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氮加剧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磷限制:基于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角度
1
作者 李欣冉 林浩 +4 位作者 曹平丽 林伟盛 刘小飞 钟羡芳 郭剑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3-974,共12页
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对照(CK)、低氮(LN,N 40 kg/(hm^(2)·a))、高氮(HN,N80 kg/(hm^(2)·a))处理模拟氮沉降,研究不同施氮年限(4、8 a)、不同深度(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特性和... 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对照(CK)、低氮(LN,N 40 kg/(hm^(2)·a))、高氮(HN,N80 kg/(hm^(2)·a))处理模拟氮沉降,研究不同施氮年限(4、8 a)、不同深度(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究长期氮沉降是否加剧亚热带地区土壤磷限制。结果表明:(1)不同年限施氮后土壤pH下降,0~1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4 a,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10~20 cm土层则相反,两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8 a,HN处理下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MBN含量均最低,0~1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2)不同年限HN处理提高了各土层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活性,但HN处理8 a明显降低0~10 cm土层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LN和HN处理4 a显著提高0~1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但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ACP活性。(3)不同施氮年限下,不同深度土壤酶化学计量比向量角度均大于45°,而且施氮8 a的向量角度要显著大于施氮4 a的向量角度,表明长期施氮加剧了土壤微生物磷限制;不同施氮年限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酶C∶N∶P化学计量比分别为1∶1∶2和1∶1∶3,与全球生态系统土壤酶C∶N∶P的比值1∶1∶1相比偏离。(4)冗余分析(RDA)表明,DON、MBN和NH4+-N是调控不同施氮年限各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长期氮沉降明显加剧了亚热带地区土壤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土壤深度 米槠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溪天然米槠林植物碳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18
2
作者 常云妮 钟全林 +3 位作者 程栋梁 徐朝斌 胡波 张治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0,共10页
以福建尤溪的天然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26个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不同器官的C、N和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对不同器官C、N和P含量在不同层次问的分布特征进行... 以福建尤溪的天然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26个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不同器官的C、N和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对不同器官C、N和P含量在不同层次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器官中均为c平均含量最高、P平均含量最低;其中,叶片中C、N和P含量分别为344.95~486.15、6.26~19.50和0.18—0.62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22.52~61.21、696.64~2589.72和11.38~58.94;根系中的C、N和P含量分别为277.95~458.30、1.41~12.73和0.13~0.44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34.63~296.17、731.45~3372.69和8.81~34.41;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枝条中C、N和P含量分别为407.75—473.75、3.10~7.39和0.09~0.61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57.43~148.15、776.64~5054.44和7.05~48.11;乔木层植物树干中的C、N和P含量分别为432.56~463.32、2.67~6.35和0.16—0.31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68.12~167.73、1494.58~2860.63和11.35—29.06。乔木层植物的不同器官按C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排序为叶片、枝条、树干、根系,按N和P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排序为叶片、枝条、根系、树干;灌木层植物的C含量在枝条中最高、根系中最低,N和P含量在叶片中最高、枝条中最低;而草本层植物地上部分的C、N和P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除根系中的N含量与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外,同一器官的C、N和P含量问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C/N、C/P和N/P比值间大多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器官的C、N和P含量也因植物所处层次的不同而异,其中乔木层植物叶片中均最高、草本层植物叶片中均最低;乔木层植物全株的C含量最高、N含量最低,草本层植物全株的N含量最高、C含量最低,各层植物全株的P含量比较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尤溪天然米槠林内植物叶片的C、N和P含量均偏低,P缺乏很可能是限制该林分植物生产力的最重要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米槠林 化学计量特征 分配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伟 刘小飞 +3 位作者 陈光水 赵本嘉 邱曦 杨玉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18,共8页
