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CTA对CT血流储备分数灰区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曾朝强 王晶 +2 位作者 高雪莲 张建英 王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55,共7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80患者的影像及临床特征。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受试者后期MACE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05例受试者,MACE发生率为31.4%(33/1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FFR(HR=1.217,P=0.00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HR=1.052,P=0.029)、斑块长度(HR=1.068,P=0.047)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656、0.701,联合指标建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预测能力高于△CT-FFR(Z=-2.001,P=0.04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Z=-2.402,P=0.016)、斑块长度(Z=-2.004,P=0.045)。结论△CT-FFR、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斑块长度是预测CT-FFR灰区人群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造影 灰区 预后 血流储备分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儿童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狄奇 张海三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33,共6页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儿童脑血管畸形(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CVMs)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1月至2024...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儿童脑血管畸形(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CVMs)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CVMs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和MRA影像学检查,分析CTA和MRA的检出情况,及其与金标准DSA检出的一致性;分析CTA、MRA及两者联合检测在儿童CVMs病变中的诊断效能。结果DSA共检出38例CVMs患者;CTA检出34例,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606);MRA检出33例,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中等(Kappa值为0.472);CTA与MRA联合检测出40例,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767)。CTA与MRA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准确率高于CTA或MRA单独检测(P<0.05)。结论在儿童CVMs的临床诊断中,相较于CTA、MRA单独诊断,CTA与MRA联合诊断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磁共振成像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联合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多参数在冠心病诊断及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中的应用
3
作者 蔡今伦 贾耀文 +1 位作者 张平 王立中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35-940,共6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多参数在冠心病诊断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接受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作为观察组...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多参数在冠心病诊断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接受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期怀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排除冠状动脉病变者18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PCI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MACE进一步将观察组分为MACE组、非MACE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MACE组与非MACE组的CTA参数,包括斑块总体积(TPV)、斑块负荷(PB)、重塑指数(RI)、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系数(FAI)、斑点钙化、餐巾环征。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对PCI术后6个月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TPV、PB、RI、FAI值及斑点钙化、餐巾环征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50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共54例(15.43%)发生MACE,其中心源性死亡5例(1.43%)、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2例(6.29%)、支架内再狭窄所致靶血管重建15例(4.29%)、心力衰竭住院12例(3.43%),均纳入MACE组,余296例纳入非MACE组。MACE组TPV、PB、RI、FAI值及餐巾环征检出率均高于非MACE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TPV、PB、FAI均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TPV、PB、FAI预测PCI术后6个月MACE的敏感度分别为65.40%、76.90%、76.90%,特异度分别为63.80%、72.50%、73.80%,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6.20%、71.80%,AUC为0.896。结论冠状动脉CTA多参数在冠心病诊断及PCI术后MACE预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TPV、PB、FAI联合检测可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肺动脉CT血管造影量化指标与栓塞程度、心脏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启鸿 高晓杰 +2 位作者 林剑雄 张庆贤 黄金旗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中高危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横断面测量的肺动脉直径(PAD)、PAD/主动脉直径(AOD)、右心室直径(RVD)、RVD/左心室直径(LVD)与栓塞程度、心脏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莆田市第... 