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散电流作用下混杂纤维混凝土SO_(4)^(2-)迁移与反应规律研究
1
作者 张路 徐智明 +4 位作者 文波 牛荻涛 李辉 梁浩男 嵇智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65-72,共8页
为探究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通过对玄武岩/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进行硫酸根离子和腐蚀产物测试,研究其在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及SO_(4)^(2-)迁移与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杂散电... 为探究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通过对玄武岩/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进行硫酸根离子和腐蚀产物测试,研究其在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及SO_(4)^(2-)迁移与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杂散电流密度的增大,混杂纤维混凝土中SO_(4)^(2-)浓度也在增大;与1.2 mA/dm^(2)电流密度相比,2.4 mA/dm^(2)和4.8 mA/dm^(2)的杂散电流作用下混凝土的SO_(4)^(2-)浓度分别增大了64.5%和133.1%。(2)混杂纤维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排序为NC-30<BPC-30-0.2<BC-30-0.1<PC-30-0.1≈BPC-30-0.1<BC-40-0.1<BC-50-0.1。玄武岩和聚丙烯纤维的最佳体积掺量为0.1%,超过限值后存在“负混杂效应”。(3)随着杂散电流搬运OH^(-)的迁移,纤维混凝土内部pH值降低,Ca(OH)_(2)含量减小。此外,根据Fick第二扩散定律,提出了杂散电流对SO_(4)^(2-)反应量的影响系数,建立了混杂纤维混凝土SO_(4)^(2-)扩散系数模型。通过引入纤维影响系数和几何弯曲度系数,建立了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下混杂纤维混凝土的SO_(4)^(2-)扩散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纤维 杂散电流 损伤机理 ^So_(4)^(2-) 迁移 ^So_(4)^(2-)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Co_(2)O_(4)/g-C_(3)N_(4)/CA的光电协同去除小球藻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张甲 王晓波 +4 位作者 赵文静 陈田田 田立平 李晓晨 姜瑞雪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8,共9页
有害藻华的频繁爆发会对水生态、水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除藻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光电协同催化是一种光催化和电氧化高效结合的新型技术,可弥补传统除藻技术的不足。本文以小球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光电协同催化技术进行... 有害藻华的频繁爆发会对水生态、水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除藻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光电协同催化是一种光催化和电氧化高效结合的新型技术,可弥补传统除藻技术的不足。本文以小球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光电协同催化技术进行藻类去除试验。考察了FeCo_(2)O_(4)不同掺杂比、电流密度、电解质浓度、催化剂投加量和藻生物量对叶绿素a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越高、电解质浓度越大、催化剂投加量越多和藻生物量越低时除藻效果最好。当电流密度为2.0 mA/cm^(2)、电解质浓度为0.10 M和催化剂投加量为0.30 g时,对藻生物量(6.0×10^(6)cells/mL)的去除率达到93.71%。因此,本研究可以为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协同 小球藻 叶绿素A 钴酸铁/石墨相氮化碳/醋酸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S/g-C_(3)N_(4)的合成及其可见光催化制H_(2)O_(2)性能的研究
3
作者 赵路 于炳坤 王亮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3-408,共6页
光催化合成H_(2)O_(2)因其绿色、可持续的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构建高效的光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相g-C_(3)N_(4)作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可见光响应能力,逐渐发展成为光催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论文... 