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基改性埃洛石对Cu(II)和Cd(II)的吸附研究
1
作者 肖雪 于文彬 +3 位作者 谭道永 吴兴福 覃宗华 万泉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本研究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管状埃洛石(Hal)进行共价接枝制备了氨基改性埃洛石(Hal-NH_(2)),通过XRD、TEM、SEM、氮气吸脱附等手段表征了Hal-NH_(2)的结构特征,并通过批次吸附实验、谱学技术研究了Hal-NH_(2)对Cu(II)和Cd(II)的... 本研究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管状埃洛石(Hal)进行共价接枝制备了氨基改性埃洛石(Hal-NH_(2)),通过XRD、TEM、SEM、氮气吸脱附等手段表征了Hal-NH_(2)的结构特征,并通过批次吸附实验、谱学技术研究了Hal-NH_(2)对Cu(II)和Cd(II)的吸附性能及机理。Hal-NH_(2)中氨基主要存在于Hal的内腔,其氨基嫁接量为0.83 mmol/L,由于硅烷嫁接占据了部分内腔孔道,Hal-NH_(2)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较Hal明显降低。Hal-NH_(2)对Cu^(2+)和Cd^(2+)的吸附随溶液初始p H值的增大而增加,吸附时间为216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298 K时,Hal-NH_(2)对Cu^(2+)和Cd^(2+)的Langmuir吸附量分别为50.29和68.70 mg/g,是Hal的3.11和1.97倍。Hal-NH_(2)吸附Cu^(2+)和Cd^(2+)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吸附后体系的混乱度增大,其吸附机制主要是氨基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发生配位反应,且Hal-NH_(2)对Cu^(2+)的作用力强于Cd^(2+);Cu^(2+)和Cd^(2+)共存时,Hal-NH_(2)对Cu^(2+)的吸附基本不受影响,其对Cd^(2+)的吸附显著降低。由于其较高的吸附能力,Hal-NH_(2)可作为Cu(II)和Cd(II)吸附材料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本研究为Hal在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洛石 氨基改性 吸附 重金属 CU(ii) cd(i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香豆素-Cd^(2+)配合物的Cu^(2+)荧光探针构建及其应用
2
作者 肖嘉扬 朱鑫玥 +5 位作者 郭小云 杨帆 杨泰然 陈蕊 高云 高妍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6-1535,共10页
以香豆素醛和芘腙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合成了配体ABX,它分别对Cd^(2+)和Cu^(2+)有着完全不同的紫外和荧光响应。竞争实验表明,若有Cu^(2+)的存在则会对探针识别Cd^(2+)造成干扰,Cu^(2+)会与ABX-Cd^(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更为稳定的ABX-Cu^(... 以香豆素醛和芘腙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合成了配体ABX,它分别对Cd^(2+)和Cu^(2+)有着完全不同的紫外和荧光响应。竞争实验表明,若有Cu^(2+)的存在则会对探针识别Cd^(2+)造成干扰,Cu^(2+)会与ABX-Cd^(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更为稳定的ABX-Cu^(2+)配合物。因此,着重考察了ABX与Cd^(2+)络合生成的ABX-Cd^(2+)对Cu^(2+)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探针ABX-Cd^(2+)可高选择、高灵敏度识别Cu^(2+),荧光响应效率可由ABX直接识别Cu^(2+)的68.71%显著提升至96.25%。紫外光下负载探针ABX-Cd^(2+)的“试纸”呈橙红色,再浸入不同浓度的Cu^(2+)后荧光逐渐猝灭,从而成功应用于对自来水和工业废水中Cu^(2+)的半定量检测;此外,在紫外灯照射下用ABX溶液在硅胶板上书写的黄绿色字母经涂Cd^(2+)后变橙红色,然后进一步涂Cu^(2+)后荧光猝灭,该识别效果适于应用在加密防伪油墨领域。探针ABX-Cd^(2+)也被应用于细胞内对Cu^(2+)的生物成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香豆素 cd^(2+)配合物 Cu^(2+) 工业废水 荧光防伪 生物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砷酸根对砖红壤中Cd(II)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梁晶 徐仁扣 +1 位作者 赵安珍 谭文峰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33-1435,共3页
土壤中砷和镉同时存在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目前对砷酸根与Cd(II)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协同作用的机制还了解不多。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288 K和308 K温度条件下Cd(II)在昆明砖红壤表面的吸附动力学,比较了加入砷酸根对Cd(II)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土壤中砷和镉同时存在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目前对砷酸根与Cd(II)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协同作用的机制还了解不多。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288 K和308 K温度条件下Cd(II)在昆明砖红壤表面的吸附动力学,比较了加入砷酸根对Cd(II)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加As(V)和升高温度均不仅增加Cd(II)的吸附量,而且提高了吸附反应的速率。Cd(II)在砖红壤表面的吸附反应进行的特别快,几乎在30 min内达到准平衡,假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拟合30 min内的吸附动力学数据(r2>0.999 5)。从反应速率常数计算得到的活化能的结果表明,加As(V)显著降低了Cd(II)吸附反应的活化能,这是As(V)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d(II)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红壤 cd(ii)吸附 动力学 温度 砷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SiO_2微球对重金属Cd(II)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隋学叶 刘世权 +1 位作者 徐杰 程新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95-198,共4页