【目的】研究凋落物对米槠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评估森林土壤CO2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林龄约200年的米槠天然林和林龄50余年的米槠人工林为对象,在每种林分内设置3... 【目的】研究凋落物对米槠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评估森林土壤CO2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林龄约200年的米槠天然林和林龄50余年的米槠人工林为对象,在每种林分内设置3块20 m×20 m样地,每块样地内随机布设9个1 m×1 m的试验小区,设置对照(CK),枯落物、凋落物去除(no Litter,NL)和枯落物保留、凋落物加倍(double litter,DL)3种处理。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每月月中及月末在9:00—12:00采用LI-8100A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呼吸,并测定5 cm土深土壤温度及0-1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结果】研究期内NL、DL、CT处理的土壤温度在米槠天然林分别为18.2,18.0和17.98℃,在米槠人工林分别为18.68,18.70和18.76℃,均无显著差异,但人工林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天然林;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在米槠天然林中为11.8%,在米槠人工林中为29.7%;米槠天然林DL处理比CK处理土壤呼吸年通量增加了25.2%(P〈0.05),表现出激发效应,而米槠人工林DL处理土壤呼吸年通量与CK无显著差异;2种林分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土深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的指数关系(P〈0.001),与0-1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凋落物添加对米槠天然林土壤呼吸产生激发效应,而对人工林土壤呼吸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处理试验 激发效应 土壤呼吸 米槠 天然林 人工林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地区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被引量:9
4
作者 韩世忠 高人 +7 位作者 李爱萍 马红亮 尹云锋 司友涛 陈仕东 蔡献贺 程清平 郑群瑞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3-661,共9页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对武夷山和建瓯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地米槠天然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十分丰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对武夷山和建瓯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地米槠天然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十分丰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92-3.01、25.84-28.23 和0.88-0.90.0-10 cm 土层的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真菌特征脂肪酸、放线菌特征脂肪酸、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均高于10-20 cm 土层的,且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20 cm 土层的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高于0-10 cm 土层的;细菌特征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真菌,表明细菌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由采样地点的不同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米槠天然林 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人促天然更新林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林开淼 郭剑芬 +2 位作者 杨智杰 纪淑蓉 杨玉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11,共6页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改进方法对福建省顺昌县不同林龄(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Castanopsis carlesii表层土壤(0~10 cm)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形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土壤...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改进方法对福建省顺昌县不同林龄(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Castanopsis carlesii表层土壤(0~10 cm)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形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土壤总无机磷含量分别为237.53、238.75和251.89 mg/kg;各形态无机磷中,树脂-P、氢氧化钠无机P最大值均出现在49年生米槠林土壤,而碳酸氢钠无机磷、稀盐酸无机磷、浓盐酸无机磷、残留磷变化不大;表层土壤有机磷形态中NaCHO3-Po和NaOH-Po及总有机磷的含量均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但C.HCl-Po没有变化;土壤有效磷含量亦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且土壤有效磷与树脂-P、NaCHO3-Po、NaOH-Po呈显著正相关。可见树脂-P可以作为红壤磷素缺乏的一个预测指标,而森林土壤有机磷矿化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 人促天然更新林 有机磷 无机磷 土壤磷素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伐经营对天然阔叶米槠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戎建涛 黄清麟 张晓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48,共6页
以5条天然阔叶米槠林样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择伐强度(对照、16.97%、17.59%、23.37%、30.63%)对林分及不同林层的断面积生长率、蓄积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与对照相比,能够显著促进林分生长,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都随着择伐... 以5条天然阔叶米槠林样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择伐强度(对照、16.97%、17.59%、23.37%、30.63%)对林分及不同林层的断面积生长率、蓄积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与对照相比,能够显著促进林分生长,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都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择伐强度之间差异不明显,与对照差异显著;每条样带中,天然阔叶米槠各林层与全林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排序均为第III林层>第II林层>第I林层>全林;择伐样带各林层生长率大于对照样带同林层生长率,30.63%择伐强度样带和23.37%择伐强度样带各林层与对照样带同林层生长率差异显著,其余择伐强度样带各林层生长率与对照样带同林层生长率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米槠林 天然阔叶林 择伐 断面积生长率 蓄积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β多样性探讨不同更新模式对米槠群落高度级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世品 游水生 +1 位作者 陈子英 游章湉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69,共8页