光催化合成H_(2)O_(2)因其绿色、可持续的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构建高效的光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相g-C_(3)N_(4)作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可见光响应能力,逐渐发展成为光催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S/g-C_(3)N_(4)光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NiS的引入增加了g-C_(3)N_(4)的反应活性位点,构建了丰富的电荷传输通道,有利于界面光生载流子的迁移与分离。NiS/gC_(3)N_(4)用于在可见光下光催化合成H_(2)O_(2),此过程不需要引入额外的牺牲剂。实验结果表明,NiS/g-C_(3)N_(4)(3%)在120 min内H_(2)O_(2)产量可达到141.81μmol/L,是块状g-C_(3)N_(4)的3.8倍。通过所制备样品光催化产H_(2)O_(2)的循环实验,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光催化产H_(2)O_(2)反应过程中活性基团的捕获实验来探究光催化反应的机理,基于结果分析提出了NiS/g-C_(3)N_(4)异质结光催化产H_(2)O_(2)的双通道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NIS 光催化 H_(2)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核壳结构SO_(4)^(2-)/Fe_(3)O_(4)@Al_(2)O_(3)-TiO_(2)催化剂的构建及应用
4
作者 黄雨菲 郑建仙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6,共8页
[目的]构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法,解决传统浓硫酸法分离困难、底物氧化及污染问题。[方法]采用共沉淀—溶胶凝胶法制备SO_(4)^(2-)/Fe_(3)O_(4)@Al_(2)O_(3)-TiO_(2),通过Hammett指示剂法、NH3-TPD、VSM进行表征... [目的]构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法,解决传统浓硫酸法分离困难、底物氧化及污染问题。[方法]采用共沉淀—溶胶凝胶法制备SO_(4)^(2-)/Fe_(3)O_(4)@Al_(2)O_(3)-TiO_(2),通过Hammett指示剂法、NH3-TPD、VSM进行表征,使用单因素试验验证催化剂对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合成的催化活性并优化其反应参数,最后通过循环试验探究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SO_(4)^(2-)/Fe_(3)O_(4)@Al_(2)O_(3)-TiO_(2)具备超强酸性(Hammett酸度函数表示为H0<-13.75)与高磁响应性(47.08 emu/g),且在反应底物摩尔比(n棕榈酸∶n抗坏血酸)6∶5、反应温度70℃、催化剂质量分数7%、反应时间11 h的优化条件下,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产率达61.45%(纯度98.58%),循环5次后仍保持大于50%的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产率及高磁分离性能(>20 emu/g)。[结论]制备的固体超强酸SO_(4)^(2-)/Fe_(3)O_(4)@Al_(2)O_(3)-TiO_(2)稳定性好,兼具可回收性与酯化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So_(4)^(2-)/Fe_(3)o_(4)@Al_(2)o_(3)-Tio_(2) 固体超强酸 酯化合成 非均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c/g-C_(3)N_(4)Z型异质结可见光催化氧化苄胺偶联联产H_(2)O_(2)研究
5
作者 刘宇昂 李心忠 +1 位作者 游锦芳 杨艳辉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50,157,共8页
通过将酞菁钴(CoPc)在K/Na掺杂的g-C_(3)N_(4)纳米片表面自组装制备了一种稳定的CoPc/K/Na@CN Z型异质结复合材料,将其作为可循环光催化剂,在室温、60 W蓝光LED灯照射下实现了苄胺直接光催化氧化为N-亚苄基苄胺联产H_(2)O_(2)。在最佳... 通过将酞菁钴(CoPc)在K/Na掺杂的g-C_(3)N_(4)纳米片表面自组装制备了一种稳定的CoPc/K/Na@CN Z型异质结复合材料,将其作为可循环光催化剂,在室温、60 W蓝光LED灯照射下实现了苄胺直接光催化氧化为N-亚苄基苄胺联产H_(2)O_(2)。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得到N-亚苄基苄胺和过氧化氢,苄胺的转化率为97%,过氧化氢产率为113.7μmol/(g·h)。在简单离心、溶剂洗涤并在真空下干燥后,将CoPc/K/Na@CN异质结复合材料回收利用5次,其光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 g-c_(3)N_(4) 酞菁钴 苄胺氧化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O_(3)/g-C_(3)N_(4)-Nd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6
作者 任富彦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65,171,共7页
