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发展态势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方杰 雷宏武 +3 位作者 时俊杰 白冰 李娜娜 赵晏强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167,共11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缓解CO_(2)排放对环境影响的关键技术,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是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领域的全球发展态势,从政策体系建设、...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缓解CO_(2)排放对环境影响的关键技术,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是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领域的全球发展态势,从政策体系建设、项目实施、研究成果等方面梳理了我国的发展现状,通过文本分析解读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后对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指出:当前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枯竭油气藏封存、诱发地震机理与监测、泄漏监测与环境评价、CO_(2)封存与能源资源协同开发利用、快速矿化封存等方面;未来应重视CO_(2)封存与利用中复杂多场多相的耦合研究,致力于构建全流程智能化的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系统,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CCUS产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 发展态势 研究热点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低碳转化技术及CO_(2)制化学品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文静 徐兴堂 +1 位作者 冯杰 李文英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9,共12页
发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根本在于提高煤中有效元素C、H和O的利用率。而煤富含C元素,势必在利用过程中产生CO_(2),因此在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耦合,将产生的CO_(2)再利用制成有机化学品(如醇、醚、酸和酯等),无论是在煤化... 发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根本在于提高煤中有效元素C、H和O的利用率。而煤富含C元素,势必在利用过程中产生CO_(2),因此在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耦合,将产生的CO_(2)再利用制成有机化学品(如醇、醚、酸和酯等),无论是在煤化工技术领域,还是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从煤炭加工利用行业的碳排放特点出发,分别介绍了煤炭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及CO_(2)化学利用3种煤炭低碳转化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CO_(2)制成含氧化学品,不仅可以在保证原有工艺不被改变的基础上减少CO_(2)的直接排放量,还可以生产人类社会所需的高附加值化学品,变“废”为宝。为此,重点论述了基于Aspen Plus模拟CO_(2)制备甲醇、甲酸、二甲醚以及碳酸二甲酯等含氧有机化合物的最新化学工艺研究进展,总结了工艺流程的技术特点以及物质转化、能量利用和经济效益等性能参数,并根据先进的煤炭低碳转化技术提出了煤基CO_(2)低碳转化新路径,致力于推动煤炭清洁转化技术耦合CO_(2)化学再利用向工业应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高效转化 低碳技术 co_(2)化学利用 含氧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根际沉积碳对根际土壤氮转化的影响——基于原位CO_(2)富集标记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显银 施曼 +5 位作者 张君波 陈浈雄 江明君 裘碧桐 李全 宋新章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84-4293,共10页
根际沉积碳作为连接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纽带,在调控根际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根际沉积碳如何调控土壤氮的转化仍不清楚。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对象,在“一竹一鞭一笋”相连的克隆系统中对母竹树冠进行^(13)CO_... 根际沉积碳作为连接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纽带,在调控根际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根际沉积碳如何调控土壤氮的转化仍不清楚。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对象,在“一竹一鞭一笋”相连的克隆系统中对母竹树冠进行^(13)CO_(2)富集标记,探究根际沉积碳的增加对土壤氮转化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树冠^(13)CO_(2)富集增加了根际沉积碳,同时,根际硝化、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31.7%—639.7%、79.2%—174.3%。