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和N_(2)混合气氛中GCr15轴承钢的氧化行为
1
作者 杜严伟 张学湛 +2 位作者 王波 张守意 左小伟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09,共9页
为了探索GCr15轴承钢在25%CO_(2)+75%N_(2)(体积分数)混合气氛下的氧化生长机制,采用模拟气氛和非连续称重的方法,研究了GCr15轴承钢的氧化动力学。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了腐蚀产物的形貌和相组成,并通过热力... 为了探索GCr15轴承钢在25%CO_(2)+75%N_(2)(体积分数)混合气氛下的氧化生长机制,采用模拟气氛和非连续称重的方法,研究了GCr15轴承钢的氧化动力学。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了腐蚀产物的形貌和相组成,并通过热力学计算混合气氛及实验温度下主要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G。结果表明:氧化增重随保温时间延长和加热温度升高而增加,符合抛物线规律;1150、1175、1200℃下的氧化速率常数KT分别为1.24、1.53、2.17 mg^(2)·mm^(−4)·min^(−1),混合气氛下GCr15轴承钢的氧化激活能为194.97 kJ/mol。氧化层厚度和致密度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和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轴承钢氧化层外层中O和Fe在致密层更为富集,氧化产物主要由FeO和Fe3O4组成;氧化层内层Si、Cr、C 3种元素更为富集,氧化产物主要由FeO组成。氧化铁皮外层的铁氧化物颗粒呈金字塔状,颗粒之间具有一些细小的孔隙可供气体流通。反应物的扩散速率影响氧化行为,后期氧化速率降低的原因是:(1)氧化皮隔绝外部反应气氛与基体;(2)氧化皮中疏松层多孔结构减少基体中Fe向氧化层扩散;(3)氧化产物中硅酸盐熔融堵塞孔隙减少氧化层中反应气氛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n_(2)混合气氛 GCR15轴承钢 氧化 加热温度 保温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气藏注CO_(2)混合体系提高天然气采收率与气窜控制机理
2
作者 曹成 陈星宇 +7 位作者 张烈辉 周守为 赵玉龙 文绍牧 李清平 张德平 胡勇 申彪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103,共12页
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CO_(2)-EGR)是实现天然气增产与封存CO_(2)的重要技术,但CO_(2)的重要气源为烟气、尾气等,常含有N_(2)等杂质气体,采用分离提纯的CO_(2)开展CO_(2)-EGR将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为了明确CO_(2)混合体系提高碳酸盐... 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CO_(2)-EGR)是实现天然气增产与封存CO_(2)的重要技术,但CO_(2)的重要气源为烟气、尾气等,常含有N_(2)等杂质气体,采用分离提纯的CO_(2)开展CO_(2)-EGR将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为了明确CO_(2)混合体系提高碳酸盐岩气藏采收率机理,开展了CO_(2)混合体系长岩心驱替实验以及CO_(2)防窜实验,研究了不同注气速率、注气时机与注气组分对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的影响规律,明确了CO_(2)-EGR的主控因素,并分析了防窜效果对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随着注气速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注气速率超过0.05 mL/min时,驱替作用导致CO_(2)快速突破,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反而降低;②当注气时机提前时,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升高,但气藏最终采收率逐渐下降;③不同组分天然气提高采收率效果依次为:纯CO_(2)、CO_(2)-N_(2)混合体系、纯N_(2)、CO_(2)-N_(2)-O_(2)混合体系,其中纯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最好,达10.04%,混合体系中CO_(2)含量较低时,其物性与CH_(4)更为接近,导致突破时机提前,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下降;④突破时机与CH_(4)采气速率对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入防窜剂延缓了突破时机并提高了CH_(4)采气速率;⑤加入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与SDS+TMPDA(N,N,N',N-四甲基-1,3-丙二胺)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分别上升至11.99%与13.24%。结论认为,该实验明确了不同气体组分与注气参数对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影响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为CO_(2)混合体系提高碳酸盐岩气藏采收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co_(2)-EGR 混合体系 长岩心驱替 提高采收率 防窜控制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Bmim][PF_(6)]/ZIF-8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CO_(2)分离性能
3
