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船载GNSS数据对南海区域全球电离层模型精度的评估分析:以2024年5月磁暴为例
1
作者 李国翔 罗孝文 +2 位作者 万黉扬 崔家馨 魏巍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6,共9页
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基准站建立的全球电离层模型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全球电离层产品,对全球电离层模型在磁暴期间可靠性和精度的分析和评价是合理使用该模型的必要前提。本研究采用靠近南海... 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基准站建立的全球电离层模型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全球电离层产品,对全球电离层模型在磁暴期间可靠性和精度的分析和评价是合理使用该模型的必要前提。本研究采用靠近南海的基准站数据来验证船载GNSS数据解算的电离层天顶方向总电子含量(verti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的可靠性,并利用船载数据和基准站数据对磁暴期间全球电离层模型在我国南海区域的精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船载数据与基准站数据解算的电离层VTEC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磁暴期间,我国南海区域的全球电离层模型值与船载数据解算值及基准站(HKSL、PIMO)数据解算值之间的误差增大,其RMSE日均值分别为41.21、27.40和30.86 TECU,这表明磁暴活动对电离层的扰动导致了全球电离层模型精度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载GNSS数据 IGS基准站 全球电离层模型 磁暴 精度分析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近实时全球电离层数据同化和预报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被引量:1
2
作者 欧明 陈龙江 +1 位作者 甄卫民 朱庆林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321,共9页
电离层天气变化正成为目前空间天气预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建立一个可靠的、精确的电离层特征参量现报和预报系统对空间科学研究及军民用无线电信息系统保障均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国际GNSS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的地基... 电离层天气变化正成为目前空间天气预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建立一个可靠的、精确的电离层特征参量现报和预报系统对空间科学研究及军民用无线电信息系统保障均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国际GNSS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的地基GNSS和全球电离层无线电观测站(Global Ionospheric Radio Observatory,GIRO)数字测高仪的实时数据,以国际参考电离层(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模型为背景模型,采用高斯-马尔可夫-限带卡尔曼滤波同化技术,结合超大规模矩阵稀疏存储与处理方法,在云计算平台上构建完成了近实时全球电离层数据同化和预报系统(near-Real-Time Global Ionospheric Data AssiMilation and forecasting system,RT-GIDAM)。该系统具备了全球电离层TEC和电子密度的近实时(延时约5 min)、较高空间(5°×2.5°)和时间分辨率(15 min)的同化和预报功能,可为空间物理研究及相关无线电系统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近实时 数据同化和预报 地基GNSS 测高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基GNSS和COSMIC掩星数据吸收的三维电离层电子密度重构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欧明 熊雯 +1 位作者 刘裔文 甄卫民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2-329,共8页
精确给出电离层的实时变化信息对现代通信和卫星导航等系统可靠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提高电离层经验模型电子密度的输出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基GNSS和COSMIC掩星数据吸收的三维电离层电子密度重构的新方法.以最新版国际参考电离... 精确给出电离层的实时变化信息对现代通信和卫星导航等系统可靠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提高电离层经验模型电子密度的输出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基GNSS和COSMIC掩星数据吸收的三维电离层电子密度重构的新方法.以最新版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2016为背景模型,选择IG指数与Rz指数作为驱动量,采用Brent算法分两步实现了地基GNSS和COSMIC掩星数据的吸收.与欧洲区域8个垂测站实测数据的对比表明:数据吸收后模型重构的电离层NmF2的绝对平均误差和标准差分别下降了33%和29%;电离层hmF2的重构误差则分别下降了约55%和30%.对比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精度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电子密度重构 数据吸收 GNSS cosmic掩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探测汶川M_S8.0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 被引量:5
4
作者 马新欣 林湛 +4 位作者 陈化然 金红林 李大虎 焦立果 刘晓灿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8-855,938,共8页
