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醇在Cu_(4)-C_(5)N_(2)H_(2)表面吸附和裂解机理的DFT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婉楠 任瑞鹏 吕永康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I0002,共8页
开发高效稳定的甲醇制甲醛催化剂意义重大,但催化剂稳定性差和甲醛选择性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嵌入氮化碳中的铜四原子团簇(Cu_(4)-C_(5)N_(2)H_(2))催化剂作为模型,基于DFT-D3探索了甲醇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和裂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u_(4)... 开发高效稳定的甲醇制甲醛催化剂意义重大,但催化剂稳定性差和甲醛选择性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嵌入氮化碳中的铜四原子团簇(Cu_(4)-C_(5)N_(2)H_(2))催化剂作为模型,基于DFT-D3探索了甲醇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和裂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u_(4)-C_(5)N_(2)H_(2)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高的甲醛选择性,甲醇在Cu_(4)-C_(5)N_(2)H_(2)表面裂解的最优路径为CH_(3)OH→CH_(3)O→CH_(2)O,电荷分析结果显示催化剂与甲醇之间的电子转移使得甲醇得以活化.这些结果为合理设计高效甲醇制甲醛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甲醛 DFT cu_(4)-c_(5)N_(2)h_(2) 裂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涝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
作者 王楠艺 范高领 +6 位作者 付文婷 吴迪 杨娅 黄冬福 王立浩 吴康云 何建文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9,共16页
为了探究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在响应涝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蛋白理化性质、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顺式作用元件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包含9... 为了探究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在响应涝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蛋白理化性质、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顺式作用元件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包含91个成员,多数成员定位于细胞核。91个成员可被分为6个亚族,不同亚族的成员基因结构存在差异。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域主要包含植物生长发育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及逆境胁迫响应元件。对耐涝辣椒资源GC41和涝胁迫敏感型辣椒资源GC39在涝胁迫下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GC41中,CaC_(2)H_(2)-17、CaC_(2)H_(2)-87在涝胁迫处理3 d时相对表达量高,CaC_(2)H_(2)-17、CaC_(2)H_(2)-87在GC39中未表达。筛选出CaC_(2)H_(2)-16(Capana01g003556)、CaC_(2)H_(2)-32(Capana04g001616)、CaC_(2)H_(2)-72(Capana11g000176)、 CaC_(2)H_(2)-73(Capana11g000178)、CaC_(2)H_(2)-87(Capana12g000773)5个转录因子,这5个转录因子分别调控了419个、526个、566个、305个、480个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结果为辣椒C_(2)H_(2)家族成员的功能解析及耐涝辣椒资源的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c_(2)h_(2)型锌指蛋白 涝胁迫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o双原子催化CO_(2)氧化C_(3)H_(8)反应机理的DFT研究
3
作者 高鑫海 王婉楠 +2 位作者 石涛 任瑞鹏 吕永康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5,I0001,I0002,共10页