通过半导体复合法和元素掺杂法制备了Bi_(2)O_(3)/g-C_(3)N_(4)-Nd复合光催化剂,然后利用SEM、XRD、FT-IR、UV-Vis DRS和XPS对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盐酸四环素(TCH)光降解实验中,Nd元素掺杂量为1.5%时,Bi_(2)O_(3)/g-C_(3)N_(4... 通过半导体复合法和元素掺杂法制备了Bi_(2)O_(3)/g-C_(3)N_(4)-Nd复合光催化剂,然后利用SEM、XRD、FT-IR、UV-Vis DRS和XPS对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盐酸四环素(TCH)光降解实验中,Nd元素掺杂量为1.5%时,Bi_(2)O_(3)/g-C_(3)N_(4)-Nd-1.5效率最高,其光催化性能的光反应速率大约是Bi_(2)O_(3)的2.91倍、g-C_(3)N_(4)的2.52倍、g-C_(3)N_(4)-Nd的1.69倍、Bi_(2)O_(3)/g-C_(3)N_(4)的1.72倍。其光催化活性的显著增强主要归功于Nd_(2)O_(3)晶格中氧的快速扩散增强了·O^(-)_(2)的作用。此外,Bi_(2)O_(3)/g-C_(3)N_(4)-Nd-1.5在使用3次以后,对TCH的光降解效率只降低了4.9%,表明具有较高的回收再利用性能。最后,通过捕获实验验证了光催化降解TCH的主要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H和·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g-c_(3)N_(4) Bi_(2)o_(3) 盐酸四环素 半导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wave-assisted preparation of Z scheme heterojunction by anchoring ZnFe_(2)O_(4)on tubular-like g-C_(3)N_(4)for peroxymonosulfate activation towards levofloxacin degradation
7
作者 HAN Peng-da DONG Guo-hua +6 位作者 ZHANG Xin-jia CHAI Dong-feng SU Ting ZHANG Zhuan-fang ZHAO Ming LI Jin-long ZHANG Wen-zh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894-918,共25页
It is still challenging for exploring high-active photocatalysts to efficiently remove levofloxacin(LFX)by activating peroxymonosulfate(PMS).Herein,we constructed a novel Z scheme ZnFe_(2)O_(4)/g-C_(3)N_(4)/CQDs(ZCC)h... It is still challenging for exploring high-active photocatalysts to efficiently remove levofloxacin(LFX)by activating peroxymonosulfate(PMS).Herein,we constructed a novel Z scheme ZnFe_(2)O_(4)/g-C_(3)N_(4)/CQDs(ZCC)heterojunction by anchoring ZnFe_(2)O_(4)on tubular-like g-C_(3)N_(4)induced by CQDs(denoted as CNC)using microwave-assisted thermal methods.The ZCC exhibits the highes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in activating PMS for LFX degradation,endowing a removal rate~95.3%,which is 4.8 and 7.3 times that of pure ZnFe_(2)O_(4)(19.8%)and g-C_(3)N_(4)(13.1%),separately.The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ZCC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stinctive morphology of CNC,enhanced light response,increased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abundant pore structure.Besides,the formed Z scheme heterojunction and CQDs acting as a transmission bridge of the photogenerated charges(e−and h+)can accelerate transfer and inhibit recombination of e−and h+.Radical capture experiments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SO4•-and O2•-play a predominant role in degradation process of LFX.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was applied to identify intermediates and propose feasible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LFX.In conclusion,this study present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regulating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g-C_(3)N_(4)by simultaneously integrating CQDs induction and Z scheme heterojunction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Fe_(2)o_(4) carbon quantum dots g-c_(3)N_(4) LEVoFLoXAcIN Z scheme heteroj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和温度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热分解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叶凡超 湛奡 +3 位作者 田双双 李祎 肖淞 张晓星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通过构建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反应体系模型,开展了不同O_(2)含量和温度下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的热分解过程模拟,分析了其主要反应路径、产物组成及生成速率等。