母竹篼根和鞭根的根际沉积碳对土壤氮转化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毛竹快速生长的不同阶段,树冠^(13)CO_(2)富集处理下根际土壤中的^(13)C丰度以及硝化、反硝化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均呈先降后升趋势,根际沉积碳对土壤氮转化相关微生物的影响依赖于发育阶段。土壤中δ^(13)C和NH_(4)^(+)为预测根际土壤硝化作用的重要变量,DOC和NO_(3)^(-)含量为预测根际土壤反硝化作用的重要变量。研究可为深入理解植物根际微域的碳氮转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沉积碳 树冠13co_(2)富集 转化 功能基因 毛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和NaCl胁迫对玉米光合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莫晓燕 张佳睿 +5 位作者 宋炜 马超 李菲 刘亮 郑云普 郝立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5-64,共10页
利用大型环境生长室探讨不同CO_(2)浓度和NaCl胁迫对玉米植株生物量、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显著影响玉米的根系生物量(P<0.001)、茎秆生物量(P=0.001)、叶片生物量(P<0.001)和总生... 利用大型环境生长室探讨不同CO_(2)浓度和NaCl胁迫对玉米植株生物量、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显著影响玉米的根系生物量(P<0.001)、茎秆生物量(P=0.001)、叶片生物量(P<0.001)和总生物量(P<0.001),但CO_(2)浓度对玉米植株生物量未产生显著影响。另外,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中度、重度NaCl胁迫条件下玉米的净光合速率(P_(n))分别显著提高20.8%(P<0.001)、16.1%(P=0.027),而对照、轻度NaCl胁迫下的玉米叶片蒸腾速率却分别显著降低42.0%(P<0.001)、23.4%(P=0.031),最终导致对照、轻度、中度、重度NaCl胁迫处理下玉米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分别显著提高81.2%(P<0.001)、44.2%(P=0.009)、93.5%(P<0.001)、33.0%(P=0.007)。此外,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重度NaCl胁迫下玉米叶片的POD活性(P=0.005)、SOD活性(P=0.001)及PRO含量(P<0.001),但却降低了MDA含量(P<0.001),表明CO_(2)浓度升高可以提高相关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重度NaCl胁迫下玉米植物体内活性氧对植物的伤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 L.) co_(2)浓度 NACL胁迫 光合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混合层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数值模拟及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
作者 张雨佳 杨蕴 +6 位作者 龚绪龙 朱慧星 崔龙玉 吴公益 宋健 朱淳 吴吉春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67-4676,共10页
选择苏北某油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CO_(2)驱油与封存多相流反应运移模型CO_(2)-DSMRT刻画超临界态/气相、溶水相、溶油相和矿物相CO_(2)在百年尺度上的转化和归趋,利用Sobol方法识别了影响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参数.进一步采用PSO-LSSVM方... 选择苏北某油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CO_(2)驱油与封存多相流反应运移模型CO_(2)-DSMRT刻画超临界态/气相、溶水相、溶油相和矿物相CO_(2)在百年尺度上的转化和归趋,利用Sobol方法识别了影响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参数.进一步采用PSO-LSSVM方法建立替代模型以表征敏感参数输入和CO_(2)多相态输出结果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开展蒙特卡洛随机模拟量化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CO_(2)注入油水混合层100a后,气相CO_(2)占比61.2%,溶油相CO_(2)占比17.8%,溶水相CO_(2)占比11.2%,矿物相CO_(2)占比9.8%,CO_(2)-DSMRT模型对开采油量最敏感的参数为渗透率,对储层CO_(2)封存量最敏感的参数为孔隙度.不同置信水平下CO_(2)封存量和产油量的产投比差异明显,P10情境适用于封存优先策略,P50情境下可实现封存与经济效益平衡,P90情境下更适合增产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 多相流 反应运移 全局敏感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x)Co_(y)Ca_(3)Al双功能材料用于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制合成气
6
