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闭煤矿CO_(2)封存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彭一轩 陈尚斌 +6 位作者 王阳 丁艳青 张卫强 杨鑫芋 杨国斌 钱静 刘爱斌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67-268,共2页
能源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大量煤矿因产能过剩和安全生产问题相继关闭,这些关闭煤矿仍有大量潜在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这些埋深超过800 m的封闭空间(地下空间资源和未采煤炭资源)是CO_(2)封存的理想场所。然而,在煤矿关闭前的开采阶段,长期... 能源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大量煤矿因产能过剩和安全生产问题相继关闭,这些关闭煤矿仍有大量潜在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这些埋深超过800 m的封闭空间(地下空间资源和未采煤炭资源)是CO_(2)封存的理想场所。然而,在煤矿关闭前的开采阶段,长期的开采使采空区上覆岩层发育不同程度的孔裂隙,在闭坑后这些孔裂隙系统继续发生演变,导致采空区发育大量开采裂隙,为注入煤层中的CO_(2)提供泄漏通道;CO_(2)注入后与煤层中的水结合形成弱酸性流体,与煤层顶底板发生一系列的流—固—热耦合作用,改变顶底板的矿物组成、孔裂隙结构,导致岩石的力学性能降低,进而影响盖层的封闭能力。封闭性良好的地质盖层是实现关闭煤矿安全封存CO_(2)的先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煤矿 微米CT Scco_(2)—H_(2)O—岩地球化学反应 co_(2)封存可行性 co_(2)封存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侏罗系油藏注CO_(2)吞吐可行性分析
2
作者 余凯 朱讯 +7 位作者 唐青松 余涛 洪海涛 秦春雨 张少敏 李柏颉 张新宇 唐闻强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29-332,共4页
基于川中侏罗系油藏储层特征、生产特征分析,结合致密油藏补能策略及CO_(2)源汇分析,并对川中侏罗系油藏重点井进行CO_(2)吞吐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川中侏罗系油藏注CO_(2)吞吐增油潜力较大,且不存在碳源问题,能够实现碳减排和原油增产双... 基于川中侏罗系油藏储层特征、生产特征分析,结合致密油藏补能策略及CO_(2)源汇分析,并对川中侏罗系油藏重点井进行CO_(2)吞吐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川中侏罗系油藏注CO_(2)吞吐增油潜力较大,且不存在碳源问题,能够实现碳减排和原油增产双向受益。重点井的衰竭式开发与注CO_(2)吞吐开发效果相比,CO_(2)吞吐增油效果明显,累产油量是衰竭式开发的1.76倍,同时,各参数对CO_(2)吞吐增油效果影响强度顺序为:焖井时间>注气速度>注入天数>注气时机>吞吐轮次。研究成果能为油藏后续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致密油 co_(2)封存 co_(2)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激发矿渣基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封存CO_(2)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健 李伟 +7 位作者 王立才 范建国 刘强 曹晓强 程卫民 王刚 关天举 宋长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8-225,共8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以工业固废为主要原料制备泡沫混凝土并将其用于CO_(2)封存,对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和CO_(2)的经济、高效封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炉矿渣为原料,选用NaOH为碱激发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以工业固废为主要原料制备泡沫混凝土并将其用于CO_(2)封存,对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和CO_(2)的经济、高效封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炉矿渣为原料,选用NaOH为碱激发剂,硬脂酸钠为稳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C12H25NAO4S,SDS)为发泡剂,制备了高孔隙的泡沫混凝土。探究了不同NaOH用量对矿渣基泡沫混凝土综合性能及封存CO_(2)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aOH用量的增加,泡沫混凝土的干密度逐渐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泡沫混凝土的内部孔隙分布不均匀,孔隙率大。SEM结果表明,当NaOH用量过高时泡沫发生破裂连通。XRD结果表明,矿渣基泡沫混凝土水化产物主要是C—S—H凝胶和Ht物相,Ht物相的层状结构使得材料的孔壁不够致密,从而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TGA结果表明,碳化过程中水化产物有效吸收CO_(2)转化成以CaCO3为主的碳酸盐,NaOH用量12%时,CO_(2)的封存量最高为89.74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激发 矿渣 泡沫混凝土 封存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水层CO_(2)封存稳定性评价指标建立及储层优选 被引量:1
