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钱悦 周媛 +4 位作者 陈燕玲 邓力琛 刘诚 王欢 钱宏超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54,共12页
本文利用臭氧监测仪(OMI)卫星传感器反演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站点监测的NO_(2)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NO_(2)质量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能够反映地面真实的NO_(2)污染状况.再结合全省气... 本文利用臭氧监测仪(OMI)卫星传感器反演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站点监测的NO_(2)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NO_(2)质量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能够反映地面真实的NO_(2)污染状况.再结合全省气象数据和NO_(x)排放量、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通过线性拟合、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2005-2023年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3年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九江-南昌-新余一带,低值区主要位于赣南地区.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其中冬季NO_(2)污染区域和浓度最大,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小.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呈现较为明显的两个变化阶段,2005-2012年为增长阶段,年增长趋势率为0.36×10^(15)molec·cm^(−2)·a^(−1);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NO_(2)柱浓度为下降阶段,年下降趋势率为0.09×10^(15)molec·cm^(−2)·a^(−1).从月尺度上分析发现,气温和降雨量与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高温可以抑制NO_(2)柱浓度的升高,而降雨对NO_(2)柱浓度具有削减作用.从年尺度上发现,气象因素在年际变化上对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影响不显著前提下,江西省生产总值、人口数、煤炭消费总量和石油消费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对流层NO_(2)柱浓度不升反降,这表明了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强有力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浓度 江西省 OMI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成都市NO_(2)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NO_(x)排放反演
2
作者 蹇良珍 何敏 +5 位作者 肖永昕 张宇阳 滕佳豪 李媛 何雨明 杨皓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32-1742,共11页
为研究成都市NO_(2)柱浓度时空演变特征及NO_(x)排放变化趋势,利用TROPOMI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了NO_(2)柱浓度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结合风速数据,采用二维高斯函数反演各月份NO_(x)排放,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9-2023年... 为研究成都市NO_(2)柱浓度时空演变特征及NO_(x)排放变化趋势,利用TROPOMI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了NO_(2)柱浓度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结合风速数据,采用二维高斯函数反演各月份NO_(x)排放,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9-2023年成都市NO_(2)柱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8.4%,2020年NO_(2)柱浓度最高,2023年最低。NO_(2)柱浓度高值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以及二圈层的新都区、青白江区和龙泉驿区,呈由中心城区向四周扩散递减的趋势。冬季NO_(2)柱浓度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小。②2019-2023年成都市NO_(x)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152.1、133.6、131.7、116.4、105.0 mol/s,反演结果与其他类似研究及MEIC清单具有较好的可比性。2019-2023年NO_(x)排放量年均下降率为9.0%,2020-2023年分别同比下降11.6%、1.8%、11.7%和10.4%,大气污染减排是NO_(x)持续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抵消了经济活动增长对NO_(x)排放的提升。③受移动源排放季节性变化、模型反演精度以及气象要素的影响,夏季NO_(x)排放量显著低于其他季节。2020年2月NO_(x)排放量同比下降60.4%,主要归因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尤其是机动车减排。2019-2023年秋冬季NO_(x)排放量总体下降34.2%,扣除疫情影响后,秋冬季NO_(x)排放量仍呈下降趋势。研究显示,2019-2023年成都市化石燃料消耗增长,但NO_(x)年排放量及秋冬季排放量显著下降,反映出近年来大气污染管控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NO_(2)浓度 时空分布特征 排放反演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P2G富氧改进和混合光能利用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
3
