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开县油栗产业发展概况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
1
作者 胡俊勇 蒋代华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基于油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年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封开县油栗产业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封开县及其油栗产业的发展概况,厘清了封开县油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精细化油栗种植管理、优化油栗... 基于油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年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封开县油栗产业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封开县及其油栗产业的发展概况,厘清了封开县油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精细化油栗种植管理、优化油栗种植结构及种植面积、强化果园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产业 概况 问题 对策 广东省封开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绿肥对板栗林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4
2
作者 姜培坤 徐秋芳 +2 位作者 周国模 邬奇峰 吴家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123,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绿肥播种对板栗林土壤性质的影响,布置了对照,黑麦草,白三叶,大绿豆,黑麦草、白三叶和大绿豆3种混播等5个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个绿肥播种处理的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P<0.05);播种绿肥显著增加... 为了研究不同绿肥播种对板栗林土壤性质的影响,布置了对照,黑麦草,白三叶,大绿豆,黑麦草、白三叶和大绿豆3种混播等5个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个绿肥播种处理的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P<0.05);播种绿肥显著增加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含量(P<0.05);播种绿肥在当年对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对4个播种绿肥处理进行比较发现,种大绿豆对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绿肥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李清宇 杨颖 +3 位作者 贾琳斐 彭晶 戴成国 段玉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67-772,共6页
作者对板栗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并对其抗疲劳作用进行了研究。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板栗多糖CPS-a的单糖组分及其摩尔比为葡萄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7.1∶6.2∶5.1∶4.1,CPS-b的单糖组分及摩尔比为葡萄糖∶果糖∶甘露... 作者对板栗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并对其抗疲劳作用进行了研究。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板栗多糖CPS-a的单糖组分及其摩尔比为葡萄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7.1∶6.2∶5.1∶4.1,CPS-b的单糖组分及摩尔比为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7.1∶6.4∶6.2∶5.0∶4.1。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CPS-a、CPS-b都含有吡喃环,CPS-a可能是呋喃糖衍生物,CPS-b的糖链中同时存在α-、β-糖苷键,可能是硫酸化多糖。板栗多糖抗疲劳测定结果显示:3个剂量的板栗多糖均能显著提高运动耐力,降低运动后血乳酸和血尿素氮的含量,提高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含量。说明板栗多糖具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其最佳用量为200 mg/(kg·d),高剂量并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多糖 结构 抗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提取板栗花中黄酮类物质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吴雪辉 江南 +1 位作者 梁颖诗 陈丽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6-109,共4页
探讨了微波萃取、超声波提取、常规加热回流等方法提取板栗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并对其提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波萃取法具有高效、短时的优势,对板栗花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板栗花粉碎度100~120目,固液重量比1∶1... 探讨了微波萃取、超声波提取、常规加热回流等方法提取板栗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并对其提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波萃取法具有高效、短时的优势,对板栗花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板栗花粉碎度100~120目,固液重量比1∶140,微波功率800W,处理时间3min,在此条件下,板栗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为7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花 黄酮类化合物 微波 超声波 加热回流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总苞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6
5
作者 焦启扬 吴立军 +2 位作者 黄建 孙博航 高慧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分离并鉴定板栗总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总苞的体积分数为95%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和TLC等多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 目的分离并鉴定板栗总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总苞的体积分数为95%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和TLC等多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1)、没食子酸(gallicacid,2)、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3)、对苯二酚(hydroquinone,4)、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ergost-6,22-diene-3β,5α,8α-triol,5)、莽草酸(shikimicacid,6)、豆甾-4-烯-6β-醇-3酮(stigmast-4-en-6β-ol-3-one,7)、ganschisandrin(8)、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9)。结论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9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总苞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栗粉的理化与功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叶兴乾 张贵平 +1 位作者 苏平 陈健初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46,共4页
