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评估胸廓内动脉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倪亦琨 支爱华 +2 位作者 丁力 孙洋 张岩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12期1099-1102,共4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评估胸廓内动脉解剖特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MSCTA技术对199例CABG术前患者的胸廓内动脉进行分析,测量左胸廓内动脉长度,观察其起源、走行、分支、变异情况.结果 199例...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评估胸廓内动脉解剖特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MSCTA技术对199例CABG术前患者的胸廓内动脉进行分析,测量左胸廓内动脉长度,观察其起源、走行、分支、变异情况.结果 199例胸廓内动脉主干及其终支均能清晰显现,其中45例发生起源变异,变异率为22.6%,不同性别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类型以甲状颈干共干多见,占42例(21.1%),另有1例(0.5%)起自肩胛上动脉,2例(1.0%)起自腋动脉.左胸廓内动脉平均长度(193.80±28.74)mm,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可以清晰显示胸廓内动脉的起源、主要分支及变异等解剖结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预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胸廓内动脉 乳内动脉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C2015:走出冠脉CT血管造影术诊断误区
2
《内科》 2015年第1期74-74,共1页
PROMISE研究团队于ACC2015大会公布了其最新成果。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功能学检查相比,冠脉CT血管造影术(CTA)并不能降低疑似罹患冠脉疾病人群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PROMISE研究共入组了一万例疑似罹患冠脉疾病病例。研究者在此... PROMISE研究团队于ACC2015大会公布了其最新成果。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功能学检查相比,冠脉CT血管造影术(CTA)并不能降低疑似罹患冠脉疾病人群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PROMISE研究共入组了一万例疑似罹患冠脉疾病病例。研究者在此次试验中比较了CTA及功能学检查在预测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率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术 冠脉疾病 诊断误区 血管不良事件 功能学检查 临床试验 研究团队 疾病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不齐患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窄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的可行性
3
作者 禹烜 李岩 +3 位作者 沈翀 祝小莲 郝俊琪 卢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6-389,395,共5页
目的分析心律不齐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5月—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诊的心律不齐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 目的分析心律不齐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5月—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诊的心律不齐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研究组66例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情况。结果两组诊断准确率均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对照组一致,平均主观评分分别为4.16比4.07、3.98比4.22、4.03比4.01,但对比剂用量、有效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减少29%和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11、9.119,P=0.001)。结论对于心律不齐患者,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窄窗技术保证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回顾式扫描诊断准确性相当,同时能提高检查安全性,减少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ct血管造影术 冠状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在前交通支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路阳 陆威成 +1 位作者 陶钧 王运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8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前交通支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手术治疗的前交通支动脉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术前直接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并手术26例,术前直接由3D-CTA检查确诊并手术51例,8例术...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前交通支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手术治疗的前交通支动脉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术前直接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并手术26例,术前直接由3D-CTA检查确诊并手术51例,8例术前同时行DSA+3D-CTA检查并手术。67例术后复查3D-CTA,9例术后复查DSA。结果术前首先行3D-CTA检查的57例中,51例确诊并均经手术证实,6例3D-CTA检查结果阴性而补充DSA检查结果阳性。术前首先行DSA检查的28例中,26例确诊并均经手术证实,2例DSA检查结果阴性而补充3D-CTA检查结果阳性,所有动脉瘤均经显微手术夹闭,翼点入路73例,纵裂入路12例,疗效满意。