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硫回收装置多功能CO变换加氢催化剂应用总结
1
作者 裴爱霞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53-56,共4页
普光气田是国内成功开发的首个高含硫气田,原料气(天然气)碳硫比高,再生酸性气CO_(2)含量高,会反应生成CO继而生成COS、CS_(2)等有机物,成为影响装置达标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开发了具有CO变换功能的克劳斯尾气加氢催化剂,并成功应... 普光气田是国内成功开发的首个高含硫气田,原料气(天然气)碳硫比高,再生酸性气CO_(2)含量高,会反应生成CO继而生成COS、CS_(2)等有机物,成为影响装置达标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开发了具有CO变换功能的克劳斯尾气加氢催化剂,并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普光气田天然气净化厂200 kt/a硫回收装置。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加氢反应器过程气CO变换率超过90%,在线炉制氢天然气消耗量减少279 m^(3)/h,催化剂加氢转化率、有机硫水解率均超过99%,烟气SO_(2)排放浓度降至200 mg/m^(3)以下,CO排放浓度降低了90%,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回收装置 多功能 co变换 加氢催化剂 反应温度 反应空速 活性 有机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德士古煤气合成甲醇工艺中CO变换工段的模拟 被引量:8
2
作者 陈银生 应于舟 《皮革化工》 2005年第6期34-37,共4页
采用Aspen Plus工程软件对利用德士古煤气生产甲醇过程中的CO变换工段进行模拟.根据德士古煤气组成及CO变换工段的高温高压条件,采用RK-ASPEN物性方法和ELECNRTL物性方法,出CO变换工段的混合气体中NH3摩尔含量从进工段的0.0612%下降到0.... 采用Aspen Plus工程软件对利用德士古煤气生产甲醇过程中的CO变换工段进行模拟.根据德士古煤气组成及CO变换工段的高温高压条件,采用RK-ASPEN物性方法和ELECNRTL物性方法,出CO变换工段的混合气体中NH3摩尔含量从进工段的0.0612%下降到0.0011%.采用RSTOIC反应器模型模拟CO变换炉,当CO变换率为70.932%时,出变换炉气体干气中的CO摩尔含量可以控制为10%.当进入变换炉的煤气占总煤气量的68.98%时,出变换工段的混合气体中CO摩尔含量为19%~20%.当汽提塔的进塔液汽比为21时,溶解到冷凝液中的多种可燃气体如CO、CO2及H2等的回收率高达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n Plus工程软件 德士古煤气 甲醇生产 co变换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间接液化CO变换工艺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雷期林 《煤》 2013年第1期65-66,共2页
为达到间接液化对氢碳比的要求,选用活塞流固定床、宽温耐硫钴钼催化剂,采用ASPEN PLUS流程软件模拟CO变换工艺,从而达到氢碳比可调的目的。
关键词 co变换 模拟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BD变换催化剂反应动力学 I.本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卿 李涛 +1 位作者 郑起 朱炳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7-220,共4页
对低温活性好、抗硫能力强、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的 FBD变换催化剂进行了本征动力学研究。采用等温积分反应器 ,在 3 0 0~ 460°C、0 .8~ 2 .8MPa、空速 70 0 0~ 90 0 0h- 1 的条件下 ,测定了反应器出口气相各组... 对低温活性好、抗硫能力强、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的 FBD变换催化剂进行了本征动力学研究。采用等温积分反应器 ,在 3 0 0~ 460°C、0 .8~ 2 .8MPa、空速 70 0 0~ 90 0 0h- 1 的条件下 ,测定了反应器出口气相各组分浓度。建立了幂指数形式的动力学方程 ,获得了反应的活化能及指前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D变换催化剂 co变换反应 本征动力学 积分反应器 单纯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BD变换催化剂反应动力学 II.宏观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涛 张卿 +1 位作者 郑起 朱炳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1-224,共4页
采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 ,对 FBD变换催化剂进行了宏观动力学研究。实验采用 9.1 mm× 7.7mm圆柱状工业粒度催化剂 ,反应温度 3 0 0~ 460°C,压力 0 .8~ 2 .9MPa。建立了幂函数型宏观动力学模型 ,采用改进的高斯 -牛顿法 ,由... 采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 ,对 FBD变换催化剂进行了宏观动力学研究。实验采用 9.1 mm× 7.7mm圆柱状工业粒度催化剂 ,反应温度 3 0 0~ 460°C,压力 0 .8~ 2 .9MPa。建立了幂函数型宏观动力学模型 ,采用改进的高斯 -牛顿法 ,由实验数据获得了模型中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D变换催化剂 co变换反应 宏观动力学 无梯度反应器 高斯—牛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C-1型铁系无铬CO高温变换催化剂上反应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前程 高筠 +1 位作者 牟占军 金恒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1年第1期21-24,共4页