本文研究了以毛板红品种为原料加工成的生栗粉和熟栗粉的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 ,并同市售小麦面粉进行了功能特性与营养成分的比较。结果表明 ,在化学成分方面 ,熟粉有较多的淀粉发生水解 ,且直链淀粉含量较生粉高 ;功能特性方面 ,熟粉的... 本文研究了以毛板红品种为原料加工成的生栗粉和熟栗粉的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 ,并同市售小麦面粉进行了功能特性与营养成分的比较。结果表明 ,在化学成分方面 ,熟粉有较多的淀粉发生水解 ,且直链淀粉含量较生粉高 ;功能特性方面 ,熟粉的吸水能力较生粉好 ,但吸油能力、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较生粉差 ;糊化特性方面 ,熟粉已有部分淀粉发生糊化 ,各项糊化特征值都较生粉低 ;生粉在色泽上要比熟粉白。栗粉的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小麦面粉 ,淀粉、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接近于面粉 ;栗粉的吸水能力要高于面粉 ,吸油能力与面粉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粉 理化性质 功能特性 板栗 加工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花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3
7
作者 高丽梅 吴立军 +2 位作者 黄健 孙博航 高慧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44-547,562,共5页
目的对板栗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对板栗花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进行化学分离;通过谱学分析方法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 目的对板栗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对板栗花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进行化学分离;通过谱学分析方法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2α,3β,23-trihydroxyolean-12-en-28-acid,1)、4-喹啉酮-2-羧酸-正丁基酯(4-quinolinone-carboxylic-2-acidn-butyl ester,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3)、山柰酚(kaempferol,4)、槲皮素(quercetin,5)、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6)、山柰酚-3-O-[2″,6″-O-双-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2″,6″-di-O-(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7)、没食子酸(gallic acid,8)、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9)、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dehyde,10)、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6″-methyl ester,11)。结论化合物1,2,11为从栗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花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种仁的化学成分(Ⅲ) 被引量:12
8
作者 龙志敏 吴立军 +3 位作者 江冰娅 孙博航 黄健 高慧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83-885,891,共4页
目的分离并鉴定板栗种仁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种仁的95%(φ)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ESI-MS和TLC等多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 目的分离并鉴定板栗种仁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种仁的95%(φ)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ESI-MS和TLC等多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没食子酸(gallicacid,3),胡萝卜苷亚油酸酯(daucosterol-6′-linoleate,4),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ergost-6,22-diene-3β,5α,8α-triol,5),3′,3″-di methoxylarreatricin(6)。结论其中化合物4-6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种仁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总苞中的抗糖尿病活性成分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琳 高慧媛 +3 位作者 马场正树 奥山徹 冈田嘉仁 吴立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0-532,538,共4页
目的分离鉴定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总苞中抗糖尿病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经理化常数测定、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 目的分离鉴定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总苞中抗糖尿病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经理化常数测定、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抑制活性实验。结果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kaempferol,1)、没食子酸(gallic acid,2)、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3)、鞣花酸(ellagic acid,4)、苯甲基-6-O-β-D-吡喃葡萄糖苷(benzyl-O-β-D-glucopyranoside,5)、没食子酸正丁酯(n-butyl gallate,6)、2,4,6-三羟基苯甲酸(2,4,6-trihydroxy-benzoic acid,7)、没食子酸甲酯(methyl-gallate,8)、豆甾烷-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9)。结论化合物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结果显示9个化合物均显示不同程度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5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总苞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抗糖尿病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种皮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1
10
作者 卢川 吴兆华 +3 位作者 高慧媛 孙博航 黄健 吴立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me)的药用资源。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板栗种皮的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NMR谱和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me)的药用资源。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板栗种皮的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NMR谱和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没食子酸(gallic acid,3)、香草酸(vanillic acid,4)、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5)、豆甾-4-烯-6β-羟基-3-酮(stigmast-4-en-6β-ol-3-one,6)、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7)、豆甾烷-3β,6α-二醇(stigmastane-3β,6α-diol,8)。结论化合物7、8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和HPLC法分别测定板栗种仁中总多糖和没食子酸的含量 被引量:6