4
作者 崔传智 李安慧 +2 位作者 李惊鸿 王俊康 马思源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9,共9页
盐水层中CO_(2)封存被认为是缓解温室效应的主要途径,而CO_(2)长期封存的稳定性受储层和注入参数的影响,目前评价盐水层CO_(2)长期封存稳定性仍缺乏统一的指标.为实现盐水层CO_(2)长期封存稳定性评价,优选能够实现CO_(2)稳定封存的储层... 盐水层中CO_(2)封存被认为是缓解温室效应的主要途径,而CO_(2)长期封存的稳定性受储层和注入参数的影响,目前评价盐水层CO_(2)长期封存稳定性仍缺乏统一的指标.为实现盐水层CO_(2)长期封存稳定性评价,优选能够实现CO_(2)稳定封存的储层和注气强度,提出将封存量和转化速率(或封存速率)作为CO_(2)长期封存稳定性的因素指标.考虑主控因素,基于数值模拟和非线性多元回归分析,结合变异系数法,建立CO_(2)不同封存方式长期封存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利用专家赋权法确定构造、残余、溶解和矿化4种封存方式的权重,建立综合考虑4种封存方式的CO_(2)长期封存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并对CO_(2)封存评价指标划分为较稳定、稳定和不稳定3个等级,实现矿场特定储层及注气强度下的CO_(2)封存稳定性评价.同时,建立储层参数及注入参数影响下的CO_(2)长期封存稳定性评价指标图版,对优选适合CO_(2)长期稳定封存的盐水层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科学与工程 co_(2)封存 盐水层 数值模拟 稳定性 评价指标 储层优选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断块型圈闭基于安全性CO_(2)地质封存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5
作者 孙东升 张顺康 +2 位作者 王智林 葛政俊 林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1-645,655,共6页
针对苏北盆地断块型圈闭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在综合考虑断层封闭性、盖层封闭性以及井筒安全性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室内实验等方法,明确了相应的安全性界限。在断层封闭性方面,建立了断层连通概率模型;在盖层封闭性方... 针对苏北盆地断块型圈闭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在综合考虑断层封闭性、盖层封闭性以及井筒安全性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室内实验等方法,明确了相应的安全性界限。在断层封闭性方面,建立了断层连通概率模型;在盖层封闭性方面,通过实验测试明确临界压力;在井筒安全性方面,建立了老井CO_(2)注入的标准。在明确断层、盖层及井筒安全边界的基础上,借助数值模拟技术,进行CO_(2)地质封存模拟并计算封存能力。在模拟的过程中,当断层、盖层或井筒的压力状况达到安全边界时,模型停止模拟计算。通过计算模拟模型中的CO_(2)封存量,分析封存位置所占孔隙体积等关键参数,建立了一种针对苏北断块型圈闭CO_(2)地质封存能力的计算方法。采用连续注气和排水注气2种方式,对苏北某断块型圈闭CO_(2)地质封存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圈闭主控断层的开启压力分别为42.9、44.8 MPa,盖层的突破压力最高达到40.5 MPa,套管的破裂压力为45 MPa,连续注气和排水注气对应的封存系数分别为0.04、0.03 t/m^(3)。在排水注气过程中,由于采水井采出一部分地层水,使得压力上升速度较连续注气更加缓慢,最终CO_(2)封存量更高。同时,由于排水注气方式下CO_(2)封存位置所占的孔隙体积出现了明显增加,使得CO_(2)封存系数反而比连续注气方式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断块型圈闭 安全性 数值模拟 封存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纳米粒子对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突破压力的影响
6
作者 李颖 梁浩 +5 位作者 李海涛 周军平 李可 LEONHARD Ganzer 黄天杰 潘若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5,共8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刘家沟组页岩盖层为研究对象,在页岩盖层所处的温压条件下,试验研究随CO_(2)拌注不同质量分数纳米SiO_(2)(SNPs)对页岩盖层突破压力的影响,并对页岩盖层岩石在突破试验前后的孔隙度、渗透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对... 以鄂尔多斯盆地刘家沟组页岩盖层为研究对象,在页岩盖层所处的温压条件下,试验研究随CO_(2)拌注不同质量分数纳米SiO_(2)(SNPs)对页岩盖层突破压力的影响,并对页岩盖层岩石在突破试验前后的孔隙度、渗透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对比试验前后岩样的微观孔隙结构与微观形貌,计算试验过程中SNPs-CO_(2)流体密度和黏度,明确随CO_(2)拌注不同质量分数SNPs对盖层封堵能力的影响,以深入揭示SNPs强化盖层封堵能力的潜力及机制。