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在痉挛型偏瘫儿童中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何璐 徐开寿 +2 位作者 邱晒红 靳晓坤 麦坚凝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2-825,共4页
目的:检验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在痉挛型偏瘫儿童中的信度,为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在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30例能理解简单指令的痉挛型偏瘫儿童参加本研究,由两位熟练掌握UEFT评分标准的作业治疗师同时... 目的:检验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在痉挛型偏瘫儿童中的信度,为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在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30例能理解简单指令的痉挛型偏瘫儿童参加本研究,由两位熟练掌握UEFT评分标准的作业治疗师同时进行UEFT评分,评分结果由不参与评价的作者最后进行汇总统计,患侧、健侧上肢均进行UEFT测试。把UEFT抓握、捏、放置、旋转、书写五个功能区分数以及试验总分共6部分分数单独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等级间相关系数(ICC)分别检验UEFT患侧、健侧上肢的评价者间信度(组间信度)。结果:UEFT在患侧和健侧上肢水平都有较高的评价者间信度(患侧上肢的ICC值=0.921—0.976;健侧上肢的ICC值=0.926—0.973),且95%可信区间集中(P<0.001)。结论:UEFT用于评定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上肢功能测试时具有较好的评价者间信度。同时,UEFT具有使用简便、实用、准确的优点,为痉挛型偏瘫儿童上肢功能的诊断和评价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 信度 痉挛型 偏瘫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中精细动作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中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阳伟红 王跑球 +3 位作者 杨永 刘娟 王益梅 张惠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目的了解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量表是否能更好地反应脑瘫偏瘫患儿的精细运动情况。方法 45例脑瘫偏瘫症状的患儿由同两名评估者在1周之内进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MDS-2)与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分析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分与PDM... 目的了解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量表是否能更好地反应脑瘫偏瘫患儿的精细运动情况。方法 45例脑瘫偏瘫症状的患儿由同两名评估者在1周之内进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MDS-2)与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分析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分与PDMS-2中精细运动分值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健手和患手的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分。结果 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分与患手和健手PDMS-2抓握原始分、视觉-整合原始分显著相关(P<0.001),与患手(r=0.022,P=0.888)和健手(r=0.165,P=0.278)精细运动发育商(FMQ)均不相关。所有患儿健手和患手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分有显著性差异(Z=4.475,P<0.001)。结论临床康复评定脑瘫偏瘫患儿使用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量表更有利于了解患儿精细动作情况,制订康复计划与康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 脑性瘫痪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与Gesell发育量表中精细运动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阳伟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了解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UEFT)是否能更好地反应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情况。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104例脑瘫患儿分为非偏瘫组(n=76)和偏瘫组(n=28)。两名评估者在1周之内对所有患儿进行UEFT和Gesell发育量表测试。比较UEFT... 目的了解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UEFT)是否能更好地反应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情况。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104例脑瘫患儿分为非偏瘫组(n=76)和偏瘫组(n=28)。两名评估者在1周之内对所有患儿进行UEFT和Gesell发育量表测试。比较UEFT评分与Gesell发育量中精细运动的发育年龄(DA)和发育商(DQ)的相关性,同时比较脑瘫偏瘫患儿中健手和患手UEFT评分。结果非偏瘫组患儿UEFT评分与Gesell的精细运动DA强相关(r=0.752,P<0.001),与DQ中等相关(r=0.456,P<0.001)。偏瘫组患儿健侧UEFT评分与Gesell的精细运动DA强相关(r=0.722,P<0.001),患侧UEFT评分与DA中等相关(r=0.591,P<0.001);双侧UEFT评分均与DQ不相关(r<0.186,P>0.05);健侧UEFT评分显著高于患侧(Z=-4.708,P<0.001)。结论临床康复评定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发育时,均可使用UEFT和Gesell发育量表;UEFT在精细运动中更能全面地了解患儿偏瘫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精细运动 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 GESELL发育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重复外周磁刺激对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6
4
作者 罗红 徐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0-1068,共9页