结论3D-CTA可以作为前交通支动脉瘤的首选筛查手段,不但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帮助,还可以作为术后常规复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曾艺君 周杰 +3 位作者 黄求理 王亮亮 孙磊 姜博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4期558-558,共1页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颅内病变 疾病诊断 价值 ct血管造影术 血管疾病 ctA检查 ctA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管电压联合顺适性低剂量容积双空间迭代重建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丁晨寒 宋凤祥 杨泽铖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9-385,共7页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顺适性低剂量容积双空间迭代重建技术(AIDR 3D)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穿支动脉显示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月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顺适性低剂量容积双空间迭代重建技术(AIDR 3D)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穿支动脉显示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月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行头颈部CTA检查的90例患者,根据不同扫描条件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扫描参数为120 kV和300 mA,B组扫描参数为100 kV,自动毫安,C组扫描参数为80 kV,自动毫安,3组均采用AIDR 3D算法进行数据重建,测量3组图像的肌肉和动脉CT强化值、噪声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有效剂量(ED)。将获得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取多方位血管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观察甲状腺上动脉穿支血管显示情况。对比3组图像在图像质量(图像质量主观评分、SNR、CNR、SD)、辐射剂量(CTDIvol、DLP、ED)及穿支动脉显示方面的差异。结果3组在C4、C7椎体水平图像评分均≥3分,C7椎体水平图像主观评分为4分者B组最多(93.3%),A组次之(80.0%),C组最低(66.7%)(P<0.05);C4椎体水平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管节段,B组SNR[(33.46±3.46)Hu]及CNR[(29.18±3.14)Hu]均略低于C组[(38.58±3.65)Hu、(34.26±3.58)Hu],但高于A组[(27.47±3.23)Hu、(22.17±3.12)Hu,P<0.05]。B组CTDIvol[(4.16±1.14)mGy]、DLP[(167.75±46.82)mGy·cm]和ED[(0.43±0.15)mSv]均低于A组[(8.51±2.13)mGy、(280.16±26.34)mGy·cm和(1.00±0.08)mSv],且DLP及ED较A组降低明显,仅略高于C组[(3.47±0.62)mGy、(139.06±25.37)mGy·cm和(0.34±0.08)mSv]。在甲状腺上动脉穿支血管显示方面,B组的显示比例最高(20例,66.7%),明显高于A组(15例,50.0%)和C组(10例,33.3%)(P<0.05)。结论行头颈部CTA扫描,由AIDR 3D执行数据重建时,当扫描参数为100 kV、自动毫安,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辐射剂量,对穿支动脉显示效果最佳,推荐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信噪比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郑卫 加沙热提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1期183-184,共2页
目的:探讨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45例患者进行了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经过多排螺旋CT脑血... 目的:探讨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45例患者进行了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经过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这45例患者被查出共存在49个脑动脉瘤。后经手术发现,这45例患者共存在52个脑动脉瘤。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3.94%。同时,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检测出的49个脑动脉瘤,其位置、大小、类型均十分明确。结论: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具有准确、快速、无创等优点,而且可以明确患者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类型。此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 脑动脉瘤 诊断 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分析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不同节段病变
8
作者 张诗雨 孙如镜 +1 位作者 程旭 乔鹏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8-883,共6页
目的基于CT血管成像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不同节段病变特点,研究其危险因素,提高早期识别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22年1月—2023年3月1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PCCI组98例及前循环脑梗... 目的基于CT血管成像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不同节段病变特点,研究其危险因素,提高早期识别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22年1月—2023年3月1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PCCI组98例及前循环脑梗死组101例。比较两组椎动脉优势比例、椎基底动脉各节段狭窄发生率和狭窄程度的差异,并分析确定PCCI的危险因素。结果PCCI组椎动脉优势型比例(63.3%比48.5%)及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33.7%比20.8%)明显高于前循环脑梗死组(χ^(2)=4.387、4.174,P均<0.05)。两组间椎动脉V1段(Z=2.029,P=0.042)、V4段(Z=3.315,P=0.001)及基底动脉(Z=2.254,P=0.024)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CI组重度狭窄/闭塞率较高。右侧椎动脉优势型(OR=4.285,95%CI 1.530~12.003)及右侧椎动脉V4段中-重度狭窄/闭塞(OR=5.883,95%CI 1.458~21.022;OR=5.537,95%CI 1.623~21.329)是发生PC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CI与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有关,右侧椎动脉优势型及右侧椎动脉V4段中-重度狭窄/闭塞发生PCCI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椎动脉 基底动脉 ct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崔平 曾阴 邵玉中 《淮海医药》 CAS 2022年第6期593-596,共4页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DSA及CTA检查,并以DSA检查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记录CTA与DSA检查诊断...