目的探讨中高危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横断面测量的肺动脉直径(PAD)、PAD/主动脉直径(AOD)、右心室直径(RVD)、RVD/左心室直径(LVD)与栓塞程度、心脏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莆田市第一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中高危APE患者53例。在CTPA横断面测量PAD、PAD/AOD、RVD、RVD/LVD,分析上述指标与CT栓塞指数(CTE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相关性。结果PAD、RVD、RVD/LVD与CTEI存在弱-中等度正相关(r分别为0.506、0.310、0.452,P值分别为<0.001、0.024、0.001),PAD/AOD与CTEI不存在相关性(r=0.247,P=0.075)。与NT-proBNP阴性组比较,阳性组PAD、PAD/AOD、RVD/LVD较高(均P<0.05),2组间R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与PAD、PAD/AOD、RVD、RVD/LVD存在弱-中等度正相关(r分别为0.454、0.326、0.302、0.405,P值分别为0.001、0.017、0.028、0.003)。cTnI阴性组和阳性组间PAD、PAD/AOD、RVD、RVD/L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nI与PAD、PAD/AOD、RVD、RVD/LVD均不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188、0.042、-0.021、0.139,P值分别为0.195、0.772、0.884、0.342)。结论CTPA横断面量化指标有助于评估APE栓塞程度和右心功能,但不能用于评估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肺动脉ct血管造影 量化指标 心脏生物标志物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多参数特征联合临床指标预测斑块进展
5
作者 孟颖 王志远 +3 位作者 张纪 沈龙山 王震寰 陈刘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06-1511,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人工智能(AI)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多参数特征联合临床指标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以斑块负荷算术平均年增长率>1%或≤1%将其分为进展组(n=73)与未进展组(... 目的观察基于人工智能(AI)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多参数特征联合临床指标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以斑块负荷算术平均年增长率>1%或≤1%将其分为进展组(n=73)与未进展组(n=70);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及斑块定量特征。针对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剔除其中与其他变量存在明显共线性者,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斑块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联合模型预测效能。结果进展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占比,以及载脂蛋白A1(ApoA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进展组(P均<0.05)。进展组最小管腔面积及CT-FFR小于,而管腔最狭窄程度、斑块总体积、斑块负荷、非钙化斑块体积、脂质斑块体积、纤维脂质斑块体积及FAI均大于非进展组(P均<0.05);组间斑块类型亦存在差异(P<0.05)。合并糖尿病、HDL-C低、最小管腔面积小及脂质斑块体积大均为冠状动脉AS患者斑块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以之构建的联合模型预测斑块进展的AUC为0.859。结论基于AI的CCTA多参数特征联合临床指标可有效预测冠状动脉AS斑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疾病进展 ct血管造影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螺旋CT血管造影特征及其在斑块性质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
6
作者 闪娟 张文涛 +3 位作者 王利娟 刘军 王嘉璇 任忠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1-408,共8页
目的探究左前降支(LAD)中段心肌桥(MB)螺旋CT血管造影(CTA)特征、斑块性质关联及其对稳定性评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经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放射医学科螺旋CTA证实存在粥样硬化斑块(AP)病变的患者300例,其中并发LAD-MB为... 目的探究左前降支(LAD)中段心肌桥(MB)螺旋CT血管造影(CTA)特征、斑块性质关联及其对稳定性评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经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放射医学科螺旋CTA证实存在粥样硬化斑块(AP)病变的患者300例,其中并发LAD-MB为合并性AP组(150例),无MB为孤立性AP组(150例)。包括男性143例,女性157例,年龄为25~81岁,平均年龄(59.44±9.33)岁。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合并性AP组与孤立性AP组的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孤立性AP组距左冠窦口60~80 mm处AP数量多于合并性AP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B行走位点与AP之间存在关联性(P_(趋势)<0.05),当MB位置>75mm,其与AP脂质体积>14 mm^(3)(OR=2.42,95%CI:2.20~2.72,P<0.05)和AP负荷>0.7(OR=2.21,95%CI:1.96~2.40,P<0.05)的关联性最显著。表浅组和纵深组的MB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浅组的AP脂质体积、长度、负荷低于纵深组(均P<0.05)。稳定斑块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酶(PERK)、C/EBP同源蛋白(CHOP)及活化转录因子4(ATF4)水平低于不稳定斑块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不稳定斑块患者(P<0.05);稳定斑块组MB位置、厚度、长度,冠脉收缩期压迫程度、舒张期压迫程度均低于不稳定斑块组,两组内的MB位置、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的狭窄程度、AP脂质体积、AP长度与AP负荷均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均P<0.05),稳定斑块组的桥前段AP与MB入口处距离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TC、TG、HDL-C、PERK、CHOP、ATF4、MB位置、MB厚度、狭窄程度、桥前段AP与MB入口处距离是不稳定斑块的保护因素;AP脂质体积、AP长度、AP负荷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AP合并MB会促使左冠状动脉距离左冠窦口60~80 mm处的AP数量有所减少,使AP集中分布于桥前段血管,而纵深型MB能够增加AP的脂质体积、长度和脂质负荷,加剧AP的不稳定性,使其更易于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前降支 心肌桥 螺旋ct血管造影 斑块性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CT血管造影斑块人工智能定量参数与血流储备分数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姚庆东 张呈兵 +3 位作者 付军 王鹏 龙斌 刘海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489-2494,共6页