结果表明: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热分解主要生成CF_(3)、CF_(2)、CF、F、CN和C_(2)F_(5)等粒子,其中CF_(2)和CN的生成量最高,其次是CF_(3)和F。尽管C_(4)F_(7)N/CO_(2)混合气体中加入O_(2)会使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缩短,但是可以有效减少C_(4)F_(7)N的分解量和大部分粒子的生成量,尤其在O_(2)体积分数为6%时C_(4)F_(7)N分解量最少。当O_(2)体积分数为0%~4%时,反应体系中主要分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而当O_(2)体积分数大于8%时,反应速率增大。当模拟温度高于2600 K时,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显著缩短,分解粒子的生成速率加快。研究结论为C_(4)F_(7)N/CO_(2)/O_(2)的应用配比优化及其设备运维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 反应分子动力学 热分解机理 混合气体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In_(2)O_(3)/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朱蓓蓓 周杰 +1 位作者 张海滨 刁国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131,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的Z型CdS/In_(2)O_(3)/g-C_(3)N_(4)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XRD、SEM、TEM、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对光催化材料的相结构、形貌、原子价态和光响应性能等进行表征,通过可见光降解苯酚评价其光催...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的Z型CdS/In_(2)O_(3)/g-C_(3)N_(4)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XRD、SEM、TEM、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对光催化材料的相结构、形貌、原子价态和光响应性能等进行表征,通过可见光降解苯酚评价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具有零维结构的CdS、一维结构的In_(2)O_(3)和三维结构的g-C_(3)N_(4)形成了0D/1D/3D三元复合材料,该材料在180 min可有效降解90%的苯酚,降解速率是CdS的2.9倍、g-C_(3)N_(4)的6倍,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复合材料光催化能力的增强主要归因于三维多孔g-C_(3)N_(4)与CdS和In_(2)O_(3)形成的三维空间电场。三维多孔结构不仅有利于污染物的高效吸附,而且为光催化反应提供活性位点,三维空间和网络互连结构有利于光生电荷的定向迁移,增加载流子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 In_(2)o_(3) g-c_(3)N_(4) 光催化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O^(-)-HO_(2)-平衡机制的氯介导电催生^(1)O_(2)机理探究
10
作者 孙浩然 殷明明 +1 位作者 唐海亮 王立章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4,共8页
鉴于单线态氧(^(1)O_(2))氧化能力强、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进一步揭示电化学过程中氯介导产^(1)O_(2)的反应机理不仅能够提高废水处理效果,还可以减少活性氯带来的副作用.因此,采用电化学测试、罗丹明B(RhB)模拟废水处理等手段评估Ir-Ta/T... 鉴于单线态氧(^(1)O_(2))氧化能力强、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进一步揭示电化学过程中氯介导产^(1)O_(2)的反应机理不仅能够提高废水处理效果,还可以减少活性氯带来的副作用.因此,采用电化学测试、罗丹明B(RhB)模拟废水处理等手段评估Ir-Ta/Ti和Pt/Ti电极的性能,并探讨不同条件(Cl^(-)浓度、电极析氯活性、外加H_(2)O_(2)、通入O_(2))对电化学产^(1)O_(2)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O_(2)为主导的电化学体系能够去除超过96%的RhB且可缩短降解路径.高效生成^(1)O_(2)的基础是维持体系中产生的次氯酸根(ClO-)与过氧氢根(HO_(2)-)之间的平衡,任何一方过量都会抑制^(1)O_(2)的产生.本次研究以期为促进不同环境情况下^(1)O_(2)的生成和电极的定向制备与改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介导 ^电化学产^(1)o_(2) RhB去除 clo-—Ho_(2)-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_(2)O_(3)/g-C_(3)N_(4)复合材料的自供能紫外探测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向明 周起成 +3 位作者 郭庄鹏 朱恩科 郝瑜睿 高世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5,共9页