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可有效抑制过度脱氢现象并提高丙烯产率,但如何设计高效催化剂是关键.本研究构建了Fe/Mo-C_(2)N和Fe/MoS-C_(2)N两种催化剂模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探索了C_(3)H_(8)和C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研究... 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可有效抑制过度脱氢现象并提高丙烯产率,但如何设计高效催化剂是关键.本研究构建了Fe/Mo-C_(2)N和Fe/MoS-C_(2)N两种催化剂模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探索了C_(3)H_(8)和C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催化剂可以实现FeMo双原子同步活化C_(3)H_(8)和CO_(2),C_(3)H_(8)+CO_(2)→CH_(3)CHCH_(3)+COOH→CH_(3)CHCH_(2)+CO+H_(2)O为最优路径.差分电荷分析结果显示,S掺杂促进了Mo原子向CO_(2)的电荷转移,从而提升催化活性.本研究可为设计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原子催化 FeMo DFT c_(3)h_(8) cO_(2) c_(2)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C_(2)H_(6)提高原油萃取及混相能力研究
4
作者 王程伟 苏玉亮 +2 位作者 王文东 李蕾 郝永卯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针对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CO_(2)-C_(2)H_(6)协同作用机理及混相能力变化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PVT装置开展油气相态及萃取实验,研究CO_(2)-C_(2)H_(6)混合气体与原油间的相态及萃取变化特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赋存状态及混相... 针对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CO_(2)-C_(2)H_(6)协同作用机理及混相能力变化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PVT装置开展油气相态及萃取实验,研究CO_(2)-C_(2)H_(6)混合气体与原油间的相态及萃取变化特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赋存状态及混相压力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与仅注入CO_(2)相比,加入C_(2)H_(6)后原油高碳分子的质量分数下降0.1%左右,C_(2)H_(6)能够有效提高注入气体对原油的萃取能力,将高碳的烃类物质转化成C_(5)等低碳烃类物质;CO_(2)与CO_(2)-C_(2)H_(6)混合气体均能将多组分油分子中的C_(2)、C_(4)、C_(6)萃取至气相中,降低油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原油流动能力;混合气体在原油中的扩散及混相能力均强于纯CO_(2)。混合气体更易与原油形成混相,从而提高原油动用程度。该研究为致密油藏注CO_(2)-C_(2)H_(6)混合气体协同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分子模拟 萃取 扩散系数 cO_(2)-c_(2)h_(6)混合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S/g-C_(3)N_(4)的合成及其可见光催化制H_(2)O_(2)性能的研究
5
作者 赵路 于炳坤 王亮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3-408,共6页
光催化合成H_(2)O_(2)因其绿色、可持续的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构建高效的光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相g-C_(3)N_(4)作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可见光响应能力,逐渐发展成为光催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论文... 光催化合成H_(2)O_(2)因其绿色、可持续的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构建高效的光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相g-C_(3)N_(4)作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可见光响应能力,逐渐发展成为光催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S/g-C_(3)N_(4)光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NiS的引入增加了g-C_(3)N_(4)的反应活性位点,构建了丰富的电荷传输通道,有利于界面光生载流子的迁移与分离。NiS/gC_(3)N_(4)用于在可见光下光催化合成H_(2)O_(2),此过程不需要引入额外的牺牲剂。实验结果表明,NiS/g-C_(3)N_(4)(3%)在120 min内H_(2)O_(2)产量可达到141.81μmol/L,是块状g-C_(3)N_(4)的3.8倍。通过所制备样品光催化产H_(2)O_(2)的循环实验,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光催化产H_(2)O_(2)反应过程中活性基团的捕获实验来探究光催化反应的机理,基于结果分析提出了NiS/g-C_(3)N_(4)异质结光催化产H_(2)O_(2)的双通道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NIS 光催化 h_(2)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机器学习与高通量计算研究疏水MOFs在CO_(2)/C_(2)H_(2)膜分离中的构效关系
