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14篇文章
< 1 2 2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临界CO_(2)制冷热泵系统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
1
作者 舒歌群 王琦 田华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86-903,共18页
CO_(2)作为大自然存在的物质,在制冷热泵系统中扮演绿色、低成本工质的角色,跨临界CO_(2)系统具有节能潜力高、冷热联供性能出色、安全和变工况适应性强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是引领未来制冷热泵领域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总结了跨临... CO_(2)作为大自然存在的物质,在制冷热泵系统中扮演绿色、低成本工质的角色,跨临界CO_(2)系统具有节能潜力高、冷热联供性能出色、安全和变工况适应性强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是引领未来制冷热泵领域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总结了跨临界CO_(2)制冷热泵系统在热力学分析方法、系统动态仿真及实际应用3方面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循环构型优化的能效提升方案、系统动态控制策略及应用案例.介绍了提升系统能效的关键热力过程优化方法,针对节流、压缩和换热过程,对比了增设引射器、双级/平行压缩机、双温蒸发等提效方案,系统性能系数(COP)提升率为2.8%~63.7%,跨临界CO_(2)冷热联供系统综合COP最高达7.22,可广泛应用于建筑、食品加工等大温差冷热需求场景,但需要考虑系统的经济性.目前跨临界CO_(2)冷热联供系统已有应用案例,随着复杂构型的使用,系统动态控制难度提升显著,跨临界CO_(2)系统应用的优化方法正在向实时算法转变.因此,与储能、清洁能源等结合使用并辅以人工智能控制技术是跨临界CO_(2)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跨临界系统 部件 动态控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温运输车跨临界CO_(2)制冷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2
作者 杨梦莹 宋昱龙 +1 位作者 王守国 曹锋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5,共10页
为了探究CO_(2)应用在轨道运输车辆热管理上的可行性,基于多物理仿真平台搭建了恒温运输车辆用跨临界CO_(2)制冷热泵系统,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同时进一步对变工况下系统的排气压力和充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排气压力随着... 为了探究CO_(2)应用在轨道运输车辆热管理上的可行性,基于多物理仿真平台搭建了恒温运输车辆用跨临界CO_(2)制冷热泵系统,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同时进一步对变工况下系统的排气压力和充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排气压力随着环境温度和室内换热器进风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本研究通过数据模拟的方法提出了以环境温度和进风温度为自变量的最优排气压力预测关联式;环境温度及进风温度均对系统的制冷剂充注量范围具有显著影响,全工况范围内系统的适充范围为3.2~6.1 kg;经合理设计和优化的恒温运输车辆跨临界CO_(2)制冷热泵系统,在宽温域工况范围内具有优异的性能,特别是在制热模式下,系统COP均达到3.2以上;优化后的恒温运输车热控系统在300 000 s内仅启停2次,实现了良好的动态温控响应。研究结果可为跨临界CO_(2)热管理技术在恒温运输车辆领域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co_(2)系统 恒温运输车 排气压力随机预测 充注量综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喷射器的低温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傅兵 张良 +2 位作者 叶方平 焦兴蓉 杨玉麒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0,共7页
针对低蒸发温度下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实验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搭建了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实验台,在蒸发温度为-33~-29℃,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0~40℃,高压压力为8.20~9.70 MPa的实验工况下研究制冷系统的性能变化,并将实... 针对低蒸发温度下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实验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搭建了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实验台,在蒸发温度为-33~-29℃,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0~40℃,高压压力为8.20~9.70 MPa的实验工况下研究制冷系统的性能变化,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热力学计算结果变化趋势一致,喷射器的应用可显著提升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性能,其对制冷系统COP的最大提升率可达29.37%;在实验工况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最优高压压力为8.80 MPa,对应的最优COP为1.63;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COP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冷器出口温度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显著,随着气冷器出口温度从30℃升至40℃,制冷系统的COP降低61.4%。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两级压缩 喷射器 低蒸发温度 co_(2) 制冷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滑雪 吴天昊 +1 位作者 代宝民 刘圣春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49,共7页
