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8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机理的研究进展——以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荣府 董晓英 +1 位作者 赵学强 沈仁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258,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的耐铝机理研究进展,重点以酸性土壤先锋植物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铝累积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例,总结了木本植物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铝吸收和运输机制及铝与氮磷胁迫的协同适应等。木... 综述了近年来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的耐铝机理研究进展,重点以酸性土壤先锋植物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铝累积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例,总结了木本植物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铝吸收和运输机制及铝与氮磷胁迫的协同适应等。木本植物有铝累积和铝排斥植物之分;铝排斥植物胡枝子耐铝的重要机制是其根系同时分泌柠檬酸和苹果酸;铝累积植物油茶高效累积铝的原因在于其不仅可以高效吸收土壤和土壤溶液中广泛存在的铝(Al3+和Al-F),而且可以通过木质部运输和特定季节韧皮部运输的配合实现铝的高效分配和传输;铵态氮相对于硝态氮可缓解胡枝子的铝毒害;磷对不同胡枝子耐铝作用的影响明显不同。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机理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助于完善植物的耐铝机理及铝运输理论,并为酸性土壤中矿质养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木本植物 油茶 胡枝子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PLAC8家族蛋白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松子 幸伟年 赵攀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7,14,共8页
【目的】PLAC8家族蛋白在植物调控器官大小及重金属转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该家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油茶的产量及品质。【方法】基于油茶基因组、转录组及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PLAC8家族蛋白进行鉴定与分析。【结... 【目的】PLAC8家族蛋白在植物调控器官大小及重金属转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该家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油茶的产量及品质。【方法】基于油茶基因组、转录组及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PLAC8家族蛋白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油茶基因组中含有26个CoPLAC8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oPLAC8可以分为3个亚家族、7个分支,其中,SlFW2.2、MdCNR8、PaCNR12等3个与器官大小相关的基因分别分布在I-2、I-4、I-5分支,CoPLAC8-5与MdCNR8在同一亚支;Zn载体AtPLAC86分布在I-1分支,参与Cd转运的AtPLAC88、AtPLAC85及AtPLAC812分别分布在I-2、I-3、I-4分支。基因表达分析表明,CoPLAC8-5、CoPLAC8-7、CoPLAC8-17、CoPLAC8-18、CoPLAC8-20、CoPLAC8-23等6个基因在种子、种皮、果皮、茎、根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高,CoPLAC8-5及CoPLAC8-18在成熟子房的心皮内层及胎座的表达水平较低。【结论】CoPLAC8-5可能是参与油茶果实大小调控的关键基因,CoPLAC8-5、CoPLAC8-7、CoPLAC8-17、CoPLAC8-18、CoPLAC8-20、CoPLAC8-23等6个基因可能与种仁中的Cu富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PLAC8 果实大小 铜富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掺杂改性活性炭对水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友华 康地 +2 位作者 彭邵锋 李弛 欧阳也能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3,共9页
