Sr_(2)LaAlO_(5)∶xBi^(3+)荧光粉的发射峰位于452 nm。在最优的Bi^(3+)掺杂浓度下,通过Ba2+取代Sr2+,发现Sr_(2-y)Ba_(y)LaAlO_(5)∶0.02Bi^(3+)荧光粉的发光在蓝绿色区域规律红移,荧光粉的光谱变化主要是由于晶体场劈裂和散射效应造成的。此外,随着激发波长增加,Sr_(2)LaAlO_(5)∶0.02Bi^(3+)荧光粉发射光谱逐渐红移,表明Bi^(3+)占据不同的阳离子位点,形成多个发光中心。得益于多激发和多发射的发光特性,制备的Sr_(2-y)Ba_(y)LaAlO_(5)∶0.02Bi^(3+)固溶体荧光粉可以成为防伪应用中的潜在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可调 固溶体 Bi^(3+)掺杂 防伪应用 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Bi_(4)Ti_(4)O_(15)-Bi(Fe_(0.93)Mn_(0.05)Ti_(0.02))O_(3)铁电固溶体薄膜的制备及储能特性
13
作者 余致尧 王文文 +4 位作者 司景翔 苑秀芳 李成龙 林秀娟 杨长红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1-2309,共9页
采用金属有机分解法结合旋涂技术,在Pt(111)/TiO_(2)/SiO_(2)/Si衬底上制备(1-x)CaBi_(4)Ti_(4)O_(15)-xBi(Fe_(0.93)Mn_(0.05)Ti_(0.02))O_(3)(CBT-xBFMT,x=0,0.05,0.10,0.15)固溶体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铁... 采用金属有机分解法结合旋涂技术,在Pt(111)/TiO_(2)/SiO_(2)/Si衬底上制备(1-x)CaBi_(4)Ti_(4)O_(15)-xBi(Fe_(0.93)Mn_(0.05)Ti_(0.02))O_(3)(CBT-xBFMT,x=0,0.05,0.10,0.15)固溶体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铁电分析仪和阻抗分析仪,系统研究了CBT基薄膜的储能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均呈现出多晶铋层状结构,无杂相生成。BFMT的引入增大了薄膜的最大极化强度P_(m)和抗击穿场强E_(b),并降低了漏电流密度。随着BFMT固溶量的增加,CBT-xBFMT薄膜的抗击穿场强E_(b)先增大后减小,在x=0.10处达到最大;最大极化强度P_(m)逐渐增加,在x=0.10处极化强度差最大;最大抗击穿场强和最大极化强度差的共同作用使CBT-0.10BFMT薄膜具有最佳储能特性,有效储能密度W_(rec)和储能效率η分别为82.8 J/cm^(3)和78.3%,且储能稳定性(25~150℃)良好。CBT-0.10BFMT铁电薄膜有望应用于环境友好型小型能量储存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Bi_(4)Ti_(4)O_(15)薄膜 固溶体 介电储能 击穿场强 极化强度差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D Cd-In-S固溶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14
作者 余昊 陈艳艳 +3 位作者 王爽 李智强 李伸杰 胡齐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0-1105,共6页
由于含有S 3p轨道,窄带隙金属硫化物的价带具有更高能级位置,能利用可见光降解有机污染物。文章通过一步法制备0D Cd-In-S三元固溶体,并考察其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甲基橙(methyl orange,MO)的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 由于含有S 3p轨道,窄带隙金属硫化物的价带具有更高能级位置,能利用可见光降解有机污染物。文章通过一步法制备0D Cd-In-S三元固溶体,并考察其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甲基橙(methyl orange,MO)的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测试手段对固溶体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发现,与CdS、In_(2)S_(3)相比,合金化后的Cd-In-S固溶体具有更为优异的性质,其中Cd_(0.7)In_(0.3)S_(1.15)在60 min内对MO的降解效率可达93.47%,远高于纯CdS和In_(2)S_(3);电化学研究数据表明,高降解效率来自于适宜的带隙位置和带宽以及更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 0D Cd-In-S三元固溶体 光催化 甲基橙(MO) 可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大学的CO_(2)加氢制甲醇固溶体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15
作者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1,共1页
近日,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原位还原法构筑具有不同尺寸Cu的CuGaZrO_(x)固溶体催化剂,发现单原子Cu和Ga中心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CO_(2)加氢选择性生成甲醇,同时抑制副产物CO的生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催化》杂志。
关键词 催化剂研究 单原子 固溶体 加氢 副产物 研究团队 天津大学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Ca)_(x)Y_(2-2x)W_(3)O_(12)固溶体吸水性及热膨胀性能研究
16