为满足商超制冷领域系统能效提升和制冷剂替代的需求,提出了非共沸工质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与纯CO_(2)商超增压制冷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可在最优的CO_(2)质量分数(0.... 为满足商超制冷领域系统能效提升和制冷剂替代的需求,提出了非共沸工质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与纯CO_(2)商超增压制冷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可在最优的CO_(2)质量分数(0.94)及最优排气压力(8.81 MPa)下获得最大COP(1.40);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COP与纯CO_(2)系统相比具有显著提升,环境温度为35℃时,提升7.25%;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APF提升率为2.68%~4.72%,系统APF随典型城市所处纬度的增加而增大。CO_(2)/R1234yf商超增压系统(火用)效率随CO_(2)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CO_(2)质量分数为0.95时获得最高(火用)效率,为0.18,相比纯CO_(2)系统提升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超增压制冷系统 非共沸工质 co_(2)/R1234yf 年性能系数 (火用)分析 能效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水合物蓄冷空调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5
作者 张玉梅 马国远 王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9,共9页
为了转移建筑峰值负荷,提出一种CO_(2)水合物蓄冷空调系统,该系统以CO_(2)为循环工质,以CO_(2)水合物为蓄冷介质,采用直接接触式蓄冷方式,可有效减少传热热阻,提高系统性能。基于热力学循环分析方法,对CO_(2)水合物蓄冷系统循环建立数... 为了转移建筑峰值负荷,提出一种CO_(2)水合物蓄冷空调系统,该系统以CO_(2)为循环工质,以CO_(2)水合物为蓄冷介质,采用直接接触式蓄冷方式,可有效减少传热热阻,提高系统性能。基于热力学循环分析方法,对CO_(2)水合物蓄冷系统循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当CO_(2)消耗量增加到制冷剂质量流量的20%时,系统的性能系数增加到原来的1.25倍。根据温度降低CO_(2)水合物更容易生成的特性,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潜热蓄冷量减少,总瞬时蓄冷量和压缩机功耗降低,系统性能系数增大。升高蒸发温度和降低气冷器出口温度有助于提升蓄冷系统的性能。气冷器出口温度对系统的最优排气压力影响较大,而蒸发温度的变化对系统最优排气压力影响较小。当蒸发温度从2℃升高到8℃时,系统的最优排气压力值均维持在8.6 MPa左右。当气冷器出口温度从35℃升高到45℃时,最优排气压力的平均上升幅度约为0.2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水合物 蓄冷空调 蓄冷介质 直接接触 性能系数 最优排气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6
作者 徐肖肖 何智梅 +2 位作者 郝云樱 张申 骆名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4-922,共9页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限体积法构建空间离散化模型,喷射器采用基于实际气体的计算模型.并对该动态模型进行了验证,稳定后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其误差小于5%.通过MATLAB/Simulink求解计算,研究了内部参数(蒸发温度)及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下的系统各参数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相较于外部参数变化引起的动态响应,系统对内部参数的变化更为敏感,且响应初期系统压力出现逆向响应现象.当内部参数蒸发温度降低时喷射系数快速降低后达到稳定,升压比在蒸发温度较低时波动较大,随着蒸发温度提高,波动较小.蒸发温度从-0.45℃降至-4.80℃,喷射系数较初始工况降幅可达45.95%.而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对系统的制热系数(COPh)影响更为明显,当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增加时,系统压力均下降,喷射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系统制热系数增加.冷却水流量从3.3 L/min增至4.6 L/min时,系统制热系数增幅达13.86%.系统各部分耦合作用强烈,在相同操作工况下模型趋于稳定后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趋势一致,为改进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控制策略、增强系统稳定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co_(2) 跨临界热泵循环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制冷系统新型分布式压缩循环研究
7
作者 吕亚亚 马国远 王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0,共7页