目的 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斑块人工智能(AI)定量参数与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怀疑冠心病患者共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龄27~81岁,平均(58.1±11.9)岁,均行CCTA检查。将图像传输至数坤软件并对冠脉血管标记... 目的 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斑块人工智能(AI)定量参数与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怀疑冠心病患者共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龄27~81岁,平均(58.1±11.9)岁,均行CCTA检查。将图像传输至数坤软件并对冠脉血管标记、斑块分析、计算相应FFR-CT值。斑块AI参数包括长度、体积、最小管腔面积(MLA)、最狭窄程度(MLD)、脂类体积及占比、纤维脂类体积及占比、纤维体积及占比、钙化体积及占比。FFR-CT≤0.8定义为可能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心肌缺血。评估斑块参数与FFR-CT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冠脉血流储备异常(FFR-CT≤0.8)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诊断效能,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及模型预测准确率。结果 84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39例,占46.4%)与胸闷(27例,占32.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FR-CT与MLA呈正相关(r=0.49,P <0.000 1),与长度、体积、脂类体积、纤维脂类体积、纤维体积及钙化体积呈负相关(r=-0.44、-0.56、-0.40、-0.36、-0.42、-0.40,P <0.05),其中与MLD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60,P <0.000 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长度、体积、MLA、MLD、脂类体积、纤维脂肪体积、纤维体积、钙化体积等参数是FFR-CT≤0.8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经调整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LD是FFR≤0.8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2,95%CI:1.034~1.133,P=0.001),预测模型为logit(P)=0.079X1-4.052,X1为MLD值,预测准确率为85.2%。斑块长度、MLD、脂类体积、纤维体积及钙化体积诊断冠脉血流动力学异常(FFR-CT≤0.8)的AUC分别为0.796、0.886、0.711、0.754、0.698,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47.83%、73.91%、73.90%、52.17%、60.87%与92.11%、73.68%、60.53%、84.21%、89.47%,5种指标联合诊断的AUC为0.906,灵敏度与特异度为73.91%、71.05%。结论 冠脉斑块AI参数与FFR-CT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MLD是FFR-CT≤0.8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ct血管造影 斑块定量分析 血流储备分数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通道分型诊断价值
8
作者 俞璐 唐辉 +3 位作者 周华 林涛 袁明远 吴启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侧支通道(CC)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ICA证实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6例(共91支血管),均于来院... 目的: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侧支通道(CC)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ICA证实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6例(共91支血管),均于来院后先行CTA检查后1个月内做ICA检查。侧支通道根据ICA结果分为三型:闭塞血管与侧支血管之间无明显连续性连接为CC0型;闭塞血管与侧支血管之间存在细线样连接为CC1型;闭塞血管与侧支之间有连续的边支血管样连接为CC2型。以ICA所示的CC分型作为金标准,比较CTA在CC分型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基于CTA的总体CC分型具有很好的诊断准确性(90.1%,82/91,Kappa=0.848,P<0.001),CTA在CC0、CC1及CC2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33/33)、81.1%(30/37)、90.5%(19/21)。另外,CTA对评价供血侧支血管来源也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84.5%,49/58),其中在诊断心外膜侧支及桥侧支时诊断效能较好,准确率分别为88%(44/50)和2/2,但是当侧支通道来自间隔支时诊断效能较低,结果为3/6。结论:CTA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CC分型中具有很好的诊断准确性,且在对心外膜侧支及桥侧支诊断准确率方面明显高于室间隔支侧支,可以给介入医生术前提供侧支路径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ct血管成像 慢性完全闭塞 侧支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重建在主动脉CTA虚拟平扫中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天语 赵小英 +2 位作者 宋建 沈艺 吴兴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5-740,共6页
