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CA的CO_(2)捕集-甲烷化一体化技术碳足迹分析
1
作者 付紫君 宋学行 +5 位作者 沈群 王晓波 顾佳名 汪丹峰 魏伟 孙楠楠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79-2887,共9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缺点。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则通过将CO_(2)吸附和催化转化集成的策略来克服以上缺点。近年来,研究者们探究...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缺点。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则通过将CO_(2)吸附和催化转化集成的策略来克服以上缺点。近年来,研究者们探究了碳捕集与不同的CO_(2)转化途径集成的可行性,其中甲烷化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减排技术,评估其低碳性能对于提升技术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本文作者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利用Aspen plus对CO_(2)捕集-甲烷化一体化技术(ICCC-CH_(4))进行工艺模拟,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该工艺过程碳足迹核算方法学模型,对该技术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发现,在目前电网条件下,ICCC-CH_(4)技术碳排放量为0.22kg CO_(2)/MJ;在目前风电、水电和核电条件下,该技术甚至可以实现负碳排放。未来随着碱性电解水电解效率的提升,在光伏发电条件下,该技术有望在2030年实现近零碳排放。此外,通过提高氢气利用率,发现该技术碳排放量下降至0.207kg CO_(2)/MJ,相比当前水平下降6%。然而,提升双功能催化剂材料性能对于碳排放量的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转化一体化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甲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x)Co_(y)Ca_(3)Al双功能材料用于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制合成气
2
作者 汪柯 胡登 +2 位作者 王星博 孙楠楠 魏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88-2897,共10页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用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integrated carbon capture and conversion,ICCC)技术方案,通过将碳捕集过程与碳转化过程相耦合,避免CO_(2)捕集材料再生所需的大量能耗,从而降低CCUS捕集过程成本。实验以Fe、Co基非贵金属作为催化组分,Ca为吸附组分,采用并流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FexCoyCa_(3)Al系列双功能材料,应用于ICCC制备合成气过程,探究了Fe/Co对双功能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H2-程序升温还原、CO_(2)-程序升温脱附等对双功能材料进行表征,相关结果表明双功能材料Fe、Co、Ca、Al等元素分布均匀,未出现团聚现象,Fe-Co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升了双功能材料的一体化性能。在优化条件下,Fe_(0.5)Co_(0.5)Ca_(3)Al材料CO_(2)捕集容量为11.05mmol/g,CO产率达到11.94mmol/(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转化一体化 逆水煤气变换 合成气 双功能材料 温室气体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加氢转化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赵传文 黄浦 郭亚飞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共20页
开发与应用CO_(2)捕集-加氢转化一体化技术是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具有吸附和催化组分的双功能材料研发与优化是技术核心。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主要科研机构对应用于CO_(2)捕集原位甲烷化和原... 开发与应用CO_(2)捕集-加氢转化一体化技术是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具有吸附和催化组分的双功能材料研发与优化是技术核心。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主要科研机构对应用于CO_(2)捕集原位甲烷化和原位逆水煤气变换这2类主要CO_(2)捕集-加氢转化一体化技术双功能材料的主要工作,包括合成方法、吸附性能、反应动力学、促进机理、失活机理和应用模式等方面,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科研机构在CO_(2)捕集-加氢转化一体化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DFM是兼具催化和吸附组分的复合材料,在催化组分选择上,贵金属催化剂虽然活性高,但成本昂贵,Ni基催化剂成本较低,但还原性较差、在含氧气氛下易失活;在吸附组分选择上,金属氧化物(如CaO、MgO)和碱金属碳酸盐(如Na 2 CO 3、K 2 CO 3)是具有潜力的吸附组分,特别是MgO和CaO因其理论吸附量高而被视为最有前景的吸附组分,尽管面临实际吸附量不理想和循环稳定性差的挑战。目前研究主要通过碱金属熔盐掺杂提升MgO实际吸附量,通过掺杂金属助剂(如La、Co、Fe等)提高CaO吸附剂的循环性能和抗烧结能力。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速率高度依赖于H 2分压,通过调节吸附和催化的时间可提高CH 4平均产量。ICCU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钢铁、能源、化工等关键领域。然而,全面评估技术的环境影响,特别是从生命周期评估(LCA)角度,对于全面理解ICCU技术的环境可持续性及其在碳减排中的贡献至关重要。未来,通过持续研究和技术创新,解决现有挑战,ICCU技术有望在工业化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果,为全球碳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转化一体化技术 吸附-催化双功能材料 甲烷化 逆水煤气变换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O原位与非原位CO_(2)捕集的煤底灰催化生物质气化制氢工艺模拟