作者 汪柯 胡登 +2 位作者 王星博 孙楠楠 魏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88-2897,共10页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用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integrated carbon capture and conversion,ICCC)技术方案,通过将碳捕集过程与碳转化过程相耦合,避免CO_(2)捕集材料再生所需的大量能耗,从而降低CCUS捕集过程成本。实验以Fe、Co基非贵金属作为催化组分,Ca为吸附组分,采用并流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FexCoyCa_(3)Al系列双功能材料,应用于ICCC制备合成气过程,探究了Fe/Co对双功能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H2-程序升温还原、CO_(2)-程序升温脱附等对双功能材料进行表征,相关结果表明双功能材料Fe、Co、Ca、Al等元素分布均匀,未出现团聚现象,Fe-Co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升了双功能材料的一体化性能。在优化条件下,Fe_(0.5)Co_(0.5)Ca_(3)Al材料CO_(2)捕集容量为11.05mmol/g,CO产率达到11.94mmol/(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 逆水煤气变换 合成气 双功能材料 温室气体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MgO/CaO中空微球受限空间强化CO_(2)捕集与原位转化制合成气
7
作者 贾中昊 邵斌 +1 位作者 谢志成 胡军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5,共11页
CO_(2)捕集与原位转化(iCCC)技术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技术路径,将iCCC技术应用于工业高温烟气CO_(2)捕集与原位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过程,可以充分利用高温烟气的热能,在同一装置下实现CO_(2)原位转化为合成气。双功能材料理性... CO_(2)捕集与原位转化(iCCC)技术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技术路径,将iCCC技术应用于工业高温烟气CO_(2)捕集与原位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过程,可以充分利用高温烟气的热能,在同一装置下实现CO_(2)原位转化为合成气。双功能材料理性设计是实现高效iCCC技术的关键。以NaOH活化的多孔碳球为硬模板,通过Ca、Mg、Ni金属离子的共吸附和煅烧去碳模板,得到了具有中空微球结构的系列xNi-MgO/CaO双功能材料。其中空微球结构不仅降低了CO_(2)吸附过程的扩散阻力、同时还提供了CaO/CaCO_(3)在吸附过程中体积膨胀的缓冲空间;在中空微球受限空间上形成的NiO-MgO固溶体作为物理屏障分隔催化位点Ni^(0)颗粒,有效抑制活性金属在高温下的烧结。通过筛选Ni/Mg比例和反应温度、H_(2)体积分数等反应条件,考察了xNi-MgO/CaO双功能材料的等温CO_(2)捕集和原位加氢转化性能。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反应温度为650℃、氢气体积分数为10%时,10Ni-MgO/CaO在10次吸附−转化循环中材料的CO_(2)吸附量保持在10 mmol/g,CO_(2)转化率维持在94%以上,CO选择性稳定在100%。动力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了Ni-MgO/CaO中空微球受限空间结构对CO_(2)捕集与加氢反应速率的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微球 受限空间 双功能材料 co_(2)捕集与原位转化 合成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催化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阿小 郑宝旭 +5 位作者 赵伟明 张铁刚 赵欣雷 李乐天 梅杰琼 陆诗建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31,共6页
系统综述了CO_(2)催化转化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光催化、电催化和热催化3种主要途径的机理、催化剂设计及性能优化策略。在电催化领域,通过调控催化剂结构,可显著提升CO_(2)还原为甲酸的效率;光催化方面,S型异质结材及二维/一维纳... 系统综述了CO_(2)催化转化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光催化、电催化和热催化3种主要途径的机理、催化剂设计及性能优化策略。在电催化领域,通过调控催化剂结构,可显著提升CO_(2)还原为甲酸的效率;光催化方面,S型异质结材及二维/一维纳米复合结构通过增强载流子分离效率,实现了CO_(2)高选择性还原为甲醇;热催化技术则以工业应用为导向,通过铁基、铜基催化剂优化,推动了CO_(2)加氢制甲醇及短链烯烃的进程,但受限于Anderson-Schulz-Flory分布规律。此外,金属有机框架、多孔碳及离子液体功能化材料在CO_(2)环加成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催化技术的优缺点,指出未来需通过多机制协同、催化剂多功能化及反应机理的深入解析,突破产物选择性低、能耗高等瓶颈,为CO_(2)资源化利用及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催化转化 光催化 电催化 热催化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喷涂结晶催化技术:15 min实现CO_(2)高效转化为合成燃料前体
9
作者 燕春晖(摘译)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35,共1页