通过TPD、TPSR、PSR等手段 ,对NBC -1型铁系无铬CO高温变换催化剂进行了变换反应机理的研究。实验证明 ,H2 O在催化剂活性表面上是化学吸附 ,在表面反应产生H2 的同时也产生了覆盖活性表面的“惰性产物”———表面O·(σ) ,使催化... 通过TPD、TPSR、PSR等手段 ,对NBC -1型铁系无铬CO高温变换催化剂进行了变换反应机理的研究。实验证明 ,H2 O在催化剂活性表面上是化学吸附 ,在表面反应产生H2 的同时也产生了覆盖活性表面的“惰性产物”———表面O·(σ) ,使催化剂的活性表面发生“钝化” ;CO在反应温度下未吸附在催化剂表面而是存在于气相 ,同催化剂表面的表面O·(σ)作用生成CO2 ·(σ) ,CO2 脱附后又使活性表面“更新”。在整个变换反应过程中 ,催化剂实际没有参与反应 ,只是提供能够进行反应的“活性中心”。变换反应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催化剂表面反复“钝化”和反复“更新”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C-1型 铁系 催化剂 co变换反应 反应机理 程序升温脱时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催化变换制氢反应机理及传统变换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董跃 赵钰琼 张永发 《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9年第2期67-71,75,共6页
为简化焦炉气制氢流程,提出了利用水煤气变换反应将焦炉气中CO转化为H2和CO2的技术方案。该技术使变换后的气体组成简单易于分离,其关键是开发或优选以焦炉气为原料的CO变换催化剂。基于文献分析,讨论了国内外CO变换反应机理、CO高变催... 为简化焦炉气制氢流程,提出了利用水煤气变换反应将焦炉气中CO转化为H2和CO2的技术方案。该技术使变换后的气体组成简单易于分离,其关键是开发或优选以焦炉气为原料的CO变换催化剂。基于文献分析,讨论了国内外CO变换反应机理、CO高变催化剂和低变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旨在为开发焦炉气中CO转化的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气制氢 co变换 变换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化工变换冷凝液汽提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技术现状 被引量:8
8
作者 卢利飞 《神华科技》 2016年第3期72-77,共6页
近年来随着煤化工的迅猛发展,煤化工向着大型化发展,在气体净化CO变换工段,变换冷凝液汽提系统普遍存在严重腐蚀现象。本文介绍当前变换冷凝液汽提系统工艺流程现状及特点,腐蚀特点,分析腐蚀机理,从工艺流程改造,设备材质,防腐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煤化工的迅猛发展,煤化工向着大型化发展,在气体净化CO变换工段,变换冷凝液汽提系统普遍存在严重腐蚀现象。本文介绍当前变换冷凝液汽提系统工艺流程现状及特点,腐蚀特点,分析腐蚀机理,从工艺流程改造,设备材质,防腐等方面,进行探索减缓汽提系统腐蚀,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变换 汽提系统 腐蚀 材质更换 工艺改造 缓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粉煤气化制甲醇不同等温变换工艺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石玉 戴丰育 郑志忠 《石油化工设计》 CAS 2021年第3期62-63,67,I0003,I0004,共5页
介绍了应用于航天炉粉煤加压气化制甲醇过程的两种等温变换工艺技术,全气量等温变换和部分气量等温变换,通过对不同等温变换工艺模拟计算,分别从方案、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公用工程消耗、副反应等方面,对两种等温变换技术进行了比较和... 介绍了应用于航天炉粉煤加压气化制甲醇过程的两种等温变换工艺技术,全气量等温变换和部分气量等温变换,通过对不同等温变换工艺模拟计算,分别从方案、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公用工程消耗、副反应等方面,对两种等温变换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用户单位在进行工艺路线选择时,应结合自身需求,综合考虑,选择适用于自身发展的等温变换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气化 co变换 等温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等温变换技术挺进煤制气领域
10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3年第8期127-128,共2页
由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CO等温变换技术近日在山西阳煤丰喜肥业临猗分公司甲醇改合成氨装置中一次开车成功,目前装置已稳定运行十多天,经检测效果达到设计要求。该技术在煤制合成气高浓度CO变换领域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 由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CO等温变换技术近日在山西阳煤丰喜肥业临猗分公司甲醇改合成氨装置中一次开车成功,目前装置已稳定运行十多天,经检测效果达到设计要求。该技术在煤制合成气高浓度CO变换领域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据了解,传统CO变换技术为多段绝热反应技术,很难应用于高浓度CO气体变换。如果CO浓度在65%以上,变换反应将十分剧烈,反应温度也难以控制。另外,传统技术通常需采用4。5台变换炉,中间配装繁杂的控温换热设备,不仅反应流程长,系统阻力还高达0.4~0.6MPa,操作难度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技术 co变换 煤制气 等温 合成氨装置 工业化应用 CO浓度 开车成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克劳斯尾气加氢催化剂的应用
11
