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藏环境中CO_2生物固定与转化及资源化利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牟伯中 杨广超 +3 位作者 周蕾 S.M.Mbadinga 刘金峰 杨世忠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9,共9页
利用微生物将油藏环境中的CO2原位转化为甲烷,在完成封存的同时实现CO2生物固定与转化,进一步提高油气采收率,延长油田开发寿命,是当前研究的前沿课题。综述了CO2封存对油藏环境的影响、油藏环境CO2生物固定与转化的菌群结构与功能、转... 利用微生物将油藏环境中的CO2原位转化为甲烷,在完成封存的同时实现CO2生物固定与转化,进一步提高油气采收率,延长油田开发寿命,是当前研究的前沿课题。综述了CO2封存对油藏环境的影响、油藏环境CO2生物固定与转化的菌群结构与功能、转化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油藏环境CO2生物固定与转化的途径及资源化利用的潜力,提出了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co2封存 co2生物固定与转化 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香酵母生物转化法合成2-苯乙醇的研究
2
作者 王晴 毛银 +1 位作者 赵运英 邓禹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28,共7页
2-苯乙醇是一种具有玫瑰香味的芳香族醇,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和医药等领域中。该研究利用从发酵酱醪中筛选出的一株野生型生香酵母-贝酵母,通过生物转化方法探索了该生香酵母合成2-苯乙醇的能力。通过优化反应体系中葡萄糖、底物L-... 2-苯乙醇是一种具有玫瑰香味的芳香族醇,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和医药等领域中。该研究利用从发酵酱醪中筛选出的一株野生型生香酵母-贝酵母,通过生物转化方法探索了该生香酵母合成2-苯乙醇的能力。通过优化反应体系中葡萄糖、底物L-苯丙氨酸、无氨基酵母氮源及其他无机盐等成分构建生物转化体系,建立了适用于该生香酵母生产2-苯乙醇的转化方法。实验结果显示,该生香酵母转化48 h后2-苯乙醇的产量最高,为2.89 g/L。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转化体系中碳源、氨基受体α-酮戊二酸和离子混合营养液的浓度,2-苯乙醇的浓度提高了67%。最后,通过优化转化体系的pH、温度和溶氧等条件使得2-苯乙醇的质量浓度达到了6.05 g/L,较初始转化条件提高了109%。该方法所获2-苯乙醇不仅具有天然产物的属性和安全性,且其产量和转化率高,工艺也具有周期短和成本低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香酵母 生物转化 2-苯乙醇 L-苯丙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固定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对水中氮去除和N_(2)O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王子楠 王朝旭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1-186,共6页
为探究生物炭固定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对污水厂尾水中低浓度(约10 mg/L)硝态氮和黑臭水体中高浓度(约100 mg/L)氨态氮的N_(2)O排放影响,采用包埋法制备微生物固定化体。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O_(3)^(-)-N反硝... 为探究生物炭固定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对污水厂尾水中低浓度(约10 mg/L)硝态氮和黑臭水体中高浓度(约100 mg/L)氨态氮的N_(2)O排放影响,采用包埋法制备微生物固定化体。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O_(3)^(-)-N反硝化去除有促进作用,在0~24 h,C/N为4、6和8下,NO_(3)^(-)-N平均去除速率为0.163、0.249 mg/(L·h)和0.326 mg/(L·h);固定化体对模拟黑臭水体高浓度NH_(4)^(+)-N(100 mg/L)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前12 h的平均去除速率为5.013 mg/(L·h);固定化体对污染物的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生物 反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生物固定化体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固定作用
4
作者 文方 廖娜 +2 位作者 王娜 靳静 姚义强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3,共9页
【目的】探究棉秆生物炭对重金属Cd^(2+)的吸附和固定作用潜力。【方法】以新疆典型的农业废弃物棉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500、600和700℃热解温度下制备棉秆炭(BC500、BC600和BC700),进行吸附和钝化试验。【结果】Cd^(2+)初始浓度为100 m... 【目的】探究棉秆生物炭对重金属Cd^(2+)的吸附和固定作用潜力。【方法】以新疆典型的农业废弃物棉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500、600和700℃热解温度下制备棉秆炭(BC500、BC600和BC700),进行吸附和钝化试验。【结果】Cd^(2+)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BC500、BC600和BC700对Cd^(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10.47、9.72和11.96 mg/g。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对Cd^(2+)的动力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吸附模型。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中吸附的Cd^(2+)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存在,比例达到77.74%~82.09%;其次是可交换态和不可利用态,比例分别为12.14%~14.95%和5.62%~6.75%。与对照相比,添加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使得土壤中Cd^(2+)的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组分比例分别平均降低24.29%和6.52%;碳酸盐结合态和不可利用态组分比例分别平均增加22.49%和8.32%。