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晓明 王波 +1 位作者 崔晓剑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形态学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2
作者 安备 张卓璐 +4 位作者 刘卓 付玲 商旭 刘磊 程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并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对HR≤65次/分者(低HR组)将曝光时间窗设在70%~80%R-R间期,65次/分<HR≤85次/分者(中等HR组)设在40%~80%R-R间期,HR>85次/分(高HR组)者设在40%~60%R-R间期;对3组图像分别以标准重建算法(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及NG SSF进行重建。以Likert量表对3种图像所示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X)各节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低HR组NG SSF重建图像中的LAD中远段、RCA及LCX全段得分均高于STD,而NG SSF重建图像中的RCA中段及LAD远段得分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中等HR组NG SSF重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及SSF1重建图像(P均<0.05);高HR组NG SSF重建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显示RCA近远段、LAD中远段及LCX全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结论利用NG SSF技术能有效提升不同HR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成像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 追踪冻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
3
作者 朱时珍 丁毅 +1 位作者 赵喜 张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患者107例。由2名分别具有5年和10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对升主动脉根部腔内CT值进行测量并取...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患者107例。由2名分别具有5年和10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对升主动脉根部腔内CT值进行测量并取平均值。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CCTA扫描参数,单因素分析中P<0.05者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瘦体重、血容量、心率、心输出量以及扫描的管电压、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剂量和碘流率是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心输出量是主动脉强化峰值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心输出量对CCTA主动脉强化峰值至关重要,扫描前制定个性化扫描方案对提高CCTA的图像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动脉强化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应用进展
4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29,共1页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准确诊断及评价CAD患者的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变对疾病防治、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均意义重大。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rteriongraphy,ICA)通过压力导管测量得到...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准确诊断及评价CAD患者的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变对疾病防治、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均意义重大。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rteriongraphy,ICA)通过压力导管测量得到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 flow reserve,FFR)是目前评估冠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且费用昂贵,临床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血流储备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CT血流储备分数评估狭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
5
作者 凡子榕 刘庆爽 +5 位作者 王照谦 贾崇富 孙喜霞 王浩 潘双 杨志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8-484,共7页
目的:以侵入性血管造影测得的血流储备分数(FFR ICA)为参考标准,探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测得的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冠状动脉狭窄段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及跨狭窄段CTFFR差值(ΔCTFFR)对心肌缺血的评估价值。方法:使用第三代双源CT机对55... 目的:以侵入性血管造影测得的血流储备分数(FFR ICA)为参考标准,探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测得的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冠状动脉狭窄段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及跨狭窄段CTFFR差值(ΔCTFFR)对心肌缺血的评估价值。方法:使用第三代双源CT机对5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CTA检查,使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CTFFR测量软件,分别基于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冠脉CTA数据测量冠脉狭窄病变处的CTFFR(分别称为dCTFFR和sCTFFR),并计算其近端与远端CTFFR的差值(ΔdCTFFR和ΔsCTFF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dCTFFR和sCTFFR与FFR的关系。以同期测得的FFR ICA≤0.80作为参考标准,分别评估dCTFFR、sCTFFR、ΔdCTFFR和ΔsCTFFR对狭窄血管所致心肌缺血的诊断准确性。结果:55例患者共68支冠状动脉血管ICA诊断有狭窄病变(其中11例患者为多支血管狭窄),其中44支血管狭窄处FFR≤0.80、24支FFR>0.80。①dCTFFR与FFR的相关性良好(r=0.656,P<0.001),sCTFFR与FFR呈中度相关(r=0.457,P<0.001)。②在血管水平,以FFR≤0.80作为参考标准,dCTFFR的诊断效能优于sCTFFR(AUC分别为0.813和0.700,P=0.025),且ΔdCTFFR的诊断效能也优于ΔsCTFFR(AUC分别为0.833和0.742,P=0.027)。③在24支非缺血性狭窄病变(FFR>0.80)中,ΔdCTFFR和ΔsCTFFR假阳性诊断率(均为25.00%)均小于dCTFFR(54.17%)和sCTFFR(45.83%);在12支“灰区”狭窄病变(0.75≤FFR≤0.80)中,dCTFFR和ΔdCTFFR的假阴性诊断率(分别占16.67%和占25.00%)均小于sCTFFR(50.00%)和ΔsCTFFR(66.67%);对于32处严重缺血性狭窄病变(FFR<0.75),dCTFFR和ΔdCTFFR的假阴性诊断率分别为3.13%和12.50%,小于sCTFFR(15.63%)和ΔsCTFFR(21.88%)。结论:基于机器学习CTFFR测量技术获得的dCTFFR与侵入性FFR的相关性高于sCTFFR。与sCTFFR或ΔsCTFFR相比,dCTFFR和ΔdCTFFR的诊断效能更高,在评估血管狭窄所致心肌缺血时应作为首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黄红芳 梁俊丽 +1 位作者 陈秀珍 潘锡屏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在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91例病人,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5例与综合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综合组在常规健康...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在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91例病人,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5例与综合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综合组在常规健康宣教基础上联合心理疏导。比较两组应激反应、抑郁及焦虑程度、检查配合度及影像质量。结果:干预后,综合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总配合率、影像质量合格率、护理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可减轻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病人的应激反应,减轻抑郁及焦虑程度,提高检查配合度和检查的影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疏导 健康宣教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心理健康 影像质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图像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7