作者 柳静献 王滨 +1 位作者 朱冕 赫伟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121,共9页
混合基质膜因其加工性能好、分离效率高的优势在CO_(2)分离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使用溶剂热法制备ZIF-8颗粒,将其与[Bmim][PF6]一同作为分散相,聚偏氟乙烯作为连续相,制备混合基质膜.通过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 混合基质膜因其加工性能好、分离效率高的优势在CO_(2)分离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使用溶剂热法制备ZIF-8颗粒,将其与[Bmim][PF6]一同作为分散相,聚偏氟乙烯作为连续相,制备混合基质膜.通过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对制备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表征,研究ZIF-8含量与跨膜压力差对膜CO_(2)分离性能影响,评估膜长期运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ZIF-8在PVDF上的负载量(质量分数)为15%时,膜的CO_(2)分离性能达到最优,CO_(2)渗透系数与CO_(2)/N_(2)选择系数分别为679.26×10^(-7) cm^(3)·cm·cm^(-2)·s^(-1)·MPa^(-1)与4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ZIF-8 离子液体 聚偏氟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微孔聚合物-碳纳米管混合基质膜的可控成核生长与PM/CO_(2)同步捕集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明伟 杨尚学 +8 位作者 刘冠林 汪少振 王存民 李佳琪 李湘 张一帆 张明明 何新建 徐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2,共10页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支撑CMPs膜,该膜以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CNTs为柔性基底,以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和丰富杂原子吸附位点的CMPs为吸附活性层,旨在解决制备过程中多孔聚合物自成膜难的问题.所制备的CMP-CNTs膜保留了CNTs的三维网络结构和CMPs的分级多孔结构,在高效吸附颗粒物(PM)和分离二氧化碳/氮气(CO_(2)/N_(2))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渗透阻力.在酸碱环境中,CMP-CNTs对PM3.0的拦截效率超过99.9%.孔隙性质测试结果表明,CMP-CNTs具有与气体分子动力学直径相似的尺寸特征和由氮和氧杂原子引起的极性诱导环境,因此具有优异的CO_(2)/N_(2)分离能力.CMP-CNTs对CO_(2)/N_(2)混合组分的选择性高达119[273 K,1.0 bar(1 bar=0.1 MPa)].本文将CMPs同轴共价接枝在CNTs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的混合基质膜,这种将多孔聚合物和柔性基底优势互补的加工方法表现出设计灵活性和工艺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同轴共价接枝 核壳结构 酸碱耐受性 颗粒物/co_(2)同步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和温度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热分解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凡超 湛奡 +3 位作者 田双双 李祎 肖淞 张晓星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通过构建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反应体系模型,开展了不同O_(2)含量和温度下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的热分解过程模拟,分析了其主要反应路径、产物组成及生成速率等。结果表明: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热分解主要生成CF_(3)、CF_(2)、CF、F、CN和C_(2)F_(5)等粒子,其中CF_(2)和CN的生成量最高,其次是CF_(3)和F。尽管C_(4)F_(7)N/CO_(2)混合气体中加入O_(2)会使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缩短,但是可以有效减少C_(4)F_(7)N的分解量和大部分粒子的生成量,尤其在O_(2)体积分数为6%时C_(4)F_(7)N分解量最少。当O_(2)体积分数为0%~4%时,反应体系中主要分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而当O_(2)体积分数大于8%时,反应速率增大。当模拟温度高于2600 K时,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显著缩短,分解粒子的生成速率加快。研究结论为C_(4)F_(7)N/CO_(2)/O_(2)的应用配比优化及其设备运维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 反应分子动力学 热分解机理 混合气体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FT类状态方程的CO_(2)、C1~C4烷醇及其混合物气液相平衡特性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世浩 杨智 +4 位作者 谢汉林 何松 郑雅文 王珺瑶 莫松平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4,共12页