获取COSMIC掩星2级数据,基于球谐函数使用最小二乘拟合法计算模型值,为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提供背景依据.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最大电子密度,得到各主成分所占能量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震... 获取COSMIC掩星2级数据,基于球谐函数使用最小二乘拟合法计算模型值,为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提供背景依据.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最大电子密度,得到各主成分所占能量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震前在震中邻近区域出现电离层扰动增强现象,且随高度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主要集中在F2层300—450km.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月15日—29日19:00—24:00(地方时)第三主成分能量百分比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震前电离层存在异常扰动现象.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地震电离层耦合机理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 球谐函数 最小二乘拟合法 电离层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SMIC掩星观测的顶部电离层标高特征分析
5
作者 韩超 庞岗 +7 位作者 靳睿敏 甄卫民 王丹丹 马雪纯 朱庆林 陈龙江 陈丽 白培瑞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1,共9页
顶部电离层是指F2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所在高度以上的电离层区域。掩星观测能够提供地面到低轨卫星轨道高度处的整个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对于顶部电离层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标高是构建顶部以上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模型的重要参数。本文使用... 顶部电离层是指F2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所在高度以上的电离层区域。掩星观测能够提供地面到低轨卫星轨道高度处的整个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对于顶部电离层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标高是构建顶部以上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模型的重要参数。本文使用2007—2020年的气象、电离层和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掩星观测数据,提取有效电子密度剖面数据的顶部标高,分析了其随地方时、季节、经纬度和太阳活动水平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顶部标高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太阳活动依赖性;顶部标高在纬度上的变化强烈依赖于地方时,同时在东西经向上表现出明显的波状结构,且这种经度波状结构在南北半球具有不同的形态;顶部标高在夏季半球具有显著的东西经向差异,南半球夏季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掩星 顶部电离层 电子密度剖面 太阳活动 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MIC电离层掩星反演模拟及星座优化
6
作者 许波波 王成 +3 位作者 张雨露 文援兰 何丽娜 李桢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精密星历和NeQuick模型模拟COSMIC星座电离层掩星事件的几何过程和物理数据,并采用改正TEC法和“洋葱分层”算法反演电离层三维电子密度.模拟反演得到的电子密度廓线与模型变化趋势一致,偏差较小.电离层h_(m)F_(2),N_(m... 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精密星历和NeQuick模型模拟COSMIC星座电离层掩星事件的几何过程和物理数据,并采用改正TEC法和“洋葱分层”算法反演电离层三维电子密度.模拟反演得到的电子密度廓线与模型变化趋势一致,偏差较小.电离层h_(m)F_(2),N_(m)F_(2)的绝对误差分别为4.2 km和0.26×10^(4)cm^(–3),相对误差分别为1.66%和4.95%,反演值与模型值的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6和0.950,表明掩星反演模拟完整可靠、正确有效.在几何模拟正确的基础上,分析了COSMIC-2完全组网时的掩星观测性能及多系统GNSS对掩星数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为提高未来掩星事件的时效性及时空分布的均匀性,提出了一种掩星分布均匀性指数,并且通过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实现掩星星座卫星总数、轨道面数、轨道倾角的最优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 电离层 掩星反演 模拟 电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SMIC数据开展全球电离层foF2建模及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林峰 程云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4期15036-15042,共7页