作者 杨晓辉 万钊 +3 位作者 肖日瑛 杨泽宇 胡泽成 吴迟绿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76,共10页
电转气(power to gas, P2G)技术可将电能转化为天然气,在实现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决P2G过程中O_(2)未充分利用的问题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文中提出一种考虑P2G富氧改进和混合光能利用的低碳综合能源系统。... 电转气(power to gas, P2G)技术可将电能转化为天然气,在实现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决P2G过程中O_(2)未充分利用的问题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文中提出一种考虑P2G富氧改进和混合光能利用的低碳综合能源系统。首先,利用P2G生产的O_(2)与CO_(2)混合作为助燃气体,P2G利用碳捕集的CO_(2)制造天然气供给燃气机组使用;然后,因锅炉效率受O_(2)浓度影响,通过遗传算法和Gurobi求解器的联合算法得出耗氧设备各时段的最优供氧状态;最后,通过混合光能利用提升光能效率,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将富氧燃烧和混合光能利用引入综合能源系统,构建考虑P2G富氧改进和混合光能利用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运行模型,并设置场景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结果显示,对比富氧改进前CO_(2)排放量降低75.83%,对比无混合光能场景光能总出力增加9.79%,表明所提模型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和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转气(P2G) 富氧燃烧 混合光能 碳捕集 综合能源系统 O_(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2004-2022年NO_(2)柱浓度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沈利娟 刁一伟 +3 位作者 贾浩博 王红磊 施双双 赵天良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为研究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长期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数据、GPM降雨数据、MERRA-2再分析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地面NO_(2)浓度数据,分析了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以及NO_(2)柱浓度的... 为研究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长期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数据、GPM降雨数据、MERRA-2再分析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地面NO_(2)浓度数据,分析了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以及NO_(2)柱浓度的年际、月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的NO_(2)浓度一致性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地面NO_(2)浓度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特征.②长三角地区2004-2022年NO_(2)柱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和杭州等核心城市地区;NO_(2)柱浓度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趋势,可分为2个阶段,2004-2011年为增加阶段,年均变化率为0.68%,2011-2022年为降低阶段,年均变化率为-4.51%.2011年NO_(2)柱浓度达最大值〔(12.63×10^(15)±9.16×10^(15))molec/cm^(2)〕,2022年达到最小值,仅为(7.16×10^(15)±4.80×10^(15))molec/cm^(2).③受气象条件和排放源的影响,导致NO_(2)柱浓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和季节性变化,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征,其中12月〔(20.20×10^(15)±8.89×10^(15))molec/cm^(2)〕最高,7月〔(4.81×10^(15)±1.72×10^(15))molec/cm^(2)〕最低.④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的长期演变特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中的燃煤源和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对NO_(2)柱浓度的影响较大,机动车排放是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群对流层NO_(2)的重要来源.研究显示,2004-2022年随着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执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NO_(2)柱浓度持续降低,充分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NO_(2)浓度 时间演变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BAVTII探测西安上空夜气辉反演O_(2)(0-1)柱浓度及其波动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方妍 李存霞 +4 位作者 惠宁菊 刘洋河 李文文 李凌青 唐远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0-968,共9页