为了对CO_(2)跨临界蒸气压缩循环进行高效冷却并提升系统性能,提出分布式压缩循环系统(distributed compression cycle system,DCCS)。在DCCS中,气冷器出口的超临界CO_(2)不再被进一步过冷而是进行二次增压,并在常规热汇条件下进行放热... 为了对CO_(2)跨临界蒸气压缩循环进行高效冷却并提升系统性能,提出分布式压缩循环系统(distributed compression cycle system,DCCS)。在DCCS中,气冷器出口的超临界CO_(2)不再被进一步过冷而是进行二次增压,并在常规热汇条件下进行放热冷却。通过热力学计算DCCS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随二次增压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对于基础系统,DCCS可有效提升系统性能,在气冷器出口温度不变时,最大制冷COP增幅在8.2%~10.76%之间,制冷量的增幅最高可达约26%。在蒸发温度不变时,最大制冷COP增幅在8.57%~13.51%之间。DCCS中理想的二次增压比要求并不高,且对于二次增压所增加的系统功耗相对于基础系统不会超过20%。相对于目前仅采取单一过冷技术的系统,DCCS在系统性能系数上仍具有优势。DCCS的提出为跨临界CO_(2)蒸气压缩循环系统的性能提升与完善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压缩 co_(2) 跨临界 当量过冷 制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内部过冷增压制冷系统性能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俊兰 陈丹丹 +1 位作者 殷明 詹宇航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91,共9页
为了改善商超用CO_(2)制冷系统的性能,提出跨临界CO_(2)内部过冷增压制冷(TCISS)系统,对比了该系统与3种不同CO_(2)增压制冷循环的性能,并通过已有试验数据对其仿真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为详细分析该系统的现实应用性能,进一步建立经济... 为了改善商超用CO_(2)制冷系统的性能,提出跨临界CO_(2)内部过冷增压制冷(TCISS)系统,对比了该系统与3种不同CO_(2)增压制冷循环的性能,并通过已有试验数据对其仿真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为详细分析该系统的现实应用性能,进一步建立经济性和环保性模型,并与R134a/CO_(2)复叠制冷(RCOS)系统进行比较,以哈尔滨、北京、南京、广州城市为例,分析2种系统在不同气候区域的性能。结果表明:当高压压力大于10.5 MPa时,环境温度在5~30℃范围内,TCISS循环比其他3种CO_(2)增压制冷循环的COP都要高;TCISS的初始投资成本比RCOS高24.5%,但其年度运行成本更低;TCISS的全生命周期成本(XLCC)普遍低于RCOS,并且在哈尔滨的XLCC最小,在广州的XLCC最大。在4个不同的城市中,TCISS系统的SO_(2),NOx,PM2.5,PM10的4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低于RCOS,其总等效变暖效应降低了21.2%~23.9%。研究结果可为推动TCISS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co_(2)增压系统 内部过冷 性能分析 全生命周期成本 污染物排放量 总等效变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燃料冷能的氨动力CO_(2)船BOG再液化系统设计
9
作者 张晓荣 鲁捷 林轶群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针对氨动力CO_(2)运输船液氨冷能浪费和BOG再液化处理功耗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液氨冷能的BOG再液化系统。以5万m^(3)CO_(2)运输船为研究对象,在不同船舶主机工况和环境温度下,利用HYSYS软件建立系统并模拟流程,开展系统效率和功耗计算... 针对氨动力CO_(2)运输船液氨冷能浪费和BOG再液化处理功耗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液氨冷能的BOG再液化系统。以5万m^(3)CO_(2)运输船为研究对象,在不同船舶主机工况和环境温度下,利用HYSYS软件建立系统并模拟流程,开展系统效率和功耗计算,并与现有技术系统的功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船舶75%工况和环境温度为35℃时,利用液氨冷能的系统效率最大能达到73.5%;在船舶85%工况和环境温度为25℃时,该系统相较现有技术系统最多可以节约43.3%的船舶电力消耗。研究结果可为氨动力CO_(2)船BOG再液化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运输船 液氨冷能利用 BOG再液化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回收CO_(2)溶水滴灌对棉花-土壤系统的碳氮协同效应研究
10
作者 高志建 钱鑫 +3 位作者 王圣毅 刘瑜 王肖娟 吕宁 《新疆农垦科技》 2025年第4期39-43,共5页
本研究通过在新疆典型盐碱棉田中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探究工业回收CO_(2)溶水滴灌对棉花生长、土壤性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CO_(2)溶水量(0 kg/hm^(2)、570 kg/hm^(2))与4个施氮水平(0 kg/hm^(2)、150 kg/hm^(2)、300 kg/hm... 本研究通过在新疆典型盐碱棉田中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探究工业回收CO_(2)溶水滴灌对棉花生长、土壤性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CO_(2)溶水量(0 kg/hm^(2)、570 kg/hm^(2))与4个施氮水平(0 kg/hm^(2)、150 kg/hm^(2)、300 kg/hm^(2)、450 kg/hm^(2))处理,采用裂区设计,分析CO_(2)与氮肥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CO_(2)溶水滴灌显著促进棉花根系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提高籽棉产量(峰值在300 kg/hm^(2)施氮水平),并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最高达4.12 kg/kg),同时也降低盐碱土壤pH和电导率。本研究为干旱区棉花生产的碳氮协同管理及农业碳中和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棉花 土壤 产量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S-CO_(2)循环发电技术进展