作者 段书朋 余万 +2 位作者 耿乐 陈爱东 魏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3-868,共6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规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规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21年1月—2023年3月行OPCABG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3例常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指导OPCABG(常规组),45例在CAG的基础上完善CCTA检查及三维图像重建辅助OPCABG(3D组),对两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指导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房颤、急性肾损伤、二次气管插管、脑梗死或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心脏超声和CCTA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1年CCTA及心脏超声随访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组手术时间(250.7±41.4)min与常规组手术时间(271.0±57.2)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与常规采用CAG指导OPCABG相比,增加CCTA检查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三维重建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陆婷 鲁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89-1793,共5页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最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持续上升;识别高风险斑块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不仅可评估阻塞性CAD严重程度,亦有助于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本文就CCTA用于冠状动...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最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持续上升;识别高风险斑块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不仅可评估阻塞性CAD严重程度,亦有助于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本文就CCTA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新伟 吴月 +2 位作者 张瑜 刘俊诗 邢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预测能力。方法:针对前期研究建立的PCA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MACE的AUC达0.89),本研究连续性纳入440例确诊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外部验证... 目的:探究基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预测能力。方法:针对前期研究建立的PCA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MACE的AUC达0.89),本研究连续性纳入440例确诊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外部验证。根据PCAT影像组学分析结果将患者划分为高风险组(214例)和低风险组(226例),通过电话、调阅病历等方式随访MACE事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5.68个月,共发生MACE 79例,其中高危组54例,低危组2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为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3,95%CI 1.00~1.06,P=0.014),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PCAT高风险组发生MACE风险明显增高(HR=2.56,95%CI 1.53~4.28,P<0.001),血管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高风险组则没有统计学差异(P=0.729)。结论:基于PCA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MACE的预测和危险分层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中均得到了验证,且明显优于FAI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影像组学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灌注显像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23
10
作者 朱涛 张国明 +2 位作者 严飞 刘正 霍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5-430,共6页
目的:评估并比较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检查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阐明2种检查方法联合对糖尿病并发CH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2例诊断为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分别接受MPI... 目的:评估并比较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检查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阐明2种检查方法联合对糖尿病并发CH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2例诊断为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分别接受MPI与DS-CTCA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法诊断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等冠状动脉主干分支狭窄程度的差异。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金标准,比较2种检查方法单独诊断的灵敏度、敏感度和准确度的差异,比较2种检查方法联合平行诊断与系列诊断的灵敏度、敏感度和准确度的差异。结果:MPI检查与DS-CTCA检查对LM和LAD的狭窄程度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LCX和RCA的狭窄程度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PI检查比较,DS-CTCA检查对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分支血管狭窄诊断的灵敏度较低,为71.0%vs 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特异度较高,为85.7%vs 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但2种检查方法的准确度为76.4%vs 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与平行诊断比较,系列诊断的特异度及准确度较高,分别为93.5%vs 33.8%和94.7%vs 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0);灵敏度为95.4%vs 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结论:DS-CTCA检查与MPI检查在诊断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上无差异,但是2种检查方法的系列诊断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诊断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显像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糖尿病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 70 kV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易妍 曹剑 +9 位作者 林路 孔令燕 江舒 李潇 刘珮君 王明 王曼 王沄 金征宇 王怡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评估第3代双源CT 70 kV和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A检查且管电压值均自主选择为70 kV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评估第3代双源CT 70 kV和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A检查且管电压值均自主选择为70 k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分为A(BMI≤24 kg/m2)、B(24 kg/m2<BMI<28 kg/m2)、C(BMI≥28 kg/m2)3组,比较各组间的基本信息、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ED)。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H=2.36,P=0.78)、心率(H=3.51,P=0.80)和ED(H=1.77,P=0.12)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主动脉根部的噪声值为21.66±4.00,明显低于C组的23.61±4.20(F=2.05,P=0.03);A组主动脉根部的信噪比为18.61±5.28,明显高于C组的14.75±2.58(F=5.31,P=0.02);其余客观图像质量参数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的平均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3±0.11)、(1.16±0.14)和(1.76±0.44)分,A组(Z=2.91,P=0.004)和B组(Z=2.27,P=0.021)均明显低于C组,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P=0.37)。