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2OPLL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葛黁黁 樊成虎 +2 位作者 齐兵献 唐仲海 路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5-468,共4页
目的观察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对本院19例采用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 目的观察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对本院19例采用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的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31个月。大部分患者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症状获得良好改善。术后2例出现轴性症状,1例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前JOA评分为(8.26±1.63)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19±3.27)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为(6.85±0.91)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06±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采用JOA评分标准判定:优11例,良5例,可3例。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96±12.83)%。结论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的OPLL手术操作难度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c_(2)肌肉韧带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邱素均 孙宇 +2 位作者 张凤山 潘胜发 于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1-405,共5页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时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保留一侧(右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4-78岁,平均58.0岁...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时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保留一侧(右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4-78岁,平均58.0岁;随访2.5-15个月,平均4.3个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行颈椎MRI检查,在横断面MRI片上用Photoshop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C2/3、C3/4、C4/5、C5/6、C6/7椎间盘水平左右两侧颈后肌肉的横截面积,以5个水平的总面积表示颈后肌肉的容积。对术前、末次随访时各个水平的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进行比较,并分别比较术前左侧与右侧总面积、末次随访时左侧与右侧总面积以及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单侧总面积的变化,用SPSS16.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各个椎间盘水平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3/4、C4/5、C5/6水平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明显大于左侧(P〈0.05),在C2/3、C6/7水平上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C2/3、C3/4、C4/5、C5/6水平颈后肌肉面积及右侧总面积的变化值(末次随访时-术前)与左侧相对应的变化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C6/7水平上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右侧颈后肌肉总面积与左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右侧颈后肌肉总面积明显大于左侧(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减少了对颈后方肌肉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颈后肌肉的容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肌肉韧带复合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肌肉面积 肌肉容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周非非 陈欣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8,共7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后肌群 横截面积 脂肪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非非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8-281,共4页
自20世纪70年代Hirabayashi等[1]报道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简称单开门术)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经过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其在改... 自20世纪70年代Hirabayashi等[1]报道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简称单开门术)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经过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其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2]。但是,传统的单开门术由于对颈椎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造成破坏,术后出现明显的颈部轴性疼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疗效[3、4]。为了减少对后方结构的损伤引起相关的并发症,1991年日本学者大岛义彦等[5]报告了保留一侧附着在棘突上的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我院骨科自2006年开始,对日本学者报告的术式进行了改良。现就我院开展的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做一简介,供广大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椎管狭窄 临床随访观察 肌肉韧带复合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颈后路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护理 被引量:2
5
作者 胡小素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2期53-54,共2页
对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顺利,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四肢神经压迫症状明显改善,改良JOA评分由术前8分增至术后14分。提出术前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做好麻醉、Mayfield头架固定系... 对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顺利,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四肢神经压迫症状明显改善,改良JOA评分由术前8分增至术后14分。提出术前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做好麻醉、Mayfield头架固定系统、手术体位、安全以及预防感染等护理,为最高限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供了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保留肌肉韧带复合 术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余翔 姜亮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42-845,共4页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laminoplasty)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传统的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需切断棘突上附着的颈后肌肉和韧带,损害了...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laminoplasty)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传统的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需切断棘突上附着的颈后肌肉和韧带,损害了肌肉韧带复合体,容易导致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颈椎节段性不稳、颈部肌肉萎缩,表现为术后出现轴性症状(颈痛、僵硬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韧带复合 肌肉萎缩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节段性不稳 颈椎活动度 轴性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临床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米浩杰 刘杰 +3 位作者 程其辉 邓冠豪 汤嘉军 张忠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94-802,共9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知网、万方、维普及CBM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出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知网、万方、维普及CBM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出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与不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统计各研究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轴性疼痛发生率、颈椎活动度、颈椎矢状位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以及术后2年内颈椎曲度指数等指标。