11
作者 李红智 张一帆 +6 位作者 白文刚 杨玉 李凯伦 周毓佳 孙山 张旭伟 倪依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42-5357,I0001,共17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循环发电是以CO_(2)为工质、整个循环系统均在CO_(2)临界点以上运行的新型动力循环发电技术,具有高参数效率高、全负荷灵活性好、机组占地面积小和热源适用性广等优点,是国内外普遍认可...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循环发电是以CO_(2)为工质、整个循环系统均在CO_(2)临界点以上运行的新型动力循环发电技术,具有高参数效率高、全负荷灵活性好、机组占地面积小和热源适用性广等优点,是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变革性热力发电技术。该技术在高效灵活火电、高参数光热发电和液态金属小型核电等应用领域,相比传统蒸汽动力循环更具优势,对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重大。该文重点分析S-CO_(2)循环系统构建、核心设备设计、动态仿真和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下一步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可为S-CO_(2)循环发电的技术迭代和示范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 循环构建 新型换热设备 旋转机械 运行控制策略 新型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工质CO_(2)制冷热泵研究
12
作者 田华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85-885,共1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制冷热泵技术高能耗、高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建筑与工业制冷系统占全球电力消耗的17%,且多数依赖氟利昂等合成制冷剂,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可达数千万倍于C...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制冷热泵技术高能耗、高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建筑与工业制冷系统占全球电力消耗的17%,且多数依赖氟利昂等合成制冷剂,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可达数千万倍于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热泵 高能耗 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热对跨临界CO_(2)喷射制冷系统的影响
13
作者 吴董炯 胡江 李杨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目的:研究回热对跨临界CO_(2)双级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仿真模拟软件建模,分析在不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25~45℃)、高压侧排气压力(7.4~9.5 MPa)、蒸发温度(-40~-15℃)和中间压力(3~5 MPa)的情况下,回热对低压压缩... 目的:研究回热对跨临界CO_(2)双级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仿真模拟软件建模,分析在不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25~45℃)、高压侧排气压力(7.4~9.5 MPa)、蒸发温度(-40~-15℃)和中间压力(3~5 MPa)的情况下,回热对低压压缩机吸气温度、排气温度、比功率增量以及系统性能系数的影响。结果:在特定的回热度下,随着中间压力的增加,低压压缩机排气温度和比功率增量升高;但随着蒸发温度升高,低压压缩机排气温度和比功率增量逐渐降低。在标准工况下,回热系统的性能系数低于不带回热系统的,同时随着回热度的增加,回热系统的能效降低。结论:随着回热度的增加,低压压缩机吸气温度、排气温度和比功率增量显著升高。但回热改善跨临界CO_(2)双级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性能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热器 跨临界 co_(2)制冷 喷射器 性能系数 低压压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注量对冰场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张振迎 王世琪 +2 位作者 武雨萌 常莉 王洪利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30,107,共9页
为了提高冰场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的实际运行性能,搭建了跨临界CO_(2)制冰系统试验台,研究了在不同节流阀开度和高压压力下,充注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注量一定时,节流阀对蒸发器出口干度与过热度的调节能力有限;合适的充... 为了提高冰场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的实际运行性能,搭建了跨临界CO_(2)制冰系统试验台,研究了在不同节流阀开度和高压压力下,充注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注量一定时,节流阀对蒸发器出口干度与过热度的调节能力有限;合适的充注量使得蒸发器出口制冷剂状态处于饱和态附近,不会出现大幅过热现象;随着充注量的增加,系统的质量流量显著增加,压缩机等熵效率略有下降,充注量每增加0.4 kg,系统质量流量增加约23 kg/h,压缩机等熵效率下降约1.1%;3种充注量下,系统均存在最优高压压力和COP,最优高压压力范围为7.9~8.3 MPa,最优COP范围为1.34~1.75;充注量为4.0 kg时的系统性能最优,在最优高压压力下,制冷量为6.5 kW,COP为1.75,稳定冰面温度为-16.5℃,制冰时间为135 min;相对于3.6 kg和4.4 kg充注量,充注量为4.0 kg的制冷量分别提高了38.3%和8.3%,最优COP分别提高了30.6%和21.5%,制冰时间节省了10.0%~15.6%。研究结果可为CO_(2)制冰系统运行与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制冰系统 充注量 节流阀开度 制冰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式CO_(2)逆布雷顿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研究
