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背景下CO_(2)可视化环道实验装置研制
1
作者 李长俊 高谦 +2 位作者 贾文龙 杨帆 董森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5,共7页
CO_(2)管道输送是实现碳规模化、长距离输送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为探究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的相变及流动参数演化规律,指导CO_(2)输送管道设计和运行管理,该文设计并搭建了一种C... CO_(2)管道输送是实现碳规模化、长距离输送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为探究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的相变及流动参数演化规律,指导CO_(2)输送管道设计和运行管理,该文设计并搭建了一种CO_(2)可视化环道实验装置,可实现对CO_(2)管道稳态输送及泄放等瞬态工况的准确模拟。为验证装置可靠性,开展了气相、超临界相CO_(2)管道泄放实验,获取了管内温度与压力、相态变化及其耦合规律。该装置具有测量精度高、安全性强及操作方便等优点,不仅适用于CO_(2)管道输送领域的科研测试,也可用于可视化教学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CO_(2)管道输送 可视化 环道实验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 cluster@UiO-66团簇负载型催化剂促进光催化CO_(2)加氢反应
2
作者 王秀林 岐少鹏 +6 位作者 周昆 邓希 姚辉超 戴若云 张雨晴 伍思达 聂锁府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I0001,共10页
针对高活性Cu基团簇(Cu cluster)催化剂的稳定性问题,利用MOFs材料独特的结构限域作用,将Cu团簇锚定在UiO-66中,构建了Cu cluster@UiO-66复合材料,改善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该复合结构中,UiO-66不仅可作为吸光单元捕获太阳光... 针对高活性Cu基团簇(Cu cluster)催化剂的稳定性问题,利用MOFs材料独特的结构限域作用,将Cu团簇锚定在UiO-66中,构建了Cu cluster@UiO-66复合材料,改善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该复合结构中,UiO-66不仅可作为吸光单元捕获太阳光形成光生载流子,而且UiO-66的多孔结构可以有效稳定Cu团簇,保证其微观尺度上的高度分散和结构稳定.研究发现,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UiO-66的光生电子可快速转移至Cu团簇,进而以Cu团簇作为催化活性位点驱动CO_(2)还原反应.得益于复合材料中高效的电荷转移和稳定的团簇活性位点结构,光催化CO_(2)加氢反应活性明显增强.本研究为合成MOFs负载型团簇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结构 UiO-66 铜纳米簇 光催化CO_(2)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及埋存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希良 陈浩 +5 位作者 李阳 祝仰文 廖海婴 赵清民 周显民 曾宏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油动用特征及CO_(2)埋存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油过程划分为CO_(2)顶替阶段、CO_(2)突破阶段和CO_(2)抽提阶段,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是CO_(2)驱顶替阶段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制,CO_(2)突破后通过抽提、萃取原油中轻质组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CO_(2)驱过程中,大孔内原油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率达46%以上,中孔内原油为增油的接替储备,CO_(2)突破后小部分抽提的原油被CO_(2)裹挟进入纳米级孔隙成为较难动用的剩余油;随着混相程度的提高,CO_(2)前缘推进更稳定,波及范围更广,CO_(2)埋存范围和埋存量更大。CO_(2)完全埋存阶段对整体埋存量贡献最大,CO_(2)逸散阶段埋存机理为部分原油在初始赋存孔隙范围的原位埋存和CO_(2)裹挟原油进入更小孔隙从而增大埋存量,CO_(2)泄漏阶段随着原油产出CO_(2)大量泄漏,埋存率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替 混相程度 原油动用特征 埋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井筒泄漏相变多物理场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倩 樊建春 +2 位作者 张来斌 杨云朋 周奇佳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7,共9页
注CO_(2)井井筒中CO_(2)泄漏后相变出现多态混杂,内部流态不清,难以明确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过程中的CO_(2)封存泄漏检测机理。为此,探究了注超临界CO_(2)井筒泄漏后各物理场变化特征,采取仿真方式将井下无色超临界CO_(2)泄漏过程可视... 注CO_(2)井井筒中CO_(2)泄漏后相变出现多态混杂,内部流态不清,难以明确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过程中的CO_(2)封存泄漏检测机理。为此,探究了注超临界CO_(2)井筒泄漏后各物理场变化特征,采取仿真方式将井下无色超临界CO_(2)泄漏过程可视化呈现,结合高精度描述CO_(2)物性的S-W方程和数值拟合的方式,计算注超临界CO_(2)井筒泄漏演化及不同泄漏工况的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检测超临界CO_(2)泄漏可以首先利用温度/压力监测定位潜在泄漏,然后考虑油套压差、环空压力、泄漏速度等因素预估泄漏规模,最后结合声波检测形成系统定位定量方法,从而保障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过程中井筒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结论可为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过程中井筒泄漏检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井筒 泄漏模型 温度场 压力场 相变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O_(2)合成挥发性脂肪酸的同型产乙酸反应的影响因素