电离层foF2是短波通信、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所需的关键环境参数,使用2006—2014年COMS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掩星电离层数据和多项式方法,自主构建了高精度全球电离层foF2经验模型... 电离层foF2是短波通信、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所需的关键环境参数,使用2006—2014年COMS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掩星电离层数据和多项式方法,自主构建了高精度全球电离层foF2经验模型,并使用2015—2019年观测数据进行独立检验。本模型结果与建模及独立检验时段电离层foF2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和0.937,平均偏差分别为2.38%和3.08%,相对误差分别为11.72%和12.69%。利用该模型研究了电离层foF2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电离层foF2日夜变化幅度随纬度增加而变大,春秋分季期间南半球日夜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北半球,而夏季半球则远低于冬季半球。电离层foF2季节变化幅度随纬度增加而变大,夜间电离层foF2的季节变化以年特征为主,白天则包含了显著的年、半年特征,夜间季节变化幅度明显高于白天,南半球显著高于北半球。电离层foF2中纬槽现象主要出现在春秋分季夜间,经度方向四波结构主要出现在太阳活动低年和春秋分季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电离层数据 电离层foF2 多项式方法 经验模型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HAMP、GRACE和COSMIC掩星数据的全球电离层h_mF_2建模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桢迪 方涵先 +2 位作者 翁利斌 马强 张建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555-3565,共11页
基于CHAMP、GRACE和COSMIC的电离层h_mF_2掩星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一个包含地磁和太阳活动、经度、地方时、年积日和纬度信息的非线性多项式h_mF_2模型(Nonlinear Polynomial Peak Height Model—NPPHM).利用GRACE掩星数据对NPPHM... 基于CHAMP、GRACE和COSMIC的电离层h_mF_2掩星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一个包含地磁和太阳活动、经度、地方时、年积日和纬度信息的非线性多项式h_mF_2模型(Nonlinear Polynomial Peak Height Model—NPPHM).利用GRACE掩星数据对NPPHM与IRI2012进行了独立检验,结果显示这两个模型在2008年与GRACE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8和0.532,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5.97km和44.56km;在2012年,相关系数分别为0.732和0.488,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1.39km和42.83km.选取全球不同地区14个测高仪站点数据,并引入相似离度对这两个模型的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NPPHM的相似离度远小于IRI2012,更加接近测高仪观测值.使用Athens站2003—2013年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IRI2012与Athens站测高仪数据的平均偏差达到8.11%,NPPHM则只有3.53%,并且在太阳活动低年及每年10月NPPHM的精度要明显高于IRI2012.此外,NPPHM也能够较好模拟出h_mF_2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赤道异常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hmF2建模 非线性多项式 掩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多源数据同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欧明 甄卫民 +3 位作者 徐继生 於晓 张风国 邓忠新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7-152,共6页
多源数据同化是实现电离层天气现报和预报的重要途径.选择参数化电离层模型作为背景模型,基于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以及第二代气象/电离层气候卫星探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 多源数据同化是实现电离层天气现报和预报的重要途径.选择参数化电离层模型作为背景模型,基于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以及第二代气象/电离层气候卫星探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 2,COSMIC 2)掩星测量,利用经验电离层模型NeQuick计算得到多源观测数据,结合水平和垂直方向分离的高斯型协方差矩阵及卡尔曼滤波方法实现了中国区域电离层多源数据同化反演.同化结果表明,多源数据同化方法能将观测资料有效地同化到背景模式中从而获得较好的同化结果.与背景模式相比,同化后得到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及电子密度误差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地基GNSS cosmic 2 掩星 数据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赤道地区2007—2013年COSMIC掩星反演和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输出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智 袁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33-2343,共11页