运用β多样性研究了不同更新模式(择伐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对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群落高度级和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新前各米槠林样地均有7个高度级,Cody指数(βC)和共有种数随高度级增大迅速减小... 运用β多样性研究了不同更新模式(择伐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对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群落高度级和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新前各米槠林样地均有7个高度级,Cody指数(βC)和共有种数随高度级增大迅速减小;更新期各样地的高度级均减少,但随更新期延长高度级有所增加,低(第1至第3)高度级的物种数也有所增加。物种周转主要发生在第1至第3高度级。更新前各样地低(第1至第3)高度级间非共有种数和共有种数均较多,相异性系数较小并随高度级差异增加而增大;但受到干扰(皆伐)后相异性系数急剧增大并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择伐更新导致米槠群落高度级减少但可逐步恢复;天然更新样地中米槠生长很快,在12年更新期内已进入第6高度级;人工更新样地中米槠已不能生存,人工种植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成为优势种。总体上看,采取不同的更新模式后米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但择伐更新和天然更新属轻、中度干扰,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稳定;而人工更新为重度干扰,导致群落基准高度级物种周转速率和总物种周转速率均大幅下降,使群落演替方向大幅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群落 更新模式 Β多样性 高度级 相异性系数 物种周转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泰顺米槠天然林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戎建涛 应苗苗 +3 位作者 梁文杰 权伟 康华靖 刁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1-436,共6页
以浙江省泰顺县洋溪林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学特征和测树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由69种树种组成,米槠和木荷Schima superba占优势,重要值分别为65.04%和49.14%;乔木层可分为第Ⅰ亚层、... 以浙江省泰顺县洋溪林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学特征和测树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由69种树种组成,米槠和木荷Schima superba占优势,重要值分别为65.04%和49.14%;乔木层可分为第Ⅰ亚层、第Ⅱ亚层和第Ⅲ亚层;乔木层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I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DE分别为69,4.63,0.76和0.093;各亚层物种丰富度S为33~38,多样性指数Isw为4.36~4.85,均匀度E为0.86~0.93,生态优势度DE为0.032~0.071;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蓄积分别为20.77 cm,16.67 m,743株·hm-2,193.80 m3·hm-2.林分直径分布呈倒J型.研究结果对中亚热带天然阔叶米槠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米槠天然林 林分特征 泰顺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金盆山林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邱凤英 李光运 +5 位作者 肖复明 曾伟 曹展波 林小凡 朱恒润 岳军伟 《江西林业科技》 2011年第4期1-5,共5页
在1996年设置的常绿阔叶林调查样地上,对江西省信丰县金盆山林区现存常绿阔叶林主要森林类型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和黧蒴栲林进行连续调查,2009年底对其生物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和黧蒴栲林群落总... 在1996年设置的常绿阔叶林调查样地上,对江西省信丰县金盆山林区现存常绿阔叶林主要森林类型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和黧蒴栲林进行连续调查,2009年底对其生物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和黧蒴栲林群落总生物量分别为360.8、428.0、397.7、195.0 t/hm2,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均在95%以上。金盆山林区现存常绿阔叶林平均生物量水平较高,为345.4 t/hm2,现存总生物量物质达2.532 75×106t,其中地上部分为2.060 667×106 t,但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生物量增长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生物量 丝栗栲 南岭栲 米槠 黧蒴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明天然米槠林与米槠人工林群落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美高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8年第2期124-130,共7页
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对天然米槠林皆伐炼山后人工种植17年生米槠林和自然保护区天然米槠林进行群落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但人工林的中、小高位芽植物比例较天然林低,而矮高位芽植物比例较天然林高;天然... 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对天然米槠林皆伐炼山后人工种植17年生米槠林和自然保护区天然米槠林进行群落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但人工林的中、小高位芽植物比例较天然林低,而矮高位芽植物比例较天然林高;天然林层次结构复杂、种类较多(122种),而人工林结构简单、种类较少(66种);天然米槠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而人工林受人工的干扰则呈衰退种群;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天然林均高于人工林,而生态优势度正与此规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 天然林 人工林 群落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万木林米槠林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清麟 郑群瑞 +1 位作者 姚友荣 张兴正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263-266,共4页
35年生天然米槠林为福建省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类型之一,对其群落学特征及测树学特征调查研究表明:本群落乔木层由21种树种组成,米槠占绝对优势(重要值达147.69);群落处在缓慢演替之中;林分为较典型的复层异龄混... 35年生天然米槠林为福建省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类型之一,对其群落学特征及测树学特征调查研究表明:本群落乔木层由21种树种组成,米槠占绝对优势(重要值达147.69);群落处在缓慢演替之中;林分为较典型的复层异龄混交林,生产力高,蓄积量达531.6m3/hm2,蓄积平均生长量达15.2m3/(hm2·a);树干生物量达265.8t/hm2,树干生物量平均生长量达7.594t/(hm2·a).本研究对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经营利用技术研究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米槠林 群落学特征 测树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7
