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1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金观音(Camellia sinensis)单体型基因组CsUGT等位基因的鉴定及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雷小梅 张宇航 +2 位作者 谷梦雅 郑玉成 叶乃兴 《茶叶学报》 2024年第3期11-33,共23页
【目的】植物的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是催化次生代谢物糖基化的关键酶,UGT基因主要参与植物逆境胁迫的响应。对CsUGT等位基因进行鉴定与表达分析,为其在茶树抗性及乌龙茶加工中香气形成的作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金观音(Cam... 【目的】植物的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是催化次生代谢物糖基化的关键酶,UGT基因主要参与植物逆境胁迫的响应。对CsUGT等位基因进行鉴定与表达分析,为其在茶树抗性及乌龙茶加工中香气形成的作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金观音(Camellia sinensis‘Jinguanyin’)单体型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CsUGT基因在低温(4℃)、干旱(10%PEG-6000溶液)和激素(100μmol·L^(−1)MeJA溶液)处理下0、3、6、12和24 h的表达,以及CsUGT基因在金观音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鲜叶、萎凋、一摇、二摇、三摇和杀青前的表达。【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从金观音单体型基因组中鉴定出了142对等位基因,多数定位于叶绿体中,并基于进化树将这些基因分为5个亚家族。CsUGT等位基因的结构较保守,相同基因的亲本等位基因的结构相似。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发现多数CsUGT等位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在MeJA处理下,CsUGT002、CsUGT047和CsUGT091的表达量在6 h达到峰值;在低温和干旱处理下,部分CsUGT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在3或24 h时达到峰值。此外,在金观音乌龙茶加工过程中,CsUGT115的表达量显著上调,部分CsUGT基因在三摇时的表达量达到峰值。【结论】CsUGT蛋白多数为酸性和亲水性蛋白,并定位于叶绿体中;CsUGT等位基因结构较保守具有组织表达特性,部分CsUGT基因参与调控茶树的逆境胁迫及乌龙茶加工工艺中摇青时的香气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金观音 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 等位基因 逆境胁迫 香气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Camellia sinensis L.)对铜的吸收与累积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海生 张志权 席嘉宾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6-39,共4页
对广东省5个大型茶场中不同土壤背景值的8个茶园进行了土壤及茶(CamelliasinensisL.)树各部位的铜含量分析调查。地处我国南方的广东省茶园,土壤中铜含量在2.39~53.05mg kg之间。有效态铜含量相对较低,仅在0.45~3.17mg kg之间。茶树... 对广东省5个大型茶场中不同土壤背景值的8个茶园进行了土壤及茶(CamelliasinensisL.)树各部位的铜含量分析调查。地处我国南方的广东省茶园,土壤中铜含量在2.39~53.05mg kg之间。有效态铜含量相对较低,仅在0.45~3.17mg kg之间。茶树中各部位铜含量大小依次为枝条>幼叶>根>成熟叶。茶树枝条和幼叶铜含量较高,平均分别达14.5和14.3mg kg,远高于成熟叶铜含量水平(9.7mg kg)。而同时期相应茶场的茶叶制成品铜含量则较幼叶(一芽两叶)铜的含量高。土壤中的总钾、有效磷和总铜等都对茶树各部位铜的累积产生较大影响,但只有土壤有效磷含量对铜在茶树体内向枝条部分的转移和累积影响达显著程度,枝条铜含量与土壤有效磷之间的相关系数r=-0.74,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累积 土壤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Camellia sinensis L.对铝的吸收与累积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海生 张志权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2-75,共4页
对广东省几个大型茶场中不同土壤背景值的 8个茶园 ,进行了土壤及茶树各部位的铝含量调查研究。地处我国南方的广东省茶园 ,其土壤中铝的含量都较高 ,全量在 6 0 0 0 0~ 15 0 0 0 0mg·kg- 1 之间 ,但有效态铝含量相对较低 ,仅为 3... 对广东省几个大型茶场中不同土壤背景值的 8个茶园 ,进行了土壤及茶树各部位的铝含量调查研究。地处我国南方的广东省茶园 ,其土壤中铝的含量都较高 ,全量在 6 0 0 0 0~ 15 0 0 0 0mg·kg- 1 之间 ,但有效态铝含量相对较低 ,仅为 30~ 40 0mg·kg- 1 之间 ,而且与土壤中全铝量大小无关 ,而与土壤酸碱度 (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r=- 0 9732。铝在茶树各部位含量大小依次为落叶 >成熟叶 >根 >枝条 >幼叶。茶树凋落叶铝含量最高 ,平均达 (112 71± 332 )mg·kg- 1 ,而用于加工成饮用茶的幼叶 (一芽两叶 )部分最低 ,平均只有 (6 39±2 32 )mg·kg- 1 ,同时期的相应茶场的茶叶制成品中 ,铝的含量亦接近这一水平 ,为 (978± 2 32 )mg·kg- 1 。土壤中的有机质、酸碱度 (pH)、总钾和有效钾、全铝和有效铝都对茶树各部位铝的累积产生较大影响 ,但只有土壤pH值对铝在茶树体内向幼叶部分的转移和累积影响达显著程度 ,幼叶铝含量与土壤pH之间的相关系数r =0 772 ,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累积 土壤酸碱度 土壤有机质 累积部位 富铝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Camellia sinensis Kuntze)离体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毅军 严学成 +1 位作者 暨淑仪 魏新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47-51,共5页
