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粉MPO4∶Eu3+,Bi3+/Tb3+(M=La,Gd,Y)的结构及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金叶 王庆平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5,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MPO4∶Eu3+,Bi3+(M=La,Gd,Y)及MPO4∶Tb3+(M=La,Gd,Y)荧光粉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仪对样品结构进行了表征。所合成的LaPO4和GdPO4属单斜晶系,而YPO4属体心立方晶系。用Diamond软件对结构进行分析并绘出了晶...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MPO4∶Eu3+,Bi3+(M=La,Gd,Y)及MPO4∶Tb3+(M=La,Gd,Y)荧光粉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仪对样品结构进行了表征。所合成的LaPO4和GdPO4属单斜晶系,而YPO4属体心立方晶系。用Diamond软件对结构进行分析并绘出了晶胞结构。对样品发光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MPO4(M=La,Gd,Y)均属于正磷酸盐,但由于晶格结构不同,其发光性质也不同。立方晶系的YPO4更有利于掺入其中的稀土离子的发光,Bi3+离子的引入能够明显改善样品的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磷酸盐 MPO4∶eu3 bi3+/Tb3+(M=La Gd Y) 晶格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B6O10∶Eu3^+,Bi3^+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成功 李红喜 +2 位作者 温慧霞 樊彬 赵文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4-98,共5页
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系列Sr1-xB6O10∶xEu3^+和系列Sr1-x-yB6O10∶xEu3^+,yBi3^+红色荧光粉,并对SrB6O10∶Eu3^+和SrB6O10∶Eu3^+,Bi3^+进行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700℃下灼烧8h可以合成纯相的SrB6O10∶Eu... 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系列Sr1-xB6O10∶xEu3^+和系列Sr1-x-yB6O10∶xEu3^+,yBi3^+红色荧光粉,并对SrB6O10∶Eu3^+和SrB6O10∶Eu3^+,Bi3^+进行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700℃下灼烧8h可以合成纯相的SrB6O10∶Eu3^+和SrB6O10∶Eu3^+,Bi3^+。在Eu3^+浓度为0.07时发射强度达到最高,掺杂Bi3^+后,明显对Eu3^+有敏化作用,当Eu3^+浓度为0.10,Bi3^+浓度为0.001时,发射强度峰位最大,主要发射峰是614nm处电偶极5D0-7F2跃迁,以红光为主。表明SrB6O10∶Eu3^+,Bi3^+可用作良好的近紫外激发红色发光材料,改进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s)的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荧光粉 eu3^+、bi3^+掺杂 高温固相法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3+)、Eu^(3+)共掺杂La_(4)GeO_(8)荧光粉的制备及可调发光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娜 黎仲寅 +3 位作者 马纪涛 陈娅鹏 杨菲 郭海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7,共8页
为了开发出高效稳定的单一基质白光发射荧光材料,本工作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La_(4)GeO_(8)∶Bi^(3+),Eu^(3+)荧光粉样品,并通过X射线衍射、室温光谱、变温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实验样品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发现,Bi^(3+)离子... 为了开发出高效稳定的单一基质白光发射荧光材料,本工作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La_(4)GeO_(8)∶Bi^(3+),Eu^(3+)荧光粉样品,并通过X射线衍射、室温光谱、变温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实验样品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发现,Bi^(3+)离子在该结构中占据两种不同的格位(Bi^(3+)(Ⅰ)和Bi^(3+)(Ⅱ)),且在紫外光激发下呈现两个峰值分别在475 nm和620 nm的宽带发射。对于Bi^(3+)、Eu^(3+)共掺样品,由于Bi^(3+)(Ⅰ)与Eu^(3+)之间的竞争吸收、Bi^(3+)(Ⅰ)至Bi^(3+)(Ⅱ)以及Bi^(3+)(Ⅱ)至Eu^(3+)的能量传递作用,可实现蓝色至红色、橙红色至红色的可调发光。特别地,样品La_(4)GeO_(8)∶0.07Bi^(3+),0.06Eu^(3+)在313 nm光激发下可获得CIE值为(0.335,0.319)的优异白色发光。此外,该白光发射材料具有较佳的发光热稳定性,当温度升高至380 K时,发光积分强度仍然为室温的59%,表明其在白光二极管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4)GeO_(8)∶Bi^(3+) Eu^(3+) 可调发光 发光热稳定性 白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铅压电陶瓷研究开发进展 被引量:73