以油茶壳为原料,经氯化锌活化制得活性炭,通过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和支状聚乙烯亚胺(PEI)改性,制备了氮、磷掺杂改性的吸附材料(AC-PEIs)。系统考察了离子种类、水相pH值、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等对该材料吸附铅离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以油茶壳为原料,经氯化锌活化制得活性炭,通过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和支状聚乙烯亚胺(PEI)改性,制备了氮、磷掺杂改性的吸附材料(AC-PEIs)。系统考察了离子种类、水相pH值、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等对该材料吸附铅离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活性炭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降低,表面羟基、胺基和磷酸等官能团的数量增多,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提高。在吸附剂投加量为1 g/L,铅离子质量浓度为100 mg/L,pH为6,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AC-PEI-1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去除率为98.26%,比未改性活性炭提高了1.54倍,且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AC-PEI-1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61.89 mg/g,约为未改性活性炭的2倍。改性活性炭对铅离子的吸附机理主要为沉淀作用、配位络合和静电吸引等,与铅离子发生沉淀作用的是活性炭表面含磷官能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壳 氮磷掺杂 改性活性炭 铅离子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5个主推油茶早中熟品种授粉配置技术
4
作者 张婷 李建安 +5 位作者 龚玉子 杨昕悦 刘彩霞 王浩宇 谭晓风 李泽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8,共16页
【目的】系统研究湖南省5个主推油茶早中熟品种的最佳授粉配置组合,为湖南省油茶良种的品种配置及优质丰产标准栽培提供实践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德字1号’、‘华金’、‘华鑫’、‘湘林210’和‘湘林97号’油茶为试验材料,在... 【目的】系统研究湖南省5个主推油茶早中熟品种的最佳授粉配置组合,为湖南省油茶良种的品种配置及优质丰产标准栽培提供实践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德字1号’、‘华金’、‘华鑫’、‘湘林210’和‘湘林97号’油茶为试验材料,在花期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人工授粉试验,测定座果率、果实发育情况、经济性状、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各油茶授粉组合效果。【结果】1)‘德字1号’的始花期在10月14日,较‘华金’、‘华鑫’、‘湘林210’和‘湘林97号’分别早3、9、12和25天,5个油茶品种盛花期主要集中在11月,‘华金’盛花期最长,从10月30日持续到11月26日,‘湘林97号’的初花期和盛花期相比‘德字1号’和‘华金’仅相遇9天和12天。2)5个油茶品种最终座果率最高的授粉组合(♀×♂)分别为‘德字1号’ב华金’、‘华金’ב德字1号’、‘华鑫’ב华金’、‘湘林210’ב德字1号’和‘湘林97号’ב华鑫’,比其自然授粉分别高44.66%、43.94%、31.08%、16.38%和10.05%,其中,‘华鑫’花粉给‘湘林97号’授粉的单果质量高于其他父本的授粉效果。3)‘华鑫’花粉给‘华金’授粉后的干仁含油率和干籽含油率最高,分别比‘华金’ב湘林97号’的果实显著高23.57%和36.89%(P<0.05)。‘湘林210’和‘华金’相互配置的果实含油率最高,均为7.60%。‘湘林97号’ב华鑫’的果实含油率比父本为‘德字1号’和‘华金’的组合果实含油率分别高15.65%和14.67%,差异显著(P<0.05)。4)(♀×♂)‘德字1号’ב华金’、‘华金’ב华鑫’、‘华鑫’ב湘林97号’和‘湘林210’ב华鑫’授粉组合油茶母本的果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授粉(P<0.05)。【结论】综合比较花期、座果率、果实经济性状和茶油品质等指标,确定‘德字1号’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金’,其次为‘湘林210’;‘华金’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鑫’,其次为‘德字1号’和‘湘林210’;‘华鑫’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金’,其次为‘湘林97号’‘湘林210’和‘德字1号’;‘湘林210’的最佳授粉品种为‘湘林97号’,其次为‘华金’、‘华鑫’;‘湘林97号’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鑫’,其次为‘湘林210’。其中,‘华金’与‘华鑫’、‘华鑫’与‘湘林97号’、‘湘林210’与‘湘林97号’和‘德字1号’与‘湘林210’4组品种间适宜等比例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品种配置 授粉 座果率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油茶叶部可培养内生真菌对炭疽病菌的拮抗作用
5
作者 汤强 胡江昕 +2 位作者 刘玉军 常晓云 陈名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1,共10页
