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4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志伟 王怡宁 +5 位作者 孔令燕 曹剑 李烁 周慷 金征宇 吴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3-368,共6页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11例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而既往未明确诊断冠心病,在非心脏手术...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11例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而既往未明确诊断冠心病,在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时行CTA检查.冠状动脉CTA均采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分析111例患者的CTA图像质量、狭窄程度、术前处理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111例患者的1 779段冠状动脉可评价血管节段为1 676段(97.4%),患者的CTA有效放射剂量为(2.7 ±0.9) mSv.71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按期进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36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其中狭窄程度≥70%的17例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诊断冠状动脉≥70%狭窄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8%.这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手术治疗.其余19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在50%~70%,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后行预定手术,术后2例患者出现心肌酶的一过性升高,无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有效评估动脉狭窄程度,用于术前危险分层,指导进一步治疗,减少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术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邝晓 李智 +2 位作者 赵建农 罗银灯 方正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行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在检查前进行正确呼吸护理干预、准确的静脉穿刺;对因紧张、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含服倍他乐克25至50mg使...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行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在检查前进行正确呼吸护理干预、准确的静脉穿刺;对因紧张、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含服倍他乐克25至50mg使心率降至≤75次/分钟,对呼吸节律异常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检查完成后观察30分钟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结果:1例不能配合屏气,图像达不到诊断要求;1例对比剂渗漏,冠状动脉不显影;其余病例都成功完成检查。结论在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护理干预起到关键的作用,正确的呼吸配合、准确的静脉穿刺、适当的心率护理干预和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关系到整个检查能否成功,心率护理干预还可以减少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血管成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虞崚崴 汤光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06-209,共4页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双源CT以极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以不依赖心率进行冠状动脉数据采集,获得满意的影像质量,使临床适应范围更宽,诊断更加准确,真正满足了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需要,无疑也是目前...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双源CT以极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以不依赖心率进行冠状动脉数据采集,获得满意的影像质量,使临床适应范围更宽,诊断更加准确,真正满足了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需要,无疑也是目前冠状动脉最好的无创检查方法。本文综述双源CT的基本特点和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双源ct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被引量:11
4
作者 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7期518-520,共3页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疾病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价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红 吴坚 +4 位作者 曹成瑛 朱友义 王生元 罗焕 周署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7-658,共2页
冠状动脉节段走行于浅层心肌纤维下,称为壁冠状动脉,表面心肌称为心肌桥。虽然壁冠状动脉是一种先天性的解剖变异,但由此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临床报道有所增加^[1]。因此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64层螺旋ct 心肌桥 心肌纤维 解剖变异 临床报道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晓明 王波 +1 位作者 崔晓剑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形态学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7
作者 安备 张卓璐 +4 位作者 刘卓 付玲 商旭 刘磊 程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并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对HR≤65次/分者(低HR组)将曝光时间窗设在70%~80%R-R间期,65次/分<HR≤85次/分者(中等HR组)设在40%~80%R-R间期,HR>85次/分(高HR组)者设在40%~60%R-R间期;对3组图像分别以标准重建算法(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及NG SSF进行重建。以Likert量表对3种图像所示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X)各节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低HR组NG SSF重建图像中的LAD中远段、RCA及LCX全段得分均高于STD,而NG SSF重建图像中的RCA中段及LAD远段得分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中等HR组NG SSF重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及SSF1重建图像(P均<0.05);高HR组NG SSF重建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显示RCA近远段、LAD中远段及LCX全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结论利用NG SSF技术能有效提升不同HR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成像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 追踪冻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
8
作者 朱时珍 丁毅 +1 位作者 赵喜 张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患者107例。由2名分别具有5年和10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对升主动脉根部腔内CT值进行测量并取...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患者107例。由2名分别具有5年和10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对升主动脉根部腔内CT值进行测量并取平均值。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CCTA扫描参数,单因素分析中P<0.05者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瘦体重、血容量、心率、心输出量以及扫描的管电压、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剂量和碘流率是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心输出量是主动脉强化峰值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心输出量对CCTA主动脉强化峰值至关重要,扫描前制定个性化扫描方案对提高CCTA的图像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动脉强化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应用进展