利用2007—2013年电离层测高仪位于磁赤道观测站Jicamarca(11.95°S,76.8°W,地磁纬度为1°N)的垂测数据和COSMIC掩星反演电离层资料,分析了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两种探测技术获取电离层特征参数峰值密度N_mF_2和峰值高度H_m... 利用2007—2013年电离层测高仪位于磁赤道观测站Jicamarca(11.95°S,76.8°W,地磁纬度为1°N)的垂测数据和COSMIC掩星反演电离层资料,分析了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两种探测技术获取电离层特征参数峰值密度N_mF_2和峰值高度H_mF_2的相关性,同时也探讨了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输出参数与测高仪垂测数据的相关性.此外,进一步分析了COSMIC掩星和IRI模型在不同地方时高估或低估垂测参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由COSMIC掩星反演和IRI模型输出参数N_mF_2与测高仪垂测值N_mF_2得到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太阳活动低年COSMIC探测得到的N_mF_2相关性高于太阳活动高年得到的结果,但IRI模型在太阳高年得到的N_mF_2相关性好于太阳活动低年的计算结果.(2)由COSMIC掩星反演和IRI模型输出的H_mF_2与测高仪垂测值H_mF_2在春秋季得到的相关性较高,夏季的相关性最弱.由COSMIC掩星探测H_mF_2得到的季节和时间相关系数大都集中在0.8和0.6以上,但由IRI模型得到的H_mF_2相关性降低,特别是太阳活动低年的夏季和傍晚其相关系数低于0.3.(3)太阳低年COSMIC掩星和IRI模型白天时段大都高估、夜间至凌晨前后低估电离层参数N_mF_2和H_mF_2;但太阳活动高年N_mF_2在地方时午夜后则呈现高估的特点.相关结果为未来IRI模型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低纬地区电离层同化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测仪 cosmic IRI 电离层特征参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电离层延迟Klobuchar模型与双频数据解算值的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39
11
作者 余明 郭际明 过静珺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共4页
电离层延迟是影响GPS绝对定位的最主要因素,但由于电离层本身的不稳定性,加上目前对其物理特性的了解还有一定的模糊性,还只能采用精度有限的经验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对于GPS实时绝对定位,GPS系统的广播星历提供了Klobuchar模型的8个系数... 电离层延迟是影响GPS绝对定位的最主要因素,但由于电离层本身的不稳定性,加上目前对其物理特性的了解还有一定的模糊性,还只能采用精度有限的经验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对于GPS实时绝对定位,GPS系统的广播星历提供了Klobuchar模型的8个系数,可以用于单频接收机的电离层延迟改正;对于双频接收机,可以利用L1,L2,C1,P2进行计算得到电离层延迟值,但应考虑到卫星发射信号时产生的两频率间的硬件延迟TGD的影响。本文采用双频伪距求得电离层延迟值,用广播星历中各颗卫星的TGD参数进行改正,再根据L1和L2双频相位值求得的历元间的电离层延迟的变化采用Hatch类滤波递推模型对其进行平滑,从而求得较准确的对应于各个历元的电离层延迟值,将其作为真值与Klobuchar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从而研究Klobuchar模型的精度和特点,并与IGS的后处理Klobuchar模型系数求得的电离层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双频数据计算电离层延迟的算法进行详细研究,给出Klobuchar模型的具体计算过程,用位于武汉、北京和上海的IGS跟踪站的观测数据进行实际验证和算例分析,最后给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电离层延迟 绝对定位 双频数据解算值 KLOBUCH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GPS测量数据研究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逐日变化 被引量:31
12
作者 萧佐 张东和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102,共6页
提出了一种直接通过双频GPS伪距测量数据导出接收站附近垂直TEC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事先知道卫星和接收机电路时延的精确值,前者可在换算过程中自治地加以修正,而接收机时钟误差则利用IRI模式的夜晚平均值作为参考来订正,这一订... 提出了一种直接通过双频GPS伪距测量数据导出接收站附近垂直TEC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事先知道卫星和接收机电路时延的精确值,前者可在换算过程中自治地加以修正,而接收机时钟误差则利用IRI模式的夜晚平均值作为参考来订正,这一订正存在一定的绝对误差,但不会影响逐日相对变化。却使数据处理过程大为简化.得到的垂直TEC为天顶周围60°锥角内的平均值,能够相当好地反映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周日变化.一个计算实例显示了连续三天北京地区TEC的日变化情况,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实用性.文中还提出一个新概念或问题,即GPS卫星仰角很小时,通常认为多径效应造成大的误差,本文的一些实例似乎表明,这种多径效应的概念应当包括电高层不规则结构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GPS测量数据 电子总含量 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融合天地基多源数据的电离层反演方法 被引量:8
13
作者 欧明 甄卫民 +3 位作者 张时生 赵庶凡 於晓 徐继生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3-719,共7页
数据融合是观测数据稀疏条件下电离层精确反演的重要技术途径.文中提出了一种融合天地基多源数据的电离层反演方法.选择地基GNSS、低轨卫星(Low Earth Orbiting,LEO)掩星、卫星信标及垂测仪等手段为观测系统,国际参考电离层(Internation... 数据融合是观测数据稀疏条件下电离层精确反演的重要技术途径.文中提出了一种融合天地基多源数据的电离层反演方法.选择地基GNSS、低轨卫星(Low Earth Orbiting,LEO)掩星、卫星信标及垂测仪等手段为观测系统,国际参考电离层(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为背景模型,利用改进的克里格插值及乘法代数重构方法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以中国区域为例,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能将各类观测资料有效地融合到背景模式中,反演得到的总电子含量及电子密度误差相比经验模型均有显著降低;在地基GNSS观测的基础上,融入地基垂测与天基掩星可有效提升电子密度的反演精度.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现有电离层观测系统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融合 电离层 克里格插值 乘法代数重构 观测系统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16年FY-3C与COSMIC掩星电离层特征参数的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佳 王涵 徐晓华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1-186,共6页