以茶树叶片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附加4mg·L-16-BA,2mg·L-1IAA.3mg·L-1GA3和0.2—0.3%活性碳诱导出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进一步形成小植株.切片观察表明.茶叶愈伤组织胚状体的发... 以茶树叶片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附加4mg·L-16-BA,2mg·L-1IAA.3mg·L-1GA3和0.2—0.3%活性碳诱导出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进一步形成小植株.切片观察表明.茶叶愈伤组织胚状体的发生,起源于愈伤组织表层及其内部的单个细胞和细胞团,胚状体发育顺序与合子胚大致相似.经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胚阶段.但发育过程中常有畸形胚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组织培养 体细胞 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Camellia sinensis)花粉及其蜂粮中花粉粒的显微结构
5
作者 苏松坤 陈盛禄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9-452,共4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茶蜂花粉及其不同酿制时间的蜂粮中花粉粒的外部形态和萌发沟,未发现花粉壁和花粉粒结构被破坏的迹象.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模拟消化的蜂粮中花粉粒内含物外吐的数量...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茶蜂花粉及其不同酿制时间的蜂粮中花粉粒的外部形态和萌发沟,未发现花粉壁和花粉粒结构被破坏的迹象.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模拟消化的蜂粮中花粉粒内含物外吐的数量比蜂花粉多,而且随着酿制时间的延长,其内含物外吐的花粉粒所占的比例增加.结果提示,同种粉源的蜂粮比蜂花粉更易于被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蜂花粉 茶蜂粮 花粉粒 显微结构 营养保健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诱导茶树(Camellia sinensisL.)耐热性的生理机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治鑫 李鑫 韩文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9-965,共7页
以茶树品种龙井43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EBR)处理对高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叶面喷施EBR能显著提高高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 以茶树品种龙井43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EBR)处理对高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叶面喷施EBR能显著提高高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_(c,max))、Rubisco的最大再生速率(J_(max))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同时外源EBR处理后,高温胁迫下茶树叶片中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提高,而MDA含量则显著下降。外源EBR主要通过解除非气孔因素的限制、促进光合碳反应的进行来缓解高温胁迫对茶树叶片光合作用的抑制;同时EBR能够有效利用多种抗氧化途径以清除其细胞内的自由基和活性氧,最终缓解高温胁迫对茶树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高温 油菜素内酯 光合特性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晓阳 程淑媛 +11 位作者 蒋军喜 陈艳 黄纪刚 刘爽 刘克东 邱慧芳 江武 叶茵 袁倩 余玉华 单崇蕾 刘家鑫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1期134-141,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melliae)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以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山茶刺盘孢(C. camelliae)为检测目标,根据刺盘孢属ApMat基因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q PCR检测...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melliae)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以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山茶刺盘孢(C. camelliae)为检测目标,根据刺盘孢属ApMat基因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q PCR检测技术体系,验证引物特异性,测试反应的灵敏度,绘制标准曲线,并采集田间病叶测试检测效果。【结果】设计的四组引物对中,引物对CcF/CcR特异性最好,扩增效率最高;用于定量检测C. camelliae的灵敏度为10 pg/μL,DNA浓度的对数(X)与Ct值(Y)之间的线性关系为Y=-3.529 6X+36.938(R^(2)=0.9957,E=92.01);该体系检测C.camelliae溶解曲线对应的特异峰值Tm为(85.5±0.5)℃;用该体系在人工接种C. camelliae的病斑组织和田间病叶中检测到了C. camelliae的存在。【结论】建立的q PCR反应体系可特异性定量检测C. camelliae,并可应用于田间病害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炭疽病 山茶刺盘孢 实时荧光定量PCR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PATL基因家族鉴定及CsPATL1上游转录调控分析
8