为了获得高性能的自供能紫外探测器,结合热聚法和溶液法成功制备了Bi_(2)O_(3)/g-C_(3)N_(4)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元素组成及价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i_(2)O_(3)呈蜂窝状结构的块体,其附着在具有层状结构的g-C_(3)N_... 为了获得高性能的自供能紫外探测器,结合热聚法和溶液法成功制备了Bi_(2)O_(3)/g-C_(3)N_(4)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元素组成及价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i_(2)O_(3)呈蜂窝状结构的块体,其附着在具有层状结构的g-C_(3)N_(4)纳米片上。基于该异质结制备了无需外加偏压即能工作的紫外探测器。在紫外光照射下,Bi_(2)O_(3)/g-C_(3)N_(4)光电探测器能够立即产生光电流并达到最大稳定值约0.43μA,相比于Bi_(2)O_(3)纳米块紫外探测器,其光电流提升了约1.05倍。值得注意的是,Bi_(2)O_(3)/g-C_(3)N_(4)紫外探测器还展现出了快的响应速度(约181.7 ms),并且其光电流与入射光强也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该器件对不同强度的紫外光均能实现快速且稳定的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探测器 自供能 Bi_(2)o_(3)纳米块 g-c_(3)N_(4)纳米片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B还原SO_(4)^(2-)影响因素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奇根 姚萌萌 +2 位作者 李帅 刘朝思 张哲铖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2,共6页
为探究影响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降解污泥还原SO_(4)^(2-)的主要因素,构建广义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并对变量的重要度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SO_(4)^(2-)还原率随温度及初始pH值的上升呈现先增长... 为探究影响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降解污泥还原SO_(4)^(2-)的主要因素,构建广义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并对变量的重要度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SO_(4)^(2-)还原率随温度及初始pH值的上升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随氧化还原电位的上升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温度,初始pH,氧化还原电位的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690,0.755,0.537,影响SO_(4)^(2-)还原率因素大小顺序为初始pH>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研究结果可为污泥处理过程中控制硫化氢的释放提供理论支持,并为避免或减少污泥产硫化氢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 污泥 ^So_(4)^(2-)还原率 硫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γ-Al_(2)O_(3)对C_(2)F_(6)与C_(3)F_(8)表面吸附研究
13
作者 万冬毅 魏钢 +4 位作者 曹政钦 胡敏 刘航 罗尧 姚强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4,共9页
C_(4)F_(7)N在放电或过热故障时会产生有害分解副产物,特别是C_(2)F_(6)和C_(3)F_(8)生成量相对较大,会对气体绝缘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构成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控制和处理。本文研究了C_(2)F_(6)与C_(3)F_(8)在γ-Al_(2)O_(3)(... C_(4)F_(7)N在放电或过热故障时会产生有害分解副产物,特别是C_(2)F_(6)和C_(3)F_(8)生成量相对较大,会对气体绝缘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构成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控制和处理。本文研究了C_(2)F_(6)与C_(3)F_(8)在γ-Al_(2)O_(3)(110)上的吸附能、电荷转移、吸附距离,并进行了态密度分析,以评价γ-Al_(2)O_(3)作为副产物吸附剂的可能性。结果表明:γ-Al_(2)O_(3)表面对C_(2)F_(6)和C_(3)F_(8)分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能分别达到-0.5744 eV和-2.819 eV,表现出较强的吸附效果。特别是在A位点上的吸附构型显示出更高的稳定性和较强的电荷转移现象,表明两种气体与γ-Al_(2)O_(3)具有强相互作用。态密度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C_(2)F_(6)和C_(3)F_(8)的吸附不仅改变了γ-Al_(2)O_(3)表面的电子状态,也影响了其电子和化学性质,这为利用γ-Al_(2)O_(3)作为C_(4)F_(7)N的副产物吸附剂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 γ-Al_(2)o_(3) 吸附性能 态密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相关分子的表达分析
