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9篇文章
< 1 2 1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Baihetan irregular columnar jointed basalt and corresponding numerical reconstruction method 被引量:4
1
作者 ZHANG Jian-cong JIANG Quan +3 位作者 FENG Guang-liang LI Shao-jun PEI Shu-feng HE Ben-gu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455-469,共15页
Columnar jointed rock mass with unique geometric and geological properties is one spectacular example of geometrical order in nature.Columnar joints are generally accepted to be formed by spatially uniform volume cont... Columnar jointed rock mass with unique geometric and geological properties is one spectacular example of geometrical order in nature.Columnar joints are generally accepted to be formed by spatially uniform volume contraction during cooling.In this paper,substantial field work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rregular columnar jointed basalt on the left bank dam foundation in the Baihetan Hydropower Station,where the columnar jointed rock mass is extensively exposed due to excavation.Th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sizing of polygonal crack pattern of columnar joints and assessment of their degree of irregularity were summarized.Considering the irregularity of polygonal crack pattern,a modified Voronoi polygon(MVP)method was developed to model the special polygonal crack pattern of columnar joints.The new polygonal pattern obtained by the MVP method consists of a large number of irregular polygons,of which the degree of irregularit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ield measurement results.This method can reproduce the rapid evolution from an initial ideal regular hexagonal pattern to a final actual irregular polygonal pattern as the degree of irregularity increases.The compression tests of columnar jointed rock mass with different irregularity show that the geometric irregularit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This numerical construction method provides a reliable way to reconstruct columnar joint structure with specific polygonal crack pattern,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nsite columnar jointed basa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umnar jointed basalt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degree of irregularity numerical construction modified Voronoi polyg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manent deformation and prediction model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under repeated loading 被引量:7
2
作者 HUANG Chao ZHANG Jun-hui +2 位作者 ZHANG An-shun LI Jue WANG Xin-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363-1375,共13页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macroscopic permanent deformation(PD)behavior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CDW)under loading.Firstly,the initial matric suction of CDW was me...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macroscopic permanent deformation(PD)behavior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CDW)under loading.Firstly,the initial matric suction of CDW was measured by the filter paper method.Secondly,the PD of CDW with different humidity and stress states was investigated by repeated load triaxial tests,and a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Finally,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DW during deformation.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N-GENUCHTEN model could describe the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CDW well.The P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viator stress and the number of cyclic loading,but the opposite trend was observed when the initial matric suction and confining pressure increased.The proposed model in this study provides a satisfactory prediction of PD.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could accurately simulate the macroscopic PD of CDW,and the shear force,interlock force and sliding conten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deviator stress during the deformation.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formation stability analysis of CDW under cyclic lo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subgrade fill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predic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ta-driven methods for predicting the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 of bridge cable based on limited measured data
3
作者 WANG Fen DAI Gong-lian +2 位作者 HE Chang-lin GE Hao RAO Hui-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168-3186,共19页