4
作者 赁敦敏 肖定全 +2 位作者 朱建国 余萍 鄢洪建 《压电与声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7-132,共6页
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和开发是当前压电铁电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结合近期国内外有关无铅压电陶瓷论文,综述了无铅压电陶瓷研究开发的相关进展,着重介绍了BaTiO3基无铅压电陶瓷、Bi1/2Na1/2TiO3(BNT)基无铅压电陶瓷、NaNbO3基无... 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和开发是当前压电铁电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结合近期国内外有关无铅压电陶瓷论文,综述了无铅压电陶瓷研究开发的相关进展,着重介绍了BaTiO3基无铅压电陶瓷、Bi1/2Na1/2TiO3(BNT)基无铅压电陶瓷、NaNbO3基无铅压电陶瓷、铋层状结构无铅压电陶瓷及钨青铜结构无铅压电陶瓷等不同陶瓷种类的相关体系、制备方法及压电铁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铅压电陶瓷 BaTi03 BI1/2 Na1/2TiO3 NaNbO2 铋层状结构铁电体 钨青铜结构铁电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MoO_4:Eu^(3+),Bi^(3+),Li^+红色荧光粉的共沉淀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关荣锋 孙倩 +1 位作者 李勤勤 许宁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00-1005,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红色荧光粉Ca0.75MoO4:Eu30.+25、Ca0.75MoO4:Eu30.+25-x,Bi3x+及Ca0.5MoO4:Eu30.+25-2x,Bi3x+,Li0+.25+x,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扫描电镜(SEM)和荧光光谱(PL)测定分析了其结构形貌特征及发光性能。结果表...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红色荧光粉Ca0.75MoO4:Eu30.+25、Ca0.75MoO4:Eu30.+25-x,Bi3x+及Ca0.5MoO4:Eu30.+25-2x,Bi3x+,Li0+.25+x,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扫描电镜(SEM)和荧光光谱(PL)测定分析了其结构形貌特征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CaMoO4:Eu3+,Bi3+,Li+红色荧光粉为白钨矿结构,颗粒尺寸约为0.5~1μm。掺杂Bi3+的Ca0.75MoO4:Eu30.+25-x,Bi3x+的相对发光强度明显高于未掺Bi3+的Ca0.75MoO4:Eu30.+25荧光粉。Bi3+离子的掺杂将吸收来的能量传递给激活离子Eu3+,起到了能量传递的作用。当Bi3+掺杂量为x=0.005时,在395 nm激发下,主发射峰在616 nm处的相对发光强度最大,但掺杂浓度过高时会出现浓度猝灭现象。另外,电荷补偿剂的掺入能够解决材料中因同晶取代引起的电荷不平衡的问题,以Li+作电荷补偿剂、Eu3+和Bi3+共掺合成的Ca0.5MoO4:Eu30.+23,Bi30.+01,Li0+.26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强于Ca0.75MoO4:Eu30.+25、Ca0.5MoO4:Eu30.+25,Li0+.25及Ca0.75MoO4:Eu30.+24,Bi3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LED CaMoO4:eu3+ bi3+ Li+ 红色荧光粉 共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β-二酮稀土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被引量:7
6
作者 尹显洪 冯宇 +4 位作者 白丽娟 马少妹 石展望 黄忠京 刁开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5-112,共8页
稀土离子因其特有的结构,具有较好的荧光特性,能与许多有机配体形成有良好荧光性能的配合物。简要介绍了双β-二酮配体的合成,研究了Eu3+、Tb3+双β-二酮配合物体系的荧光性能,该体系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通过对其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测... 稀土离子因其特有的结构,具有较好的荧光特性,能与许多有机配体形成有良好荧光性能的配合物。