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变量优选与机器学习的农田CO_(2)排放通量反演模型研究
1
作者 赵文举 丁磊 +3 位作者 俞海英 马宏 曾凯 杨鹏涛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8-410,共13页
为准确获取农田CO_(2)排放通量和精准监测温室气体排放,采集CO_(2)实测数据,基于光谱影像数据,提取各采样点光谱反射率,在此基础上引入红边波段改进光谱指数,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皮尔逊相... 为准确获取农田CO_(2)排放通量和精准监测温室气体排放,采集CO_(2)实测数据,基于光谱影像数据,提取各采样点光谱反射率,在此基础上引入红边波段改进光谱指数,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皮尔逊相关系数法(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优选出的特征变量作为模型输入组,基于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机器学习算法,构建36个番茄农田不同生育期CO_(2)排放通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PCC-GRA变量优选方法构建的模型精度优于VIP和PCC法构建的模型,LightGBM的反演效果整体优于BPNN和RF模型,反演结果能真实反映番茄农田不同生育期CO_(2)排放通量。对比各生育期不同模型反演精度,LightGBM在生长期、开花坐果期、成熟期的反演效果优于其他模型,验证集决定系数R_(p)^(2)分别为0.741、0.818、0.779,均方根误差RMSE_(p)分别为0.035、0.040、0.229 mg/(m^(2)·h),平均绝对误差MAE_(p)分别为0.028、0.034、0.022 mg/(m^(2)·h),其中开花坐果期反演精度表现最优。在果实膨大期,RF反演效果优于其他模型,R_(p)^(2)为0.767,RMSEp为0.031 mg/(m^(2)·h),MAEp为0.360 mg/(m^(2)·h),且基于最佳反演模型PCC-GRA-LightGBM得到的全生育期CO_(2)排放通量动态变化曲线可较为真实地反映研究区CO_(2)排放通量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农田CO_(2)排放通量的精细化监测与估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co_(2)排放通量 光谱指数 变量优选 LightGBM 反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施沸石和有机肥对砂质农田春玉米土壤CO_(2)排放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王学霞 张雪莲 +4 位作者 陈延华 曹兵 许佳妮 樊兆希 王甲辰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探究沸石与有机肥增施对作物增产及土壤CO_(2)排放特征及碳平衡的各自特征及二者协同效应,为华北砂质潮土固碳、增产的高效农田管理模式提供依据。以北京市大兴区砂质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微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 探究沸石与有机肥增施对作物增产及土壤CO_(2)排放特征及碳平衡的各自特征及二者协同效应,为华北砂质潮土固碳、增产的高效农田管理模式提供依据。以北京市大兴区砂质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微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增施沸石(T2)、增施有机肥(T3)、增施沸石和有机肥(T4)5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土壤CO_(2)排放、土壤碳平衡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了18.25%。在玉米生长初期和施肥后,各处理土壤CO_(2)排放速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波动趋势。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T3>T1>T4>T2>CK,与T1处理相比,T2、T4和T3处理其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9.44%、2.39%和增加了6.78%;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其排放量显著增加了15.19%。与T1处理相比,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土壤固碳潜力,增幅分别为15.13%、25.45%和17.97%、19.92%,而使作物碳排放速率分别显著降低了20.93%和22.73%。相关分析表明,增施沸石与有机肥处理通过增加土壤湿度及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而降低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增加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由此,增施沸石与有机肥处理可以作为华北砂质潮土春玉米固碳、增产的适宜农田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土壤 co_(2)排放 玉米 产量 沸石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下小麦季施用缓释氮肥对大豆季N_(2)O排放的后效作用
3
作者 韩语燕 白海霞 +5 位作者 段若男 郝兴宇 张东升 宗毓铮 史鑫蕊 李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7,共10页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l^(−1)(环境CO_(2)浓度)和600μmol·mol^(−1)],并在小麦-大豆轮作小麦季各环境处理下设置两种肥料处理(常规尿素和缓释尿素),大豆季不施肥;对大豆季整个生育期N_(2)O排放、鼓粒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硝化和反硝化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探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前茬作物施用缓释肥对后茬作物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大豆生育后期。与施用常规尿素相比,小麦季施用缓释肥在升高温度(ET)处理下,N_(2)O排放总量降低38.46%,CK、升高CO_(2)浓度(EC)以及CO_(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ECT)处理下施用缓释肥时N_(2)O排放总量分别增加80.76%、82.35%和11.96%。与CK处理相比,ET处理加快了大豆鼓粒期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了N_(2)O排放;EC处理对N_(2)O排放无显著影响。EC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在鼓粒期和成熟期略有增加,铵态氮含量在成熟期显著增加,在鼓粒期,主要是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成熟期是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在施用常规尿素时,ECT与ET处理N_(2)O排放量无显著差异。总之,在未来气温增加时,N_(2)O排放量增加,合理施用缓释肥可以降低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大豆轮作 大豆季 温度升高 co_(2)浓度升高 缓释肥 土壤氮素 N_(2)O排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颜科宇 李靖 +3 位作者 陈正发 段青松 王道祥 胡燕梅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9,157,共11页