目的研究低剂量条件下能谱CT虚拟平扫(VUE)联合深度学习重建(DLIR)算法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94例行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能谱增强组和100 kVp常规增强组,每组4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扫描模... 目的研究低剂量条件下能谱CT虚拟平扫(VUE)联合深度学习重建(DLIR)算法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94例行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能谱增强组和100 kVp常规增强组,每组4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扫描模式先行主动脉常规平扫(TUE),管电压120 kVp,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40%重建TUE图像;低剂量能谱增强组采用宝石能谱成像(GSI)扫描模式行增强扫描,DLIR-H重建得6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s)和VUE图像;100 kVp常规增强组行常规增强扫描,管电压100 kVp,ASIR-V 50%重建增强图像。在每组图像上测量和计算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腰大肌的CT值、噪声(SD)值、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记录有效辐射剂量(ED)。由2名医师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相对于100 kVp常规增强图像,低剂量能谱增强图像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髂总动脉SNR值及CNR值更大(P<0.05),两者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UE图像比较,VUE图像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腰大肌SNR值及升主动脉CNR值较大(P<0.05),主观图像质量相近;低剂量能谱增强扫描ED值较100 kVp常规增强扫描降低约40.0%。结论低剂量能谱CT联合DLIR应用于主动脉CTA,可以显著提高SNR及CNR值,同时生成的VUE图像质量接近TUE扫描,具有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ct血管造影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 能谱ct 虚拟平扫 低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造影系统在肝癌介入肿瘤学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洁雨 曾晖 邵国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4-549,共6页
介入肿瘤学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肿瘤概念的兴起,血管造影系统的应用变得频繁,血管造影系统在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和精准预测肿瘤反应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血管造影系统和其后处理软件,... 介入肿瘤学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肿瘤概念的兴起,血管造影系统的应用变得频繁,血管造影系统在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和精准预测肿瘤反应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血管造影系统和其后处理软件,可以实现肿瘤和供血动脉的可视化、减少非靶沉积、确认手术终点和预测疗效、高效指导消融手术、规划治疗安全边界、结合新兴的可视化微球识别治疗药物输送剂量和在90Y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中实现个体化剂量测定。该综述将介绍血管造影系统及其后处理软件在肝癌介入肿瘤学中的应用,并讨论血管造影系统的潜力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系统 介入 肝癌 锥形束ct 复合血管造影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联合诊断前降支异常起源1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钱海 岑泽民 +1 位作者 徐卫峰 楼钶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24-726,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因“劳力性胸痛1年”入院,既往2型糖尿病6年。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明显异常;动态心电图示部分时间ST段压低;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冠状动脉CTA示左前降支异常起源于右冠状窦并... 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因“劳力性胸痛1年”入院,既往2型糖尿病6年。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明显异常;动态心电图示部分时间ST段压低;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冠状动脉CTA示左前降支异常起源于右冠状窦并走行于主动脉根部和右心室流出道之间(图1)。CT血流储备分数(FFR):右冠状动脉(RCA)0.88,左前降支(LAD)0.81,左回旋支(LCX)0.96,对角支(D)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 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表面积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增强效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延洁 王秋霞 张进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效能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BSA分为两组:BSA≤1.6 m^(2)的患者为小BSA组,BSA>1.6 m^(2)的患...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效能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BSA分为两组:BSA≤1.6 m^(2)的患者为小BSA组,BSA>1.6 m^(2)的患者为大BSA组。然后基于BSA计算碘对比剂的用量[造影剂用量(mL)=(BSA×10/碘浓度)],造影剂注射时间为10 s。利用Revolution CT在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对冠状动脉进行造影成像。由具备5年以上胸部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对数据进行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分,采用5分法对A组和B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同时测量两组患者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6支血管的CT值及信噪比(SNR)值。结果: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数值均能达到3分以上,可满足诊断要求,且两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ICC)较好(分别为0.81、0.71)。客观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图像冠状动脉的显影效果较好,且冠状动脉CT值和S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具有临床可行性,冠状动脉血管的强化程度合适且均一,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面积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碘对比剂 Revolution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平板头部CT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沈青 黄颖华 +2 位作者 张凯 江薇 丁乾慧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7-881,共5页