目的 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及其对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中枢组(n=13)、外... 目的 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及其对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中枢组(n=13)、外周组(n=13)和联合组(n=14)。各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中枢组给予健侧大脑M1区1 Hz低频rTMS治疗,外周组给予患侧上肢Erb点5 Hz高频rPMS治疗,联合组给予rTMS联合rPMS治疗,连续3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同时采用3.0 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静息态fMRI(rs-fMRI)扫描,观察M1区与全脑其他脑区功能连接变化。对联合组治疗前后功能连接有显著性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FCS)与其FMA-UE评分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组FMA-UE和MBI评分的组内效应(F> 106.646,P <0.001)、组间效应(F> 4.296,P <0.001)和交互效应(F> 9.583,P <0.001)均显著,且联合组最优(P <0.05)。治疗后联合组与感兴趣区(ROI) 1 (左/患侧M1区)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有右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上回,减弱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额上回、右侧小脑后叶;与ROI2 (右/健侧M1区)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下回,减弱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枕中回、右侧脑岛。与外周组相比,联合组未见与ROI1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功能连接减弱脑区为左侧枕中回;未见与ROI2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功能连接减弱脑区为左侧楔前叶、左侧丘脑。与中枢组相比,联合组与ROI1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右侧中央后回、右侧缘上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左侧小脑后叶、右侧丘脑;与ROI2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左侧额下回、右侧小脑后叶。联合组治疗前后右侧中央后回(r=0.416,P=0.013)、左侧颞上回(r=0.658,P=0.020)、左侧中央前回(r=0.695,P=0.010)、左侧额下回(r=0.537,P=0.020)、左侧楔前叶(r=0.613,P=0.030)的FCS差值与其治疗前后FMA-UE评分差值呈正相关;左侧枕中回的FCS差值与其治疗前后FMA-UE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554,P=0.039)。结论 rTMS联合rPMS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出血后上肢运动功能。可能由于低频rTMS间接激活患侧运动皮质,促进皮质脊髓束向下投射,患侧上肢高频rPMS增强上行通路对感觉运动皮质的激活;通过感觉运动网络、默认网络中重要脑区的功能重组,影响脑功能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重复外周磁刺激 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上肢 运动功能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分级运动表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
作者 王敏 方篮天 黄晨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9-1073,共5页
目的 探讨改良分级运动表象训练(mGMI)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2023年6月至12月,选取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mGMI组(n=34)。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常规运动表象训练,m... 目的 探讨改良分级运动表象训练(mGMI)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2023年6月至12月,选取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mGMI组(n=34)。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常规运动表象训练,mGMI组增加mGMI,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mGMI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FMA-UE、ARAT和MBI评分均明显提高(t> 3.448,P <0.01),mGMI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7.504,P <0.001)。结论 mGMI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 运动表象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业技能再学习策略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何爱群 黎景波 +4 位作者 何茂莉 叶思媚 宋秋爽 刘海鸥 谢有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3-830,共8页
目的 探讨作业技能再学习策略对脑卒中偏瘫手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疗效。方法 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7)和试验组(n=37)。对照组每天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 目的 探讨作业技能再学习策略对脑卒中偏瘫手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疗效。方法 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7)和试验组(n=37)。对照组每天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作业技能再学习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运动活动日记(MAL)-使用数量(AOU)、MAL-活动质量(QOM),改良Bathel指数(MBI),脑卒中影响量表(SIS)-手功能(Hand)、SIS-ADL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估指标均改善(|t|> 3.597, P <0.05),试验组FMA-UE、FTHUE-HK、MAL-AOU、MAL-QOM评分优于对照组(|t|> 2.352, P <0.05)。结论 作业技能再学习策略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的运动和活动功能,并促进偏瘫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作业技能再学习 上肢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沈惠 王光旭 王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16-1223,共8页
目的:系统评估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全面收集RCTs临床证据,运用ReMan 5.3.5对符合相同结局指标的RCT进行合并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纳入总样本... 目的:系统评估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全面收集RCTs临床证据,运用ReMan 5.3.5对符合相同结局指标的RCT进行合并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纳入总样本量476例。meta分析结果:m-CI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SMD=9.26,I2=99%,P=0.01;ARAT:SMD=8.95,I2=90%,P=0.0001;MAL:SMD=0.98,I2=91.3%,P=0.0007)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亚组分析显示:干预周期“≤2周”(SMD=17.03,I2=92%,P=0.0003)、“2-8周”(SMD=3.65,I2=21%,P=0.01)、“>8周”(SMD=9.68,I2=88%,P=0.005)时m-CIMT对脑卒中患者FMA评分的提高均显著优于常规康复。m-CIMT对病程“≤3个月”(SMD=10.01,I2=88%,P=0.03)、“3-9个月”(SMD=7.27,I2=16%,P=0.0009)的患者FMA评分提高显著优于常规康复;患者病程“>9个月”时两种干预方式对FMA评分提高无显著性差异(SMD=10.48,I2=99%,P=0.12)。结论: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m-CIMT相对于常规康复的优越性可能受到患者病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重复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干预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熊丹 谢海花 +3 位作者 李浩 张泓 谭洁 赵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7-1007,1014,共12页
