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8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Te/CdS/SiO_(2)量子点在小鼠体内的毒性及器官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蒙海妹 房志家 +3 位作者 李勇斌 孙力军 邓旗 赵云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82,共8页
CdTe/CdS/SiO_(2)量子点因其明亮的发光特性和优异的光稳定性而在生物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其生物安全问题仍不清楚。该研究通过低剂量(0.4 mg/kg)和高剂量(4 mg/kg)的单次腹腔注射来评估CdTe/CdS/SiO_(2)量子点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 CdTe/CdS/SiO_(2)量子点因其明亮的发光特性和优异的光稳定性而在生物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其生物安全问题仍不清楚。该研究通过低剂量(0.4 mg/kg)和高剂量(4 mg/kg)的单次腹腔注射来评估CdTe/CdS/SiO_(2)量子点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同时监测42 d的体重、脏器系数、血细胞计数、氧化指数、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生物分布。结果表明,注射CdTe/CdS/SiO_(2)量子点后,小鼠体重和脏器系数无显著差异。荧光观察显示,CdTe/CdS/SiO_(2)量子点在器官中的早期积累为肺>脾>肝>肾>心,在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偏好。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显示,CdTe/CdS/SiO_(2)量子点注射后在小鼠主要器官积累42 d,且早中期主要分布在脾和肺,后期主要分布在肝和肾。量子点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大部分血细胞计数和氧化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此外,与对照组相比,经CdTe/CdS/SiO_(2)量子点处理的小鼠未发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异常。简而言之,CdTe/CdS/SiO_(2)量子点在小鼠体内体现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些发现为量子点的安全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Te/cdS/SiO_(2)量子点 毒性 分布 蓄积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灵敏检测生菜中Cd^(2+)的荧光适配体纸基芯片传感器
2
作者 申浩爽 李晨 +4 位作者 李欣培 钱世权 颜旭 袁敏 徐斐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27-332,共6页
为实现Cd^(2+)的高灵敏现场快速检测,开发一种荧光适配体纸基芯片传感器。基于荧光标记适配体与Cd^(2+)之间的强特异性结合,采用竞争性荧光开启检测策略,将猝灭剂标记的互补链冲至废液区,令荧光信号在检测区域得到恢复,用智能手机捕捉... 为实现Cd^(2+)的高灵敏现场快速检测,开发一种荧光适配体纸基芯片传感器。基于荧光标记适配体与Cd^(2+)之间的强特异性结合,采用竞争性荧光开启检测策略,将猝灭剂标记的互补链冲至废液区,令荧光信号在检测区域得到恢复,用智能手机捕捉荧光信号的变化并利用ImageJ软件进行RGB分析。该传感器的荧光信号在10~500 nmol/L范围内随Cd^(2+)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检测限低至0.83 nmol/L,能耐受复杂环境其他共存离子的干扰,检测特异性好。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生菜样品中Cd^(2+)的定量检测,检测灵敏度高于22.48μg/kg,回收率为96.34%~98.31%,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2%,适合用于果蔬农产品中重金属等痕量危害物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检测 荧光 适配体 纸基传感器 手机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Mn(Ⅱ)对吸附于δ-MnO_(2)表面的Cd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杜晓菲 樊广萍 +6 位作者 黄琴 张雨婷 童非 张明超 邱一格 陈金林 高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为探究外源Mn(Ⅱ)对吸附于水钠锰矿(δ-MnO_(2))表面的Cd(Ⅱ)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矿物培养试验,研究了厌氧-好氧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2.5 mmol·L^(-1)和10 mmol·L^(-1))Mn(Ⅱ)以及不同的添加频率(一次性添加、... 为探究外源Mn(Ⅱ)对吸附于水钠锰矿(δ-MnO_(2))表面的Cd(Ⅱ)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矿物培养试验,研究了厌氧-好氧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2.5 mmol·L^(-1)和10 mmol·L^(-1))Mn(Ⅱ)以及不同的添加频率(一次性添加、分次添加)对δ-MnO_(2)吸附固定Cd(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n(Ⅱ)导致δ-MnO_(2)表面的Cd(Ⅱ)发生显著解吸,解吸率为20.5%~40.8%,高浓度Mn(Ⅱ)处理中Cd(Ⅱ)解吸率比低浓度处理高5.3~10.6个百分点,分次添加Mn(Ⅱ)处理中Cd(Ⅱ)解吸率比一次性添加处理高0.3~4.1个百分点。在厌氧阶段,Mn(Ⅱ)通过与Cd(Ⅱ)竞争吸附位点,使吸附于δ-MnO_(2)表面的Cd(Ⅱ)的稳定性降低并释放到溶液中。