采用壳上具有纳米孔的中空SiO2微球从溶液中吸附重金属Cd(II)离子,研究了被吸附溶液的pH值、Cd(II)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对吸附Cd(II)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壳上具有纳米孔的中空SiO2微球可用于从溶液中吸附Cd(II)离子。在pH>3... 采用壳上具有纳米孔的中空SiO2微球从溶液中吸附重金属Cd(II)离子,研究了被吸附溶液的pH值、Cd(II)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对吸附Cd(II)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壳上具有纳米孔的中空SiO2微球可用于从溶液中吸附Cd(II)离子。在pH>3的弱酸性溶液中比在pH≤3的酸性条件下中空SiO2微球吸附Cd(II)离子的量要大得多。Cd(II)离子初始浓度小于0.4 mol.L-1时,Cd吸附量随Cd(II)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较小,进一步增大Cd(II)离子初始浓度,吸附量大幅攀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 中空SiO2 微球 cd(Ⅱ)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CD光谱研究及其应用于手性席夫碱M(II)配合物 被引量:9
5
作者 章慧 陈渊川 +3 位作者 王芳 邱晓明 李丽 陈坚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6-671,共6页
结合课题组近期的相关研究,对固体CD光谱在手性配合物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手性样品固体CD光谱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四对手性席夫碱M(II)(M=Ni、Cu)配合物的固体和溶液CD光谱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配合物的手性构型在固液相中保持一致... 结合课题组近期的相关研究,对固体CD光谱在手性配合物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手性样品固体CD光谱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四对手性席夫碱M(II)(M=Ni、Cu)配合物的固体和溶液CD光谱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配合物的手性构型在固液相中保持一致,但其固液CD光谱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相应配合物在固体和溶液相中的四面体扭曲或构象的微妙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圆二色(cd)光谱 测试方法 手性 席夫碱M(Ⅱ)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B图像颜色检测的Cd(II)浓度测量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胡卫军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6年第10期17-19,共3页
在实验中,镉离子(Cd(II))与对硝基苯重氮氨基偶氮苯反应的溶液随着Cd(II)浓度从0.0660-0.648 2μg/m L会有颜色深浅的变化。为了探求颜色变化与Cd(II)浓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包含了红绿兰(RGB)测量结构、实验图像采集、对实际... 在实验中,镉离子(Cd(II))与对硝基苯重氮氨基偶氮苯反应的溶液随着Cd(II)浓度从0.0660-0.648 2μg/m L会有颜色深浅的变化。为了探求颜色变化与Cd(II)浓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包含了红绿兰(RGB)测量结构、实验图像采集、对实际采集的RGB图像数据处理,其中重点在于RGB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定位、图像分割和RGB图转YUV图时V值计算。最终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颜色变化(V值)与Cd(II)五种浓度之间的关系服从指数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ii) 红绿兰 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壳生物碳吸附Cd(II)的性能和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石云龙 于长江 +3 位作者 林强 张丽梅 李晗 贾振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13187-13193,共7页
将椰子壳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热解制备了椰壳生物碳(coconut shell biochar,CSBC),用于吸附水中的Cd(II)。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 将椰子壳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热解制备了椰壳生物碳(coconut shell biochar,CSBC),用于吸附水中的Cd(II)。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X射线能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等方法对CSBC以及CSBC-Cd(II)进行了表征,研究了CSBC对Cd(II)的吸附机理。