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CO_(2)的高效转化与利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议题。传统CO_(2)电还原制备CO的技术面临催化剂成本高、制备周期长、稳定性不足等瓶颈。近日,日本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与AZUL能源公司联合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喷涂结... 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CO_(2)的高效转化与利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议题。传统CO_(2)电还原制备CO的技术面临催化剂成本高、制备周期长、稳定性不足等瓶颈。近日,日本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与AZUL能源公司联合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喷涂结晶技术的高效催化体系,首次将CO_(2)转化为CO的时间从24 h缩短至15 min,同时实现低成本与高稳定性,为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工业化开辟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高效转化 喷涂结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非等温氧化转化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芳 况怡婷 +3 位作者 张立麒 米铁 辛善志 刘晓烨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0,共9页
针对煤中常见含铁矿物黄铁矿在富氧燃烧典型气氛下转化特性,通过同步热分析结合烟气分析研究了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的转化行为.结果发现,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主要经历5个失重阶段且均为吸热过程,首先是黄铁矿颗粒表面硫脱除的起始热解... 针对煤中常见含铁矿物黄铁矿在富氧燃烧典型气氛下转化特性,通过同步热分析结合烟气分析研究了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的转化行为.结果发现,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主要经历5个失重阶段且均为吸热过程,首先是黄铁矿颗粒表面硫脱除的起始热解段(相界面反应,n=1/2),活化能低于其在N_(2)气氛下近30 kJ/mol,为220.27 kJ/mol,随后裂解成磁黄铁矿(三维扩散,n=1/2)活化能与其在N_(2)(177.27 kJ/mol)下接近为178.1 kJ/mol;温度高于690℃,随着升温磁黄铁矿缓慢失硫,CO_(2)逐渐参与磁黄铁矿转化且释放SO_(2)和CO;820~1150℃经历双峰失重峰阶段,820~1020℃,氧化气体产物SO_(2)大量生成且在约1000℃达到体积浓度峰值;最后1020~1150℃,坩埚中残留物大量与CO_(2)持续氧化反应失重形成SO_(2)和CO,坩埚中形成复杂物相体系,铁硫化物和铁氧化物共存(或共融).CO_(2)参与黄铁矿产物转化失重阶段活化能分别为180.94 kJ/mol、229.69 kJ/mol和243.46 kJ/mol,动力学机制均为成核与生长(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非等温 co_(2) 氧化转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管道多级节流放空特性研究
11
作者 范振宁 梁海宁 +5 位作者 房茂立 赫一凡 于帅 闫兴清 赵坤 喻健良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1-1769,共9页
基于工业规模CO_(2)管道节流试验装置,开展了两组不同节流阀门开度的二级管道节流试验。利用等焓节流模型和GERG—2008状态方程绘制等焓曲线,用以探究CO_(2)管道多级节流放空特性并为实际管道节流放空操作提供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在靠... 基于工业规模CO_(2)管道节流试验装置,开展了两组不同节流阀门开度的二级管道节流试验。利用等焓节流模型和GERG—2008状态方程绘制等焓曲线,用以探究CO_(2)管道多级节流放空特性并为实际管道节流放空操作提供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在靠近三相点附近,等焓节流下游温度会随下游压力的微小变化而有明显下降,定义该区为快速温降区;节流阀开度的减小可以提升一级节流阀下游最低温度(阀门开度均为100%时为-32.01℃,开度均为50%时为-12.75℃),但会使二级节流阀下游温度降低(100%阀门开度时为-35.96℃,50%阀门开度时为-44.58℃);阀门开度的减小可使一级节流管内CO_(2)相变过程远离三相点附近的快速温降区,但会使二级节流管内CO_(2)相变过程靠近快速温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o_(2)管道 二级节流 等焓模型 放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催化CO_(2)加氢逆水煤气反应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李森 赵悦彤 +2 位作者 孙康宁 马婷婷 戴健男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1-429,共9页
文章采用非平衡态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协同Cu基催化剂的方法,促进CO_(2)加氢逆水煤气反应低温高效地进行。实验对比分析了纯催化、纯等离子体以及二者协同作用下对CO_(2)转化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等离子体放电电压、气体流量、CO_(2)和H_... 文章采用非平衡态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协同Cu基催化剂的方法,促进CO_(2)加氢逆水煤气反应低温高效地进行。实验对比分析了纯催化、纯等离子体以及二者协同作用下对CO_(2)转化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等离子体放电电压、气体流量、CO_(2)和H_(2)的比例、循环水温度对CO_(2)转化率、CO选择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条件下的SEI值和能量效率。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放电与催化剂协同作用效果显著,在放电电压为16 kV,气体流量为20 mL/min,CO_(2):H_(2)=1:3,循环水温度为80℃时,CO_(2)的转化率高达79.17%,CO选择性达到50.83%。在CO_(2):H_(2)比例为1:1、1:2以及60-90 mL/min的大流量条件下能量效率较高,最高可达208.47μmol/k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co_(2)转化 逆水煤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环境下水泥单矿C_(2)S的腐蚀速率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熹颖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6-653,共8页