5
作者 申瑞延 姚冬杰 +2 位作者 陈望学 郑颖 王媛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00,共8页
为了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获得具有高价值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利用厌氧污泥进行同型产乙酸菌的富集培养,并分别以葡萄糖、CO_(2)和H_(2)为底物,利用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特性,探讨将CO_... 为了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获得具有高价值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利用厌氧污泥进行同型产乙酸菌的富集培养,并分别以葡萄糖、CO_(2)和H_(2)为底物,利用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特性,探讨将CO_(2)进行资源转化的能力以及顶空H_(2)/CO_(2)比例、碳源种类及pH值对同型产乙酸反应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高pH值有利于同型产乙酸菌利用H_(2)/CO_(2)混合气体进行自养反应,当pH=5、VH_(2)∶VCO_(2)=3∶1时的VFAs(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产量最高,达到3 369.89 mg/L,乙酸占比为76.1%。当以葡萄糖与H_(2)/CO_(2)混合气体作为共同碳源时,同型产乙酸菌会优先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养反应,随后开始利用H_(2)/CO_(2)混合气体。相关性分析表明,VFAs含量与pH值之间呈弱正相关,而与H_(2)/CO_(2)呈现出负相关趋势,表明CO_(2)含量对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途径影响更大。此外,建立的同型产乙酸反应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以H_(2)/CO_(2)混合气体为碳源时同型产乙酸菌合成的VFAs产量(R^(2)=0.9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产乙酸反应 厌氧发酵 CO_(2)资源化 PH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理分析与数据驱动的CO_(2)溶解度计算方法
6
作者 阎凤元 雷海申 +6 位作者 王睿 郭俊垚 林炬 李金许 张雷 史博会 宋尚飞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1,共11页
目的在碳捕集封存技术发展背景下,为能更高效准确地计算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探究基于机理分析与基于数据驱动的CO_(2)溶解度计算方法。方法首先,根据公开文献收集、整理了2029组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并... 目的在碳捕集封存技术发展背景下,为能更高效准确地计算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探究基于机理分析与基于数据驱动的CO_(2)溶解度计算方法。方法首先,根据公开文献收集、整理了2029组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并建立数据库;随后,利用该数据库对经典的亨利定律进行了修正,并且在修正时考虑压力在水合物生成区域内可能生成水合物的影响;最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数据驱动模型来计算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驱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以相对误差作为模型评价指标,优选温度、压力和矿化度作为输入变量。结果亨利定律修正后压力低于15 MPa时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29%,与修正前相比下降了27.11个百分点;压力高于15 MPa时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9.49%,与修正前相比下降了91.86个百分点。数据驱动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降低至20.64%,计算结果比修正后的亨利定律更为准确。结论提出了简便有效、精度更高的CO_(2)溶解度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CO_(2) 溶解度 亨利定律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S型异质结Bi_(2)S_(3)/TiO_(2)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
7
作者 曹铁平 李跃军 孙大伟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3-912,共10页
