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行小净距盾构与CRD法黄土地铁隧道施工力学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孔祥兴 夏才初 +2 位作者 仇玉良 张丽英 龚建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6-524,共9页
西安轨道交通工程是目前首例在我国黄土地区修建的地铁隧道,一号线枣园北路站至汉城路站K12+792.744~K12+889.899区间隧道为同时满足双线正常行车和右线停车线扩大断面的功能需要,选取了左线小断面隧道为盾构法与右线大断面隧道为CRD... 西安轨道交通工程是目前首例在我国黄土地区修建的地铁隧道,一号线枣园北路站至汉城路站K12+792.744~K12+889.899区间隧道为同时满足双线正常行车和右线停车线扩大断面的功能需要,选取了左线小断面隧道为盾构法与右线大断面隧道为CRD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案。针对该地铁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动态数值模拟和施工力学分析,通过分析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中间土体应力和围岩塑性区的特征和规律,从而研究得出CRD法与盾构法隧道先后施工相互影响的规律性成果:先行大断面隧道采取CRD法施工对后行小断面盾构隧道上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大;后行隧道的贯通使得先行隧道开挖形成的地表变形轴线向后行隧道侧偏移了约0.5倍净距,并且地表变形的横向影响范围和地表沉降量均有增大,主要表现在靠后行隧道一侧;先行大断面隧道的开挖较后者对中间土体应力影响大,对相邻洞土体的影响在同掌子面处最为显著。结合西安地铁隧道工程实践开展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可为今后在黄土地区修建地铁隧道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净距 黄土地铁隧道 盾构法 crd 地表变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黄土隧道CRD法优化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许文锋 张峰 陈建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5期572-576,共5页
针对大跨度隧道通常采用的交叉中壁(CRD)法的工法特点,以V级围岩条件下的某大跨度黄土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对CRD工法中各个分部的开挖形状、开挖顺序以及支护形式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传统CRD法的开挖顺... 针对大跨度隧道通常采用的交叉中壁(CRD)法的工法特点,以V级围岩条件下的某大跨度黄土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对CRD工法中各个分部的开挖形状、开挖顺序以及支护形式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传统CRD法的开挖顺序调整为CRD1-CRD3-CRD2-CRD4时,隧道各步位移及初期支护内力均较原CRD法要小;当采用直线型临时支护代替曲线型临时支护时,隧道初期支护内力会有一定幅度增大,但变化幅度小于10%。优化后的CRD法可以减少工序,加快大跨度黄土隧道的施工进度,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 黄土隧道 交叉中壁(crd)法 优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贴下穿地下工程施工新工艺“CRD+多重预顶撑”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陶连金 安军海 +2 位作者 边金 李积栋 黄凯平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3,共7页
基于北京地铁10号线公主坟站密贴下穿1号线公主坟站的工程背景,参照其采用'CRD+多重预顶撑工艺'的真实施工步序,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三维精细化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新建站的施工过程中土体塑性区的变化及既有站的变形... 基于北京地铁10号线公主坟站密贴下穿1号线公主坟站的工程背景,参照其采用'CRD+多重预顶撑工艺'的真实施工步序,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三维精细化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新建站的施工过程中土体塑性区的变化及既有站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采用'CRD+多重预顶撑'工艺进行密贴下穿施工可有效控制既有结构的变形,满足其沉降控制要求,对比模拟与实测的变形分布曲线,二者吻合较好.施工完成后,既有结构纵断面呈双凹槽式变形,横向为'V'字形沉降,与Peck曲线相似,且底板沉降值较顶板的略大.千斤顶卸除时可能造成结构局部较大变形或开裂,应分级释放其轴力.开挖过程中,土体主要发生剪切破坏,塑性区在四个角点区域向外延伸成蝴蝶形.提出'同步顶升,伺服控制'的施工理念,以实现对既有结构沉降变形的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中隔壁(crd)法 预顶撑系统 正交下穿 沉降分析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海底隧道CRD法绝对位移控制基准建立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明年 路军富 +1 位作者 刘大刚 张建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354-3360,共7页
隧道位移控制基准的建立是确保隧道安全施工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陆域浅埋暗挖段CRD法施工为工程背景,陆域浅埋段总长约2525m,主要穿越全、强风化花岗岩地带,含水率高、自稳能力差。依据全站仪非接触量测获得初期支护三... 隧道位移控制基准的建立是确保隧道安全施工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陆域浅埋暗挖段CRD法施工为工程背景,陆域浅埋段总长约2525m,主要穿越全、强风化花岗岩地带,含水率高、自稳能力差。依据全站仪非接触量测获得初期支护三维绝对位移分布规律,确定三维绝对位移基准控制指标,同时对86个围岩位移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进行变形正常断面和变形异常或险情断面的位移量统计分析,最终确定CRD法(center cross diaphragm method,交叉中隔壁法)三维绝对位移控制基准。研究结果表明,将CRD1、CRD3部拱顶竖直位移和上中隔墙、下中隔墙水平位移作为CRD法位移控制指标;CRD1部和CRD3部拱顶下沉极限位移分别为200mm和130mm;CRD3部拱顶竖直位移约为CRD1部的0.5~1倍;上中隔墙水平极限位移约为100mm,下中隔墙水平极限位移约为15mm。通过现场97个断面应用,共发现58次异常和险情,由于发现及时,处置有力,保证了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隧道 crd 基准控制指标 绝对位移控制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东通道CRD法施工段中隔壁变形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建国 王明年 俞尚宇 《隧道建设》 2007年第4期16-19,共4页