作者 王金波 谢思艺 +3 位作者 窦祥亚 申小华 田娜 刘硕谦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Patellin(PATL)基因家族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有着重要影响。对茶树PATL(CsPATL)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鉴定和详细分析,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成功鉴定出CsPATL家族的5个成员,并对其蛋白序列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sPATL... Patellin(PATL)基因家族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有着重要影响。对茶树PATL(CsPATL)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鉴定和详细分析,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成功鉴定出CsPATL家族的5个成员,并对其蛋白序列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sPATL家族的5个成员编码氨基酸232~585个,蛋白质分子质量为26.31~64.69 kDa,等电点为4.65~9.35。同时,对这些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启动子序列中的顺式元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主要参与植物激素响应、非生物胁迫响应和光响应。通过酵母单杂交试验、凝胶电泳迁移试验和双荧光素酶试验验证了Cshdz7可以直接结合CsPATL1的启动子并促进CsPATL1的表达。这些发现为理解CsPATL家族基因在茶树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基因家族 CsPATl1 启动子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duced Polyploidy as a Tool for Increasing Tea(Camellia sinensis L.) Production 被引量:1
9
作者 Hasnain Alam Muhammad Razaq Salahudd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3期43-47,共5页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represents different ploidy levels.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reviewed the recent data on the diploid, aneuploid and polyploid formed their origin and chemically induced polyploidy and pred...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represents different ploidy levels.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reviewed the recent data on the diploid, aneuploid and polyploid formed their origin and chemically induced polyploidy and predicted it role in teagenetic improvement for better yield. Different polidy level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ea physiology. Tetraploid and triploid had more vigour and hardness due to increased size of cells, while triploid could have even more vigours due to increased size of cells and sterilities. Chemically induced polyploidy had been found an important tool for improving plant physiology and production, therefore, induced polyploids should be produced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low yield and limited rainfall in tea growing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 camellia sinensis POlYPlOI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命名、模式及自然分布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东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1-499,共9页
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在全球广泛种植,是商品茶叶的重要原料来源。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大叶茶学名的合格发表及其命名模式的研究进展。依据《深圳法规》条款41.4,Griffith在1854年将茶组[Camellia sect. Thea (L.) Grif... 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在全球广泛种植,是商品茶叶的重要原料来源。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大叶茶学名的合格发表及其命名模式的研究进展。依据《深圳法规》条款41.4,Griffith在1854年将茶组[Camellia sect. Thea (L.) Griff.]作为新等级名称、而非新类群名称合格发表。老挝茶因其叶背具腺点、花柱离生而被移出茶组。Masters在1844年并未合格发表Thea assamica,此名称最早由Hooker于1847年合格发表,Steenis于1949年提出的新组合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var. assamica (Hook.) Steenis应为大叶茶的完整学名。英国邱园馆藏标本W. Griffith s.n.(K000939670)在2021年被指定为大叶茶的新模式。本文同时总结了迄今归并的7个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的原白和模式。尽管Darlington和Ammal在1945年将大叶茶作为物种处理并提出新组合名称C.assamica,多学科证据却支持大叶茶是茶的变种。