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TiO_(2)纳米纤维为基质,硝酸铋为铋源,乙二醇为还原剂,采用原位水热法构筑了Bi/Bi_(2)S_(3)/TiO_(2)复合纤维材料。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电流响应、电化学阻... 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TiO_(2)纳米纤维为基质,硝酸铋为铋源,乙二醇为还原剂,采用原位水热法构筑了Bi/Bi_(2)S_(3)/TiO_(2)复合纤维材料。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电流响应、电化学阻抗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复合纤维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光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在气固相反应环境下,对Bi/Bi_(2)S_(3)/TiO_(2)复合纤维的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属Bi纳米粒子和鳞片状Bi_(2)S_(3)有序构筑在TiO_(2)纳米纤维表面。金属Bi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与Bi_(2)S_(3)/TiO_(2)异质结产生了协同作用,有效增强了Bi/Bi_(2)S_(3)/TiO_(2)的光催化CO_(2)还原活性,还原反应主要产物为CH_(4)和CH_(3)OH,产率分别达到4.21和9.86μmol·h^(-1)·g^(-1),约为Bi_(2)S_(3)/TiO_(2)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型异质结 光催化CO_(2)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CO_2地质埋存条件分析及有关建议 被引量:95
8
作者 张洪涛 文冬光 +2 位作者 李义连 张家强 卢进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07-1110,共4页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提出减排大气CO2含量最为现实和有效的对策是采取CO2地质埋存技术。在总结国际CO2地质埋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适宜CO2埋存的地质条件和潜...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提出减排大气CO2含量最为现实和有效的对策是采取CO2地质埋存技术。在总结国际CO2地质埋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适宜CO2埋存的地质条件和潜在的埋存区域。初步估算,中国CO2地下贮存总容量约为14548×108t。建议近期加强中国CO2埋存地质条件调查和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co2减排 co2地质埋存 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的埋存与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相行为 被引量:28
9
作者 孙扬 杜志敏 +2 位作者 孙雷 汤勇 潘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42,102,共4页
CO2捕集与埋存可实现大气中CO2的有效降低,但成本高昂,而处于特定温度压力范围的气藏可保证超临界CO2的稳定埋存,是其理想的埋存靶场。研究认为:气藏中所储存的具有开发潜力的天然气会挤占超临界CO2的地层空间,影响其稳定埋存;选择适合... CO2捕集与埋存可实现大气中CO2的有效降低,但成本高昂,而处于特定温度压力范围的气藏可保证超临界CO2的稳定埋存,是其理想的埋存靶场。研究认为:气藏中所储存的具有开发潜力的天然气会挤占超临界CO2的地层空间,影响其稳定埋存;选择适合的超临界CO2稳定埋存深度,在埋存的同时利用CO2驱替开采天然气,有利于CO2埋存并降低成本;在向气藏注入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过程中,CO2驱替地层天然气的过程是"混相驱替"。根据PY干气藏温度、压力条件,在CO2与天然气混合体系PVT相态特性实验测试基础上,运用状态方程模拟方法,分析了3种不同流体带特别是超临界CO2天然气过渡带的偏差系数、地下体积比、密度、黏度的变化,明确了利用气藏实施超临界CO2稳定埋存与注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相互配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据此给出PY气藏在实施注入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时,超临界CO2可行的注入深度和采气压力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二氧化碳 埋存 提高天然气采收率 深度 相态 超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流体-长石相互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朱焕来 曲希玉 +3 位作者 刘立 于志超 张立东 唐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7-706,共10页
不同温度下(100、200、300℃)CO2流体与富钾长石和斜长石的水热实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长石的溶蚀强度逐渐加大,且钠长石的溶蚀程度强于钾长石。在CO2流体与富钾长石及斜长石反应后,200℃和300℃时样品表面均有球粒状、棒状及花状的... 不同温度下(100、200、300℃)CO2流体与富钾长石和斜长石的水热实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长石的溶蚀强度逐渐加大,且钠长石的溶蚀程度强于钾长石。在CO2流体与富钾长石及斜长石反应后,200℃和300℃时样品表面均有球粒状、棒状及花状的水铝矿生成,且200℃时样品表面有菱铁矿生成;在CO2流体与斜长石反应后,300℃时样品表面有球形的氧化亚铁析出。这表明CO2能够以碳酸盐的形式在矿物中'固定',其被'固定'的上限温度为20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流体 长石 水热实验 co2地下贮存 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老油区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及其地质埋存潜力评估 被引量:31