6
作者 韩荣美 韩琪 +2 位作者 张政清 孙玉绣 乔志华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4,共9页
二氧化碳/乙炔(CO_(2)/C_(2)H_(2))分离在工业过程中的重要性推动了高效膜材料的开发,但膜材料在潮湿环境下的分离性能不稳定,因此开发能够在潮湿条件下保持优异性能的分离膜成为关键。本研究首先以ZIF-8的亨利系数为标准,建立了疏水性... 二氧化碳/乙炔(CO_(2)/C_(2)H_(2))分离在工业过程中的重要性推动了高效膜材料的开发,但膜材料在潮湿环境下的分离性能不稳定,因此开发能够在潮湿条件下保持优异性能的分离膜成为关键。本研究首先以ZIF-8的亨利系数为标准,建立了疏水性MOF数据库。通过巨正则蒙特卡罗(g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 GCMC)模拟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分别计算了用于CO_(2)/C_(2)H_(2)分离的MOF的热力学性质和扩散性质,筛选出Top 20个高性能疏水MOF膜。随后,基于MOFs的特征描述符和模拟结果,训练和测试了5种不同的机器学习(ML)模型,并采用最优的ML模型揭示了影响CO_(2)/C_(2)H_(2)分离性能的关键因素。最后,通过建立构效关系分析,确定了CO_(2)/C_(2)H_(2)分离的最佳MOF结构参数范围,为MOF膜材料的开发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分子模拟 机器学习 cO_(2)/c_(2)h_(2)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寸级(C_(24)H_(20)P)_(2)MnBr_(4)单晶薄膜生长及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
7
作者 杨帆 张思媛 +3 位作者 董武佩 王希正 周铭 居佃兴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9-1296,共8页
有机金属卤化物在X射线成像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多晶薄膜闪烁体屏幕的均匀性差、透射率低和光散射等问题严重降低了X射线成像分辨率。本文使用空间限域法生长制备了英寸级(C_(24)H_(20)P)_(2)MnBr_(4)单晶薄膜,并对其进行... 有机金属卤化物在X射线成像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多晶薄膜闪烁体屏幕的均匀性差、透射率低和光散射等问题严重降低了X射线成像分辨率。本文使用空间限域法生长制备了英寸级(C_(24)H_(20)P)_(2)MnBr_(4)单晶薄膜,并对其进行了物相、光学和闪烁性能的研究。该晶体表现出90%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及优异的光稳定性,在365 nm紫外光下连续照射24 h,其光谱仍保持稳定。基于该晶体优异的光学性质,在X射线下产生83 000 photons/MeV(估算值)的高光产额,是商用LYSO闪烁体的2.5倍。此外,该晶体展现出优异的耐辐射稳定性,即使在504 mGy·s^(-1)的高剂量率下暴露60 min后仍保持其性能的稳定性。基于上述优势,将(C_(24)H_(20)P)_(2)MnBr_(4)单晶薄膜应用于X射线成像,实现了约23 lp/mm的空间分辨率,在该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24)h_(20)P)_(2)MnBr_(4) 有机金属卤化物 空间限域 单晶薄膜 闪烁性能 X射线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c/g-C_(3)N_(4)Z型异质结可见光催化氧化苄胺偶联联产H_(2)O_(2)研究
8
作者 刘宇昂 李心忠 +1 位作者 游锦芳 杨艳辉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50,157,共8页
通过将酞菁钴(CoPc)在K/Na掺杂的g-C_(3)N_(4)纳米片表面自组装制备了一种稳定的CoPc/K/Na@CN Z型异质结复合材料,将其作为可循环光催化剂,在室温、60 W蓝光LED灯照射下实现了苄胺直接光催化氧化为N-亚苄基苄胺联产H_(2)O_(2)。在最佳... 通过将酞菁钴(CoPc)在K/Na掺杂的g-C_(3)N_(4)纳米片表面自组装制备了一种稳定的CoPc/K/Na@CN Z型异质结复合材料,将其作为可循环光催化剂,在室温、60 W蓝光LED灯照射下实现了苄胺直接光催化氧化为N-亚苄基苄胺联产H_(2)O_(2)。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得到N-亚苄基苄胺和过氧化氢,苄胺的转化率为97%,过氧化氢产率为113.7μmol/(g·h)。在简单离心、溶剂洗涤并在真空下干燥后,将CoPc/K/Na@CN异质结复合材料回收利用5次,其光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 g-c_(3)N_(4) 酞菁钴 苄胺氧化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2)H_(2)/CH_(4)燃烧特性实验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9
