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驱油及埋存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志超 柏明星 杜思宇 《世界石油工业》 2025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将二氧化碳(CO_(2))注入到非常规油藏中不仅可提高采收率,同时能实现CO_(2)埋存,成为当前“双碳”愿景下的研究热点。在分析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CO_(2)连续和间歇注气驱油提高油藏采收率的规律,总结了CO_(2)在... 将二氧化碳(CO_(2))注入到非常规油藏中不仅可提高采收率,同时能实现CO_(2)埋存,成为当前“双碳”愿景下的研究热点。在分析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CO_(2)连续和间歇注气驱油提高油藏采收率的规律,总结了CO_(2)在油藏驱油及埋存一体化研究进展。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是利用了CO_(2)在油藏孔隙内的传质、溶解及扩散作用。CO_(2)驱油过程中压力的增加能够促进CO_(2)与原油之间的传质,降低CO_(2)与油间界面张力,提高原油采收率。油藏中发育复杂裂缝能促进CO_(2)与原油间传质,降低渗流阻力,提高CO_(2)混相吞吐驱油效果。相比CO_(2)非混相驱油,混相驱油过程中CO_(2)与地层原油之间传质更加充分,同时能提高油藏大小孔内原油的动用程度。连续气驱存在过早突破的弊端,有效增油期短。CO_(2)间歇注气能够延缓生产井的CO_(2)突破时间,CO_(2)混相吞吐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效果更好。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常出现的气窜、沥青质沉淀等问题,未来应该加强对CO_(2)驱油的流度控制和沥青质沉淀防治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驱油机理 采收率 co_(2)油藏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油藏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实验及应用评价
2
作者 张晶晨 李杰 +2 位作者 张文 盛国荣 董海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为了研究砾岩油藏水驱后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现场应用效果,以新疆油田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为例,通过开展细管、核磁共振、岩心驱替实验,对CO_(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微观特征、岩心尺度下CO_(2)混相驱... 为了研究砾岩油藏水驱后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现场应用效果,以新疆油田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为例,通过开展细管、核磁共振、岩心驱替实验,对CO_(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微观特征、岩心尺度下CO_(2)混相驱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并对现场注气试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为24.1 MPa;油藏水驱后的CO_(2)混相驱主要动用孔隙半径大于0.5μm的中孔、大孔内的剩余油,分别提高采收率8.52、26.03百分点;在混相条件下,CO_(2)注入速度为0.5 m L/min时提高采收率最高,可达35.89百分点,推荐矿场单井注气速度为18 t/d;采用段塞尺寸0.3 PV分4轮次水气交替注入,最终采收率最高为79.25%。现场试验评价显示: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注气适应性强,储层视吸气指数升高至1.0 t/(d·MPa),油井见效比例超过60%,其中45%的见效井初步实现混相驱;油井压裂引效措施增产效果明显,累计增油量为4 174 t,平均单井日增油量为3.5 t。研究成果可为M井区后续CO_(2)混相驱工业化开发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co_(2)驱油 混相驱 提高采收率 注气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或N_(2)驱替煤中CH_(4)实验研究
3
作者 龚月 高和群 +1 位作者 李小越 陈云燕 《非常规油气》 2025年第2期82-88,共7页
为了提高煤层CH_(4)的采收率,模拟CO_(2)或N_(2)驱替开采煤层中CH_(4)的过程,开展了地层条件下煤对CH_(4),CO_(2)和N_(2)单组分气体的吸附实验、对CH_(4)/N_(2)和CH_(4)/CO_(2)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实验以及驱替CH_(4)实验。结果表明:当... 为了提高煤层CH_(4)的采收率,模拟CO_(2)或N_(2)驱替开采煤层中CH_(4)的过程,开展了地层条件下煤对CH_(4),CO_(2)和N_(2)单组分气体的吸附实验、对CH_(4)/N_(2)和CH_(4)/CO_(2)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实验以及驱替CH_(4)实验。结果表明:当煤吸附单组分气体时,在吸附初期,3种气体的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增加迅速增大。在实验压力超过4 MPa以后,N_(2)和CH_(4)的吸附量随压力的增加逐渐变缓并趋于稳定;CO_(2)的吸附量在临界压力(p=7.38 MPa)附近时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且吸附未达到稳定。N_(2)在解吸时滞后效应不明显,CH_(4)存在一定程度的解吸滞后效应,CO_(2)解吸滞后效应显著,说明CH_(4)和CO_(2)更难从煤的表面解吸。煤对CH_(4)/CO_(2)混合气吸附时,对CO_(2)的吸附速率远大于对CH_(4)的吸附速率;煤对CH_(4)/N_(2)混合气吸附时,对CH_(4)的吸附速率远大于对N_(2)的吸附速率。煤对混合气体的吸附-解吸同样具有解吸滞后效应,产生滞后回环的原因与煤对单组分气体吸附-解吸滞后效应相一致。N_(2)和CO_(2)均可有效地驱替煤中的CH_(4),但是CO_(2)的驱替效率优于N_(2),采用CO_(2)驱替煤中CH_(4)的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替 N_(2)驱替 吸附量 竞争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CO_(2)驱替技术的煤层瓦斯防治应用研究