11
作者 张亮 王舒 +2 位作者 张莉 任韶然 郭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7-742,共6页
胜利油田经过近40年的开采,大部分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CO2EOR)及地质埋存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以胜利油田老油区3个采油厂共183个油藏作为评估对象,依次从区域地质、CO2埋存油藏筛选、CO2EOR油藏筛选、增产油量及... 胜利油田经过近40年的开采,大部分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CO2EOR)及地质埋存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以胜利油田老油区3个采油厂共183个油藏作为评估对象,依次从区域地质、CO2埋存油藏筛选、CO2EOR油藏筛选、增产油量及埋存潜力计算4个方面进行CO2EOR及埋存潜力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胜利油田老油区距离CO2主要排放源近,具备CO2埋存的地理和地质条件,共有41个油藏适合埋存,其中18个适合EOR,23个可作为废弃油藏直接埋存,期望总增产油量为999.72×104t,CO2总埋存量为9 553.92×104t,整体可提高采收率5.76%。油藏的地质储量越大,CO2埋存量和增产油量越大,越适合大规模的埋存工程。地质储量大的CO2EOR油藏是将来CO2埋存的首选场地。可用于埋存的(即将)废弃油藏数量多且地质储量大,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成为CO2埋存的主力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co2EOR 地质埋存 埋存潜力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CO_2通量 被引量:26
12
作者 王超 黄群斌 +2 位作者 杨智杰 黄蓉 陈光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711-5719,共9页
土壤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CO2通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深度的土壤CO2通量对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响应差异较大,因此,研究土壤CO2通量和影响因素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对于准确评估土壤碳排放具有... 土壤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CO2通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深度的土壤CO2通量对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响应差异较大,因此,研究土壤CO2通量和影响因素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对于准确评估土壤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福建三明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散射红外CO2浓度探头和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并使用Fick扩散法计算了0—60cm深度土壤CO2的通量,结果表明:(1)5种扩散模型计算的表层(5cm)CO2通量与Li-8100测量结果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Moldrup气体扩散模型计算结果较好。(2)土壤CO2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60cm深度以下土壤CO2浓度开始降低;不同深度土壤CO2浓度的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型;0—60cm土壤CO2通量日通量均值变化范围为0.54—2.17μmol m-2 s-1;(3)指数拟合分析显示,5、10cm和60cm深度处土壤CO2通量与温度具有显著相关性,Q10值分别为1.35、2.01和4.95。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与CO2通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2通量 扩散 土壤co2浓度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混相驱的可行性评价 被引量:32
13
作者 汤勇 尹鹏 +2 位作者 汪勇 孙博 侯大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3-138,共6页
