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1
作者 靖波 朱玥珺 +3 位作者 黄波 赵春花 何欣彦 宫厚健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1-559,共9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CCUS技术的发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章从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物化性质和变化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CO_(2)反应...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CCUS技术的发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章从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物化性质和变化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通常含有能与CO_(2)溶于水后生成的H+反应的含氮基团、羧酸、苯酚等基团。此类表面活性剂与CO_(2)反应后其类型和性质会发生显著变化,表面活性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此外,反应后体系的黏度、对原油的乳化作用及起泡特性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些性质的转变可以通过CO_(2)的通入和消除进行调控。现场实践已经证明,CO_(2)/表面活性剂溶液交替注入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CO_(2)气窜,提高驱油效率。如果能成功地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性能可调控的特点利用到油田气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CO_(2)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效作用,将会在提高原油产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反应表面活性 表面活性 黏度 乳化 提高采收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明 蓝加达 +2 位作者 潘兰 李彦婧 刘昊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致密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开发效果,探索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通过原油黏度实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原油膨胀系数实验以及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 为了进一步提高致密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开发效果,探索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通过原油黏度实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原油膨胀系数实验以及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模拟实验,评价了不同类型气溶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其对吞吐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性表面活性剂GRS⁃1的综合性能更加突出,随着气溶性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大,原油黏度、油气界面张力和最小混相压力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原油体积膨胀系数则逐渐增大,并且岩心的吞吐采收率和入口端压力也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随着混合流体注入量的增加以及闷井时间的延长,岩心吞吐采收率和入口端压力均逐渐增大,并且岩心的渗透率越大,吞吐采收率就越高;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的最佳实验参数为气溶性表面活性剂GRS⁃1的质量分数0.6%、混合流体注入量0.5 PV、闷井时间3 h、吞吐轮次3次。该复合吞吐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致密油藏的采收率,对高效开发致密油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超临界co_(2) 气溶性表面活性 复合吞吐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表面活性剂和纳米SiO2颗粒协同稳定的双重响应型O/W乳状液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佩 潘婷 +4 位作者 裴晓梅 宋冰蕾 蒋建中 崔正刚 Bernard P.Binks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合成了一种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智能表面活性剂,通过pH-响应可以在非离子型CH_(3)O(EO)_(5)-R_(11)-COOH(pHpKa)之间转换。单独使用时,非离子型和Bola型分别表现为不良乳化剂和优良乳化剂。与纳米SiO_(2)颗粒复配使用时,非离子型能与SiO... 合成了一种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智能表面活性剂,通过pH-响应可以在非离子型CH_(3)O(EO)_(5)-R_(11)-COOH(pHpKa)之间转换。单独使用时,非离子型和Bola型分别表现为不良乳化剂和优良乳化剂。与纳米SiO_(2)颗粒复配使用时,非离子型能与SiO_(2)颗粒协同稳定O/W(正癸烷)型Pickering乳状液,其中表面活性剂通过氢键作用吸附到颗粒表面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提高了颗粒的表面活性,并且这种Pickering乳状液具有pH-和温度-双重响应性,能够通过改变pH或者温度使乳状液在稳定和破乳之间实现多次转换。另一方面,Bola型CH_(3)O(EO)5-R_(11)-COONa能够与纳米SiO_(2)颗粒协同稳定分散液包油(oil-in-dispersion)乳状液,该乳状液具有良好的耐温性,但对调节pH时产生的盐较为敏感。然而与破乳后能完全返回水相便于回收再利用的同系物CH_(3)O(EO)7-R_(11)-COOH相比,具有较短EO链的CH_(3)O(EO)_(5)-R_(11)-COOH无论处于非离子型还是Bola型状态仍具有相当的油溶性,破乳后不能完全返回水相,表明EO数大小对这类新型智能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阴离子Bola表面活性 纳米SIO2颗粒 Pickering乳状液 pH-响应 温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基CO_2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鹏 梅平 赖璐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69-373,共5页