针对目前国内采用CRD法修建隧道施工过程中对临时中隔壁的研究很少,结合厦门东通道(翔安)海底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施工过程中中隔壁的变形及其规律进行了分析,这为实现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的相关工程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 crd 中隔壁 海底隧道 现场监控量测 变形分析 安全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铁区间隧道交叉中隔墙(CRD)工法施工变形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谷拴成 王兵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3-86,94,共5页
以西安地铁3号线区间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收敛计三角形量测法原理,对隧道交叉中隔墙(CRD)工法施工进行现场监控量测,分析隧道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隧道CRD工法施工监控量测应以拱顶沉降为主,水平收敛为辅;拱顶沉降趋势为最后趋... 以西安地铁3号线区间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收敛计三角形量测法原理,对隧道交叉中隔墙(CRD)工法施工进行现场监控量测,分析隧道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隧道CRD工法施工监控量测应以拱顶沉降为主,水平收敛为辅;拱顶沉降趋势为最后趋于一稳定值的台阶状上升曲线,各分部开挖引起的拱顶沉降增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而提出了西安地铁区间隧道CRD工法施工相邻导坑掌子面的合理间距,各导坑正常段和极软弱地段循环开挖距离以及导坑内台阶的合理长度,对控制最终沉降和保证支护结构稳定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开挖 交叉中隔墙工法 监控量测 拱顶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D法隧道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变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盟 邢晨光 王渭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29-33,共5页
以青岛市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端连接线Ⅰ标段(YK1+160—YK1+383)CRD法施工为背景,施工中大量的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CRD法开挖隧道引起的地面沉降最大值并非在隧道中心线处,而是位于中心线两侧呈马鞍型分布。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 以青岛市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端连接线Ⅰ标段(YK1+160—YK1+383)CRD法施工为背景,施工中大量的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CRD法开挖隧道引起的地面沉降最大值并非在隧道中心线处,而是位于中心线两侧呈马鞍型分布。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得出一个适用于青岛岩土工程条件的CRD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横向沉降的预测公式,结合已有的纵向沉降Peck修正公式得出了YK2+180和YK2+240隧道的地面沉降分布,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交叉中隔壁法 地面沉降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层地铁隧道CRD(交叉中隔墙)工法施工引起的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规律 被引量:7
8
作者 任建喜 曹西太郎 陈旭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1-44,共4页
以西安地铁4号线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区间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建立土体三维计算模型,对暗挖区间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实测数据分析黄土地层隧道交叉中隔墙(CRD)工法施工引起的围岩及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为:CRD工法施工... 以西安地铁4号线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区间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建立土体三维计算模型,对暗挖区间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实测数据分析黄土地层隧道交叉中隔墙(CRD)工法施工引起的围岩及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为:CRD工法施工引起的横向地表沉降呈"V"形,最终形成的沉降槽宽度约为2倍的隧道洞径;掌子面开挖至监测断面时,纵向地表沉降的速率迅速增大,掌子面远离监测断面时,沉降速率逐渐减缓,当掌子面离开监测断面约2倍隧道洞径后,沉降值趋于稳定;拱顶沉降与纵向地表变形规律基本一致;围岩收敛先快速增长后逐渐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地铁隧道 交叉中隔墙工法 围岩变形 地表沉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高速铁路黄土隧道CRD法施工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建民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4-139,共6页