15
作者 周娇乐 李昊 王厉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3,共11页
离心式逆布雷顿循环(CRBC)是一种利用离心力势能-压力能转换的制冷循环,工质在旋转管内的离心和向心流动实现高效压缩和膨胀过程,为提升气体制冷循环的效率提供了潜在可能性。以CO_(2)为制冷工质,水为冷却介质,建立了离心式逆布雷顿制... 离心式逆布雷顿循环(CRBC)是一种利用离心力势能-压力能转换的制冷循环,工质在旋转管内的离心和向心流动实现高效压缩和膨胀过程,为提升气体制冷循环的效率提供了潜在可能性。以CO_(2)为制冷工质,水为冷却介质,建立了离心式逆布雷顿制冷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并进行[火用]分析,研究系统的[火用]效率及[火用]损分布情况,为系统的评估及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送风温度下,加热器进口温度存在优化可能,系统最大[火用]损率出现在离心等温压缩、绝热压缩和向心绝热膨胀流动过程,分别约为20%,空气冷却过程和离心绝热压缩流动过程的[火用]损率较小且与加热器进口温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离心式逆布雷顿循环的[火用]效高达19.2%,远高于CO_(2)逆布雷顿循环的8.1%、开式空气逆布雷顿循环的4.9%和闭式空气逆布雷顿循环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布雷顿循环 co_(2)制冷循环 超重力场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辅助散热与余热回收的车辆一体化CO_(2)热管理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16
作者 曹锋 何凯程 +3 位作者 宋昱龙 谢宏生 白刚 杨涛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4-913,共10页
为在紧凑的车辆空间内实现高效的热管理,本文设计了一种车辆一体化CO_(2)热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阀的切换和水-气体冷却器的多样化利用,可起到余热回收与辅助散热的双重作用,实现对电机、电池与乘员舱热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CO_(2)热泵... 为在紧凑的车辆空间内实现高效的热管理,本文设计了一种车辆一体化CO_(2)热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阀的切换和水-气体冷却器的多样化利用,可起到余热回收与辅助散热的双重作用,实现对电机、电池与乘员舱热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CO_(2)热泵空调系统性能.通过仿真平台AMESim搭建系统仿真模型,并经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了将电机与电池纳入热管理CO_(2)空调热泵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热模式下,水-气体冷却器可起到余热回收的作用,在冷却电机、电池的同时,利用二者的发热量提高系统制热能效;该模式下,电机、电池热负荷升高,水-气体冷却器换热量提高,系统的蒸发温度提高,对制热量和性能系数有可观增益,且环境温度越低,该增益效果越强.在-20℃/20℃的工况下,回收16 kW的余热可使系统制热量和性能系数分别提高21.42%、11.13%,但过高的电机、电池热负荷将使系统蒸发温度进一步提高至超过环境温度,室外换热器将向环境放热,从而抑制系统性能的提升效果;制冷模式下,水-气体冷却器可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在冷却电机与电池的同时,减少室外换热器的散热负担,辅助其散热从而提高系统制冷能效;该模式下,水-气体冷却器的换热量与电机热负荷负相关,压缩机功耗降低,系统制冷量和性能系数可分别提高2.84%、3.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热泵空调系统 电动汽车 水-气体冷却器 余热回收 辅助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燃煤机组钙循环烟气CO_(2)捕集系统模拟研究
17
作者 王长清 谭煜幺 +4 位作者 徐瑞昌 周子健 刘文强 胡勇 徐明厚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8-746,共9页
基于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高温钙基吸附剂碳捕集的系统模型,开展了1 000 MW燃煤机组烟气CO_(2)捕集工艺流程模拟研究。针对煅烧炉煤富氧燃烧供能存在的高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问题,提出采用外部电加热供能方式为煅烧炉提供热量。详细考察了... 基于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高温钙基吸附剂碳捕集的系统模型,开展了1 000 MW燃煤机组烟气CO_(2)捕集工艺流程模拟研究。针对煅烧炉煤富氧燃烧供能存在的高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问题,提出采用外部电加热供能方式为煅烧炉提供热量。详细考察了烟气进入碳捕集系统后,系统关键性能参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守恒情况,以及不同操作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1 000 MW燃煤发电机组增加碳捕集系统后,发电热效率将下降26.11%;碳化炉温度稳定在645℃时,CO_(2)捕集效率可达92.13%;煅烧炉温度设定在900℃时,CaCO3会分解得更彻底;碳酸化炉温度的提升会减少煅烧能耗并提高发电热效率,而煅烧温度的升高会增加能耗并降低发电热效率;钙碳摩尔比的增加导致钙基碳捕集系统的固体循环量增加,而钙基吸附剂的平均碳转化率则呈现出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钙基吸附剂 燃煤烟气 Aspen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CO_(2)热泵空调系统1D-3D动态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
