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35
1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岳继晖 衡立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0-96,共7页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在潜力区部署的侧钻井生产情况较好,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该研究思路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生物礁 储层非均质 流花11-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砂砾岩油藏聚合物驱实验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唐洪明 张亚琦 +3 位作者 王俊杰 王晓光 陈玉琨 王珠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9-555,共7页
砂砾岩储集层岩石颗粒混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克拉玛依油田砂砾岩储集层注水开发面临易水窜和水淹、综合含水率高、采收率低等问题,须开展砂砾岩储集层聚合物驱室内评价实验,为合理制定开发方案提供参考。以克拉玛依油田七... 砂砾岩储集层岩石颗粒混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克拉玛依油田砂砾岩储集层注水开发面临易水窜和水淹、综合含水率高、采收率低等问题,须开展砂砾岩储集层聚合物驱室内评价实验,为合理制定开发方案提供参考。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砂砾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压汞、铸体薄片等手段,表征砂砾岩储集层不同类型孔隙结构特征,选择有代表性的岩心开展水驱与聚合物驱实验,通过核磁共振检测驱替过程中聚合物驱油效率、原油动用规律以及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孔隙结构差异较大,聚合物驱油潜力不同,其中Ⅱ类孔隙结构聚合物驱提高驱油效率最高;半径大于10.0 μm的孔喉中的原油水驱动用程度最高,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驱油效率有效孔喉半径为1.0~10.0 μm,孔喉半径小于1.0 μm的孔隙对聚合物驱油贡献率低,聚合物驱平均提高驱油效率13.0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玛依油田 七东1 砂砾岩储集层 孔隙结构 聚合物驱 驱油效率 原油动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珂 戴俊生 +1 位作者 贾开富 刘海磊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3期119-124,130,共7页
流动单元研究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对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建立河流相及三角洲相流动单元类型划分标准以及判别式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油藏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流动单元的... 流动单元研究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对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建立河流相及三角洲相流动单元类型划分标准以及判别式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油藏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的关系。结果表明,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可划分为E(极好)、G(好)、M(中等)和P(较差)4种类型,其中E型和G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大,M型和P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小,同时流动单元的层间差异和井间差异明显。E型流动单元与横向砂坝分布范围一致,G型流动单元与河道沉积及纵向砂坝分布相对应,表明储层构型与流动单元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E型和G型流动单元剩余油较富集,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向,M型流动单元是剩余油挖潜的次要方向,P型流动单元剩余油地质储量有限,挖潜潜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储层构型 剩余油 三叠系 塔河油田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式分级箍在草古100区块水平井固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宏军 张明昌 +1 位作者 任腾云 孙玉明 《石油钻探技术》 CAS 2001年第1期35-36,共2页
在分析草古 10 0区块水平井固井的工艺及难点的基础上 ,对机械式分级箍进行了改制 ,采用了双级注水泥工艺 ,在 9口水平井固井中的应用结果表明 ,该固井工艺满足了古潜山裂逢溶洞型特超稠油油藏开发的需求 。
关键词 古潜山油气藏 稠油油藏 水平井 固井设备 分级箍 固井质量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河1石炭系具稠油垫油藏注气开发数值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邵光强 卞万江 +4 位作者 王开宇 樊瑾 陶正武 旷曦域 范坤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3-480,共8页
针对东河1石炭系油藏泡点压力低、油藏底部带稠油垫、构造幅度大、夹层发育等特点,建立等效数值模型模拟该油藏注水开发后转注气开发调整机理,分析不同时间点转换为组分模型误差,确定合理转换时间点,提高模型运算效率和精度。通过对比... 针对东河1石炭系油藏泡点压力低、油藏底部带稠油垫、构造幅度大、夹层发育等特点,建立等效数值模型模拟该油藏注水开发后转注气开发调整机理,分析不同时间点转换为组分模型误差,确定合理转换时间点,提高模型运算效率和精度。通过对比顺层网格和混合网格划分法处理稠油垫的差异,合理描述稠油垫形态,分析其对生产动态的影响,提高历史拟合精度。利用等效模型快速模拟油藏注水开发后转注气开发的过程,对比不同注入介质和不同注入方式的差异,为油藏实际模型的建立和注气开发机理研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等效模型可大幅提高研究效率;混合网格划分法在描述稠油垫形态和垂向属性方面更准确;在注水开发历史拟合结束由油水两相或三相黑油模型转为组分模型,可节省约90%的拟合时间,误差在可控范围,主要指标相对误差小于1%.机理研究表明,油藏注水转注气开发,夹层对气窜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受重力影响,随着气油水三相垂向动态平衡,可能在次生气顶底部形成新的油环层;气油比超过200 m3/m3时,需要通过控制产气量增加注气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河1石炭系油藏 泡点压力 稠油垫 夹层 数值模拟 混合网格 注气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油田真12断块E2s1^6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1