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DSA及CTA检查,并以DSA检查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记录CTA与DSA检查诊断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结果,并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的216条颈动脉中,DSA检查共检出狭窄血管109条,正常血管107条,CTA检查共检出狭窄血管107条,正常血管109条,2种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的颈动脉有177条,诊断符合率为81.94%;CTA诊断颈动脉正常组、重度狭窄组与DSA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815、0.736),诊断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闭塞组与DSA诊断结果具有中高度一致性(Kappa值=0.669、0.634、0.694);CTA检查结果显示108例患者共发现159处斑块,其中硬斑块31例,软斑块55例,混合斑块73例。DSA检查仅见血管腔狭窄情况,无法反映斑块的形状和成分。结论:CTA在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中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与DSA相比更能反映斑块的形态及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层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6
10
作者 孙钢 李理 +6 位作者 李胜辉 李国英 丁娟 朱仕芳 林长领 李敏 邹晓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7期789-792,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320层容积CT全脑灌注对于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对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症状出现至常规CT平扫与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时间在4h~1个月。间隔2~3天后复查的CT和/或MRI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比较CT平扫与脑灌注图... 目的:初步探讨320层容积CT全脑灌注对于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对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症状出现至常规CT平扫与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时间在4h~1个月。间隔2~3天后复查的CT和/或MRI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比较CT平扫与脑灌注图像发现缺血灶的敏感性,对比评价4层灌注及全脑灌注,并统计辐射剂量。结果:根据8例患者复查的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共发现22处脑缺血灶;8例患者首次常规CT平扫仅发现9处低密度区,脑灌注图像中发现11处异常灌注区;11处异常灌注区中表现为CBF与CBV均下降,并MTT延长4处,CBF下降,CBV增高,并MTT延长7处。全脑灌注显示病灶范围优于4层灌注。辐射剂量总剂量为4.6mSv。结论:320层容积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一次对比剂注射,获得常规CT扫描、全脑灌注、CTA的数据,可以实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全面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灌注 ct血管造影术 脑缺血 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文洪 陈文华 +1 位作者 邢伟 王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4期91-93,96,共4页
目的通过与三维数字血管减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3 mm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31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64层螺旋CTA技术参数:120 kV、250 ... 目的通过与三维数字血管减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3 mm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31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64层螺旋CTA技术参数:120 kV、250 mAs、准直0.75 mm、重建层厚0.75 mm和间隔0.4 mm。结果三维DSA作为诊断标准,在310例患者中,220例发现264个动脉瘤。CTA漏诊4个动脉瘤,7个动脉瘤在常规DSA检查中漏诊,但被64层螺旋CTA诊断,均得到三维DSA的证实。64层螺旋CTA诊断<3 mm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4.0%、100.0%和97.9%。结论 64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包括<3 mm动脉瘤是一种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评价颅内动脉瘤——与DS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天昊 闫世鑫 +1 位作者 崔世民 靳松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 目的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检查及DSA检查。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透视(VR)等。通过3D-CTA确定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关系及是否有血栓和钙化等信息,并与DSA对比评价3D-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3D-CTA共发现62例患者的68个动脉瘤,根据DSA的检查结果,发现1例动脉瘤被3D-CTA漏诊。在位置、大小等方面,3D-CTA与DSA及手术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而3D-CTA显示空间征象、血栓和钙化的能力明显高于DSA。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来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 三维重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dd—Chiari综合征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宏军 杨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50-352,共3页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规律,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BC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进行血管重建,分析BCS的多层螺旋CT...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规律,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BC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进行血管重建,分析BC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规律,评价其在判断血管梗阻平面及显示肝内、外侧支循环中的价值。