以溴代十四烷和二乙烯三胺为原料,合成了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二乙烯三胺(C_(14)DETA)。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C_(14)DETA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研究其电导率可逆、pH可逆和与SDS协同作用的开启,证明了C_(14)DETA具有良好的CO_2开... 以溴代十四烷和二乙烯三胺为原料,合成了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二乙烯三胺(C_(14)DETA)。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C_(14)DETA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研究其电导率可逆、pH可逆和与SDS协同作用的开启,证明了C_(14)DETA具有良好的CO_2开关性能。测定了十四烷基二乙烯三胺碳酸氢盐(C_(14)DETA-CO_2)和SDS/C_(14)DETA-CO_2复配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1.0×10^(-2)和1.0×10^(-4)mol/L。通过测定C_(14)DETA-CO_2对正癸烷/水体系的乳化性能,证明了C_(14)DETA-CO_2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所制得乳状液为W/O型,其较佳乳化条件为:C_(14)DETA-CO_2的质量分数4%,油水体积比1∶1或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开关表面活性 表征 临界胶束浓度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制CH_(4)/CO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界面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悦 李瑞英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8,共10页
为实现“双碳”目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问题,CO_(2)利用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受到CO_(2)分子结构以及复杂的加氢路线限制,开发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是CO_(2)高值化利用的关键。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因具有大比表面积和高分散度... 为实现“双碳”目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问题,CO_(2)利用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受到CO_(2)分子结构以及复杂的加氢路线限制,开发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是CO_(2)高值化利用的关键。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因具有大比表面积和高分散度等优势,在CO_(2)加氢制CH_(4)/CO反应中应用广泛。为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需要了解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CH_(4)/CO反应过程中的界面调控作用。其中,影响界面结构的因素包括金属结构、载体性质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催化剂催化性能。总结了CO_(2)加氢制CH_(4)/CO反应的热力学和机理,重点综述了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CH_(4)/CO反应中的界面调控作用和催化剂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界面调控 反应机理 负载金属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O_(2)合成挥发性脂肪酸的同型产乙酸反应的影响因素
6
作者 申瑞延 姚冬杰 +2 位作者 陈望学 郑颖 王媛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00,共8页
为了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获得具有高价值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利用厌氧污泥进行同型产乙酸菌的富集培养,并分别以葡萄糖、CO_(2)和H_(2)为底物,利用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特性,探讨将CO_... 为了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获得具有高价值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利用厌氧污泥进行同型产乙酸菌的富集培养,并分别以葡萄糖、CO_(2)和H_(2)为底物,利用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特性,探讨将CO_(2)进行资源转化的能力以及顶空H_(2)/CO_(2)比例、碳源种类及pH值对同型产乙酸反应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高pH值有利于同型产乙酸菌利用H_(2)/CO_(2)混合气体进行自养反应,当pH=5、VH_(2)∶VCO_(2)=3∶1时的VFAs(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产量最高,达到3 369.89 mg/L,乙酸占比为76.1%。当以葡萄糖与H_(2)/CO_(2)混合气体作为共同碳源时,同型产乙酸菌会优先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养反应,随后开始利用H_(2)/CO_(2)混合气体。相关性分析表明,VFAs含量与pH值之间呈弱正相关,而与H_(2)/CO_(2)呈现出负相关趋势,表明CO_(2)含量对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途径影响更大。此外,建立的同型产乙酸反应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以H_(2)/CO_(2)混合气体为碳源时同型产乙酸菌合成的VFAs产量(R^(2)=0.9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乙酸反应 厌氧发酵 co_(2)资源化 PH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叔胺复配泡沫的性质及CO_(2)/N_(2)响应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冬梅 曾文广 +4 位作者 杨康 石鑫 魏晓静 张腾方 孙霜青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1-337,共7页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中,泡沫到达地表后难以实现可控的消泡。为获得兼具稳定性及响应性的泡排体系,并明确在无机盐和油相环境下的适用性,将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分别与N-十二烷基-N,N-二甲基...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中,泡沫到达地表后难以实现可控的消泡。为获得兼具稳定性及响应性的泡排体系,并明确在无机盐和油相环境下的适用性,将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分别与N-十二烷基-N,N-二甲基叔胺(C_(12)A)复配,研究了复配溶液的泡沫性能及无机盐和油相对复配体系的影响。针对泡沫性能较好的SLS/C_(12)A和SDS/C_(12)A复配体系进行了CO_(2)响应消泡以及N_(2)加热重新起泡实验,分析了复配泡沫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SLS/C_(12)A复配体系的泡沫性能最好,SDBS/C_(12)A的泡沫稳定性最差。SLS/C_(12)A复配体系的耐盐能力强,SDS/C_(12)A复配体系的抗油效果显著。两种复配体系均表现出较好的响应性和可逆性。通过消泡后溶液形态和表面张力的变化分析响应机理为:质子化的C_(12)A与表面活性剂静电吸引形成络合物,从溶液中析出,降低了溶液的表面活性,加速了泡沫的破碎。这对于不同环境油气田的表面活性剂体系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 叔胺 co_(2)响应 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生CO_2结合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数值模拟 被引量:9