作者 刘宇 罗蒙蒙 +3 位作者 田富超 谷午 王凯 梁运涛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3-480,共8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极易出现瓦斯与煤自燃灾害交织共生现象,增大灾害风险.为阐明煤与瓦斯共生灾害发生时的火焰传播特性,有必要开展煤自燃气体掺混对瓦斯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乙炔气体(C_(2)H_(2))是煤高温氧化时产生的主要气体之一...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极易出现瓦斯与煤自燃灾害交织共生现象,增大灾害风险.为阐明煤与瓦斯共生灾害发生时的火焰传播特性,有必要开展煤自燃气体掺混对瓦斯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乙炔气体(C_(2)H_(2))是煤高温氧化时产生的主要气体之一,甲烷(CH_(4))是瓦斯的主要成分,本文研究了0~2%体积分数C_(2)H_(2)掺混对CH_(4)层流燃烧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C_(2)H_(2)体积分数的增加,C_(2)H_(2)/CH_(4)混合燃料层流燃烧速度增大.层流燃烧速度受质热扩散作用、动力学和热力学效应的综合影响,当C_(2)H_(2)体积分数增加至2%时,混合燃料的(αLe)^(1/2)、T_(ad)分别增加了1.54%、2.98%,T_(a)减少了26.93%,说明动力学效应是C_(2)H_(2)促进CH_(4)层流燃烧速度增加的主导因素.由活性自由基体积分数分析可知,随着C_(2)H_(2)体积分数的增加,H、O、OH和CH_(3)等活性自由基体积分数均出现增加趋势,从而促进了CH_(4)的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2)h_(2)/ch_(4)混合燃料 层流燃烧速度 动力学效应 敏感性分析 活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C_(2)H_(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智滨 张亚坤 +4 位作者 贺紫航 周强华 蔡占东 马启彬 年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学技术,通过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C_(2)H_(2)型锌指蛋白(C_(2)H_(2)zinc finger protein)序列BLAST映射,将从大豆(Glycine max)的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44...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学技术,通过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C_(2)H_(2)型锌指蛋白(C_(2)H_(2)zinc finger protein)序列BLAST映射,将从大豆(Glycine max)的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44个C_(2)H_(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分成11个亚家族,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保守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_(2)H_(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分布于17条大豆染色体中,且每个亚家族的基因结构域较为相近,呈高度保守性。成员启动子部分含有抗逆境胁迫以及激素相关的调控元件。RNA-seq结果显示,有8个基因在不同植物组织内表达差异显著。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3个基因的分析结果为SUPERMAN的转录调节因子,GmC1-1iZFP42为Ln位点的相应基因,参与大豆叶形和籽粒的调控,GmC1-1iZFP12、GmC1-1iZFP30为SUPERMAN基因的转录调节因子,GmC1-1iZFP21可能参与大豆籽粒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为调控相关过程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寻找和挖掘大豆高产基因提供方向,也为C_(2)H_(2)型锌指蛋白和生物信息学在植物中的利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c_(2)h_(2) 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阶段煤吸附C_(2)H_(4)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文虎 李倬锋 +2 位作者 张铎 唐瑞 黎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5,共12页