[目的]探析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影响,为红壤坡耕地绿色低碳耕作模式构建与耕作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设置横坡垄作(RT)、顺坡垄作(DT)、覆膜耕作(PM)和传统耕作(CT)4种典型耕作措施试验小区... [目的]探析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影响,为红壤坡耕地绿色低碳耕作模式构建与耕作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设置横坡垄作(RT)、顺坡垄作(DT)、覆膜耕作(PM)和传统耕作(CT)4种典型耕作措施试验小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CO_(2)排放间的响应关系,并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的降碳增产综合效益。[结果]RT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总体较高,可显著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p<0.05),DT则相反;PM的土壤温度及含水率显著高于其余耕作措施,RT和DT为代表的垄作措施显著高于CT。在作物生育期内,不同耕作措施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在60.53~818.90 mg/(m^(2)·h),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波动趋势,耕作措施间土壤CO_(2)累计排放量大小关系为PM>DT>CT>RT,RT可显著减少3.4%~22.4%(p<0.05),而作物生育期间为花粒期>穗期>苗期。降雨侵蚀对红壤坡耕地土壤CO_(2)排放具有明显“Birch效应”,降雨侵蚀后耕作措施间土壤CO_(2)排放通量大小关系为DT>PM>CT>RT。红壤坡耕地主要通过调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全氮和容重来影响土壤CO_(2)排放通量。[结论]RT对降低土壤CO_(2)排放及增加作物产量具有积极作用,可优先在南方红壤坡耕地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排放 耕作措施 红壤坡耕地 作物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的发展应用及启示
5
作者 张春雷 舒安杰 +6 位作者 赵良 周群博 李启明 邱波 杨阳 王利国 黄海威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6,共15页
为了推动我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系统研究了美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状况,并对我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技术发展的工... 为了推动我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系统研究了美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状况,并对我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技术发展的工作建议。研究表明,美国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制定了详细的法规标准,为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的行业应用提供了制度依据;美国国家级科研机构针对CEMS应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发挥了重要的研发支撑作用。目前,美国火电行业已大量采用CEMS监测CO_(2)排放,对应机组数量占火电机组总量的比重约为15%,监测所得CO_(2)排放量占火电行业CO_(2)排放总量的58%。其中,煤电机组主要采用CEMS监测CO_(2)排放,气电及油电机组主要使用核算法核算CO_(2)排放。CEMS测量准确度较高,所得烟气流量和CO_(2)浓度的相对准确度中位数约为2%。当前,我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整体上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面临制度尚不完善、测量准确性有待提升、试验研究论证不足、数据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借鉴美国经验,从制度建设、研发支撑、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加快完善配套法规标准、发挥国家级科研机构支撑作用、加强烟气流量测量技术及准确度评价方法研究、重视试验研究论证等4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火电 co_(2) 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克森美孚公司采用新型氢气燃烧器降低CO_(2)排放
6
作者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4-174,共1页
近日,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公司表示,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贝敦(Baytown)的蒸汽裂解炉采用新型燃烧器,可以使用高纯度H_(2)燃料,CO_(2)排放量减少约90%,有望助力烯烃行业减少碳排放。据悉,埃克森美孚公司在贝敦的一台蒸汽裂解炉安装... 近日,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公司表示,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贝敦(Baytown)的蒸汽裂解炉采用新型燃烧器,可以使用高纯度H_(2)燃料,CO_(2)排放量减少约90%,有望助力烯烃行业减少碳排放。据悉,埃克森美孚公司在贝敦的一台蒸汽裂解炉安装了44个燃烧器,使用纯度98%的H_(2)作为燃料,于2024年12月开始工业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其使用H_(2)作为燃料的裂解炉所生产的乙烯以及其他烯烃的品质,与传统工艺中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裂解炉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埃克森美孚 新型氢气燃烧器 蒸汽裂解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畜牧CO_(2)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李军豪 杨国靖 +3 位作者 裴孝东 石贵 王娅 周立华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共16页