简要介绍了双β-二酮配体的合成,研究了Eu3+、Tb3+双β-二酮配合物体系的荧光性能,该体系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通过对其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测定和对比,分析了不同因素,包括溶剂、配体结构、pH值等因素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稀土(Eu3+,Tb3+)-β-二酮体系在乙醇溶液中其荧光强度比在水溶液中大得多;乳化剂OP能增强体系荧光强度;在pH约为6时荧光最强;不同结构的β-二酮配体与稀土离子所形成的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顺序为H2L1>H2L2>H2L3;Eu3+比Tb3+能更好地与这些β-二酮匹配,其中Eu3+与β-二酮配体H2L1形成的配合物荧光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3+ Th^3+ 双Β-二酮 稀土配合物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AG∶Eu^(3+)、Bi^(3+)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及其结构和发光性能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誓红 张思远 +1 位作者 张静筠 潘文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1826-1828,共3页
溶胶-凝胶法以其各组分混合均匀性好、反应温度低、节省能源等诸多优点而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1,2].近年来,利用该法研制玻璃和陶瓷等无机材料的报道越来越多[3,4].但研制稀土固体发光材料的报道则较少.钇铝石榴石Y3A... 溶胶-凝胶法以其各组分混合均匀性好、反应温度低、节省能源等诸多优点而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1,2].近年来,利用该法研制玻璃和陶瓷等无机材料的报道越来越多[3,4].但研制稀土固体发光材料的报道则较少.钇铝石榴石Y3Al5O12(YAG)是一种很好的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发光 YAG 合成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红色荧光粉Na_2Ca_4(PO_4)_2SiO_4∶Eu^(3+),Bi^(3+)的制备及发光特性 被引量:6
8
作者 肖全兰 刘关喜 +5 位作者 邹少瑜 彭文芳 杨创涛 张蕤 谢丽娟 孟建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用于白光LED的Na2Ca4(1-x-y)(PO4)2SiO4∶xEu3+,yBi3+红色荧光粉。研究了助熔剂H3BO3、二次煅烧时间和稀土掺杂量等制备条件对样品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200℃、助熔剂H3BO3加入量为样品质量的3.8%时可得到... 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用于白光LED的Na2Ca4(1-x-y)(PO4)2SiO4∶xEu3+,yBi3+红色荧光粉。研究了助熔剂H3BO3、二次煅烧时间和稀土掺杂量等制备条件对样品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200℃、助熔剂H3BO3加入量为样品质量的3.8%时可得到更有利于发光的α-NCPS基质,而且掺入Eu3+、Bi3+之后,基质的晶格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适宜的二次煅烧时间为1.5 h。Bi3+的共掺杂可以通过能量传递大幅提高Eu3+的发光强度,当Eu3+、Bi3+的摩尔分数分别为x=0.04和y=0.01时,粉体具有最强的红光发射。表明这种荧光粉是一种可很好用于近紫外芯片的白光LED的红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2Ca4(PO4)2SiO4∶eu3+ bi3+ 高温固相法 白光LED 红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淀法制备形貌可控YVO_4:Eu^(3+),Bi^(3+)粉体及其发光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韩荣江 高丹 陈克正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1-224,共4页
采用沉淀法合成了YVO4:Eu3+,Bi3+荧光粉,利用XRD,SEM和T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用荧光光谱仪测试了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X射线衍射图分析表明,所制得的荧光粉与YVO4的物相一致,样品属于体心四方相。其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照... 采用沉淀法合成了YVO4:Eu3+,Bi3+荧光粉,利用XRD,SEM和T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用荧光光谱仪测试了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X射线衍射图分析表明,所制得的荧光粉与YVO4的物相一致,样品属于体心四方相。其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照片显示颗粒为纺锤形,大小比较均匀,长径为250nm左右,短径为100nm左右。在275nm近紫外光激发下,该荧光粉的发光峰分别归属于Eu3+的5 D0→7 F1(596nm),5 D0→7F2(617nm,621nm),5 D0→7F3(654nm),5 D0→7F4(702nm)辐射跃迁。最强发射位于617nm左右,属于红光。研究了Eu3+浓度对样品发光强度的影响。随着Eu3+浓度的增加,发射峰强度增大,当Eu3+摩尔分数为12%时,峰值强度最大。Bi3+对Eu3+的发光有一定的敏化作用,当Bi3+摩尔分数达到5%时,敏化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VO4:eu3+ bi3+ 沉淀法 荧光粉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gel法制备多铁性Bi_(0.85)Eu_(0.15)FeO_3薄膜及其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付承菊 黄志雄 +1 位作者 李杰 郭冬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19,22,共4页