为了研究长段落大断面黄土隧道CRD法开挖安全问题,依托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工程实例,开展地表及初期支护沉降量测,临时支护内力及拆除临时支护过程的沉降、内力变化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RD法能保证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开挖安全;砂质黄... 为了研究长段落大断面黄土隧道CRD法开挖安全问题,依托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工程实例,开展地表及初期支护沉降量测,临时支护内力及拆除临时支护过程的沉降、内力变化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RD法能保证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开挖安全;砂质黄土浅埋段地表沉降值多在20cm以上;临时竖撑横向摆幅达9.8cm;逐榀拆除临时支护时拱部下沉2mm,拆除范围大于1倍隧道开挖宽度时,拱部下沉增长显著,达到拆除前下沉量的40%。研究结论:设计中应加强临时横竖撑刚度;相比三台阶法,CRD法不利于仰拱尽快封闭而控制最终沉降,地表沉降控制效果不明显;控制拆撑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铁路隧道 大断面黄土隧道 crd工法 沉降 变形 拆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岩复合地层中CRD隧道施工的变形监测与风险控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宁方端 姚爱军 +1 位作者 王天佐 彭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3-388,共6页
以典型城市土岩复合地层中的某地铁CRD(交叉中隔壁法)隧道为依托,通过分析洞内、外变形监测数据,总结变形规律,对该隧道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洞内、外变形量的60%以上是由上2层导洞开挖引起的;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槽... 以典型城市土岩复合地层中的某地铁CRD(交叉中隔壁法)隧道为依托,通过分析洞内、外变形监测数据,总结变形规律,对该隧道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洞内、外变形量的60%以上是由上2层导洞开挖引起的;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槽特征较为明显,地表最大沉降点位于隧道中心线上方偏左;隧道掌子面开挖的横向影响明显,范围约为60m。洞内变形监测的分析指标以拱顶沉降为主,水平收敛为辅;拱顶下沉曲线分段组成,总体呈台阶状下降。综合变形监测分析和施工经验认为:施工中应着重控制上2层导洞初期支护结构的及时闭合;相邻导洞掌子面间距控制在15~20m;台阶长度控制在5m以内,及时封闭仰拱,闭合成环,可有效地控制洞内、外变形和保证初期支护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复合地层 变形监测 交叉中隔壁法(crd) 地铁风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海底隧道CRD法施工位移控制基准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金梗 《隧道建设》 2008年第4期399-402,共4页
分析拱顶下沉、水平收敛以及内力量测对隧道结构安全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大跨度海底隧道采用CRD法施工时,以隧道拱顶下沉为主作为施工监测控制基准比较合理。结合在建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现场监测数据和工程险情资料,对该隧道CRD法(导坑施... 分析拱顶下沉、水平收敛以及内力量测对隧道结构安全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大跨度海底隧道采用CRD法施工时,以隧道拱顶下沉为主作为施工监测控制基准比较合理。结合在建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现场监测数据和工程险情资料,对该隧道CRD法(导坑施工顺序1-3-2-4)施工位移判定基准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拱顶下沉量以及拱顶下沉速率的控制基准。研究结果为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信息化施工和现场控制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隧道 crd 位移控制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间距双线隧道CRD法零距离下穿既有营运车站变形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高朗 高延达 +2 位作者 张社荣 尚超 王振振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5-99,105,共6页
以深圳地铁7号线皇岗村站至福民站的新建小间距双线平顶隧道施工区间工程为例,研究采用"CRD法+直墙暗挖"进行零距离下穿既有4号线福民站,对其结构变形影响及现场监测结果分析。通过对新建双线隧道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数值仿真... 以深圳地铁7号线皇岗村站至福民站的新建小间距双线平顶隧道施工区间工程为例,研究采用"CRD法+直墙暗挖"进行零距离下穿既有4号线福民站,对其结构变形影响及现场监测结果分析。通过对新建双线隧道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数值仿真模拟,揭示既有营运车站的变形规律,为施工过程中结构变形发展预测和设计方案实时调整提供理论支撑。结合施工过程实时监测资料,论证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车站的影响程度,验证当前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数值仿真分析的既有车站变形规律与实际监测结果一致,且最大变形量均小于控制值1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隧道 crd 零距离下穿 既有车站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质黏土地层管幕+CRD法施工地表变形规律分析——以郑州地铁3号线中州大道站出入口通道工程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义华 朱康康 +3 位作者 李明宇 谭建兵 张启瑞 王增辉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48-2156,共9页