【结论】棉秆生物炭对Cd^(2+)具有较强的吸附潜力,施用于土壤中可有效降低土壤中Cd^(2+)的生物可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秆生物 Cd^(2+) 吸附 固定 重金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驱动的无机半导体-微生物杂化体系在二氧化碳固定和生物制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何为 席京 +2 位作者 贺天培 陈娜 袁荃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4,共10页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消耗显著增加,导致了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这对自然生态造成了显著的影响。近年来,由太阳能驱动的以大气中CO_(2)为原料的第3代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过去数年间,研究者们在...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消耗显著增加,导致了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这对自然生态造成了显著的影响。近年来,由太阳能驱动的以大气中CO_(2)为原料的第3代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过去数年间,研究者们在太阳能驱动的无机半导体-微生物杂化体系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这对CO_(2)固定以及生物制造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综述围绕如何构筑高性能无机半导体-微生物杂化体系,分别从无机半导体材料的结构性能优化、无机半导体-微生物界面的构筑以及微生物代谢通路的定向重构3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综述。最后,本综述展望了无机半导体-微生物杂化体系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微生物杂化体系 CO_(2)固定 生物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产甲烷菌进行CO_2地质固定在中国生物气田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7
6
作者 夏遵义 白志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74,共3页
生物气占世界天然气总量的20%左右,世界上许多国家提出利用生物气田中固有的产甲烷菌群,进行CO2地质固 定,从而产生新的能源--甲烷。应用这一原理,在中国的生物气田--涩北气田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涩北气田 中普遍存在产甲烷菌以... 生物气占世界天然气总量的20%左右,世界上许多国家提出利用生物气田中固有的产甲烷菌群,进行CO2地质固 定,从而产生新的能源--甲烷。应用这一原理,在中国的生物气田--涩北气田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涩北气田 中普遍存在产甲烷菌以及与产甲烷过程相关的菌群适应微咸水的环境,可以利用外加的CO2和H2产生甲烷。所以,在生 物气田利用产甲烷菌进行CO2地质固定并且产生新的甲烷具有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甲烷菌 co2地质固定 生物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蔗糖转化酶Suc2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碧莹 李宪臻 杨帆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的蔗糖转化酶Suc2能催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为酿酒酵母提供能量和碳源。Suc2作为水解蔗糖和菊糖的关键酶,在酿酒酵母发酵生产生物乙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Suc2的结构和序列特异性影响其...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的蔗糖转化酶Suc2能催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为酿酒酵母提供能量和碳源。Suc2作为水解蔗糖和菊糖的关键酶,在酿酒酵母发酵生产生物乙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Suc2的结构和序列特异性影响其对底物的结合以及水解能力,其表达水平与酿酒酵母的乙醇产量密切相关。Suc2的表达水平主要受培养条件中碳源种类和浓度的影响,其中葡萄糖对Suc2的表达调控作用最为显著。高浓度葡萄糖(≥2%,质量分数)条件抑制Suc2的表达,低浓度葡萄糖(≤0.1%,质量分数)条件诱导Suc2的表达,葡萄糖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对Suc2的表达进行调控。本文论述了Suc2的序列和结构特异性对其功能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碳源包括甘油、半乳糖、葡萄糖、蔗糖和棉籽糖对Suc2表达水平的影响,同时还综述了葡萄糖通过Snf1-Mig1和cAMP-PKA信号通路对Suc2表达调控机制以及其他转录因子对Suc2表达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Suc2表达调控策略在廉价底物发酵生产生物乙醇中的应用,并展望了Suc2在酿酒酵母工业化生产中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蔗糖转化酶Suc2 表达调控 葡萄糖 转录因子 菊糖 生物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制备2,5-羟甲基糠醛(HMF)研究进展
8
作者 吴志军 刘岳 +3 位作者 乔慧 冯永顺 潘炘 庄晓伟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0,共6页
总结了生物质转化为2,5-羟甲基糠醛(HMF)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木本和草本生物质的转化机制、催化剂选择、预处理方法和反应条件的优化。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预处理和催化转化,可以提高HMF产率。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提升转化... 总结了生物质转化为2,5-羟甲基糠醛(HMF)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木本和草本生物质的转化机制、催化剂选择、预处理方法和反应条件的优化。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预处理和催化转化,可以提高HMF产率。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提升转化效率、降低成本和开发可持续的生物质转化技术,以促进HMF的商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转化 2 5-羟甲基糠醛(HMF) 催化剂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ZH2通过EMT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9