结果:45例中,肝静脉阻塞(狭窄)26例(57.8%)、下腔静脉阻塞(狭窄)6例(13.3%)和肝静脉合并下腔静脉阻塞(狭窄)13例(28.9%)。布-加综合症肝实质典型的增强方式表现为首先出现在肝门区和尾状叶的、以肝内门静脉小支为中心的斑片状增强,随时间延迟增强范围逐渐扩大(29例)。结论:螺旋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CS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A技术,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及肝内、外侧支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多层螺旋ct ct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崔庆周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2期62-63,共2页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方法 23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及彩超技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情况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于检查2周后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6...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方法 23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及彩超技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情况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于检查2周后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64排螺旋CTA诊断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 2周后,DSA检查出230段血管出现闭塞或狭窄状况,CTA检查出227段(98.70%),彩超检查出176段(76.52%)。CTA检出率高于彩超(P<0.05)。分布在腘动脉73段(32.16%)、股动脉67段(29.52%)、腹主动脉26段(11.45%)、小腿动脉30段(13.22%)、髂动脉31段(13.66%)。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检查中具有可靠的准确性、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ct血管造影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血管疾病3D-CTA数据库的构建与评价
15
作者 刘海霞 孙静华 +3 位作者 耿旭 付英杰 郝国祥 李金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5期174-175,共2页
目的:建立周围血管疾病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数据库,实现对周围血管疾病文字资料和图片档案的动态化管理。方法:以Microsoft Access 2003软件为基础制作动态病例资料表、输入窗体、查询窗体。将资料完整的周围血管疾病3D-CTA检查患者... 目的:建立周围血管疾病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数据库,实现对周围血管疾病文字资料和图片档案的动态化管理。方法:以Microsoft Access 2003软件为基础制作动态病例资料表、输入窗体、查询窗体。将资料完整的周围血管疾病3D-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录入数据库。结果:建立了单机版3D-CTA数据库。数据库主要由五个窗体组成:患者基本资料录入、检查技术、3D-CTA正常解剖与变异、疾病诊断、查询。结论:该数据库是一个完善的、实用的影像与临床相结合的周围血管疾病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三维ct血管造影术 周围血管疾病 影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随访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翱 孙志远 +2 位作者 陈谦 倪玲 卢光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9.05岁。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Syng...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9.05岁。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SyngoMMWP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为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种后处理技术。22例患者的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和术后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重点观察和分析了支架的位置、支架有无内漏、重要分支血管的通畅程度及真假腔情况。结果40例均可清楚显示支架位置、形态、个数、对假腔的封闭情况。真、假腔内径在手术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支架内漏8例.发生逆行性夹层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57支腹部分支及髂总动脉受累.其中腔内隔绝术后23支受累血管真腔管径不同程度扩大,假腔管径变小,34支变化不明显.3支无名动脉受累.腔内隔绝术后修复。双源CT血管成像与DSA资料对照分析,1例内漏DSA未能显示。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一种方便、快捷、无创的检查手段。综合原始及后处理资料,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明确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应作为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诊断并发症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血管造影术 腔内隔绝术 并发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门控技术在血液透析通路相关中心静脉狭窄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17