4
作者 张传昊 刘吉 +3 位作者 傅国志 胡斌 马宗虎 杜小泽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使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煤底灰催化生物质气化制氢模型,将其分别与非原位和原位的CO_(2)捕集系统耦合,研究温度、压力、钙料比、水料比与煤底灰催化剂添加量对产品合成气组分与氢产率的影响。煤底灰有利于气化制氢,可显著提高H_(2)产率... 使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煤底灰催化生物质气化制氢模型,将其分别与非原位和原位的CO_(2)捕集系统耦合,研究温度、压力、钙料比、水料比与煤底灰催化剂添加量对产品合成气组分与氢产率的影响。煤底灰有利于气化制氢,可显著提高H_(2)产率。CaO非原位CO_(2)捕集对生物质气化制氢的H_(2)产率无影响,但能显著降低CO_(2)排放,H_(2)体积分数最高可达81.0%,H_(2)产率最高可达106.0 g/kg。CaO原位吸收增强的制氢工艺能够促进生物质气化并将H_(2)产率提高至110.5 g/kg,相应的H_(2)体积分数为85.7%,但该工艺脱碳能力不及前者。基于平准化制氢成本,CaO原位吸收增强相比于CaO非原位CO_(2)捕集具有更低的成本,且后者受制氢规模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气化 制氢 co_(2) 煤底灰 技术-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碱性吸收剂碳捕集及CO_(2)富液生物再生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敏楠 张佳音 +6 位作者 张新妙 徐恒 栾金义 陆丁香 赵鹏宇 陈湘泽 武振康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88,共9页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工艺能利用CO_(2)转化过程同步实现CO_(2)富液再生,有望降低碳捕集转化整体成本。为评价生物甲烷化与碳捕集耦合的可行性,首先,在填料塔中考察了以4.2 g/L NaHCO_(3)、6 g/L Na_(2)CO_(3)、微生物营养液配制的弱碱性吸...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工艺能利用CO_(2)转化过程同步实现CO_(2)富液再生,有望降低碳捕集转化整体成本。为评价生物甲烷化与碳捕集耦合的可行性,首先,在填料塔中考察了以4.2 g/L NaHCO_(3)、6 g/L Na_(2)CO_(3)、微生物营养液配制的弱碱性吸收剂(pH=10)对模拟烟气中CO_(2)的吸收性能;其次,在厌氧瓶内利用生物甲烷化过程对CO_(2)富液开展5个周期的循环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填料塔气体流量≤1.0 L/min时,随液体流量增加,所有试验组CO_(2)去除率逐渐上升并能稳定在80%以上,该填料塔液体流量宜≤0.9 L/min;不同气体流量(0.4~1.2 L/min)下填料塔体积总传质系数基本稳定在17~19 mol/(h·kPa·m^(3));CO_(2)吸收导致吸收液中NaHCO_(3)增加、Na_(2)CO_(3)减少,二者变量比值在1.2~1.9。气体流量为0.6 L/min、液体流量为0.7 L/min时,在维持80%以上CO_(2)去除率的前提下,该弱碱性吸收剂可循环使用6次,此时活性组分CO_(3)^(2-)利用率达89.5%,形成的CO_(2)富液中总无机碳量为0.127 mol/L,pH为8.82,能为生物甲烷化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CO_(2)富液循环生物再生试验表明,每次再生后的吸收剂CO_(2)吸收量基本稳定在69.6~78.6 mmol/L,且再生期间CH 4产生过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再生试验后,Firmicutes、Actinobacteriota等耐碱性门水平细菌得到一定富集;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在再生前后古菌属中占比均接近99%,但再生试验期间弱碱性环境导致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降低了19.5%,unclassified_f_Methanobacteriaceae增加了18.7%。初步证实了碳捕集耦合生物甲烷化工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一体化 吸收剂 co_(2)富液 生物再生 生物甲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CO_(2)捕集技术的CO_(2)耦合绿氢制甲醇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季东 王健 +6 位作者 王可 李婧玮 孟文亮 杨勇 李贵贤 王东亮 周怀荣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565-4575,共11页