结果表明:SNPs能有效封堵页岩盖层中的孔隙和裂缝,降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盖层岩石突破压力,增强盖层封堵能力;随纳米流体中SNPs的质量分数增加,含裂缝和不含裂缝岩心的突破压力增大,孔隙度与渗透率均减小;SNPs在一定注入质量分数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可在盖层孔隙表面形成有效保护层,增强盖层封堵能力;SNPs-CO_(2)流体密度较纯CO_(2)大,会限制CO_(2)向盖层岩石的迁移,减少CO_(2)与盖层岩石的相互作用;SNPs-CO_(2)流体黏度较纯CO_(2)大,会降低流体在盖层中的渗透能力并增加其在盖层中的流动阻力;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均高于盖层,且SNPs-CO_(2)流体黏度与密度增大对流体在储层和盖层中的运移影响不大,因此SNPs对CO_(2)在储层中的运移情况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纳米SiO_(2) 突破压力 盖层 封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气藏盐膏岩盖层CO_(2)封存密闭性评价研究
7
作者 蒋贝贝 刘佳波 +4 位作者 张国强 王栋 李颖 罗红文 周浪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655,共10页
在全球碳中和战略的背景下,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而盖层作为潜在封存构造的封堵屏障,其密闭性是关乎CO_(2)长期甚至永久... 在全球碳中和战略的背景下,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而盖层作为潜在封存构造的封堵屏障,其密闭性是关乎CO_(2)长期甚至永久封存的关键。盐膏岩盖层具有低孔、低渗、稳定性好和高突破压力等优良特性,可作为CO_(2)长期安全封存的盖层。然而,盐膏岩盖层与其他岩性盖层的物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盐膏岩盖层CO_(2)封存密闭性评价仍然面临挑战,亟须建立一种适用于盐膏岩盖层的CO_(2)封存密闭性评价方法。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盖层宏观指标、微观指标和突破压力等关键盖层密闭性影响因素,建立了盐膏岩盖层CO_(2)封存密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划分了不同指标的4个优劣等级,得出各指标对盐膏岩盖层的密闭性影响权重。其次,结合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计算出盐膏岩盖层CO_(2)封存密闭性评价总权值,形成了一套适合盐膏岩盖层的CO_(2)封存密闭性综合评价方法。最终,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为例,系统评价了这一潜在枯竭气藏盐膏岩盖层的CO_(2)封存密闭能力,发现高石梯—磨溪构造气藏盖层密闭性评价总权值为[2.5,3.0],评价等级为“较好”,说明具备较好的CO_(2)封存能力,适合未来开展CCS(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应用。研究成果可为盐膏岩盖层枯竭气藏CO_(2)埋存选址及封存安全评价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枯竭气藏 盐膏岩盖层 co_(2)封存 密闭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对两相驱替特征及CO_(2)封存效率的影响机制
8
作者 杨柳 吉明秀 +4 位作者 赵艳 耿振坤 李思源 马雄德 张谦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7-1195,1204,共10页
深部咸水含水层具有巨大的CO_(2)封存潜力,研究致密砂岩CO_(2)-水两相驱替机制对实现高效安全的CO_(2)咸水层封存具有重要意义。对两个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低渗透砂岩开展了CO_(2)-水两相驱替试验,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 深部咸水含水层具有巨大的CO_(2)封存潜力,研究致密砂岩CO_(2)-水两相驱替机制对实现高效安全的CO_(2)咸水层封存具有重要意义。对两个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低渗透砂岩开展了CO_(2)-水两相驱替试验,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对气驱和吸水两个阶段气水两相的分布进行了定量及可视化研究,分析了岩芯孔径分布、非均质性及渗透率差异等对两相驱替特征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气驱阶段CO_(2)相优先被捕获在较大的孔隙中,大孔分布较多的岩芯表现出更高的CO_(2)饱和度;但在吸水阶段小孔占比更高、渗透率更低的岩芯内捕获的CO_(2)相不易被水驱走,表现出更高的CO_(2)封存效率;岩芯局部渗透率变化对最终的残余气分布影响显著,渗透率较低的区域具有更高的最终残余气饱和度和封存效率。研究可进一步完善CO_(2)咸水含水层封存项目中的储层优选、高效封存以及安全性评估等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co_(2)封存 两相驱替 孔隙结构特征 局部渗透率 残余气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岩石力学问题研究进展
