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1
1
作者 胡昌浩 董树亭 +3 位作者 岳寿松 王群瑛 高荣岐 潘子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3-69,共7页
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开花期达最大值。紧凑型品种在适宜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易获高产;平展型品种在适宜低密度下,大喇叭口期以后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产量领先。群体光合速率在冠层... 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开花期达最大值。紧凑型品种在适宜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易获高产;平展型品种在适宜低密度下,大喇叭口期以后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产量领先。群体光合速率在冠层中的分布,紧凑型品种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平展型品种上部叶>中部时>下部叶。高产群体光合最适叶面积指数紧凑型品种6—7,平展型品种4—5。玉米开花后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提高和保持开花后的群体光合速率,有利于玉米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群体光合速率 产量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光合和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王成雨 代兴龙 +3 位作者 石玉华 曹倩 门洪文 贺明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4,共8页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180 kg/hm2和240kg/hm2两个氮肥水平(纯氮),裂区设置75×104株/hm2,150×104株/hm2和225×104株/hm2三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叶面积指数与冬小麦...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180 kg/hm2和240kg/hm2两个氮肥水平(纯氮),裂区设置75×104株/hm2,150×104株/hm2和225×104株/hm2三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叶面积指数与冬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下部叶片叶面积指数(LLAI,倒4叶和倒5叶之和)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开花到花后14 d之前,上部叶片叶面积指数(TLAI,旗叶、倒2叶和倒3叶之和)和全部叶面积指数(WLAI,下部叶片和上部叶片之和)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并不呈必然的显著正相关关系(T18显著正相关,S15相关不显著),但花后14d至成熟期,两个品种的TLAI和WLAI均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无论是大穗型品种T18还是中穗型品种S15都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密度(T18以225×104株/hm2为宜,S15以150×104株/hm2为宜),降低氮肥用量(180 kg/hm2)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水平 种植密度 冠层 光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用量对棉花冠层结构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伟 吕新 曹连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0-87,共8页
讨论了北疆棉区推广棉种新陆早10号与新陆早12号在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600~900kg/hm2氮肥用量是较为适宜的施氮水平,氮肥用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形成理想群体冠层和获得高产。两品种相比,... 讨论了北疆棉区推广棉种新陆早10号与新陆早12号在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600~900kg/hm2氮肥用量是较为适宜的施氮水平,氮肥用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形成理想群体冠层和获得高产。两品种相比,新陆早10号较新陆早12号对较高氮肥用量反应敏感。因此在较多氮肥用量条件下选择新陆早10号、中高氮肥用量条件下选择新陆早12号栽培种植较为适宜。叶面积指数升高,叶片平均倾斜角度减小,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和群体直射辐射透过系数降低,对光能的截获率增加,可以得出不同品种对不同施肥量的反应表现及理想群体冠层结构的合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用量 冠层结构 新陆早10号 新陆早12号 产量形成 棉花 群体 条件 增加 同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玉米杂交种冠层结构与光能利用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秀萍 刘天学 +2 位作者 董鹏飞 李潮海 代小康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5,共3页
以高产玉米杂交种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和登海3719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探讨了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冠层结构和光能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冠层具有叶面积指数大、上部茎叶夹角小、穗位叶受光好、光能截获... 以高产玉米杂交种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和登海3719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探讨了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冠层结构和光能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冠层具有叶面积指数大、上部茎叶夹角小、穗位叶受光好、光能截获率高、光合效率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 玉米 冠层结构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谷群体光合速率及不同冠层器官的光合贡献 被引量:4
5
作者 管延安 任莲菊 +2 位作者 李晓云 李群 尹庆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1-55,共5页