为研究煤矿采空区封闭区遗煤吸附C_(2)H_(4)的演化特征,以宁夏灵新煤矿不粘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进行煤吸附C_(2)H_(4)试验,分析温压与粒径对煤吸附C_(2)H_(4)过程中的吸附量、吸附速率和吸附热力学等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温... 为研究煤矿采空区封闭区遗煤吸附C_(2)H_(4)的演化特征,以宁夏灵新煤矿不粘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进行煤吸附C_(2)H_(4)试验,分析温压与粒径对煤吸附C_(2)H_(4)过程中的吸附量、吸附速率和吸附热力学等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温度为30~60℃、压力为0.15~0.45 MPa、粒径为20~120目时,无论是温度降低、压力升高还是粒径减小,C_(2)H_(4)的吸附量均增加;吸附过程随时间由快变慢,进而趋于平衡,吸附速率快速趋于0;温度与粒径不变,平衡压力越大吸附速率越大;温度与压力不变,粒径越小吸附速率越快。吸附量相同,粒径越小等量吸附热越低;各粒径煤样吸附C_(2)H_(4)的等量吸附热为0.69~40.23 kJ/mol,属于物理吸附。引入压力修正系数进行拟合,温度不变,压力和粒径与吸附自由能降低值呈正比关系;粒径不变,温度与吸附自由能降低值呈反比关系。各粒径煤样吸附C_(2)H_(4)的吸附熵均为负值,吸附量增大,温度降低,吸附熵值均增大;吸附量相同条件下,粒径越大,吸附熵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阶段 c_(2)h_(4) 吸附特性 吸附速率 煤自燃 吸附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燕山期佛冈–南昆山花岗岩石成因:来自锆石微量元素、H_(2)O含量及Hf-O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克鸿 夏小平 +2 位作者 丁兴 杨晴 张乐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44,共19页
华南地区发育大规模与稀有金属成矿相关的燕山期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与成因存在诸多争议,厘清这些争议有助于理解华南地区的成矿作用。锆石是花岗岩中常见的副矿物,具有非常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容易受后期地质作用影响,可以很好地保存... 华南地区发育大规模与稀有金属成矿相关的燕山期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与成因存在诸多争议,厘清这些争议有助于理解华南地区的成矿作用。锆石是花岗岩中常见的副矿物,具有非常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容易受后期地质作用影响,可以很好地保存其形成时母岩浆的地球化学信息,从而避免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的不足。本研究选取华南地区佛冈–南昆山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研究,结合SIMS氧同位素和H_(2)O含量等数据,探讨佛冈岩体和南昆山岩体的岩石类型和成因。两个岩体的锆石都呈现LREE亏损、HREE富集、Eu负异常、Ce正异常,以及Zr/Hf>55、Eu/Eu~*>0.005、Hf含量低(<1.2%)等特点,明显不同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指示母岩浆分异程度较低。同时,锆石的REE+Y与P含量之间的关系表明它们也不是S型花岗岩。佛冈岩体锆石较高的δ18O值(7.97‰~10.29‰)、富集的εHf(t)值(-13.6~-5.7)、较低的H_(2)O含量(核密度峰值317~412μg/g)以及较高的锆饱和温度(799~800℃)表明,佛冈花岗岩可能是源区有高比例沉积物加入的A型花岗岩。南昆山岩体也具有类似的、但变化范围更大的锆石δ18O值(6.34‰~11.11‰)、εHf(t)值(-11.1~1.1)和H_(2)O含量(297~1253μg/g)。锆石Hf-O同位素和H_(2)O含量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其中南昆山花岗岩源区地幔物质加入比例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 微量元素 hF-O同位素 h_(2)O含量 壳幔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2)H_(2)气体流量对WC-DLC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焕钧 徐长云 +3 位作者 唐令 韩明月 罗阳 李刘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19,共8页