9
作者 于子望 卢帅屹 +1 位作者 白林 郑天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0-942,共13页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严重,世界各国正在采取措施缓解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正在兴起,并逐渐成为缓解温室效应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该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严重,世界各国正在采取措施缓解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正在兴起,并逐渐成为缓解温室效应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该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注入封存引起的地质力学问题不容忽视。本文综述了CCS中由于注入封存引发的地质力学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结果表明:CO_(2)注入引发孔隙压力变化、热应力及化学-力学耦合作用,导致储层岩石强度降低、变形加剧,进而引发地表变形;InSAR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地表变形,场地微震监测揭示了注入速率与地震活动的直接关联,控制注入速率与压力可有效降低盖层破裂与断层活化的概率;数值模拟是评估场地地质力学风险的主要手段,场地盖层优先选择低渗透、低反应性岩石,可减少泄漏风险,并且需综合断层应力状态规避高活动性断层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场地监测 数值模拟 岩石力学 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封存泄漏立体监测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以苏北盆地张家垛油田为例
10
作者 陈兴明 钱洋慧 +1 位作者 陈忠志 陈子凡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14,共7页
CO_(2)驱油技术作为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规模化封存,被国内外广泛应用。然而,该技术在注入、驱油封存、采出等环节中存在多种泄漏风险。目前,国内外相关项目在监测方面多集中于储层... CO_(2)驱油技术作为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规模化封存,被国内外广泛应用。然而,该技术在注入、驱油封存、采出等环节中存在多种泄漏风险。目前,国内外相关项目在监测方面多集中于储层和盖层,缺乏系统性的生态环境监测。张家垛油田自2014年开始注CO_(2)开发,累计注气量19.53×10^(4)t,累计增油量5.16×10^(4)t,提高采收率15.22%,阶段换油率3.78,取得了显著的开采成效。以张家垛油田的CO_(2)驱油封存项目为例,在分析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可能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地下水体、土壤、大气的全方位和多指标的CO_(2)泄漏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并预警CO_(2)泄漏信息。根据一年多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张家垛地下水中CO_(2)质量浓度稳定保持在5712 mg/m^(3)左右,pH值接近中性,且电导率稳定在1.343~1.347μS/cm;土壤CO_(2)质量浓度、pH值、电导率均相对稳定,3个层位的大气CO_(2)质量浓度呈现周期性变化且与土壤的变化趋势一致,平均介于730~780 mg/m^(3),指标接近低纬度区域常规大气CO_(2)质量浓度。综合多项监测指标结果,表明张家垛油田目前并未发生CO_(2)泄漏情况。该监测体系的成功应用不仅为张家垛油田的持续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项目在环境监测方面提供了经验和借鉴,进一步推动了CO_(2)驱油技术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封存 张家垛油田 co_(2)泄漏 立体监测体系 预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发展态势与展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杰 雷宏武 +3 位作者 时俊杰 白冰 李娜娜 赵晏强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167,共11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缓解CO_(2)排放对环境影响的关键技术,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是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领域的全球发展态势,从政策体系建设、...