采用Sol-gel法在Pt/Ti/SiO2/Si衬底上制备了Bi0.85Eu0.15FeO3薄膜。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其晶相形成的影响,发现在较低温度退火(450℃)时,Bi0.85Eu0.15FeO3晶相开始形成,但存在杂相,而且结晶度较差;在490~600℃可以获得结晶较好的单相Bi0.8... 采用Sol-gel法在Pt/Ti/SiO2/Si衬底上制备了Bi0.85Eu0.15FeO3薄膜。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其晶相形成的影响,发现在较低温度退火(450℃)时,Bi0.85Eu0.15FeO3晶相开始形成,但存在杂相,而且结晶度较差;在490~600℃可以获得结晶较好的单相Bi0.85Eu0.15FeO3薄膜。同时对经550℃退火的薄膜的介电、铁电和铁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i0.85Eu0.15FeO3薄膜具有较好的介电及铁磁性能。当测试频率为1MHz时,薄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为80、0.024,饱和磁化强度约为26.2emu/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gel法Bi0.85Eu0.15FeO3薄膜 介电性能 铁电性能 铁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3+)共掺和能量传递对BaY_2Si_3O_(10):Eu^(3+)发光的调制和增强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跃鹏 胡正发 +4 位作者 叶定华 张伟 盛霞 罗莉 王银海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1-647,共7页
荧光粉BaY_2Si_3O_(10):Bi^(3+),Eu^(3+)经高温固相法制备并由X-ray衍射谱仪分析其物相结构。实验结果显示Bi^(3+)共掺下BaY_2Si_3O_(10):Eu^(3+)的激发光谱呈现一个有明显增强的宽电荷转移带(CTB)和系列Eu^(3+)的f-f窄吸收峰,发射谱为E... 荧光粉BaY_2Si_3O_(10):Bi^(3+),Eu^(3+)经高温固相法制备并由X-ray衍射谱仪分析其物相结构。实验结果显示Bi^(3+)共掺下BaY_2Si_3O_(10):Eu^(3+)的激发光谱呈现一个有明显增强的宽电荷转移带(CTB)和系列Eu^(3+)的f-f窄吸收峰,发射谱为Eu^(3+)的~5D_0—~7F_J橙-红光发射。当用285 nm紫外光激发时,Bi^(3+)到Eu^(3+)间存在有效的能量传递,导致Bi^(3+)的宽带紫外发射(中心345 nm)强度减弱,而Eu^(3+)的橙-红光发射显著增强;随着Eu^(3+)浓度的增加,能量传递效率也随之提高。最佳Eu^(3+)浓度为0.4摩尔百分比,此后荧光粉发射强度发生浓度猝灭。结果表明Bi^(3+)共掺时明显改善和提升荧光粉在电荷转移带(200~350 nm)的激发效率。Bi^(3+)到Eu^(3+)间主要的能量传递机制是通过四极-四极相互作用实现,并且能量传递的临界作用距离是1.604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荧光粉 高温固相法 BI^3+ Eu^3+共掺 BaY2Si3O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CaSiO_3:Eu^(3+)Bi^(3+)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文彦 盖啸尘 《大学物理实验》 2017年第6期4-6,共3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CaSiO_3:Eu^(3+)Bi^(3+),利用DTA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其反应过程。XRD谱图表明:在CaSiO_3中少量掺杂Eu^(3+)、Bi^(3+)并没有改变其晶体结构。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CaSiO3:eu3+bi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条件对溶胶-凝胶法制备CaSiO_3:Eu^(3+)Bi^(3+)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文彦 王显德 王常春 《大学物理实验》 2018年第5期12-16,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CaSiO_3:Eu^(3+)Bi^(3+),并通过实验找到了合成CaSiO_3:Eu^(3+)Bi^(3+)的最佳合成条件。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CaSiO3:Eu^3+Bi^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铋离子掺杂纳米Y_2O_3∶Eu^(3+)红色荧光粉的光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管茂发 孙宇杰 +3 位作者 彭思艳 罗年华 章凯 杨流赛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7年第8期484-489,共6页