4
作者 张兴润 《煤炭技术》 2025年第4期194-197,共4页
为提高低渗煤层瓦斯抽采效率,以余吾煤矿3^(#)高瓦斯煤层S22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展开注液态CO_(2)驱替煤层瓦斯现场工业性试验,研究了分次压注液态CO_(2)对CO_(2)影响半径及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煤层分次压注液态CO_(... 为提高低渗煤层瓦斯抽采效率,以余吾煤矿3^(#)高瓦斯煤层S22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展开注液态CO_(2)驱替煤层瓦斯现场工业性试验,研究了分次压注液态CO_(2)对CO_(2)影响半径及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煤层分次压注液态CO_(2),能够使16 m范围内煤体孔裂隙充分发育,且注气置换作用效果显著,注液态CO_(2)驱替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煤层瓦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瓦斯煤层 液态co_(2) 瓦斯抽采 驱替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超临界CO_(2)管输工艺研究及技术经济分析
5
作者 安尧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2025年第2期63-67,共5页
为实现双碳背景下CCUS管输工艺项目的优化,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以PR状态方程为依据,对含杂质CO_(2)的相态图、密度、黏度和压缩因子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对比了三级增压流程和两级增压+泵流程的节点参数和单位能耗情况,探讨了不同管... 为实现双碳背景下CCUS管输工艺项目的优化,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以PR状态方程为依据,对含杂质CO_(2)的相态图、密度、黏度和压缩因子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对比了三级增压流程和两级增压+泵流程的节点参数和单位能耗情况,探讨了不同管径下的沿程压力和温度,从技术角度对管径进行了筛选,并从年折合总费用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管径的经济性。结果表明:在准临界区域,含杂质CO_(2)的物理性质会发生突变;两级增压+泵流程的的节能效果更优,单位能耗为68.10 kJ/kg,冷却水用量可减少2.98 kg/h;DN80 mm的管径无法满足管输压力的要求,管径越大,沿程温降和压降较小;年折合管道投资费用在总费用中占比最大,其次为年折合能耗费用;DN100 mm管径下的年折合总费用最少,为7668万元/a。研究结果可为同类CCUS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管输 增压方式 单位能耗 年折合总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川常压海相页岩气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工程实践 被引量:2
6
作者 姚红生 房大志 +5 位作者 卢义玉 王白雪 陆朝晖 谷红陶 闫卓林 苗诗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2,共10页
当前研究实验和模拟论证了注CO_(2)吞吐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理论可行性,然而其实际工程效果尚未得到现场试验的验证。为此,基于四川盆地南川常压海相页岩气藏地质赋存及生产特征,开展了页岩等温吸附和CO_(2)—CH_(4)竞争吸附机理研究,实... 当前研究实验和模拟论证了注CO_(2)吞吐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理论可行性,然而其实际工程效果尚未得到现场试验的验证。为此,基于四川盆地南川常压海相页岩气藏地质赋存及生产特征,开展了页岩等温吸附和CO_(2)—CH_(4)竞争吸附机理研究,实施了国内首次常压海相页岩气衰减井CO_(2)吞吐现场试验,并提出了构建成套技术体系的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气井生产到后期进入低压低产阶段,表现出地层能量不足的特征,是提高气井采出程度的重要阶段;②常压页岩的CH_(4)和CO_(2)吸附能力明显高于低压或高压页岩,采用CO_(2)提采更具可行性和必要性;③相同条件下的常压、高压和低压3组页岩样品均表现出对CO_(2)的吸附量大于对CH_(4)的吸附量,且对气体的吸附能力依次为南川(常压海相)页岩>长宁(高压海相)页岩>延长(低压陆相)页岩;④试验井注CO_(2)吞吐增产效果明显,页岩气单井预测最终可采储量(EUR)从0.75×10^(8) m^(3)上升到0.90×10^(8) m^(3),单井控制储量5.186×10^(8) m^(3),预计采收率提高了2.9%。结论认为:①实施的国内首次常压海相页岩气衰减井注CO_(2)吞吐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页岩气井提高采收率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②亟需开展页岩气衰减井CO_(2)提采资源潜力与时机评估、提采效果定量评价与工艺优化等研究,并形成页岩气衰减井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成套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南川常压海相页岩气 衰减井 生产特征 co_(2)吞吐 提高采收率 驱替置换 碳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江苏油田CO_(2)驱油技术进展及应用
7