8
作者 汤勇 汪勇 +2 位作者 邓建华 杨付林 薛芸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层内自生CO_2吞吐是低渗小断块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新型技术,既发挥了CO_2混相或非混相驱油机理又解决CO_2气源和注入过程井筒腐蚀等问题。针对目前自生CO_2以及结合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的参数优化研究很少等情况,探索了应用化学驱、热采模... 层内自生CO_2吞吐是低渗小断块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新型技术,既发挥了CO_2混相或非混相驱油机理又解决CO_2气源和注入过程井筒腐蚀等问题。针对目前自生CO_2以及结合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的参数优化研究很少等情况,探索了应用化学驱、热采模型对层内自生CO_2以及注入表面活性剂的操作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的方法。基于某实际低渗透油藏单井径向模型和室内自生CO_2及表面活性剂实验测试结果,在对流体相态、自生CO_2过程、表面活性剂驱相关参数及生产动态拟合的基础上,开展生气剂注入量、生气剂浓度、注入速度、关井时间、采液强度对复合吞吐效果影响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生气剂注入量、注入浓度和采液强度对复合吞吐效果影响较大,并且存在最佳的取值范围,其中:最佳生气剂量为200~250 t、摩尔分数为3.0%~5.0%、采液强度为7 m^3/d;适当增加注入速度和延长关并时间有助于提高吞吐效果。该研究对于自生CO_2复合吞吐的优化以及该技术在小断块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领域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co_2 表面活性 复合吞吐 操作工艺参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包覆CdTe纳米晶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皓 陆广 +2 位作者 纪秀磊 李哲 杨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8-180,共3页
A variety of polymerizable surfactants were used for aqueous CdTe nanocrystals encapsulation. The luminescent intensity and the solubility of surfactants encapsulated with CdTe nanocrystals can be tailored by choosing... A variety of polymerizable surfactants were used for aqueous CdTe nanocrystals encapsulation. The luminescent intensity and the solubility of surfactants encapsulated with CdTe nanocrystals can be tailored by choosing the surfactants with different hydrocarbon chain lengths. The ability to encapsulate different color emission nanocrystals with polymerizable surfactants gives great promis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transparent bulk nanocrystal-polymer hybr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覆 CdTe纳米晶 表面修饰 反应表面活性 碲化镉 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反应型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光华 秦松 +2 位作者 黄凤萍 相瑞 何志琴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30-4034,4058,共6页
通过三步反应,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环氧氯丙烷(ECH)和3种长链烷基叔胺(十二烷基叔胺、十四烷基叔胺、十六烷基叔胺)为主要原料,合成了3种反应型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即C12-3(OH)-DM、C14-3(OH)-DM和C16-3(OH)-DM。利用傅... 通过三步反应,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环氧氯丙烷(ECH)和3种长链烷基叔胺(十二烷基叔胺、十四烷基叔胺、十六烷基叔胺)为主要原料,合成了3种反应型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即C12-3(OH)-DM、C14-3(OH)-DM和C16-3(OH)-DM。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仪(1H NMR)和元素分析仪表征了目标产物结构,通过DCTA21表面界面张力仪测定其在水溶液中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以及其热力学常数,并测定了其水溶液的乳化性能和泡沫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单子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相比,Gemini表面活性剂Cm-3(OH)-DM(m=12,14,16)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0.0265mmol/L、0.0169mmol/L、0.0083mmol/L,对应的表面张力γcmc分别为32.1m N/m、30.1m N/m、27.7m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表面活性 反应 阳离子 合成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葛虹 邵华锋 +1 位作者 张之强 王军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简要介绍了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分类;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此类表面活性剂的开发过程及合成与制备进展;讨论了其性能特性及应用研究概况;提出了反应型表面活性剂国内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表面活性 反应 合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9
12
作者 廖波 郑朝晖 +2 位作者 丁小斌 成煦 彭宇行 《精细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42-745,共4页