Cable-stayed bridg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high-speed railway infrastructure.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cable’s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s is vital during the intricate processes of design,construction,and mai... Cable-stayed bridg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high-speed railway infrastructure.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cable’s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s is vital during the intricate processes of design,construction,and maintenance of cable-stayed bridges.However,the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s of stayed cables are not specified in the existing design codes.To address this issue,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ble temperature and determinates its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First,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panning over a period of one year,was carried out near the bridge site to obtain the temperature data.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data,it reveals tha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s generally uniform along the cable cross-section without significant temperature gradient.Then,based on the limited data,the Monte Carlo,the gradient boosted regression trees(GBRT),and un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ULR)methods are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cable’s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 throughout the service life.These methods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insufficient monitoring data and accurately predict the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 of the cables.However,each method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in terms of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methods is conducted,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ir application.The proposed methods and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s provide a good basis for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service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ble-stayed bridges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 gradient boosted regression trees(GBRT)method field test limited measured da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Methodological Connotation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 Road Recogni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4
作者 Meng Xiangf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7-249,共13页
关键词 道路识别 社会 中国 主义 构造 特征 方法学 涵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2-CRITIC-UMT模型的铁路隧道低碳施工评价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靳春玲 安祥 +2 位作者 贡力 姬照泰 管巧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6,共8页
促进铁路建设全生命周期低碳转型,关键是发展以铁路施工为主的低碳理念。以碳排放评价作为切入点,基于完整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一级指标,遴选11个重要影响因素,建立低碳施工评价指标体系,选用G2法及CRITIC法进行主... 促进铁路建设全生命周期低碳转型,关键是发展以铁路施工为主的低碳理念。以碳排放评价作为切入点,基于完整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一级指标,遴选11个重要影响因素,建立低碳施工评价指标体系,选用G2法及CRITIC法进行主客观权重计算,构建未确知测度理论评价模型,采用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等级识别,对广汕铁路8个典型隧道段低碳施工碳排放进行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弃渣场复垦率、水土流失防护程度、废水达标排放率、施工材料本地化率等指标会极大地影响铁路隧道低碳施工效果;计算得到其中5个隧道低碳施工等级为Ⅱ级、3个隧道低碳施工等级为Ⅲ级。通过论证,G2-CRITIC-UMT模型评价结果相比于BP神经网络模型准确度更高,与实际情况符合程度由62.5%提高到87.5%,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可为铁路隧道低碳施工评价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低碳施工 G2法 CRITIC法 未确知测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6
作者 常卫恒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0-75,共6页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熵值法测度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揭示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熵值法测度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揭示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高标准数据要素开放水平较低是制约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瓶颈;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且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的绝对差异均逐步缩小,东北地区则有扩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Dagum基尼系数法 核密度估计法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序列比对动态规划算法的统一形式化构造与Isabelle验证
7
作者 石海鹤 蓝孙文 +3 位作者 刘日明 石海鹏 王岚 钟林辉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31,共13页