9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29,共1页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准确诊断及评价CAD患者的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变对疾病防治、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均意义重大。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rteriongraphy,ICA)通过压力导管测量得到...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准确诊断及评价CAD患者的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变对疾病防治、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均意义重大。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rteriongraphy,ICA)通过压力导管测量得到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 flow reserve,FFR)是目前评估冠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且费用昂贵,临床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血流储备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剂量方案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用于眼动脉CT血管成像
10
作者 郭琪 张雪宁 +1 位作者 范国华 时代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观察双低剂量方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用于眼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根据扫描及重建方案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50,双低剂量方案+IMR)与对照组[n=50,常规方案... 目的观察双低剂量方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用于眼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根据扫描及重建方案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50,双低剂量方案+IMR)与对照组[n=50,常规方案+滤波反投影(FBP)],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计算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眼动脉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视神经噪声(SD)、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组间主观评分、眼动脉及视神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TDIvol、DLP、ED、碘用量及碘流率分别降低69.85%、70.17%、70.28%、43.24%及43.24%。结论以双低剂量方案联合IMR行眼动脉CTA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对比剂 迭代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对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研究
11
作者 王瑞 欧阳丽娜 +3 位作者 吴倩 牛媛媛 李贵兰 朱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3-719,共7页
背景目前,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的功能和生理学的金标准,与之相比,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在区分病变特异性缺血方面,均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和鉴别能力。目的评价CT-FFR对冠状... 背景目前,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的功能和生理学的金标准,与之相比,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在区分病变特异性缺血方面,均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和鉴别能力。目的评价CT-FFR对冠状动脉梗阻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1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稳定性胸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2(0,25)个月。按照随访期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研究对象分为MACE组(55例)和非MACE组(61例)。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和CT-FFR之间差异性;再分别根据狭窄程度及CT-FFR中位数将患者分类,比较不同分类患者MACE总发生率和随访<3个月、3~6个月、>6个月MACE的发生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CT-FFR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绘制狭窄程度、CT-FFR及二者结合后预测冠状动脉梗阻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依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指标的预测性能。结果116例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中位数为70%(60%,80%),中位CT-FFR为0.79(0.74,0.85)。MACE组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高于非MACE组(Z=-4.41,P<0.001),CT-FFR低于非MACE组(Z=-5.54,P<0.001)。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50%~69%患者(χ^(2)=19.221,P<0.001);CTFFR≤0.8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CT-FFR>0.8患者(χ^(2)=30.025,P<0.001);不同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联合不同CT-FFR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89,P<0.001)。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50%~69%患者,CT-FFR≤0.8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CT-FFR>0.8患者,狭窄程度70%~90%+CT-FFR≤0.8的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其他分类(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CT-FFR呈负相关(rs=-0.532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OR=3.085,95%CI=1.147~8.298,P=0.026)、CT-FFR≤0.8(OR=6.527,95%CI=2.560~16.641,P<0.001)是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联合CT-FFR预测患者发生MACE的价值更高(AUC=0.812,95%CI=0.731~0.892,P<0.001)。结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CT-FFR≤0.8可能是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与狭窄程度相比,CT-FFR对预测冠状动脉阻塞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具有增益价值,狭窄程度与CT-FFR结合后的预测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ct衍生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狭窄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对CT血流储备分数灰区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曾朝强 王晶 +2 位作者 高雪莲 张建英 王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55,共7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80患者的影像及临床特征。