XRD、FTIR和XPS结果表明,Mn(Ⅱ)与δ-MnO_(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在活性氧(ROS)的催化作用下生成β-MnOOH,同时降低了体系pH值。进入有氧阶段后,固相中Mn(Ⅲ)比例增加,β-MnOOH特征峰增强,氧气催化氧化Mn(Ⅱ)生成了更多的β-MnOOH,β-MnOOH对Cd(Ⅱ)的吸附能力较弱,有氧阶段Cd(Ⅱ)解吸率较厌氧阶段略有升高。电子顺磁的结果表明,分次添加Mn(Ⅱ)处理通过促进厌氧阶段超氧自由基(O_(2)·^(-))的产生和延缓好氧阶段O_(2)·^(-)的衰减增加了Mn(Ⅲ)的产生,降低了Cd(Ⅱ)在固相上的稳定性,进一步导致Cd(Ⅱ)的解吸。本研究发现外源Mn(Ⅱ)导致δ-MnO_(2)表面Cd(Ⅱ)的解吸,阐明了Mn(Ⅱ)与δ-MnO_(2)共存时Cd(Ⅱ)的固定与迁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矿物 δ-MnO_(2) Mn(Ⅱ)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围术期指标及CD63、α2-AP、LPA建立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警模型及验证
4
作者 周国胜 徐昆 +4 位作者 郭晓燕 郝佳颖 曹胜 王建华 张义龙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4-619,共6页
目的基于围术期资料及CD63、α2-抗纤溶酶(α2-AP)、溶血磷脂酸(LPA)建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95例老年腰椎管... 目的基于围术期资料及CD63、α2-抗纤溶酶(α2-AP)、溶血磷脂酸(LPA)建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95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3∶2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建模集(n=237)和验证集(n=158),根据患者术后7 d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n=41)和无血栓组(n=19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集患者临床数据,筛选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决策性曲线(DCA)对模型进行评价,并通过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395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共有63例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15.95%。血栓组手术时间、术后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D63、α2-AP、LPA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术后D-二聚体、hs-CRP、CD63、α2-AP、LPA水平升高均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警模型,ROC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在建模集、验证集中预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6(95%CI:0.815~0.922)、0.852(95%CI:0.797~0.910)。建模集和验证集的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DCA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净收益和阈值概率。结论基于围术期资料及CD63、α2-AP、LPA建立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DVT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为此类高风险患者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63 Α2-抗纤溶酶 溶血磷脂酸 腰椎管狭窄症 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香豆素-Cd^(2+)配合物的Cu^(2+)荧光探针构建及其应用
5
作者 肖嘉扬 朱鑫玥 +5 位作者 郭小云 杨帆 杨泰然 陈蕊 高云 高妍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6-1535,共10页
以香豆素醛和芘腙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合成了配体ABX,它分别对Cd^(2+)和Cu^(2+)有着完全不同的紫外和荧光响应。竞争实验表明,若有Cu^(2+)的存在则会对探针识别Cd^(2+)造成干扰,Cu^(2+)会与ABX-Cd^(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更为稳定的ABX-Cu^(... 以香豆素醛和芘腙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合成了配体ABX,它分别对Cd^(2+)和Cu^(2+)有着完全不同的紫外和荧光响应。竞争实验表明,若有Cu^(2+)的存在则会对探针识别Cd^(2+)造成干扰,Cu^(2+)会与ABX-Cd^(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更为稳定的ABX-Cu^(2+)配合物。因此,着重考察了ABX与Cd^(2+)络合生成的ABX-Cd^(2+)对Cu^(2+)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探针ABX-Cd^(2+)可高选择、高灵敏度识别Cu^(2+),荧光响应效率可由ABX直接识别Cu^(2+)的68.71%显著提升至96.25%。紫外光下负载探针ABX-Cd^(2+)的“试纸”呈橙红色,再浸入不同浓度的Cu^(2+)后荧光逐渐猝灭,从而成功应用于对自来水和工业废水中Cu^(2+)的半定量检测;此外,在紫外灯照射下用ABX溶液在硅胶板上书写的黄绿色字母经涂Cd^(2+)后变橙红色,然后进一步涂Cu^(2+)后荧光猝灭,该识别效果适于应用在加密防伪油墨领域。探针ABX-Cd^(2+)也被应用于细胞内对Cu^(2+)的生物成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香豆素 cd^(2+)配合物 Cu^(2+) 工业废水 荧光防伪 生物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分泌IL-2的CD19 CAR-T细胞构建与功能