目的探究双向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DSA)平板头部CT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26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 目的探究双向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DSA)平板头部CT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26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取栓治疗,术后24 h即刻进行DSA平板头部CT检查。根据患者术后DSA平板头部CT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可见高密度影,176例)和空白组(未见高密度影,8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及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情况。以头部CT结果为标准分析术后即刻DSA平板头部CT预测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价值。结果264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颅内出血118例(44.7%),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24例(20.34%)。观察组与空白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DSA平板头部CT预测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的敏感度为97.46%,特异度58.22%,准确率75.76%。观察组术后24 h内颅内症状性出血检出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DSA平板头部CT预测术后24 h内颅内症状性出血的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57.48%,准确率40.15%。预测脑出血转化的敏感度为95.67%,特异度63.12%,准确率80.23%。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24 h内出现颅内出血的患者,在术后即刻DSA平板头部CT图像中常呈高密度影,术后即刻行该检查有助于预测术后颅内出血风险,尽早诊断症状性颅内出血做出对应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 头部ct 脑梗死 机械取栓术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G直型留置针在头部CTA血管造影检查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易群 杨光瑛 童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188-188,共1页
目的探讨不同型号的留置针注射造影剂在头部CTA 血管造影检查的应用.方法:使用直型18G、22G 留置针,选用上肢右肘正中静脉穿刺注射,在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运用整体护理的方法.结果:2014 年头颈部CTA 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采用18G 留置针... 目的探讨不同型号的留置针注射造影剂在头部CTA 血管造影检查的应用.方法:使用直型18G、22G 留置针,选用上肢右肘正中静脉穿刺注射,在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运用整体护理的方法.结果:2014 年头颈部CTA 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采用18G 留置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22G 留置针患者满意度,护理并发症和护理投诉率也明显低于使用22G 留置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CTA 造影检查技术对诊断头部血管性疾病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对头颈部CTA 造影检查的顺利完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穿刺 留置针 头部cta 血管造影 整体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不齐患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窄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禹烜 李岩 +3 位作者 沈翀 祝小莲 郝俊琪 卢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6-389,395,共5页
目的分析心律不齐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5月—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诊的心律不齐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 目的分析心律不齐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5月—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诊的心律不齐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研究组66例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情况。结果两组诊断准确率均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对照组一致,平均主观评分分别为4.16比4.07、3.98比4.22、4.03比4.01,但对比剂用量、有效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减少29%和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11、9.119,P=0.001)。结论对于心律不齐患者,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窄窗技术保证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回顾式扫描诊断准确性相当,同时能提高检查安全性,减少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ct血管造影 冠状血管造影 辐射剂量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6