探测高层大气的粒子浓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安装在中国西安城区(海拔457m, 34.23°N,109.01°E)的自制地基气辉成像干涉仪GBAVTII(Ground-based atmosphere VER&temperature imaging interferometer)对峰值高度在9... 探测高层大气的粒子浓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安装在中国西安城区(海拔457m, 34.23°N,109.01°E)的自制地基气辉成像干涉仪GBAVTII(Ground-based atmosphere VER&temperature imaging interferometer)对峰值高度在94 km处的867.7 nm O_(2)(0-1)夜气辉长期定点观测,反演得到O_(2)(0-1)的柱浓度,并根据大气温度及O_(2)(0-1)粒子柱浓度的扰动提取得到大气重力波、行星波周期.本文首先阐述了地基GBAVTII探测气辉的原理,并从气辉辐射理论及地基探测模式导出气辉强度表达式,建立地基仪器探测得到的气辉的积分体发射率IER(Integrated Emission Rate)与大气中O_(2)(0-1)柱浓度的关系,然后利用2019年以来的多日观测数据,得到西安地区上空O_(2)(0-1)粒子的柱浓度量级为10~4cm^(-2);经对比发现2020年9月17日GBAVTII探测O_(2)(0-1)柱浓度结果与NRLMSISE-00模型数据的相对误差在0.5%~30%.我们从GBAVTII整夜拍摄气辉成像干涉图中反演出西安上空90~100 km的大气温度和O_(2)(0-1)柱浓度及扰动特征,得到周期在8~10 h左右的潮汐波,去掉潮汐趋势的温度和柱浓度残差序列,利用小波分析提取得到周期为2.3 h的重力波.最后我们利用2022年4月21日—2022年5月6日期间的O_(2)(0-1)柱浓度探测序列得到日平均柱浓度并提取准2日的行星波周期.GBAVTII所探测得到大气波动的周期尺度与其他已有中纬度地区的探测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AVTII O_(2)(0-1)气辉 O_(2)(0-1)浓度 大气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浓度变化的自然主控因子解析
6
作者 郭铭彬 龚建周 +1 位作者 王丽娟 王时宽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4-547,共14页
基于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二氧化氮对流层柱浓度数据(NRTI/L3_NO_(2)),结合气象数据、NDVI和陆表温度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并辅以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解析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 基于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二氧化氮对流层柱浓度数据(NRTI/L3_NO_(2)),结合气象数据、NDVI和陆表温度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并辅以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解析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柱浓度时空变化与自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年际变化上,2021年NO_(2)柱浓度达到峰值,2020年为最低,季节性变化上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空间分布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2)Sen年趋势分析表明,广佛交界、深圳西部、肇庆等地NO_(2)浓度上升,珠海、江门、中国澳门等地下降;Mann-Kendall检验显示,广州北部与肇庆为显著增长区;3)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是主要影响因子,降水和太阳辐射影响较弱;湿度与风速、湿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显著,非线性增强效应表现在气压、降水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中;4)GTWR模型分析显示,风速、温度和陆表温度对NO_(2)浓度存在正向影响,广佛与深圳尤为显著;气压、湿度与植被指数对其存在负向影响,江门与珠海更为明显;降水与太阳辐射的影响复杂,空间差异较大。该研究可为理解大湾区NO_(2)污染的时空变化及自然驱动机制提供参考,助力空气质量管理和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浓度 时空变化特征 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 影响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南海大气CO_(2)柱浓度估算模型构建及其检验与应用
7
作者 周芳成 刘少军 +2 位作者 田光辉 韩秀珍 甘业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42-1550,共9页
利用多源宽幅卫星的叶绿素a浓度、瞬时光和有效辐射、颗粒无机碳、颗粒有机碳、海面温度、风速、风向7个参数,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建立了南海大气CO_(2)柱浓度估算模型,以2020年数据验证模型精度,偏差为0.27 ppm(1 ppm=10^(-6)),决定系数为... 利用多源宽幅卫星的叶绿素a浓度、瞬时光和有效辐射、颗粒无机碳、颗粒有机碳、海面温度、风速、风向7个参数,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建立了南海大气CO_(2)柱浓度估算模型,以2020年数据验证模型精度,偏差为0.27 ppm(1 ppm=10^(-6)),决定系数为0.59,均方根误差为1.00 ppm,整体精度较高。研究发现,南海大气CO_(2)柱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造成南海大气CO_(2)柱浓度季节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呈随时间变化特征,风向是1月和4月的主要影响因素,风速和风向是影响7月最大的2个因素,海温成为10月最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宽幅多源遥感数据建立的方法,可实现对南海大气CO_(2)柱浓度的高频次、全覆盖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随机森林模型 大气CO_(2)浓度 估算模型 季节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部地区大气CO_2柱浓度时空分布 被引量:15
8
作者 夏玲君 刘立新 +1 位作者 李柏贞 周凌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811-2819,共9页