6
作者 王文娟 陈静 +2 位作者 胡周 刘秀盈 王建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6-363,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新型单载体SynNotch系统构建的局部分泌IL-2的CAR-T细胞(Syn.CD19.IL-2 CAR-T细胞)对传统CD19 CAR-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基于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单载体SynNotch系统,将CD19特异性FMC63抗体与IL-2表达模块整合,通过自失... 目的:探讨基于新型单载体SynNotch系统构建的局部分泌IL-2的CAR-T细胞(Syn.CD19.IL-2 CAR-T细胞)对传统CD19 CAR-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基于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单载体SynNotch系统,将CD19特异性FMC63抗体与IL-2表达模块整合,通过自失活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导T细胞制备Syn.CD19.IL-2 CAR-T细胞。诱导验证实验分为Syn.CD19.IL-2 CAR-T细胞组和未转导T细胞组,通过ELISA检测抗原刺激后IL-2分泌水平。采用CFSE染色法检测在Syn.CD19.IL-2 CAR-T细胞存在时,CD19 CAR-T细胞与肿瘤Raji-Luc或SW620-CD19-Luc细胞共培养时,IL-2的分泌对CD19 CAR-T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D69表达,观察在Syn.CD19.IL-2 CAR-T细胞分泌IL-2的情况下,CD19 CAR-T细胞与Raji-Luc细胞共培养时的激活情况。结果:成功构建自失活逆转录病毒载体Syn.CD19.IL-2 CAR,制备出Syn.CD19.IL-2 CAR-T细胞,病毒滴度>1×10^(7)拷贝/mL,转导效率达37.1%。抗原刺激后,SynNotch CAR-T细胞IL-2分泌量显著高于未转导T细胞(P<0.001)。在Syn.CD19.IL-2 CAR-T细胞分泌IL-2时,CD19 CAR-T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更高的活化水平(均P<0.001)。结论:成功构建的Syn.CD19.IL-2 CAR-T细胞能显著增强CD19 CAR-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Notch系统 CAR-T细胞 IL-2 cd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2-TAMs源性TGF-β1抑制CD8^(+)T细胞免疫功能并促进食管癌进展
7
作者 陈素芳 任祎琳 +7 位作者 杨凯歌 井玉莹 陈凯 段余钡 罗成华 王良海 杨兰 胡建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1-860,共10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肿瘤微环境中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like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M2-TAMs)介导CD8^(+)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分析食管癌组织免疫细胞分布情况;建立体外共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术及活死细胞... 目的:探讨食管癌肿瘤微环境中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like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M2-TAMs)介导CD8^(+)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分析食管癌组织免疫细胞分布情况;建立体外共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术及活死细胞染色检测M2-TAMs对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GEPIA数据库分析PDCD1表达在食管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以及编码基因的表达相关性;免疫组化检测食管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法检测加入TGF-β1抑制剂后CD8^(+)T细胞的PD-1、IFN-γ和TNF-α的表达。结果:与早期(I期)食管癌患者相比,中晚期(II~IV期)患者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Tregs及M2-TAMs浸润数量存在动态变化且相互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M2-TAMs与Tregs的分布与患者不良预后正相关(P<0.05);CD8^(+)T细胞分布与患者不良预后负相关(P<0.05);而CD4^(+)T细胞分布与患者临床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CD8^(+)T细胞与M2-TAMs共培养后CD107a、颗粒酶B、IFN-γ和TNF-α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均P<0.01);且M2-TAMs处理后CD8^(+)T细胞与食管癌细胞共培养后,食管癌细胞凋亡减少。PDCD1的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CD8A与PDCD1、TGF-β1与CD274基因表达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TGF-β1与CD163+细胞的免疫浸润及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M2-TAMs与CD8^(+)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TGF-β1抑制剂后,CD8^(+)T细胞的PD-1表达显著下调,IFN-γ和TNF-α分泌显著增多(P<0.01)。结论:食管癌肿瘤微环境中M2-TAMs源性TGF-β1抑制CD8^(+)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肿瘤微环境 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cd8^(+)T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薄层流动电解池的在线Cd^(2+)和Pb^(2+)电化学检测