畜牧CO_(2)排放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分析了青海省2008-2018年畜牧CO_(2)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了各因素对畜牧CO_(2)排放强度时空演变的影响强度及其交互作用。研究发现:1)随着青海省生态保护措施的实... 畜牧CO_(2)排放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分析了青海省2008-2018年畜牧CO_(2)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了各因素对畜牧CO_(2)排放强度时空演变的影响强度及其交互作用。研究发现:1)随着青海省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和生态畜牧业建设,2000-2018年畜牧CO_(2)排放强度减少了48.05%,畜牧业显示出低碳发展的趋势;2)2008-2018年间,畜牧业的CO_(2)排放强度重心向西偏南迁移了17.99 km。截至2018年,畜牧CO_(2)排放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格局。这表明青海省南部地区仍具有较大的畜牧CO_(2)减排潜力,急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业养殖技术升级;3)畜牧CO_(2)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从自然、经济、市场需求等综合因素转变为牧业产值、城镇化等经济发展水平指标;4)畜牧经济水平与产品结构因子的交互作用逐渐替代自然禀赋与其他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成为影响畜牧CO_(2)排放强度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通过生态畜牧业建设,逐渐摆脱了依靠自然禀赋的传统粗放型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畜牧CO_(2)减排。但其仍存在较大的畜牧CO_(2)减排空间,需继续推动生态畜牧业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保障畜牧业的低碳发展。本研究可为青海省畜牧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制定畜牧业减排的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畜牧业 排放强度 地理探测器 co_(2)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不同生长阶段土壤CO_(2)排放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8
作者 张翠娟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9期42-44,共3页
为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提高土壤CO_(2)排放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研究以不同生长阶段的白菜为例,重点分析了土壤CO_(2)排放的监测方法,阐述了其在农业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优化农业排放控制的建议... 为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提高土壤CO_(2)排放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研究以不同生长阶段的白菜为例,重点分析了土壤CO_(2)排放的监测方法,阐述了其在农业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优化农业排放控制的建议。通过实地监测与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外气体分析法和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能够准确测量土壤CO_(2)排放量,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农业排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土壤 co_(2)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建筑业CO_(2)排放峰值及达峰时间预测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永河 蒋永棋 +1 位作者 黄子航 缪彬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4,共7页
建筑业减碳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运用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从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运行碳排放和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对云南省建筑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予以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 建筑业减碳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运用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从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运行碳排放和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对云南省建筑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予以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出云南省建筑业CO_(2)排放系统仿真模型,从而揭示预测出不同情境下云南省建筑业CO_(2)排放的预期峰值和时间。模拟结果表明:在高碳情景下,云南省建筑业将于2038年实现碳达峰,峰值为1091.33百万吨;而在低碳情景和基准情景下,云南省建筑业将于2035年实现碳达峰,其峰值分别为455.91百万吨、942.04百万吨。最后,给出促进云南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co_(2)排放 峰值预测 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变化对湿地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吕海波 张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46,54,共7页