12
作者 周嘉聪 刘小飞 +5 位作者 郑永 纪宇皝 李先锋 徐鹏程 陈岳民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5,共9页
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扰动可能会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然而关于中亚热带天然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鲜有报道。通过3 a的氮沉降模拟实验,研究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 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扰动可能会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然而关于中亚热带天然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鲜有报道。通过3 a的氮沉降模拟实验,研究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沉降并未引起土壤的有机碳和总氮显著性变化;高氮(80 kg N hm^(-2)a^(-1))处理下,土壤p H下降,出现酸化现象;低氮(40 kg N hm^(-2)a^(-1))处理促进淋溶层(A层)中土壤纤维素分解酶(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水解酶)和木质素分解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同时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积累。冗余分析(RDA)表示,可溶性有机碳(DOC)是驱动A层土壤酶活性的重要环境因子;而在淀积层(B层),这4种酶活性并未发生显著性差异。施氮处理后,A、B层中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P<0.05)。研究表明:低水平氮沉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分解相关酶活性,从而加速了土壤碳周转;这为未来氮沉降增长背景下,探索中亚热带天然林土壤碳源汇问题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米槠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槠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凋落物输入的响应 被引量:20
13
作者 卢胜旭 许恩兰 +3 位作者 吴东梅 陆宇明 郭剑芬 杨玉盛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3,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森林凋落物数量,进而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影响。本研究以亚热带米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凋落物量输入处理(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加倍、对照)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去除凋落物相比,... 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森林凋落物数量,进而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影响。本研究以亚热带米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凋落物量输入处理(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加倍、对照)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去除凋落物相比,凋落物加倍后0~10 cm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全氮(TN)、有效磷(A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0.30%、49.66%、12.77%和13.90%。与对照相比,凋落物加倍与去除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和下降(P<0.05),但凋落物加倍与去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凋落物加倍处理下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放线菌(ACT)、真菌(F)丰度和总磷脂脂肪酸(TPLFA)含量分别比去除凋落物处理的土壤高68.35%、63.35%、82.65%、69.02%、40.56%和65.85%,而土壤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比值、真菌与细菌比值则分别降低11.64%和26.67%。冗余度分析表明,铵态氮是影响该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可见凋落物输入量变化改变了土壤养分有效性,进而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这对进一步深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 微生物 铵态氮 凋落物 冗余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双倍添加和移除对米槠林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陆宇明 许恩兰 +3 位作者 吴东梅 卢胜旭 刘小飞 郭剑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3-320,共8页
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紧密相关,并能够活化土壤中营养元素从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更加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数量的变化及其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亚热带米槠林为研究对象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种凋落物处理(移除凋落物(NR... 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紧密相关,并能够活化土壤中营养元素从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更加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数量的变化及其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亚热带米槠林为研究对象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种凋落物处理(移除凋落物(NRNL)、添加双倍凋落物(NRDL)、保留凋落物(CK)),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水解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探讨排除根系作用下双倍添加和移除地上凋落物对米槠林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NRDL处理显著提高了CBH和LAP活性,同时提高了土壤总碳(TC)、全氮(TN)、矿质氮、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而NRNL处理只降低了土壤MBC含量。同时发现,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未受到凋落物输入处理的影响,CK、NRNL和NRDL处理土壤酶活性比ln(βG+CBH)∶ln(NAG+LAP)分别为1.25,1.36,1.30;ln(βG+CBH)∶ln(AP)分别为0.78,0.78,0.83;ln(NAG+LAP)∶ln(AP)分别为0.62,0.58,0.64。相关分析表明,TC、TN、矿质氮、DOC、DON、MBC和MBN分别与βG、CBH、AP和LA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DOC是驱动土壤水解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关键因子。综上,NRDL通过增加土壤DOC的浓度,从而提高土壤水解酶活性,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 凋落物 水解酶 酶化学计量比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N沉降下三种林分土壤营养动态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锦铌 程煜 +2 位作者 杨红玉 郑凯舟 王家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73,共11页