基于日本GOSAT及美国AIRS反演数据产品,对我国中部六省大气CO_2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GOSAT反演的中部地区2010~2013年大气CO_2年均柱浓度由389.36×10^(-6)增长到396.52×10^(-6),年均绝对增长率达2.39×10^(-... 基于日本GOSAT及美国AIRS反演数据产品,对我国中部六省大气CO_2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GOSAT反演的中部地区2010~2013年大气CO_2年均柱浓度由389.36×10^(-6)增长到396.52×10^(-6),年均绝对增长率达2.39×10^(-6)/a,呈现出冬春季高值、夏秋季低值的季节变化特征,其柱浓度年均值及去长期趋势后的月均值均略低于长三角地区,高于京津冀和东三省地区;其CO_2柱浓度高值区集中在湖南、江西及周边一带,年均绝对增长率为2.01×10^(-6),其柱浓度年均值及去长期趋势后的月均值与长三角地区相当,略低于京津冀和东三省地区,由于受地面源汇影响较小,其与GOSAT反演结果相反,可能是由于AIRS反映了对流层中层大气状况,而GOSAT则更多地反映了近地面层大气CO_2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 中部地区 时空分布特征 GOSAT AI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对空观测光谱的大气CO_2柱浓度反演分析(英文)
9
作者 秦秀春 雷莉萍 +4 位作者 Kawasaki Masahiro Masafumi Ohashi Takahiro Kuroki 曾招城 张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29-1735,共7页
基于地对空高光谱观测获取大气CO2柱浓度(大气中CO2的垂直总含量)数据是验证和改进卫星高光谱观测反演CO2浓度的重要数据源之一,而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基于地面光谱观测进行大气CO2柱浓度反演研究的报告。利用光谱分析仪与太阳跟踪仪等... 基于地对空高光谱观测获取大气CO2柱浓度(大气中CO2的垂直总含量)数据是验证和改进卫星高光谱观测反演CO2浓度的重要数据源之一,而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基于地面光谱观测进行大气CO2柱浓度反演研究的报告。利用光谱分析仪与太阳跟踪仪等构成的地面观测系统在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进行了地对空高光谱观测,基于高光谱观测数据反演了大气CO2柱浓度。在基于1.6μm大气CO2的光谱吸收特征进行CO2浓度反演过程中,评价分析了观测光谱的波长漂移和气象参数对大气CO2柱浓度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平均大气CO2柱浓度为390.9μg · mL -1。波长的漂移将会导致反演浓度值整体偏低;波长漂移从-0.012~0.042 nm范围时,将会导致1μg · mL -1以上的偏差。同时,研究发现光谱透过率在6357~6358,6360~6361和6363~6364 cm -1谱段敏感于气象参数的变化。对比利用与光谱观测同时和非同时观测的气象参数进行的浓度反演结果发现,非同时观测气象参数的利用引起的浓度偏差最小在0.11μg · mL -1,最大可达4μg · mL -1;本论文的分析结果对基于光谱反演CO2柱浓度算法的改进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分析仪(OSA) 高光谱 co2吸收光谱 co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近10年对流层NO_2柱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10
作者 周春艳 厉青 +5 位作者 何颖霞 王中挺 陈辉 张丽娟 毛慧琴 余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281-2290,共10页
利用OMI卫星对流层NO2柱浓度产品研究了近10年山东省NO2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流层NO2柱浓度波动较大,10年柱浓度年均值增幅为28.5%,其中2011年浓度最高;对流层NO2柱浓度空间变化显著,2005~2009年四、五级高值仅出现在经济... 利用OMI卫星对流层NO2柱浓度产品研究了近10年山东省NO2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流层NO2柱浓度波动较大,10年柱浓度年均值增幅为28.5%,其中2011年浓度最高;对流层NO2柱浓度空间变化显著,2005~2009年四、五级高值仅出现在经济发达的内陆城市,2010~2012年四、五级高值范围显著扩大至中西部大范围地区,尤以2011年最为严重,2013~2014年,四、五级高值范围呈逐步缩小趋势;夏季丰富的降水对NO2具有显著湿沉降作用;山东省近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机动车保有量大且增幅快、秸秆焚烧火点个数多,这些人为排放是对流层NO2柱浓度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NO2浓度 OMI 卫星遥感监测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CIAMACHY遥感资料研究我国NO_2柱浓度及其时空分布 被引量:18
11
作者 姚凌 吕宁 师华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9-424,共6页
利用SCIAMACHY/ENVISAT 2003—2009年月均观测数据,结合1∶4 000 000行政区划图,得到了近7 a来我国城市级别NO2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并采用Seasonal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各城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我... 利用SCIAMACHY/ENVISAT 2003—2009年月均观测数据,结合1∶4 000 000行政区划图,得到了近7 a来我国城市级别NO2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并采用Seasonal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各城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NO2分布东高西低,NO2柱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长江三角洲北部及广东省等地区.近7 a来我国北部和中部地区的NO2增长趋势显著,NO2柱浓度平均值最高和增速最快的前20个城市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和安徽等省的二级城市郊县和小城市.与统计年鉴工业废气排放数据的比较表明,工业废气排放与NO2柱浓度及其时空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种新的NO2污染格局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污染监管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2 浓度 SCIAMACHY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2013年8月--2014年7月NO2对流层柱浓度分析及与卫星对比 被引量:8