相变吸收剂捕集CO_(2)作为一种新型低能耗碳捕集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物理溶剂型相变吸收剂具有分相后富相溶液CO_(2)负载更低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精确预测溶剂组分的相平衡特性对于相变吸收法CO_(2)捕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至关... 相变吸收剂捕集CO_(2)作为一种新型低能耗碳捕集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物理溶剂型相变吸收剂具有分相后富相溶液CO_(2)负载更低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精确预测溶剂组分的相平衡特性对于相变吸收法CO_(2)捕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至关重要。针对纯质体系(CO_(2)、C_(1)、C_(2)、C_(3)或C_(4)烷醇)和二元混合体系(CO_(2)+C_(1)烷醇、CO_(2)+C_(2)烷醇、CO_(2)+C_(3)烷醇或CO_(2)+C_(4)烷醇),采用3种典型的统计缔合流体理论(SAFT)类状态方程(分别为CPA、PC-SAFT和SAFT-VR-SW状态方程),系统评估了不同缔合方案对纯质体系气液相平衡特性的预测性能。通过引入二元交互作用系数(k_(ij)),探究了不同状态方程对二元混合体系气液相平衡特性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对于CO_(2),非缔合方案显示出更高的预测精度,其中采用非缔合方案的PC-SAFT状态方程的预测性能最优;对于C_(1)~C_(4)烷醇,SAFT-VR-SW状态方程具有最大的预测偏差,而使用CPA或PC-SAFT状态方程时,不论是采用2B方案还是3B方案,整体无显著差异。当k_(ij)为0时,3种状态方程对不同二元混合体系相平衡特性的预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C-SAFT状态方程对二元混合体系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通过引入最优k_(ij),3种状态方程对二元混合体系相平衡特性的预测精度均显著提升,其中SAFT-VR-SW状态方程的提升最为显著,预测偏差从35.37%降至5.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烷醇 SAFT类状态方程 相平衡特性 二元混合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O_(2)气氛下旋风筒气固分离与换热的数值模拟
7
作者 王艺 梅书霞 +4 位作者 何峰 谢峻林 张超 邓玉华 刘长江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0,共7页
基于干法水泥生产系统的富氧燃烧结合CO_(2)回掺工艺,对N_(2)/O_(2)和CO_(2)/O_(2)2种气氛下C1旋风预热器中的流场分别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气流场分布情况、气固分离效率和气固换热效果。研究表明:2种工况下气流场基本一致,但CO_(2)/O... 基于干法水泥生产系统的富氧燃烧结合CO_(2)回掺工艺,对N_(2)/O_(2)和CO_(2)/O_(2)2种气氛下C1旋风预热器中的流场分别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气流场分布情况、气固分离效率和气固换热效果。研究表明:2种工况下气流场基本一致,但CO_(2)/O_(2)气氛下流场中的整体速度更高,阻力损失也更大;N_(2)/O_(2)和CO_(2)/O_(2)工况下气固分离效率几乎不变,分别为93.45%和93.67%;CO_(2)/O_(2)工况下气固换热效果低于N_(2)/O_(2)工况,气固温差由58 K增至69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预热器 数值模拟 co_(2)/O_(2)气氛 气固分离 气固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
8
作者 边幸燕 王轩 +3 位作者 凌智 王瑞 田华 舒歌群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81-5391,I0004,共12页
CO_(2)混合工质可以有效解决纯CO_(2)动力循环存在的操作压力高、与冷源匹配不佳等问题。为了揭示纯CO_(2)动力循环与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差异,指导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该文搭建CO_(2)/H_(2)S混合... CO_(2)混合工质可以有效解决纯CO_(2)动力循环存在的操作压力高、与冷源匹配不佳等问题。为了揭示纯CO_(2)动力循环与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差异,指导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该文搭建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的动态仿真平台,并采用实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初步探究不同H_(2)S质量分数下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在冷热源以及泵转速扰动下的开环动态响应特性,并进一步分析其闭环负荷追踪特性。结果表明,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在不同边界扰动下的热效率,且热效率随着H_(2)S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添加H_(2)S工质可以有效减小负荷追踪下热效率随负荷下降而减小的幅值。结果可为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混合工质 动力循环 高温热力发电 动态特性 开环响应 负荷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CO_(2)喷射器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角度影响研究
9