利用由FY-3C和COSMIC两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无线电掩星任务提供的2014—2016共3年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廓线,基于时间间隔7. 5 min、经纬度间隔2. 5°的时空匹配窗口,对两个掩星任务的电离层峰值密度(NmF2)和峰值高度(hm F2)进行了比较... 利用由FY-3C和COSMIC两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无线电掩星任务提供的2014—2016共3年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廓线,基于时间间隔7. 5 min、经纬度间隔2. 5°的时空匹配窗口,对两个掩星任务的电离层峰值密度(NmF2)和峰值高度(hm F2)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两个任务得到的特征参数相关性良好,各年之间相关性水平基本稳定,其中各年NmF2和hm F2相关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 87和0. 75; FY-3C的特征参数相对于COSMIC的偏差很小,各年NmF2的绝对偏差均值和相对偏差均值分别不超过±0. 25×10~5el/cm^3和±15. 0%,hm F2的绝对偏差均值和相对偏差均值分别不超过±7. 00 km和±1. 80%。此外,由两个任务得到的特征参数在空间上均表现出赤道及低纬地区数值较高且呈"条带状"分布的特点,且两个任务都监测到了2016年相对于2014年和2015年NmF2和hm F2均存在显著下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3C cosmic 电离层特征参数 相关系数 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接收机测量电离层TEC的数据处理方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东和 曹冲 甄卫民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5年第3期84-87,96,共5页
本文介绍了应用GPS卫星接收机SNR—8C进行电离层TEC观测的数据处理方法,并给出了部分数据处理结果。其中包括应用GPS双频信号进行TEC计算的原理,应用卫星星历参数计算各时刻电离层质心点的经纬度及卫星仰角和方位角... 本文介绍了应用GPS卫星接收机SNR—8C进行电离层TEC观测的数据处理方法,并给出了部分数据处理结果。其中包括应用GPS双频信号进行TEC计算的原理,应用卫星星历参数计算各时刻电离层质心点的经纬度及卫星仰角和方位角,以及TEC的周日变化,逐日变化及一次卫星通过时TEC的时空变化结果,讨论了该方法的误差来源及与NNSS方法,法拉第旋转测量TEC的比较。应用GPS方法测量TEC具有很大的优点,具有高精度及多方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TEC 数据处理 GPS 接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三频数据计算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变化率 被引量:4
16
作者 管斌 孙中苗 +1 位作者 刘晓刚 朱永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7-896,共10页
研究了通过采样间隔为1 s的GPS三频载波相位观测数据计算1 Hz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变化率(RVTEC)的方法,推导了直接采用双频载波相位观测量计算RVTEC的公式,对一般空间环境与电离层活动剧烈两种条件下L1L2、L1L5、L2L5三种载波相位组合... 研究了通过采样间隔为1 s的GPS三频载波相位观测数据计算1 Hz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变化率(RVTEC)的方法,推导了直接采用双频载波相位观测量计算RVTEC的公式,对一般空间环境与电离层活动剧烈两种条件下L1L2、L1L5、L2L5三种载波相位组合计算的RVTEC进行了一致性分析,给出了通过三频载波相位观测数据计算电离层RVTEC的修正方法,比较了X射线太阳耀斑期间RVTEC与由传统方法计算的总电子含量变化率(ROT)响应,在双星串飞编队测高模式下对计算方法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L1L2、L1L5两种组合之间的一致性较好,由L1L2、L1L5组合计算的RVTEC的中误差约为0.004 TECu/s,RVTEC较ROT更能体现TEC变化的细节,在双星串飞编队测高模式下海面高梯度的计算中,电离层延迟之差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频数据 载波相位 垂直总电子含量变化率 电离层闪烁 卫星测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GNSS和天基掩星观测对全球电离层数据同化效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欧明 陈龙江 +3 位作者 王妍 许娜 吴家燕 甄卫民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9-628,共10页
电离层的精确现报预报对装备系统效应减缓及空间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地基GNSS和天基掩星是电离层数据同化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通过观测系统仿真试验(observation system simulation experiments,OSSE)对四种不同的观测系... 