作者 王祥发 史恒峰 +3 位作者 宋芹霞 朱娟 侯唯姝 李小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探讨呼吸门控技术在CT血管成像(CTA)诊断血液透析通路相关中心静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7月安庆市立医院113例血液透析通路功能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呼吸门控双期CTA扫描图像,根据CTA表现将血... 目的探讨呼吸门控技术在CT血管成像(CTA)诊断血液透析通路相关中心静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7月安庆市立医院113例血液透析通路功能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呼吸门控双期CTA扫描图像,根据CTA表现将血液透析通路分成动脉段、瘘口段、前臂段、上臂段及中心静脉段,分段记录内瘘有无并发症,分别测量呼吸双时相下左无名静脉管径值。根据临床是否伴肿胀手综合征分为肿胀组27例与非肿胀组86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内瘘并发症、影像学表现及左无名静脉管径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内瘘使用年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0.219、−0.026、−0.032,P>0.05)。两组动脉段、瘘口段、前臂段、上臂段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65、0.004、2.647、0.679,P>0.05)。肿胀组根据CTA表现分为中心病变21例,非中心病变6例,中心病变CTA表现为中心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伴上肢静脉曲张,非中心病变CTA表现为上臂或前臂段头静脉狭窄或闭塞伴有侧支或远段静脉扩张而中心静脉无异常。左无名静脉管径比较:组间比较显示非肿胀组吸气相、呼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均高于肿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6、5.340,P<0.05);两组左无名静脉管径吸气相均高于呼气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6、3.830,P<0.05)。肿胀组吸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2.20(0.00,6.60)与非肿胀组呼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6.67(5.23,8.70)存在重叠。结论吸气相下CTA扫描能够准确显示血液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的狭窄位置和程度,可避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假阳性,对诊断左无名静脉狭窄引起的血液透析通路相关肿胀手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门控成像技术 ct血管造影术 血液透析滤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储备分数CT成像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鹏 孙昊洋 姜顺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5期67-72,共6页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CT成像(FFRCT)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116例,皆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CTA图像数据为基础采用计算流体力学造模进行FFR...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CT成像(FFRCT)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116例,皆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CTA图像数据为基础采用计算流体力学造模进行FFRCT,以血流储备分数(FFR)为参考标准,分别以患者例数和血管支数为单位,计算FFRCT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诊断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FRCT对功能性心肌缺血预测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两组ROC曲线下面积(AUC),通过Pearson法分析在血管支数水平上FFRCT与FFR相关性,采用Bland Altman法分析二者一致性。结果本组最终纳入研究104例,共计139支血管,以FFR为参考标准,以患者例数为单位,FFRCT诊断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准确度为87.50%,敏感度为75.76%,特异度为92.96%,阳性预测值为83.33%,阴性预测值为89.19%;以血管支数为单位,FFRCT诊断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准确度为84.17%,敏感度为71.11%,特异度为90.43%,阳性预测值为78.05%,阴性预测值为86.7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患者例数和以血管支数为单位,FFRCT预测心肌缺血的ROC AUC分别为0.846和0.740;经Delong检验,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法分析,在血管支数水平上FFRCT与FFR呈正相关;经Bland Altman法分析,FFRCT与FFR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FFRCT能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且具有良好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ct血管造影术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国银 邹立秋 +5 位作者 冯飞 袁知东 张辉 邓乾华 王成林 刘鹏程 《罕少疾病杂志》 2007年第5期10-12,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51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以0.5mm层厚扫描,0.3mm的层间距重建,并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对病灶进行观察。其中,8例MSCT检查后进行DSA检...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51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以0.5mm层厚扫描,0.3mm的层间距重建,并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对病灶进行观察。其中,8例MSCT检查后进行DSA检查,38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显示51例自发性SAH中,41例为动脉瘤出血(41/51),占80.39%,5例脑动静脉畸形(5/51,9.80%),另5例MSCT为阴性。51例病例中,46例行DSA或手术证实。结论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中肠旋转不良伴血管发育异常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慧明 陈忠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8-460,共3页
目的:探讨胚胎中肠发育不良的病理改变及血管发育异常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的肠旋转不良患者13例。结果:中肠旋转不良的消化道造影显示“螺旋征”,CT增强呈现“漩涡征”,CT血管造影术显示肠系膜上动... 目的:探讨胚胎中肠发育不良的病理改变及血管发育异常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的肠旋转不良患者13例。结果:中肠旋转不良的消化道造影显示“螺旋征”,CT增强呈现“漩涡征”,CT血管造影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顺时针反向旋转,逆时针过度旋转或肠系膜上动脉发育缺失,肠系膜下动脉代偿。结论:七消化道造影及CT血管造影诊断中肠发育畸形有重要价值,肠发育不良多伴有肠系膜根部发育过短及血管发育行走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旋转不良 ct血管造影术 血管发育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