18
作者 王海丹 宗硕 +5 位作者 肖迪 殷翔 黄龙飞 王熙熙 杨李辰 曹锋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3,共9页
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具有良好的低温制热能力,其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参数变化对乘员热舒适性的影响重大。为研究乘员舱舒适性以及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参数动态变化的耦合规律,基于一维仿真软件GT-Suite和三维CFD软件STAR-CCM+搭... 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具有良好的低温制热能力,其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参数变化对乘员热舒适性的影响重大。为研究乘员舱舒适性以及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参数动态变化的耦合规律,基于一维仿真软件GT-Suite和三维CFD软件STAR-CCM+搭建了联合仿真模型,建立了乘员舱温度场与热泵空调系统的结构化关联关系,综合分析了热泵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车厢动态升/降温特性。结果显示:乘员舱热环境温度分布较不均匀,有必要采用加权PMV(平均热感觉指数)评价乘员舱非均匀热环境。在多PID控制的跨临界CO_(2)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中,使用基于加权PMV舒适度模型的控制方法能够保持系统目标参数的调控稳定。在制冷模式43℃环境温度工况下,该控制方法能够降低9.4%的压缩机功耗;在制热模式-10℃环境温度工况下,该方法能够降低17.9%的压缩机功耗,该控制方法能够在满足热舒适的前提下降低系统压缩机功耗,有助于提升新能源车续航里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汽车热泵空调 联合仿真 加权热舒适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时序异常检测的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插值方法研究
19
作者 王秀英 孙树娇 +5 位作者 王喆 陈奇 李甫 杜华礼 杨耀晨 杨帆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8097-8110,共14页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水平上的NEE数据。通过对比机器学习算法和通量数据后处理算法(Reddyproc)两种数据填充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与时序异常检测(Time series anomaly detection,TAD)的新框架,用于NEE数据的空白填补。研究结果表明:1)Reddyproc算法在剔除异常值后,NEE插补决定系数(R^(2))达到0.67,数据离散度显著降低,数据质量提升;2)八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表现最优,其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6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2.17μmol s^(-1)m^(-2),且经过时序异常检测后,估算精度提升了17%;3)Reddyproc和RF估算的CO_(2)通量存在季节性差异,冷季(1—3月和10—12月)Reddyproc估算值低于RF,而暖季(4—9月)则高于RF,表明冬季Reddyproc低估了CO_(2)释放,夏季则低估了CO_(2)吸收。该新框架有效解决了数据采集不确定性和缺失导致的二氧化碳通量计算准确率问题,为研究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固持能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极端事件的影响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方法的适用性、改进和优化方向,以实现更准确、可靠且适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的填补模型,为生态系统建模和预测提供强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涡动协方差 时序异常检测 机器学习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羽流地热系统与水基增强型地热系统换热效果对比实验
20
作者 樊阳杰 付美龙 +2 位作者 刘漪雯 李国俊 宿志昊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2,共6页
针对水基增强型地热系统在地热开采过程中易损失流量,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选取CO_(2)作为CO_(2)羽流地热系统的传热工质,通过热交换实验、溶蚀实验和CO_(2)驱后气水相渗曲线评价实验等手段,定量评估超临界CO_(2)在不同条件下的换热性能... 针对水基增强型地热系统在地热开采过程中易损失流量,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选取CO_(2)作为CO_(2)羽流地热系统的传热工质,通过热交换实验、溶蚀实验和CO_(2)驱后气水相渗曲线评价实验等手段,定量评估超临界CO_(2)在不同条件下的换热性能和CO_(2)-水溶液对岩石的溶蚀效果,并对CO_(2)和水的携热能力及采热速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在传热工质的质量流量相同的条件下,当注入温度为24℃时,CO_(2)换热效率比水高27%以上,当注入温度为35℃时,CO_(2)换热效率比水高8%以上,CO_(2)的换热效率和携热能力均高于水;当储层压力升至25 MPa时,CO_(2)热容值为水热容值的0.45倍,流动能力为水的2.5倍,CO_(2)的采热优势更强;CO_(2)与绿泥石反应的溶蚀作用较强,导致岩心孔隙空间和渗流通道增大,有效提高了储层渗透率,增强了流体在孔隙中的对流,提高了热传递效率。该研究为CO_(2)羽流地热资源开采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co_(2)羽流地热系统 co_(2)埋存 溶蚀作用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