假如大叶茶的物种地位被接受,那么1838年发表的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C. theifera将取代C. assamica而获得物种阶元上的优先权,届时,广泛使用的种加词“assamica”或可依据《深圳法规》条款14提议作为保留名称。本文同时总结了大叶茶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的自然分布点,并讨论了它在不同原产国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大叶茶 中南半岛 学名 野生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 Silico Analysis and Feeding Assays of Some Genes in the Early Steps of Terpenoid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Camellia Sinensis 被引量:4
11
作者 Wei Xiang Yan Xu +5 位作者 Fu-Min Wang Li-Ping Gao Ming-Jun Gao Zheng-Zhu Zhang Xiao-Chun Wan Shu Wei 《茶叶》 2013年第4期191-198,共8页
Terpenoid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 quality in tea(Camellia sinensis),not only because volatile terpenoid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aroma of teas,but terpenoid-derived light harvesting p... Terpenoid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 quality in tea(Camellia sinensis),not only because volatile terpenoid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aroma of teas,but terpenoid-derived light harvesting pigments and phytohormones such as strigolactones implement photosynthesis and branching in plants.All terpenoids are derived from isopentenyl diphosphate(IPP),dimethylallyl diphosphate(DMAPP) produced by methyl-erythritol-phosphate(MEP) and mevalonate(MVA) pathways,the early steps of isoprenoid biosynthesis.For the purpose to determine key genes in the MEP and MVA pathways in C.sinensis,five genes with complete coding sequence and three with partial sequence were obtained based on previously attained transcriptome data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pproach in this study.In silico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five genes with full coding sequence individually encoded acetyl-CoA C-acetyltransferase(CsAACT),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synthase(CsHMGS),4-(cytidine 5'-diphospho)-2-C-methyl-D-erythritol kinase(CsCMK),1-hydroxy-2-methyl-2-(E)-butenyl-4-diphosphate synthase(CsHDS),and farne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CsFPS).Additionally,studies on metabolite-mediated gene expression were performed using tea cell suspensions and leaf-disc cultures.Our data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acetyl-CoA increased the transcript level of CsAACT and CsHMGS by 1.5- and 3-fold,respectively.The addition of deoxy-D-xylulose 5-phosphate(DXP) induced the expression of CsCMK and CsHDS by 2.3- and 1.5-fold,respectively.The CsFPS expression was approximately 2-fold higher when treated with DXP,IPP or DMAPP than the untreated control,but this induction was not observed with the acetyl-CoA treatment.Our studies indicated that expression of CsAACT,CsHMGS,CsCMK,CsHDS,and CsFPS were metabolite-mediated in a different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萜类化合物 生物合成途径 基因表达 茶树 早期 硅片 法呢基焦磷酸合酶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sLhca4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12