序列比对是生物序列分析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旨在找出序列之间的相似性,它对于发现生物序列中的功能、结构和进化信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问题可分为双序列比对和多序列比对2类,现有工作多针对特定算法展开,没有设计通用的求解方法;此外,... 序列比对是生物序列分析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旨在找出序列之间的相似性,它对于发现生物序列中的功能、结构和进化信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问题可分为双序列比对和多序列比对2类,现有工作多针对特定算法展开,没有设计通用的求解方法;此外,甚少涉及算法可信性的研究.从生物序列比对问题的形式化规约出发,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性质,刻画问题求解的本质特征,借助形式化方法PAR(partition andrecursion)设计了序列比对动态规划算法的统一构造框架seqAlign;展示了应用该框架构造序列数为3的多序列比对算法的过程,并使用Isabelle定理证明器对构造结果进行形式化验证;利用PAR平台生成了该算法的C++可执行程序,进一步分析了由seqAlign框架机械化构造其他类型序列比对算法的过程.通过严密的规约精化和形式验证,有效地保证了生成算法的可信性;开发的seqAlign框架提供了序列比对问题类的通用求解方案,显著提高了序列比对算法族生成的效率.研究结果在生物序列分析中序列比对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从方法学和实践上可为复杂生物信息学领域高可靠算法的构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比对 PAR方法 形式构造 Isabelle定理证明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盾构区间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全过程正线隧道力学响应分析
8
作者 杜明芳 赵洁 +4 位作者 易领兵 张鹏 王宗勇 任方毅 朱行通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3,共8页
[目的]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对地铁正线隧道管片结构内力的影响较大,需要探明正线隧道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变化规律、受力薄弱点等情况,以保证正线隧道结构安全。[方法]以郑州某地铁盾构区间联络通道机械法顶管施工工程为背景,采用ABA... [目的]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对地铁正线隧道管片结构内力的影响较大,需要探明正线隧道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变化规律、受力薄弱点等情况,以保证正线隧道结构安全。[方法]以郑州某地铁盾构区间联络通道机械法顶管施工工程为背景,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对联络通道顶管施工全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施工过程中正线隧道结构变形及内力变化规律。通过比较仿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及发生位置,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及结论]实测值与仿真值的变化趋势、发生位置基本一致,有限元模型具有准确性。施工过程中,切削环最大变形值呈逐渐增大趋势,始发端切削环弯矩最大值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接收端切削环弯矩最大值呈先缓慢减小后增加趋势,切削环轴力最大值呈缓慢增加趋势。施工完成时的最大变形值和内力值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区间 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 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应用研究
9
作者 李小冬 张嘉元 +4 位作者 朱辰 郭贵松 黄辰 姜瑜 谢戎辰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46-2857,共12页
针对建筑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缺乏行业特定的理论方法指导和案例参考,研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体系、指南等,通过调研国内典型建筑企业10余家公司及500多个项目,结合该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构建涵盖四大范... 针对建筑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缺乏行业特定的理论方法指导和案例参考,研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体系、指南等,通过调研国内典型建筑企业10余家公司及500多个项目,结合该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构建涵盖四大范围21个类别及相应排放源与计算公式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开展了碳排放核算分析,揭示了典型建筑业企业碳排放特征。该方法可为相关行业企业高效开展碳排放核算提供理论指导及方法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建筑业企业 碳排放 核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参数全局敏感性影响分析
10
作者 马永政 郑义 +3 位作者 朱瑶宏 周汪 牛富生 黄强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为研究机械法联络通道多种施工参数对隧道结构及周围地层环境的影响效应,采用基于Sobol理论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建立精细化表达隧道结构及施工辅助设施设计特征的有限元数值模型,结合全施工过程数值模拟试验及监测分析验证,开展施工... 为研究机械法联络通道多种施工参数对隧道结构及周围地层环境的影响效应,采用基于Sobol理论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建立精细化表达隧道结构及施工辅助设施设计特征的有限元数值模型,结合全施工过程数值模拟试验及监测分析验证,开展施工参数全局敏感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破洞施工使得主隧道最大变形位移相比施工前增加约34%,最大应力水平增加15.5%,接触界面膜应力增加5%~8%,内支撑体系应力水平为-12~40 MPa,施工完成后有一定程度的回弹或减少;2)被切削环开洞口附近应力变形变化较明显,管环横截面内外边缘主应力Ⅲ分布曲线呈纺锤形等几何特征;3)地表位移和隧道变形的计算结果与相应监测值的平均值曲线及变化趋势接近,验证了数值模型结果的合理性;4)针对应力变形相关的不同施工响应目标指标,各施工参数如土舱压力、顶推力、刀盘转矩以及内支撑预应力等的敏感度大小排序各异,通过探讨敏感度最大的土舱压力参数对螺栓组轴力的影响规律特征,得出其影响安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法 联络通道 数值模拟 位移监测 施工参数 全局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暗挖地铁车站拱盖法施工力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麻凤海 张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1,共10页
为研究上软下硬地层大跨暗挖地铁车站拱盖法施工的力学效应,以大连地铁4号线东南山站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运用MIDAS-GTS/NX有限元软件,研究地铁车站拱盖法施工全程的围岩变形及稳定性并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 为研究上软下硬地层大跨暗挖地铁车站拱盖法施工的力学效应,以大连地铁4号线东南山站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运用MIDAS-GTS/NX有限元软件,研究地铁车站拱盖法施工全程的围岩变形及稳定性并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降由车站中线向两侧逐渐递减,影响区域约为车站开挖跨度的2倍;围岩变形和应力具有明显对称性,拱部围岩以沉降为主,高边墙以隆起为主,拱部跨中向隧道净空入侵,大拱脚向围岩入侵;围岩最大主应力均为压应力,拱脚尖角部位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围岩塑性区作用位置随车站施工不断变化,最终集中作用于高边墙位置处;通过Peck公式预测地表沉降,验证在上软下硬地层中采用拱盖法施工的可行性,为实际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挖地铁车站 拱盖法施工 围岩变形 Peck沉降预测 围岩塑性区 围岩最大主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护岸健康的可变模糊评价及应用
12