8
作者 黄亚宁 张晨 陈曦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0-725,共6页
研制了一种薄层电化学检测流动系统,以适用于船载与浮标应用的摇摆环境。利用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进行水体中Cd^(2+)和Pb^(2+)的分析检测。考察了仪器系统的稳定性和检测灵敏度等性能指标,通过对薄层流动电解池的设计以及利用多壁... 研制了一种薄层电化学检测流动系统,以适用于船载与浮标应用的摇摆环境。利用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进行水体中Cd^(2+)和Pb^(2+)的分析检测。考察了仪器系统的稳定性和检测灵敏度等性能指标,通过对薄层流动电解池的设计以及利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工作电极,进行水体中Cd^(2+)和Pb^(2+)的检测。Cd^(2+)的检出限为0.02μg/L,Pb^(2+)的检出限为0.17μg/L,线性范围为0.2~100μg/L,可初步应用于水体中Cd^(2+)和Pb^(2+)的在线检测。结合硫脲参与聚合以引入硫基团,增强对Pb^(2+)的吸附能力,利用制备的聚吡咯硫脲修饰电极进一步提高对Pb^(2+)的检测灵敏度,方法检出限为0.03μg/L,线性范围为0.1~100μg/L,加标回收率为93.3%~110%。方法显示了较好的灵敏度和重现性,通过对检测仪器的优化,可实现水体中Pb^(2+)的在线检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修饰电极 流动电解池 cd^(2+) Pb^(2+) 分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润土复合材料对水中Cd^(2+)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唐丽群 梁斌珺 +4 位作者 何春林 樊丽琳 张凤懿 王燕华 李妍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9,共6页
以膨润土为原料,高分子聚合物为载体,采用气流膨化技术制备膨润土复合材料,并通过XRD和SEM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考察膨化度、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Cd^(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研究... 以膨润土为原料,高分子聚合物为载体,采用气流膨化技术制备膨润土复合材料,并通过XRD和SEM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考察膨化度、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Cd^(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研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气流膨化显著提高了膨润土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当膨化度为2.197时吸附效果最佳。在最佳工艺条件(吸附时间6 h,pH值7,Cd^(2+)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下,对Cd^(2+)的去除率达98.43%,吸附量为9.77 mg/g。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该材料对Cd^(2+)的吸附过程主要遵循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属于多分子层吸附,材料表面存在不均匀的吸附位点。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该材料对Cd^(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主要取决于吸附剂表面的化学吸附过程。气流膨化膨润土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吸附性能优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化 膨润土复合材料 cd^(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d-TiO_(2)选择性催化CO_(2)加氢反应的性能
10
作者 张明文 周杰 王兆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5-103,共9页
CO_(2)加氢过程中间体CO在分子水平上的吸附/脱附行为会显著影响产物选择性.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t/Cd-Ti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H_(2)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拉曼光谱(Raman)、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SR)、透射电子显微镜(... CO_(2)加氢过程中间体CO在分子水平上的吸附/脱附行为会显著影响产物选择性.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t/Cd-Ti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H_(2)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拉曼光谱(Raman)、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S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和N_(2)气吸附-脱附实验等表征手段对Pt/Cd-TiO_(2)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CO_(2)加氢反应中.