文章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WC-DLC耐磨涂层,为了探究C_(2)H_(2)流量对WC-DLC涂层表截面形貌、微观结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在10−50 mL/min C_(2)H_(2)流量下制备了WC-DLC涂层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_(2)H_(2)流量的增... 文章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WC-DLC耐磨涂层,为了探究C_(2)H_(2)流量对WC-DLC涂层表截面形貌、微观结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在10−50 mL/min C_(2)H_(2)流量下制备了WC-DLC涂层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_(2)H_(2)流量的增加,涂层中碳含量增加,晶粒逐渐细化,由柱状晶逐渐转变为细晶粒,涂层变得更加致密;涂层纳米硬度与sp3杂化的C原子含量密切相关,随着涂层中sp3-C含量的增加,硬度先升高然后降低,磨损率也先升高降低;随着碳原子含量升高,涂层中出现大量的非晶碳,表面晶粒非晶化,涂层的摩擦系数逐渐减小且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DLc 涂层 c_(2)h_(2) 流量 纳米硬度 结合力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C_(3)H_(6)O在金属氧化物耦合吡咯氮生物炭表面的共/竞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辉春 花昌豪 +4 位作者 陈萍 顾明言 龚成 邹帅 汪一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7,共12页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比较吸附量、吸附能以及态密度和电荷差分密度的分析,探究了不同金属氧化物耦合吡咯氮生物炭(CN5@MOx,MOx=ZnO、CaO、Na2O)表面CO_(2)与C_(3)H_(6)O(CO_(2)&C_(3)H_(6)O)的吸附机理。首先从CO_(2)/C_(3)...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比较吸附量、吸附能以及态密度和电荷差分密度的分析,探究了不同金属氧化物耦合吡咯氮生物炭(CN5@MOx,MOx=ZnO、CaO、Na2O)表面CO_(2)与C_(3)H_(6)O(CO_(2)&C_(3)H_(6)O)的吸附机理。首先从CO_(2)/C_(3)H_(6)O单组分方面计算了其在CN5@MOx表面吸附量和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在333 K、100 kPa时CN5@Na2O表面对CO_(2)/C_(3)H_(6)O单组分吸附量分别为3.65、15.34 mmol/g,吸附能分别为-145.86、-132.47 kJ/mol,均高于CO_(2)/C_(3)H_(6)O单组分在CN5@CaO及CN5@ZnO表面吸附。得出Na2O掺杂吡咯氮生物炭对CO_(2)/C_(3)H_(6)O单组分吸附效果最优。进一步研究了CO_(2)&C_(3)H_(6)O在CN5@MOx表面共/竞吸附及机理。计算结果表明,CO_(2)&C_(3)H_(6)O在CN5@Na2O、CN5@CaO、CN5@ZnO表面吸附存在临界温度(分别为333、353、393 K),超过临界温度以后CO_(2)&C_(3)H_(6)O共存体系在CN5@MOx表面吸附量较CO_(2)/C_(3)H_(6)O单组分有所提高。CO_(2)&C_(3)H_(6)O在CN5@Na2O、 CN5@CaO、 CN5@ZnO表面吸附能分别比CO_(2)或C_(3)H_(6)O单组分吸附时至少高141.59、112.77、31.75 kJ/mol,CN5@MOx表面对CO_(2)和C_(3)H_(6)O的吸附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且CN5@Na2O对CO_(2)&C_(3)H_(6)O共同吸附效果最佳。采用电荷差分密度和态密度分析CO_(2)&C_(3)H_(6)O在CN5@MOx表面协同吸附作用机理,得出CO_(2)的吸附作用力是通过C_(3)H_(6)O与CO_(2)的间接相互作用产生的,Na2O中Na与C_(3)H_(6)O电子云重叠,发生电荷转移,增强了两者间相互作用力,CN5@Na2O表面C_(3)H_(6)O与CN5在p轨道主要共振峰结合能较CN5@ZnO低了3.43 eV,使得C_(3)H_(6)O在CN5@Na2O表面吸附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氮生物炭 金属氧化物 cO_(2) c_(3)h_(6)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_(3)H_(6)/N_(2)分离的PDA@PEBA2533膜的制备
15
作者 杜翠花 张茜 +2 位作者 王晓东 黄伟 周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7-446,共10页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征。考察了PDA沉积时间对膜形貌、结构以及分离性能的影响,也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等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探索了PDA@PEBA2533膜对不同C3H6浓度的C_(3)H_(6)/N_(2)混合气的分离效果以及膜的长时间分离稳定性。结果表明,沉积PDA于PEBA2533膜表面有效提高了膜的分离性能。当沉积时间不小于24h时,可得到连续的PDA膜层,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膜层逐渐增厚,气体渗透速率先增大后减小,选择性持续上升,沉积24h所制备的膜分离性能最佳。