油茶炭疽病是影响油茶产量和质量的真菌性病害,安全高效的生物防治油茶炭疽病是提高油茶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分析皖南山区油茶炭疽病的病原,筛选出该病害绿色生物防治的生防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皖南山区油茶叶部可培养内生真菌... 油茶炭疽病是影响油茶产量和质量的真菌性病害,安全高效的生物防治油茶炭疽病是提高油茶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分析皖南山区油茶炭疽病的病原,筛选出该病害绿色生物防治的生防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皖南山区油茶叶部可培养内生真菌和油茶炭疽病病原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真菌菌株,采用菌丝体和发酵液抽提物验证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从健康油茶叶部分离出180株内生真菌,隶属于7科7属16种,其中间座壳孢属和刺盘孢属是优势属,分别有7种和4种。经形态学特征和分子序列片段比对,皖南山区油茶炭疽病病原真菌为果生炭疽菌;从180株可培养内生真菌中初步筛选出生防菌榆树间座壳(YC202107-105)、梭状间座壳(YC202107-100、YC202107-115)和核桃间座壳(YC202110-170)。采用生防真菌菌丝体和发酵液抽提物进行抑菌试验,发现4个菌株中梭状间座壳(YC202107-100)菌丝体发酵液抑菌效率最高,达78.27%;发酵液抽提物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榆树间座壳(YC202107-105)抑菌效率最高,达43.04%。不同地理分布的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可能不同,皖南山区油茶叶部可培养内生真菌丰富,但物种多样性相对单一。筛选出4株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生防菌,为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提供研究基础和新的菌株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内生真菌 炭疽病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茶容器苗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6
作者 张震 周磊 +6 位作者 陈永忠 张英 王瑞 缪子琪 李志钢 龙玲 许彦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71,共9页
研究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茶容器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培育油茶容器苗合理的缓释肥用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CK(0 g/株)、T1(1.0 g/株)、T2(1.2 g/株)、T3(1.4 g/株)、T4(1.6 g/株)5个缓释肥处理,测定油茶容器苗苗木生长和N... 研究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茶容器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培育油茶容器苗合理的缓释肥用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CK(0 g/株)、T1(1.0 g/株)、T2(1.2 g/株)、T3(1.4 g/株)、T4(1.6 g/株)5个缓释肥处理,测定油茶容器苗苗木生长和N、P、K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油茶容器苗综合质量。结果表明,T3处理油茶容器苗苗高、地径、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整株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最高,分别为66.55 cm、7.11 mm、10.49 g/株、10.37 g/株、14.24 g/株、35.10 g/株、2492.78 cm、584.92 cm2、40.96 cm3,分别比CK处理增加23.24%、16.94%、83.71%、121.11%、85.90%、94.35%、23.21%、37.36%、129.47%。T3处理油茶容器苗根N、P、K含量,茎N、P、K含量,叶N、P、K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25.03、12.59、73.74、90.40、12.75、41.95、172.40、15.81、88.60 mg/株,分别比CK处理增加62.80%、71.29%、59.85%、115.49%、175.38%、170.65%、133.45%、85.56%、129.1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容器苗不同养分含量之间,养分含量和生长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苗木质量综合得分排序为T3>T4>T2>T1>CK。综上,适量的缓释肥施用量能够促进油茶容器苗生长和养分积累,缓释肥施用量以1.4 g/株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缓释肥 容器苗 苗木生长 根系发育 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选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成苗的关键激素通路及相关基因
7
作者 王江英 葛金涛 +4 位作者 邵小斌 朱朋波 孙明伟 赵统利 汤雪燕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9-614,共16页
植物激素在植物无性繁殖器官再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探究白花油茶再生过程中激素调控机理,为加速山茶属植物再生及遗传转化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综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分析方法,筛选出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成苗5个阶... 