通过模拟N沉降实验,设置对照(CK,0 g N m^(-2)a^(-1));低氮(LN,5 g N m^(-2)a^(-1));中氮(MN,10 g N m^(-2)a^(-1));高氮(HN,15 g N m^(-2)a^(-1))4种N处理,以NH_4NO_3为外源N来研究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板栗人工林、观光木人... 通过模拟N沉降实验,设置对照(CK,0 g N m^(-2)a^(-1));低氮(LN,5 g N m^(-2)a^(-1));中氮(MN,10 g N m^(-2)a^(-1));高氮(HN,15 g N m^(-2)a^(-1))4种N处理,以NH_4NO_3为外源N来研究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板栗人工林、观光木人工林及米槠天然林0—10 cm土层养分变化动态。结果表明:N沉降会使板栗人工林土壤显著酸化,P含量降低,在一些时间段内,中高水平的N沉降会显著降低有机C、全N和速效N含量,中或低水平N沉降会显著降低土壤全P和速效P含量,而从第6个月起只有LN处理会显著降低土壤K含量。N沉降总体上会不同程度地提高观光木人工林土壤p H值、有机C、全N和速效N含量,有时影响会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比较而言,LN和HN处理更会造成土壤全P的富集,而MN处理对速效P的影响更显著;LN和HN处理也会显著增加K含量,且以LN处理的效果更稳定。总体上N沉降量越大米槠天然林土壤酸化越显著;N沉降会使其有机C和速效P量显著波动;实验期间,HN处理会显著降低土壤全N和速效N量,而LN与MN处理则会使速效N和K含量增加;在4种处理下全P含量会呈相同趋势波动,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养分 板栗人工林 观光木人工林 米槠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有机氮组分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平丽 孙思怡 +4 位作者 卢胜旭 林浩 刘小飞 林伟盛 郭剑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3-249,共7页
随着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越来越多的氮化合物,生态系统中的氮含量逐渐呈现饱和状态,亚热带地区已成为全球氮沉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土壤有机氮组分能直观反映土壤氮素有效性对氮沉降的响应。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 随着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越来越多的氮化合物,生态系统中的氮含量逐渐呈现饱和状态,亚热带地区已成为全球氮沉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土壤有机氮组分能直观反映土壤氮素有效性对氮沉降的响应。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施氮水平[0,40,80 kg N/(hm^(2)·a)]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氮处理下土壤有机氮(SON)含量(1.23 g/kg)显著高于对照处理(0.89 g/kg),高氮处理的土壤活性氮组分(LPⅠ-N+LPⅡ-N)含量(0.28 g/kg)显著高于低氮(0.24 g/kg)和对照处理(0.22 g/kg),而土壤惰性氮组分(RP-N)含量在高氮(0.94 g/kg)和低氮(0.82 g/kg)处理中都显著高于对照处理(0.68 g/kg)。(2)与对照和低氮处理相比,高氮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铵态氮(NH_(4)^(+)-N)含量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p<0.05),硝态氮(NO 3--N)、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3)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TN、NAG酶与有机氮及其各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MBN、NH_(4)^(+)-N与土壤有机氮及其各组分的相关性也较强。可见该区域氮沉降提高土壤氮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转化与循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天然林 氮沉降 酶活性 土壤有机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瓯和武夷山米槠天然林凋落物量归还动态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红莲 李爱萍 +2 位作者 官惠玲 马红亮 高人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1年第1期19-25,共7页
为揭示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凋落数量、组分及季节动态特征。采用凋落叶直接收集法,于2013年开始对建瓯(主林层平均年龄200年)和武夷山(主林层平均年龄50年)两地的米槠天然林进行为期1年的月凋落物收集并测定其质量和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 为揭示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凋落数量、组分及季节动态特征。采用凋落叶直接收集法,于2013年开始对建瓯(主林层平均年龄200年)和武夷山(主林层平均年龄50年)两地的米槠天然林进行为期1年的月凋落物收集并测定其质量和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建瓯和武夷山米槠天然林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9530.49、5590.18 kg·hm^(-2),建瓯年凋落量显著高于武夷山年均凋落量(P<0.05);建瓯、武夷山米槠天然林年凋落物总量均呈现单峰模式,峰值分别出现在3月、4月;年凋落物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在凋落枝、叶、果、杂物等4个组成部分以凋落叶占比最大,占年凋落量的50.5%~67.2%,枝(13.1%~20.8%)和杂物(14.5%~17.8%)次之,果(1.9%~14.2%)最低;各组分凋落物季节变化均是春季和夏季高,秋冬季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米槠天然林 凋落物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槠雄花发育相关的转录组和MADS-box家族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连辉 江淑珍 +2 位作者 熊远芳 沈军 陈世品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48,共10页
