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靶点的对比分析
1
作者 周贝 王伟雄 +3 位作者 赵子博 郭玉英 胡裕泽 王一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7,共1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体外实验,对比分析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以艾叶挥发油为基础开发抗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 2流体...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体外实验,对比分析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以艾叶挥发油为基础开发抗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法提取艾叶挥发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化学成分。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2种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相关靶点和通路,并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探究2种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活性。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 obtained by steam distillation,AEOSD)中有65种化合物,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 obtained b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AEOSFE)中有89种化合物,有44种化合物同时存在于2种挥发油中。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桉叶油醇、α-蛇麻烯是AEOSD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潜在药效成分,丁香酚、桉叶油醇、α-蒎烯是AEOSFE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潜在药效成分;AEOSD可能通过调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生物合成过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正向调节生物过程、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来影响特应性皮炎的进展,而AEOSFE可能通过调控NO的生物合成过程、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的分化、PI3K-Akt信号通路及炎症介质调节TRP通道等来影响特应性皮炎的进展。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EOSD和AEOSFE均能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NO过度释放,可分别减少靶点炎症因子IL-1β、IL-6、TNF和IL-1β、IL-6、PTGS2的表达。结论:AEOSD和AEOSFE在化学成分组成和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靶点通路上有所不同,但对RAW264.7细胞的抗炎活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挥发油 特应性皮炎 网络药理学 水蒸气蒸馏 临界CO 2流体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59
2
作者 董海洲 万本屹 +1 位作者 李宏 刘传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9,共5页
对超临界CO2 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原料预处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 流量对葡萄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切实可行 ,在葡萄籽细度 40目 ,水分含量 ... 对超临界CO2 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原料预处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 流量对葡萄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切实可行 ,在葡萄籽细度 40目 ,水分含量 4 5 2 % ,湿蒸处理 ,萃取压力 2 8MPa,温度 3 5℃ ,CO2 流容比 8~ 9,萃取时间 80min的条件下 ,葡萄籽油的萃取率可达 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流体技术 萃取 葡萄籽油 工艺条件 萃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精制栀子黄色素的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张德权 吕飞杰 +1 位作者 台建祥 付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6-230,共5页
以市售栀子黄色素为原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超临界状态下萃取压力、温度、时间、CO2 流量、夹带剂对栀子黄色素OD值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压、添加夹带剂的条件下有利于降低栀子黄色素的OD值比率,达到精制的目的。
关键词 临界co2 栀子黄色素 精制 OD值比率 流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制革铬鞣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廖隆理 李志强 +5 位作者 但卫华 冯豫川 陈敏 曾睿 申传峰 但年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97-101,共5页
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CO2 超临界流体装置实施铬鞣操作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运用正交实验法找到了在SCF -CO2 条件下实施铬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浴温 40℃ ,压力 1 2MPa,时间 2 .5h ,粉状铬粉剂用量 6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复实验 ,实验研... 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CO2 超临界流体装置实施铬鞣操作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运用正交实验法找到了在SCF -CO2 条件下实施铬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浴温 40℃ ,压力 1 2MPa,时间 2 .5h ,粉状铬粉剂用量 6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复实验 ,实验研究表明 :自行设计制造的CO2 超临界流体装置基本上可以满足制革中铬鞣的工艺要求 ,同常规铬鞣相比 ,所得坯革的收缩温度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流体 制革 铬鞣 收缩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干燥技术及其在饱水文物脱水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梁永煌 满瑞林 +2 位作者 倪网东 王宜飞 张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37-440,共4页