作者 王献立 付林杰 +2 位作者 于占军 陈冬霞 段向阳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903,共5页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出(ZrCa)_(x)Y_(2-2x)W_(3)O_(12)(x=0、0.1、0.2、0.3、0.4、0.5、0.6、0.7、0.8、0.9和1.0)固溶体,并利用XRD、拉曼光谱、热分析及热膨胀仪对材料的结构、吸水性及热膨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ZrCa)^(6+)含量...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出(ZrCa)_(x)Y_(2-2x)W_(3)O_(12)(x=0、0.1、0.2、0.3、0.4、0.5、0.6、0.7、0.8、0.9和1.0)固溶体,并利用XRD、拉曼光谱、热分析及热膨胀仪对材料的结构、吸水性及热膨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ZrCa)^(6+)含量的增加,固溶体的吸水性明显降低,结晶水释放后,该系列固溶体的热膨胀系数呈规律性变化。当x=0.6时,(ZrCa)_(0.6)Y_(0.8)W_(3)O_(12)为近零膨胀,且其线性热膨胀系数a_l为2.79×10^(-7) K^(-1)(453~1 000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溶体 负热膨胀 (ZrCa)_(x)Y_(2-2x)W_(3)O_(12) 吸水性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锶羟磷灰石固溶体的制备及离解度测定 被引量:42
17
作者 陈德敏 傅远飞 +2 位作者 顾国珍 钱云芳 顾云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8-280,共3页
关键词 羟磷灰石 生物降解率 离解度 生物组织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放煤层气(CH_4-CO_2-Air)制合成气的研究——固溶体的形成对NiO/Mg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东彦 李文钊 +1 位作者 葛庆杰 徐恒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9-583,共5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O MgO催化剂,用TPR、XRD、BET、H2(O2)化学吸附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对催化剂在甲烷空气部分氧化与CO2重整耦合制合成气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800℃焙烧的催化剂中,NiO完全与MgO形成NixMg1-x...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O MgO催化剂,用TPR、XRD、BET、H2(O2)化学吸附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对催化剂在甲烷空气部分氧化与CO2重整耦合制合成气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800℃焙烧的催化剂中,NiO完全与MgO形成NixMg1-xO固溶体。与低温焙烧的NiO MgO催化剂相比,虽然NixMg1-xO固溶体催化剂的还原度较低,但可以获得较高的金属分散度和较小的金属粒径,能有效抑制积炭的生成,在反应过程中显示出良好的活性稳定性。对于900℃焙烧的催化剂,由于形成了更多难还原的体相固溶体,催化剂的初活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催化部分氧化 重整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体类型对钛酸铝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江伟辉 肖兴成 +3 位作者 胡行方 周健儿 马光华 顾幸勇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801-805,共5页
本文采用添加剂与钛酸铝形成不同类型的固溶体的方法,研究了固溶体类型对钛酸铝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未稳定化的钛酸铝中,还是在用FeZO3稳定的钛酸铝中,形成连续固溶体对抑制钛酸铝热分解的效果最佳,而填隙固溶... 本文采用添加剂与钛酸铝形成不同类型的固溶体的方法,研究了固溶体类型对钛酸铝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未稳定化的钛酸铝中,还是在用FeZO3稳定的钛酸铝中,形成连续固溶体对抑制钛酸铝热分解的效果最佳,而填隙固溶体和有限置换固溶体的稳定效果不如连续固溶体的好,相比之下,形成不等价态置换固溶体的钛酸铝,其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铝 热稳定性 热分解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晶(CeO_2)_(1-x)(BiO_(1.5))_x固溶体的水热合成与离子输运性质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广社 毛雅春 +3 位作者 李莉萍 冯守华 汪敏强 姚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84-689,共6页
在240℃水热体系中首次合成出系列纳米晶固溶体(CeO2)1-x(BiO1.5)x(x=0.0~0.50).产物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进行表征.Bi2O3在CeO2中的固溶限约为50%.所... 在240℃水热体系中首次合成出系列纳米晶固溶体(CeO2)1-x(BiO1.5)x(x=0.0~0.50).产物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进行表征.Bi2O3在CeO2中的固溶限约为50%.所有固溶体结晶属立方萤石结构,粒度范围为10~18nm.当Bi2O3掺杂量小于固溶限时,于800℃烧结不会导致结构转变.而对于(CeO2)0.5(BiO1.5)0.5,于800℃在空气中烧结将导致固溶限降低.Bi2O3含量低于固溶限时,固溶体只具有体电导,而(CeO2)0.6(BiO1.5)0.4的总电导可分为体电导和晶界电导.体电导为氧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运性质 纳米晶 体电导 晶界电导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