作者 张佳琪 罗微 +7 位作者 蒋珊 高艺涵 胡志航 杨妮 谭杉杉 熊爱生 刘慧 庄静 《茶叶学报》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目的】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蛋白(Lhc,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 a/b-binding protein)能够捕获光能并将光能传递至光化学中心发生反应,促使光合作用的进行。通过克隆茶树CsLhca4基因及其启动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结合转... 【目的】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蛋白(Lhc,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 a/b-binding protein)能够捕获光能并将光能传递至光化学中心发生反应,促使光合作用的进行。通过克隆茶树CsLhca4基因及其启动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茶树CsLhca4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特性,以期为进一步解析茶树CsLhca4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和已发表的转录组数据,分析茶树CsLhca4基因在‘舒茶早’和‘龙井43’两种茶树中的表达特性,以及上游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结果】从茶树‘舒茶早’和‘龙井43’中分别克隆茶树CsLhca4基因,分析发现,两种茶树CsLhca4基因均为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均为稳定蛋白和疏水性蛋白,相似度为99.6%,两个茶树CsLhca4基因编码的蛋白仅有一个氨基酸差异,其中‘舒茶早’中第五个密码子编码丙氨酸(Ala),‘龙井43’中第五个密码子编码苏氨酸(Thr)。CsLhca4蛋白的二级结构主体均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发现,CsLhca4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CsLhca4基因在‘舒茶早’和‘龙井43’叶片中高表达,茎中次之,花和果的表达量较低,根中几乎不表达。CsLhca4基因表达受光照强度的影响,遮阴4 h和8 h表达水平下降。基因响应干旱胁迫、盐胁迫和MEJA处理。启动子克隆分析发现,茶树CsLhca4基因启动子含有参与光响应、激素响应以及调节细胞周期的顺式作用元件。【结论】‘舒茶早’和‘龙井43’两个品种茶树CsLhca4基因主要在光合器官中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此外,两种茶树CsLhca4能够响应干旱与盐胁迫,有望为茶树抗逆育种提供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Cslhca4基因 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蛋白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eening of Adoptive Elite Tea (Camellia sinensis) Clones
13
作者 Muhammad Razaq Hasnain Alam +1 位作者 Muhammad Ishfaq Salahudd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4期33-36,共4页
The research screening of adoptive elite tea clones was conducted at NTRI, Mansehra during 2011-2012. Nine clones 101Aa, 105aa, 108aa, 561aa, ll7aa, 219ab, 470bb and 180bd were evaluated for seedling performance. Rand... The research screening of adoptive elite tea clones was conducted at NTRI, Mansehra during 2011-2012. Nine clones 101Aa, 105aa, 108aa, 561aa, ll7aa, 219ab, 470bb and 180bd were evaluated for seedling performance.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as used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Data was recorded on variou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fter 8 month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urvival percentage, shoot length, number of roots plant-1, number of leaves plant1 and root length were observed in clone 105aa. While the highest fresh weight and dry weight of leaves were observed in clones 117aa and 105aa. The clone 105aa was drought resistant, high survival percentage and root growth.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clone 105aa was recommended for cultivation through cuttings in the hilly areas of Pakistan where unequal rainfall distribution was a major hit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 camellia sinensis Cl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分析贵州3个主栽茶树鲜叶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含量
14
作者 方仕茂 代新龙 +4 位作者 罗金龙 戴宇樵 刘忠英 潘科 沈强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72-80,共9页