饱水文物的脱水干燥是文物保护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饱水文物的存在与否及其品相的高低。超临界CO2萃取干燥技术利用CO2气体在临界温度以上,控制饱水文物内部液体在临界点之上,使气/液界面消失,在无液相表面张力情况下进行... 饱水文物的脱水干燥是文物保护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饱水文物的存在与否及其品相的高低。超临界CO2萃取干燥技术利用CO2气体在临界温度以上,控制饱水文物内部液体在临界点之上,使气/液界面消失,在无液相表面张力情况下进行的干燥过程。与传统脱水技术相比,超临界CO2萃取干燥技术具有处理周期短、脱水效率高、干燥应力小、脱水过程同时对文物杀菌和清洗等优点。综述了超临界CO2萃取干燥技术及原理、萃取干燥工艺流程,对国内外应用该技术对饱水文物脱水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文物 脱水干燥 临界co2萃取干燥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干燥合成ZrO_2气凝胶及其表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梁丽萍 侯相林 吴东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2-555,共4页
以无机盐为原料,采用沉淀法结合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技术成功地制备了ZrO2气凝胶.借助TG/DSC、XRD、TEM、DLS以及N2物理吸附等手段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超临界CO2流体干燥可以有效地防止干燥过程中胶体粒子之间的硬团聚作用,在基本... 以无机盐为原料,采用沉淀法结合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技术成功地制备了ZrO2气凝胶.借助TG/DSC、XRD、TEM、DLS以及N2物理吸附等手段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超临界CO2流体干燥可以有效地防止干燥过程中胶体粒子之间的硬团聚作用,在基本保持湿凝胶网络结构的情况下实现液相的脱除,从而使合成的ZrO2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体积等特点.此外,样品的TEM和DLS分析显示,纳米ZrO2颗粒首先形成具有空间网络结构的簇团,尺寸为数百个纳米的簇团堆积形成ZrO2气凝胶;气凝胶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在中等温度的热处理过程中不会遭到完全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锆 气凝胶 临界co2流体干燥 动态光散射 物理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与分子蒸馏联用技术提取分离川芎挥发性成分及其GC/MS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周本杰 张忠义 +2 位作者 石勇 古维新 张守尧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52-653,共2页
目的 研究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E)与分子蒸馏(MD)联用技术对中药挥发性成分提取与分离、纯化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川芎的挥发性成分,再将所得到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子蒸馏。以气相色谱(GC)-质谱(MS)... 目的 研究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E)与分子蒸馏(MD)联用技术对中药挥发性成分提取与分离、纯化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川芎的挥发性成分,再将所得到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子蒸馏。以气相色谱(GC)-质谱(MS)技术分别测定萃取物和蒸馏物的化学成分,并对成分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川芎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共鉴定了45种成分,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再经分子蒸馏后所得蒸馏物的成分种类有所减少,为39种,两提取物所含成分的含量也有所变化。结论 SFE与MD联用技术可用于挥发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且优于单一SFE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流体萃取 分子蒸馏 川芎 挥发性成分 GC/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干燥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书成 张常松 +4 位作者 张良 吉宏武 章超桦 邓楚津 高加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10-414,共5页
超临界CO_2干燥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刚刚起步。简单介绍了常见的食品物料的干燥方法,超临界CO_2干燥的发展历史和分类,重点综述了超临界CO_2干燥食品物料的可行性、干燥过程和特点以及超临界CO_2干燥在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等... 超临界CO_2干燥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刚刚起步。简单介绍了常见的食品物料的干燥方法,超临界CO_2干燥的发展历史和分类,重点综述了超临界CO_2干燥食品物料的可行性、干燥过程和特点以及超临界CO_2干燥在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等,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干燥 食品加工 干燥过程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萃取花生油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庆利 朱凤 +3 位作者 张初署 于丽娜 毕洁 禹山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6-209,共4页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花生油。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等因素对油脂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花生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影响因素对...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花生油。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等因素对油脂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花生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影响因素对花生油萃取率作用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花生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18kg/h,萃取时间15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花生油萃取率达到4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油 苹取 临界co2流体技术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萃取山核桃油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仲山民 常银子 +5 位作者 仲怿 竺媚筠 郑剑 高前欣 石晓丽 任国平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7-40,共4页