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取95%,对于二分类变量型数据选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对于连续性变量型数据选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作为合并统计量。通过Revman 5.3.0进行分析,评价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优劣。结果:最终共11篇文献,90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改良组手术时间[SMD=1.06,95%CI(0.20,1.92),P=0.02]较长,术中出血量[SMD=0.56,95%CI(0.40,1.09),P=0.04]较多,但术后1年VAS评分[SMD=-1.39,95%CI(-1.98,-0.80),P=0.00001]、NDI[SMD=-0.51,95%CI(-0.69,-0.33),P<0.00001]、术后1年轴性疼痛的发生率[OR=0.42,95%CI(0.26,0.67),P=0.003]均小于传统组。改良组术后1年颈椎活动度[SMD=0.85,95%CI(0.64,1.06),P<0.00001]大于传统组,术后1年cSVA[SMD=-2.33,95%CI(-3.84,-0.81),P=0.003]小于传统组;两组间术后1年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OR=0.44,95%CI(0.18,1.06),P=0.07]和术后1年JOA评分[SMD=0.09,95%CI(-0.22,0.40),P=0.58]无统计学差异。改良组术后2年颈椎曲度指数[SMD=0.96,95%CI(0.68,1.24),P<0.00001]大于传统组。结论: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改良单开门术式在减少患者术后轴性疼痛的发生、保护颈椎活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矢状位序列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于传统组而言其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也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保留肌肉韧带复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吴昊森 周非非 +4 位作者 陈欣 张凤山 潘胜发 王少波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共10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随访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术后3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颈后路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随访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术后3个月随访时mJOA评分较术前下降≥1分)的患者,以术后10年随访时m JOA评分是否恢复至术前水平将患者分为未恢复组(n=5)及恢复组(n=1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围术期资料及术后3个月、1年和10年时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影像学数据[包括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比较两组患者历次随访时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并比较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两组患者mJOA评分不同项目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未恢复组患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比例明显高于恢复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合并脊髓T2高信号、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基线信息以及围术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及C5神经根麻痹,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个月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所有患者完善影像学检查后未见减压不充分,均未行二期手术治疗。未恢复组与恢复组患者术前mJOA评分分别为13.30±2.46分及14.71±1.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m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随访明显改善且与术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0年随访时显著性高于术前及历次随访;未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和10年随访时mJOA评分与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早期恶化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VAS评分及NDI评分在术前及历次随访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内术前及历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NDI亦无统计学差异。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10年随访时SVA较术前增加明显;未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及S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恢复组ROM在术后历次随访中均较术前显著性减小,未恢复组术后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历次随访时Cobb角、ROM及SVA均无显著性差异。未恢复组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更易累及下肢运动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OPLL是发生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且术后10年难以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OPLL的患者术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长期随访期更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 术后神经功能恶化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及保留C_(7)棘突开槽式减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江仲超 韩晓辉 +3 位作者 袁宇飞 田金辉 李晓东 苗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8248-8252,共5页
颈椎棘突是颈后肌群重要的附着点,在全椎板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极易被破坏。为明确重建伸肌附着点及保留C_(7)棘突开槽式减压在治疗脊髓性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了2017年1月—2018年7月8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邯郸市中心... 颈椎棘突是颈后肌群重要的附着点,在全椎板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极易被破坏。为明确重建伸肌附着点及保留C_(7)棘突开槽式减压在治疗脊髓性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了2017年1月—2018年7月8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情况,其中70例获得完整临床随访。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单开门术中采用伸肌附着点重建和保留C_(7)棘突开槽式减压治疗;对照组(33例),行常规单开门椎管成形钛板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改变、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变化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椎板开门角度及脊髓漂移距离上,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升高(P<0.05),两组在神经功能恢复率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CCI及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上与术前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上述数值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8.1%(3/37),对照组为21.2%(7/33),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及保留C_(7)棘突开槽式减压会增加手术时间,但术式的改进可以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减轻颈后肌群萎缩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肌肉韧带复合 钛板 轴性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退变及其与退变性脊柱侧凸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晨 陈锴 +4 位作者 李博 杨明园 陈自强 白玉树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47-1051,共5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失衡,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失衡,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脊柱是一个多组织的结构复合体,其稳定性主要依靠骨性结构、椎旁肌肉及相关韧带结构来维持,其中椎旁肌肉的作用至关重要^([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骨性结构 椎旁肌肉 韧带结构 临床医生 矢状位 公共卫生问题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