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缓解CO_(2)排放对环境影响的关键技术,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是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领域的全球发展态势,从政策体系建设、项目实施、研究成果等方面梳理了我国的发展现状,通过文本分析解读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后对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指出:当前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枯竭油气藏封存、诱发地震机理与监测、泄漏监测与环境评价、CO_(2)封存与能源资源协同开发利用、快速矿化封存等方面;未来应重视CO_(2)封存与利用中复杂多场多相的耦合研究,致力于构建全流程智能化的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系统,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CCUS产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 发展态势 研究热点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页岩气储层CO_(2)地质封存机理及潜力评估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成其 汤积仁 +4 位作者 卢义玉 陆朝晖 贾云中 周军平 张弛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5-1704,共10页
页岩气在我国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发,未来大量资源枯竭的页岩气水平井可提供巨大的CO_(2)封存容量。但页岩气储层的地质特征与深部咸水层、油气藏等常规封存地质体有显著区别,目前CO_(2)在页岩地层中的圈闭机理、封存机制及封存潜力评... 页岩气在我国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发,未来大量资源枯竭的页岩气水平井可提供巨大的CO_(2)封存容量。但页岩气储层的地质特征与深部咸水层、油气藏等常规封存地质体有显著区别,目前CO_(2)在页岩地层中的圈闭机理、封存机制及封存潜力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以页岩气储层的地质特征为基础,分析了CO_(2)在页岩气储层中的圈闭机理及封存机制。CO_(2)地质封存可以视作页岩气生产的逆过程,主要的封存空间为产出页岩气所占据的原始孔裂隙空间。基于改造储层体积(SRV)作为CO_(2)封存空间的前提,结合有效容积法和“游离-吸附-溶解”多重封存机制,以盖层安全性为约束条件,建立了页岩气储层CO_(2)封存潜力评估模型;基于我国页岩气开发的现状,初步评估了我国未来枯竭页岩气储层CO_(2)封存潜力。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毛细管力封闭是页岩盖层对CO_(2)的主要封闭机理;在水平方向上,SRV被未经改造的致密页岩包围,可形成对CO_(2)侧向运移的有效屏障。基于以上机理研究,结合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一般经验,计算得到页岩气水平井单井控制SRV内的最大CO_(2)封存潜力可达71.2万t,其中游离封存机制的占比为41.82%,吸附封存机制的占比为56.79%,溶解封存机制的占比为1.39%。初步评估我国现有页岩气井的CO_(2)封存潜力为15.02亿t,未来新增页岩气井的封存潜力为121.04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页岩气储层 圈闭机理 封存机制 封存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中液态与超临界CO_(2)运移特征和封存方式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玺伊 王延永 +3 位作者 李嵩 王晓光 崔国栋 何勇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6,共8页
【目的】CO_(2)咸水层封存是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技术。对离岸浅部咸水层,海洋低温环境与上覆海水压力作用使其温度和压力条件相较于相同埋深陆上咸水层差异明显,地层内CO_(2)可能以液态形式存在。与超临界态相比,液态CO_(2)... 【目的】CO_(2)咸水层封存是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技术。对离岸浅部咸水层,海洋低温环境与上覆海水压力作用使其温度和压力条件相较于相同埋深陆上咸水层差异明显,地层内CO_(2)可能以液态形式存在。与超临界态相比,液态CO_(2)的密度、黏度及其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更高,影响其运移和封存过程。现有研究以超临界CO_(2)为主,液态CO_(2)在咸水层中的运移和封存规律缺乏深入认识。【方法】考虑液态与超临界态CO_(2)特征,构建浮力与毛管力作用下CO_(2)运移与封存的数学模型。基于高精度两相渗流数值模拟,对比注气结束后液态与超临界态CO_(2)在咸水层中的运移特征和封存方式变化规律。【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与超临界态相比,浮力主导下液态CO_(2)垂向运移速率降低,波及体积减小。25 a后不同封存方式下液态CO_(2)的封存量要明显低于超临界态,咸水层的封存容量更难被充分利用。局部毛管力封存占比55%,残余气封存约为40%,溶解气封存占比5%,相态对不同封存方式贡献的影响较小。地温梯度的增大有利于强化液态CO_(2)的垂向运移,增加其波及体积,提高不同封存方式封存量及咸水层封存容量的利用效率。相同埋深条件下,超临界CO_(2)在陆上与离岸咸水层中运移特征和封存量呈现明显差异。离岸咸水层中超临界CO_(2)的垂向运移被抑制,降低了局部毛管力和残余气作用下CO_(2)封存量,不利于咸水层封存容量的有效利用。研究成果可为陆上和离岸咸水层CO_(2)高效封存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 co_(2)地质封存 相态 浮力 毛管力 封存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废渣碳酸化封存CO_(2)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喜和 王诗元 +2 位作者 花超 曹亦俊 李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1401,共21页