植物激素在植物无性繁殖器官再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探究白花油茶再生过程中激素调控机理,为加速山茶属植物再生及遗传转化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综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分析方法,筛选出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成苗5个阶段(S1~S5)中植物激素相关的差异代谢物(DAMs)和编码关键代谢酶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结果显示,在S1~S5共获得51种激素相关差异代谢物;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共发现与植物激素相关的5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个差异表达基因作用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33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激素合成代谢。此外,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白花油茶植物再生过程中,相比于其他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水杨酸的调控作用较为明显,激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素和水杨酸的平均含量分别高达细胞分裂素的18.81倍和201.94倍,而赤霉素等其他激素仅为细胞分裂素的2%~27%;同时差异表达基因也显著表达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水杨酸的合成途径中。研究以上3种激素合成途径中的DAMs和DEGs之间的通路关系发现,在KEGG通路中共富集到8种差异代谢物,包括吲哚、L-色氨酸、色胺、吲哚-3-乙酸、玉米素核苷、反式-玉米素-9-β-葡萄糖苷、异戊烯腺嘌呤核苷、L-苯丙氨酸;1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ALDH、TAA1、COMT、IPT、TRIT1、CKX、PAT和PAL等。对其他内源激素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素、脱落酸和茉莉酸在油茶再生过程中含量较低,生长素和水杨酸平均含量分别高达赤霉素的757倍和8130倍;同时KEGG富集了15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KAO、GA2ox、ZEP及OPR等,这些基因在再生过程中与ALDH等18个基因发挥着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植物激素 植株再生 代谢组 转录组 差异代谢物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及养分分配的影响
8
作者 胡冬南 廖康平 +5 位作者 王毓曼 谢琳 任可为 刘娟 张令 储双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8-450,共13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树体养分分配的动态调控和果实主要品质、产量的影响,寻求适合油茶保果促产的栽培措施,为油茶栽培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3年生环割油茶为试验材料,共设12月单施复合肥(A1)、3月单施复...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树体养分分配的动态调控和果实主要品质、产量的影响,寻求适合油茶保果促产的栽培措施,为油茶栽培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3年生环割油茶为试验材料,共设12月单施复合肥(A1)、3月单施复合肥(A2)、12月单施有机肥(A3)、12月有机肥和复合肥同施(A4)、12月施有机肥+3月施复合肥(A5)5个处理,定期跟踪测定油茶树体N、P、K含量及果实成熟期经济品质和产量,分析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及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1)施用复合肥增加了环割油茶果实体积、质量以及出籽率,显著提高了果实产量和产油量;(2)3—5月份坐果率降幅明显高于5—10月份,环割后施用复合肥显著提高了油茶坐果率;(3)施肥模式对叶、果、根中N、P、K的含量有显著影响,环割后在当年12月和次年3月施用复合肥,对树体养分的影响差异不明显;(4)在果实膨大期,叶中P和根中N含量增加;在果实成熟期,叶中N含量增加;从幼果期至成熟期,果中K不断积累;(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各指标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明显分散,果实生物量、经济性状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呈负相关。【结论】油茶环割后以施复合肥为最佳,12月施用有利于积累果实产量,次年3月施用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油茶 果实品质 产量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辐射场和路径分析的油茶树表型参数提取
9
作者 朱幸辉 张杨聪 +1 位作者 谭泗桥 李斌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0,共10页