【目的】探明贵州3个主栽茶树[黔茶1号(Camellia sinensis cv.Qiancha 1)、黔湄601(Camellia sinensis cv.Qianmei 601)和福鼎大白(Camellia sinensis cv.Fuding Daba)]鲜叶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含量差异,为茶树品种特异性加工技术开发及资... 【目的】探明贵州3个主栽茶树[黔茶1号(Camellia sinensis cv.Qiancha 1)、黔湄601(Camellia sinensis cv.Qianmei 601)和福鼎大白(Camellia sinensis cv.Fuding Daba)]鲜叶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含量差异,为茶树品种特异性加工技术开发及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鼎大白、黔茶1号和黔湄601茶树1芽1叶鲜叶为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定量分析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含量,并筛选关键差异代谢物。【结果】3个茶树品种鲜叶共检测出68种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包括蛋白质氨基酸19种、非蛋白质氨基酸16种和氨基酸代谢物33种。黔湄601蛋白质氨基酸总量达82443.78μg/g,显著高于福鼎大白与黔茶1号,其中,谷氨酸(34144.06μg/g)、谷氨酰胺(43116μg/g)和精氨酸(1766.74μg/g)含量积累显著;福鼎大白和黔茶1号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分别为2794.77μg/g和3272.98μg/g,显著高于黔湄601(690.30μg/g)。聚类结果表明,黔湄601独立成簇,福鼎大白与黔茶1号聚为一类,反映出大叶类与中小叶类品种代谢特征分化。黔湄601与福鼎大白、黔茶1号分别存在44种、45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共有差异化合物20种。【结论】黔湄601的高蛋白氨基酸含量为茶叶加工“增鲜降苦”提供了物质基础;福鼎大白与黔茶1号的GABA富集特性可支持开发功能性茶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福鼎大白 黔茶1号 黔湄601 UPlC-MS/MS 氨基酸 氨基酸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nctional Components of Tea(Camellia Sinensis)Germplasms Collected in Korea
15
作者 Min-Seuk Lee Joo Yoo +1 位作者 Jin-Ho Lee Kwan Jeong Song 《茶叶》 2013年第4期199-200,共2页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obtain useful information and to search quality related components for breeding of tea by analysis of Korean local tea leaves at Sulloc-Cha R&D center in Jeju Island,Korea.It was also...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obtain useful information and to search quality related components for breeding of tea by analysis of Korean local tea leaves at Sulloc-Cha R&D center in Jeju Island,Korea.It was also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major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300 local germplasms.These results allowed us to select some superior lines as genetic resources for green-tea breeding and research g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收集 茶树育种 功能组件 韩国 农艺性状 遗传资源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sinensis Rousi)的开花特性及风媒传粉距离的检测 被引量:22
16
作者 鲁先文 马瑞君 孙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18-2525,共8页
连续两年对雌雄异株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sinensis Rousi)的花期物候、开花式样进行了观察,检测了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和花粉一胚珠比,并进行厂人工授粉、套袋实验,检测结实率。结果显示中国沙棘风媒传粉发生... 连续两年对雌雄异株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sinensis Rousi)的花期物候、开花式样进行了观察,检测了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和花粉一胚珠比,并进行厂人工授粉、套袋实验,检测结实率。结果显示中国沙棘风媒传粉发生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单花花期约7d;传粉盛期在第3天到第5大,柱头的可授性从第2天到第4天或第5天。中国沙棘花先叶开放、花小、无花冠、花药成熟时萼片从两个侧向的纵缝中裂开,形成有利于化粉散布的对流风洞。花粉活力和花粉.胚珠比都很高,具有典型的适应风媒传粉的花部特征和性状。中国沙棘花粉的传播距离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通过重力玻片法检测可以看出,在风速小于3m/s时,主要集中在15-25m之间,当风速大于3m/s时,顺风向可超过85m以外。传粉效率对结实率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 sinensis Rousi) 开花特性 风媒传粉 传粉距离 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冬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翔 刘庆华 +4 位作者 王奎玲 刘庆超 王建萍 唐启和 刘天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1078-1080,共3页
采用TTC法测定“长柱耐冬”、“深红皱瓣”、“花团锦簇”、“霜红”4个耐冬山茶品种的花粉活力和寿命,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4个耐冬山茶品种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深红皱瓣’花粉活力在开花期间显著优于‘长柱耐冬’、‘花... 采用TTC法测定“长柱耐冬”、“深红皱瓣”、“花团锦簇”、“霜红”4个耐冬山茶品种的花粉活力和寿命,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4个耐冬山茶品种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深红皱瓣’花粉活力在开花期间显著优于‘长柱耐冬’、‘花团锦簇’、‘霜红’3个品种,4个品种的花粉寿命最长可达到37d。4个品种的耐冬山茶柱头在开花1~7d内均具可授性。在1~4d可授性较强,不同的耐冬山茶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冬山茶 花粉活力 柱头 可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属华东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丕睿 刘永芝 +1 位作者 翟敏 郭忠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22-1030,1035,共10页