CO2驱是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实现温室气体埋存的双赢举措,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开展CO2混相驱可行性评价是CO2驱矿场实施的重要基础。基于文献和矿场经验,分析了CO2混相驱的不利因素,指出了CO2混相驱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以及发... CO2驱是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实现温室气体埋存的双赢举措,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开展CO2混相驱可行性评价是CO2驱矿场实施的重要基础。基于文献和矿场经验,分析了CO2混相驱的不利因素,指出了CO2混相驱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提出CO2混相驱可行性评价主要包括:油藏筛选、室内实验评价、油藏数值模拟、经济风险评价、先导试验等环节,并对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同时认为,可行性评价还需要考虑CO2注入过程中对储层、扰流或气窜、腐蚀、钙质与沥青质沉积等的影响,指出CO2混相驱成功的重点是保证油藏中较高的混相程度和CO2波及效率,在油藏方案和工程方案基础上,通过经济效益论证才能保障CO2混相驱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混相驱 co2排放 温室效应 可行性评价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内CO_2泡沫液渗流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杜东兴 王德玺 +5 位作者 贾宁洪 吕伟峰 秦积舜 王程程 孙盛彬 李莺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6-461,共6页
利用填砂方法制作了均质多孔介质模型,进行了CO_2泡沫液驱替模拟实验,借助CT技术研究了多孔介质内CO_2泡沫液渗流特性。在不同填砂粒径、不同活化剂浓度及不同气液比条件下进行多孔介质内CO2泡沫液驱替实验,采用CT技术对驱替过程进行可... 利用填砂方法制作了均质多孔介质模型,进行了CO_2泡沫液驱替模拟实验,借助CT技术研究了多孔介质内CO_2泡沫液渗流特性。在不同填砂粒径、不同活化剂浓度及不同气液比条件下进行多孔介质内CO2泡沫液驱替实验,采用CT技术对驱替过程进行可视化监测,获取沿程水饱和度数据,并同时测量泡沫液渗流过程中的沿程压力。实验结果表明:CO_2泡沫液在平均粒径较小的多孔介质内具有较大的渗流压差及较小的水饱和度入口效应;当活化剂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时,产生的泡沫较稳定,介质内沿程各位置处泡沫液驱替效率相差不大,且随着活化剂浓度的提高水饱和度入口效应逐渐减小;提高气液比可以增大泡沫液渗流压差,但对驱替后介质内水饱和度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 co2泡沫液 驱替实验 渗流特性 CT技术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流体对含片钠铝石砂岩改造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曲希玉 刘立 +2 位作者 胡大千 马瑞 尤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0-697,共8页
不同温度(100℃,200℃和300℃)下CO2流体对含片钠铝石砂岩的改造作用研究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砂岩的溶蚀、溶解程度逐渐增强,样品中片钠铝石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同时,各温度下样品表面均有一水软铝石放射状集合体沉淀。200℃时,随着片... 不同温度(100℃,200℃和300℃)下CO2流体对含片钠铝石砂岩的改造作用研究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砂岩的溶蚀、溶解程度逐渐增强,样品中片钠铝石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同时,各温度下样品表面均有一水软铝石放射状集合体沉淀。200℃时,随着片钠铝石的溶解有自生菱铁矿生成,300℃时样品局部有绿泥石沉淀。100℃下片钠铝石的微弱溶解及200℃下菱铁矿的形成表明,在地层条件下以碳酸盐矿物形式捕获的CO2,不会由于CO2的二次注入而重新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含片钠铝石砂岩 水热实验 溶解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钠盐类对钙基CO_2吸附剂循环碳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英杰 赵长遂 +2 位作者 段伦博 李庆钊 梁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7,共6页
钙基CO2吸附剂如石灰石在循环煅烧/碳酸化过程中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碳酸化转化率迅速衰减,这对CO2的捕捉极为不利。该文在常压煅烧/碳酸化反应器系统上研究KCl、K2CO3、NaCl和Na2CO3作为添加剂对CaCO3循环碳酸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钙基CO2吸附剂如石灰石在循环煅烧/碳酸化过程中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碳酸化转化率迅速衰减,这对CO2的捕捉极为不利。该文在常压煅烧/碳酸化反应器系统上研究KCl、K2CO3、NaCl和Na2CO3作为添加剂对CaCO3循环碳酸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循环时,钾钠盐类的添加造成CaCO3碳酸化转化率的明显衰减,但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添加剂使CaCO3转化率下降缓慢,反而高于原CaCO3转化率。钾盐较钠盐对CaCO3循环捕捉CO2能力有更好的促进作用,钾/钠氯化物比钾/钠碳酸盐效果更好。在CaCO3中添加质量比为0.5%~0.6%的KCl,碳酸化温度在680~700℃时,吸附剂能取得最高的循环碳酸化转化率,经20次循环反应后转化率可达0.44,而在相同条件下原CaCO3转化率仅为0.21。KCl对CaCO3碳酸化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KCl虽然在初始循环时使CaCO3煅烧后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减小,但在长期的循环中能够使它们保持稳定;另一方面,KCl能增加反应中碳酸化产物层的缺陷浓度,有可能增大未反应Ca离子通过产物层的扩散率。因此添加了KCl的CaCO3能够在长期煅烧/碳酸化循环中保持良好的碳酸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基co2吸附剂 碳酸化 煅烧 循环吸收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水与MEA的CO_2捕集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马双忱 王梦璇 +2 位作者 孙云雪 崔基伟 陈伟忠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8,共7页