为提取油茶树的表型参数,解决复杂冠层结构植物和田间环境下表型提取速度慢且精度低的问题,该研究将传统的重建算法和聚类分割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神经辐射场和路径分析的表型参数提取方法。通过多视角相机获取油茶树图像,训练神... 为提取油茶树的表型参数,解决复杂冠层结构植物和田间环境下表型提取速度慢且精度低的问题,该研究将传统的重建算法和聚类分割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神经辐射场和路径分析的表型参数提取方法。通过多视角相机获取油茶树图像,训练神经辐射场生成三维点云模型,然后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分割树干和叶片点云,提取油茶树的表型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基于运动结构恢复的多视立体几何方法,采用神经辐射场重建的时间平均减少约90%,自由视角渲染图像峰值信噪比提升约10%。茎叶分割结果在召回率、精确率和分割时间等指标上优于几何特征法和区域生长法。计算的树高、冠幅、冠层高度和树干与人工测量结果的误差分别为0.519%、0.325%、0.364%、4.491%,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形指数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0.94、0.97、0.93。该方法不仅能快速构建真实形态的油茶树点云模型,而且能精准获取油茶树各器官的表型参数,可为复杂冠层植物的田间表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树 三维重建 神经辐射场 路径分析 表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花苞采集机械手的设计与试验
10
作者 赵青 李立君 +2 位作者 吴泽超 李骏 郭鑫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
丘陵地区油茶林地众多,油茶花苞采集暂无机械化设备,故设计了一款六自由度的油茶花苞采集机械手。通过油茶花苞生物学特性分析,使用旋扭式末端执行器可以实现油茶花苞的高效采集,采净率为90%。通过机械手工作空间分析,确定了机械手的尺... 丘陵地区油茶林地众多,油茶花苞采集暂无机械化设备,故设计了一款六自由度的油茶花苞采集机械手。通过油茶花苞生物学特性分析,使用旋扭式末端执行器可以实现油茶花苞的高效采集,采净率为90%。通过机械手工作空间分析,确定了机械手的尺寸,并将末端执行器搭载到机械手上进行了油茶林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搭载了旋扭式末端执行器六自由度机械手,可以到达采摘区间的边界位置,末端在x、y、z方向的最大偏差分别为3.4、3.3、3.4 cm,为油茶花苞智能化采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集机械手 生物学特性 末端执行器 油茶花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果脱壳及蒲籽清选设备研究现状
11
作者 陈达 黄兴元 +3 位作者 周坚 曹舒昕 王正盖 陈小刚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2-248,共7页
传统油茶果脱壳以人工为主,人力成本高、作业强度大;已有的油茶果脱壳设备通用性差、破壳率低、茶籽破损率高,脱壳清选机械化水平已成为制约油茶产业发展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国外对油茶果脱壳研究较少,总结国外腰果脱壳、槟榔脱... 传统油茶果脱壳以人工为主,人力成本高、作业强度大;已有的油茶果脱壳设备通用性差、破壳率低、茶籽破损率高,脱壳清选机械化水平已成为制约油茶产业发展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国外对油茶果脱壳研究较少,总结国外腰果脱壳、槟榔脱壳和其他不同种类坚果脱壳的研究现状,为我国油茶果脱壳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脱壳、蒲籽清选方面阐述国内油茶果脱壳机械化现状,发现撞击法结构简单、成本低,但脱壳效果不理想、茶籽破损率高;剪切法可对鲜果脱壳,脱壳率较佳,但维修成本大;挤压法脱壳效率高、茶籽破损率低,但处理前需对茶果分级;碾搓法适应不同大小茶果,但茶果含水量高时易出现堆积;烘果爆蒲法的籽粒完整度较好,但烘干成本较高、后续壳籽清选不便。分析我国油茶果脱壳机械化现阶段发展面临机械化脱壳率低、壳籽清选效率低,设备生产与产业发展步调不一致,设备通用性差、功能单一,生产力不集中,系列化和规模化生产尚未形成等问题,提出优化提升关键技术,提高机具的通用性、适应性、可靠性,借鉴国外成熟的坚果类破壳清选研究技术等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 脱壳 蒲籽清选 机械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果物料特性及脱壳过程仿真接触参数研究
12
作者 江洁 程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3-240,共8页
为缩短季节性产物油茶果处理设备的研发周期,以油茶果为研究对象,建立油茶果的离散元模型,并标定接触参数。通过排水法、晾晒法和单轴压缩试验测得油茶果的密度为973.56 kg/m 3、含水率为69%、泊松比为0.28和弹性模量为156 MPa;采用对... 为缩短季节性产物油茶果处理设备的研发周期,以油茶果为研究对象,建立油茶果的离散元模型,并标定接触参数。通过排水法、晾晒法和单轴压缩试验测得油茶果的密度为973.56 kg/m 3、含水率为69%、泊松比为0.28和弹性模量为156 MPa;采用对比物理试验与仿真试验结果的方式标定接触参数,通过碰撞弹跳试验、斜面滑移试验、斜面滚动试验分别标定,得到油茶果与钢的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分别为0.576、0.540、0.0077。通过圆筒提升试验和数字图像处理得到实际堆积角为21.21°。仿真试验中,以油茶果间接触参数为试验因素,仿真堆积角为试验指标,利用最陡爬坡试验寻找显著性因素的最优区间,响应面试验建立仿真堆积角与显著性参数的回归模型,寻优后得到油茶果间接触最佳参数组合:碰撞恢复系数为0.467、静摩擦因数为0.534、滚动摩擦因数为0.0080。利用最佳参数组合进行验证,得到仿真试验堆积角为21.03°。结果表明,标定后的仿真堆积角与实际堆积角相对误差为0.85%,且堆形吻合,标定结果可靠。为油茶果处理设备的研发和仿真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 脱壳 接触参数标定 物料特征 响应面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特色经济林业增长的效应与机制——基于油茶产业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13
作者 万璐 梁璐 任祎峻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535,共11页