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花芽期、半开期和盛花期的雄花为研究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构建米槠雄花发育过程的转录组数据库。分别对花芽期与半开期、半开期与盛花期以及花芽期与盛花期进行比较,筛选与雄花发育相... 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花芽期、半开期和盛花期的雄花为研究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构建米槠雄花发育过程的转录组数据库。分别对花芽期与半开期、半开期与盛花期以及花芽期与盛花期进行比较,筛选与雄花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unigenes,并对差异表达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同时对米槠MADS-box家族基因进行鉴定,分析其在米槠雄花发育3个时期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在获得的转录组中,clean reads数为628800000~643700000,高质量总碱基量为6.29~6.44 Gb,Q30碱基百分比均不小于90.67%,GC含量为45.09%~45.39%。花芽期与半开期、半开期与盛花期以及花芽期与盛花期间分别有15086、6770和16150个差异表达unigenes。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差异表达unigenes主要注释在催化活性、连接和膜等相关的生物过程。KEGG代谢通路注释结果显示:差异表达unigenes主要注释在全局及概要图、碳水化合物代谢、环境适应性和信号转录等相关的代谢通路。说明催化酶在米槠雄花发育过程有重要作用,注释在细胞组分中的差异表达unigenes主要与花粉成熟相关,同时雄花发育受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转录因子的调控。表达量分析发现,米槠type-Ⅱ型MADS-box家族基因在雄花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SHP和AG基因表达趋势相似,在花芽期表达量较低,半开期和盛花期表达量升高;AP 3基因随着雄花发育表达量逐渐升高;2个MIKC*类同源基因主要在半开期表达;3个AP1/FUL类同源基因在雄花发育3个时期中均有表达,但表达趋势有差异;AGL 6基因在雄花发育3个时期表达量均较高;4个SEP类同源基因在雄花发育中表达量较高,其中,SEP 3基因表达量最高,在雄花发育3个时期的表达量变化不大,其余3个SEP类同源基因均在盛花期表达量升至最高。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米槠雄花转录组中,多数差异表达unigenes的功能与花粉发育和催化酶的作用相关,且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转录等代谢通路。MADS-box家族基因在雄花发育的3个时期差异表达,与雄花发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 雄花 转录组 差异表达unigenes MADS-box家族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胞外酶活性对隔离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平丽 孙思怡 +3 位作者 卢胜旭 张锦新 刘小飞 郭剑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5-211,共7页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降雨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土壤酶是森林生态系统化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能够快速反映土壤环境的变化。因此研究亚热带土壤胞外酶活性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有效评估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影响。以福建三明格氏...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降雨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土壤酶是森林生态系统化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能够快速反映土壤环境的变化。因此研究亚热带土壤胞外酶活性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有效评估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影响。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隔离30%降雨(TE1)和隔离60%降雨(TE2)3种处理,于2020年9月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 cm)土壤进行取样,研究9年的隔离降雨对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隔离降雨后,4个土层的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与CT相比,TE2处理0—40 cm土壤AP、βG和NAG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40—60 cm土壤AP酶活性在TE1和TE2处理中降低均较为显著。随着土层加深,3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均逐渐降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在0—10 cm土壤中,土壤含水量(SWC)、总氮(T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是调控土壤胞外酶活性的主要因素,10—20 cm土壤胞外酶活性主要受控于可溶性有机碳(DOC)和铵态氮(NH _(4)^(+)—N),而可溶性有机氮(DON)和硝态氮(NO_(3)^(-)—N)是调控20—40 cm土层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键因素。在40—60 cm土壤中,碳磷比(C∶P)主要影响着3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可见,不同深度土壤胞外酶活性对降水减少的响应及调控因素不同。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转化与循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天然林 隔离降雨 土壤深度 胞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槠次生林和天然林细根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
20
作者 陈铭 王韦韦 +5 位作者 程慧梓 陈蓉 曹丽荣 王小红 陈光水 姚晓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5,共9页
探讨人为干扰对森林养分利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的影响,对亚热带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次生林和天然林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随土壤深度(0~80cm)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线性模型表明林分和土层深度对细根化学计量... 探讨人为干扰对森林养分利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的影响,对亚热带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次生林和天然林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随土壤深度(0~80cm)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线性模型表明林分和土层深度对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影响的主效应显著,但是交互作用不显著;米槠次生林细根N和P含量均显著低于天然林,而细根C浓度、C:N、C:P显著高于天然林,天然林1~2mm细根C浓度显著低于次生林;天然林和次生林细根N、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显著下降趋势,C:N、C:P、N:P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显著上升趋势,且两林分下降趋势无显著差异;天然林和次生林细根N、P含量及N:P分别与土壤全N、全P含量和N:P存在线性关系,而细根N、P含量和N:P随土层深度变化均与直径显著相关,与细根比根长(SRL)无关。天然林经过人为干扰后,细根化学计量特征随土层深度变化规律虽未发生改变,但细根N和P浓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天然林 米槠 细根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