增大操作温度和压力,膜对C3H6和N2的渗透速率均增大,C_(3)H_(6)/N_(2)选择性则降低。增大混合气中C3H6浓度,膜对C3H6的渗透速率和选择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所制备的分离性能最好的PDA@PEBA2533膜上,0.2MPa时,对C3H6体积分数为20%的混合气,温度从0℃提高到50℃,C3H6渗透速率从8.25GPU增加到71.42GPU,C_(3)H_(6)/N_(2)选择性从22.92降低至10.14。在130h的气体分离实验中,该膜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该膜与其他分离C_(3)H_(6)/N_(2)混合气膜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h_(6)/N_(2)混合气 分离 浸渍-旋转法 聚多巴胺@聚醚嵌段共聚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C_(2)/In_(4)SnS_(8)肖特基异质结用于高效光催化生成H_(2)O_(2)和Cr(Ⅵ)还原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彤 刘雪 +2 位作者 赵亮 乔明涛 雷琬莹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38,共3页
人工光合成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主要利用太阳能作为唯一驱动能源,将水和氧气转化成双氧水(H_(2)O_(2))。然而,目前常用的光催化系统的性能受制于其光吸收能力有限,载流子分离效率低以及表面反应能力弱等问题。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原位... 人工光合成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主要利用太阳能作为唯一驱动能源,将水和氧气转化成双氧水(H_(2)O_(2))。然而,目前常用的光催化系统的性能受制于其光吸收能力有限,载流子分离效率低以及表面反应能力弱等问题。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原位水热法,成功地在少层Ti_(3)C_(2)纳米片表面生长厚度为5-10 nm的立方相In_(4)SnS_(8)纳米片(Eg=2.16 eV),形成了一种具有三明治结构的Ti_(3)C_(2)/In4SnS8纳米复合材料。深入的表征结果显示此2D/2D异质结构具有紧密的界面相互作用并且形成肖特基异质结,有助于载流子快速从In_(4)SnS_(8)转移至Ti_(3)C_(2)表面。其中,7 wt%Ti_(3)C_(2)/In_(4)SnS_(8)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可见光催化性能,H_(2)O_(2)生成速率为1.998µmol·L^(-1)·min·1,Cr(Ⅵ)的还原速率为19.8×10^(-3)min^(-1)。通过捕获实验、气氛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分析,证明了H_(2)O_(2)生成的途径包括两种:一种是两步单电子还原路径,另一种是一步两电子水氧化路径。本研究为设计高效、多功能的催化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c_(2) In_(4)SnS_(8) 光催化 生成h_(2)O_(2) cr(Ⅵ)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焙烧法制备大比表面积和结晶性增强超薄g-C_(3)N_(4)纳米片及其高效光催化产H_(2)O_(2)
17
作者 陈恒 聂龙辉 +2 位作者 徐凯 杨毅琼 方彩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0,共2页
以水和氧气为原料,光催化产过氧化氢(H_(2)O_(2))具有绿色、清洁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针对氮化碳(g-C_(3)N_(4))本征光催化活性低的问题,本文采用两步热聚合法制备了具有大比表面积和结晶性增强的超薄g-C_(3)N_(4)纳米片光催化剂。煅... 以水和氧气为原料,光催化产过氧化氢(H_(2)O_(2))具有绿色、清洁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针对氮化碳(g-C_(3)N_(4))本征光催化活性低的问题,本文采用两步热聚合法制备了具有大比表面积和结晶性增强的超薄g-C_(3)N_(4)纳米片光催化剂。煅烧条件对g-C_(3)N_(4)的结构属性和催化性能有显著影响。两步焙烧和1℃·min^(-1)最佳升温速率制备的样品(CN-T-1)表现出显著提高的光催化产H_(2)O_(2)效率(3177.0μmol·g^(-1)·h^(-1)),为一步焙烧和1℃·min^(-1)升温速率制备的样品(CN-O-1)(858.6μmol·g^(-1)·h^(-1))的3.7倍,高于文献报导的纯g-C_(3)N_(4)产H_(2)O_(2)效率。CN-T-1在5次循环使用中H_(2)O_(2)产率先略有下降,后基本保持不变,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相较于CN-O-1,CN-T-1增强的催化性能归因于更大的比表面积、增强的结晶性、更高氧吸附能力和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更长的载流子寿命,以及超薄片层使其具有更大的带隙(3.07 e V,比CN-O-1大+0.26 e V)和更正的价带位置。·O_(2)^(-)自由基被证实为主要的活性物种。CN-T-1光催化产H_(2)O_(2)被证实为两步单电子ORR路径(O_(2)+e^(-)→·O_(2)^(-)→H_(2)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h_(2)O_(2)制备 g-c_(3)N_(4)纳米片 光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中间体运输导向合成富氨基g-C_(3)N_(4)纳米片用于高效光催化产H_(2)O_(2)