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受试者后期MACE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05例受试者,MACE发生率为31.4%(33/1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FFR(HR=1.217,P=0.00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HR=1.052,P=0.029)、斑块长度(HR=1.068,P=0.047)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656、0.701,联合指标建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预测能力高于△CT-FFR(Z=-2.001,P=0.04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Z=-2.402,P=0.016)、斑块长度(Z=-2.004,P=0.045)。结论△CT-FFR、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斑块长度是预测CT-FFR灰区人群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造影术 灰区 预后 血流储备分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主动脉局限性内膜撕裂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13
作者 沈文婷 徐怡 +3 位作者 王云飞 殷凡 施夏韵 朱晓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患者升主动脉局限性内膜撕裂(limited intimal tear,LIT的影像特点,比较LIT与其他AAS病变的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12例升主动脉AAS和212例正常对照组的主动脉CT血管成像资...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患者升主动脉局限性内膜撕裂(limited intimal tear,LIT的影像特点,比较LIT与其他AAS病变的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12例升主动脉AAS和212例正常对照组的主动脉CT血管成像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120例,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52例,LIT 40例。影像学参数包括病变处和无病变处升主动脉、相应层面降主动脉的长短径和管腔面积;计算主动脉重构指数(长径/短径)。结果:LIT组无病变处升主动脉长径大于AD组、IMH组(P均<0.05),病变处管腔重构指数也高于AD组、IMH组(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无病变处升主动脉长径是发生LIT的独立预测因子(OR=1.533,P<0.001)。结论:LIT的影像学参数与其他AAS病变存在差异;当怀疑AAS患者的升主动脉长径>40.5 mm时,临床需警惕L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局限性内膜撕裂 动脉夹层 动脉壁内血肿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图像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14
作者 段书朋 余万 +2 位作者 耿乐 陈爱东 魏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3-868,共6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规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规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21年1月—2023年3月行OPCABG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3例常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指导OPCABG(常规组),45例在CAG的基础上完善CCTA检查及三维图像重建辅助OPCABG(3D组),对两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指导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房颤、急性肾损伤、二次气管插管、脑梗死或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心脏超声和CCTA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1年CCTA及心脏超声随访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组手术时间(250.7±41.4)min与常规组手术时间(271.0±57.2)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与常规采用CAG指导OPCABG相比,增加CCTA检查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三维重建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红芳 梁俊丽 +1 位作者 陈秀珍 潘锡屏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在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91例病人,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5例与综合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综合组在常规健康...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在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91例病人,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5例与综合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综合组在常规健康宣教基础上联合心理疏导。比较两组应激反应、抑郁及焦虑程度、检查配合度及影像质量。结果:干预后,综合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总配合率、影像质量合格率、护理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可减轻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病人的应激反应,减轻抑郁及焦虑程度,提高检查配合度和检查的影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疏导 健康宣教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心理健康 影像质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婷 鲁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89-1793,共5页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最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持续上升;识别高风险斑块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不仅可评估阻塞性CAD严重程度,亦有助于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本文就CCTA用于冠状动...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最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持续上升;识别高风险斑块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不仅可评估阻塞性CAD严重程度,亦有助于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本文就CCTA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重建CT门静脉血管成像用于诊断脾/胃-左肾分流
17