基于2005—2022年中国14个油茶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产业融合发展视角构建数字乡村建设评价体系,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油茶产业增长的直接效应,并通过中介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增长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 基于2005—2022年中国14个油茶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产业融合发展视角构建数字乡村建设评价体系,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油茶产业增长的直接效应,并通过中介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增长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既能够促进本地区油茶产业增长,又对邻近地区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促进作用在技术市场发达、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差距较大的地区更为显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提升能够有效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油茶产业增长。机制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油茶产业增长的关键路径,同时年降水量、年均温、水土流失治理及病虫害防治对该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据此,建议通过培育创新型油茶龙头企业,分类扶持各类产业主体,优化产业链结构与分工协同机制,同时因地制宜推进包括油茶在内的特色经济林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农户数字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特色经济林业 油茶产业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油茶叶片钾含量估算模型构建
14
作者 唐雪海 燕李鹏 +4 位作者 傅根深 匡帆 窦敏 黄庆丰 欧强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501,共14页
为实现大面积油茶林生长遥感监测,构建适用于长林系列油茶钾含量估算模型,利用高光谱进行叶片钾(LKC)无损监测,探明油茶叶片钾含量与冠层光谱的响应关系。使用多元散射校正和Savitzky-Golay卷积一阶求导(SGFD)对长林系列油茶的冠层光谱... 为实现大面积油茶林生长遥感监测,构建适用于长林系列油茶钾含量估算模型,利用高光谱进行叶片钾(LKC)无损监测,探明油茶叶片钾含量与冠层光谱的响应关系。使用多元散射校正和Savitzky-Golay卷积一阶求导(SGFD)对长林系列油茶的冠层光谱进行预处理,建立多波段光谱指数组合,构建LKC最优估算模型。结果表明:LKC与原始光谱的响应在绿光和红光波段敏感区间的光谱反射率与叶片钾含量为负相关,反映养分含量变化对光合色素的整体影响;预处理效果上,SGFD整体优于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与光谱指数的组合效果会随光谱维度的增加发生变化,冠层尺度下LKC与光谱特征的绝对值最大相关系数为0.62;混合变量选择策略VCPA-IRIV(变量组合集群分析VCPA和迭代保留信息变量IRIV的组合)对光谱变换特征具有99%以上的变量空间压缩率,有效提升了估算模型精度,经多元散射校正和SGFD预处理后的保留变量数增加,其中两波段和三波段光谱指数在入选波长组合位置上具有强弱光谱信号结合的特点。最适LKC模型是SGFD-NDSI-BPNN,R_(P)^(2)=0.84,RMSEP=0.35 g/kg,RPD=2.56。本文构建的长林系列油茶林LKC估算模型,可为大面积油茶林生长的遥感监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叶片钾含量 光谱指数 多元散射校正 Savitzky-Golay卷积一阶求导 养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ABA、CaCl_(2)、SA对NaCl胁迫下油茶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15
作者 刘艳菊 徐玉芬 +4 位作者 于钊妍 吴坤林 曹秋林 龚涵 贾效成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5-704,共10页
探讨外源脱落酸(ABA)、氯化钙(CaCl_(2))、水杨酸(SA)对NaCl胁迫下油茶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提高油茶抗性提供理论依据。以一年生油茶幼苗为材料,NaCl胁迫下外施不同浓度ABA、CaCl_(2)、SA处理,研究其对油茶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 探讨外源脱落酸(ABA)、氯化钙(CaCl_(2))、水杨酸(SA)对NaCl胁迫下油茶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提高油茶抗性提供理论依据。以一年生油茶幼苗为材料,NaCl胁迫下外施不同浓度ABA、CaCl_(2)、SA处理,研究其对油茶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独NaCl胁迫下油茶幼苗株高增长量、全株干质量、根冠比、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H_(2)O_(2)含量、SOD和POD活性均显著提升;(2)NaCl胁迫下外施不同浓度ABA、CaCl_(2)、SA处理后可增加油茶幼苗株高增长量、全株干质量,提高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和POD活性,降低油茶幼苗根冠比、质膜透性、MDA含量;(3)利用隶属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外施40 mmol/L CaCl_(2)最能减少NaCl胁迫对油茶幼苗的伤害,其次是200µmol/LSA、100µmol/LSA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NACL胁迫 ABA CaCl_(2) SA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油茶IQD基因家族鉴定及果形候选基因挖掘