活性测试结果显示,Pt/TiO_(2)加氢产物中CO选择性是87.5%,CH_(4)选择性是12.5%.随着Cd^(2+)的引入,Pt/Cd-TiO_(2)的加氢产物中CO选择性提升至98.1%,CH_(4)选择性降低至1.9%.以Pt/Cd-TiO_(2)为催化剂,CO的生成温度降低至225℃(Pt/TiO_(2)是250℃).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Cd^(2+)的引入能够降低Pt纳米颗粒(Pt NPs)表面的电子密度,Pt NPs表面电子密度的降低有利于吸附态CO(CO_(ads))脱附生成气态CO,同时抑制CO_(ads)加氢生成CH_(4).在CO甲烷化实验中,Cd^(2+)的引入使CH_(4)产量降低了约6.6倍,证明Cd^(2+)抑制了CO甲烷化生成CH_(4),这与Pt/Cd-TiO_(2)在CO_(2)加氢中CO选择性提升的结果一致.通过多种阳离子(Cd^(2+),Mn^(2+),Ba^(2+),K^(+),Na^(+))对Pt/TiO_(2)进行修饰,均能提升CO选择性,其中Pt/Cd-TiO_(2)表现出最高的CO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Pt/cd-TiO_(2)催化剂 电子密度 一氧化碳选择性 一氧化碳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VO_(4)/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d^(2+)的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研究
11
作者 宋珍勇 王婷婷 +2 位作者 吴芳辉 吴孔林 周经伟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09,共8页
以片状g-C_(3)N_(4)为载体,掺杂具有4f活性电子的电催化性能良好、含丰富氧空位、稳定性更佳的TbVO_(4),成功制备了在溶解氧作为共反应剂的条件下可用于重金属离子Cd^(2+)响应及微量检测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 以片状g-C_(3)N_(4)为载体,掺杂具有4f活性电子的电催化性能良好、含丰富氧空位、稳定性更佳的TbVO_(4),成功制备了在溶解氧作为共反应剂的条件下可用于重金属离子Cd^(2+)响应及微量检测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详细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形貌、相态及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强了导电性和电催化活性的TbVO_(4)/g-C_(3)N_(4)复合材料具有比单一g-C_(3)N_(4)更强的ECL发光信号,由此触发了因Cd^(2+)阻抑作用引起的更为灵敏且线性检测范围更宽的ECL响应变化。该复合材料构筑的传感器检出限低(3.98nmol/L),选择性和重现性佳,用于真实样品中Cd^(2+)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石墨相氮化碳 TbVO_(4) 复合材料 电致化学发光 c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缺陷g-C_(3)N_(5)/CdS/Ti_(3)C_(2)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高效去除NO性能
12
作者 康莎 章柯 +1 位作者 卫亚静 王传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91,共12页
采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N空位的g-C_(3)N_(5)/CdS/Ti_(3)C_(2)复合光催化剂.通过缺陷工程和异质结的协同作用,所设计的最佳比例g-C_(3)N_(x)/CdS/Ti_(3)C_(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分别是g-C_(3)N_(x)和CdS的2.7和2.4倍.由... 采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N空位的g-C_(3)N_(5)/CdS/Ti_(3)C_(2)复合光催化剂.通过缺陷工程和异质结的协同作用,所设计的最佳比例g-C_(3)N_(x)/CdS/Ti_(3)C_(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分别是g-C_(3)N_(x)和CdS的2.7和2.4倍.由于光吸收率的提高和界面电荷迁移的改善,在可见光照射下,10 min内g-C_(3)N_(x)/CdS/Ti_(3)C_(2)对流动反应器内的NO去除率达到60.21%,NO_(2)的生成率仅为2.08%.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PR)和捕获实验分析了活性物种并推断出光生载流子的迁移途径.此外,通过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 DRIFTS)进一步揭示了g-C_(3)N_(x)/CdS/Ti_(3)C_(2)体系光催化去除NO的机理.研究结果为利用空位工程和异质结构的协同作用有效去除NO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NO g-C_(3)N_(x) Ti_(3)C_(2) c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通过IL-9对Treg及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杨蕊雪 曾雪娇 曲建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3-679,共7页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及白细胞介素9(IL-9)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了解ILC2通过IL-9对调节性T细胞(Treg)、CD8^(+)T细胞及CLL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初诊CLL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及白细胞介素9(IL-9)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了解ILC2通过IL-9对调节性T细胞(Treg)、CD8^(+)T细胞及CLL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初诊CLL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C2、Treg水平,检测其中28例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8^(+)T细胞内颗粒酶B及穿孔素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IL-9水平。