采用水热法结合高温烧结处理制备Bi^(3+)掺杂Y_2O_3∶Eu^(3+)纳米荧光粉,并考察了掺杂Bi^(3+)对Y_2O_3∶Eu^(3+)荧光粉结构、紫外可见光吸收和发光性能的影响。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表明,Y_2O_3∶Eu^(3+)掺杂Bi^(3+)(摩尔分数3%)后保持纯... 采用水热法结合高温烧结处理制备Bi^(3+)掺杂Y_2O_3∶Eu^(3+)纳米荧光粉,并考察了掺杂Bi^(3+)对Y_2O_3∶Eu^(3+)荧光粉结构、紫外可见光吸收和发光性能的影响。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表明,Y_2O_3∶Eu^(3+)掺杂Bi^(3+)(摩尔分数3%)后保持纯立方相结构,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约为16.8nm。通过激发和发光光谱测试,讨论了Bi^(3+)对Eu^(3+)的敏化作用,发现Bi^(3+)离子能促进Y_2O_3∶Eu^(3+)于300~400nm的近紫外光吸收,再以能量转移的方式传给Eu^(3+)。因此,利用Bi^(3+)电荷迁移带的近紫外吸收,是实现近紫外光有效激发Y_2O_3∶Eu^(3+)荧光粉的一种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2O3∶eu3+ 纳米晶 bi3+掺杂 敏化作用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应面优化模型获取Y_(4)GeO_(8)∶Bi^(3+),Eu^(3+)红色荧光粉掺杂浓度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淑君 陈静 +3 位作者 陈礼元 ASHRAF Ghulam-Abbas 李慧军 郭海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3-641,共9页
使用更直接的方法(效应面优化模型)预测了Y_(4)GeO_(8)∶Bi^(3+),Eu^(3+)样品的最强红光发射。预测最佳样品掺杂的Bi^(3+)离子和Eu^(3+)离子浓度分别为31.03%和67.36%(摩尔分数)。制备最佳样品后对其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荧光... 使用更直接的方法(效应面优化模型)预测了Y_(4)GeO_(8)∶Bi^(3+),Eu^(3+)样品的最强红光发射。预测最佳样品掺杂的Bi^(3+)离子和Eu^(3+)离子浓度分别为31.03%和67.36%(摩尔分数)。制备最佳样品后对其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荧光粉Y_(4)GeO_(8)∶31.03%Bi^(3+),67.36%Eu^(3+)具有最强的红光发射,并且强度的实验值和理论值之间的差值很小。优化样品的色坐标为(0.6457,0.3490),计算出的色纯度为98%,内量子效率高达72.5%。本文提供了一种直接寻找发光最强的荧光粉最佳掺杂浓度的方法,可用于探索各种类型的共掺杂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_(4)GeO_(8)∶Bi^(3+) Eu^(3+)荧光粉 效应面优化模型 发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双(5,6-二异丙基-1,2,4-三唑-3)吡啶对镅和铕的萃取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琦福 叶国安 +3 位作者 唐洪彬 蒋德祥 叶玉星 朱志轩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6,共4页
为了解2,6-双(5,6-二异丙-基1,2,4-三唑-3)吡啶(iPr-BTP)在硝酸介质中对镅和铕的萃取行为,以30%辛醇/正十二烷溶液为稀释剂,考察了稀释剂的组成、萃取时间、硝酸浓度、萃取剂浓度及硝酸钠浓度对iPr-BTP萃取Am(Ⅲ)和Eu(Ⅲ)的影响,确定了... 为了解2,6-双(5,6-二异丙-基1,2,4-三唑-3)吡啶(iPr-BTP)在硝酸介质中对镅和铕的萃取行为,以30%辛醇/正十二烷溶液为稀释剂,考察了稀释剂的组成、萃取时间、硝酸浓度、萃取剂浓度及硝酸钠浓度对iPr-BTP萃取Am(Ⅲ)和Eu(Ⅲ)的影响,确定了萃合物组成和萃取反应方程式。实验结果表明,该萃取剂对镅的萃取能力较强,而对铕的萃取能力较弱。iPr-BTP对Am(Ⅲ)和Eu(Ⅲ)的萃取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M3++3NO3-+3(iPr-BTP)(o)M(NO3)3.3(iPr-BTP)(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双(5 6-二异丙基-1 2 4-三唑-3)吡啶(iPr-BTP)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Gd_2(MoO_4)_4∶Eu^(3+),Bi^(3+)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被引量:6
17
作者 蒲勇 赵聪 +3 位作者 敬小龙 于泓 韩涛 朱达川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45-1050,共6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aGd_(2-x-y)(MoO_4)_4∶xEu^(3+),yBi^(3+)(x=0.01~2,y=0~0.04)系列红色荧光粉。分别用XRD、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荧光粉具有体心四方白钨矿结构,属于I4...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aGd_(2-x-y)(MoO_4)_4∶xEu^(3+),yBi^(3+)(x=0.01~2,y=0~0.04)系列红色荧光粉。分别用XRD、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荧光粉具有体心四方白钨矿结构,属于I4_1/a(88)空间群,15%Eu^(3+)和1%Bi^(3+)(摩尔分数)的相继掺杂对样品基质晶体结构影响不大。样品粉末颗粒呈类八面体状,粒度比较均一,分散性良好,粒径在3~5μm之间。样品的激发光谱由位于200~350 nm的激发宽带和位于350~550 nm的系列激发峰构成,最强激发峰位于396 nm。发射主峰位于617 nm,对应于Eu^(3+)的~5D_0→~7F_2特征跃迁发射。研究未发现Eu^(3+)的浓度猝灭现象。