11
作者 单舒筠 孙博航 +3 位作者 高慧媛 黄健 张振秋 吴立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83-986,1003,共5页
目的研究测定板栗种仁中总多糖及没食子酸的含量的方法。方法总多糖含量测定:以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于620nm处测定;没食子酸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ODS C18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 目的研究测定板栗种仁中总多糖及没食子酸的含量的方法。方法总多糖含量测定:以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于620nm处测定;没食子酸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ODS C18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体积比为4.0:96.0:0.1),检测波长为273nm,流速为1mL·min^-1。结果葡萄糖的质量在45.0-225.0μg(r=0.9999)、没食子酸的质量在0.044-0.440μg(r=0.9998)内线性关系良好,总多糖和没食子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RSD为0.8%,n=6)和101.3%(RSD为1.2%,n=6)。结论建立的方法可为板栗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没食子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总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异香草酸的含量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志 王凤春 +3 位作者 马宏峰 孙博航 吴立军 高慧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16-720,共5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异香草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ikma Diamonsil C18柱(250mm×4.6mm,5um),以甲醇-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异香草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ikma Diamonsil C18柱(250mm×4.6mm,5um),以甲醇-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60nm,柱温为室温。结果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异香草酸质量浓度分别在10—100mg·L^-1、5~50mg·L^-1、50~500mg·L^-1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n=6),方法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98.0%、99.6%。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异香草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种仁 原儿茶酸 对羟基苯甲酸 异香草酸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种仁的化学成分(Ⅳ) 被引量:6
13
作者 龙志敏 吴立军 +2 位作者 孙博航 黄健 高慧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14-616,共3页
目的分离并鉴定板栗种仁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种仁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ESI-MS等多种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5... 目的分离并鉴定板栗种仁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种仁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ESI-MS等多种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S,9S)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葡糖苷[(6S,9S)6-hydroxyl-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1]、(6S,9R)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葡糖苷[(6S,9R)6-hy-droxyl-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2]、5-羟基-2-羟甲基吡啶(5-hydroxyl-2-hydroxylm-ethylpyridine,3)、α-D-呋喃果糖甲苷(methyl-O-α-D-fructofuranoside,4)、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苷(n-butyl-O-β-D-fructofuranoside,5)。结论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叶片DNA的提取及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8
14
作者 程丽莉 苏淑钗 +1 位作者 秦岭 尹伟伦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5-9,共5页
以初展开的板栗嫩叶为材料,利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到高质量的板栗叶片总DNA。通过优化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试验条件,建立了板栗AFLP银染反应体系,得到了清晰的板栗AFLP指纹图谱。为板栗品种的分子标记和板栗品种间亲缘关系... 以初展开的板栗嫩叶为材料,利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到高质量的板栗叶片总DNA。通过优化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试验条件,建立了板栗AFLP银染反应体系,得到了清晰的板栗AFLP指纹图谱。为板栗品种的分子标记和板栗品种间亲缘关系等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①DNA模板的质量影响酶切以及后续的连接扩增反应。以初展开的嫩叶提取的板栗叶片总DNA纯度最高,所含蛋白质、小分子杂质少,改良的CTAB提取法可用于板栗AFLP分析,形成清晰的AFLP指纹。②先进行酶切后再进行酶连的反应体系比酶切酶连一起进行的体系效果更好。板栗基因组DNA最佳酶切反应体系为:模板DNA总量500ng,反应体积为25μl,10×Y+/TanqoTMBuffer2.5μl,BSA0.8μl,EcoRI5U,MseI5U。连接反应体系中T4DNA连接酶浓度2U即达最佳效果。酶切、酶连反应最佳温度均为37℃。③以板栗为材料进行AFLP标记时,E AAC+M CAA、E AAC+M CAT和E AGT+M CAT三个引物均获得较好的多态性。其中以E AGT+M CAT引物组合的扩增条带信号强度一致性好,条带分布均匀,能够得到稳定、清晰、分辨率较高的指纹谱带,可进行中国板栗的遗传变异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体系 叶片DNA 板栗 AFLP指纹图谱 种间亲缘关系 AFLP分析 基因组DNA AFLP标记 遗传变异分析 CTAB法 选择性扩增 DNA模板 DNA纯度 模板DNA DNA连接 总DNA 试验条件 分子标记 质量影响 研究结果 反应体积 最佳温度 信号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种皮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15
作者 卢川 吴迪 +3 位作者 高慧媛 孙博航 黄健 吴立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0-442,462,共4页
