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TiO_3中Co^(2+)离子各向异性g因子的理论研究
1
作者 鲁广铎 邬劭轶 +1 位作者 张华明 姚劲松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7-899,共3页
利用基于离子簇模型的正交对称中3d7离子g因子微扰公式,计算了CaTiO3中Co2+的各向异性g因子gx、gy和gz,与此相关的晶场参量由杂质局部结构和重叠模型得到。研究发现,由于杂质Co2+与母体Ti4+存在电荷和离子半径的差异,将引起两个方向的... 利用基于离子簇模型的正交对称中3d7离子g因子微扰公式,计算了CaTiO3中Co2+的各向异性g因子gx、gy和gz,与此相关的晶场参量由杂质局部结构和重叠模型得到。研究发现,由于杂质Co2+与母体Ti4+存在电荷和离子半径的差异,将引起两个方向的键长发生5.6%的相对改变,从而导致明显的正交畸变。由此得到的g因子理论值与实验较为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IO3 CO^2+离子 电子顺磁共振 G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BeAl_2O_4晶体的提拉法生长及光谱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夏海平 张新民 +2 位作者 张约品 章践立 王金浩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54-857,共4页
应用提拉法,采用合适的化学组分配比和化料过程、以及选用适宜的固液界面温度梯度与生长速度等优化工艺条件,成功地生长出了初始Co2+离子掺杂浓度为0.15mol%、尺寸48×85mm2的优质Co2+:BeA l2O4晶体。测定了晶体的吸收光谱,观测到... 应用提拉法,采用合适的化学组分配比和化料过程、以及选用适宜的固液界面温度梯度与生长速度等优化工艺条件,成功地生长出了初始Co2+离子掺杂浓度为0.15mol%、尺寸48×85mm2的优质Co2+:BeA l2O4晶体。测定了晶体的吸收光谱,观测到496与640nm二个主要吸收带,它们分别归属于八面体配位中Co2+的T1(4F)→4T1(4P)跃迁与四面体配位中Co2+的A2(4F)→4T1(4P)跃迁。从晶体的吸收光谱与呈现的粉红色颜色特征可推断大多数的Co2+离子取代BeA l2O4晶体中的A l3+,形成Co2+离子的八面体格位。研究了不同光波长激发下,晶体在可见光波段的荧光特征,观测到678nm波段的荧光发射,这归属于四面体格位中Co2+的电子从4T1(4P)到4A2(4F)能级的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酸铍晶体 提拉法 CO^2+离子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Co_2O_3敏感电阻单元材料V-I非线性及NTC效应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国跃 马立新 +1 位作者 谢国治 骆心怡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6-518,共3页
制备的ZnO/Co2 O3 敏感电阻单元材料同时具有伏安(V -I)非线性特性及负温电阻 (NTC)效应。两种效应的形成与烧结过程 90 0℃热处理温度密切相关。差热分析 (DTA)曲线表明 :Co2 O3 在 90 4℃有一相变吸收峰。在该温度点保温热处理的ZnO/C... 制备的ZnO/Co2 O3 敏感电阻单元材料同时具有伏安(V -I)非线性特性及负温电阻 (NTC)效应。两种效应的形成与烧结过程 90 0℃热处理温度密切相关。差热分析 (DTA)曲线表明 :Co2 O3 在 90 4℃有一相变吸收峰。在该温度点保温热处理的ZnO/Co2 O3 敏感电阻单元材料获得相对大的伏安非线性和NTC效应。电子自旋共振谱 (ESR)证明 ,Co离子由烧结热处理前的Co3 +价变成热处理后的Co2 +价 ,其中最大敏感电阻和伏安非线性参数样品与最强Co2 +离子ESR信号对应。变温过程ESR动态观察显示 ,Co2 +与Co3 +可逆变换 ,说明被Co2 +离子束缚的电子存在禁锢与脱离的可逆过程。这是ZnO/Co2 O3 敏感电阻单元材料在电场、热场下产生V -I非线性及NTC效应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离子 NTC效应 可逆过程 非线性特性 ESR 可逆变换 电子自旋共振 电阻单元 敏感 热处理温度
全文增补中
以水滑石及类水滑石为前体的Mg/Al、Co/Al及Co/Mg/Al混合氧化物的合成、表征和异丙醇催化性能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炳华 张惠良 沈俭一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50,共8页
以共沉淀法合成的水滑石(HT)和类水滑石(HTLc)为前体制备了镁铝、钴铝、钴镁铝混合氧化物,采用了BET、XRD、TG-DTA、TPR、FTIR和微量量热吸附及异丙醇催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HT和HTLc为前体制备的混合氧化物,其比表面积较大、... 以共沉淀法合成的水滑石(HT)和类水滑石(HTLc)为前体制备了镁铝、钴铝、钴镁铝混合氧化物,采用了BET、XRD、TG-DTA、TPR、FTIR和微量量热吸附及异丙醇催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HT和HTLc为前体制备的混合氧化物,其比表面积较大、并随着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HT中引入Co2+离子后,由于Co2+离子的氧化还原属性,削弱了水滑石层对阴离子的键合能力,从而使其热分解温度及热稳定性降低,导至焙烧后生成的混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比不含钴的2Mg/Al混合氧化物的低。在TPR过程中,镁铝混合氧化物不被还原,而含钴的混合氧化物的还原是经由Co3+→Co2+→Co0的过程。混合氧化物表面含有酸性位和碱性位,并随着钴含量的变化而得到调变。含钴氧化物样品的表面以L酸为主和含有很少量的B酸。异丙醇催化反应生成丙酮的选择性最高,表明样品表面的氧化还原位是主要的,随着钴的加入及含量的增大,异丙醇催化反应的转化率也是增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 异丙醇 混合氧化物 合成 催化反应 比表面积 TPR CO^2+离子 类水滑石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