以聚乙二醇(PE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 I)和2,2,6-三甲基-4H-1,3-二口恶烷-4-酮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带有乙酰乙酸基团的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用FTIR1、HNMR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表面张力仪对其表面活性进行了测定。考察... 以聚乙二醇(PE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 I)和2,2,6-三甲基-4H-1,3-二口恶烷-4-酮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带有乙酰乙酸基团的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用FTIR1、HNMR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表面张力仪对其表面活性进行了测定。考察了温度、相对分子质量及外加电解质对表面活性的影响,测定了其电导率和浊点。结果表明,以PEG-1000、IPD I及2,2,6-三甲基-4H-1,3-二口恶烷-4-酮所制备的产物Ⅰ,在浓度为0.003mol/L时,可以将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至37.5 mN/m(25℃),浊点为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表面活性 聚氨酯 室温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单酯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被引量:15
13
作者 石艳红 李国明 黄巧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04-807,共4页
研究了磷酸单酯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工艺,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用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n(α甲基丙烯酸)∶n(1,10癸二醇)=1∶1.75,80℃反应5h,得甲基丙烯酸ω羟基癸酯(Ⅰ)。Ⅰ再与磷酸化试剂在60~70℃反应5h,... 研究了磷酸单酯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工艺,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用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n(α甲基丙烯酸)∶n(1,10癸二醇)=1∶1.75,80℃反应5h,得甲基丙烯酸ω羟基癸酯(Ⅰ)。Ⅰ再与磷酸化试剂在60~70℃反应5h,水解反应1h,得甲基丙烯酸ω磷酸酯基癸醇酯(Ⅱ)。用氢氧化钾对其进行皂化,得到相应的磷酸酯盐。单酯收率达97.9%。其乳化力优于SDS和DNS86,临界胶束浓度为0.036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单酯 反应表面活性 合成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任天斌 张洪涛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28,共4页
综述了国外目前研究及应用所涉及到的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不但可以大大改善产品的性能 ,而且扩大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范围 ,故它的出现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领域。
关键词 反应 表面活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琥珀酸双酯磺酸钠类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被引量:14
15
作者 胡艾希 陈学伟 姚志钢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4-237,共4页
马来酸酐经单酯化、O-烷基化、选择性磺化反应得到了琥珀酸双酯磺酸钠类表面活性剂。马来酸酐与脂肪醇在90℃下反应3 h得到马来酸单酯;在碳酸钠、Et3N和CH3COCH3存在下,单酯与丙烯基氯(50℃)或异丁烯基氯(65℃)反应6 h得到马来酸双酯;... 马来酸酐经单酯化、O-烷基化、选择性磺化反应得到了琥珀酸双酯磺酸钠类表面活性剂。马来酸酐与脂肪醇在90℃下反应3 h得到马来酸单酯;在碳酸钠、Et3N和CH3COCH3存在下,单酯与丙烯基氯(50℃)或异丁烯基氯(65℃)反应6 h得到马来酸双酯;双酯与亚硫酸氢钠在120℃下反应3 h得到目标产物。产物经1HNMR和IR表征,符合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表面活性 琥珀酸双酯磺酸钠 马来酸单酯 马来酸双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mini型表面活性剂疏水链中肉桂酸基团的光致二聚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范海明 祝小茗 +2 位作者 阎云 黄建滨 康万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551-2557,共7页
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研究了Gemini型表面活性剂N,N'-二对丁氧基肉桂酰胺基胱氨酸钠(SDBCC)溶液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和产物,分析了SDBCC浓度对分子疏水链中肉桂酸基团光化学反应产物分布和光致二聚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 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研究了Gemini型表面活性剂N,N'-二对丁氧基肉桂酰胺基胱氨酸钠(SDBCC)溶液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和产物,分析了SDBCC浓度对分子疏水链中肉桂酸基团光化学反应产物分布和光致二聚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下,SDBCC分子疏水链中的肉桂酸基团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均以光致二聚反应为主,且为分子内光致二聚产物.但聚集体形成前后在光照过程中肉桂酸基团的光致二聚反应产率随SDBCC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同,聚集体形成前光致二聚反应产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聚集体形成后光致二聚反应产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综合光化学反应过程、拓扑条件和聚集体结构进一步分析了胶束和囊泡的存在对SDBCC分子疏水链中肉桂酸基团光致二聚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酸基团 光致二聚反应 拓扑条件 GEMINI表面活性 胶束 囊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非离子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娟娟 吕彤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7,共5页