结论在70 kV结合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A检查在BMI<28 kg/m2患者中的效果可能优于BMI≥28 kg/m2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指数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第3代双源ct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高龄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左琦 李天发 +4 位作者 秦将均 张光星 刘先霞 王军 杨新玮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828-832,共5页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64-SCTCA)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住院的16例临床诊断或疑诊冠心病的高龄(≥60岁)患者,先后行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参照美国...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64-SCTCA)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住院的16例临床诊断或疑诊冠心病的高龄(≥60岁)患者,先后行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参照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法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评价64-SCTCA诊断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阴性预测值。结果:(1)在CAG可清晰显影的144个节段中,64-SCTCA可清晰辨认和评价的占139段(96.53%),另外5段(3.47%)显影不清。左主干、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可评价节段的比例显著高于右冠状动脉(χ2=10.36,P=0.016),同一支血管中近、中、远段可评价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2)64-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71.43%、81.25%、80.00%、83.33%。按可评价节段计算,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各节段有意义狭窄病变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00%、97.58%、95.83%、85.00%、97.58%。(3)按可评价节段计算,64-SCTCA检出存在有意义病变与CAG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检测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及同一支血管近、中、远段的假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SCTCA与CAG检查结果高度相近,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检测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病变的价值高于右冠状动脉,对临床诊断冠心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冠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高龄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志伟 王怡宁 +5 位作者 孔令燕 曹剑 李烁 周慷 金征宇 吴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3-368,共6页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11例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而既往未明确诊断冠心病,在非心脏手术...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11例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而既往未明确诊断冠心病,在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时行CTA检查.冠状动脉CTA均采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分析111例患者的CTA图像质量、狭窄程度、术前处理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111例患者的1 779段冠状动脉可评价血管节段为1 676段(97.4%),患者的CTA有效放射剂量为(2.7 ±0.9) mSv.71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按期进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36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其中狭窄程度≥70%的17例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诊断冠状动脉≥70%狭窄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8%.这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手术治疗.其余19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在50%~70%,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后行预定手术,术后2例患者出现心肌酶的一过性升高,无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有效评估动脉狭窄程度,用于术前危险分层,指导进一步治疗,减少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术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14
作者 于同刚 姚振威 +2 位作者 冯晓源 戴嘉中 祝瑞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材料和方法:46例窦性心律患者,按心率分为6组:组1心率为<60次/min,组2心率为60~69次/min,组3心率为70-79次/min,组4心率为80~89次/min,组5心率为90~99次/m...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材料和方法:46例窦性心律患者,按心率分为6组:组1心率为<60次/min,组2心率为60~69次/min,组3心率为70-79次/min,组4心率为80~89次/min,组5心率为90~99次/min,组6心率为≥100次/min。经肘前静脉注射造影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SUN图像工作站进行二维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容积再现重建。结果:46例患者中,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左回旋支、左缘支、右冠状动脉及后降支显示较好并能用于影像学诊断者分别为46例(100%),46例(100%),41例(89%),43例(94%),24例(52%),39例(85%),27例(59%)。在相位窗的选择方面,36例(78%)患者在75%相位窗上显示较好。在不同的心率组中,16层螺旋CT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及后降支的显示没有明显差别(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前降支的显示受心脏搏动的影响很小,显示率都是100%。心脏搏动主要影响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及第一对角支的显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小于70次/min时,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显示率为100%。当心率小于80次/min时左旋支的显示率在93%以上。结论:16层螺旋CT可以准确可靠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被引量:15
15
作者 欧陕兴 李小荣 +2 位作者 彭光明 张莉 李松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0-694,722-726,共10页
目的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形态,分析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分支,提高临床手术指导作用。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行双源CT检查的2530例受检者的影像资料,通过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后... 目的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形态,分析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分支,提高临床手术指导作用。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行双源CT检查的2530例受检者的影像资料,通过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方法,对冠状动脉正常走向与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225例患者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先天变异284支。变异包括冠脉主干起源变异121例,其中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35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4例、右冠状动脉发自左冠状窦17例、左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状窦4例、左冠状动脉发自后冠状窦2例、单支冠状动脉2例、副冠状动脉37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18例;冠状动脉瘘9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2例、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36例。1720例患者左窦房结动脉异常起源818例。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检出率,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变异血管分支细节,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行超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体质量指数20~30kg/m^2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明 易妍 +4 位作者 曹剑 王怡宁 齐冰 马硕 王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5,共7页