作者 井玉莹 杨凯歌 +4 位作者 程仪婷 黄田平 陈素芳 陈凯 胡建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近年来,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 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近年来,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在多种肿瘤中表达水平异常,可能与EMT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检测ESCC细胞和组织中EZH2和EMT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评估EZH2基因敲减对ESC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EZH2促进ESC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EZH2在ESCC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减ESCC细胞系EC109、EC9706中EZH2基因的表达后,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评估2种ESCC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并利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EZH2、上皮钙黏素(E-cadherin,E-cad)及波形蛋白(vimentin,Vim)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情况。收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至2016年间收集的70例ESCC组织及其中40例配对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分析ESCC组织中EZH2、E-cad和Vim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和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三者与ESCC患者临床进展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EZH2在ESCC中高表达(P<0.001),并且EZH2高表达组的预后更差(P<0.001)。CCK-8、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敲减EZH2的ESCC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均显著减弱(均P<0.001),且EMT的间充质标志物Vim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上皮标志物E-cad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IHC染色分析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ESCC组织中EZH2和Vim高表达,而E-cad低表达。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EZH2和Vim低表达及E-cad高表达的患者的生存期均显著更长(均P<0.05)。结论:EZH2通过EMT促进ESC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其表达水平的升高提示ESCC患者较差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 上皮-间充质转化 恶性生物学行为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污泥提取液为生长介质的纤细角毛藻培养与CO_2生物固定
10
作者 孟范平 李祥蕾 +2 位作者 谢爽 于腾 程凤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9-95,共7页
污水污泥(MSS)中含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盐,以其替代传统培养基作为微藻的营养来源,将显著降低微藻吸收固定CO2的成本,增强微藻在工业碳减排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污水污泥提取液与海水的混合液作为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生... 污水污泥(MSS)中含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盐,以其替代传统培养基作为微藻的营养来源,将显著降低微藻吸收固定CO2的成本,增强微藻在工业碳减排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污水污泥提取液与海水的混合液作为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生长介质,同时通入高浓度(5%~20%)CO2,在优化培养条件的基础上,将微藻接种到螺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动态试验,并逐日测定相应的藻生物量和固碳能力。结果表明,在污泥提取液和海水的混合体系中,纤细角毛藻的最适生长条件为:通入10%CO2气体,污泥提取液和海水按照1∶29比例混合,温度为30℃,光照强度为6 000lx。当保持10%CO2的通入速度为20mL·min-1时,生物反应器的适宜运行条件为:藻接种量1×106cells·mL-1,循环流量1 200mL·h-1。在上述优化条件下,最大藻生物量产率(0.36g·L-1·d-1)和最高固碳速率(0.67g·L-1·d-1)出现在循环培养第5d;此外,培养液中氮、磷营养盐的利用程度较高,NO3--N、NH4+-N、NO2--N、PO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9%、93.3%、78.0%和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细角毛藻 污泥提取液 生物反应器 co2 生物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生物固定CO_(2)耦合污染物减排技术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4
11
作者 莫壮洪 朱俊英 +1 位作者 李煦 荣峻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0-1445,共16页