作者 唐建东 王智林 葛政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F0002,共9页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对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CO_(2)驱油埋存是其重要内容。苏北盆地江苏油田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CO_(2)驱油技术攻关及多种类型矿场试验,形成了以重力稳定驱、驱吐...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对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CO_(2)驱油埋存是其重要内容。苏北盆地江苏油田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CO_(2)驱油技术攻关及多种类型矿场试验,形成了以重力稳定驱、驱吐协同等为特点的复杂断块油藏CO_(2)驱油的4种差异化模式,成功开展了花26断块“仿水平井”重力稳定驱等技术先导试验,建成了10×10^(4) t的复杂断块油藏CCUS示范工程。江苏油田累计注入液碳量30.34×10^(4) t,累计增油量9.83×10^(4) t,实现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技术研究及试验可为其他复杂断块油藏的CO_(2)驱开发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co_(2)驱油模式 重力稳定驱 提高采收率 co_(2)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型页岩油储层CO_(2)驱替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姚兰兰 杨正明 +4 位作者 李海波 周体尧 张亚蒲 杜猛 侯海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60%以上;增大驱替流量可以显著提高基质渗透率较小的岩样驱油效率;岩样赋存状态以游离油为主,饱和原油后体积分数为40.51%~62.40%,驱替过程中游离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在50%以上;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大,游离油/吸附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减小;干样渗透率越大,渗透率随驱替流量的增长速率也越大。研究成果为页岩油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驱替 核磁共振 驱替特征 赋存状态 储层动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斌会 邓森 +4 位作者 张江 曹胜 郭天娇 徐全 霍迎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了明确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首先根据页岩压汞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给出页岩T2值与孔喉半径转换系数,根据饱和页岩的T2谱特征,将页岩孔隙分为小孔、中大孔和页理缝;然后通过计算页岩油采出程度,考察吞吐周期、闷井时... 为了明确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首先根据页岩压汞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给出页岩T2值与孔喉半径转换系数,根据饱和页岩的T2谱特征,将页岩孔隙分为小孔、中大孔和页理缝;然后通过计算页岩油采出程度,考察吞吐周期、闷井时间、裂缝对吞吐驱油效果的影响,并且分析吞吐后岩心孔隙结构的改变程度;最后对比页岩油CO_(2)吞吐和CO_(2)驱替的驱油效果,并给出最优的驱油方式。结果表明:吞吐动用幅度最大的是中大孔和页理缝中的页岩油,小孔中的页岩油采出程度最低,增加闷井时间,页岩油采出程度仅提高0.81百分点,压裂可以使小孔中的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11.33百分点,使小孔中的页岩油得到有效动用;吞吐比驱替可以使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30.98百分点,并且可以动用干岩样中的页岩油,效果优于驱替;驱吞结合驱油方式比只进行吞吐可以使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12.88百分点以上,并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小孔中页岩油的采出程度;吞吐后岩心孔隙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页岩砂砾含量不同是导致页岩吞吐前后孔隙结构变化差异大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古龙页岩油矿场实践提供重要的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孔隙结构 co_(2)驱替 co_(2)吞吐 高温高压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微观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清源 吴克柳 +5 位作者 张晟庭 程诗颖 王田多奕 刘琦琦 李靖 陈掌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5,共11页
中国致密砂岩气藏资源储量丰富,复杂的气水渗流关系和气水同产特征制约了单井产能的发挥和天然气采收率提高,注CO_(2)是提高气藏采收率(EGR)和实现碳埋存的双赢途径。为明确致密砂岩气藏CO_(2)驱替微观渗流和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指导... 中国致密砂岩气藏资源储量丰富,复杂的气水渗流关系和气水同产特征制约了单井产能的发挥和天然气采收率提高,注CO_(2)是提高气藏采收率(EGR)和实现碳埋存的双赢途径。为明确致密砂岩气藏CO_(2)驱替微观渗流和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指导致密砂岩气藏CO_(2)-EGR方案设计,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建立了孔隙尺度多相多组分流动模型,揭示了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微观气水分布特征和CO_(2)-EGR的微观渗流机理,并明确了CO_(2)-EGR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驱动压差显著影响了致密砂岩气藏的气水微观分布和水锁程度,使得气水流动能力和气水相对渗透率特征不同;②CO_(2)-EGR微观渗流过程包括气水两相的非混相驱替和CO_(2)-CH_(4)的混相驱替,对应EGR机理为分别受生产压差和地层压力控制的黏性驱替和混相扩散;③注入的CO_(2)可有效缓解水锁现象和贾敏效应,与CH_(4)良好的混相能力能促进沟通分散气泡,微观驱气效率可达42%~94%;④含水饱和度、孔隙结构和驱动压差显著影响微观驱气的作用机制和驱气效率的改善幅度。