16
作者 赵松子 马莉燕 赵攀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IQD基因家族编码一类植物特有的钙调素结合蛋白,其部分家族成员对果实形状具有重要影响,对该家族的研究有助于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果形改善与产量提高。基于基因组、转录组及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对油茶IQD基因进行鉴定及蛋白理化性... IQD基因家族编码一类植物特有的钙调素结合蛋白,其部分家族成员对果实形状具有重要影响,对该家族的研究有助于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果形改善与产量提高。基于基因组、转录组及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对油茶IQD基因进行鉴定及蛋白理化性质与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基因在不同组织及成熟子房不同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油茶基因组中含有48个CoIQD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oIQD可以分为4个亚家族、9个分支,分布在I-1及II-3分支的CoIQD参与油茶果形调控的可能性最高,II-1与IV-2分支次之。基因表达分析表明,I-1分支CoIQD45/-47、II-3分支的CoIQD7/-14、II-1分支的CoIQD27等5个基因在成熟子房及果皮均有表达,是油茶的果形候选基因,CoIQD7/-14/-47等3个基因可能是参与油茶子房高度调控的关键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油茶 IQD 果实形状 子房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油茶有害生物主要种类及危害初报
17
作者 贾玉珍 赵昕 +4 位作者 刘偲 杨远亮 曾全 杨双昱 肖银波 《安徽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5-38,共4页
2023年3~12月对四川省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主要种植区的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共发现油茶有害生物43种。其中病害9种,以叶部病害为主,危害严重的有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油茶软腐病... 2023年3~12月对四川省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主要种植区的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共发现油茶有害生物43种。其中病害9种,以叶部病害为主,危害严重的有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油茶软腐病(Agaricodochium camelliae)和油茶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害虫32种,以叶部害虫为主,危害严重的有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和油茶果象(Curculio Chinensis);其他有害生物2种,分别是蜗牛和苔藓。在分析有害生物的种类、危害部位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对发生程度较大的病害和虫害提出了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有害生物 危害部位 防治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熊蜂在油茶园中的访花行为与授粉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兴赛 袁斌 +4 位作者 袁德义 胡福良 苏晓玲 范晓明 罗毅波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20,共10页
【目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严格的异花授粉植物,结实高度依赖昆虫传粉,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传粉昆虫的适宜栖息地,油茶传粉昆虫日益减少,给油茶带来了严重的授粉危机。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为多种植物的优势传粉者,但对地熊蜂... 【目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严格的异花授粉植物,结实高度依赖昆虫传粉,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传粉昆虫的适宜栖息地,油茶传粉昆虫日益减少,给油茶带来了严重的授粉危机。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为多种植物的优势传粉者,但对地熊蜂在油茶上的传粉有效性及传粉效率等方面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明确在油茶园中引入地熊蜂对传粉的有效性,综合评估地熊蜂在油茶授粉中的潜力,为解决油茶低产难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在油茶园中引入地熊蜂,采用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测定,系统地研究地熊蜂成年工蜂的日活动规律、访花行为、访花密度、访花频率、体表携粉量、花粉柱头落置量和坐果率,系统地评价地熊蜂对油茶的授粉效果。