作者 龙俊安 潘美娜 +1 位作者 施骏业 陈江平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利用已验证的CFD模型研究不同工况下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锥半角对喷射器升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工况下,存在最优的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角度参数组合使喷射器的升压性能最高。两者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具有强相关性:当混合室足够长... 利用已验证的CFD模型研究不同工况下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锥半角对喷射器升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工况下,存在最优的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角度参数组合使喷射器的升压性能最高。两者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具有强相关性:当混合室足够长时,掺混较为充分,混合流扩压时不易发生流动分离,扩压室锥半角在0.5°~3°变化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混合室较短时,扩压室壁面附近容易产生湍流损失,扩压室角度的影响较大。此外,最优结构参数受到运行工况的影响,随喷嘴入口压力和温度降低,最优混合室长度增加,最优扩压室角度减小。在研究工况和喷嘴配置下,喷射器最优混合室长度约为38 mm,最优扩压室锥半角为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co_(2)喷射器 混合 扩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材料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电晕放电分解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王浩 颜湘莲 +3 位作者 韩冬 姚尧 马德英 刘晓波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8,共7页
全氟异丁腈(C_(4)F_(7)N)的环保和绝缘性能优良,是替代SF_(6)气体的主流环保气体。本文首先利用针-板电极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开展了一系列工频交流电晕放电实验,然后基于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了不同电极材料(不锈钢、铝和黄铜... 全氟异丁腈(C_(4)F_(7)N)的环保和绝缘性能优良,是替代SF_(6)气体的主流环保气体。本文首先利用针-板电极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开展了一系列工频交流电晕放电实验,然后基于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了不同电极材料(不锈钢、铝和黄铜)和施加电压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分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_(4)F_(7)N/CO_(2)混合气体特征分解气体的含量随施加电压的升高而增大,且受金属材料化学活性的影响明显,其中铝电极下的分解产物总量最高。特征分解气体含量比值c[C_(2)F_(6)]/c[CF_(4)]和v[C_(2)F_(4)]/v[C_(3)F_(6)]对电极材料和电晕放电程度具有较好的识别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混合气体 电晕放电 分解特性 电极材料 特征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和表面活性剂对混合胺CO_(2)吸收与解吸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罗庆玲 龚德鸿 +1 位作者 汪倩 朱江东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39,147,共8页
在有机胺吸收剂中加入纳米颗粒可提高其传热传质性能,进而提升有机胺吸收剂的CO_(2)吸收性能并降低解吸能耗。然而,加入纳米颗粒可能出现的粒子团聚现象会对有机胺吸收剂的CO_(2)吸收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以2.5 mol/L 2-((2-氨基乙基)氨基... 在有机胺吸收剂中加入纳米颗粒可提高其传热传质性能,进而提升有机胺吸收剂的CO_(2)吸收性能并降低解吸能耗。然而,加入纳米颗粒可能出现的粒子团聚现象会对有机胺吸收剂的CO_(2)吸收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以2.5 mol/L 2-((2-氨基乙基)氨基)乙醇(AEEA)和0.5 mol/L N-甲基二乙醇胺(MDEA)制得混合胺基液,采用CO_(2)鼓泡吸收装置和模拟电厂烟气(N_(2)和CO_(2)体积分数分别为85%和15%)研究了纳米颗粒种类(MoO_(3)、WO_(3)、ZnO或MgO)、粒径和质量浓度,以及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流体CO_(2)吸收与解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MoO_(3)粒径为10 nm、质量浓度为0.9 g/L的MoO_(3)纳米流体,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质量浓度为0.6 g/L时,其吸收、解吸增强因子分别为1.1400、1.2045,综合增强因子达到最大值(1.17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混合 纳米流体 吸收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性能
12
作者 王斌 谭鋆 +4 位作者 李凤合 蔺新星 关苏敏 丁若晨 苏文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91-2404,共14页