结论认为,在进行致密砂岩气CO_(2)-EGR的方案设计时,可优先考虑中—低含水饱和度的区块作为试验靶区,并根据靶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优化不同注气阶段的注采参数,可充分发挥CO_(2)对CH_(4)的黏性驱替和混相扩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 格子玻尔兹曼 微观驱气效率 孔隙尺度 多相多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替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宋宪坤 刘月田 +2 位作者 杨潇文 樊平天 刘新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52,共13页
CO_(2)混相驱替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要方式,明确多孔介质的复杂结构、流体物性及注入参数对驱替效果的影响是低渗透油藏CO_(2)开发的理论基础。耦合流体运动方程与对流扩散方程,建立混相驱替数学模型。利用随机四参数生长法建立2种不... CO_(2)混相驱替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要方式,明确多孔介质的复杂结构、流体物性及注入参数对驱替效果的影响是低渗透油藏CO_(2)开发的理论基础。耦合流体运动方程与对流扩散方程,建立混相驱替数学模型。利用随机四参数生长法建立2种不同结构的岩心孔隙,开展复杂多孔介质内CO_(2)混相驱替模拟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孔隙结构下CO_(2)浓度变化规律、剩余油的形成及分布情况,分析黏度差异、密度差异、注入速度对两相渗流行为的影响,得出了黏度影响下不同孔隙结构的产量图版以及不同注入速度下浓度、黏度变化趋势图版,明确了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混相驱替过程受孔隙结构影响,产生4种类型的剩余油:盲端剩余油、簇状剩余油、隔断剩余油、岩石骨架尾部剩余油及油膜。②不同孔隙结构下CO_(2)黏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孔隙内剩余油的含量约为78%,而大孔道多孔介质中剩余油的含量约为56%,且2种孔隙结构存在各自所适应的优势黏度。③随着所注入的CO_(2)密度逐渐增大,波及范围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CO_(2)在孔隙中的分布范围缩小,在大孔道中的分布范围增大。对比不同黏比对数下的混合物密度变化,最大黏比对数下混合物密度是最小黏比对数下的1.12倍;含大孔道多孔介质内的最高浓度比约为260,不含大孔道多孔介质内的最高浓度比达450。④提高注入速度会改变原有的驱替压力系统,增大驱动能力,有效减少剩余油的分布,进而改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多孔介质 孔隙结构特征 混相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FO-KELM的SF_(6)电气设备故障组分CO_(2)浓度反演模型
12
作者 黄杰 张英 +1 位作者 张靖 王明伟 《电子科技》 2024年第11期62-69,共8页
SF_(6)电气设备内部的分解组分可以通过可调谐吸收光谱技术进行检测,其中CO_(2)浓度反映了设备内部的绝缘缺陷情况。因此,通过准确测量CO_(2)浓度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绝缘故障。为克服传统最小二乘法浓度反演模型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SF_(6)电气设备内部的分解组分可以通过可调谐吸收光谱技术进行检测,其中CO_(2)浓度反映了设备内部的绝缘缺陷情况。因此,通过准确测量CO_(2)浓度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绝缘故障。为克服传统最小二乘法浓度反演模型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文中基于改进的旗鱼优化算法(Improved Sailed Fish Optimizer,ISFO)与核极限学习机(Kernel Based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KELM)建立了ISFO-KELM气体浓度反演模型。利用多策略初始化方法、Levy随机步长、柯西变异和自适应t分布变异等技术提升了旗鱼优化算法寻优能力和跳出局部最优解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高精度和鲁棒性,并且在稳定性和泛化能力方面优于最小二乘法、极限学习机、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等传统方法,对评估SF_(6)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谐吸收光谱技术 SF_(6)电气设备 co_(2)浓度反演 降噪 拟合 变分模态分解 核极限学习机 旗鱼优化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动用非常规页岩油超临界CO_(2)准干法压裂技术
13
作者 王勇 沈彬彬 +3 位作者 王永康 李一朋 夏旭华 郝新元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5期28-33,共6页
吐哈油田三塘湖马郎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低孔、低渗,天然裂缝不发育,且原油黏度高,压裂后焖井过程中油水置换效率低,高含水生产周期长。针对存在的开发技术难题,选取三塘湖马郎凹陷、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岩心和原油样品,开展... 吐哈油田三塘湖马郎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低孔、低渗,天然裂缝不发育,且原油黏度高,压裂后焖井过程中油水置换效率低,高含水生产周期长。针对存在的开发技术难题,选取三塘湖马郎凹陷、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岩心和原油样品,开展了CO_(2)压裂造缝、增能降黏、渗析置换等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室内筛选评价CO_(2)增稠剂、优化CO_(2)准干法压裂液体系性能,配套地面工艺流程,形成了非常规页岩储层超临界CO_(2)准干法压裂技术。经马XX井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与同层同规模常规压裂技术对比,含油上升速度更快,同期累产油提升10.1%。该技术为国内非常规页岩油储层压裂改造提供了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页岩油 吐哈油田 油水置换 超临界co_(2) co_(2)增稠剂 焖井放喷 增能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CO_(2)吞吐技术及增产应用