考察了Cd(II)溶液pH、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CSBC吸附Cd(II)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对CSBC吸附Cd(II)有显著的影响,pH=5为最佳吸附条件;CSBC吸附Cd(II)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数据分别符合Pseudo-second-order model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拟合的饱和吸附量为29.36 mg/g。吸附机理为:Cd(II)与CSBC表面的CO_(3)^(2-)生成CdCO_(3)和Cd(OH)_(2)沉淀,以及O—H、C—O、C C、C O、COO-等活性官能团与Cd(II)形成配合物。可见CSBC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Cd(II)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壳 生物碳 cd(ii)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PMS利用EDTA-Cu催化降解EDTA-Cd性能与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浩然 徐一航 +9 位作者 陈龙雨 赵群 李晨 曹妍 张林丰 胡学伟 刘树根 李英杰 李杰 田森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29-6740,共12页
在不添加低价态过渡金属条件下,MXene/PMS利用乙二胺四乙酸铜(EDTA-Cu)实现了乙二胺四乙酸镉(EDTA-Cd)的高效降解和Cd的回收.EDTA-Cd和总Cd在30min内的去除率达到80%和95%.增加MXene、PMS和Cu^(2+)浓度均显著增强了EDTA-Cd和总Cd的去除... 在不添加低价态过渡金属条件下,MXene/PMS利用乙二胺四乙酸铜(EDTA-Cu)实现了乙二胺四乙酸镉(EDTA-Cd)的高效降解和Cd的回收.EDTA-Cd和总Cd在30min内的去除率达到80%和95%.增加MXene、PMS和Cu^(2+)浓度均显著增强了EDTA-Cd和总Cd的去除.反应体系主要活性物种是羟基自由基(HO^(·))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在p H值3.0~9.0范围内保持了优异的性能,对Cl^(-)、HCO_(3)^(-)、HPO_(4)^(2-)和腐殖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MXene活化PMS将EDTA-Cu氧化破络,释放出游离Cu离子,并触发Cu(Ⅱ)/Cu(Ⅰ)价态循环,强化了PMS的活化,从而实现了EDTA-Cu/Cd的高效降解.MXene对Cu和Cd离子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实现了重金属的回收.本研究利用重金属络合物本身含有的过渡金属,开发了一种同步实现重金属络合物氧化破络与重金属回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络合物 Mxene 单过硫酸盐 Cu(Ⅱ)/Cu(Ⅰ)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零价铁对Cd(Ⅱ)、Cr(Ⅵ)、Pb(Ⅱ)的吸附性能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琋 张桂森 +2 位作者 王雅璇 古雪 王兵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7-1833,1837,共8页
针对镉[Cd(Ⅱ)]、铬[Cr(Ⅵ)]和铅[Pb(Ⅱ)]的重金属复合废水处理问题,以生物炭(BC)和膨润土(BE)改性纳米零价铁(nZVI),得到BC-BE-nZVI复合材料,通过吸附实验探究了该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并利用吸附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方程拟合、XRD... 针对镉[Cd(Ⅱ)]、铬[Cr(Ⅵ)]和铅[Pb(Ⅱ)]的重金属复合废水处理问题,以生物炭(BC)和膨润土(BE)改性纳米零价铁(nZVI),得到BC-BE-nZVI复合材料,通过吸附实验探究了该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并利用吸附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方程拟合、XRD和XPS分析,揭示了BC-BE-nZVI对单一和复合重金属体系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BC-BE-nZVI对重金属的去除作用最强,Cd(Ⅱ)、Cr(Ⅵ)、Pb(Ⅱ)去除率分别可达96.43%,97.70%和95.69%,并且能够适应pH范围较广的重金属废水;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更适合描述BC-BE-nZVI的吸附过程;复合重金属体系下,BC-BE-nZVI的吸附过程更适用于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竞争吸附能力Cd(Ⅱ)>Cr(Ⅵ);单一重金属体系下,Cd(Ⅱ)去除机制主要包括吸附沉淀,Cr(Ⅵ)的去除主要为还原和吸附,Pb(Ⅱ)主要为吸附沉淀;而复合重金属体系下吸附机理主要为沉淀和络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Ⅱ) Cr(Ⅵ) Pb(Ⅱ) 改性纳米零价铁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Cd(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其对对硝基苯酚、四环素、2,6-二氯-4-硝基苯胺的荧光识别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露 王慧杰 +1 位作者 王海童 李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0-1188,共9页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Cd(Ⅱ)配合物,分子式为{(H_(2)dbim)_(0.5)[Cd(Hbptc)]·H_(2)O}n(1),其中dbim=1-(4-(2,6-二甲基-2H-苯并[d]咪唑-3(3H)-酰基)甲基)苄基)-2,7-二氢-2,5-二甲基-1H-苯并[d]咪唑,H4bptc=3,3',4,4'-二...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Cd(Ⅱ)配合物,分子式为{(H_(2)dbim)_(0.5)[Cd(Hbptc)]·H_(2)O}n(1),其中dbim=1-(4-(2,6-二甲基-2H-苯并[d]咪唑-3(3H)-酰基)甲基)苄基)-2,7-二氢-2,5-二甲基-1H-苯并[d]咪唑,H4bptc=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配合物1为2D层状结构,点符号为{44·66}。配合物1可用于一些常见环境污染物的荧光识别。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能有效检测对硝基苯酚、四环素、2,6-二氯-4-硝基苯胺。计算得到对硝基苯酚、四环素和2,6-二氯-4-硝基苯胺对1的猝灭常数分别为2×10^(2)、5.4×10^(4)和2×10^(4)L·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Ⅱ)配合物 晶体结构 拓扑结构 荧光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萘甲酸/1,10-菲啰啉共同构筑Mn(II)配合物的合成及固态发光