以我国特有的优质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山核桃为原料,采用先进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山核桃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所得的油脂与传统工艺提取所得的山核桃油进行了品质比较,结果表明: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来提取山核桃... 以我国特有的优质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山核桃为原料,采用先进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山核桃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所得的油脂与传统工艺提取所得的山核桃油进行了品质比较,结果表明: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来提取山核桃油是可行的,其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4 h,所得产品的质量优于传统的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 油脂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在蜂胶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卢媛媛 魏文挺 胡福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64-368,共5页
蜂胶提取技术是影响蜂胶产品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的重要加工工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作为一种新兴提取技术,已在蜂胶提取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并表现出一定优势。本文介绍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着重综述了超临界CO... 蜂胶提取技术是影响蜂胶产品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的重要加工工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作为一种新兴提取技术,已在蜂胶提取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并表现出一定优势。本文介绍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着重综述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在蜂胶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提取中的应用,并评价了该技术用于蜂胶萃取的适用性和存在的问题。尽管在设置恰当的工艺参数辅以合适的助溶剂的条件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可以有效萃取蜂胶中的黄酮类物质和挥发油,但目前该技术用于蜂胶提纯的争议仍颇多。因此,有关超临界提取蜂胶的相关工艺参数、萃取物成分分析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 蜂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沙蒿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文平 白卫东 +1 位作者 王晓静 蔡同一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0-62,共3页
白沙蒿是重要的沙生植物,其籽富合营养物质。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沙蒿籽中提取沙蒿籽油,原料预处理实验表明沙蒿籽最佳含水量为5.3%,粒度为0.39-0.5mm。单因子和Box-Behnken优化设计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 白沙蒿是重要的沙生植物,其籽富合营养物质。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沙蒿籽中提取沙蒿籽油,原料预处理实验表明沙蒿籽最佳含水量为5.3%,粒度为0.39-0.5mm。单因子和Box-Behnken优化设计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7.1MPa,温度51℃,CO2流量为2.36mL/min。研究表明沙蒿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富含亚油酸和维生素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沙蒿籽 临界co2流体萃取 沙蒿籽油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在糠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志松 朱斌 +1 位作者 唐新军 周国娥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6-110,共5页
对在木糖脱水环化生产糠醛的过程中应用超临界CO2(SC-CO2)流体萃取技术进行了研究。取质量分数5.0%木糖680 g、质量分数5.0%稀硫酸6.8 g,使用SC-CO2作萃取剂时,SC-CO2流量0.10 g/s,170℃反应180 min,与不使用SC-CO2相比,木糖的转化率提... 对在木糖脱水环化生产糠醛的过程中应用超临界CO2(SC-CO2)流体萃取技术进行了研究。取质量分数5.0%木糖680 g、质量分数5.0%稀硫酸6.8 g,使用SC-CO2作萃取剂时,SC-CO2流量0.10 g/s,170℃反应180 min,与不使用SC-CO2相比,木糖的转化率提高2.4个百分点、糠醛的选择性提高29.8个百分点、糠醛收率提高23.4个百分点。实验条件下,采用SC-CO2作萃取剂时,SC-CO2温度(35±1)℃,压力(16±0.5)MPa,木糖脱水环化较适宜的反应温度为180℃,SC-CO2流量0.10 g/s,反应180 min,糠醛收率可达6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流体 萃取 反应精馏 糠醛 木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E-2型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仪实用技术与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骏 周金池 +1 位作者 徐芳 吕兆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0-164,共5页
SFE-2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仪具有萃取样品量少,提取精度高等特点。本文以侧柏叶为实验材料,系统研究了该设备的实用技术。结果发现:当样品量较少且样品中萃取物含量很低时,回收方法对萃取物中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影响较大,低沸点化合物... SFE-2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仪具有萃取样品量少,提取精度高等特点。本文以侧柏叶为实验材料,系统研究了该设备的实用技术。结果发现:当样品量较少且样品中萃取物含量很低时,回收方法对萃取物中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影响较大,低沸点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接收液中,高沸点化合物存在于管路回收液里,二者合并才是完整的提取液。