以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烷基醇为原料,合成了3种反应型非离子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表面张力仪对其结构及表面活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反应型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表面活性,... 以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烷基醇为原料,合成了3种反应型非离子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表面张力仪对其结构及表面活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反应型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浓度数量级可达10-5;以十二醇所制的反应型聚氨酯表面活性剂(PU3)在临界胶束浓度为0.054 mmol/L时,可使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35.5 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表面活性 聚氨酯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优化及驱油效率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明义 旷年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0-95,共6页
国内矿场应用CO_(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普遍存在CO_(2)与原油混相程度低导致驱油效率低的问题,为提高CO_(2)—原油混相程度,进行"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研究,在超临界CO_(2)中测试和对比油气两亲性表面活性剂Superweet320... 国内矿场应用CO_(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普遍存在CO_(2)与原油混相程度低导致驱油效率低的问题,为提高CO_(2)—原油混相程度,进行"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研究,在超临界CO_(2)中测试和对比油气两亲性表面活性剂Superweet320、SPO5和LAE4的溶解度、降黏、增膨和降低油气界面张力性能,确定SPO5作为细管驱替实验用表面活性剂。细管实验表明,在0.8 PV段塞尺寸条件下,"CO_(2)+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8%SPO5)"复合驱提高驱油效率8.44百分点。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评价系统方法,优选出适合目标区块的表面活性剂,采用复合驱方式能够有效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双亲表面活性 复合体系 性能评价 组成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稠油油藏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开发——以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南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伟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3-187,共5页
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南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低渗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差,注水开发产量递减快,地层能量保持程度低,后油井全面关停。近年来重新压裂复产,初期效果显著,但产量递减率高。为解决油井低产低效的问题,开展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 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南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低渗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差,注水开发产量递减快,地层能量保持程度低,后油井全面关停。近年来重新压裂复产,初期效果显著,但产量递减率高。为解决油井低产低效的问题,开展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研究,并进行提产试验。在增油机理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多组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注入方式及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增产油量随不同吞吐周期注入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开采强度等参数变化的响应关系,确定了复合吞吐的最佳注入参数。矿场实施后,单井自喷达240 d,增产原油630 t,补充地层能量、改善流动性的效果显著,可供同类油藏开发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上乌尔禾组 低渗稠油油藏 co_(2) 表面活性 复合吞吐 数值模拟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用气溶性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闫健 佀彬凡 +4 位作者 孙晓东 潘佳莹 朱文杰 王立 蔡亿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6-571,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页岩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效果,采用视窗蓝宝石全自动反应釜、布氏旋转黏度计和高温高压界面张力仪等设备评价了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以及降低原油黏度、油气界面张力和最小混相压力的效果,并在... 为进一步提高页岩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效果,采用视窗蓝宝石全自动反应釜、布氏旋转黏度计和高温高压界面张力仪等设备评价了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以及降低原油黏度、油气界面张力和最小混相压力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超临界CO_(2)吞吐实验装置,考察了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对页岩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S-320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最高,在80℃,19.6MPa下溶解度可达1.25%;随着FS-320质量分数的逐渐增大,原油黏度、原油和CO_(2)之间的界面张力以及最小混相压力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当FS-320的质量分数为0.5%时,可使原油黏度降低78.95%,最小混相压力由21.3MPa降低至17.2MPa,降低幅度为19.2%;超临界CO_(2)中加入FS-320后,填砂管岩心不同吞吐周期的吞吐效率明显提高,且入口端的压力值也明显升高,4个吞吐周期后的总采收率可达43.56%,与单独超临界CO_(2)吞吐时的33.25%相比提高了10.31百分点。研究结果说明,气溶性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有效提高页岩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效果,对页岩油藏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气溶性表面活性 超临界co_(2)吞吐 混相压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