Bi^(3+)的掺杂能对Eu^(3+)起敏化作用,显著提高样品的红光发射和色纯度,其作用类型为交换交互型,最佳掺杂量y=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白光LED 近紫外 CaGd2(MoO4)4∶Eu^3+ Bi^3+ 红色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3+)、Eu^(3+)共掺双钙钛矿Gd_(2)ZnTiO_(6)荧光粉制备及其温度传感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温一诺 陈彦伶 +7 位作者 付杰 林健华 周柳艳 李杰 韩明晓 陈书阳 邓德刚 陈亮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5-626,共12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双发射中心的Gd_(2(1-x-y))ZnTiO_(6)∶xBi^(3+),y Eu^(3+)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寿命衰减曲线和变温发射光谱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该材料的结构、发光性能和温度传感特性。...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双发射中心的Gd_(2(1-x-y))ZnTiO_(6)∶xBi^(3+),y Eu^(3+)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寿命衰减曲线和变温发射光谱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该材料的结构、发光性能和温度传感特性。在Gd_(2)ZnTiO_(6)∶Bi^(3+),Eu^(3+)荧光粉中,Bi^(3+)和Eu^(3+)离子占据了Gd^(3+)离子的位置。在紫外激发下,Eu^(3+)的激发光谱和Bi^(3+)的发射光谱存在光谱重叠,表明从Bi^(3+)到Eu^(3+)可能存在能量传递。通过荧光强度比技术探究了Bi^(3+)蓝光发射与Eu^(3+)红光发射的不同温度响应特性。在293~473 K温度范围内,测得Gd_(2)ZnTiO_(6)∶Bi^(3+),Eu^(3+)荧光粉的最大相对温度灵敏度为1.133%·K^(-1),最大绝对灵敏度为0.73%·K^(-1)。因此,Gd_(2)ZnTiO_(6)∶Bi^(3+),Eu^(3+)荧光粉是一种有潜力的非接触式光学测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_(2)ZnTiO_(6)∶Bi^(3+) Eu^(3+) 双钙钛矿 荧光能量传递 光学测温 荧光强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Y, Gd)(P, V)O_4:Eu^(3+), Bi^(3+) Red Nano-phosphors with Enhanced Photoluminescence by Bi^(3+), Gd^(3+) Doping 被引量:1
19
作者 Yong Pu Ke Tang +3 位作者 Da-Chuan Zhu Tao Han Cong Zhao Ling-Ling Peng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117-123,共7页
A series of(Y_(1-y), Gdy)_(0.95-x)(P_y, V_(1-y))O_4 :0.05Eu^(3+), xBi^(3+)+phosphor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 subsection method. The crystal structur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were i... A series of(Y_(1-y), Gdy)_(0.95-x)(P_y, V_(1-y))O_4 :0.05Eu^(3+), xBi^(3+)+phosphor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 subsection method. The crystal structur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sintered samples crystallized in a tetragonal crystal system with space group I_(41)/amd(a = b = 0.7119 nm, c = 0.6290 nm). The products presented rod-like morphology with length of 100-150 nm and width of 50-100 nm. A maximum peak at 619 nm(~5D_0 →~7F_2) was observed in emission spectrum of the phosphor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co-doping of Bi^(3+)+, P5+and Gd^(3+)ions into YVO_4:Eu^(3+)can not only made the right edge of the excitation band shift to the long-wavelength region, but also increased the emission intensity at 619 nm sharply and decreased the lifetime of fluorescence decay. These results may expand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phosph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 Gd)(P V)O4:eu3+ bi3+ Rod-like Red phosphors PHOTOLUMINESCENCE DO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