6
作者 章志英 严学范 +3 位作者 孔祥礼 文光跃 张建良 操成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7-92,共6页
真 12断块 E2 s1 6 是真武油田主力开发层系。以岩心、测井、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 ,通过流动单元、隔夹层、渗透率韵律类型等 ,研究与渗透率变化有关的储层非均质性 ,建立储层物性参数模型。通过油藏数模模拟两类剖面和建立不同含水期储... 真 12断块 E2 s1 6 是真武油田主力开发层系。以岩心、测井、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 ,通过流动单元、隔夹层、渗透率韵律类型等 ,研究与渗透率变化有关的储层非均质性 ,建立储层物性参数模型。通过油藏数模模拟两类剖面和建立不同含水期储层渗透率模型 ,研究油藏纵向油水运动规律 ,研究剩余油分布 ,为 E2 s1 6 油藏最终提高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水淹特征 剩余油分布 真武油田 江苏油田 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注气开发气油比上升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侯冬青 刘小岑 +6 位作者 郑伟涛 赵彬 姜许健 林清金 王俊芳 姚杰 旷曦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8,共8页
自开展注气开发试验以来,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整体呈现出地层压力升、日产油量升、自然递减降、综合含水率降的"两升两降"开发特征。但与此同时,随着油藏向气藏转变、低压向高压转变,注气受效井气油比逐渐上升。为... 自开展注气开发试验以来,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整体呈现出地层压力升、日产油量升、自然递减降、综合含水率降的"两升两降"开发特征。但与此同时,随着油藏向气藏转变、低压向高压转变,注气受效井气油比逐渐上升。为了解决气油比上升引发的诸多问题,基于注气开发机理研究,立足现场试验和应用,从工艺流程、采油方式和注采关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主要对策为:优化地面工艺流程、强化参数监测,保证井控和地面安全;转变采油方式,明确气举采油为注气受效井从机采到自喷生产必要的过渡阶段,解决了机采不适问题,保证油井开井率和生产时率;完善注采井网,部署实现平面和纵向三环接替模式,严格控制注气受效井产气量和气油比,有效减缓气窜的发生。研究成果为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注气提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 注气开发 气油比 气举采油 井网完善 气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控”地质建模技术的实践与认识——以渤海湾盆地SZ36-1油田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海翔 李占东 +3 位作者 李阳 赵佳彬 庞鸿 姜洪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3-611,I0013,I0014,共11页
目前渤海湾盆地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油藏模型、油水系统及面临的开发问题十分复杂,严重制约了油田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一套基于地震反演和沉积微相约束的建模方法,结合渤海湾盆地SZ36-1油田地质资料,以地震合成记录为桥梁... 目前渤海湾盆地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油藏模型、油水系统及面临的开发问题十分复杂,严重制约了油田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一套基于地震反演和沉积微相约束的建模方法,结合渤海湾盆地SZ36-1油田地质资料,以地震合成记录为桥梁,构建了基于相控"硬约束"和地震反演"软约束"的孔隙度模型。可信度分析认为该方法优势体现在:(1)基于双控的地质模型消除了硬约束的"痕迹",与岩相砂体发育趋势相吻合,且具有一定的井间预测功能,模型更符合地质认识;(2)模型具有较高精度的同时降低了地震约束建模的局限性。后验井平均符合率达92.51%,说明地震约束建模技术能够降低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可信度较高。基于地震约束地质模型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演 地质建模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 SZ36-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移地震技术在绥中36-1油田脱气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桑淑云 姜秀娣 +2 位作者 李丽霞 张金淼 赵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和岩石物理分析结果,从时移地震差异数据体的振幅、频率、相位、吸收等一系列属性特征分析入手,对绥中36-1油田合注合采中脱气油层和脱气范围的确定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时移地震技术 岩石物理分析 脱气油层 脱气范围 绥中36-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草南SWSD-平1井钻井设计与施工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柯 魏文忠 +1 位作者 王振光 吴敬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14,共3页
介绍了我国第一口单井蒸汽驱重力辅助泄油水平井——草南SWSD-平1井的设计与施工情况,提出了不等径井眼和水平段位于稠油砾石层的水平井钻井及完井作业的技术措施,为今后该类水平井的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驱 钻井设计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相控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在老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应用——以绥中36-1油田为例 被引量:21
11