对夏谷品种鲁谷10号3种密度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的研究表明,生育期间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型,峰值出现在开花期前后,从抽穗到灌浆初期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但高密度条件下开花后群体光合速率衰减很快。开花期和灌浆后期... 对夏谷品种鲁谷10号3种密度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的研究表明,生育期间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型,峰值出现在开花期前后,从抽穗到灌浆初期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但高密度条件下开花后群体光合速率衰减很快。开花期和灌浆后期对不同冠层器官光合贡献的分析表明,两个时期趋势相同,都以上三叶贡献最大,中部三叶次之,下部叶较低,茎鞘只占5%左右,穗部表现为呼吸消耗,且消耗总光合比重趋于上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鲁谷10号亩产400kg以上的群体光合指标为,开花期群体光合速率应达31μmol·m-2·s-1以上,以后应维持在较高水平,至成熟期仍应达12μmol·m-2·s-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谷 群体光合速率 密度 器官 光合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穗型的两个冬小麦品种根系活力、光合特性及物质分配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王志芬 陈学留 +5 位作者 余美炎 王同燕 王奎波 刘益同 任凤山 徐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07-614,共8页
选择了当前推广的不同穗型的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常规测定技术,对其部分生理特性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品种在群体根系活力、群体光合速率和物质运转分配等特性的变化上存在较大差异,此三种生理特性... 选择了当前推广的不同穗型的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常规测定技术,对其部分生理特性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品种在群体根系活力、群体光合速率和物质运转分配等特性的变化上存在较大差异,此三种生理特性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不同品种间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的高低。大穗型品种平均单茎根系活力和单茎光合速率同小穗型品种相比存在较高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群体光合速率 干重累积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营养对不同水稻基因开型物质生产和光合作用的效应 被引量:16
7
作者 陆庆 蒋德安 +1 位作者 翁晓燕 奚海福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7-270,共4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低钾土壤中钾营养对水稻不同品种谷粒产量,干物质积累特性及光合作 用的效应。结果表明:在不施钾条件下,低钾敏感品种谷粒产量显著降低,抽穗后2周内RGR, CGR和 NAR均低。而低钾耐性品种在低钾营养...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低钾土壤中钾营养对水稻不同品种谷粒产量,干物质积累特性及光合作 用的效应。结果表明:在不施钾条件下,低钾敏感品种谷粒产量显著降低,抽穗后2周内RGR, CGR和 NAR均低。而低钾耐性品种在低钾营养条件下有高的产量,这与NAR高、冠层LAI的分布合适以及较 低的大田消光系数和一天中各时间的光合速率高有关,试验还发现在群体条件下黄熟期水稻冠层有明 显的光合“午睡”,低钾敏感品种无钾供应时“午睡”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型 冠层 光合作用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粪对高产冬小麦根系活力和光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志芬 范仲学 +4 位作者 张凤云 王未名 陈建爱 闫树林 周舫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9-382,共4页
在高产条件下 ,设置不同的鸡粪用量梯度 ( 1 5、30、45m3 hm2 ) ,以不施鸡粪肥为对照 ,研究其对小麦根系活力和光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肥处理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和单位面积穗数 ,增加了千粒重 ,但最高分蘖数和平均单穗粒数表现出... 在高产条件下 ,设置不同的鸡粪用量梯度 ( 1 5、30、45m3 hm2 ) ,以不施鸡粪肥为对照 ,研究其对小麦根系活力和光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肥处理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和单位面积穗数 ,增加了千粒重 ,但最高分蘖数和平均单穗粒数表现出了下降趋势。开花后旗叶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穗灌浆的进行而逐渐增强 ,群体光合速率增加 ;根群的吸收活力增高 ,这种正效应随鸡粪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粪 冬小麦 根系活力 光合性能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群体光合速率发展动态和日变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傅金民 苏芳 张庚灵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21,28,共6页
花生叶面积系数(LAI)、群体净光合速率和群体呼吸速率分别在播后82、90和9095天达到高峰。LAI与群体净光合速率的关系可分为播后82天前的相关和其后的非相关阶段。LAI与群体呼吸速率在播后50天前同步增长;50... 花生叶面积系数(LAI)、群体净光合速率和群体呼吸速率分别在播后82、90和9095天达到高峰。LAI与群体净光合速率的关系可分为播后82天前的相关和其后的非相关阶段。LAI与群体呼吸速率在播后50天前同步增长;50—82天LAI增加快,群体呼吸速率增加慢;8290天LAI逐渐下降.群体呼吸速率迅速增加;98天后同步下降四个阶段。群体净光合速率与群体呼吸速率的关系可分为播后50天期间同步增长;50—80天关系不明显和98天后同步下降的三个阶段。在不同生育时期,群体呼吸速率一天中均呈单峰曲线变化。群体净光合速率因品种而异,在苗期,海花1号一天中呈双峰曲线变化,并有严重午休现象,鲁花11号则呈偏峰型。播种30天后,两品种的群体净光合速率一天中均呈单峰曲线变化,12∶00时达到高峰,早上6∶007∶00时前、晚17∶30-19∶00时后为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群体呼吸速率 群体光合速率 叶面积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间隔耕作秸秆条带还田增密集成技术光热资源利用效率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米娜 张富荣 +7 位作者 赵一俊 张玉书 纪瑞鹏 于文颖 陈妮娜 姜英 齐华 武晋雯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5-483,共9页