目的评估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行超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体质量指数(BMI)为20~30 kg/m2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4例BMI为20~30 kg/m2、接受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患者根据自动选择... 目的评估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行超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体质量指数(BMI)为20~30 kg/m2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4例BMI为20~30 kg/m2、接受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患者根据自动选择电压值分为2组:(1)70 kV组(n=91):正常BMI(20 kg/m2≤BMI≤25 kg/m2)患者65例,高BMI(25 kg/m2<BMI≤30 kg/m2)患者26例;(2)80 kV组(n=43):正常BMI患者12例,高BMI患者31例。70 kV组患者对比剂注射总量为18 ml(速率为3.0 ml/s),80 kV组患者对比剂注射总量为21 ml(速率为3.0 ml/s)。比较两组间和亚组间的有效剂量(ED)、客观图像质量和主观图像质量。结果 70 kV组的ED为(0.24±0.04)m Sv,较80 kV组的(0.51±0.05)m Sv低53%(H=3.37,P=0.02)。70 kV组和80 kV组中正常BMI患者间(H=1.81,P=0.23)及高BMI患者间(H=0.91,P=0.84)的CNR和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0 kV组和80 kV组中正常BMI患者间(Z=0.79,P=0.76)及高BMI患者间(Z=0.77,P=0.81)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BMI为20~30 kg/m2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部分患者管电压选择值会高于其同水平BMI患者,以保证得出相同水平图像质量。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可以帮助技师更加准确、合理地选择适合患者的最佳电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代双源ct 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双源CT Flash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效果 被引量:9
17
作者 夏宾 杨学华 +3 位作者 高剑波 谭红娜 王天佑 梁晓雪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新双源CTFlash扫描技术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FlashCTA且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Flash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 目的:探讨新双源CTFlash扫描技术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FlashCTA且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Flash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4.3%、95.7%、89.7%、93.2%和0.80;有效辐射剂量为(0.98~1.15)mSv。FlashCTA与CAG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88,P<0.001)。结论:FlashCTA有效辐射剂量低,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尤其是对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隐匿型冠心病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2
18
作者 冯少仁 邹卫兵 +3 位作者 肖琼 付海洪 王水珠 刘国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9期3435-3438,共4页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隐匿型冠心病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南昌大学附属新余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核素扫描提示心肌缺血而无临床症状的隐匿型冠心病患者80例。患者均...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隐匿型冠心病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南昌大学附属新余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核素扫描提示心肌缺血而无临床症状的隐匿型冠心病患者80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同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血压、体质指数(BMI),检测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和脂蛋白α(LP-α)水平。对所有观察指标进行量化,分析隐匿型冠心病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80例隐匿型冠心病患者中轻度狭窄59例,中度狭窄21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空腹血糖、TC、TG、LDL-C水平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OR=3.148,95%CI(1.457,6.712),P=0.003〕、TC≥6.45 mmol/L〔OR=2.368,95%CI(1.322,4.273),P=0.004〕、高血压〔OR=2.256,95%CI(1.173,4.337),P=0.014〕、年龄≥60岁〔OR=1.064,95%CI(1.027,1.110),P=0.000〕是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显示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且血糖、TC、高血压、年龄是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对早期诊断、防治隐匿型冠心病,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隐匿型冠心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多层面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8
19
作者 张爱莲 聂永康 +3 位作者 黄辉 范志伟 李天文 杨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24-326,373,共4页
目的 :分析影响多层面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材料和方法 :5 0例患者分为心率≤ 60次 /min和心率 >60次 /min 2组 ,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根据重建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分为能用于评价和不能用于评价两类。结果 :心率≤ 60次 ... 目的 :分析影响多层面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材料和方法 :5 0例患者分为心率≤ 60次 /min和心率 >60次 /min 2组 ,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根据重建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分为能用于评价和不能用于评价两类。结果 :心率≤ 60次 /min 2 2例 ,88支冠状动脉和心率 >60次 /min 2 8例 ,112支冠状动脉 ,不能评价的分别为 12 ( 14 % )支和 41( 3 7% )支。不能评价的 5 3支包括右冠状动脉 2 4( 4 5 % )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14 ( 2 6% )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9( 17% )支、左冠状动脉主干 6( 11% )支。不能评价的因素包括运动伪影、未完全屏气、心律不齐、相位窗和延迟时间不当。结论 :运动伪影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面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质量控制 影响因素 运动伪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邝晓 李智 +2 位作者 赵建农 罗银灯 方正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行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在检查前进行正确呼吸护理干预、准确的静脉穿刺;对因紧张、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含服倍他乐克25至50mg使...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行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在检查前进行正确呼吸护理干预、准确的静脉穿刺;对因紧张、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含服倍他乐克25至50mg使心率降至≤75次/分钟,对呼吸节律异常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检查完成后观察30分钟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结果:1例不能配合屏气,图像达不到诊断要求;1例对比剂渗漏,冠状动脉不显影;其余病例都成功完成检查。结论在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护理干预起到关键的作用,正确的呼吸配合、准确的静脉穿刺、适当的心率护理干预和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关系到整个检查能否成功,心率护理干预还可以减少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血管成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