为探究粉土或粉质黏土地层中管幕法+CRD法隧道施工对地表或管线沉降的影响规律,依托郑州地铁3号线中州大道站出入口通道工程,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管幕法+CRD法隧道施工大致分为6个阶段,其中管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最为... 为探究粉土或粉质黏土地层中管幕法+CRD法隧道施工对地表或管线沉降的影响规律,依托郑州地铁3号线中州大道站出入口通道工程,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管幕法+CRD法隧道施工大致分为6个阶段,其中管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最为显著;2)管幕顶推导致地表沉降的影响范围超过3倍隧道跨度,地层损失率超出3%;3)3次地表注浆导致的地表抬升量分别占总抬升量的22.43%、28.25%、49.32%,注浆结束后回落量分别占每次抬升量的19.62%、23.03%、5.86%;4)全断面注浆导致地表隆起的影响范围从隧道轴线向两侧扩展到1.6倍隧道跨度。建议管幕顶推时钢套筒壁后应及时注浆,并应实时调整注浆压力和配比;上半断面注浆率应根据地表沉降变化趋势在本工程注浆率的基础上适当下调,下半断面注浆率可以采用本工程建议值;各导洞开挖面应间隔约1倍隧道高度;地层加固施工时注浆率不建议超过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挖隧道 粉质黏土地层 管幕法 crd 注浆加固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公路隧道下穿铁路隧道不同施工工法理论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黄海斌 周平 +2 位作者 陈鹏 杨剑飞 马德林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4-109,共6页
针对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施工安全性问题,基于有限元摩尔库伦原理对不同施工工法的三维隧道交叉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对比分析CD法、CR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的新建公路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引起的公路隧道施工不同部位稳定性演变和运营... 针对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施工安全性问题,基于有限元摩尔库伦原理对不同施工工法的三维隧道交叉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对比分析CD法、CR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的新建公路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引起的公路隧道施工不同部位稳定性演变和运营铁路隧道沉降变化,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自身隧道开挖,双侧壁导坑法在控制拱顶沉降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水平收敛上CRD法效果最好,其次是双侧壁导坑法。不同工法对既有铁路隧道的沉降影响不同,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公路隧道施工对既有铁路隧道的沉降影响最小,且不建议在交叉隧道处采用CD法进行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交叉模型 CD法 crd 双侧壁导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横担输电塔风致薄弱部位及加强措施 被引量:11
15
作者 楼文娟 姜雄 +2 位作者 夏亮 金晓华 王振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98-1804,共7页
以沿海地区某220kV长横担角钢输电塔为原型,通过气弹模型风洞试验考察结构的气动失稳趋势及薄弱部位,结合数值分析研究抗风加强措施.塔头部位由于不利的气固耦合效应,在高风速下出现了较明显的弯扭耦合振动现象;塔身下部长斜材在风振激... 以沿海地区某220kV长横担角钢输电塔为原型,通过气弹模型风洞试验考察结构的气动失稳趋势及薄弱部位,结合数值分析研究抗风加强措施.塔头部位由于不利的气固耦合效应,在高风速下出现了较明显的弯扭耦合振动现象;塔身下部长斜材在风振激励下,产生局部振动,面外位移增大,易引发构件的压弯破坏.分别采取增强塔头斜材和增设横隔面等措施对原结构进行抗风加强设计.后续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均表明:加强横担之间的斜材对减小塔头扭转振动的效果明显;在长斜材节段处增设横隔面可以抑制局部振型的提前出现,有效地降低斜材的压弯应力,从而提高整塔的极限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横担角钢输电塔 加强措施 动力特性 横隔面 交叉斜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黄土隧道不同试验工法下的力学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波 宋冶 +1 位作者 师亚龙 刘志强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8-513,共6页
针对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工法适用性问题,依托郑西客运专线陕西境内秦东、潼洛川和高桥等隧道,开展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CRD、双侧壁导坑、CD、留核心土台阶法及双层支护台阶法5种试验工法的试验,通过现场试验测试及数据分析,研究不同试验工... 针对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工法适用性问题,依托郑西客运专线陕西境内秦东、潼洛川和高桥等隧道,开展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CRD、双侧壁导坑、CD、留核心土台阶法及双层支护台阶法5种试验工法的试验,通过现场试验测试及数据分析,研究不同试验工法下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总结其变形特征为垂直位移显著,变形受封闭距离与支护刚度影响明显;分析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受力特征分析显示型钢受压明显而锚杆受力较小;得到不同埋深下的围岩压力特征曲线;接触压力测试显示刚度大的双层支护较单层支护小。最后对不同试验工法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黄土隧道 郑西客运专线 crd 双侧壁导坑法 CD法 预留核心土台阶法 双层支护台阶法 力学特性 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偏压大断面浅埋隧道施工力学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聂建春 郑文博 袁成海 《隧道建设》 2012年第3期315-322,共8页