目的研究板栗种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种皮的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化合物理化性质、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 目的研究板栗种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种皮的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化合物理化性质、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软脂酸-1-甘油单酯(hexa-decanoic acid-2,3-dihydroxypropyl ester,1)、滨蒿内酯(scoparone,2)、异泽兰黄素(eupatilin,3)、5,7,4′-三羟基-6,3′-二甲氧基黄酮(jaceosidin,4)、5,7,4′-三羟基-6,3′,5′-三甲氧基黄酮(5,7,4′-trihy-droxy-6,3′,5′-methoxyflavone,5)、clovane-2,9-di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结论化合物3~6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种皮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的含量 被引量:3
16
作者 江冰娅 高慧媛 +1 位作者 王喆星 吴立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72-974,982,共4页
目的建立测定板栗种仁酸水解前后原儿茶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体积比为8.0∶92.0∶0.1),检测波长为259 nm,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25℃。结果测定... 目的建立测定板栗种仁酸水解前后原儿茶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体积比为8.0∶92.0∶0.1),检测波长为259 nm,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25℃。结果测定酸水解前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含量质量分数为8.12×10-3%;酸水解后原儿茶酸含量质量分数为1.82×10-2%。结论HPLC法可用于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的含量测定;板栗种仁提取物经过酸水解后的原儿茶酸含量有较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酸水解 原儿茶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板栗新害虫二斑栗象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佑珍 卢美榕 +2 位作者 杨本立 李云 严乃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2期93-97,共5页
1987年在云南省寻甸、玉溪、禄劝调查板栗象甲时发现一种鞘翅上有两个斑纹的栗实象,与文献记载的栗实象甲形态完全不同,经鉴定为二斑栗象(Curculio bimaculatus Faust),该虫系国内分布新记录。作者于1987~1989年对该虫形态、生物学特... 1987年在云南省寻甸、玉溪、禄劝调查板栗象甲时发现一种鞘翅上有两个斑纹的栗实象,与文献记载的栗实象甲形态完全不同,经鉴定为二斑栗象(Curculio bimaculatus Faust),该虫系国内分布新记录。作者于1987~1989年对该虫形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是国内首次对该虫较详细的研究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害虫 二斑栗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褐缘叶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试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淑霞 仲伟元 +2 位作者 高锋 于新社 马洪兵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0-31,共2页
近几年在山东泰安等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产区发生一种新的叶部病害—板栗褐缘叶枯病Phpmopsis mollissima Y.Z.HUA & S.X.JIANG。病原菌每年只侵染1次,侵染高峰期在8月份,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板栗病叶及冬芽上越冬。选用新型... 近几年在山东泰安等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产区发生一种新的叶部病害—板栗褐缘叶枯病Phpmopsis mollissima Y.Z.HUA & S.X.JIANG。病原菌每年只侵染1次,侵染高峰期在8月份,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板栗病叶及冬芽上越冬。选用新型杀菌剂戊唑醇、氟硅唑和咪鲜胺防治该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3.4%,90.8%和7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褐缘叶枯病 板栗 病原菌 发生规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种仁酸水解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冰娅 吴兆华 +3 位作者 黄健 高慧媛 王喆星 吴立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m)种仁。方法对板栗种仁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酸水解,水解物采用硅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NMR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其结构...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m)种仁。方法对板栗种仁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酸水解,水解物采用硅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NMR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没食子酸(gallic acid,3)、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α-菠甾醇(α-spinasterol,6)、齐墩果酸(oleanane acid,7)、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 acid,8)、α-香树脂醇(α-amyrin,9)、单棕榈酸甘油酯(glycerolmonopalmitate,10)。结论化合物6、8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板栗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酸水解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测定2种产地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的含量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忠海 高慧媛 +1 位作者 吴立军 孙博航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09年第12期33-35,共3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2种不同产地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ODS C_(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8:92),检测波长259nm,流速0.8mL·min^(-1)。结果:原儿茶酸在0.026 4~0.264 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2种不同产地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ODS C_(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8:92),检测波长259nm,流速0.8mL·min^(-1)。结果:原儿茶酸在0.026 4~0.264 0μg(r=0.999 9)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5.4%,RSD=1.0%(n=6),2种产地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含量分别为0.177 5mg·g^(-1)、0.018 2mg·g^(-1)。结论:RP-HPLC可用于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的含量测定,2种产地的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含量有明显差异,河北迁西产板栗种仁中原儿茶酸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种仁 原儿茶酸 高效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