当前,全球正面临温室效应引发的多种气候风险,而CO_(2)被认为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我国政府已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矿冶大国,我国每年产生上亿吨选矿和冶金的废渣,这些工业固废是潜在的“... 当前,全球正面临温室效应引发的多种气候风险,而CO_(2)被认为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我国政府已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矿冶大国,我国每年产生上亿吨选矿和冶金的废渣,这些工业固废是潜在的“矿化固碳”原料,可将CO_(2)以碳酸盐的固体形式进行永久储存,即实现矿冶废渣的碳酸化固定。该过程不仅有效应对了温室效应,还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符合我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综述了以几种典型矿物废渣为原料进行矿物碳酸化封存CO_(2)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CO_(2)矿物碳酸化封存的原料和途径,并探讨了不同原料碳酸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本文还分析了不同固碳技术路线的优缺点,并给出了合理建议,以实现矿冶废渣固碳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达峰 co_(2)封存 矿冶废渣 矿物碳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孔低渗咸水层CO_(2)封存选址评价体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牟瑜 王浩璠 +4 位作者 赖学军 马劲风 罗少成 李琳 丁钊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12,共14页
【目的】深部咸水层作为地下空间资源来实施CO_(2)注入与地质封存项目,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多为较宏观的盆地级、区域级,选址评价体系尚未考虑低孔低渗地层的适宜性。【... 【目的】深部咸水层作为地下空间资源来实施CO_(2)注入与地质封存项目,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多为较宏观的盆地级、区域级,选址评价体系尚未考虑低孔低渗地层的适宜性。【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榆神地区192口测井资料,开展非油气层段地层划分与对比、岩性和物性解释并识别咸水层,在标定的优势咸水层地层特征、盖层封闭性、封存潜力、地表环境等研究基础上,提出并分级量化了考虑低孔低渗储层发育特征的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评价指标。【结果和结论】所提出的一级评价指标为地质封存条件、封存能力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分别表征咸水层可注入性、可封存性和地表可行性,其中地质封存条件包括储层岩性、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二级评价指标,封存能力条件包括盖层封闭性、埋深、封存潜力、断裂等二级评价指标,社会环境条件包括地下资源开发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塌陷及灾害区、源汇匹配、公众接受度等二级评价指标。建立的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现状的靶区级、场地级CCS项目选址评价体系,将为进一步确定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工业化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提供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 选址指标 低孔低渗 量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封存下煤参数对煤层压力与渗透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洋 周煜尧 +6 位作者 李树刚 林海飞 朱冰 张一正 张艳 王梦迪 汤远卓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0-511,共12页