14
作者 刘琼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32-35,共4页
中原油田部分油藏分布零散、储量小、注水困难或属稠油,而具备这些特点的油藏恰好适用于进行CO_(2)吞吐。基于中原油田CO_(2)吞吐实践,本文介绍了筛选适合CO_(2)吞吐的油藏的方法,探索了CO_(2)吞吐选井机制并总结出选井原则,确立了CO_(2... 中原油田部分油藏分布零散、储量小、注水困难或属稠油,而具备这些特点的油藏恰好适用于进行CO_(2)吞吐。基于中原油田CO_(2)吞吐实践,本文介绍了筛选适合CO_(2)吞吐的油藏的方法,探索了CO_(2)吞吐选井机制并总结出选井原则,确立了CO_(2)吞吐选井方法。此外,围绕4种不同特性的油藏开展了CO_(2)吞吐试验,分别实现增油348.13(t 260 d)、172.0(t 240 d)、20(t 45 d)和108(t 120 d)。本研究为通过CO_(2)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开拓未来CO_(2)吞吐实施应用前景提供了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油田 co_(2)吞吐选井 提高采收率 co_(2)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lecular insight into the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 of CO_(2) flooding in the nanopores of shale oil reservoir
15
作者 Xiao-Hu Dong Wen-Jing Xu +2 位作者 Hui-Qing Liu Zhang-Xing Chen Ning L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3516-3529,共14页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petroleum,shale oil with considerable reserv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global oil resources.The shale oil reservoir has a large number of nanopores and a complicated mineral comp...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petroleum,shale oil with considerable reserv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global oil resources.The shale oil reservoir has a large number of nanopores and a complicated mineral composition,and the effect of nanopore confinement and pore type usually makes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challenging.For a shale oil reservoir,CO_(2) flood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il viscosity and improve the reservoir properties,which can thus improve the recovery performance.In this study,the method of non-equilibrium molecular dynamics(NEMD)simulation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CO_(2) flooding process in the nanoscale pores of shale oil reservoir.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rganic kerogen slit nanopore and four types of inorganic nanopores is discussed.Thus,the effects of nanopore type and displacement velocity on the nanoscale displacement behavior of CO_(2) are analyzed.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_(2) flooding process of different inorganic pores is different.In comparison,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light oil components is higher,and the transport distance is longer.Th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O_(2) displacement behavior in nanopores.The CO_(2)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s shown as montmorillonite,feldspar>quartz>calcite>kerogen.On the other hand,it is found that a lower displacement velocity can benefit the miscibility process between alkane and CO_(2),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displacement process of CO_(2).