作者 于伟东 赵丛海 +3 位作者 刘德华 田宇 苗壮 郭凯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541-545,共5页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 结论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cta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牛好敏 刘远洪 +1 位作者 王东林 丁同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临床诊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发病时间≤48h的20例临床诊断为TIA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进行头颅CT平扫、脑MSCT灌注成像(CTPI)及头颈部CTA检查,观...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临床诊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发病时间≤48h的20例临床诊断为TIA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进行头颅CT平扫、脑MSCT灌注成像(CTPI)及头颈部CTA检查,观察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达峰值时间(rTP),并与CTA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与对侧相比,CTPI表现为患侧rTP延迟(t=3.04,P=0.008),CTA表现为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但两者间无明确相关性(r=0.32,P=0.17)。结论脑灌注成像能够提供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信息,配合头颈部CTA了解其责任血管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多层螺旋ct(MSct) ct灌注成像(ctPI) ct血管造影(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CT血管造影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李惠民 董伟华 +3 位作者 肖湘生 刘光华 于红 张沉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4-487,共4页
目的:阐述脾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多层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其中仅1例因脾动脉瘤破裂而检查。CTA检查采用四层面螺旋CT机,准直为5 mm或2.5 mm,VR(容积显示)和TS—MIP(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重建。CT诊断标... 目的:阐述脾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多层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其中仅1例因脾动脉瘤破裂而检查。CTA检查采用四层面螺旋CT机,准直为5 mm或2.5 mm,VR(容积显示)和TS—MIP(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重建。CT诊断标准为脾动脉局限性膨大1.5倍或以上且与正常脾动脉节段之间界限分明。结果:20例共检出脾动脉瘤28个,其中1例5个、1例3个、2例2个,其余均为单发。28个脾动脉瘤中18个位于脾门;14个有明确钙化,其中10个呈明显层状环形;1例破裂瘤体与周围界限不清,均未见血栓存在。瘤体最大为55 mm×48 mm,最小为17 mm×15 mm。VR清晰显示全部27个未破裂的脾动脉瘤,3例与血管造影显示一致,但其中1例5个瘤体者显示瘤体和载瘤动脉关系优于DSA。结论:多层面CTA能可靠、无创、立体地显示脾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等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ct血管造影 诊断 脾动脉瘤 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术前评估中的初步应用经验 被引量:25
19
作者 胡锦清 沈建康 +5 位作者 张仲伟 丁晓毅 胡秉诚 李国文 赵卫国 林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神经外科疾患术前诊断及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患者(23例脑血管病、4例颈部血管性病变和13例颅底或高血供脑瘤)进行了43次CTA和26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神经外科疾患术前诊断及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患者(23例脑血管病、4例颈部血管性病变和13例颅底或高血供脑瘤)进行了43次CTA和26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CTA的诊断与DSA结果相同并被手术证实。CTA不仅发现8例动脉瘤和8例动静脉畸形,并且显示了这些病变的三维构造和毗邻的骨结构。CTA准确地显示了颈动脉、椎动脉的狭窄并可显示颅内肿瘤与毗邻血管及颅骨的关系。结论CTA具有简单、快速、无创和可靠等优点,适合于脑血管病、血供丰富的颅内肿瘤及颅底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血管造影 DSA 血管疾病 颅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与DSA诊断肺隔离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梁欣 李卉 +2 位作者 张国滨 李明华 赵俊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16-820,共5页
目的评估64排CT血管造影(CTA)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 43例疑似肺隔离症患者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手术前接受64排CTA检查。从患者及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 目的评估64排CT血管造影(CTA)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 43例疑似肺隔离症患者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手术前接受64排CTA检查。从患者及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肺隔离症在CT平扫显示为囊性(5例)、实性(25例)或囊实性病灶(13例),病灶从1.5 cm至12 cm不等。CTA诊断37例患者为肺隔离症,6例为非肺隔离症。DSA和(或)手术显示37例患者为肺隔离症,6例为非肺隔离症。从患者方面评估,CTA诊断肺隔离症的准确率为97.7%,敏感度为97.3%的,特异度为100%,PPV为100%,NPV为85.7%。从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诊断肺隔离症的准确率为98.0%,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100%,PPV为100%,NPV为85.7%。从患者、血管两方面比较,CTA与DSA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以替代DSA用于术前诊断肺隔离症。CTA不仅能显示异常的供血动脉,而且可以提供异常肺实质、气管及周围肺气肿等具体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隔离症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