作者 李潇 张金凤 +3 位作者 祁佳睿 张庆河 吉红香 徐玲玲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1-831,共11页
为解决生态护岸健康状态评估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涵盖施工、生态、社会经济3个方面的30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赋权,计算生态护岸评价指数,并提出评价分级标准。对魏厝溪生态护岸工程的健康状态... 为解决生态护岸健康状态评估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涵盖施工、生态、社会经济3个方面的30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赋权,计算生态护岸评价指数,并提出评价分级标准。对魏厝溪生态护岸工程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蜂巢生态护岸的综合健康指数为2.985,优于连锁式砌块护岸。该方法为生态护岸方案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护岸 层次分析法 可变模糊评价法 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生态修复 社会经济 施工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13
作者 王振华 司晨 +1 位作者 白冰 江金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7,共10页
[目的]准确评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深化改革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平衡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基于2013-2022年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结合两阶段回归法评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目的]准确评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深化改革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平衡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基于2013-2022年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结合两阶段回归法评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入市改革试点政策能够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这一缩小效应随着政策实施年份的增加作用效果愈加明显;入市改革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地方公共财力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策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与人口规模异质性,从不同地区视角来看,西部地区作用相对显著,而东部和中部作用效果不明显;从不同人口规模视角来看,小规模作用效果不显著,大规模和中规模作用显著,且大规模县的效应强于中规模县,并随人口规模扩大而递增。[结论]研究结果可以探明入市改革试点政策的经济效应,为推动入市改革举措有序进行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双重差分法 要素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A地铁施工对邻近车站结构变形影响研究
14
作者 刘明辉 贾思毅 卜煜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89,共7页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的有限性,致使城市轨道交通线、站之间的邻近或穿越施工越来越多,新建工程施工对邻近既有结构变形的影响变得越发突出。本文通过研究PBA工法新建地铁车站施工对邻近既有车站结构变形的...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的有限性,致使城市轨道交通线、站之间的邻近或穿越施工越来越多,新建工程施工对邻近既有结构变形的影响变得越发突出。本文通过研究PBA工法新建地铁车站施工对邻近既有车站结构变形的影响,采用MIDASGTSNX建立新建车站和邻近既有车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将施工过程引起的地面变形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研究结论:(1)既有车站结构在竖直方向上产生下沉变形,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向新建车站一侧变形,导洞以及扣拱开挖阶段是结构变形累积的主要阶段,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值符合较好;(2)施工过程中,既有车站轨道不平顺与既有车站结构变形基本呈现线性协调关系;(3)基于变位分配控制原理,确定了该工程的结构变形分步控制指标;(4)本文研究结论对后续类似实际工程的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PBA工法 邻近施工 数值模拟 控制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在深钻井井筒井壁底施工中的应用
15
作者 姚直书 王法珺 +2 位作者 宋海清 晏中俊 胡长海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48,共7页
针对深钻井井筒井壁底在浇筑、养护及下沉过程中易产生裂纹的难题,以陶忽图煤矿北风井为工程背景,开展了深钻井井筒井壁底受力分析与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制备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半椭圆回转扁球壳式井壁底受力状态,识别出关键拉... 针对深钻井井筒井壁底在浇筑、养护及下沉过程中易产生裂纹的难题,以陶忽图煤矿北风井为工程背景,开展了深钻井井筒井壁底受力分析与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制备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半椭圆回转扁球壳式井壁底受力状态,识别出关键拉应力区域。结果表明,井壁底筒体顶部外侧存在显著拉应力区域,最大主应力达0.56 MPa,存在受拉开裂风险,井壁底混凝土应采取防开裂措施。研究获得井壁底C75纤维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为水泥∶粉煤灰∶磨细矿渣∶石子∶砂∶水∶减水剂∶纤维=400∶75∶85∶1011.8∶732.6∶145.6∶13.44∶2.0。平板裂缝试验表明,纤维混凝土抗裂性能显著优于普通混凝土。研究的配合比在工程现场应用表明,浇筑的井壁底未出现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法凿井 井壁底 井筒施工 纤维混凝土配制 防裂抗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驱动机制
16
作者 汪振双 王宇飞 +1 位作者 汪涛 赵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64-4079,共16页
本文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方法,对2010~2020年中国省域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演变趋势、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从0.51上升... 本文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方法,对2010~2020年中国省域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演变趋势、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从0.51上升至0.60,从勉强失调逐步过渡到初级协调状态,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核心-边缘"分布特征,网络密度呈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0.2287.网络对核心区域的依赖性较弱,但网络状态尚未达到最佳,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河南、湖南、陕西和新疆等省份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而河北、安徽、江西和河南等省份表现出显著的"虹吸效应",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在网络中担任边缘行动者的角色;大部分网络关联关系都集中在板块内部,东部发达区域主要为"净收益"板块,中西部区域为"双向溢出"板块.湖南、陕西和湖北等省占据网络结构洞位置,在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建筑业产值占GDP比重因素强化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地理位置邻近性有助于促进协同效应网络的形成.因此,应结合区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政策,推动区域建筑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协同效应 耦合协调度模型 熵值法 社会网络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施工诱发邻近单桩的振动响应规律