为研究水位变化幅度和周期对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影响,采集黄河小北干流区原状土样进行为期1161 h的室内水位控制监测试验,分高水位波动(a)、低水位波动(b)、干旱胁迫(c)和参照组(d)4组进行对比,分析5个阶段的CO_(2)排放速率、DOC(可... 为研究水位变化幅度和周期对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影响,采集黄河小北干流区原状土样进行为期1161 h的室内水位控制监测试验,分高水位波动(a)、低水位波动(b)、干旱胁迫(c)和参照组(d)4组进行对比,分析5个阶段的CO_(2)排放速率、DOC(可溶性有机碳)和DOC/DON(可溶性有机氮)数据。在监测全过程中CO_(2)排放速率平均值分别为0.23、0.22、0.16、0.22μmol/(cm2·h),水位变化整体造成0.35倍、-0.18倍、-0.11倍、-0.24倍的改变。相较于监测过程的平均值,水位变化造成a、b、c、d 4组-0.72~2.48倍、-0.86~1.18倍、-0.97~1.44倍、-0.85~0.70倍的过程性波动,CO_(2)排放速率表现出“上升—衰弱—恢复”的特征。相较于前一阶段平均值数据,水位下降后(阶段Ⅰ)a、b、c 3组发生2.48、1.18、1.44倍的上升,持续时间91.5 h后又发生0.18、0.43和0.27倍的下降(阶段Ⅰf);监测279.9 h时的水位上升造成a、b、c 3组较前一阶段明显上升(阶段Ⅱ),48.5 h后a、b、c 3组排放速率下降(阶段Ⅱf);664 h时的水位上升(阶段Ⅲ、Ⅲf)造成的影响类似于前一阶段,在监测最后的240 h内(阶段Ⅳ),4组较Ⅲf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0~5 cm和5~10 cm土壤DOC含量和DOC/DON值受水位变化影响明显,出现初期上升和后期下降的趋势。水位变化对湿地土壤CO_(2)排放表现出大幅度、长时间的影响,水位变化对湿地土壤CO_(2)排放速率影响显著且具有阶段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土壤碳排放 co_(2)排放速率 水位变化 可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齐智娟 徐敬文 +3 位作者 张忠学 宋芳 李铁成 孙嘉璐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293,共10页
为探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秸秆离田(S0,对照)、秸秆覆盖还田(S1)、秸秆旋耕还田(S2)3种秸秆还田方式,同时设置常规施加氮肥(N,250kg/hm^(2))与不施加氮肥(W,0... 为探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秸秆离田(S0,对照)、秸秆覆盖还田(S1)、秸秆旋耕还田(S2)3种秸秆还田方式,同时设置常规施加氮肥(N,250kg/hm^(2))与不施加氮肥(W,0kg/hm^(2),对照)2种施氮模式,共计6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土壤CO_(2)排放通量以及玉米收获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探究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的关系,并分析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N、S1N、S0N、S2W、S1W、S0W,其中S2N处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较S0W处理显著增加70.31%(P<0.05)。在相同施氮模式下,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SOC、DOC、MBC含量,且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S1N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3534.4kg/hm^(2),作物碳排放速率最低,为0.122kg/kg。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值均为正值,表现为较强的碳“汇”,其中S1N处理碳平衡值和土壤固碳潜力最大,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13.12%~94.05%、3.49%~25.32%。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氮(S1N处理)可以实现黑土玉米田土壤固碳减排和作物增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田 黑土 秸秆还田 氮肥 co_(2)排放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特征和减排路径研究——基于ARIMA-LEAP模型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浩 胡静茹 +2 位作者 王寿兵 张挺峰 方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31-3543,共13页
为了消除对于未来粗钢、钢材以及生铁产量预测主观性,基于时间序列中的ARIMA模型,对未来相关产量进行客观预测,构建了中国钢铁行业ARIMA-LEAP模型,并以2020年为基准年,每5a为时间节点,研究了2020~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不同情景下全流程及... 为了消除对于未来粗钢、钢材以及生铁产量预测主观性,基于时间序列中的ARIMA模型,对未来相关产量进行客观预测,构建了中国钢铁行业ARIMA-LEAP模型,并以2020年为基准年,每5a为时间节点,研究了2020~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不同情景下全流程及各工序的CO_(2)排放情况.在技术进步中考虑了氢还原炼铁技术,在能源结构调整中考虑了发电方式调整,在此基础上分别设置了4种单一情景和4种组合情景来研究其减排潜力.结果表明,4种组合情景下的含有规模减排的3种组合情景CO_(2)减排潜力均高于单一情景.其中SUR+TER、SUR+STR和综合减排情景可以在2030年实现达峰,达峰年均为2021年,达峰时CO_(2)排放量分别为13.225亿t、13.359亿t和13.289亿t.单一情景中相较于基准情景CO_(2)减排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规模减排情景(SUR)、结构减排情景(STR)、技术减排情景(TAR),在2030年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减排量分别为493.1Mt、247.8Mt以及105.1Mt.借助LEAP模型的能源核算以及CO_(2)排放核算功能,研究了综合减排情景下2020~2030年不同工序,不同能源的CO_(2)排量,其中CO_(2)排放较多的3个工序为炼铁、轧钢以及烧结工序,产生CO_(2)较多的4种能源为洗精煤、喷煤粉、电力以及焦炭,其中洗精煤CO_(2)排放量更是达到10Bt级,而其余3种能源也达到Bt级.确定了中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特征.对技术减排以及结构减排成本进行简单比较,制定中国钢铁行业CO_(2)减排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P模型 钢铁行业 co_(2) 排放特征 减排路径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改性CuZnAlY催化剂对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影响