11
作者 任娜娜 江旭滢 +3 位作者 宋合兴 史福林 王雅茹 孙赞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76-1783,共8页
在溶剂热条件下,以2-萘甲酸(HL)与1,10-菲啰啉(phen)为配体、碳酸锰为金属源合成了一例双核锰配合物[Mn_(2)(L)_(4)(phen)_(2)(H_(2)O)_(2)](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 在溶剂热条件下,以2-萘甲酸(HL)与1,10-菲啰啉(phen)为配体、碳酸锰为金属源合成了一例双核锰配合物[Mn_(2)(L)_(4)(phen)_(2)(H_(2)O)_(2)](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1进行结构表征。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6989(5)nm,b=1.17586(5)nm,c=1.66830(9)nm,α=107.074(5)°,β=96.167(5)°,γ=106.901(5)°。不对称单元由一个锰离子、两个2-萘甲酸根、一个1,10-菲啰啉和一个水分子组成,Mn(II)呈扭曲的八面体构型。两个不对称单元之间通过羧基氧原子桥接形成双核分子,双核结构之间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2D超分子结构。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最大发射波长为416 nm(λ_(ex)=302 nm)。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能够稳定到117℃,之后开始失水(失水量为3.18%),脱水之后的结构能稳定到223℃,之后有机骨架开始坍塌。Hirshfeld表面分析研究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Mn(ii)配合物 溶剂热合成 晶体结构 2-萘甲酸 荧光性质 表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5-咪唑二羧酸配体镉配位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苗 郑易萌 +3 位作者 孙已婷 毛玉玲 朱百丽 崔术新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以4,5-咪唑二羧酸(H_(3)IDC)和四水合硝酸镉(Cd(NO_(3))_(2)·4H_(2)O)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配合物{[Cd(H_(2)IDC)_(2)(H_(2)O)_(2)]·_(2)H_(2)O}_n(1)。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S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 以4,5-咪唑二羧酸(H_(3)IDC)和四水合硝酸镉(Cd(NO_(3))_(2)·4H_(2)O)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配合物{[Cd(H_(2)IDC)_(2)(H_(2)O)_(2)]·_(2)H_(2)O}_n(1)。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S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荧光光谱(FL)对配合物1进行结构测定和表征。SXRD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_(1/n)空间群。在配合物1中,Cd(Ⅱ)离子与H_(2)IDC-阴离子和水分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并通过氢键进一步扩展形成三维结构。室温下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当激发波长为296 nm时,配合物1在598 nm处有最强的发射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Ⅱ)配合物 4 5-咪唑二羧酸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含二茂铁基的镉配合物Cd(dppf)I_2的合成和表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尊行 王秀丽 刘世雄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19-1122,共4页
The complex containing ferroceneyl, Cd(dppf)I2(dppf=1,1 bis(diphenylphosphino) ferroce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R, Uv vis DRIS spectrum and X 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pace ... The complex containing ferroceneyl, Cd(dppf)I2(dppf=1,1 bis(diphenylphosphino) ferroce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R, Uv vis DRIS spectrum and X 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a=37.439(3)?, b=10.2472(6)?, c=18.719(1)?, β=110.4715(16)°, V=6727.8(8)?3, Z=8, Dc=1.818g·cm-3, F(000)=3536, μ=3.015mm-1, R=0.0308, wR=0.0692. dppf coordinates to Cd? as bidentate ligand, and the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Cd? is a distorted tetrahedr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Cd(dppf)I2 and Cd(dppf)Br2 are discussed by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配合物 cd(dppf)I2 合成 晶体结构 电子结构 二茂铁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玉玲 张兰英 +2 位作者 刘娜 杜连柱 房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2,71,共3页