在CO_(2)地质封存和利用过程中,固井水泥容易与井下的酸性介质CO_(2)发生碳酸化反应,腐蚀固井水泥石造成水泥石力学性能大幅度衰退。针对水泥石单矿C_(2)S在CO_(2)地质封存和利用环境中腐蚀反应速率不清晰的问题,通过SEM、XRD以及TG的... 在CO_(2)地质封存和利用过程中,固井水泥容易与井下的酸性介质CO_(2)发生碳酸化反应,腐蚀固井水泥石造成水泥石力学性能大幅度衰退。针对水泥石单矿C_(2)S在CO_(2)地质封存和利用环境中腐蚀反应速率不清晰的问题,通过SEM、XRD以及TG的测试方法,定量分析C_(2)S腐蚀产物的变化规律。根据腐蚀产物CaCO_(3)的摩尔生成率和非稳态扩散渗透模型拟合得到腐蚀反应产物CaCO_(3)的生成系数α。SEM实验结果表明,腐蚀反应后C_(2)S水泥单矿颗粒的表面均有较大改变,生成了部分腐蚀产物CaCO_(3);XRD结果表明,单矿C_(2)S腐蚀产物CaCO_(3)的晶型主要有方解石和文石;TG测试结果表明,C_(2)S水泥单矿随着腐蚀龄期的增加,腐蚀产物的量均明显增加。拟合结果表明,C_(2)S腐蚀产物生成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90℃下CaCO_(3)腐蚀产物的生成速率系数α最大为54.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2)S co_(2)封存与利用 物相定量分析 co_(2)腐蚀反应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转化CO_(2)及分解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鹤 雷孝廷 +1 位作者 张文超 卢新培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06-5218,共13页
如何实现CO_(2)循环和高效利用已成为环境领域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低温等离子体(low-temperature plasma,LTP)技术因其独特的非平衡优势,可以在大气压常温条件下高效打破C=O双键,为实现CO_(2)高效转化提供了新方案。然而,如何提高等离... 如何实现CO_(2)循环和高效利用已成为环境领域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低温等离子体(low-temperature plasma,LTP)技术因其独特的非平衡优势,可以在大气压常温条件下高效打破C=O双键,为实现CO_(2)高效转化提供了新方案。然而,如何提高等离子体催化CO_(2)的转化率及能量效率仍须深入研究。该综述首先总结了当前国内外不同类型的LTP转化CO_(2)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LTP作用CO_(2)的分解机理,揭示了单独等离子体作用下转化率和能量效率难以同时提升的关键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催化剂与等离子体的协同效应,并分析了催化剂的引入对转化率及能量效率的影响。最后,指出了低温等离子体催化CO_(2)转化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co_(2)转化 协同催化 振动态 电子能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下生物炭缓解大蒜汞累积风险研究
15
作者 索毓聆 王亚波 +4 位作者 李蔚 许美玲 徐芬 尹微琴 王小治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294,共12页
大气CO_(2)浓度不断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已有许多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影响了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增加作物重金属累积,给粮食安全与居民营养健康带来潜在风险。汞(mercury,Hg)是一种剧毒且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污染物,它... 大气CO_(2)浓度不断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已有许多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影响了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增加作物重金属累积,给粮食安全与居民营养健康带来潜在风险。汞(mercury,Hg)是一种剧毒且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污染物,它通过土壤被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本研究通过大蒜盆栽试验,探讨了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生物炭对土壤-大蒜系统中汞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汞的生物有效性,导致土壤和大蒜中汞含量分别增加15.01%(正常CO_(2))和15.13%(升高CO_(2))。添加生物炭后土壤中有效态汞含量分别降低36.30%(正常CO_(2))和26.54%(升高CO_(2)),有效降低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汞含量,抑制汞向植株的迁移,并缓解因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大蒜汞暴露风险。与此同时,生物炭还显著提高土壤中残渣态汞比例,进一步降低汞的生物有效性,证明其在土壤改良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会改变农田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汞含量,增加汞暴露风险,但添加生物炭能够通过增加土壤pH值与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降低汞的生物有效性,最终抑制汞向大蒜植株的迁移及食物链的传播风险。本研究可为缓解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农产品汞污染暴露风险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形态转化 co_(2)浓度升高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A的CO_(2)捕集-甲烷化一体化技术碳足迹分析