为了提高压缩储能系统的储能密度,同时解决CO_(2)难以冷凝的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在高低压侧CO_(2)混合工质均以液相的形式存储。构建了系统在稳态工况下的热经济模型,探讨7种CO_(2)混合工质(CO_(2)/... 为了提高压缩储能系统的储能密度,同时解决CO_(2)难以冷凝的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在高低压侧CO_(2)混合工质均以液相的形式存储。构建了系统在稳态工况下的热经济模型,探讨7种CO_(2)混合工质(CO_(2)/R32、CO_(2)/R41、CO_(2)/R22、CO_(2)/R125、CO_(2)/R143a、CO_(2)/R601和CO_(2)/R601a)的系统适应性,并优选出最佳的CO_(2)混合工质和组分配比,揭示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O_(2)质量分数的增加,系统的储能效率和?效率均有所提升,其中CO_(2)/R41、CO_(2)/R32和CO_(2)/R22的表现较优,且对CO_(2)质量分数的敏感性较低。在7种混合工质中,CO_(2)/R41(0.65/0.35)在设计工况下展现出最佳的热经济性,计算得到系统的储能效率和?效率分别为59.12%和53.11%;系统所需高低压储罐体积分别为5217.65m^(3)和2787.39 m^(3),得到储能密度为9.36 kWh/m^(3);系统投资成本为134.06×10^(6)元,投资回收期为6.59 a。此外,对于压缩CO_(2)/R41(0.65/0.35)储能系统,随着高压储罐温度的增加,储能效率和?效率线性提升,投资成本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低压储罐温度的升高导致储能效率和?效率下降,投资成本和投资回收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混合工质 压缩储能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机理及喷嘴结构影响规律
13
作者 薛永志 李俊 +2 位作者 丁亮亮 罗旺 赵耀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42,共11页
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综合了超临界CO_(2)射流和直旋混合射流的技术优势,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型破岩工具。基于流-固-热耦合理论,建立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的三维计算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机理。... 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综合了超临界CO_(2)射流和直旋混合射流的技术优势,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型破岩工具。基于流-固-热耦合理论,建立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的三维计算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机理。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兼具正向冲击、径向张力、周向剪力和热应力作用;热应力的存在显著提升岩石所受的Mises应力,但增幅会随冲击时间的延续而变弱。将冲蚀作用和漫流作用作为重要参量,分析了不同喷嘴结构参数对射流流场特性的影响。发现螺旋槽开口角度为45°,中心孔直径为2 mm,螺旋槽个数为4个和叶轮螺旋角度为60°时,射流的流场特性呈最优状态。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的优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破岩 超临界co_(2) 直旋混合射流 喷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径填料促进Pebax混合基质膜CO_(2)/N_(2)分离
14
作者 秦丹丹 王华浩 +4 位作者 胡巧云 周永哲 刘红宇 代岩 贺高红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3,共11页
为提升Pebax膜的CO_(2)分离性能,通过大孔径结构构建低阻力气体传输通道,借助亲CO_(2)基团确保气体分离的选择性。基于此,选用MIL 96作为填料制备混合基质膜(MMMs)并将其应用于CO_(2)分离。运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 为提升Pebax膜的CO_(2)分离性能,通过大孔径结构构建低阻力气体传输通道,借助亲CO_(2)基团确保气体分离的选择性。基于此,选用MIL 96作为填料制备混合基质膜(MMMs)并将其应用于CO_(2)分离。运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对MIL 96和MMMs进行表征,考察填料添加量、操作温度和混合气等因素对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IL 96在Pebax基质中分散良好,提高了对CO_(2)/N_(2)的分离性能。在纯气与混气测试中,CO_(2)渗透系数和CO_(2)/N_(2)选择性均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纯气测试条件下,MIL 96的质量分数为15%时性能最佳,CO_(2)渗透系数和CO_(2)/N_(2)选择性分别达到了96.13 Barrer和77.70,相较于纯Pebax膜分别提升了36.96%和49.65%,接近Robeson上限,表明该MIL 96/Pebax MMMs在CO_(2)分离上具有巨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Pebax 1657 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混气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O_(2)、CO_(2)混合气调对杀灭烟草甲的影响
15