18
作者 陈郭强 郑子璇 +2 位作者 钟威 王国宏 吴新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42,共2页
为避免使用当前g-C_(3)N_(4)纳米片合成策略中的外加辅助,如模板、强酸、强碱等,本研究设计了一种g-C_(3)N_(4)熔融中间体运输的创新模式,在没有任何外加物质辅助情况下,成功一步合成富含氨基g-C_(3)N_(4)纳米片。该创新模式具体包括先... 为避免使用当前g-C_(3)N_(4)纳米片合成策略中的外加辅助,如模板、强酸、强碱等,本研究设计了一种g-C_(3)N_(4)熔融中间体运输的创新模式,在没有任何外加物质辅助情况下,成功一步合成富含氨基g-C_(3)N_(4)纳米片。该创新模式具体包括先将三聚氰胺放置在倒置坩埚的顶部平台上,随后进行一步煅烧。在煅烧过程中,三聚氰胺及其随后形成的g-C_(3)N_(4)中间体转变为熔融状态,并沿倒置坩埚外表面逐渐向下流动。这种熔融中间体运输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其团聚,并使其依次分批聚合成富含氨基的g-C_(3)N_(4)纳米片。此外,所得富氨基g-C_(3)N_(4)纳米片的光催化产H_(2)O_(2)速率显著提高,约为85.8μmol·L^(-1)·h^(-1),是传统块体g-C_(3)N_(4)的2倍,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其纳米片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外,富氨基结构可以有效增强对O_(2)原料和*OOH中间体的吸附,并加速*OOH高效转化为H_(2)O_(2)。该探究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来合成富含氨基的g-C_(3)N_(4)纳米片,并深入探究了其光催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氮化碳纳米片 富氨基 中间体运输 产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DLAS的变压器油中C_(2)H_(2)在线监测装置设计
19
作者 曹旺 万元 +4 位作者 唐伟 刘章进 李橙橙 廖学顺 吴昊天 《农村电气化》 2024年第2期61-64,共4页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压器的安全与稳定愈发重要。为满足变压器油中C_(2)H_(2)的在线监测需要,选取1532 nm的分布式半导体激光器与12 m光程怀特池,研制了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与波长调制技术的变压器油中C_(2)H_(2)在...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压器的安全与稳定愈发重要。为满足变压器油中C_(2)H_(2)的在线监测需要,选取1532 nm的分布式半导体激光器与12 m光程怀特池,研制了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与波长调制技术的变压器油中C_(2)H_(2)在线监测装置,实现了油中溶解C_(2)H_(2)分离、气体检测、结果分析等功能,测量周期约为25 min,测试过程无损样本。该装置检测精准快速,无需人工操作,可为变压器提供实时的安全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油 c_(2)h_(2)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 波长调制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天然气处理厂稳定凝析油中H_2S含量的工艺参数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戴万能 朱雯钊 +3 位作者 彭修军 陈信 肖黄飞 王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1,共5页
利用HYSYS软件对中亚某天然气处理厂凝析油稳定工艺流程进行了建模,分别计算了塔底温度、气提气量、稳定塔压力和塔顶进液比对稳定凝析油中H_2S摩尔分数、凝析油收率等工艺指标的影响情况,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根据... 利用HYSYS软件对中亚某天然气处理厂凝析油稳定工艺流程进行了建模,分别计算了塔底温度、气提气量、稳定塔压力和塔顶进液比对稳定凝析油中H_2S摩尔分数、凝析油收率等工艺指标的影响情况,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根据模拟计算及现场试验结果,确定了稳定塔操作参数建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 稳定塔 h_2S含量 hY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