作者 吕坐彬 赵春明 +2 位作者 霍春亮 薛艳霞 张岚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3期100-105,共6页
以绥中36-1油田I期为例,首先,利用以精细地质建模为目的的地震、测井和地质一体化综合研究与建模方法,合理划分模拟单元;依据单井微相的解释成果,结合三角洲前缘亚相各沉积微相平面的组合关系,编制各沉积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图,作为三维... 以绥中36-1油田I期为例,首先,利用以精细地质建模为目的的地震、测井和地质一体化综合研究与建模方法,合理划分模拟单元;依据单井微相的解释成果,结合三角洲前缘亚相各沉积微相平面的组合关系,编制各沉积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图,作为三维沉积微相模拟的趋势约束条件;建立沉积微相三维模型。其次,依据相控建模思路及各微相物性参数的分布特征,采用相控方法建立三维孔隙度模型。最后,采用相控加孔隙度协模拟的方法建立渗透率三维模型。老井及新钻调整井的生产动态资料表明,以地质模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建模 沉积微相建模 相控建模 储层物性 剩余油 绥中36-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李燕 衡立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3-117,共5页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剩余油 生物礁 储集层非均质性 表征 流花11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洼油田东营组一段复杂储层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峰 韩殿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3-35,i0009,共4页
辽河油区大洼油田东营组构造储层发育复杂,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为找到更优质的后备储量,针对东营组一段构造特征、沉积旋回、砂体、油气层分布等地质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对比研究表明,东营组一段仍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研究结果为... 辽河油区大洼油田东营组构造储层发育复杂,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为找到更优质的后备储量,针对东营组一段构造特征、沉积旋回、砂体、油气层分布等地质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对比研究表明,东营组一段仍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研究结果为后续的油气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储层 对比标志 砂体分布 沉积旋回 油气分布 大洼油田 东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志国 张福田 高永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35-38,共4页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以及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将马岭油田中一区砂岩储层定量划...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以及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将马岭油田中一区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利用该区314口井的测井精细解释成果,研究了延安组Y9,Y10砂岩储层5个油层组连通体的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状况;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研究了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以及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流动单元Ⅰ,Ⅱ区仍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岭油田 中一区 储层流动单元 流动层带指标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石炭系油藏油水分布规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学庆 董军 戴建全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6-308,共3页
从单井的测井资料入手,研究了石炭系单井的油水分布规律。进而又对石炭系的油水空间分布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应用系统组合的观点,认为石炭系油藏由3~5个油水分布系统组成,每个油水分布系统含非渗透盖层和油水组合体系两部分。石炭系的圈... 从单井的测井资料入手,研究了石炭系单井的油水分布规律。进而又对石炭系的油水空间分布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应用系统组合的观点,认为石炭系油藏由3~5个油水分布系统组成,每个油水分布系统含非渗透盖层和油水组合体系两部分。石炭系的圈闭类型属披覆于奥陶系上部的低幅度背斜构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沉积相特征提出了石炭系的油水分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石炭系 油藏 油水分布 圈闭 背斜构造 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注空气二次采油方式探讨 被引量:5
16
作者 关密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65-169,共5页
针对石西油田的地质特征提出了可以采用注空气作为二次采油的方式.其基本原理是空气中所含21%的氧气与原油所含胶质体及沥青质之间发生放氧化反应,生成烟道气(85%的N_2、15%的CO_2),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在构造高点形成烟道气顶.因此,从本... 针对石西油田的地质特征提出了可以采用注空气作为二次采油的方式.其基本原理是空气中所含21%的氧气与原油所含胶质体及沥青质之间发生放氧化反应,生成烟道气(85%的N_2、15%的CO_2),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在构造高点形成烟道气顶.因此,从本质上讲,注空气对高温压的轻质油油藏而言是间接的烟道气驱.石西油田石炭系油藏具备注空气形成人工气顶,并能达到重力驱油、混相驱替以及多种驱动效应的基本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油田 二次采油 注空气 采油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