“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是传统工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愈加重要。微藻光合作用能固定CO_(2),还可利用废气及废水等作为营养源生长,减排污染物的同时实现生物质增值,是有望助力“双碳”战略目标的新型生... “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是传统工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愈加重要。微藻光合作用能固定CO_(2),还可利用废气及废水等作为营养源生长,减排污染物的同时实现生物质增值,是有望助力“双碳”战略目标的新型生物技术路线。基于微藻固碳减排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微藻光合作用固定CO_(2)的机理;综述了影响微藻固碳效率的无机碳源、传质、光源、温度及pH值等关键因素及强化策略;深入分析NO_(x)、SO_(x)等在微藻培养体系中的溶解、传输、吸收利用及转化机理;系统探讨了微藻减排烟气污染物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进一步归纳了在污水处理以及重金属处理方面的作用机理和潜力;围绕微藻生物质的高价值转化以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综述。最后讨论了微藻生物技术当前实践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前景,为“碳中和”探索协同减污降碳的技术方法、开发应用及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CO_(2) 固定 污染物减排 生物质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光合自养微生物固定CO_(2)的影响因素及增效策略
12
作者 王佳 赵晓迪 +3 位作者 胡佳俊 高旻天 李继香 刘楠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207,共17页
微生物固定CO_(2)是一种极富前景的碳捕获和利用途径,对实现全球生态系统碳中和至关重要.非光合自养微生物由于其环境适应性强、固碳途径的多样性,以及会产生高附加值产物而备受关注.基于非光合自养微生物固定CO_(2)的研究进展,系统分... 微生物固定CO_(2)是一种极富前景的碳捕获和利用途径,对实现全球生态系统碳中和至关重要.非光合自养微生物由于其环境适应性强、固碳途径的多样性,以及会产生高附加值产物而备受关注.基于非光合自养微生物固定CO_(2)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影响非光合自养微生物固碳效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包括有固定CO_(2)途径、固碳关键酶、碳源、电子供体、代谢产物等,并列出多种增效策略.除了直接对应影响因素的增效方法外,还涉及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及代谢促进剂(生物炭与微纳米气泡)的使用.本工作有助于为深入理解和进一步增效非光合自养菌固定CO_(2)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光合自养微生物 CO_(2)固定 电子供体 生物协同作用 代谢促进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固定转化烟气CO_2强化技术 被引量:6
13
作者 姜加伟 程丽华 +2 位作者 徐新华 张林 陈欢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84-1894,共11页
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是21世纪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微藻由于具有利用太阳能、固定CO2并转化为油脂等产物的能力以及环境适应性强、光合效率高、繁殖快等优势,微藻固碳技术有望成为缓解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的有效方法之一,但... 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是21世纪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微藻由于具有利用太阳能、固定CO2并转化为油脂等产物的能力以及环境适应性强、光合效率高、繁殖快等优势,微藻固碳技术有望成为缓解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该技术目前仍存在去除烟气CO2转化油脂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微藻固碳过程中碳传递转化途径,介绍了强化微藻固定与转化烟气CO2的技术研究,包括微藻固碳与转化油脂的生物强化、微藻固定CO2的反应器强化、微藻固定与转化CO2技术的耦合,重点讨论了强化微藻固碳与转化的生物技术和膜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指出微藻固碳的生物技术、膜技术及其他多技术的耦合有望进一步提升烟气CO2的高效固定与转化,是强化微藻固定转化烟气CO2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烟气 co2固定转化 生物技术 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催化-生物杂合系统(PBS)的CO_(2)高值化利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蒋心茹 稍雨航 +2 位作者 郭小磊 邓良伟 张宏伟 《中国沼气》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引发了温室效应和能源短缺两大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发展新型技术以实现碳循环利用。近年来,由光催化材料和生物体组成的光催化-生物杂合系统(photocatalysis-biohybrid system,PBS)因能够高效利用太阳能将CO_(2)转化为... 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引发了温室效应和能源短缺两大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发展新型技术以实现碳循环利用。近年来,由光催化材料和生物体组成的光催化-生物杂合系统(photocatalysis-biohybrid system,PBS)因能够高效利用太阳能将CO_(2)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而备受关注。文章系统阐述了PBS的构建原理,总结了提高电子传递效率的主要策略,包括半导体材料改性、电子穿梭体优化及微生物基因改造等方法。重点综述了PBS在固定CO_(2)生成甲烷、乙酸及其他多碳产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代谢调控对提高目标产物产量的重要性。基于PBS在生物固碳、高值产物开发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广阔前景,为PBS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生物 CO_(2)固定 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气氛下煤/生物质混合热解过程氮转化特性实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恒 王勤辉 +2 位作者 梁晓锐 骆仲泱 方梦祥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4,共7页
本文在卧式管式炉实验装置上进行了平凉煤、麦秆及其混合物料分别在CO_2和Ar气氛下700~900℃范围内的热解特性实验研究,获得CO_2气氛对热解过程氮元素迁移的影响以及煤/生物质混合热解过程中氮元素转化特性。实验发现:在高温时,CO_2气... 本文在卧式管式炉实验装置上进行了平凉煤、麦秆及其混合物料分别在CO_2和Ar气氛下700~900℃范围内的热解特性实验研究,获得CO_2气氛对热解过程氮元素迁移的影响以及煤/生物质混合热解过程中氮元素转化特性。实验发现:在高温时,CO_2气氛可使燃料发生气化反应,促进燃料中的氮元素析出进入挥发分中,降低半焦氮含量,并提高2种燃料的NH3及N2产率和麦秆的HCN产率;煤/生物质混合热解过程发生了协同作用,降低了HCN和NH3的产率,并提高了N2在700℃的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热解 co2气氛 Ar气氛 HCN NH3 转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胁迫下湿地微生物热代谢活性及Cu^(2+)的固定/转化率 被引量:2