作者 邓琳 梁萍 +2 位作者 黄仲奎 朱定娇 陈更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 探讨斜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OC-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A)用于诊断脾/胃-左肾分流(S/sLKS)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TIPS治疗的6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基于TIPS前门静脉期增强CT以OC-MIP和VR技术重建获得CT... 目的 探讨斜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OC-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A)用于诊断脾/胃-左肾分流(S/sLKS)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TIPS治疗的6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基于TIPS前门静脉期增强CT以OC-MIP和VR技术重建获得CTPA,以之诊断S/sLKS并进行分型。以TIPS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见为标准,评估OC-MIP和VR图像诊断S/sLKS的效能及其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DSA显示,62例中,14例(14/62,22.58%)存在S/sLKS、48例(48/62,77.42%)未见S/sLKS。OC-MIP及VR图诊断S/sLK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一致,分别为92.86%(13/14)、95.83%(46/48)、95.16%(59/62);其诊断结果与DSA的一致性均较高(Kappa均0.865)。14例S/sLKS中,DSA显示1例(1/14,7.14%)为脾-肾分流(SRS),1例(1/14,7.14%)为胃-肾分流(GRS),7例(7/14,50.00%)为脾-胃-肾分流(SsRS),4例(4/14,28.57%)SRS与GRS并存(SRS&GRS),1例(1/14,7.14%)为SRS&GRS+SRS双分流道。1例GRS OC-MIP及VR图均未显示分流道;4例SRS&GRS中,2例DSA显示各1支脾静脉(SPV)属支较细小,而OC-MIP及VR图均未显示;其余病例OC-MIP及VR图所示来源静脉均与DSA一致。结论 OC-MIP及VR重建CTPA对诊断S/sLKS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ct血管成像 脾-肾分流 胃-肾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成像方案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莹莹 张珂 +3 位作者 何辰宇 孙宏亮 王蕾 谢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246,共5页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T值、噪声(SD)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针对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质量及血管节段的可诊断性进行主观评估,观察40、45、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的自动去骨能力。结果40~80 keV范围内,随keV升高,各动脉在图像中的CT值、SD值、SNR及CNR均逐渐降低。相比100 kVp,腘动脉(PA)及其近端动脉的CT值、CNR及SNR均在40~55 keV图像中升高(P均<0.05);50~55 keV图像中SD值升高(P均<0.05),而60 keV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及60 keV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动脉节段数与100 k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以远节段的SNR及CNR在各单能量图像及100 kVp图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CT值在40~45 keV图像中、SD在40 keV图像中均高于100 kVp(P均<0.05),但SD在45 keV与100 kVp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keV图像中,PA以远节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节段数均高于60 keV及100 kVp(P均<0.05)。40 keV图像对9例(9/30,30.00%)、45 keV图像对6例(6/30,20.00%)不能自动去骨,50及60 keV、100 kVp对30例(30/30,100%)均可自动去骨。结论行双下肢动脉能谱CTA时,对PA及其近端节段以6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对其以远或双下肢全程则以5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ct血管成像 能谱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肺动脉壁内血肿CT血管成像表现与预后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璐 王姝文 +2 位作者 刘豆豆 孙明华 葛英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0,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合并肺动脉壁内血肿(PAIH)CT血管成像(CTA)表现,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急性Standford A型AD合并PAIH患者(PAIH组)及55例无PAIH的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对照组)资料,对比2... 目的观察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合并肺动脉壁内血肿(PAIH)CT血管成像(CTA)表现,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急性Standford A型AD合并PAIH患者(PAIH组)及55例无PAIH的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对照组)资料,对比2组主动脉及冠状动脉CTA表现,观察PAIH组术后15天血肿吸收情况,根据2组出院后1年内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PAIH组升主动脉最宽径大于对照组[(5.22±0.57)cm vs.(4.54±0.45)cm,t=6.963,P<0.001],主动脉瓣、窦管结合部、右冠窦、无冠窦及右冠状动脉更易受累,且更易出现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P均<0.05)。PAIH组42例接受手术治疗,13例因病情危重未能接受手术治疗而死亡;术后15天其中36例血肿范围较前缩小。对103例完成随访,其中63例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年龄及合并PAIH是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7、4.71)。结论急性Standford A型AD合并PAIH的CTA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预测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动脉 血肿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CT血流储备分数评估狭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
20
作者 凡子榕 刘庆爽 +5 位作者 王照谦 贾崇富 孙喜霞 王浩 潘双 杨志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8-484,共7页
目的:以侵入性血管造影测得的血流储备分数(FFR ICA)为参考标准,探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测得的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冠状动脉狭窄段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及跨狭窄段CTFFR差值(ΔCTFFR)对心肌缺血的评估价值。方法:使用第三代双源CT机对55... 目的:以侵入性血管造影测得的血流储备分数(FFR ICA)为参考标准,探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测得的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冠状动脉狭窄段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及跨狭窄段CTFFR差值(ΔCTFFR)对心肌缺血的评估价值。方法:使用第三代双源CT机对5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CTA检查,使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CTFFR测量软件,分别基于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冠脉CTA数据测量冠脉狭窄病变处的CTFFR(分别称为dCTFFR和sCTFFR),并计算其近端与远端CTFFR的差值(ΔdCTFFR和ΔsCTFF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dCTFFR和sCTFFR与FFR的关系。以同期测得的FFR ICA≤0.80作为参考标准,分别评估dCTFFR、sCTFFR、ΔdCTFFR和ΔsCTFFR对狭窄血管所致心肌缺血的诊断准确性。结果:55例患者共68支冠状动脉血管ICA诊断有狭窄病变(其中11例患者为多支血管狭窄),其中44支血管狭窄处FFR≤0.80、24支FFR>0.80。①dCTFFR与FFR的相关性良好(r=0.656,P<0.001),sCTFFR与FFR呈中度相关(r=0.457,P<0.001)。②在血管水平,以FFR≤0.80作为参考标准,dCTFFR的诊断效能优于sCTFFR(AUC分别为0.813和0.700,P=0.025),且ΔdCTFFR的诊断效能也优于ΔsCTFFR(AUC分别为0.833和0.742,P=0.027)。③在24支非缺血性狭窄病变(FFR>0.80)中,ΔdCTFFR和ΔsCTFFR假阳性诊断率(均为25.00%)均小于dCTFFR(54.17%)和sCTFFR(45.83%);在12支“灰区”狭窄病变(0.75≤FFR≤0.80)中,dCTFFR和ΔdCTFFR的假阴性诊断率(分别占16.67%和占25.00%)均小于sCTFFR(50.00%)和ΔsCTFFR(66.67%);对于32处严重缺血性狭窄病变(FFR<0.75),dCTFFR和ΔdCTFFR的假阴性诊断率分别为3.13%和12.50%,小于sCTFFR(15.63%)和ΔsCTFFR(21.88%)。结论:基于机器学习CTFFR测量技术获得的dCTFFR与侵入性FFR的相关性高于sCTFFR。与sCTFFR或ΔsCTFFR相比,dCTFFR和ΔdCTFFR的诊断效能更高,在评估血管狭窄所致心肌缺血时应作为首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