面对全球CO_(2)排放量的持续增加,煤层CO_(2)地质封存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碳减排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但这一过程无法进行实时监测,因此需要借助数值模拟手段揭示CO_(2)封存过程中煤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和机理,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平台构建... 面对全球CO_(2)排放量的持续增加,煤层CO_(2)地质封存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碳减排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但这一过程无法进行实时监测,因此需要借助数值模拟手段揭示CO_(2)封存过程中煤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和机理,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平台构建了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并模拟CO_(2)注入煤层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当结束注气时,煤层初始渗透率增高会加速基质与裂隙压力上升,但会使裂隙压力增速放缓,且相对渗透率快速下降;提高煤层扩散系数虽能加速煤层基质压力、裂隙压力与渗透率快速达到平衡,但对最终值影响较小;注气压力与煤层内压力呈正相关,但对渗透率影响有限;注气结束时,靠近注入井位置,基质与裂隙压力显著增大,且伴随煤层膨胀及裂隙扩展,显著改变了渗透特性。研究结果证明了煤层特性参数与关键力学指标之间的响应关系,为煤层CO_(2)封存工艺参数优化及现场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煤层封存 初始渗透率 注气压力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的CO_(2)地质封存潜力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炜彬 刘淑琴 +4 位作者 戚川 刘岳明 杨瑞召 蒋斌斌 李井峰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3,共10页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耦合CO_(2)封存(UCG-CCS)是实现煤炭清洁开发与碳减排的关键技术,在提高燃空腔利用率的同时,将CO_(2)进行地质封存,具有注入性好、密闭性复杂、节约运输成本和埋存潜力巨大等特点,近年来成为CO_(2)封存研究的热点。从...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耦合CO_(2)封存(UCG-CCS)是实现煤炭清洁开发与碳减排的关键技术,在提高燃空腔利用率的同时,将CO_(2)进行地质封存,具有注入性好、密闭性复杂、节约运输成本和埋存潜力巨大等特点,近年来成为CO_(2)封存研究的热点。从机理研究、稳定性评价、封存效能及泄漏监测4个维度系统综述其研究进展:①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燃空腔深度、温度有利于超临界CO_(2)封存,燃空腔的高渗透性可保证CO_(2)良好注入;气化残焦、灰渣和垮落的岩石具有吸附和矿化能力;与燃空腔内咸水层的长期相互作用有利于CO_(2)溶解封存。②空腔密闭性与气化煤层厚度、气化面宽度、留存煤柱宽度、地层深度和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通过气化炉结构综合设计确保密闭性;需控制CO_(2)注入压力避免突破盖层压力;CO_(2)地质封存长期运移依赖于长周期数值模拟及工程观测;注入井和生产井是CO_(2)泄漏的重要途径。③地下气化燃空腔封存能力取决于燃空腔形貌、产气量和产气组分,目前亟需一种准确的煤炭地下气化燃空腔封存CO_(2)封存能力评价模型。④泄漏监测是工程封存CO_(2)必不可少的风险管控环节,CO_(2)封存需长期监测地表变形、井筒泄漏及污染物迁移,但面临地层非均质性、高温腐蚀、信号衰减等挑战,需构建多相渗流模型及环境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体系保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 燃空腔 co_(2) 地质封存 封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海底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地震监测方法研究:以Sleipner CCS项目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文睿 邢磊 +1 位作者 李倩倩 王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24,共15页
咸水层封存占CO_(2)封存潜力的98%,过去针对CO_(2)海底咸水层波及范围四维地震监测的研究多是通过时延地震资料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分析,缺少测井资料的约束。本文基于Sleipner咸水层CO_(2)封存项目采集的测井和四维地震资料,对CO_(2)... 咸水层封存占CO_(2)封存潜力的98%,过去针对CO_(2)海底咸水层波及范围四维地震监测的研究多是通过时延地震资料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分析,缺少测井资料的约束。本文基于Sleipner咸水层CO_(2)封存项目采集的测井和四维地震资料,对CO_(2)海底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地震监测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岩石物理建模,应用井控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CO_(2)注入过程中CO_(2)-盐水两相介质变化引起的各向异性响应特征,优选对CO_(2)饱和度变化敏感的地震属性,通过地震正反演相结合的多属性分析实现对时移CO_(2)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监测。