为充分发挥该设备高效的萃取功能,实验同时探讨了如何解决该设备管路易堵的问题,并且建立了管路清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流体萃取仪 高效的萃取功能 接收液 管路回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研究康藏荆芥挥发性化学成分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珍伶 田瑄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6-59,共4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对采自甘肃官滩沟的康藏荆芥经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SFB-CO2)及水蒸汽蒸馏(SD)得到的两种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分析鉴定了28种,21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桉树醇(14.27%)和十八烷(10.4...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对采自甘肃官滩沟的康藏荆芥经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SFB-CO2)及水蒸汽蒸馏(SD)得到的两种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分析鉴定了28种,21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桉树醇(14.27%)和十八烷(1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流体萃取 水蒸汽蒸馏 色质联用技术 康藏荆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在植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垦田 孙俊 李德海 《特产研究》 2006年第3期61-64,共4页
综述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在油脂植物、色素植物、香料植物、药用植物、农药植物开发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临界co2 流体 萃取 植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模型的超临界CO_(2)压裂返排微观机制
17
作者 谢平 王海柱 +4 位作者 王斌 张云鹏 徐润滋 麦汉 董卓鑫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5,74,共10页
为揭示超临界CO_(2)压裂后压裂流体的返排机制,设计搭建了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实验平台,设计制作了含天然微裂缝的微流控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_(2)压裂后CO_(2)返排规律,对比了CO_(2)和常规水基压裂液返排特征及储层流体运移分布规律。结... 为揭示超临界CO_(2)压裂后压裂流体的返排机制,设计搭建了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实验平台,设计制作了含天然微裂缝的微流控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_(2)压裂后CO_(2)返排规律,对比了CO_(2)和常规水基压裂液返排特征及储层流体运移分布规律。结果表明,CO_(2)的可压缩性与溶解性是影响超临界CO_(2)返排的重要因素,使得CO_(2)在地层中几乎无游离态残余,同时也导致CO_(2)的返排速度更慢,返排时间更长。明确了裂缝走向与压力梯度的夹角是影响压裂液缝内返排的主要因素,夹角<45°时,压力对缝内流体的驱动效果较为明显,返排效果较好;夹角>45°时,返排效果较差。研究结果可为CO_(2)压裂返排工艺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返排 临界CO_(2) 微裂缝 储层流体运移 微观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干燥对气凝胶型木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景然 冯净 +1 位作者 邱坚 刘刚连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6期81-84,共4页
采用CO2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处理山黄麻木材,研究干燥技术对木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干燥基本可以保持木材原有的尺寸和形状,且干燥后没有变形、变色等干燥缺陷产生;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顺序为超临界温度>超... 采用CO2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处理山黄麻木材,研究干燥技术对木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干燥基本可以保持木材原有的尺寸和形状,且干燥后没有变形、变色等干燥缺陷产生;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顺序为超临界温度>超临界干燥时间>超临界压强,超临界温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显著,木材端面积变化率随着超临界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山黄麻木材最优干燥技术为,超临界温度60℃,超临界压强12 MPa,超临界干燥时间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流体 木材干燥 尺寸稳定性 气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_(2)流体染色聚酯纤维中的扩散行为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博 吴伟 +2 位作者 王健 徐红 毛志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1,共8页
为深入研究分散染料的扩散性能在超临界CO_(2)染色过程中影响染色条件及染色质量的理论机制,使用共聚焦拉曼显微镜研究了超临界CO_(2)流体染色在不同工况条件(100~140℃、21~27 MPa、5~90 min)下分散染料(分散红167、分散橙30、分散蓝79... 为深入研究分散染料的扩散性能在超临界CO_(2)染色过程中影响染色条件及染色质量的理论机制,使用共聚焦拉曼显微镜研究了超临界CO_(2)流体染色在不同工况条件(100~140℃、21~27 MPa、5~90 min)下分散染料(分散红167、分散橙30、分散蓝79)在涤纶中的扩散行为。通过拉曼深度成像图获得了染料在纤维径向分布的数据,计算扩散系数。结果显示:分散染料在染色初期(5 min内)已在纤维内分布均匀,且随染色时间、染色压力的增加,染料在纤维内部均匀上染。对比染色后纤维径向的拉曼光谱数据与纱线上染量数据,验证了拉曼光谱数据的有效性。经计算分散染料中分散橙30的扩散系数最高(9.744×10^(-15) m^(2)/s)。表明拉曼技术用于分析单纤维内染料扩散有着巨大的优势,反应快速,制样简单,同时可在无损纤维的前提下对涤纶内部的染料分布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染料 聚酯纤维 临界CO_(2)流体 共聚焦拉曼显微镜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法提取辣椒深加工产品——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德权 《河南农业》 2002年第11期9-9,共1页
利用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取代溶剂提取技术,不仅可以生产出无溶剂残留、色价高、质量稳定的辣椒红色素和辣椒油树脂,还可得到附加值极高的辣椒碱,剩余的辣椒渣还能加工成各种风味的辣椒酱,属无污染、全利用的高新技术产品,因此,具有很强... 利用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取代溶剂提取技术,不仅可以生产出无溶剂残留、色价高、质量稳定的辣椒红色素和辣椒油树脂,还可得到附加值极高的辣椒碱,剩余的辣椒渣还能加工成各种风味的辣椒酱,属无污染、全利用的高新技术产品,因此,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建一条200L超临界CO_2萃取生产线,总投资400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技术 辣椒深加工产品 200L临界co2萃取生产线 辣椒红色素 辣椒油树脂 辣椒碱 辣椒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