电离层的精确现报预报对装备系统效应减缓及空间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地基GNSS和天基掩星是电离层数据同化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通过观测系统仿真试验(observation system simulation experiments,OSSE)对四种不同的观测系统条件下的全球电离层数据同化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同化的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及三维电子密度参量技术得分(skill score,SKS)的评估结果表明:1)观测构型对数据同化现报和预报精度均具有重要影响.2)仅仅同化地基GNSS数据,其同化的TEC精度相比背景模型会有较明显的改善,TEC现报、提前1 h预报、提前2 h预报和提前3 h预报的SKS分别为0.45、0.39、0.32和0.25;但电子密度的现报和预报结果相比背景模型的改善则相对有限,电子密度现报、提前1 h预报、提前2 h预报和提前3 h预报的SKS仅为0.05、0.04、0.03和0.02;通过融合掩星观测数据,其电子密度的精度会有明显提升.3)在掩星卫星数量较多且观测数据的覆盖性较好的条件下,仅同化掩星TEC观测数据就可以获得准确的TEC和电子密度现报与短期预报结果;大规模掩星星座的观测比仅利用地基GPS观测进行同化,其TEC现报、提前1 h预报、提前2 h预报和提前3 h预报的SKS分别提高了0.2、0.17、0.14和0.12;电子密度SKS分别提高了0.39、0.35、0.28和0.22,电子密度SKS的提升幅度要优于TEC.4)现有的观测系统布局对中低纬区域的数据同化精度的提升效果要优于高纬区域;5)随着预报时间的增加,数据同化的精度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未来微小卫星数量的快速增加,天基掩星观测将对电离层状态的精确表征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相关研究可为我国天地基电离层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构建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数据同化 地基GNSS 掩星 观测系统仿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OSMIC掩星探测分析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闪烁指数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0-488,共9页
利用气象、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联合观测系统COSMIC掩星2007-2013年探测资料,分析了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区域(70~140km)闪烁指数的季节、地方时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强电离层闪烁主要集中在磁纬度±30°内,夏季达到最大,... 利用气象、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联合观测系统COSMIC掩星2007-2013年探测资料,分析了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区域(70~140km)闪烁指数的季节、地方时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强电离层闪烁主要集中在磁纬度±30°内,夏季达到最大,冬季其次,春季最小.闪烁峰值大小与太阳辐射有关,但北半球夏冬季闪烁峰值大于南半球观测结果,秋半球闪烁峰值大于春半球观测结果.地磁高纬地区较强闪烁现象出现在地方时傍晚之后,午夜前后达到最大值.地磁中纬和低纬区域日出后即出现较为明显的闪烁现象,一直持续至夜间甚至凌晨,分别约在中午和傍晚前达到最大值.磁赤道区闪烁现象通常始于地方时日出后,最大值发生在傍晚1800LT左右.电离层E区的闪烁峰值大都集中110km高度,但高纬地区的峰值高度略有降低.此外,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增强一定程度上会抑制E层闪烁现象.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分析E层不规则结构及物理形成机制,同时为电离层区域闪烁模型的建立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 电离层 闪烁指数 峰值高度 偶发E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融合的电离层VTEC反演精度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承军 吴玉飞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4,共10页
随着空间目标活动和卫星导航系统的增多,观测电离层数据的途径越来越多,探测精度也越来越高.在Kalman滤波的基础上,利用2016年的国际参考电离层(IRI-2016)模型中电离层垂直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VTEC),结合地基反... 随着空间目标活动和卫星导航系统的增多,观测电离层数据的途径越来越多,探测精度也越来越高.在Kalman滤波的基础上,利用2016年的国际参考电离层(IRI-2016)模型中电离层垂直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VTEC),结合地基反演得到的VTEC值,利用数据融合算法提高电离层VTEC的近实时反演精度.针对加拿大附近高纬度区域(130°W–150°W, 60°N–70°N)、朝鲜、韩国和日本周边中纬度区域(115°E–135°E, 32.5°N–42.5°N)、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附近低纬度区域(80°W–100°W, 10°N–20°N)进行了观测,比较发现地基反演和数据融合技术得到的电离层VTEC精度都比较高,但是数据融合得到的电离层VTEC在3个区域的精度都明显更好.该算法能够很好地应用在地面基准站数量较多的区域,同时也能应用在地面基准站数量较少或者海洋、沙漠等布设地面基准站不方便的区域,提高电离层VTEC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融合 KALMAN滤波 IRI-2016 地基GPS 电离层V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电离层信道数据传输交错度分布
20
作者 王先义 江长荫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4年第4期23-27,16,共6页
高频电离层信道反射信号的幅度衰落服从瑞利分布。本文利用深衰落持续期分布确定交错度分布。对于给定的码元传输速率和行纠错码,电路的工作交错度可有信号的中值电平和多普勒展宽(或信号的中值衰落率)确定。对于300波特的传输速... 高频电离层信道反射信号的幅度衰落服从瑞利分布。本文利用深衰落持续期分布确定交错度分布。对于给定的码元传输速率和行纠错码,电路的工作交错度可有信号的中值电平和多普勒展宽(或信号的中值衰落率)确定。对于300波特的传输速率和戈莱码纠错,理论和试验均表明电路的工作交错度约为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通信 数据传输 高波 电离层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