研究发现随着CO_(2)饱和度的增加,饱和岩石的体积模量、体积密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均有所下降,正演模拟结果中总体振幅升高,且随着CO_(2)注入量的增加,其振幅变化幅度减小,均方根振幅属性对CO_(2)饱和度变化最为敏感。在注入期间,CO_(2)在层内主要沿SSW-NNE运移,并在构造高部位聚集;垂向上,CO_(2)从注入点向上层运移,下层达到最大波及范围的时间早于上层,结合储层性质和构造解释结果,CO_(2)在储层内的波及范围主要受各项异性渗透率和构造高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海底咸水层封存 地震监测 正演模拟 属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CO_(2)封存和提高采收率双效适宜性评价:以渤海湾盆地典型油区为例
19
作者 刘卫彬 单衍胜 +4 位作者 彭勃 赵洪波 徐兴友 张聪 白静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3-140,共8页
含油气储层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选择,也是化石能源净零排放的核心技术,兼具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我国当前国情下应优先发展的减碳增效技术。为探索含油气盆地油气藏CO_(2)封存... 含油气储层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选择,也是化石能源净零排放的核心技术,兼具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我国当前国情下应优先发展的减碳增效技术。为探索含油气盆地油气藏CO_(2)封存潜力与提高采收率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渤海湾盆地大港油田典型油气为例,在国内外油气藏CO_(2)封存潜力评价方法综合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渤海湾盆地实际情况及本次研究采集的数据类型,选取ECO_(2)fys法作为研究区油气藏CO_(2)封存潜力的评价方法,并建立基于油田封存潜力、单位面积封存潜力、油田原油性质、储层条件及油藏条件等多要素耦合的封存和提高采收率双效适宜性评价方法;经综合评价,计算渤海湾盆地大港油区十个油田总CO_(2)封存潜力为2934×10^(4)t,CO_(2)提高采收率潜力为97×10^(6)t,其中,北大港油田、枣园油田和王官屯油田可以作为大港油区优先开展CCUS工业化示范的重点区;采用类比法对整个渤海湾盆地重点含油气区CCUS适宜性进行了评估和展望,估算渤海湾盆地油气藏CO_(2)封存潜力约为6.81×10^(8)t,其中,以胜利油田封存量最大,估算渤海湾盆地CO_(2)提高采收率潜力约为22.66×10^(8)t,济阳坳陷西部、华北油田南部、大港油田北部、部分海域等地区适合优先开展CO_(2)封存与综合利用示范,研究结果为推动渤海湾盆地及相似含油气盆地CCUS商业化进程提供理论借鉴和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封存潜力 提高采收率 CCUS 渤海湾盆地 大港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混合层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数值模拟及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20
作者 张雨佳 杨蕴 +6 位作者 龚绪龙 朱慧星 崔龙玉 吴公益 宋健 朱淳 吴吉春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67-4676,共10页
选择苏北某油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CO_(2)驱油与封存多相流反应运移模型CO_(2)-DSMRT刻画超临界态/气相、溶水相、溶油相和矿物相CO_(2)在百年尺度上的转化和归趋,利用Sobol方法识别了影响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参数.进一步采用PSO-LSSVM方... 选择苏北某油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CO_(2)驱油与封存多相流反应运移模型CO_(2)-DSMRT刻画超临界态/气相、溶水相、溶油相和矿物相CO_(2)在百年尺度上的转化和归趋,利用Sobol方法识别了影响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参数.进一步采用PSO-LSSVM方法建立替代模型以表征敏感参数输入和CO_(2)多相态输出结果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开展蒙特卡洛随机模拟量化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CO_(2)注入油水混合层100a后,气相CO_(2)占比61.2%,溶油相CO_(2)占比17.8%,溶水相CO_(2)占比11.2%,矿物相CO_(2)占比9.8%,CO_(2)-DSMRT模型对开采油量最敏感的参数为渗透率,对储层CO_(2)封存量最敏感的参数为孔隙度.不同置信水平下CO_(2)封存量和产油量的产投比差异明显,P10情境适用于封存优先策略,P50情境下可实现封存与经济效益平衡,P90情境下更适合增产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 多相流 反应运移 全局敏感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