14
作者 林倩 张诚 +3 位作者 张杰 黄会娜 李霞 王冠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87-2091,共5页
目的:探讨CD4^(+)CD28^(-)T细胞的活化途径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具体作用。方法:分离RA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8^(-)T细胞比例、活化水平以及穿孔素和TNF-α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4^(+)CD28^... 目的:探讨CD4^(+)CD28^(-)T细胞的活化途径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具体作用。方法:分离RA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8^(-)T细胞比例、活化水平以及穿孔素和TNF-α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4^(+)CD28^(-)T细胞比例与年龄、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和血沉(ESR)的相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8^(-)T细胞Toll样受体(TLR)2表达。采用抗-CD3抗体和TLR2激动剂单独或联合刺激纯化的RA患者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8^(-)T细胞活化水平和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结果:RA患者CD4^(+)CD28^(-)T细胞比例高于健康人(P<0.05),且与RF和ESR呈正相关(r=0.5541,P<0.01;r=0.3634,P<0.01)。与CD4+CD28+T细胞相比,RA患者的CD4^(+)CD28^(-)T细胞CD25表达下调(P<0.01),CD40L及TLR2表达上调(P<0.01;P<0.0001),且分泌更多的穿孔素和TNF-α(P<0.001;P<0.001)。TLR2激动剂刺激后RA患者CD4^(+)CD28^(-)T细胞CD40L和CD25表达及穿孔素、TNF-α的分泌均无显著变化。结论:RA患者体内CD4^(+)CD28^(-)T细胞比例增加,其分泌大量穿孔素和TNF-α,可能参与RA的炎症状态和关节损伤,但TLR2不能替代CD28激活CD4^(+)CD28^(-)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cD4^(+)cD28^(-)T细胞 ToLL样受体2 TNF-α 穿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ZrO_(2)-SO_(4)^(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甲烷与CO_(2)制乙酸性能
15
作者 任行涛 吴俊 +3 位作者 贾志光 丁靖 万辉 管国锋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9-495,共7页
以Zr(NO_(3))4·5H_(2)O和Ni(NO_(3))2·6H_(2)O为原料、(NH4)2CO_(3)为沉淀剂,采用溶胶凝胶-硫酸酸化两步法制备了Ni/ZrO_(2)-SO_(4)^(2-)催化剂,采用XRD,FTIR,SEM,N_(2)吸附-脱附,H_(2)-TPR,NH3-TPD等方法对Ni/ZrO_(2)-SO_(4)... 以Zr(NO_(3))4·5H_(2)O和Ni(NO_(3))2·6H_(2)O为原料、(NH4)2CO_(3)为沉淀剂,采用溶胶凝胶-硫酸酸化两步法制备了Ni/ZrO_(2)-SO_(4)^(2-)催化剂,采用XRD,FTIR,SEM,N_(2)吸附-脱附,H_(2)-TPR,NH3-TPD等方法对Ni/ZrO_(2)-SO_(4)^(2-)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Ni的引入方式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共沉淀方式引入Ni制备的Ni/ZrO_(2)-SO_(4)^(2-)催化剂相比,采用溶胶凝胶方式引入Ni制备的催化剂的四方相ZrO_(2)占比更高,表面酸量更多,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强的L酸性;采用溶胶凝胶方式引入Ni制备的Ni/ZrO_(2)-SO_(4)^(2-)催化剂的乙酸生成量明显优于共沉淀方式引入Ni制备的Ni/ZrO_(2)-SO_(4)^(2-)催化剂。四方相ZrO_(2)、酸性位点和过渡金属Ni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甲烷与CO_(2)直接反应合成乙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Zro_(2)-So_(4)^(2-) 溶胶-凝胶法 甲烷 乙酸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浸泡再生混凝土Mg^(2+)-SO_(4)^(2-)-Cl^(-)复合盐侵蚀耐久性损伤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家滨 范一杰 +2 位作者 牛荻涛 王宇 张凯峰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为系统研究与揭示西北地区部分掩埋再生混凝土(RAC)结构耐久性损伤特征与机制,以浓度为20%的复合盐溶液为侵蚀介质,开展了14种掺辅助胶凝材料RAC部分浸泡于复合盐溶液的耐久性试验,综合分析RAC动弹性模量、宏观与微观形貌、侵蚀产物物... 