大断面隧道穿越地势起伏的地层环境时,地层偏压情况往往不同,在不同的偏压情况下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对控制大断面隧道施工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双侧壁导坑法、改进台阶法、交叉中隔壁(CRD)法的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偏压情况下的大... 大断面隧道穿越地势起伏的地层环境时,地层偏压情况往往不同,在不同的偏压情况下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对控制大断面隧道施工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双侧壁导坑法、改进台阶法、交叉中隔壁(CRD)法的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偏压情况下的大断面浅埋隧道施工中的位移控制效果与支护承载情况。结果表明:当地表倾角为0~10°时,宜采用改进台阶法;当地表倾角为10~20°时,优先选择改进台阶法,同时应加强支护并及时监测;当地表倾角为20~30°时,宜采用双侧壁导坑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隧道 偏压浅埋 双侧壁导坑法 台阶法 crd 改进的台阶法 施工方法优化 施工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方法分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杨建民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6-92,共7页
研究目的: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可采用双侧壁导坑法、CRD法、台阶法等,本文依托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工程实例,通过对三种常用工法的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场初期支护下沉收敛、地表沉降的监测,对比分析各种工法的优缺点,提出适... 研究目的: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可采用双侧壁导坑法、CRD法、台阶法等,本文依托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工程实例,通过对三种常用工法的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场初期支护下沉收敛、地表沉降的监测,对比分析各种工法的优缺点,提出适用于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安全快速的开挖方法。研究结论:(1)在三台阶七步法、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中,初期支护在施作二次衬砌前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3、1.4、2.6,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临时支护安全系数最小值为1.2、1.9,均能保证施工阶段的安全;(2)地表沉降值和黄土性质关联性更强,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和CRD法开挖,地表沉降值均在10 cm以上,双侧壁导坑法可将地表沉降值控制在5 cm以内;(3)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无特殊情况下宜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开挖;(4)本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断面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黄土隧道 三台阶法 crd 双侧壁导坑法 适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铁7号线大郊亭站附属结构暗挖施工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昱 雷建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7-112,共6页
北京地铁7号线大郊亭站附属结构中3、4号出入口通道因下穿广渠路,采用暗挖法施工。其施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结合施工现场实际,介绍了出入口通道暗挖中的超前小导管注浆、大管棚超前支护、上台阶环形开挖、... 北京地铁7号线大郊亭站附属结构中3、4号出入口通道因下穿广渠路,采用暗挖法施工。其施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结合施工现场实际,介绍了出入口通道暗挖中的超前小导管注浆、大管棚超前支护、上台阶环形开挖、CRD(交叉中隔壁法)及CD(中隔壁法)工法等施工技术。该工程总结了保证其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控制措施,同时对富水软弱地层,以及平顶、直墙、断面结构变化多及围岩级别低等条件下的暗挖通道施工难点给出了解决方案,为今后类似环境条件下地铁通道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出入口通道 交叉中隔壁法 中隔壁法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站沉降控制措施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春希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110,115,共5页
通过对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站采用不同工法及不同加固范围的计算分析比较,并依据地铁站结构变形控制值,来确定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站沉降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采用CRD工法开挖,较全断面法及台阶法对控制竖向位移效果显著;隧道掌子面及周边一定... 通过对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站采用不同工法及不同加固范围的计算分析比较,并依据地铁站结构变形控制值,来确定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站沉降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采用CRD工法开挖,较全断面法及台阶法对控制竖向位移效果显著;隧道掌子面及周边一定范围土体采用深孔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既有车站结构及轨道竖向变形,满足既有线结构使用和运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挖隧道 下穿 既有地铁站 crd 全断面注浆 沉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