作者 余超凡 李强 +4 位作者 侯俊杰 马盛力 徐俊 尹鹏 张䶮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6期171-174,共4页
为解决现有充氮低氧技术对烟草甲的杀灭时间较长的问题,该研究设置了3组O_(2)浓度水平(2.0%、1.0%、0.5%)和5组CO_(2)浓度水平(30%、20%、15%、10%、5%),以探讨在28~30℃箱温条件下,N_(2)、O_(2)、CO_(2)混合气调对烟草甲的影响。随着O_... 为解决现有充氮低氧技术对烟草甲的杀灭时间较长的问题,该研究设置了3组O_(2)浓度水平(2.0%、1.0%、0.5%)和5组CO_(2)浓度水平(30%、20%、15%、10%、5%),以探讨在28~30℃箱温条件下,N_(2)、O_(2)、CO_(2)混合气调对烟草甲的影响。随着O_(2)浓度降低、CO_(2)浓度升高,其对烟草甲的杀灭效果逐步增强,且CO_(2)对充氮杀虫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烟叶箱温在28℃条件下,0.5%O_(2)+30%CO_(2)维持4 d、2.0%O_(2)+30%CO_(2)或1.0%O_(2)+20%CO_(2)维持6 d可完全杀灭烟草甲。O_(2)浓度为1.0%~2.0%时,烟草甲各虫态对低氧的耐受性表现为成虫2浓度应控制在1.0%~2.0%,CO_(2)浓度应控制在5%~30%。较适宜的应急杀虫参数为2.0%O_(2)+30%CO_(2)或1.0%O_(2)+20%CO_(2),较适宜的常规杀虫参数为2.0%O_(2)+10%CO_(2)或1.0%O_(2)+5%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 O_(2) co_(2) 混合气调 烟草甲 充氮杀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剖面氧活化测井渡越时间ACO-NM混合优化计算方法
16
作者 王争妍 陈猛 +3 位作者 杨国锋 刘国权 裴阳 陈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5-612,624,共9页
非常规油气藏注入CO_(2)驱油是提升油藏采收率的关键技术手段,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是复杂管柱结构油气井监测注入CO_(2)动态的有效方法,准确解析氧元素活化谱并计算渡越时间是明确CO_(2)单层吸入量的重要基础。受活化γ射线计数率统计涨... 非常规油气藏注入CO_(2)驱油是提升油藏采收率的关键技术手段,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是复杂管柱结构油气井监测注入CO_(2)动态的有效方法,准确解析氧元素活化谱并计算渡越时间是明确CO_(2)单层吸入量的重要基础。受活化γ射线计数率统计涨落误差、流体性质、多层管柱结构等因素影响,注CO_(2)活化谱峰存在单峰拖尾、双峰重叠等现象,现有方法高精度解析活化谱存在局限性。为降低重叠峰分峰及活化谱峰边界选取给渡越时间计算带来的误差,详细剖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活化谱峰形态特征,引入了蚁群优化(ACO)算法对谱线进行初步寻优,再结合单纯形(Nelder-Mead,简称NM)算法完成活化谱峰的快速高精度拟合,实现了氧活化注入剖面测井渡越时间高精度定量计算,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卡峰确定峰位边界再结合加权平均或高斯函数拟合法,具有拟合效率高、人为干预少、计算误差低等优点。结合注CO_(2)剖面实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对比分析,发现建立的ACO-NM最优化模型可有效实现油管和套管空间重叠峰双峰分离,通过自动卡峰拟合求取渡越时间,实现复杂管柱结构不同空间CO_(2)流量定量计算。采用ACO-NM混合优化算法计算得到的注入流体流量与井口实际注入量相对误差小于5%,相较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计算精度提高,满足矿场CO_(2)注入动态监测评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 渡越时间 Aco-nM混合优化算法 活化谱 co_(2)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预测方法对比研究
17
作者 徐畅 张楠 胡芃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4-620,共7页
为了研究适用于CO_(2)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性质的预测方法的性能和可靠性,建立了3种预测模型(PR-vdW状态方程法、PSRK基团贡献法、COSMO方法)对17种含CO_(2)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性质进行预测,并与公开发表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计算结果... 为了研究适用于CO_(2)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性质的预测方法的性能和可靠性,建立了3种预测模型(PR-vdW状态方程法、PSRK基团贡献法、COSMO方法)对17种含CO_(2)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性质进行预测,并与公开发表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PSRK模型和PR-vdW模型预测精度接近,较优于COSMO模型。对于CO_(2)+HCs类混合工质,COSMO模型的计算误差随着另一工质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对超额吉布斯自由能的模拟分析了误差来源。最后,使用3种模型结合共沸点判据成功用于CO_(2)+ethane混合工质的共沸点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物性计量 co_(2)混合工质 气液相平衡 状态方程 基团贡献法 coSMO模型 超额吉布斯自由能 共沸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水对C_(6)F_(12)O/CO_(2)混合气体绝缘性能和分解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田双双 陈艺萌 +4 位作者 靳小平 汪颖翔 李陈莹 王家浩 陈辉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4,共9页