背景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常见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对不同rTMS干预模式的选择仍缺乏循证依据。目的采用网... 背景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常见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对不同rTMS干预模式的选择仍缺乏循证依据。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rTMS的4种模式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有关r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通过追溯Meta分析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2月,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方式进行。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和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790例患者,共涉及6种干预措施:高频rTMS(HF-rTMS)、低频rTMS(LF-rTMS)、间断性theta节律刺激(iTBS)、连续性theta节律刺激(cTBS)、假刺激、常规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HF-rTMS、LF-rTM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均高于假刺激、常规疗法(P<0.05),cTB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FMA-UE评分高于常规疗法(P<0.05),LF-rTM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改良Barther指数(MBI)和Barther指数(BI)评分均高于假刺激、常规疗法(P<0.05),HF-rTMS、LF-rTMS缩短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高于假刺激(P<0.05)。不同措施提高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FMA-UE评分的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显示,LF-rTMS(79.9%)>cTBS(75.3%)>HF-rTMS(71.1%)>iTBS(45.8%)>假刺激(20.2%)>常规疗法(7.7%),降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iTBS(77.0%)>LF-rTMS(64.1%)>cTBS(61.0%)>HF-rTMS(38.0%)>假刺激(30.6%)>常规疗法(29.2%),提高MBI和BI评分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LF-rTMS(96.4)>iTBS(74.9%)>HF-rTMS(38.6%)>假刺激(30.7%)>常规疗法(9.4%),缩短MEP潜伏期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HF-rTMS(80.0%)>LF-rTMS(78.9%)>常规疗法(58.8%)>iTBS(24.9%)>假刺激(7.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在假刺激及常规疗法对照的基础上,LF-rTMS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效果优于HF-rTMS和i TBS、cTBS;iTBS对上肢肌张力的降低具有明显优势;HF-rTMS对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干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theta节律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网状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lot study文献案例分享——迷走神经刺激联合康复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晨 KIMBERLEY TJ +1 位作者 PIERCE D PRUDENTE CN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9期939-941,共3页
2018年12月,Stroke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卒中后运动障碍应用迷走神经刺激康复治疗的随机、国际多中心、双盲、假治疗对照的预试验,题目是“Vagus nerve stimulation paired with upp er l imb rehabi l it ation af ter chronic stroke:ab... 2018年12月,Stroke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卒中后运动障碍应用迷走神经刺激康复治疗的随机、国际多中心、双盲、假治疗对照的预试验,题目是“Vagus nerve stimulation paired with upp er l imb rehabi l it ation af ter chronic stroke:ablinded randomized pilot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 卒中后 试验 康复治疗 案例分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lpar 4系统在手外伤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苏彬 贾澄杰 +4 位作者 朱毅 陈煜 郑泽 王淑桐 张秀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7-570,共4页
目的评价Valpar 4系统在手外伤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Valpar 4系统进行技能模拟训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进行手关节总主... 目的评价Valpar 4系统在手外伤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Valpar 4系统进行技能模拟训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进行手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和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TAM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观察组TAM、DASH、UEF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且DASH、UEFT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4周后,对照组TAM、UEFT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观察组TAM、DASH、UEFT均显著改善(P<0.001),且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alpar 4系统能改善手外伤患者手指关节活动度、手功能及上肢功能,尤以上肢从事日常活动的能力改善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伤 Valpar 4系统 总主动活动度 上肢功能评定表 carroll功能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