作者 于良波 董成武 +1 位作者 杨尊志 王鹏 《齐鲁石油化工》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尾气加氢催化剂对硫磺回收装置总硫回收率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过程气中含有的CO具有还原效应,它会和SO_(2)、S以及H_(2)S反应生成COS,这是加氢反应所不期望的副反应,为了降低CO对加氢反应的负面影响,将加氢催化剂更新为中国... 尾气加氢催化剂对硫磺回收装置总硫回收率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过程气中含有的CO具有还原效应,它会和SO_(2)、S以及H_(2)S反应生成COS,这是加氢反应所不期望的副反应,为了降低CO对加氢反应的负面影响,将加氢催化剂更新为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研究院开发的新型多功能加氢催化剂LSH-03G,该催化剂同时具有优异的SO_(2)加氢活性、有机硫水解活性及CO变换活性,可有效解决克劳斯(Claus)尾气中CO含量高的问题,CO体积变换率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劳斯尾气 加氢催化剂 总硫回收率 co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选择性合成反应的新型金属板式热交换反应器
12
作者 吴小蓓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管式反应器 合成反应 热交换 选择性催化反应 催化剂颗粒 板式 金属 co变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碳一化工技术研发获重要进展
13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2年第8期111-111,共1页
8月初,从石油化工研究院传出消息,高活性CO变换制氢催化剂在吉林松原制氢工业装置完成工业侧线评价试验。
关键词 化工技术 制氢催化剂 研发 化工研究院 评价试验 工业侧线 工业装置 co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利文摘
14
作者 宋晓军 《齐鲁石油化工》 2012年第3期271-272,共2页
Co变换催化剂、Co变换反应装置及气化气体的精制方法提供一种对气体中的Co进行变换的催化剂,所述Co变换催化剂使用钼和钴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作为活性成分,钛、硅、锆及铈中的任意一种氧化物或其混合物作为载体,使用该Co变换催化剂将... Co变换催化剂、Co变换反应装置及气化气体的精制方法提供一种对气体中的Co进行变换的催化剂,所述Co变换催化剂使用钼和钴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作为活性成分,钛、硅、锆及铈中的任意一种氧化物或其混合物作为载体,使用该Co变换催化剂将气化炉中生成的气化气体中的Co转化成CO2,该催化剂可用于耐卤素的Co变换反应装置,将气化炉中产生的气体中所含Co变换为Co:。(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US2012027659,2012-02-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文摘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变换催化剂 co变换 反应装置 气化炉 精制方法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Two Newly Developed Bimetallic(X-Mo/Al2O3, X=Fe or Co) Catalysts for Reverse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15
作者 Abolfazl Gharibi Kharaji Ahmad Shariat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1期51-58,共8页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newly developed bimetallic catalysts based on the precursor, Mo/Al_2O_3, was compared for reverse water gas shift(RWGS) reaction. The structures of the precursor and the catalysts were studi...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newly developed bimetallic catalysts based on the precursor, Mo/Al_2O_3, was compared for reverse water gas shift(RWGS) reaction. The structures of the precursor and the catalysts were studi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XRD), Brunauer–Emmett–Teller(BET) analysis,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AES), CO chemisorption, 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 of hydrogen(H_2-TPR)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echniques. The activity of Fe-Mo and Co-Mo catalysts was compared in a fixed bed reactor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t is shown that the Co-Mo catalyst has higher CO_2 conversion at all temperature level. The time-on-stream(TOS) analysis of the activity of catalysts for the RWGS reaction was carried out over a continuous period of 60h for both catalysts. The Fe-Mo/Al_2O_3 catalyst exhibits good stability within a period of 60h, however, the Co-Mo/Al_2O_3 is gradually deactivated after 50h of reaction time. Existence of(Fe_2(MoO4_))_3 phase in Fe-Mo/Al_2O_3 catalyst makes this catalyst more stable for RWGS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WGS reaction bimetallic catalysts activity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