介绍了氨水及MEA捕集CO2的反应原理,探讨了吸收液中吸收剂的质量分数、CO2体积分数、入口烟气体积流量、溶液的pH值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氨水、MEA脱碳效率的影响,通过吸收容量试验分别测定了氨水和MEA的CO2吸收容量,并利用红外吸收光谱... 介绍了氨水及MEA捕集CO2的反应原理,探讨了吸收液中吸收剂的质量分数、CO2体积分数、入口烟气体积流量、溶液的pH值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氨水、MEA脱碳效率的影响,通过吸收容量试验分别测定了氨水和MEA的CO2吸收容量,并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对其产物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吸收剂的质量分数和pH值均可增大脱碳效率;温度对氨水和MEA的脱碳效率均有较大的影响;氨水对CO2的吸收容量远远大于MEA的吸收容量;氨法工艺在吸收剂再生、能耗以及副产品利用价值等方面优于MEA吸收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水 MEA 脱碳效率 烟气 co2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CO_2地下储藏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段振豪 孙枢 +5 位作者 张驰 曾荣树 朱井泉 胡文宣 张毅刚 罗小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4-519,共6页
本文中简要介绍了CO2收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提出了我国进行CO2收集技术预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温室气体 co2 地下储藏 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能北京热电厂CO_2捕集工业试验研究 被引量:91
19
作者 黄斌 许世森 +5 位作者 郜时旺 刘练波 陶继业 牛红伟 蔡铭 程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4-20,共7页
我国首套电厂CO2捕集工业级示范系统已在华能北京热电厂建成并成功示范运行,证明该技术适合于在商业运行燃煤电厂进行捕碳。该文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业运行情况和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前期钝化过程,吸收剂中的抗氧化剂和缓蚀剂,以及Fe3... 我国首套电厂CO2捕集工业级示范系统已在华能北京热电厂建成并成功示范运行,证明该技术适合于在商业运行燃煤电厂进行捕碳。该文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业运行情况和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前期钝化过程,吸收剂中的抗氧化剂和缓蚀剂,以及Fe3+浓度的变化在正常范围内;调试过程烟气在较大负荷下达到了设计要求;系统运行过程中CO2捕集效率为80%~85%,截至2009年1月底,已生产99.7%的CO2约900t;运行过程中,由于电站系统负荷变化,使得烟气温度波动,导致系统的水失衡;研究提出并对比了进行水洗预处理和提高吸收塔出口温度2种解决方案,发现采用预处理脱水能获得更低的蒸汽消耗,但却需要提供额外的动力和冷却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捕集 燃煤电厂 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用CO_2气溶性泡沫体系研发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20
20
作者 毕卫宇 张攀锋 +4 位作者 章杨 杨棠英 刘笑春 王石头 任韶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77,共7页
利用可视化高温高压泡沫仪筛选出具有良好CO_2泡沫性能的表面活性剂,在醇类等共溶剂的辅助下,评价其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性能;利用高温高压岩心驱替实验装置,评价CO_2气溶性泡沫体系提高采收率的能力。结果表明,所筛选的非离子型表面... 利用可视化高温高压泡沫仪筛选出具有良好CO_2泡沫性能的表面活性剂,在醇类等共溶剂的辅助下,评价其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性能;利用高温高压岩心驱替实验装置,评价CO_2气溶性泡沫体系提高采收率的能力。结果表明,所筛选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P-12在125℃高温条件下可以产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CO_2泡沫,醇类等共溶剂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其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CO_2气溶性泡沫体系驱油过程中阻力因子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成的泡沫对体系流动起到流度控制的作用,且较常规CO_2泡沫能够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最终采收率高达9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泡沫 气溶性表面活性剂 共溶剂 溶解度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