12
作者 牟福生 李昂 +5 位作者 谢品华 王杨 张杰 徐晋 吴丰成 陈浩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2-1047,共6页
基于地基MAX-DOAS在2013年8月—2014年7月对合肥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VCD)进行了观测,研究了其季节均值和月均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合肥地区对流层NO_2 VCD季节均值变化较大,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其中冬季季节均值高达2.09×10^(16)mo... 基于地基MAX-DOAS在2013年8月—2014年7月对合肥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VCD)进行了观测,研究了其季节均值和月均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合肥地区对流层NO_2 VCD季节均值变化较大,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其中冬季季节均值高达2.09×10^(16)mol·cm^(-2),为夏季的2.2倍。对不同季节的平均日变化的分析表明,NO_2 VCD日变化季节差异显著并在下午达到差异最大值。将地基MAX-DOAS观测结果和OMI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在无云天气下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8。通过卫星观测获取了合肥以及周边地区的NO_2 VCD季节均值,分析表明合肥地区的NO_2主要以本地积累为主,外来输送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DOAS NO2 垂直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观测的2005-2015年京津冀地区NO_2柱浓度分布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9
13
作者 游志强 尉鹏 +4 位作者 邱雄辉 高健 朱云 王淑兰 柴发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00-1407,共8页
为更好地了解京津冀地区NO_2浓度的长期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对2005—2015年京津冀地区对流层NO_2柱浓度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对流层NO_2柱浓度在2005—2010年增加明显,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并在2010年达到峰值,为1 329... 为更好地了解京津冀地区NO_2浓度的长期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对2005—2015年京津冀地区对流层NO_2柱浓度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对流层NO_2柱浓度在2005—2010年增加明显,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并在2010年达到峰值,为1 329.07×1013mol/cm^2;2010—2013年保持相对稳定;2013—2015年显著下降,降幅达26.2%.2015年NO_2柱浓度为964.43×1013mol/cm^2,基本与2005年的浓度水平持平.北京地区NO_2柱浓度最先开始下降并保持降低趋势,其中北京市城区降幅远大于郊区,并在2015年达到最低值,为1 647.38×1013mol/cm^2;天津市城、郊区NO_2柱浓度变化相近,总体上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均在2010年达到峰值,分别为2 686.96×1013、2 019.36×1013mol/cm^2;而河北省西南部(石家庄、邢台、邯郸市)在近两年降幅最为明显,均在35.0%以上.京津冀对流层NO_2柱浓度呈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京津唐一带以及河北省南部沿太行山一带.研究显示,虽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NO_2柱浓度降幅明显,但相比于周边地区仍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2 对流层浓度 卫星观测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2+)浓度对膨润土掺砂混合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许四法 吴雪辉 +2 位作者 胡琦 张勇 王哲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5-1150,共6页
垃圾填埋场底部铺设含黏土或膨润土掺砂混合土的防渗系统,防止渗滤液流入地下污染周边环境。采用模型试验研究Ca^(2+)离子浓度和基础局部沉降对膨润土掺砂混合土渗透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a^(2+)浓度对膨润土掺砂混合土的渗透性能... 垃圾填埋场底部铺设含黏土或膨润土掺砂混合土的防渗系统,防止渗滤液流入地下污染周边环境。采用模型试验研究Ca^(2+)离子浓度和基础局部沉降对膨润土掺砂混合土渗透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a^(2+)浓度对膨润土掺砂混合土的渗透性能有较大影响,渗透液中Ca^(2+)浓度超过一定值后混合土渗漏;Ca^(2+)离子浓度与发生渗透时间之间有很大关系,浓度越高发生渗透的时间越短;同样沉降量条件下,含Ca^(2+)离子溶液渗透的混合土均发生渗漏,而用蒸馏水作渗透液的没有出现渗漏;钠基膨润土遇Ca^(2+)离子溶液后,当Ca^(2+)离子浓度大于两倍Na+就会发生离子交换,钠基膨润土转化为钙基膨润土,混合土的防渗性能下降。因此开展Ca^(2+)离子浓度对膨润土掺砂混合土渗透特性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掺砂混合 局部沉降 Ca^2+离子浓度 渗透量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冬季采暖期对流层NO2柱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雯 李艳红 侯小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51-1355,共5页