16
作者 付紫君 宋学行 +5 位作者 沈群 王晓波 顾佳名 汪丹峰 魏伟 孙楠楠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79-2887,共9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缺点。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则通过将CO_(2)吸附和催化转化集成的策略来克服以上缺点。近年来,研究者们探究...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缺点。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则通过将CO_(2)吸附和催化转化集成的策略来克服以上缺点。近年来,研究者们探究了碳捕集与不同的CO_(2)转化途径集成的可行性,其中甲烷化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减排技术,评估其低碳性能对于提升技术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本文作者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利用Aspen plus对CO_(2)捕集-甲烷化一体化技术(ICCC-CH_(4))进行工艺模拟,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该工艺过程碳足迹核算方法学模型,对该技术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发现,在目前电网条件下,ICCC-CH_(4)技术碳排放量为0.22kg CO_(2)/MJ;在目前风电、水电和核电条件下,该技术甚至可以实现负碳排放。未来随着碱性电解水电解效率的提升,在光伏发电条件下,该技术有望在2030年实现近零碳排放。此外,通过提高氢气利用率,发现该技术碳排放量下降至0.207kg CO_(2)/MJ,相比当前水平下降6%。然而,提升双功能催化剂材料性能对于碳排放量的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甲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eO_(2)的制备及其在CO_(2)合成聚碳酸酯中的活性
17
作者 马俊杰 杨钰莹 +4 位作者 高名扬 齐冰杰 吴玉龙 黄雪莉 黄河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6,I0008,共8页
CO_(2)和二醇直接聚合制备碳酸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CO_(2)应用途径,CeO_(2)在该反应体系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本研究以NaOH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CeO_(2)催化剂,探究了焙烧温度(500、600、700℃)和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 CO_(2)和二醇直接聚合制备碳酸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CO_(2)应用途径,CeO_(2)在该反应体系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本研究以NaOH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CeO_(2)催化剂,探究了焙烧温度(500、600、700℃)和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阴离子和非离子型)对CeO_(2)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规律。当焙烧温度为600℃时,CeO_(2)结晶度良好且缺陷位点数量超过其他焙烧温度制得样品。各类表面活性剂(阳离子、阴离子和非离子型)能有效提高CeO_(2)表面氧空位浓度,25℃下的CO_(2)吸收量最高可达0.532mmol/g。基于以上研究,将制备的一系列CeO_(2)催化剂应用于CO_(2)和二醇一步法合成聚碳酸酯的反应中,可有效提高反应体系的转化率和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焙烧温度和表面活性剂制备的CeO_(2)的催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表面活性剂,在600℃下焙烧得到的CeO_(2)显示出最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1,6-己二醇转化率为91.0%,聚(6-羟基己基)碳酸酯选择性为76.6%)。CeO_(2)优异的催化活性以及高产率主要归因于其良好的结构、丰富的缺陷位点和高的CO_(2)吸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eO_(2) 缺陷位点 表面活性剂 co_(2)转化 二醇 聚碳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全球案例分析和启示 被引量:8
18