13
作者 王雷 崔海涛 +4 位作者 李国强 李枫 李彪 刘刚 李磊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2,共11页
CO_(2)加氢制备甲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Mg对CuZnAlY催化剂进行改性,并系统研究了其对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的影响。通过XRD、TPR、TPD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Mg的添加... CO_(2)加氢制备甲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Mg对CuZnAlY催化剂进行改性,并系统研究了其对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的影响。通过XRD、TPR、TPD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Mg的添加构筑了合适的碱性位点,增强了CO_(2)吸附能力,提升了CO_(2)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其中CZAYM_(2.5)复合催化剂时空产率最高,在T=250℃,P=3.0 MPa,GHSV=4000 mL/(mL·h),反应气n(H2)∶n(CO_(2))=3∶1(物质的量比)条件下,CO_(2)转化率、甲醇选择性和甲醇时空产率分别达到了18.95%、51.49%和0.1549 g/(g·h)。在提高反应压力P=5.0 MPa条件下进行了720 h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CO_(2)转化率达到了22.00%,CH_(3)OH选择性保持在63.00%左右,时空产率保持在0.2100 g/(g·h)左右,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co_(2)加氢 甲醇 复合催化剂 Mg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优化施氮对淹水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薇 王圆媛 +3 位作者 刘超 伍翥嵘 李琪 胡正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6-1676,共11页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设置4个处理,即环境CO_(2)浓度+施氮250 kg·hm^(-2)(CK)、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250 kg·hm^(-2)(C+)、环境CO_(2)浓度+施氮150 kg·hm^(-2)(N-)、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150 kg·hm^(-2)(C+N-),分析了稻田CH4累积排放量(CAC)、水稻生物量及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处理使CAC/产量显著提高了16.93%,N-处理使CAC/产量显著降低了13.33%,C+N-处理使CAC/产量降低了7.89%,但不显著;N-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C+处理对CAC、CAC/产量、水稻生物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促进作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基于可溶性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的线性模型,可解释稻田CH4累积排放64%的变异。综上,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氮肥减施可通过影响土壤碳、氮基质及土壤脲酶活性来调节稻田CH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升高 氮肥减施 CH4排放 水稻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被引量:3
15
作者 秦硕璞 李婷 +6 位作者 张雅京 杨淼 郝一涵 汪明明 马欣悦 王辰星 严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36-7551,共16页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高消耗、高投入、高需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着中国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源非CO_(2)气体以极具增温潜势的CH_(4)和N_(2)O为主,控制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高消耗、高投入、高需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着中国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源非CO_(2)气体以极具增温潜势的CH_(4)和N_(2)O为主,控制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我国农业系统非CO_(2)温室气体核算尚处于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之中,在估算方法、模型参数等方面还未形成一套完整和公认的体系。研究参考IPCC分类法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农业系统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废弃物的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以2020年为基准对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了核算。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系统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2801.68万t CO_(2)-e,CH_(4)是农业系统排放贡献最大的温室气体。