采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ZYL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5.0,时间1h,温度为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 uir... 采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ZYL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5.0,时间1h,温度为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 uir等温吸附模型,由回归方程得到Cr(Ⅵ)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14m g/g;Cd(Ⅱ)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52m g/g,说明该霉菌可以很好的去除低温水体(地下水)中Cr(Ⅵ)、Cd(Ⅱ)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吸附 Cr(Ⅵ) cd(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酸钾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水体中Cd(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亚琢 周翔 +2 位作者 修磊 单锐 袁浩然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80-2386,共7页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金属铬Cd(Ⅱ)的过量排放将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以花生壳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并用高铁酸钾(K_(2)FeO_(4))对其进行改性,制备了磁性吸附剂(Fe-BC)用于吸附并降低水体中的Cd(II)。实验探究了吸附时间、溶液pH、Cd(...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金属铬Cd(Ⅱ)的过量排放将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以花生壳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并用高铁酸钾(K_(2)FeO_(4))对其进行改性,制备了磁性吸附剂(Fe-BC)用于吸附并降低水体中的Cd(II)。实验探究了吸附时间、溶液pH、Cd(II)质量浓度和生物炭添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溶液pH为6、吸附饱和时间为2 h、饱和Cd(II)质量浓度为300 mg·L^(−1)、吸附剂添加量为4.0 g·L^(−1)时,Cd(II)最大吸附量可达到153.28 mg·g^(−1)。较高的pH值会导致Cd(II)以沉淀的形式析出。同时,多种表征手段表明,改性剂K_(2)FeO_(4)改善了生物炭表面的孔径结构,增加了生物炭表面C=C、C=O和−OH官能团的数量,FTIR还证明了吸附过程中官能团与Cd(II)发生络合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吸附效率。Fe-BC在第4次脱附-吸附实验中对Cd(II)的吸附量达79.38 mg·g^(−1),该生物炭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为了进一步研究该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对该吸附过程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的研究,结果表明Fe-BC生物炭对Cd(II)的吸附属于单层表面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物理吸附为辅。综上所述,Fe-BC生物炭材料制备简单、经济环保,具有吸附速率快、吸附容量大、吸附效率高、化学稳定性好的优点,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Cd(II)含量,降低其生态风险,为废弃生物质资源化以及水体污染治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改性 吸附特性 cd(ii) 高铁酸钾 花生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改良剂对稻田Cd、As活性与累积的协同调控 被引量:25
16
作者 辜娇峰 周航 +5 位作者 吴玉俊 朱维 邹紫今 彭佩钦 曾敏 廖柏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6-214,共9页
为同时降低水稻糙米中Cd、As含量,以达到国家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选取湘南某矿区Cd-As复合污染稻田土壤,以盆栽实验研究复合改良剂QFJ(羟基磷灰石+沸石+酸改性炭化秸秆)对土壤中Cd、As生物有效性及对水稻各部位累积Cd、As的影响... 为同时降低水稻糙米中Cd、As含量,以达到国家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选取湘南某矿区Cd-As复合污染稻田土壤,以盆栽实验研究复合改良剂QFJ(羟基磷灰石+沸石+酸改性炭化秸秆)对土壤中Cd、As生物有效性及对水稻各部位累积Cd、As的影响,探讨QFJ对土壤Cd、As生物活性与稻米Cd、As累积的协同调控.结果表明:施用QFJ降低了水稻糙米中的Cd、As含量,施加量2g/kg时,糙米中Cd、As含量分别为0.19mg/kg和0.14mg/kg,均低于对照组的0.49mg/kg和0.27mg/kg,且同时低于0.2mg/kg,达到了国家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施用QFJ提高了土壤p H值0.02~0.68单位,增加了土壤CEC、OM含量,同时土壤中Cd的酸可提取态、交换态及TCLP提取态含量分别降低了7.3%~32.5%、12.6%~39.8%和40.7%~60.1%,对As的交换态和TCLP提取态含量的影响趋势是先降低后增大.