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CO_(2),我国也由此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CO_(2)捕集以及转化制液体燃料和化学品是双碳目标下行之有效的碳减排措施之一,不仅可以实现CO... 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CO_(2),我国也由此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CO_(2)捕集以及转化制液体燃料和化学品是双碳目标下行之有效的碳减排措施之一,不仅可以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同时也缓解了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本文以燃煤电厂烟气CO_(2)捕集和CO_(2)合成甲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于四种不同CO_(2)捕集技术的CO_(2)耦合绿氢制甲醇工艺。对四种不同CO_(2)捕集技术的CO_(2)制甲醇工艺进行了严格的稳态建模和模拟,分析和比较了不同CO_(2)捕集技术情景下的CO_(2)制甲醇工艺的技术和经济性能。结果表明,MEA、PCS、DMC和GMS情景的单位甲醇能耗分别是7.81、5.48、5.91和4.66 GJ/t CH_(3)OH,GMS情景的单位能耗最低,其次是PCS情景,但随着更高效相变吸收剂的开发,PCS情景的单位甲醇产品的能耗将降低至2.29~2.58 GJ/tCH_(3)OH。四种情景的总生产成本分别是4314、4204、4279和4367 CNY/t CH_(3)OH,PCS情景的成本最低,更具有经济优势。综合分析表明PCS情景的性能表现最好,为可用于燃煤电厂最佳的碳捕集技术,为CO_(2)高效合成燃料化学品提供方向,缓解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co_(2)制甲醇 模拟 过程系统 技术-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固废CO_(2)矿化协同减污降碳关键技术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磊 潘鑫 刘鲁豫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共12页
针对工业过程CO_(2)和固废排放的问题,减污降碳刻不容缓。CO_(2)矿化技术在封存CO_(2)的同时固废得到资源化利用,受到广泛关注。论述了不同工业固废作为CO_(2)矿化原料的利用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矿化工艺优缺点及CO_(2)矿化机理,总结了... 针对工业过程CO_(2)和固废排放的问题,减污降碳刻不容缓。CO_(2)矿化技术在封存CO_(2)的同时固废得到资源化利用,受到广泛关注。论述了不同工业固废作为CO_(2)矿化原料的利用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矿化工艺优缺点及CO_(2)矿化机理,总结了不同CO_(2)矿化工艺研究现状和工业化应用情况。研究发现,目前针对固废CO_(2)矿化缺乏机制性解释,无法有效控制金属离子的浸取过程和矿化过程中气液固传质的效率,同时矿化形成的碳酸盐产品存在粒径大、易团聚、功能单一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浸渍过程中表面溶剂扩散等控制浸取速率和程度的机制;深入研究碳酸盐成核结晶动力学机制及碳酸盐晶体形貌、粒度调控方法;构建煤基固废浸取、矿化溶质气-液-固传输模型,进行工艺参数优化和过程强化并确定放大规律;进一步加强CO_(2)矿化利用技术全生命周期和经济评价;最后,需加大CO_(2)矿化利用技术的中试、示范技术集成和成套工艺建设,为规模化减污降碳技术的工业化发展奠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工业固废 co_(2)矿化 吸收-矿化一体化 减污降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孙书桩 郭亚飞 +18 位作者 赵传文 邵斌 胡军 孙楠楠 李嘉楠 秦昌雷 金波 梁志武 张肖宇 刘文强 张毅然 曲雅琨 孙洪满 王耀祖 余柏呈 周会 赵虓仝 朱园 吴春飞 《洁净煤技术》 2025年第6期53-107,共55页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再生,避免了传统CCU技术中高耗能的温压变换再生和气体压缩储运等中间步骤,显示出极具竞争力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ICCU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与CO_(2)捕集集成的反应出发,分析应用于ICCU过程的“捕集-催化”双功能材料的设计准则,探讨材料与碳捕集与催化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解析原位催化转化的反应机理,以期为材料与过程的理性设计提供参考。结合非热催化转化技术,本文综述了前沿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在ICCU领域的发展前景与方向。基于ICCU设计思路耦合其他高碳排过程,拓展了相关的应用场景,为相关过程创新提供了思路。本综述总结了ICCU系统及双功能材料体系的发展现状、前景与机遇,从材料到过程进行了综合的评论,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及工业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与利用一体化 双功能材料 逆水煤气变换 甲烷化 甲烷干重整 co_(2) co_(2)催化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技术研究进展及对农业碳减排的展望 被引量:6
9
作者 年琳玉 王梦军 +1 位作者 孙笑阳 曹崇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共13页
为了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1.5℃。要实现这一目标亟须解决CO_(2)排放量攀升的问题,并部署CO_(2)净零排放的技术。其中农业碳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因此推进农业领域减... 为了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1.5℃。要实现这一目标亟须解决CO_(2)排放量攀升的问题,并部署CO_(2)净零排放的技术。其中农业碳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因此推进农业领域减排固碳技术是发展农业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介绍了CO_(2)捕集、封存及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利用化学、材料领域的物理化学等方法对CO_(2)进行捕集,并通过光电催化技术对CO_(2)进行高效转化;地质、海洋封存CO_(2)并通过矿物合成方法实现碳的循环再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将CO_(2)转化为燃料及化学物质,并对其在农业碳中和上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碳中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封存与转化技术 研究进展 农业碳中和 展望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