为系统研究与揭示西北地区部分掩埋再生混凝土(RAC)结构耐久性损伤特征与机制,以浓度为20%的复合盐溶液为侵蚀介质,开展了14种掺辅助胶凝材料RAC部分浸泡于复合盐溶液的耐久性试验,综合分析RAC动弹性模量、宏观与微观形貌、侵蚀产物物相组成与相对含量的经时变化规律。部分浸泡RAC沿纵向高度分为饱和区、气-液两相界面区、水分传输区及干燥区。侵蚀初期气-液两相界面区损伤程度高于饱和区;侵蚀中后期饱和区的损伤持平或超过气-液两相界面区,水分传输区损伤初现。饱和区侵蚀状态由初期的化学侵蚀转变为中后期的化学-物理双重侵蚀,气-液两相界面区在侵蚀期间均呈现出化学-物理双重侵蚀。化学侵蚀产物为水镁石、硬石膏/石膏、钙矾石、Friedel盐及碱式氯化镁;物理结晶盐包含氯镁石、白钠镁矾、氯化钠、水合硫酸镁、Na_(2)SO_(4)及芒硝,各侵蚀产物与结晶盐的相对含量均随浸泡时间延长而改变。侵蚀后期,Na_(2)SO_(4)和芒硝相互转化使RAC物理力学性能急速退化。粉煤灰-矿渣复掺RAC抗侵蚀性能整体较好,粉煤灰-硅灰复掺最差,后者在浸泡时间180 d时抗压强度损失率高于60%。矿渣-硅灰-偏高岭土三掺RAC耐久性显著高于粉煤灰-矿渣-偏高岭土三掺,后者在侵蚀180 d时已经溃散。四掺辅助胶凝材料RAC性能衰减速度均匀,但抗侵蚀性能仍处于较低水平,相同浸泡时间下,其耐久性指标均与粉煤灰-矿渣复掺RAC差距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Mg^(2+)-So_(4)^(2-)-cl^(-)侵蚀 部分浸泡 耐久性退化特征 耐久性退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土壤水溶性Cl^(-)、NO_(3)^(-)、SO_(4)^(2-)离子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孔令娥 晋琪 +5 位作者 李寒 孙子怡 张宇航 郑磊 马常宝 汪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9-278,共10页
为建立盐碱土中水溶性Cl^(-)、NO_(3)^(-)和SO_(4)^(2-)的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的方法,选取采自新疆和宁夏2个盐碱地土样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土壤水溶性阴离子浸提过程,水土比例对水溶性离子的测定结果影响显著。选择浸提条件为水土比... 为建立盐碱土中水溶性Cl^(-)、NO_(3)^(-)和SO_(4)^(2-)的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的方法,选取采自新疆和宁夏2个盐碱地土样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土壤水溶性阴离子浸提过程,水土比例对水溶性离子的测定结果影响显著。选择浸提条件为水土比例5∶1,振荡时间为3 min,浸提液离心后过0.45μm滤膜,待测液Cl^(-)、NO_(3)^(-)、SO_(4)^(2-)采用离子色谱同时测定。结果表明,离子色谱法测定3种离子线性范围均为0.2~20 mg/L;方法检出限Cl^(-)为0.18 mg/kg,NO_(3)^(-)为0.12 mg/kg,SO_(4)^(2-)为0.38 mg/kg。3种离子6次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均<5%;加标回收率90.6%~104%;11种不同地点的盐碱土土壤水溶性盐浸提液中Cl^(-)、NO_(3)^(-)、SO_(4)^(2-)的测定结果分别与电位滴定法、连续流动分析仪法、硫酸钡质量法测定数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能满足盐碱土土壤水溶性Cl^(-)、NO_(3)^(-)和SO_(4)^(2-)离子含量的同时测定,省时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仪 盐碱土 ^水溶性cl^(-) ^水溶性No_(3)^(-) ^水溶性So_(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新田县富锶岩溶水矿物饱和指数特征,Sr^(2+)、SO_(4)^(2-)来源及开发潜力
18
作者 赵光帅 苏春田 +4 位作者 黄奇波 朱义年 杨杨 罗飞 李小盼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6-1058,共13页
【研究目的】湖南新田县发现大型富锶矿泉水田,然而锶元素来源及锶矿泉开发利用潜力研究相对薄弱,此外探究富锶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锶元素来源可为岩溶区寻找富锶地下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富锶地下... 【研究目的】湖南新田县发现大型富锶矿泉水田,然而锶元素来源及锶矿泉开发利用潜力研究相对薄弱,此外探究富锶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锶元素来源可为岩溶区寻找富锶地下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富锶地下水水化学指标检测分析,利用PHREEQC软件、水化学计量法、端元法、水文地质参数等揭示富锶岩溶水矿物饱和指数特征,Sr^(2+)、SO_(4)^(2-)来源及富锶地下水开发潜力。【研究结果】方解石在下降泉和机井中均主要处于饱和状态,白云石由下降泉中未饱和状态转为机井中的饱和状态,菱锶矿在机井中出现饱和状态,石膏在下降泉和机井中均为未饱和状态。下降泉中矿物饱和指数随泉水溶解性总固体增加而升高,两者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机井中两者相关性较差。下降泉SO_(4)^(2-)和大气降水SO_(4)^(2-)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根据Ca^(2+)、Mg^(2+)、Sr^(2+)、HCO_(3)^(-)、SO_(4)^(2-)化学计量关系,机井中SO_(4)^(2-)可能来源于石膏溶解。