糙米中Cd含量与土壤中Cd的3种提取态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As含量与其土壤中TCLP提取态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当QFJ施加量在2g/kg水平时,土壤中Cd、As的生物活性可协同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而同时降低了糙米中Cd、As含量.施用QFJ使得Cd在水稻根表铁膜中的含量呈增大趋势,在水稻其他部位含量呈减小趋势;As在谷壳中含量呈减少趋势,在其他各部位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水稻吸收的Cd和As大部分累积在根部和茎叶部,各部位Cd累积率大小是白根〉茎叶〉糙米〉谷壳,As是茎叶〉白根〉糙米〉谷壳.根据Cd-As污染程度不同,可考虑施用2~4g/kg QFJ以达到水稻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As复合污染 复合改良剂 生物有效性 累积 水稻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对Cd^(2+)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5
17
作者 谭学才 黄在银 +2 位作者 周桂 范蛟晖 蔡荣英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68,共2页
The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the reaction time,temperature,particle size,initial Cd2+ concentration,pH and different anion,on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Cd2+ on chitosan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 The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the reaction time,temperature,particle size,initial Cd2+ concentration,pH and different anion,on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Cd2+ on chitosan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um conditions of adsorption by chitosan were:the counteranion species in Cd2+ solution was SO24;pH in Cd2+ solution was 40;the higher temperature and the longer reaction time was good for adsor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cd^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络合转化法在甲壳胺膜上制备CdS、ZnS纳米微粒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引烽 桑文斌 +6 位作者 钱永彪 史伟民 闵嘉华 龚理豪 汪洁 潘璋敏 华家栋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结构单元上带有配位基团的天然高分子甲壳胺与Cd2+和Zn2+络合后,通过络合转化方法可以在高分子膜上制备CdS、ZnS等纳米微粒.用这种方法所得微粒尺寸可控、粒径均一、表面缺陷少.
关键词 发光 纳米微粒 络合转化 甲壳胺 硫化镉 硫化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对灰潮土重金属Cd Pb污染的反应与矿质元素吸收 被引量:14
19
作者 黎佳佳 付庆灵 +1 位作者 吕意 胡红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6-241,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和化学分析研究了辣椒对灰潮土重金属C d、Pb污染的反应与矿质元素吸收。结果表明:(1)重金属C d、Pb污染降低辣椒果实产量和果实中维生素C及糖含量,供试浓度下复合污染、C d处理和Pb处理的影响依次减弱;(2)重金属污染影响... 通过盆栽试验和化学分析研究了辣椒对灰潮土重金属C d、Pb污染的反应与矿质元素吸收。结果表明:(1)重金属C d、Pb污染降低辣椒果实产量和果实中维生素C及糖含量,供试浓度下复合污染、C d处理和Pb处理的影响依次减弱;(2)重金属污染影响辣椒根茎叶鲜重,复合污染减少根茎叶鲜重的影响大于C d处理的影响,Pb处理的可增加根茎叶鲜重;(3)C d在辣椒体内的迁移性强于Pb的迁移性;复合污染中C d、Pb相互促进,增加植株各部C d、Pb吸收率;单一污染时,Pb对C d的吸收无促进作用,而C d可以增加辣椒各部对Pb的吸收;(4)各处理中辣椒各部Zn、K、C a含量变化趋势与C d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辣椒种植后,污染土壤残留的D TPA可提取态重金属量仍显著高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cd、Pb复合污染 矿质吸收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纳米锰钾矿去除废水中Cd(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子峰 张洪伟 +1 位作者 陆俊君 徐劼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7-1222,共6页
利用合成纳米锰钾矿去除模拟废水中Cd(Ⅱ),研究不同去除反应条件对废水中镉离子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纳米锰钾矿对水溶液中Cd2+的去除平衡时间约为2h;在Cd2+质量浓度为50mg·L-1、溶液初始pH=6.50、反应温度25℃、处理剂粒径9... 利用合成纳米锰钾矿去除模拟废水中Cd(Ⅱ),研究不同去除反应条件对废水中镉离子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纳米锰钾矿对水溶液中Cd2+的去除平衡时间约为2h;在Cd2+质量浓度为50mg·L-1、溶液初始pH=6.50、反应温度25℃、处理剂粒径96~120μm、每升模拟废水中投加2g合成纳米锰钾矿时,平衡后Cd2+去除率为90.6%.当Cd2+质量浓度不高于300 mg·L-1时,吸附等温线近似符合Langmuir模型,合成纳米锰钾矿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20.5mg·g-1.纳米锰钾矿对于Cd2+的去除是表面配位吸附、静电吸附、离子交换三种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纳米锰钾矿 cd(ii)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