NO_2是大气对流层的一种痕量气体,也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监测指标,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特殊的地形及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条件,使得乌鲁木齐市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最为严重。2014—2016年采暖期(11月至翌年3月)在乌鲁木齐市城... NO_2是大气对流层的一种痕量气体,也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监测指标,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特殊的地形及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条件,使得乌鲁木齐市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最为严重。2014—2016年采暖期(11月至翌年3月)在乌鲁木齐市城中心(市区)和城北部(工业园区)利用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对大气NO_2进行了监测,探讨NO_2柱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与2014—2015年采暖期相比,2015—2016年采暖期市区监测站点NO_2柱浓度下降了6.8%,工业园区监测站点上升了28.5%;NO_2柱浓度月均值表现出12月最大,3月最小,浓度范围是3.905×10^(15)~20.034×10^(15) molec·cm^(-2);两监测站NO_2柱浓度日变化明显,市区晚上偏高;工业园区早晚偏高,且晚大于早。(2)64%~71%的NO_2柱浓度的逐日变化由气象要素决定,其中平均风速对NO_2柱浓度的影响最显著;市区NO_2的污染源主要分布在东、东北和西南方向,正南北方向的风对NO_2有扩散作用;工业园区NO_2的污染源来自西北和东南方向,南风及偏东风对NO_2具有扩散作用。(3)乌鲁木齐市"煤改气"工程初见成效,而市周边工业园区及机动车尾气排放仍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2浓度 采暖期 气象条件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射太阳光差分吸收光谱反演NO_2整层垂直柱浓度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杨 谢品华 +4 位作者 李昂 徐晋 曾议 司福祺 吴丰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3-897,共5页
在直射太阳光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S-DOAS)中,通常采用测量期间较干净大气条件下太阳天顶角最小时的测量谱作为参考谱反演整层垂直柱浓度(VCD)。由于参考谱中依然含有未知的NO2吸收结构,因此得到的是VCD的相对值。该文将大气外层高精度太... 在直射太阳光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S-DOAS)中,通常采用测量期间较干净大气条件下太阳天顶角最小时的测量谱作为参考谱反演整层垂直柱浓度(VCD)。由于参考谱中依然含有未知的NO2吸收结构,因此得到的是VCD的相对值。该文将大气外层高精度太阳夫琅禾费标准光谱与仪器函数卷积后作为参考谱,避免了参考谱中含有NO2的吸收结构引入的误差。通过研究3月7日用此新方法获得的斜柱浓度(SCD)与通常方法获得的差分斜柱浓度(dSCD)的比较,新方法反演SCD的误差小于1.6×1016 molecules.cm-2;通常方法反演SCD的误差在4.25×1016 molecules.cm-2附近,采用新方法误差减少了62%以上。最后将DS-DOAS测量的NO2整层VCD与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AX-DOAS)测得的NO2对流层VCD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方法可以有效的改进通常方法计算VCD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射太阳光差分吸收光谱 整层垂直浓度 夫琅禾费光谱 N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固城站NO_2对流层柱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靳军莉 马建中 +1 位作者 林伟立 赵花荣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311,共9页
基于2008年9月2010年9月河北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ulti-axis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MAX-DOAS)获得的太阳散射光谱观测,反演计算该地区NO_2对流层柱浓度,分析其季节、日变化特征以及不... 基于2008年9月2010年9月河北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ulti-axis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MAX-DOAS)获得的太阳散射光谱观测,反演计算该地区NO_2对流层柱浓度,分析其季节、日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来源输送的影响,并与同期NO_2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固城站NO_2对流层柱浓度冬高(5.14×10^(16)cm^(-2))夏低(1.28×10^(16)cm^(-2));日变化形态在四季均呈现中午低、傍晚高的特征,且冬季最明显。与北京城市区域同期的观测相比,冬季固城站观测值略低,而在春、夏季则偏低较显著。地面风玫瑰图分析显示,来自SW,SSW,NE方向及ENE方向的污染输送对其贡献最大。与地面、卫星NO_2观测的对比表明,MAX-DOAS反演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浓度具有一致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卫星反演的NO_2对流层柱浓度产品在华北平原农村地区存在系统性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 NO2对流层浓度 变化特征 比对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对流层NO_2柱浓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洋洋 刘旻霞 王振乾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0-188,共9页