下降泉中Sr^(2+)主要来源于石灰岩中以类质同像置换钙的锶,机井中Sr^(2+)较大可能来源于含水层中菱锶矿。研究区85.2%水点的地下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超标水点多为单指标超标。经计算,枯水年富锶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分别为3.83×10^(7)m^(3)/a、1.05×10^(7)m^(3)/a、7.28×10^(6)m^(3)/a。【结论】新田县富锶地下水中锶主要来源于泥盆系佘田桥组地层含锶矿物(类质同像置换钙的锶和菱锶矿)的溶解,富锶地下水资源量及资源潜力可观,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锶岩溶水 矿物饱和指数 ^Sr^(2+)和So_(4)^(2-) 开发潜力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新田县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浸泡再生混凝土Mg^(2+)-SO_(4)^(2-)-Cl^(-)侵蚀耐久性损伤规律与机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家滨 张凯峰 +1 位作者 郑康华 符梦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67-77,共11页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与地下水中含有高浓度Mg^(2+)、SO_(4)^(2-)、Cl^(-),这些离子导致长期掩埋于地下的再生混凝土(RAC)结构耐久性严重退化。为了揭示Mg^(2+)-SO_(4)^(2-)-Cl^(-)侵蚀RAC耐久性损伤规律与机理,采用长期浸泡的方式,系统...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与地下水中含有高浓度Mg^(2+)、SO_(4)^(2-)、Cl^(-),这些离子导致长期掩埋于地下的再生混凝土(RAC)结构耐久性严重退化。为了揭示Mg^(2+)-SO_(4)^(2-)-Cl^(-)侵蚀RAC耐久性损伤规律与机理,采用长期浸泡的方式,系统开展复掺辅助胶凝材料RAC耐久性试验,研究复掺辅助胶凝材料方式与取代率对RAC耐久性退化规律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热重等分析手段,表征RAC侵蚀产物物相组成与相对含量,揭示复合盐侵蚀RAC耐久性损伤机理。结果表明,10%粉煤灰(质量分数)+20%(质量分数)矿渣复掺RAC耐久性较高,硅灰或偏高岭土取代率高于10%时RAC的耐久性较差。侵蚀离子与RAC水化产物产生化学反应并形成晶粒极大的侵蚀产物,加速C-S-H分解向M-S-H转变;高浓度离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物理盐结晶,促进裂缝的萌生扩展。化学/物理双重作用破坏RAC微观结构,加速离子扩散传输,形成化学侵蚀-结构损伤-离子传输过程。RAC界面过渡区及砂浆中遍布裂缝与孔隙,再生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急速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久性 再生混凝土 ^Mg^(2+)-So_(4)^(2-)-cl^(-)侵蚀 完全浸泡 损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修饰g-C_(3)N_(4)@Fe_(2)O_(3)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水性环氧-丙烯酸酯乳液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细芳 肖玉玲 +1 位作者 刘如佳 张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1,共11页
水性环氧-丙烯酸酯乳液(WEP)因污染小、附着力好、耐候性好被广泛应用于涂料领域,但其不尽如意的耐腐蚀性大大限制了其在防腐涂料领域的应用。文中采用煅烧法制备了g-C_(3)N_(4)@Fe_(2)O_(3)纳米杂化材料,微波法制备了柠檬酸碳量子点溶... 水性环氧-丙烯酸酯乳液(WEP)因污染小、附着力好、耐候性好被广泛应用于涂料领域,但其不尽如意的耐腐蚀性大大限制了其在防腐涂料领域的应用。文中采用煅烧法制备了g-C_(3)N_(4)@Fe_(2)O_(3)纳米杂化材料,微波法制备了柠檬酸碳量子点溶液,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g-C_(3)N_(4)@Fe_(2)O_(3)杂化粒子的结构和形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涂层的形貌,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和盐雾实验研究了WEP、g-C_(3)N_(4)@Fe_(2)O_(3)/WEP、经量子点修饰的g-C_(3)N_(4)@Fe_(2)O_(3)/WEP涂层的耐腐性能。结果表明,Fe_(2)O_(3)粒子成功负载到了g-C_(3)N_(4)纳米片上,经柠檬酸量子点修饰后,g-C_(3)N_(4)@Fe_(2)O_(3)在WEP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经柠檬酸量子点修饰的g-C_(3)N_(4)@Fe_(2)O_(3)/WEP乳液涂膜在质量分数3.5%NaCl溶液中浸泡1 d时阻抗高达1.5×10^(10)Ω·cm^(2),较纯WEP乳液涂膜高出2个数量级;浸泡7 d后,复合涂层阻抗值仍高达8.7×10^(9)Ω·cm^(2);盐雾168 h后复合涂层表面锈蚀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Fe_(2)o_(3)纳米杂化材料 量子点 水性环氧-丙烯酸酯乳液 耐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