免疫磁珠分选患者与健康对照者ILC2细胞后分别培养,ELISA测两组培养上清中IL-9水平。磁珠分选CLL患者ILC2与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加入人慢性B细胞白血病(MEC-1)细胞共培养,其中一组加入IL-9抗体,另一组不加。培养72 h后流式细胞术分别测两组Treg比例、Treg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IGIT)、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CD8^(+)T细胞内颗粒酶B、穿孔素;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IL-9水平;AnnexinⅤ-PI法测MEC-1细胞凋亡。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L组ILC2、Treg、IL-9水平增加明显;CLL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的颗粒酶B及穿孔素水平呈正相关;分选ILC2培养后CLL组培养上清IL-9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上升。细胞实验中,加入IL-9抗体组Treg上PD-1、TIGIT水平明显下降,CD8^(+)T细胞内颗粒酶B水平明显上升;加入IL-9抗体组培养上清ELISA结果提示IL-9水平明显下降。加入IL-9抗体组MEC-1细胞早期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在CLL中,ILC2通过IL-9对CD8^(+)T细胞及Treg均有影响,可减弱CD8^(+)T细胞抗肿瘤作用,增强Treg的免疫抑制作用,在CLL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白细胞介素9(IL-9) 调节性T细胞(Treg) cd8^(+)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产碱杆菌胞外聚合物在CdCl_(2)胁迫下的变化特性及其吸附重金属的机理
14
作者 王丽 严晓红 +1 位作者 梅嘉鑫 石益广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0,共8页
在不同CdCl_(2)浓度下培养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研究CdCl_(2)对胞外聚合物(EPS)产量及其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dCl_(2)质量浓度为10 mg/L时,EPS产量最高,达到81.40 mg/g,其中蛋白质达到66.22 mg/g。此时EPS对Cd^(2+... 在不同CdCl_(2)浓度下培养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研究CdCl_(2)对胞外聚合物(EPS)产量及其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dCl_(2)质量浓度为10 mg/L时,EPS产量最高,达到81.40 mg/g,其中蛋白质达到66.22 mg/g。此时EPS对Cd^(2+)吸附量最大,达到225.84 mg/g。荧光物质(色氨酸和酪氨酸类)、氨基酸(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脯氨酸(PRO)、谷氨酸(GLU)、丝氨酸(SER)和丙氨酸(ALA))以及C=O、C—OH和C—O等官能团含量增加,是导致EPS吸附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Cd^(2+)胁迫不仅提高EPS产量,而且改变EPS组分,使其展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在重金属去除及净化领域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产碱杆菌 胞外聚合物 c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Cd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15
作者 许雅旭 苏志强 +5 位作者 王宇鑫 王子豪 刘滢 候冬梅 朱禹 吕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37-2245,共9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是废水中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危害。光催化技术具有环境友好、低成本、持久性及无毒性的优点,利用半导体材料在光源辐射下产生的光生电子孔穴,产生活性自由基,可以有效降解...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是废水中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危害。光催化技术具有环境友好、低成本、持久性及无毒性的优点,利用半导体材料在光源辐射下产生的光生电子孔穴,产生活性自由基,可以有效降解持久性污染物并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此项研究以二氧化钛、硫代乙酰胺、四水合硝酸镉作为原料,利用水热法与TiO_(2)构筑TiO_(2)和CdS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光催化降解四环素和针对大肠杆菌BL21(DE3)的抑制效果,并系统地研究该光催化剂的组成比、结构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光照条件下TiO_(2)@CdS=1:0.5时其光催化降解四环素和抑菌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硫化镉 光催化 抑菌性能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相关分子的表达分析