我国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类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西北、华北、西南以畜牧业温室气体为主导,华东、华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导,东北、华中地区较为特殊,主导类型相对复杂;农业废弃物排放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地区。研究所构建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可充分体现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体现各省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结构,有利于各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规划政策,可为降低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核算研究中的不确定性、为碳中和实现过程中明确农业系统的温室气体贡献提供方法支持与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温室气体 农业系统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高温热浪时期大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解析
16
作者 杨钟昊 肖薇 +6 位作者 朱梦晶 胡诚 胡凝 杨樱 黄文晶 单萌 李旭辉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34-3643,共10页
为明晰高温热浪时期城市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原因,基于WRF-STILT大气传输模型、EDGAR人为源排放清单和高精度激光光谱分析仪的观测数据结合贝叶斯优化反演算法对长三角典型城市——杭州大气CO_(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热浪对大... 为明晰高温热浪时期城市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原因,基于WRF-STILT大气传输模型、EDGAR人为源排放清单和高精度激光光谱分析仪的观测数据结合贝叶斯优化反演算法对长三角典型城市——杭州大气CO_(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热浪对大气CO_(2)浓度产生显著影响:高温热浪期间的日间大气CO_(2)浓度低于非高温热浪时期,而夜间的CO_(2)浓度高于非高温热浪时期;观测站点的空间代表性和CO_(2)排放变化是影响杭州市大气CO_(2)浓度的主要原因;高温热浪使得大气CO_(2)浓度观测站点空间代表性产生显著差异:高温热浪使得局地排放占80.5%,而非高温热浪时期仅占51.6%,高温热浪时期空间代表范围较小;高温热浪时期不同人为源部门的CO_(2)排放表现出显著差异:制造业部门,能源部门和炼油转化部门CO_(2)排放水平在高温热浪时提高,运输部门在高温热浪期间的CO_(2)排放水平则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WRF-STILT模型 co_(2)排放 空间代表性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7
作者 田茜 杨芳 +1 位作者 王召欢 张庆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8-1939,共12页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土壤CO_(2)排放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二氧化碳交换的最大通量之一,当前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暖及...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土壤CO_(2)排放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二氧化碳交换的最大通量之一,当前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楚,限制了对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影响机制的深入认识。旨在明确全球变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充分收集全球范围内的相关野外试验文献81篇,提取出65个研究位置和213组相关研究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分析其与海拔、气候、土壤含水量、容重(BD)、pH、全氮(TN)和土壤有机碳(SOC)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对增温整体有显著的正向响应,在农、林、草生态系统中,增温使土壤CO_(2)排放分别显著增加13.1%、18.0%、5.9%(P<0.05),森林生态系统对增温响应的正效应最强烈;增温能在短时期内促进土壤呼吸,但随着增温持续时间增加,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会降低,对温度变化产生适应性,从而使其对增温的响应能力减弱;响应特征受到环境因子、土壤特性以及其他试验条件等的影响,绝大多数条件下对增温表现出显著的正响应特征,不同影响因子之间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增温通常能够改变植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从而影响到植被根际呼吸和土壤呼吸速率。相关分析表明,海拔对土壤CO_(2)排放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仪器嵌入土壤深度则对土壤CO_(2)排放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全球土壤CO_(2)排放的时空变化格局有重要意义,也为准确评价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碳汇功能及其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排放 土壤呼吸 陆地生态系统 增温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集中深还田对旱地土壤CO_(2)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宇 李金 +3 位作者 毕润学 金鑫鑫 范庆锋 邹洪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7-1033,共7页