C_(6)F_(12)O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和绝缘性能,在中低压气体绝缘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探究气体绝缘设备内部的微水对C_(6)F_(12)O/CO_(2)混合气体绝缘性能和分解特性的影响,本文搭建气体工频击穿试验平台,测试0~1000μL/L微水浓... C_(6)F_(12)O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和绝缘性能,在中低压气体绝缘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探究气体绝缘设备内部的微水对C_(6)F_(12)O/CO_(2)混合气体绝缘性能和分解特性的影响,本文搭建气体工频击穿试验平台,测试0~1000μL/L微水浓度范围内0.14 MPa气压下4%C_(6)F_(12)O/96%CO_(2)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分析不同微水浓度对混合气体工频击穿特性的影响。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定量分析C_(6)F_(12)O/CO_(2)混合气体工频击穿后分解产物的种类和浓度,获得微水浓度对击穿分解产物浓度和有效产气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微水会降低C_(6)F_(12)O/CO_(2)混合气体的工频击穿电压。C_(6)F_(12)O/CO_(2)混合气体的主要击穿分解产物为CF_(4)、C_(2)F_(6)、C_(3)F_(6)、C_(3)F_(8)、C_(3)F_(7)H、CF_(2)O、C_(4)F_(10)、C_(5)F_(12)和CF_(3)H,其中CF_(4)、C_(2)F_(6)和C_(3)F_(7)H的浓度及有效产气速率与微水浓度呈正相关,CF_(4)、C_(2)F_(6)、C_(3)F_(6)、C_(3)F_(8)、C_(3)F_(7)H的浓度与击穿次数呈正相关。综合考虑绝缘性能和分解特性,建议在工程应用中严格控制C_(6)F_(12)O/CO_(2)混合气体设备内部微水的浓度,同时提高设备微水的检测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6)F_(12)O/co_(2)混合气体 微水 绝缘性能 分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功能化多孔有机笼组装的Pebax混合基质膜用于强化CO_(2)/N_(2)分离
19
作者 贺美晋(摘译)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23,共1页
膜分离技术在CO_(2)的分离与提纯方面备受关注,其中混合基质膜(MMMs)因其易于加工、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以及热稳定性等优势,成为了颇具潜力的选择。开发出对分离性能有效的填料,已成为该领域的关键焦点之一。最近,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 膜分离技术在CO_(2)的分离与提纯方面备受关注,其中混合基质膜(MMMs)因其易于加工、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以及热稳定性等优势,成为了颇具潜力的选择。开发出对分离性能有效的填料,已成为该领域的关键焦点之一。最近,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凯教授领导的团队合成了一种名为CC3的多孔有机笼(POCs),并用两种不同链长的含氨基材料对其进行了功能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功能化 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多孔有机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CO_(2)/R1270混合工质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20
作者 杨俊兰 张凯钰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6,共8页
为研究CO_(2)/R1270混合工质电动汽车热泵系统的可行性,对混合工质进行热物性分析,建立了单级带回热器跨临界热泵系统模型,分析质量配比和不同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R1270混合工质最佳质量配比为0.96∶0.04,系统CO... 为研究CO_(2)/R1270混合工质电动汽车热泵系统的可行性,对混合工质进行热物性分析,建立了单级带回热器跨临界热泵系统模型,分析质量配比和不同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R1270混合工质最佳质量配比为0.96∶0.04,系统COP相较于单工质CO_(2)提升了13%,最优高压压力为8 MPa,降低了20%;系统制冷性能随着蒸发器入口温度的升高而提高,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改变蒸发器入口温度对COPc的影响大于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为30℃时,COPc随蒸发温度的变化最为明显,从1.18上升至2.81。对系统制热性能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气冷器出口温度,系统COPh随气冷器出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使气冷器出口温度维持在混合工质临界温度42℃附近,可得到最佳制热性能,且环境温度越高,通过改变气冷器出口温度对COPh的影响越明显。研究可为电动汽车混合工质热泵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热泵系统 co_(2)/R1270混合工质 跨临界循环 系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