16
作者 林倩 张诚 +3 位作者 张杰 黄会娜 李霞 王冠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87-2091,共5页
目的:探讨CD4^(+)CD28^(-)T细胞的活化途径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具体作用。方法:分离RA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8^(-)T细胞比例、活化水平以及穿孔素和TNF-α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4^(+)CD28^... 目的:探讨CD4^(+)CD28^(-)T细胞的活化途径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具体作用。方法:分离RA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8^(-)T细胞比例、活化水平以及穿孔素和TNF-α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4^(+)CD28^(-)T细胞比例与年龄、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和血沉(ESR)的相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8^(-)T细胞Toll样受体(TLR)2表达。采用抗-CD3抗体和TLR2激动剂单独或联合刺激纯化的RA患者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8^(-)T细胞活化水平和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结果:RA患者CD4^(+)CD28^(-)T细胞比例高于健康人(P<0.05),且与RF和ESR呈正相关(r=0.5541,P<0.01;r=0.3634,P<0.01)。与CD4+CD28+T细胞相比,RA患者的CD4^(+)CD28^(-)T细胞CD25表达下调(P<0.01),CD40L及TLR2表达上调(P<0.01;P<0.0001),且分泌更多的穿孔素和TNF-α(P<0.001;P<0.001)。TLR2激动剂刺激后RA患者CD4^(+)CD28^(-)T细胞CD40L和CD25表达及穿孔素、TNF-α的分泌均无显著变化。结论:RA患者体内CD4^(+)CD28^(-)T细胞比例增加,其分泌大量穿孔素和TNF-α,可能参与RA的炎症状态和关节损伤,但TLR2不能替代CD28激活CD4^(+)CD28^(-)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cd4^(+)cd28^(-)T细胞 TOLL样受体2 TNF-α 穿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CD23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2例临床病理观察
17
作者 赵苏苏 可飞 +4 位作者 于慧 陈晓丽 王耀辉 王双双 章宜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016,共6页
目的探讨表达CD23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可能的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表达CD23的DLBCL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研究其临床相关性及肿瘤相关免疫浸... 目的探讨表达CD23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可能的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表达CD23的DLBCL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研究其临床相关性及肿瘤相关免疫浸润。结果表达CD23的DLBCL约占所有DLBCL的9.45%;男女性各6例;平均发病年龄64.83岁;发生于淋巴结内者4例,结外者8例;9例为进展期(Ⅲ~Ⅳ期),3例为早期(Ⅰ~Ⅱ期);3例患者诊断后未经治疗且失访;1例患者手术后病情恶化死亡;8例患者经化疗后,2例死亡、1例进展、5例部分缓解。镜下肿瘤细胞均为弥漫浸润并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可观察到肿瘤细胞呈现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及间变性大细胞形态,其形态学均未见母细胞变及浆细胞样分化。Hans分型:除1例为GCB表型,其余11例均为非GCB表型。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CD23表达与调节性T细胞、NK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呈正相关,与中性粒细胞呈负相关。结论表达CD23的DLBCL患者主要为中老年人,以发生于淋巴结外为主,多为进展期(Ⅲ~Ⅳ期),随访结果显示其预后较差。形态学上相对于一般的DLBCL并无特殊,Hans分型提示肿瘤组织大多数为非GCB亚型,CD23表达对DLBCL的免疫微环境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cd23 FCER2 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固定作用
18
作者 文方 廖娜 +2 位作者 王娜 靳静 姚义强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3,共9页