基于郑州市2005—2015年的OMI遥感反演资料以及地面相关监测数据,研究了郑州市对流层NO_2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对郑州市NO_2柱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地面观测数据对比检验显示,对流层NO_2柱浓度年均值数据与近... 基于郑州市2005—2015年的OMI遥感反演资料以及地面相关监测数据,研究了郑州市对流层NO_2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对郑州市NO_2柱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地面观测数据对比检验显示,对流层NO_2柱浓度年均值数据与近地面监测站NO_2浓度的实测年均值数据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 6和0.940 2,表明OMI数据资料可以较好地反映地面NO_2浓度的变化。郑州市的对流层NO_2柱浓度在2005—2013年间呈现波动变化且2013—2015年NO_2柱浓度显著减小的特征。季节变化上NO_2柱浓度主要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特点。郑州市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空间变化分布主要表现为由北部向南部逐渐递减的趋势,年际变化上高值区与低值区变化不够显著,中值区近年来不断扩大。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汽车保有量与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灰色关联度最低为0.571,而标准煤消耗量、工业用电量以及采暖供热量与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灰色关联度比较高,分别为0.956、0.828、0.862,即大气中工业过程及采暖期煤炭燃烧排放的NO_2占较大比例,汽车尾气排放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市 OMI 对流层NO2浓度 时空特征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醇胺捕集低浓度CO_(2)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炜 曾令梓 +3 位作者 刘凤霞 许晓飞 李志义 刘志军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2,共7页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碳捕集刻不容缓,工厂、发电厂等排放的烟气中CO_(2)浓度低且总量大,低浓度CO_(2)捕集技术对于碳减排具有重大意义。醇胺体系中乙醇胺(MEA)法目前应用最广泛,但其能耗大、吸收量小的缺...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碳捕集刻不容缓,工厂、发电厂等排放的烟气中CO_(2)浓度低且总量大,低浓度CO_(2)捕集技术对于碳减排具有重大意义。醇胺体系中乙醇胺(MEA)法目前应用最广泛,但其能耗大、吸收量小的缺陷也很明显。为改善醇胺体系对低浓度CO_(2)的吸收与解吸性能,搭建了CO_(2)吸收与解吸装置,对单一MEA或N-甲基二乙醇胺(MDEA)体系,以及利用MDEA和2-氨基-2-甲基-1-丙醇(AMP)改性的MEA体系,进行了吸收与解吸实验,测定其CO_(2)负荷。结果表明,对于单一醇胺体系,相较于MDEA,MEA体系吸收低浓度CO_(2)后富液负荷更大,具有更优的性能;通过添加AMP改性,AMP浓度为1.00 mol/L时,吸收体积分数为5%的CO_(2),相较于5.00 mol/L单一MEA体系,混合醇胺体系的富液负荷提高了30.55%,贫液负荷降低了24.47%;调节AMP浓度至0.50 mol/L,相较5.00 mol/L的单一MEA体系,混合醇胺体系循环容量提高了4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胺 2-氨基-2-甲基-1-丙醇 混合醇胺 CO_(2)捕集 浓度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南坡库尔勒市大气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盼盼 李艳红 张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1-104,155,共5页
基于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ulti-axis different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简称MAX-DOAS),分析位于天山南坡典型干旱区城市,库尔勒市大气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Vertical column densities简称VCD)分布、变化,以了解其... 基于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ulti-axis different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简称MAX-DOAS),分析位于天山南坡典型干旱区城市,库尔勒市大气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Vertical column densities简称VCD)分布、变化,以了解其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研究表明:(1)库尔勒不同观测点对流层NO2VCD高低表现为,农田区〉新市区〉老城区,农田区NO2浓度最大达到3.40×1015molec/cm2。(2)市区观测点,新城区和老城区对流层NO2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V和U字形变化趋势,早上和晚间浓度较高,中午浓度较低,市区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91×1015~4.02×1015、0.22×1015~4.59×1015molec/cm2。(3)农田呈现出与市区不同的变化趋势,农田观测区中午之前浓度较低,中午之后NO2浓度呈现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NO2 垂直浓度 库尔勒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