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in displacement velocity.But once the displacement velocity is very high,the strong driving force can promote the alkane to move forward,and 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will recover slightly.This study further reveals the microscopic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 of CO_(2) in shale nanopore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_(2) inj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lacement behavior NANOPORES NEMD simulation Shale oil co_(2) KEROG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矿物类型对致密油藏CO_(2)驱替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吕利刚 张涛 +3 位作者 李杰 孙建伟 郑海亮 王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为明确致密砂岩储层中石英、伊利石和绿泥石对CO_(2)驱油效率及孔隙动用特征的影响,分别选取以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要矿物类型的3种岩心,开展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下的CO_(2)驱替实验,定量评价每种类型岩心在不同CO_(2)注入压力下小孔... 为明确致密砂岩储层中石英、伊利石和绿泥石对CO_(2)驱油效率及孔隙动用特征的影响,分别选取以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要矿物类型的3种岩心,开展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下的CO_(2)驱替实验,定量评价每种类型岩心在不同CO_(2)注入压力下小孔隙、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并分析了产出水中离子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目标储层以石英型和黏土矿物型为主,其中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石英型岩心的CO_(2)驱替过程中,当CO_(2)注入压力小于等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大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大于小孔隙,当CO_(2)注入压力大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小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增加,而大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下降;伊利石型岩心大、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最大,驱油效果最好,绿泥石型岩心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很高,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非常低,整体驱油效果最差;随着CO_(2)注入压力的增加,石英型岩心产出水中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大幅增加,伊利石型、绿泥石型岩心溶蚀后的钙、镁等离子产生沉淀,且绿泥石型岩心沉淀量最大,最易堵塞小孔隙。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驱替 矿物 孔喉结构 核磁共振 注入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气机理与提高采收率评价模型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高峰 廖广志 +3 位作者 李宏斌 胡志明 魏宁 丛连铸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5期734-740,共7页
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巨大,但实现天然气长期规模稳产,面临复杂气藏提高采收率等系列挑战,尤以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为甚。碳中和背景下,驱气类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将CO_(2)驱提高天然气藏采收... 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巨大,但实现天然气长期规模稳产,面临复杂气藏提高采收率等系列挑战,尤以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为甚。碳中和背景下,驱气类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将CO_(2)驱提高天然气藏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总结为优势吸附置换、连续对流排驱、补充气藏能量3种类型,并认为吸附态、游离态和溶解态这3种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划分适用于所有类型气藏,推导获得了CO_(2)驱提高气藏采收率效果预测方法。应用该方法进行测算认为,CO_(2)驱有望提高页岩气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为突破大幅度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建议针对具有较好碳封存条件的气藏开展CO_(2)驱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潜力评价,优选目标气藏进行经济可行性评估,并开展多种类型的CO_(2)驱提高气藏采收率重大开发试验,检验烟气组分协同驱替效果和扩大CO_(2)波及体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气藏 co_(2)驱气机理 提高采收率评价模型 重大开发试验 烟气组分协同驱替 扩大波及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CO_(2)注入温度置换驱替CH_(4)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白刚 姜延航 +2 位作者 周西华 兰安畅 王继仁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7-174,共8页