山茶属华东山茶(Camellia japonica)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从生殖生物学、细胞染色体、遗传多样性、育种方法、繁殖技术、化学成分、园林观赏价值、生态价值、食用、油用及药用价值等方面对华东山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华东山茶未来的... 山茶属华东山茶(Camellia japonica)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从生殖生物学、细胞染色体、遗传多样性、育种方法、繁殖技术、化学成分、园林观赏价值、生态价值、食用、油用及药用价值等方面对华东山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华东山茶未来的育种方向和开发前景进行展望。将现代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手段结合运用,同时进一步深入挖掘华东山茶的油用和药用价值并对其合理地开发利用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山茶 遗传多样性 育种 药用 油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肉脐橙(Citrus sinensis L.)果肉中特征色素提取方法探索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娟 邓秀新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3-226,共4页
红肉脐橙是目前为止惟一果肉呈粉红色或红色的脐橙,其呈色色素尚未见报道。为深入研究其果肉中特征色素的构成及在果实生长发育和贮存过程中色素含量的变化,本研究在对该色素初步定性的基础上对提取方法进行了探索。在分析红肉脐橙果肉... 红肉脐橙是目前为止惟一果肉呈粉红色或红色的脐橙,其呈色色素尚未见报道。为深入研究其果肉中特征色素的构成及在果实生长发育和贮存过程中色素含量的变化,本研究在对该色素初步定性的基础上对提取方法进行了探索。在分析红肉脐橙果肉中色素萃取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时发现,该色素有类胡萝卜素的特征吸收峰,将萃取液进行薄层层析则进一步证实其内含有番茄红素。在色素提取的前处理方式上,本研究认为冷冻干燥样品的浸提效果较真空干燥的样品稳定(变异系数小),且浸提率相差无几,所以选择冷冻干燥作为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式。色素浸提条件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浸提条件为50℃、1.5h内浸提4次,浸提的料液比为1:60。此外,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料液比和浸提次数对浸提率都有显著影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浸提温度,最佳温度为50℃,随温度降低浸提率显著降低。其次是侵提时间的长短,最佳浸提时间为1.5h,延长或缩短0.5h都会使浸提率下降。浸提次数对浸提率的影响是最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肉 特征色素 红肉脐橙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薄层层析 番茄红素 浸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序Sentinel数据多特征优选的南方丘陵区油茶种植区提取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恒凯 王洁 +1 位作者 周艳兵 龙北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1-251,共11页
油茶作为江西省经济林树种之一,也是江西省特色优势产业,准确获取其空间分布在产量估算、生产管理和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南方多云多雨气候导致光学影像不足,以及丘陵山区地形破碎问题,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为研究区... 油茶作为江西省经济林树种之一,也是江西省特色优势产业,准确获取其空间分布在产量估算、生产管理和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南方多云多雨气候导致光学影像不足,以及丘陵山区地形破碎问题,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为研究区,采用时序Sentinel系列影像数据和SRTM DEM数据为数据源,构建和优选了光谱特征、植被-水体指数、红边指数、雷达特征、地形特征和纹理特征共125个特征变量,其中,纹理特征采用累计差法(Δf)对比15种不同尺度窗口,计算Sentinel-1和Sentinel-2影像最佳纹理特征。基于ReliefF特征优选算法和随机森林分类算法,设计了8种特征组合方案开展实验,探讨不同特征类型对油茶提取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累计差法计算出的Sentinel-1和Sentinel-2的最佳纹理特征窗口尺寸均为35×35,最佳纹理特征组合为均值(Mean)、方差(Variance)和对比度(Contrast);在光谱特征、植被-水体指数的基础上加入不同特征对油茶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特征对油茶提取的有利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S2纹理特征、S1纹理特征、地形特征、雷达特征、红边指数,相比于单一光谱和指数特征,纹理特征的加入可大幅度提高分类精度。多特征协同分类结果优于单特征分类结果,基于特征优选的油茶提取精度最高;基于ReliefF算法特征优选后的方案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88.29%,Kappa系数为0.81。本研究利用时序Sentinel系列遥感影像和DEM地形数据,构建了针对多云雨南方丘陵山区的大范围油茶遥感提取方法,可为中国南方丘陵区域油茶资源调查与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种植区提取 Sentinel-1 Sentinel-2 特征优选 累计差 RElIEFF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