17
作者 赵广资 李克金 +3 位作者 李春林 仇晖 马悦 汪优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5-303,共9页
为了探究盾构施工引起的不同桩-隧间距下的单桩动力响应规律,依托济南地铁4号线某工区,采用离散元与有限差分耦合法(DEM-FDM),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建立隧道结构-土体-桩二维动力耦合模型。利用DEM模拟岩土材料的特性,结合FDM对混凝土结构... 为了探究盾构施工引起的不同桩-隧间距下的单桩动力响应规律,依托济南地铁4号线某工区,采用离散元与有限差分耦合法(DEM-FDM),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建立隧道结构-土体-桩二维动力耦合模型。利用DEM模拟岩土材料的特性,结合FDM对混凝土结构的高效动力计算,模拟距隧道18 m范围内不同桩-隧间距下的单桩动力响应工况,并对盾构施工振动时程数据和频谱特征进行监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邻近桩振动响应随桩-隧间距的增加呈现出幂函数或指数型衰减规律,其中,桩顶的衰减较不显著,桩底及与隧道同埋深的部位衰减较为显著;2)基于桩-隧间距的不同,影响范围可分为强影响范围(<3 m)、中强影响范围(3~9 m)、中弱影响范围(9~12 m)、弱影响范围(>12 m)4部分;3)随着桩-隧距离的增加,振动信号中的高频成分逐渐消失,而低频成分则能够传播较远距离,仍会引起桩的伴随振动;4)盾构施工振动产生的能量90%以上集中在0~64 Hz,低频段振动对结构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地层 盾构隧道 施工振动 离散元与有限差分耦合 桩-隧间距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Hoey序列的8环QC-LDPC码构造方法
18
作者 袁建国 宋万闯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3-799,共7页
针对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Quasi-Cyclic Low-Density Parity-Check,QC-LDPC)码存在短环及纠错性能不好的问题,基于Hoey序列(Hoey Sequence,HS)提出了一种新颖的QC-LDPC码构造方法。该方法从HS中选取一些元素,组成呈递增趋势的集合,进... 针对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Quasi-Cyclic Low-Density Parity-Check,QC-LDPC)码存在短环及纠错性能不好的问题,基于Hoey序列(Hoey Sequence,HS)提出了一种新颖的QC-LDPC码构造方法。该方法从HS中选取一些元素,组成呈递增趋势的集合,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构造出指数矩阵,扩展得到围长至少为8的奇偶校验矩阵,并且可通过改变选取HS元素的数量进而灵活地改变码率和码长。仿真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在误码率为10^(-6)时,该方法所构造的码率为0.5的HS-QC-LDPC(1200,600)码与对比的几种码型相比,其净编码增益至少有0.12 dB的提升;在误码率为10^(-7)时,该方法所构造的码率为0.67的HS-QC-LDPC(3600,2400)码与对比的几种码型相比,其净编码增益至少有0.06 dB的提升。此外,所构造的校验矩阵的复杂度与指数矩阵的行列数乘积呈线性关系,与其他对比文献相比具有较低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QC-LDPC)码 构造方法 Hoey序列 低复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能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吗?——基于浙江省县域案例的组态分析
19
作者 徐旭初 姜刚迪 吴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5-618,共14页
数字乡村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能否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是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2020年浙江省县域数据,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数字乡村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能否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是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2020年浙江省县域数据,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必要条件分析(NCA)和熵权-CRITIC-TOPSIS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绿色发展的复杂关系。结果表明:1)所有前因条件均不单独作为产生乡村高绿色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2)存在4类表现乡村高绿色发展水平的组态,分别为基建拉动型价值转化驱动、技术效率型生产转型驱动、数据赋能型生态治理驱动和资金拉动型价值转换驱动。3)数字乡村建设主要以数字基建为基础,以生产数字化带来的绿色技术创新与普及为现实支撑,以多主体协同参与实现生态共治为组织基础,以生态转化重塑市场价值为转型动力,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提升。通过数字基建、数字生产、数字治理等方面的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乡村的生产转型、生态治理和价值转化,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绿色发展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必要条件分析(NCA) 熵权-CRITIC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井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维好 黄书翔 +8 位作者 王衍森 李伟 杨志江 任彦龙 韩涛 张驰 张涛 骆汀汀 张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14,共23页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在400~800 m深厚土层中和在500~1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情况,包括:冻结井筒C60~C100、CF80~CF110高承载力混凝土井壁设计与施工技术,深厚土层中冻结井壁破裂灾害防治技术,深厚富水岩层中低渗漏单层井壁技术等。针对2002年以来中国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总结了井壁材料的进步;介绍了横截面、纵剖面井壁结构的发展;归纳了对土层的初始水平水土压力、内层井壁承受的水压、冻结压力、富水岩层中孔隙水引起的井壁水力荷载、井壁竖直附加力等的新认识;简述了井壁力学模型,高径向承载力井壁和内层可缩井壁的力学特性,双层复合井壁之内、外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含水岩层中单层井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和内层可缩井壁的设计理论等的新进展;介绍了大厚度井壁裂漏机理及防裂技术、井壁腐蚀破坏及防治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内层可缩井壁和低渗漏单层井壁的施工工艺。针对我国在1500 m超深土层中以及3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将面临的挑战,指出应重点研究:深厚土层中冻结井筒掘进期间浅部外壁破裂新机理,超深土的力学特性,高强、高性能筑壁材料与构件,超高承载力井壁结构及其力学特性,超深冻结井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土层 深厚富水岩层 立井 冻结法凿井 冻结井壁 井壁结构 井壁材料 井壁外载 冻结壁 力学特性 设计理论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