作者 薛振乾 谢祥 +3 位作者 马浩铭 孙喆 张凯 陈掌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为了实现中国21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大规模应用CO_(2)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可以减少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对国内外CCUS技术、项目的调研,得出了关于未来CCUS部署的3个见解,这些见解有助于能源行业实现转型。首先,碳源浓... 为了实现中国21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大规模应用CO_(2)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可以减少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对国内外CCUS技术、项目的调研,得出了关于未来CCUS部署的3个见解,这些见解有助于能源行业实现转型。首先,碳源浓度较低导致碳捕集效率低,从而导致碳捕集的经济成本较高的问题是目前CCUS项目无法商业化的主要因素,在发展当前的碳捕集技术,提高捕集效率和降低捕集成本的同时也应大力研究空气捕集技术,尤其是在工艺设计和新型吸附材料研发方面,争取实现弯道超车;其次,CO_(2)在油气藏和咸水层的封存与利用应当作为CCUS技术研究的重点,逐步实现大规模推广,并在技术升级和体系完善的基础上推广CO_(2)增强地热、煤层气等其他耦合技术;最后,应当在当前国际上较成熟的碳政策的基础上研究适合中国的激励政策,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论文总结了当前CCUS的关键挑战,并为未来的CCUS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碳中和 碳捕集 co_(2)利用 co_(2)地质封存 co_(2)提高油气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化灰渣基沸石分子筛PEI改性制备及CO_(2)吸附性能
19
作者 张铎 焦成成 +4 位作者 文虎 邓军 翟小伟 刘春 杜阳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28-3138,共11页
针对煤制油气化灰渣产量大、利用率低带来的大宗固废堆积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双碳”战略目标,提出气化渣功能性充填、CO_(2)吸储封存及采空区再利用相结合的设想。以煤制油气化灰渣为基料,首先通过高温煅烧、酸浸等方法对气化灰渣... 针对煤制油气化灰渣产量大、利用率低带来的大宗固废堆积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双碳”战略目标,提出气化渣功能性充填、CO_(2)吸储封存及采空区再利用相结合的设想。以煤制油气化灰渣为基料,首先通过高温煅烧、酸浸等方法对气化灰渣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碱熔融-热合成法制备气化灰渣基沸石分子筛,最后使用有机胺聚乙烯亚胺(PEI)对气化灰渣基沸石分子筛进行优化改性。采用XRD、SEM、BET、FTIR等试验对改性前后的沸石分子筛进行表征,探究改性前后沸石分子筛对CO_(2)气体的吸附规律,剖析负载量和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DF#39-0222标准图谱、规整的立方体晶体颗粒、[SiO4]4-和[AlO4]5-四面体结构表明利用煤制油气化灰渣固废成功制备出沸石分子筛,RNH2中N—H键、—CH3的C—H键等说明PEI实现了对分子筛优化改性,明确了改性前后沸石分子筛对CO_(2)的吸附模式和吸附规律。相较于气化灰渣原料,沸石分子筛的比表面积增大30.24倍、孔容增大21.04倍、平均孔径减小0.49倍,吸附结构显著增加;沸石分子筛对CO_(2)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表明吸附CO_(2)过程是放热的物理吸附。随PEI负载量的增加,比表面积、外表面积及孔容逐渐减小,平均孔径逐渐增大,且胺基持续附着易出现团聚现象,导致物理吸附能力减弱;胺基基团与CO_(2)的化学反应,又提高了分子筛化学吸附能力。298.15K条件下,随PEI负载量的增加分子筛对CO_(2)吸附量逐渐降低,A1-PEI-15%对CO_(2)最大吸附量为92.71cm3/g,相较于改性前提高了36.74%。PEI负载量为15%时,分子筛对CO_(2)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328.15K时最大吸附量为111.06cm3/g,相较于298.15K时提高了19.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固废 气化灰渣 沸石分子筛 固废利用 co_(2)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固定燃煤电厂烟气CO_(2)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朱世钰 何勇锦 +1 位作者 王明兹 陈必链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66-1682,共17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燃煤电厂实现烟气脱碳的最理想策略。在CCUS技术中,微藻固碳是极具潜力的CO_(2)利用方式。微藻不仅生长速率快而且可以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燃煤电厂实现烟气脱碳的最理想策略。在CCUS技术中,微藻固碳是极具潜力的CO_(2)利用方式。微藻不仅生长速率快而且可以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微藻产/制品。然而,由于光能和CO_(2)利用率低,微藻固碳目前的经济可行性还达不到商业化要求,仍需进一步研究。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剖析了微藻悬浮液中烟气溶解、转化、被利用的过程以及光衰减现象;讨论了CO_(2)、光质及其强度等因素对微藻生长和固碳性能的影响。其次,从选育高固碳能力藻种、增强CO_(2)传质和优化光供给策略三方面综述了提高微藻CO_(2)固定效率和光合效率的方法;扼要地阐明了其中原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最后,展望了微藻生物质的利用方向,为微藻固碳在实现我国“双碳”目标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固碳 烟气脱碳 co_(2)利用 光衰减 燃煤电厂烟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