本研究以2019年辽宁省铁岭县蔡牛镇玉米间隔耕作秸秆条带还田增密集成技术示范区和普通农户种植区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个区域玉米的光温资源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和热量利用效率,并从叶片和冠层尺度净光合速率、光合生产能力与光合参... 本研究以2019年辽宁省铁岭县蔡牛镇玉米间隔耕作秸秆条带还田增密集成技术示范区和普通农户种植区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个区域玉米的光温资源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和热量利用效率,并从叶片和冠层尺度净光合速率、光合生产能力与光合参数、地上生物量累积等角度分析了集成技术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原因。结果表明,玉米间隔耕作秸秆条带还田增密集成技术与农户技术相比,光温资源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和热量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6、0.25个百分点和19.4%。示范区各层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和光合作用参数均显著高于农户技术;吐丝期至籽粒形成期示范区冠层日净同化量累积较农户技术高35.5%;开花吐丝期前后示范技术地上生物量累积显著高出农户技术19.4%,利于籽粒形成,提高株籽粒数和产量。因此,玉米间隔耕作秸秆条带还田增密集成技术冠层结构设计合理,叶片和冠层尺度光合能力均优于传统农户技术,产量关键期(开花吐丝期前后)地上生物量累积速度快,是一种能有效提高玉米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光热资源利用效率 冠层净光合速率 光合生产能力 地上生物量累积 秸秆条带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龄及树冠不同部位光强对黄花梨光合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夏仁学 史学鹏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89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笔者以黄花梨为试材,研究了叶龄及树冠不同部位光强对其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梨叶片在展叶后约11天即有少量光合产物输出,25天时,单叶净光合速率接近最大值;密植梨树高光合叶幕厚度约125cm左右。
关键词 黄花梨 光合速率 叶龄 树冠 光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方式与缓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华一帆 秦际远 +6 位作者 王洁 张秀 初金鹏 郑飞娜 于海涛 贺明荣 代兴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85-2200,共16页
【目的】研究不同新型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在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技术下对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小麦生产中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方法】于2020—2021年小麦生育季,以冬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太麦198’为试材,... 【目的】研究不同新型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在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技术下对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小麦生产中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方法】于2020—2021年小麦生育季,以冬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太麦198’为试材,在山东省泰安市和潍坊市两试验点开展了大田试验。主区设置播种方式常规条播和宽幅播种,副区设置4个肥料处理:常规分次施肥对照(F1)、稳定性氮肥一次性施用(F2)、腐植酸控释掺混氮肥一次性施用(F3)、树脂包膜氮肥与常规尿素7∶3掺混一次性施用(F4)。调查了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花后氮素吸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花后氮素吸收量、花后群体光合速率、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分别平均提高48.0×10^(4)/hm^(2)、12.4 kg/hm^(2)、7.9μmol CO_(2)/(m^(2)·s)、5.6天、920.7 kg/hm^(2),进而产量平均提高了902.6kg/hm^(2)。小麦花后干物质生产量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与花后氮素吸收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F1相比,F2、F3和F4处理的花后氮素吸收量、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和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均明显降低,但是宽幅播种下3个处理的小麦花后氮素吸收量和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的降低量分别为21.8kg/hm^(2)和2.6天,均小于对应的常规条播,花后干物质生产量的降低量(631.4 kg/hm^(2))可由其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运的增加量(551.7 kg/hm^(2))所弥补,进而产量与常规分次施肥持平。常规条播下,F2、F3和F4处理的小麦花后氮素吸收量和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降低量较大,分别平均为27.2 kg/hm^(2)和4.5天,导致其花后干物质生产量的降低量过高(1054.8 kg/hm^(2)),未能被其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运的增加量(540.6 kg/hm^(2))所弥补,进而产量低于F1处理。3个控释肥料处理之间在所有测定项目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宽幅播种较常规条播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新型氮肥一次性施用在常规条播下会降低小麦产量,而在宽幅播种由于花前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和运转量补偿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下降,不会降低小麦产量,3种新型肥料的施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宽幅播种条件下,可以采用新型氮肥一次基施替代传统的分次施肥,而在常规条播条件下,应慎重考虑采用新型氮肥一次性基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播种 常规条播 缓控释肥 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运转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