注气温度是煤层注气促抽瓦斯的关键技术参数,为研究CO_(2)注入温度对CH_(4)驱替量的影响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CO_(2)置换驱替CH_(4)试验系统,开展CO_(2)注入温度为40、50和60℃的置换驱替CH_(4)试验,研究CO_(2)置换驱替CH_(4)过程中煤层... 注气温度是煤层注气促抽瓦斯的关键技术参数,为研究CO_(2)注入温度对CH_(4)驱替量的影响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CO_(2)置换驱替CH_(4)试验系统,开展CO_(2)注入温度为40、50和60℃的置换驱替CH_(4)试验,研究CO_(2)置换驱替CH_(4)过程中煤层温度、气体浓度、驱替效率、CO_(2)封存量与CH_(4)解吸量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注气温度是影响CH_(4)解吸量与CO_(2)封存量的关键因素,提高注气温度可以能够驱替出更多的CH_(4)并储存更多的CO_(2);CO_(2)注入温度越高,CO_(2)突破时间越短,注气温度为40、50、60℃时CO_(2)的突破时间分别为107、73.8和57.5 min,出口CO_(2)体积分数达到99.99%所需时间越短,相同注气时间内解吸CH_(4)体积量和CO_(2)封存量越多;注气温度由40℃升至60℃时,煤层CH_(4)累计解吸量分别为6.43、6.57和6.71 cm^(3)/g,CH_(4)产出率提高了2.1%~4.3%,煤层累计封存CO_(2)解吸量分别为17.39、17.99和17.41 cm^(3)/g;注气驱替CH_(4)过程中煤层吸附CO_(2)起占主要地位,随着注气时间的增加,煤层温度升高,可分为缓慢升温、急剧升温和缓慢降温阶段,且缓慢升温阶段随着CO_(2)注入温度升高而明显“滞后”,表现为“逐渐驱替”效应,煤层温度最高变化量分别为10.5、11.4和11.3℃;运移速率随CO_(2)注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别为0.00653、0.00781和0.00886 cm/s,运移速率提高了19.6%~35.7%;相同注气温度下,驱替效率随注气时间增加逐渐增大,且注气温度越高,相同注气时间内驱替效果越明显,试验结束时的驱替效率分别为88.49%、90.93%和91.7%,驱替效率可提高2.44%~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CBM 注气温度 突破时间 驱替效率 运移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稠油油藏CO_(2)降黏剂复合驱优选评价及矿场试验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晓南 顾骁 +3 位作者 王智林 黄菊 陈其荣 巢忠堂 《复杂油气藏》 2022年第2期84-89,共6页
低渗稠油油藏普遍存在自然产能低,注水井压力高、注不进,注水沿压裂缝方向推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以低渗稠油油藏Z13为例,开展了CO_(2)降黏剂复合驱技术研究。通过降黏剂性能评价优选出降黏剂KD-45A,再结合长岩心驱替实验,明确降黏剂... 低渗稠油油藏普遍存在自然产能低,注水井压力高、注不进,注水沿压裂缝方向推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以低渗稠油油藏Z13为例,开展了CO_(2)降黏剂复合驱技术研究。通过降黏剂性能评价优选出降黏剂KD-45A,再结合长岩心驱替实验,明确降黏剂段塞对体系性能及复合驱效果的影响,总结复合驱相比单一驱替方式的增效机理。实验结果显示:降黏剂KD-45A在降低黏度、油水界面张力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其浓度达到0.3%以上时,降黏率达到96%;降黏剂能有效提升CO_(2)驱的驱油效率,每0.1 PV的降黏剂大约可以提升2%的采收率,但超过0.2 PV,降黏剂作用明显减小;前置段塞体积对减缓突破时机的影响不大;注入压力变化随前置段塞体积的增加而增大,但超过0.2 PV后变化不大。在Z13-8井组的现场试验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对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稠油油藏 co_(2)降黏剂复合驱 降黏率 驱油效率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油田CO_(2)驱油注气井套管错断原因分析及治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力元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2年第3期118-121,共4页
CO_(2)驱油是苏北油田大规模应用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技术,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CO_(2)驱油注气井的油层套管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生产中,注气井多次发生油层套管错断事故,严重影响生产。通过对失效管材开展检测及分... CO_(2)驱油是苏北油田大规模应用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技术,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CO_(2)驱油注气井的油层套管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生产中,注气井多次发生油层套管错断事故,严重影响生产。通过对失效管材开展检测及分析,初步确定导致套管错断的主要原因为CO_(2)腐蚀、低温损伤和间歇式注气。从注气管柱、注入方式和环空保护液三方面开展治理试验,发生套管错断的概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注气井 套管错断 失效分析 套管错断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