【结果】在油茶开花期内,地熊蜂成年工蜂积极访花,其日活动呈双峰规律,并在温度14℃和相对湿度70%时表现最为积极;地熊蜂是油茶的有效传粉者,平均每次访花可落置(872.92±272.73)粒花粉;地熊蜂工蜂成虫可以在巢门前后35 m的范围内进行采集活动,在此范围内的油茶坐果率可以提高10%~27%不等。【结论】地熊蜂可以为油茶提供优质授粉服务,显著提高油茶坐果率,引入地熊蜂为油茶授粉是促进油茶结实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为油茶园花期内传粉者的人工引入和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地熊蜂 访花行为 授粉效益 坐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个广西主栽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路红 资超成 +6 位作者 吴伟 赵坤 李培旺 蒋丽娟 李昌珠 肖志红 陈韵竹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选取在广西广泛栽植、具代表性的10个油茶,采用直接测量、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果实特性、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和总皂苷含量等经济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茶品种果实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种仁含油率在(34.00±0.... 选取在广西广泛栽植、具代表性的10个油茶,采用直接测量、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果实特性、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和总皂苷含量等经济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茶品种果实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种仁含油率在(34.00±0.33)%到(54.74±1.50)%之间,以广宁红花油茶(GN)含油率最佳;脂肪酸主要由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和亚麻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91.31±0.01)%;总皂苷质量分数在(16.63±1.50)%到(45.35±1.26)%之间,其中以南荣油茶(NR)含量最高;相关性比较分析表明含油率与皂苷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r=0.48,P<0.01),皂苷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占比呈显著负相关(r=-0.44,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南荣、普通和岑软24号油茶果实经济性状较一致。本研究可为油茶的品种选育、推广种植以及油脂、皂苷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皂苷 脂肪酸 果实特性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品种果实经济性状及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代慧 陈永忠 +5 位作者 张震 刘彩霞 杨小胡 龙玲 陈隆升 王瑞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8,共7页
系统评价油茶品种果实性状、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变异特征,为油茶品种选育及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4个油茶品种的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果实性状和脂肪酸组成存在较... 系统评价油茶品种果实性状、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变异特征,为油茶品种选育及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4个油茶品种的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果实性状和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变异,油茶果实经济性状12项指标的变异范围为9.19%~41.18%,其中,单个鲜果质量变异系数最高,为41.18%,种仁含油率变异系数最小,为9.19%;脂肪酸组成6项指标的变异范围为2.68%~32.23%,硬脂酸变异系数最高,为32.23%,其次为花生烯酸,为28.81%,油酸变异系数最小,为2.68%。果实经济性状、脂肪酸组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单个鲜果质量、果高、干籽含水率、500 g鲜籽数、鲜果出干籽率等性状影响果实的含油率。通过主成分分析,将油茶果实性状和脂肪酸组成18项指标归纳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456%。根据油茶各品种主成分上荷载量和主成分得分,得出综合得分排在前5位的品种为‘XL67’‘XL69’‘XL4’‘GY15’‘GY14’。鲜果含油率、干籽含油率、单果含籽数、棕榈酸、亚油酸、鲜果出鲜籽率等6项指标可作为评价油茶果实品质的代表性指标。综合筛选出果实含油率较高的品种为‘XL67’,单果含籽数较高的品种为‘GY14’,棕榈酸、亚油酸含量较高的品种为‘GY13’,鲜果出鲜籽率较高的品种为‘XL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果实经济性状 脂肪酸组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