【目的】探究棉秆生物炭对重金属Cd^(2+)的吸附和固定作用潜力。【方法】以新疆典型的农业废弃物棉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500、600和700℃热解温度下制备棉秆炭(BC500、BC600和BC700),进行吸附和钝化试验。【结果】Cd^(2+)初始浓度为100 m... 【目的】探究棉秆生物炭对重金属Cd^(2+)的吸附和固定作用潜力。【方法】以新疆典型的农业废弃物棉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500、600和700℃热解温度下制备棉秆炭(BC500、BC600和BC700),进行吸附和钝化试验。【结果】Cd^(2+)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BC500、BC600和BC700对Cd^(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10.47、9.72和11.96 mg/g。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对Cd^(2+)的动力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吸附模型。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中吸附的Cd^(2+)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存在,比例达到77.74%~82.09%;其次是可交换态和不可利用态,比例分别为12.14%~14.95%和5.62%~6.75%。与对照相比,添加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使得土壤中Cd^(2+)的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组分比例分别平均降低24.29%和6.52%;碳酸盐结合态和不可利用态组分比例分别平均增加22.49%和8.32%。【结论】棉秆生物炭对Cd^(2+)具有较强的吸附潜力,施用于土壤中可有效降低土壤中Cd^(2+)的生物可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秆生物炭 cd^(2+) 吸附 固定 重金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含二茂铁基的镉配合物Cd(dppf)I_2的合成和表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尊行 王秀丽 刘世雄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19-1122,共4页
The complex containing ferroceneyl, Cd(dppf)I2(dppf=1,1 bis(diphenylphosphino) ferroce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R, Uv vis DRIS spectrum and X 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pace ... The complex containing ferroceneyl, Cd(dppf)I2(dppf=1,1 bis(diphenylphosphino) ferroce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R, Uv vis DRIS spectrum and X 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a=37.439(3)?, b=10.2472(6)?, c=18.719(1)?, β=110.4715(16)°, V=6727.8(8)?3, Z=8, Dc=1.818g·cm-3, F(000)=3536, μ=3.015mm-1, R=0.0308, wR=0.0692. dppf coordinates to Cd? as bidentate ligand, and the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Cd? is a distorted tetrahedr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Cd(dppf)I2 and Cd(dppf)Br2 are discussed by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配合物 cd(dppf)i2 合成 晶体结构 电子结构 二茂铁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F-PAI2CD融合蛋白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克隆、表达和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霞 侯敏 +4 位作者 孙兴会 张宇清 李平 谭理 朱运松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6,共6页
为了克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的氨基末端片段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2型(PAI 2 )突变体所构成的融合蛋白基因 ,并在Pichiapastoris中表达 ,应用PCR获得了人ATF PAI2CD融合蛋白基因cDNA(简称ATF PAI2CD) ,将其克隆到酵母表达载... 为了克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的氨基末端片段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2型(PAI 2 )突变体所构成的融合蛋白基因 ,并在Pichiapastoris中表达 ,应用PCR获得了人ATF PAI2CD融合蛋白基因cDNA(简称ATF PAI2CD) ,将其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9K ,获得融合基因表达质粒pZWY ATF PAI2CD .该质粒转化毕赤酵母菌GS115 ,用G4 18 YPD平板筛选高拷贝转化子 ,然后用甲醇诱导表达 .工程菌用摇瓶发酵 ,表达产物ATF PAI2CD占培养液中总蛋白 5 0 %以上 .经硫酸铵沉淀、分子筛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得到的目标表达产物纯度达 95 % .Western印迹检测具有PAI 2与uPA的免疫原性 ,经牛奶板法检测具有纤溶抑制活性 .经流式细胞仪 (FCM )检测 ,能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 .结果表明 ,ATF PAI2CD融合蛋白成功地在毕赤酵母中表达 ,且具有抑制uPA及与肿瘤细胞表面uPAR特异性结合的双重功能 .提示该融合蛋白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F-PAi2cd 融合蛋白基因 毕赤酵母 克隆 表达 鉴定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