为探究秸秆深还条件下不同还田量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于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CK(无秸秆还田)、T1(全量还田,10 500 kg/hm^(2))、T2(倍量还田,21 000 kg/hm^(2)),通过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测定土壤CO_(2)排放速率... 为探究秸秆深还条件下不同还田量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于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CK(无秸秆还田)、T1(全量还田,10 500 kg/hm^(2))、T2(倍量还田,21 000 kg/hm^(2)),通过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测定土壤CO_(2)排放速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提高了CO_(2)排放速率,其中倍量还田与全量还田的CO_(2)累积排放量明显大于无秸秆还田(P<0.01),分别增加了92.53%和61.95%;(2)各处理CO_(2)排放速率在土壤温度为30℃、24%含水量时达到最大,且土壤温度与水分的双因素拟合模型相较于单因素模型更好(R2为0.488~0.583),说明CO_(2)排放速率受土壤温度和水分共同调控;(3)还田100 d后秸秆干物质残留量为25.54%~28.21%,其腐解程度与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正相关,且秸秆腐解后,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促进了CO_(2)排放。综上所述,土壤CO_(2)排放特征受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其他土壤养分共同作用,且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能够提升土壤养分,增加CO_(2)排放,促进土壤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秸秆还田量 co_(2)排放 秸秆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的国际经验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春雷 赵良 +4 位作者 刘逍 黄海威 赵勇 彭思龙 舒印彪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51,共18页
为了推动我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助力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本文在文献调研、专家研讨、技术剖析的基础上,以美国、欧盟等为重点,从应用机组类型、实施标准制定、失效应对措施、监测技术选型、关键技术研发... 为了推动我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助力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本文在文献调研、专家研讨、技术剖析的基础上,以美国、欧盟等为重点,从应用机组类型、实施标准制定、失效应对措施、监测技术选型、关键技术研发、支撑火电低碳化发展、监测报告核查、测量准确度评价等8个方面,对国际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的发展经验进行了分析。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火电CO_(2)排放连续监测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建议:充分考虑技术应用特点和我国火电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法规;加快完善技术实施标准规范,增强标准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强化对已有烟气流量计测量情况的统计分析,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加强火电烟气流量测量研究工作,提升CO_(2)排放连续监测技术水平;推进数字化技术在监测报告核查中的应用,支撑CO_(2)排放连续监测的闭环管理;健全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测量准确度评价标准体系,提升我国碳排放数据的国际认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火电 co_(2)排放 连续监测 连续排放监测系统 碳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武熳秋 商东耀 +4 位作者 帅斯樑 曹琰梅 柯浩楠 胡正华 李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2,共8页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基于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水稻试验,以“南粳9108”为试验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_(4)通量。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CK)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基于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水稻试验,以“南粳9108”为试验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_(4)通量。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CK)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增(C_(1)处理,从2016年开始逐年增加40μmol·mol^(-1),至2018年增加120μmol·mol^(-1))和骤增(C_(2)处理,CO_(2)浓度每年均增加200μmol·mol^(-1))处理;在常规施氮量(N 1处理,25 g·m^(-2))的基础上设置氮肥减施处理(N_(2)处理,15 g·m^(-2))。结果表明,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量均没有改变稻田CH_(4)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整个生育期,CO_(2)浓度缓增、骤增对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量无显著影响。在C_(2)条件下,与N 1处理相比,N_(2)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降低45.2%(P=0.037),同时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量显著增加63.3%(P=0.008)。综上所述,随着CO_(2)浓度升高,氮肥减施至15 g·m^(-2)会减少水稻产量,同时增加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o_(2)浓度 氮肥 CH_(4)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