16
作者 江绍锋 蓝运华 +1 位作者 夏樱花 陆祖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8-363,共6页
应用微量热法结合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桂林会仙湿地沼泽底泥和水稻田微生物在800~4 000μg·g-1Cu2+胁迫下的热代谢活性及Cu2+的固定/转化率。结果表明,在w(Cu2+)为800μg·g-1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对Cu2+的固定/... 应用微量热法结合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桂林会仙湿地沼泽底泥和水稻田微生物在800~4 000μg·g-1Cu2+胁迫下的热代谢活性及Cu2+的固定/转化率。结果表明,在w(Cu2+)为800μg·g-1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对Cu2+的固定/转化率分别为44.93%和34.59%,但在w(Cu2+)为4 000μg·g-1时则分别是93.16%和85.13%;Cu2+对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 043和2 325μg·g-1;水稻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低于沼泽底泥,在土壤及其微生物共同作用下Cu2+的固定/转化率随Cu2+浓度递增而升高;在相同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在α=0.05或α=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湿地土壤用途改变后,土壤微生物在固定/转化Cu2+的作用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会仙湿地 水稻田 沼泽底泥 生物热代谢活性 Cu2+固定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地质封存中CO2生物转化CH4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7
作者 牛建杰 刘琦 彭勃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34,40,共6页
详细介绍了通过产甲烷菌实现油藏地质封存中的CO2生物转化为CH_4的技术背景、菌群基础和代谢路径;讨论了菌群结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配比等影响因素;回顾了本源/外源微生物相关试验;探讨了其技术可行性,为该技术未来发展及潜在应用提供... 详细介绍了通过产甲烷菌实现油藏地质封存中的CO2生物转化为CH_4的技术背景、菌群基础和代谢路径;讨论了菌群结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配比等影响因素;回顾了本源/外源微生物相关试验;探讨了其技术可行性,为该技术未来发展及潜在应用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产甲烷菌 甲烷化 二氧化碳封存 co2生物固定与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海藻吸收更多CO_2并转化为生物燃料
18
作者 靳爱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45,共1页
众所周知,CO2可加速微藻生长。澳大利亚墨尔本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师找到了一种新的CO2供应养藻方法。收获的微藻可用来生产可再生柴油燃料。
关键词 co2 生物燃料 海藻 转化 吸收 生物分子 工程学院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转化对大气CO_2升高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栋 郁红艳 +1 位作者 邹路易 滕跃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56-1663,共8页
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最大的碳库,其微小的变化将影响大气CO_2浓度,而使土壤成为CO_2的源或汇。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大背景下,土壤碳库的转化与更新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改变。由于土壤本身及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土壤碳转化过程对CO_2... 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最大的碳库,其微小的变化将影响大气CO_2浓度,而使土壤成为CO_2的源或汇。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大背景下,土壤碳库的转化与更新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改变。由于土壤本身及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土壤碳转化过程对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差异较大,要阐明这些差异,理清土壤"碳汇(源)"功能,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土壤碳转化对CO_2的响应机理。然而,长期以来,关于CO_2升高对土壤地上部碳输入的影响研究较多,而针对土壤有机碳对CO_2升高的响应,尤其是响应的内在机制研究不足。本文主要依据近10年相关研究报道,在论述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基础上,从微生物学、土壤酶活性及与其他影响因素的耦合效应揭示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有机碳转化内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旨在为将来农田土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土壤有机碳 转化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转化法合成2-苯乙醇菌种的诱变选育 被引量:19
20
作者 梅建凤 闵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2-24,共3页
对3株2-苯乙醇转化菌株的产物耐受性进行了比较,确定了1株产物耐受性较强的菌株,经过自然分离纯化和紫外诱变,筛选获得1株转化合成2-苯乙醇浓度有显著提高的菌株BD-25-39,转化合成2-苯乙醇的浓度达到5.40g/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0.2%。
关键词 2-苯乙醇 生物转化 酿酒酵母 菌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